2019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考点17 科学探究 新信息探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考点17 科学探究 新信息探究

25.(2019·徐州中考)某兴趣小组对氨气(NH3)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回顾】(1)按图所示,在小烧杯 A 中盛有少量浓氨水,小烧杯 B 中盛有少量含酚酞试 液的蒸馏水,几分钟后,B 中溶液变红,原因是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进入溶液中产生了 (填离子符号)。若取少许 B 中变红后的溶液在试管中加热,你认为溶液颜色会 (填“变深”“变浅”或“不变”)。 (2)图 2 是该小组对图 1 装置的改进,和图 1 相比,其优点有 (任写一条)。 【提出问题】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 【查阅资料】常温常压下,氨气极易溶于水,可用图 3 装置验证。 【进行实验】步骤 1:按图 3 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 步骤 2:在干燥的烧瓶内充满氨气,塞上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少量水)的胶塞, 把玻璃管插入烧杯的水中。 步骤 3: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 (填具体操作),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到的现 象是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实验完毕,向烧瓶内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将其转化为可用作氮肥的(NH4)2SO4,该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拓展】实验后请教老师知道,氨水中的 NH3 大部分与 H2O 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 则氨水中含有的分子有 H2O、 、 (都填化学式)。 答案:【实验回顾】(1)OH- 变浅 (2)环保(合理即可) 【进行实验】挤压胶头滴管 的 胶 帽 烧 杯 中 的 水 被 吸 入 烧 瓶 中 氨 气 溶 于 水 , 烧 瓶 内 气 压 小 于 大 气 压 2NH3·H2O+H2SO4=(NH4)2SO4+2H2O 【反思拓展】NH3·H2O NH3 (2019·镇江中考)27.(7 分)草酸( )是一种酸,易溶于水。 (一)草酸的化学性质 (1)草酸溶液的 pH____________7(选填“>”“<”或“=”)。 (2)草酸溶液中加入石灰水,生成草酸钙( )固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二) 热分解探究 资料: 兴趣小组成一定量的 固体,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2 2 4H C O 2 4CaC O 2 4CaC O 2 4 3CaC O CaCO CO∆ + ↑ 2 4CaC O 实验一:先通入 ,再加热相应固体,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缓缓通入 至试管冷却。 (1)装置 B 增重 ,装置 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 C 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说明反应生成 。 实验二:取出实验一后装置 A 试管中的剩余固体,按图①-③进行实验。 (3)②中温度升高,则剩余固体中含有___________,③中产生 2.2g 气体。 (4)将③中溶液蒸发得 固体 。 结论:(1)取用的 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2)结合实验及相关数据,本实验中 分解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9.(10 分)(2019•百色)电子工业中常用覆铜板(以绝缘体为基材,表面覆以铜箔)为基 础材料制作印刷电路板(如图所示)。印刷电路板广泛应用于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电 子产品中。 某校初中科技小组的同学对于覆铜板制作印刷电路的原理很感兴趣,决定进行探究,请 你随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1)覆铜板制作印刷电路的原理,是把预先设计好的电路在覆铜板上用蜡或不透水的物 质覆盖,然后将覆铜板浸泡到 FeCl3 溶液中,利用 FeCl3 溶液将不需要的铜腐蚀掉,留下 来的就是印刷电路。 2N 2N 6.6g CO 2CaCl 22.2g 2 4CaC O 2 4CaC O (2)FeCl3 溶液呈酸性,在与铜单质反应后 Fe3+变为 Fe2+,反应后有 Cu2+产生。 【提出问题】FeCl3 溶液为什么能将铜腐蚀掉? 【猜想假设】 (1)小明同学从资料中获知 FeCl3 溶液呈酸性,用石蕊试纸检验 FeCl3 溶液,试纸变    色,他认为一定是溶液中的 H+与 Cu 发生反应,将 Cu 腐蚀掉,但大家用   (填物 质的化学式)不能与 Cu 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知识否定小明的观点。 (2)小文同学认为可能是 FeCl3 溶液与铜发生了置换反应,Fe3+将铜置换成可溶于水的 Cu2+,大家也否定他的观点,因为置换反应原理是   ,而不是一种离子置换另一种 离子。 (3)根据查阅的信息,小丽同学认为这个腐蚀过程是一个新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   。 【原理分析】根据信息和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知铁元素由+3 价下降为+2 价的特点, 从化合价的角度,小明同学又归纳出这个反应的另外两个特点:①   ;②   。 