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专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专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之阅读专题 知识点一:诗歌鉴赏 ‎【知识梳理】‎ 考点:‎ ‎1.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 ‎ ‎2.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 ‎4.品析语言特点 / 体味炼字 ‎ ‎5.品味表达技巧 ‎ ‎6.感知艺术形象 ‎【技巧点拨】‎ ‎(一)常见题型的示例 第一个方法:看题目。‎ 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诗,一题目中有“送”字,一题目中有“忆”字,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句,这两首诗的情感就容易把握了。分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第二个方法:抓作者。也即知人论世。‎ 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与经历,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写作角度。‎ 如学李白的诗,他生于思想解放的盛唐时代,自幼百家杂学无不接触,因而未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他又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矛盾时代,经历政治生活的几次重大挫折,因而造成了极其矛盾的思想性格。他的诗歌基调是积极反抗、昂扬进取的,同时又夹杂着消极颓废,交织着痛苦的矛盾。‎ 第三个方法:明意象。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如《天净沙· 秋思》一诗中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几个意象表现了秋天郊外凄凉之景,烘托作者的愁思之情。‎ ‎(二)常见的几种答题格式示例 ‎1.【题型一】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 ‎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描写了边塞战士们吃着烤肉,听着军乐演奏战歌的生活场面;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题型二】赏析语言型 ‎ ‎(1)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分析感情 ‎ ‎(2)全诗中哪个词运用的最好,为什么?‎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 ‎ ‎(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答题格式: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 ‎3.【题型四】描述画面型 答题格式: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扣住重点语句扩展诗句 ‎ 如: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4.【题型五】分析技巧型 ‎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 ‎5.【题型六】比较阅读型 ‎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可以比较两首诗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表达技巧等。‎ ‎【例题精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7.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分)‎ ‎8.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7.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捕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 ‎8.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苏轼的《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一词,完成第7题。(6分)‎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蕈①已知秋,更听寒蛩②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③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④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①簟(dian):竹席。②蛩(qiong):蟋蟀。③江亭:江边的亭子。④君:指其弟子由。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7.(1)上阕通过 和 两个细节点明“秋”之时令。(2分)‎ ‎ (2)赏析划线句。(4分)‎ ‎【参考答案】‎ ‎(1)夜凉 寒蛩 ‎(2)这首词的下片,写路途上的美好回忆。 “梦中历历来时路”, 在上半夜人睡时,梦见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入江西。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犹在江亭醉歌舞”,到达虔州,还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享受。这两句,通过写梦,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愁苦和对好友的深切思念。‎ ‎【课堂练习】‎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2.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分析其作用即可。首联的意思是“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这两句开门见山叙写景物。“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首联用“凋伤”“萧森”描写出秋景的阴沉、萧瑟,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定下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抒发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题。(6分)‎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茁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注】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8.(1)诗中“茁”“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知识点二: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文言文知识积累理解文言文字、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文言文句子在文段中的意思以及整个文段的内容,理解及分析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 一、文言实词 学习文言实词主要是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一)通假字。 ‎ 通假字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音同(或音近)形近,如“直”同“值”;另一种是音同(或音近)但字形却相差甚远,如“甚矣,汝之不惠”句中的“惠”字本来是“仁爱”、“恩惠”的意思,放在这里讲不通,找其同音字“慧”(“聪明”、“有才智”的意思),才符合句意,因此可判定“惠”是“慧”的通假字。 (二)一词多义。 学习和掌握一词多义,先找出它的本义,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 ‎(三)古今异义。   不要把古代的单音词错误地合并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祖父”是两个单音词,即“祖辈”、“父辈”;“无论”也是两个单音词,即“不用说”。  ‎ ‎(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形容词的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做动词。例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市:名词用做动词,解释为“买”。 (2)名词活用做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对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地……(表示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时,一般可译为“使……怎样”、“让……怎样”。