【拓展研究】考虑到使用后的腐蚀液富含 Cu2+,具有很高的回收再利用价值,小组同学 继续进行回收探究。在 100mL 反应后的废液中投入足量的锌粉,析出 0.64gCu(若废液 中仍有 FeCl3 剩余,则锌粉先与 FeCl3 反应,再与氯化铜反应),则说明原来配制的 FeCl3 溶液浓度至少是   g/L(g/L 是质量体积浓度的单位,表示的是在每升溶液中所含溶 质的质量)。 【交流讨论】经思考,小丽同学推断 FeCl3 溶液作为腐蚀液也可以与 Fe 发生反应。 请写出她的推断依据:   。 34.(7 分)(2019•兰州)“鱼浮灵”是常用的化学增氧剂,主要成分是过氧碳酸钠(2Na2CO3 •3H2O2),溶于水能迅速增加水体溶氧量,提高鱼苗及活鱼运输成活率。某化学兴趣小组 对“鱼浮灵”的化学性质、增氧原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1.过氧碳酸钠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双重性质,其水溶液中含有 Na+、 OH﹣、CO32﹣、H2O2。 2.Na+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3.相同温度下,pH 相同的溶液,OH﹣的浓度也相同。 探究一 过氧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化学方程式) 1.取样,溶于水,滴加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 2.取样,溶于水,加入二氧化锰粉 末         探究二“鱼浮灵”增氧原理 【提出问题】过氧碳酸钠溶液中的哪种微粒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猜想假设】猜想一:CO32﹣ 猜想二:OH﹣猜想三:    【实验过程】相同温度下,进行 H2O2 溶液以及 H2O2 溶液中分别加 Na2CO3、NaOH 的实 验,测定相同时间内溶液的 pH、溶解氧含量(mg/L),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1 2 3 4 试剂 H2O2 H2O2+Na2CO3 H2O2+NaOH H2O2+NaOH pH 6.01 8.14 8.14 9.26 溶解氧 6.44 9.11 9.11 10.97 【实验结论】对比实验数据,证明猜想   正确。 【反思交流】设计实验 2、3 的目的是   。 16.(6 分)(2019•新疆)粮食、蔬菜、肉类、豆制品等食物是我们日常营养的主要来源。 菠菜营养丰富,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钙盐等,但民间有“菠菜、豆腐不宜同食” 的说法。某化学兴趣小组针对此说法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①菠菜含有丰富的铁、草酸盐、碳酸盐等;②草酸钙(CaC2O4)不溶于水, 不易被人体吸收;③醋酸不与草酸钙反应,但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等。 【提出猜想】“菠菜、豆腐不宜同食”的原因可能是   。 【实验探究】 (1)加入足量 CaCl2 溶液的目的是   。 (2)已知气体 C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醋酸的化学式可简写为 HAc.写出步骤④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4)白色沉淀 B 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可见菠菜中的草酸盐能与钙盐反应 生成草酸钙。 【反思与应用】家庭中常常将菠菜放在开水中烫过后再烹饪,其目的是   。 (2019·河北中考)35.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 Na?CO3 溶液中,快速 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 l: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 ①氢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 1】取适量镁条、100mLNa?CO:溶液于反应装置 A 中,按图 21 所示方案进行实验。B 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 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猜想①正确。 (1)反应装置 A 应选用图 22 中的________(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的证据不可靠。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 21 所示方案 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Ⅱ: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2CO3 溶液显碱性,其 溶液中除 Na+、퐶푂2―3 ” 外,还有 OH-。 【作出猜想】可能是 Na2CO3 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 反应。 【实验 2】按图 23 所示方案进行实验。G、I 中缓慢产生气泡,H 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퐶푂2―3 而不是 Na+、OH-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1)G 中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试剂 X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 III: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 MgCO3? 【实验 3】取实验 1 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 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 含 有 MgCO3 。 试 剂 Y 及 实 验 现 象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15.(7 分)(2019•孝感)超市出现了一种名为“污渍爆炸盐”的洗新产品,能在瞬间去除 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顽固污渍。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产品开 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阅读标签】本产品不含   ,环保。 【查阅资料】①“污渍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它是一种白色结晶 颗粒,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盐和其他化合物。 ②氢氧化镁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污渍爆炸盐”水溶液的成分是什么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Na2CO3 和 H2O2 猜想二:Na2CO3 和 NaOH 猜想三:Na2CO3、H2O2 和 NaOH。 【实验探究】 序 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 论 ① 取少量“污渍爆炸盐”于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 搅拌。 固体完全溶解形 成无色溶液 / ② 取适量①的溶液于试管中,先向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粉末,再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试管口 有大量气泡产生, 木条复燃 含有    ③ 取适量①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   , 振荡、静置。 有白色淀产生 含有碳 酸钠 ④ 取适量③的上层清液于试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镁溶 液,振荡 清液中   不含氢 氧化钠 【得出结论】猜想   正确。 请写出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8.(6 分)(2019•湖州)课堂上,老师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试管内壁出现光亮的紫 红色。科学兴趣小组重做了这个实验,小明发现试管内壁显砖红色。为什么会出现不同 的颜色呢?是否产生了别的物质? 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 资料 1:氧化亚铜是砖红色不溶于水的固体 资料 2:氧化亚铜能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u2O+H2SO4=Cu+CuSO4+H2O 于是,小明往试管中加入一些稀硫酸浸泡一段时间后,根据产生的现象得出结论:附着 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 (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   。 (2)小明与其他几个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发现加热前:第一小组是在潮湿的试 管中加氧化铜粉未的;第二小组氧化铜粉末堆积在试管底部;第三小组氧化铜粉末薄薄 地平铺在试管内壁。三个小组其他操作都相同且规范。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 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 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   。 (3)第三小组实验虽然很成功,但是实验后试管内壁不容易清洗。老师告诉他们这是由 于氧化铜粉末铺在试管内壁上造成的。如何既让实验成功又不会在试管内壁留下难以清 洗的铜?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    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019·北京中考)24.右图“黑面包”实验中,蔗糖(C12H22O11)变黑,体积膨胀,变成 疏松的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出问题】改变糖的种类、浓硫酸的体积、水的滴数和温度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呢? 【进行实验】分别取 5g 糖粉进行实验,根据前 2min 的现象对实验效果进行评分, 记录如下: 表 1 实验记录 实验 糖 浓硫酸体积/mL 水的滴数 温度/℃ 效果得分 1 蔗糖 4 5 22 65 2 蔗糖 5 10 30 81 3 蔗糖 6 15 50 93 4 冰糖 4 10 50 91 5 冰糖 5 15 22 88 6 冰糖 a 5 30 75 7 葡萄糖 4 15 30 0 8 葡萄糖 5 5 50 0 9 葡萄糖 6 10 22 0 【处理数据】分析表 1,计算效果得分均值,结果如下: 表 2 效果得分均值 糖 浓硫酸体积/mL 水的滴数 温度/℃因素 蔗糖 冰糖 葡萄糖 4 5 6 5 10 15 22 30 50 均值 79.7 84.7 0 52.0 56.3 56.0 46.7 57.3 60.3 51.0 52.0 61.3 依据均值推断最佳实验方案,均值越高,效果越好。 【解释与结论】 (1)蔗糖变成黑色的炭,发生了__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推测放出的气体含 SO2,从元素守恒角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 6 中,a 为_____________mL。 (4)根据表 2 推断,“黑面包”实验最好选择 5g 冰糖、5mL 浓硫酸、_____滴水和 50℃ 【反思与评价】 ( 5 ) 表 2 中 , 22 ℃ 对 应 的 均 值 为 51.0, , 计 算 该 值 所 依 据 的 3 个 数 据 分 别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 综 合 分 析 , 使 实 验 3 的 效 果 得 分 高 于 实 验 4 的 因 素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0 分)(2019•益阳)向一定量的 NaOH 溶液中慢慢通入 CO2 气体,看不到明显现象。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所得溶液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完成 以下问题: 【提出问题】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査阅资料】资料一:将 CO2 气体慢慢地通入一定量的 NaOH 溶液中,可能发生以下两 个化学反应: 先发生反应:2NaOH+CO2═Na2CO3+H2O 当 NaOH 反应完全后,继续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資料二;Ca(HCO3)2 易溶于水;CaCl2 溶液与 NaCl 溶液均呈中性; NaHCO3 溶液呈 碱性,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猜想与假设】小组同学通过讨论,提出了以下四种猜想 猜想一:溶质为 NaOH 和 Na2CO3 猜想二:溶质全为 Na2CO3 (1)你认为猜想三:溶质为    猜想四:溶质全为 NaHCO3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 中,加入过量 CaCl2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2)猜想    不成立 ② 取适量步骤①反应后的上层 清 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3)现象为   猜想二不成立 ③ 取适量步骤①反应后的上层 清 液,加入适量稀 HCl 有气泡产生 (4)猜想    成立 【实验总结】针对上述实验,实验小组的同学总结并写出了上述探究过程中的各步反应 方程式。 (5)你认为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019·无锡中考)20.(10分)水产养殖的速效增氧剂“鱼浮灵”的主要成分是过氧碳酸 钠( )。 某化学研究小组对“鱼浮灵”的制备、成分测定及增氧原理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过氧碳酸钠有 和 的双重性质;50℃开始分解。 ②过氧碳酸钠在异丙醇(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低。 Ⅰ.“鱼浮灵”的制备。 实验室用 与稳定剂的混合溶液和30%的 溶液反应制备过氧碳酸钠,实验装置 如图7所示。 (1)反应温度不能超过2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结束后,停止搅拌,向反应液中加入异丙醇,静置过滤、洗涤、干燥,获得过氧 碳酸钠固体。加入异丙醇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 Ⅱ.“鱼浮灵”的成分测定。 【定性检测】检测过氧碳酸钠溶液中的成分。 (3)请补充完成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① 取样,加入 粉末,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内 木条复燃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含有 【定量研究】测定“鱼浮灵”中过氧碳酸钠的组成。 实验③:称取一定质量的“鱼浮灵”样品于小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向小烧杯中加入足量 2 3 2 2Na CO H Oa b⋅ 2 3Na CO 2 2H O 2 3Na CO 2 2H O 2MnO 2 3Na CO ,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碳酸钡( )固体3.94g。 实验④:另称取相同质量的“鱼浮灵”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再逐滴加入高锰 酸钾溶液,充分反应,消耗 的质量为1.896g,该反应的原理是: 。 (4)计算确定过氧碳酸钠( )的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 Ⅲ.“鱼浮灵”的增氧原理。 研究小组通过测定常温下相同时间内水溶液中溶解氧的变化,探究 、 对 分解速率的影响,设计了对比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试剂 溶液 固体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 pH 6.96 6.01 8.14 8.15 9.26 溶解氧 ( ) 5.68 6.44 9.11 9.12 10.97 (5)由实验②可知,常温下,过氧化氢水溶液呈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 性”)。 ( 6 ) 过 氧 碳 酸 钠 可 以 速 效 增 氧 的 原 理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Ba(OH) 3BaCO 4KMnO 4 2 2 2 4 2 4 4 2 22KMnO 5H O 3H SO K SO 2MnSO 5O 8H O+ + = + + ↑ + 2 3 2 2Na CO H Oa b⋅ 2 3CO − OH− 2 2H O 2H O 2 24%H O 2 3Na CO 2 24%H O NaOH 2 24%H O NaOH 2 24%H O -1mg L⋅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