‎ ‎(4)名词的意动用法。一般译为“以之为什么”。例如,“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其父)为宾客。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做名词。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动词用做名词,充当宾语) (2)动词活用做状语。例如,“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笑:笑着。 (3)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生:生存,使之生存。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做名词。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的山。 (2)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例如,“尔安敢轻吾射!”轻:看轻。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以光先帝遗德。”光:使……发扬光大。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般译为“认为……”、“以……为……”。例如,“渔人甚异之。”异:以之为异,认为(它)奇特。   二、文言虚词 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例如,常见文言虚词“其”,主要用法有: 1.用做代词,指代人或事物。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例如,“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指示代词。那;这;其中。例如,“其一犬坐于前。” 3.用做副词,相当于“大概”、“恐怕”、“也许”,表猜测语气;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不便译出。一例如,“其如土石何?” 三、几种常见句式。 (一)了解判断句。 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用于表示判断的,有几种方式。 1.多用“……者……也”、“……也”、“……者也”等句式。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用“乃”、“为”、“悉”、“非”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3.文言文中用“是”表判断。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了解被动句。 1.有被动词的被动句,用“于”、“为”、“为……所”等被动词表示被动。例如:“为乡里所患。” 2.不借助被动词,阅读中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可以推断出来。例如:“帝感其诚。”意思是天地被他的诚意所感动。 (三)了解疑问句。 1.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如谁、何、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和“等死,死国可乎?” 2.疑问句还用否定词与疑问语气词配合表达疑问。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四)了解否定句。  常用的否定词有不、未、非、无、否等。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五)特殊句式 1.主语后说。特别是一些感叹句中,先说谓语后说主语部分,形成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2)用“之”或“是”做提宾的标志,宾语提到动词前。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定语放在被修饰或被限制的中心语之后,常以“者”或“……之……者”的格式表示。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以“于”和“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之后做补语,译成现代汉语要把它放在状语位置,放在动词前。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 ‎(六)了解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很常见的,省略句省略的成分大致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四、文言文的朗诵节奏 (一)弄懂句意。对于文言文,首先要重视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弄懂句意,从而确定正确的停顿。‎ ‎(二)注意把握句子的成分。一般句子中的停顿可考虑以下情况: 1.主谓之间可停顿。如:“吾/视其辙乱。” 2.动宾之间可停顿。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 4.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5.首句虚词(又称发语词)之后可停顿。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五、文言文的整体阅读   整体感知。首先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做到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分析文章内容时要注意不同文体的特点,例如,阅读记叙性文章时要抓住文中所记叙的人、事、景、物及其特点,阅读说明文时要抓住所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等。然后进一步地思索,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看法等等。‎ ‎【例题精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①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 ,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②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④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⑤点则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也!”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 ③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④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选自《二十七松堂集》,有删改)‎ ‎[注释]①排:批驳。②缁白四众:泛指听众。③鼎革后;入清后。④兀坐;独自静坐。⑤与:赞同。‎ ‎8.请用斜线(/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以 次 序 定 为 六 才 子 书 ‎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好饮酒,善衡文 (2)鼎革后,绝意仕进 ‎(3)或问“圣叹”二字何义 (4)因为诗吊之 ‎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②段画横线句的意思。(3分)‎ 除朋从谈笑外,惟无坐贯华堂中读书着述为务。 ‎ ‎11.阅读第①段,回答问题。(4分)‎ ‎(1)哪一句话高度概括了金圣叹的性格特点?(2分) ‎ ‎(2)指出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2分) ‎ ‎12.纵观全文,阐述作者为金圣叹作传的缘由。(4分) ‎ ‎【参考答案】‎ ‎8.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 ‎9. (1)喜欢 (2)断绝 (3)有人 (4)写 ‎10.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先生)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 ‎11. (1)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2)这是写听众的表现,从侧面衬托传主的形象。‎ ‎12.作者对金圣叹的评点推崇备至;对金圣叹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性格特点无比敬佩;对金圣叹在鼎革后,绝意仕进的气节心灵相通。‎ ‎【课堂练习】‎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20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 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 ‎【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②兴阑,兴尽。③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④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⑤姮娥,嫦娥。⑥茂才:秀才。⑦塍:田埂。⑧擅:独揽,独占。‎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处)(2分)‎ 笙 鼓 乐 声 彻 夜 不 绝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为宫室 ②罔不因势象形 ‎③或六角 ④高可三四丈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尝贻余核舟一。 ‎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③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 ‎10.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4分) ‎ ‎11.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4分)‎ ‎【参考答案】‎ ‎7. 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 ‎8. (1)刻成,雕刻成。 (2)根据 (3)有的 (4)大约 ‎ ‎9. ①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桃核雕刻成的小船。②船从头到尾有八分多长。③每种灯火经过时,(前后)绵延数里(远),照得夜里如同白天(一样亮)。 ‎ ‎10. 画线句主要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 ‎11. 有与外国通商后不再有“元宵灯火”兴盛的感慨,有对制作伞灯时谈笺价格高昂的感慨。【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思想感情的把握。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句子进行探究。可分析“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等句,这些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知识点三:现代文阅读 ‎【知识梳理】‎ 一、散文常考题型 ‎1.行文思路题型 ‎2.赏析类题型 答题思路:判断手法+分析手法+表达效果+情感态度 手法:①修辞手法②表达方式③表现手法④语言特色 ‎3.作用类题型(标题、句子、段落)‎ ‎4.含义类题型(词语、句子、标题)‎ 二、小说三要素 概念 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 环境 ‎(1)小说的环境描写、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及其重要的关系。‎ ‎(2)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 ‎(3)社会环境往往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4)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情节 ‎(1)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展开人物性格、表现忠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2)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人物 ‎(1)也称典型人物,这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使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三、 议论文三要素 ‎ ‎1.寻找和归纳论点 中心论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1)设题方式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②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解题方法 ‎①从语言形式上讲,中心论点应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有其明显的标志,我们要特别留意“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②从位置上看,有的议论文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有的在文章开头提出论点,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提出论点,有的在文章的结尾提出论点,有的则需要从文章中归纳出论点。所以,要做到“五看”,即看开头、看结尾、看中间、看标题和看论证部分的段首句。‎ ‎③中心论点需要归纳的,可以用从归纳层意、段意入手,深入研究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容的方法把握中心论点,或用综合分论点的方法把握中心论点。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2.概括和分析论据 议论文的论据要求真实、典型、简明,不能有半点虚假,必须能证明论点。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了论证作者观点的。阅读议论文要分清论据类型,能概括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并能根据要求补写论据。‎ ‎(1)概括论据的内容 设题方式 ‎①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②请分条概括作者“某某”观点的理由。③某段列举了哪些事例?④某段论证的是什么内容?‎ 解题方法 ‎①先锁定相关段落,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在相应的语段中。‎ ‎②用准确精练的语句概括事例的中心内容,道理论据则应筛选出体现论点的关键词句。‎ ‎③最后分条目清晰列出事例或道理。‎ ‎(2)分析论据的作用 设题方式 ‎①概括某段运用的事实论据并体会其作用。‎ ‎②文中举某某的例子,意在阐明什么哲学道理?请简要分析。‎ 答题模板 ‎①运用……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②运用……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论点,增加论据的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补写论据 设题方式 ‎①请为某段画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②在某段横线上续写一个事例,要求与前边的一组句子句式一致。‎ 解题方法 ‎①补充论据时要看清楚题目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并注意字数限制。‎ ‎②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③补写论据时,可仿写文章原有的论据。‎ ‎3.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必考点。考生应熟记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设题方式 ‎①某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②自选一个角度,举例说明本文中引用的作用。‎ 答题模板 ‎①运用举例论证,通过……的事例,论证了……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警句),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③运用对比论证,将……和……进行正反对比,更加鲜明地论证了……的论点。‎ ‎④运用此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从而把深刻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易被人接受。‎ ‎⑤通过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 ‎4.梳理和剖析论证思路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具体包括论点是怎样提出的,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文章是怎样总结的。‎ 设题方式 ‎①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②简要分析某段的论证过程。③文章某段话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起到哪些作用?‎ 解题方法 ‎(1)了解议论文行文的一般思路:提出回题(引出观点)→分析问题(运用论据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2)了解议论文开头、结尾和中间句(段)的作用。‎ 开头:直接通过名人名言(故事等)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结尾: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发出……号召(或劝勉人们……)。‎ 中间: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作用,把上文论述的观点引到……上来或把论证引向深入,强调……的论点。‎ ‎(3)利用表顺序的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来组织答题语言。‎ 答题模板 首先,直接(或通过……)提出(或引出)……的论点,然后,运用……论证方法(或举了……的例子或引用…….的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了………的结论。‎ ‎5.品析议论文的语言 品析议论文的语言,重点是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修辞、句式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赏析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鲜明生动的特点。‎ ‎(一)词语理解 设题方式:某句中“××”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模板:不能去掉,因为这个词语的使用,强调了…….从而突出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了…,影响了语意的表达。‎ ‎(二)综合赏析 设题方式:①读某段中的加点词语,请从议论文语言特征的角度进行赏析。②请从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简析文章某段语言运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解题方法:‎ ‎(1)了解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富有哲理等特点,以此为品析语言的落脚点。‎ ‎(2)抓住精彩语句中的关键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进行品析。‎ ‎(3)紧扣中心论点、分论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进行品析。‎ ‎6.联系实际谈感受 设题方式:①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②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③简要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④请联系当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你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解题方法:‎ ‎(1)用第一人称。发表个人见解时最好用“我认为……”等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写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认识。‎ ‎(3)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尽量有文采。‎ ‎【例题精讲】‎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2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 ‎22.请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 ‎23.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4分) ‎ ‎24.—块让作者思念至深的香甜月饼,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都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深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4分) ‎ ‎【参考答案】 ‎ ‎21.①吃月饼②偷月饼③思念月讲 ‎22.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躺”、“望”写出了“我”看见月饼还在的欣喜之情和“我”极想偷吃月饼的心理。‎ ‎23.文中刻画了一个关爱孩子、有教育智慧、无私、宽容的母亲。相关内容:母亲分月饼给孩子,不责怪“我”偷吃月饼,捡月饼屑子,说自己不爱吃沙甜月饼等情节。‎ 评分标准:4分。概括形象说出两点得2分,举例两个得2分,意近即可。‎ ‎24.相同点:两文作者都抒发了对父母的思念、牵挂和感激之情。‎ 不同点: 《背影》一文中作者还抒发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评分标准:4分。相同点、不同点各2分,意近即可。‎ ‎ ‎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6分)‎ 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①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的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远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⑪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 ‎(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 有删节)‎ ‎21.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3分)‎ 扬花的麦子 成熟的麦子 ‎①‎ 收割麦子 赞美麦子 温情 ‎②‎ 努力生长 牵挂母亲 ‎③‎ ‎22.请你谈谈对“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一句的理解。(3分)‎ ‎23.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1)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2) 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来源 24. 第④段写麦子成熟季节时,还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3分)‎ ‎2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3分)‎ ‎(1)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屈绍龙《麦与镰的季节》)‎ ‎(2)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冯骥才《日历》)‎ 以上两段文字都感悟岁月,请根据你的理解,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21.①春夜小麦②饱满③即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柔和美好)。(每空1分)‎ ‎22.“手指上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是对小麦的真挚感恩,并使小麦显得更加美好柔和。(1分)因为敬畏与感恩,更加能够感受到小麦赠予的“安慰”与“安静”,并增加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2分)‎ ‎23.(1)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小麦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的情态。(1分)‎ ‎(2)收割小麦的动作描写,(1分)“蹲下”“单膝跪下”这两个带有递进关系的动词,充分表现了对小麦虔诚的“感念”与“致敬”。(1分)‎ ‎24.(3分)写“楝子花开”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1分)写“石榴花开”衬托小麦成熟后丰收的喜悦。(1分)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升华了文章情感。(任对一点即得1分)‎ ‎25.(3分)示例:只有奋斗的岁月和成长的生命才有醉人的芳香和永恒的价值。就像我们青春,岁月流逝,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成长,以辛勤的耕耘去获取人生的精彩,才能将岁月的“葡萄”酿成生命的“美酒”,并永存为人生的“诗篇”或“画卷”。(围绕“珍惜岁月、辛勤耕耘、努力奋斗、创造价值”等主题谈,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共同观点1分,阐述内容2分)‎ ‎【课堂练习】‎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0题。(15分) ‎ 胡记面馆 马苏玥 ‎(1)①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 ‎(2)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 ‎(3)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 ‎(4)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 ‎(5)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 ‎(6)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7)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 ‎(8)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 ‎(9)“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是花过心思的,这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 ‎(10)“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胡良不服气。    ‎ ‎(11)“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 ‎(12)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 ‎(13)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 ‎(14)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 ‎(15)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 ‎(16)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 ‎(17)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 ‎(18)胡良回了老街。  ‎ ‎(19)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 ‎(20)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 ‎(21)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头。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 ‎(22)“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 ‎(23)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 ‎(选自《齐鲁晚报》2017-03-02,有删改) ‎ ‎17.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4分)‎ ‎18.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9.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4分)‎ ‎20.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4分)   ‎ 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  ‎ ‎【参考答案】 ‎ ‎17.承接上文表现胡记面馆口碑好,引出下文对胡记面馆工艺精细的描写;突出了老胡坚守规矩的形象特点;为后文写老胡反对破坏规矩做铺垫。(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8.示例:(1)运用一系列动词,详写拉面过程,表现了胡良手艺高超,做面工艺精细。(2)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表现了胡良动作干净利落,手艺精湛。(指出分析角度1分,点明效果2分)‎ ‎19.示例:(1)胡良开分店前期生意红火,后来入不敷出,回归传统后生意仍然红火,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也凸显了主题。(2)胡良破坏规矩经营失败,老胡坚守优良传统生意兴隆,两个人物形成对比,暗示了主题。(举例2分,分析作用2分。分析合理即可。)‎ ‎20.老胡对儿子的手艺感到欣慰;希望儿子守好底线做人,脚踏实地做事。(欣慰2分,希望2分)‎ ‎【分析】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介绍胡记面馆的特色;‎ 第二部 分(4~11),写胡良央求父亲每天多做些面,能挣更多的钱,遭到老胡的拒绝;‎ 第三部 分(12~20),写胡良不听父亲的劝告在外另开分店,但终究被人品出了味道的不同,生意以失败告终,又回到老胡的身边;‎ 第四部 第四部分(21~23),写老胡在临终前对胡良在生意上的满意和嘱托。‎ 课堂检测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6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节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释】①米家父子:指宋代书法家、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春和景明 (2)心旷神怡 ‎(3)悉成明霞 (4)得踏危石 ‎10.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于潮汐汩没之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B.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C.不以物喜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悠然有遗世之想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2) 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 ‎12.填空和解答。(6分)‎ ‎(1)根据乙文内容填空。(2分)‎ 游焦山四件快事: ——晚望月孝然祠外—— ——晓起观海门日出 ‎(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4分) ‎ ‎【参考答案】‎ ‎9.①日光②愉快③全,都④能够 ‎10.C ‎11.①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②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12.(1)观返照吸江亭;听晚梵声出松杪(2)②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日光。‎ ‎②句意为:心胸开阔,精神愉悦。怡,愉快。‎ ‎③句意为:都成为明亮的霞光。悉,都。‎ ‎④句意为:能够踏在高石上。得,能够。‎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在/在B.有时/有时C.因为/凭借D.的/的 课后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2分)‎ 勇气 ‎【美】爱默生 ‎①人们往往以为勇气是寻常而平凡的,然而事实证明,它是罕见而可敬的。因为,懦弱是人类的本性。由于我们是在安宁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很少会面临那种需要勇气的时候。这就好比一个从未经历过激烈场面的柔弱的男孩,却忽然要面临刺刀或其他暴力的威胁,毫无疑问,他会感到胆怯和绝望。‎ ‎②怯懦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令我们无法看到广阔的天空,而适时的鼓励却常能拨云见日。克尔律治在英国海军熙役期间有过这样一段轶事,14岁那年,他随亚历山大伯爵远征。当身佩步枪,列队袭击敌人的船只时,他害怕得连膝盖都在不停地颤抖。他说:“就在我将要晕厥倒地的时候,伯爵抓住了我的手,轻声地对我说道:‘勇敢点儿,我的伙计!你很快就会恢复的,我第一次时也和你一样地害怕。’那简直就像是天使在同我说话。从那一刻起,我便不再惧怕,而是同老船员们一起勇往直前。我不敢想象,假如在那一刻,他不是鼓励我,而是嘲笑或者呵斥我,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③当孩子面临楼梯的台阶、燃烧的火炉或者飞驰的汽车时,就如同战士们面临着枪炮和伏兵一样,他们会感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是,一旦他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危险。学会抵抗,他们便将克服恐惧。正如老练的马夫知道如何去平稳地驾驭马匹一样,当一个老练的士兵看到枪炮的火焰时,他便知道如何去躲避。所以,猎人不会害怕狗熊、狮子和野狼,养狗人可以轻松地制服猎犬。‎ ‎④可见,对所处环境的准确判断是疗治胆怯的一剂良方,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勇气。‎ ‎⑤学生之所以会被一道数学题难倒,原因就在于他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他就会像阿基米德那样令人叹服不已。‎ ‎⑥勇气还在于信念。要相信,你的智力和精神并不亚于那些你所崇拜的人。很多时候,危险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那些不惧困难的人会坦白地承认自己有时候也会感到一丝胆怯,之所以胜利,是他相信自己的身体里潜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 ‎⑦工作中会有挑战,生活中会有困境,学习中会有挫折,勇气是何等的重要。你,应当更勇敢一些。 (选自《爱默生随笔精选》,有删改)‎ ‎10.请简述全文的论证思路。(3分) ‎ ‎11.文章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 ‎12.结合文意,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 ‎ ‎13.联系本文②~⑥段中的某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简要谈谈你是如何获得勇气的。(3分)‎ ‎【参考答案】‎ ‎10.首先由人的本性是怯懦的说起,提出勇气的可贵;然后从“外界的鼓励“了解环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念”等三个方面谈获得勇气的途径(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获得勇气);最后指出我们应该具有勇气(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解析:此题考查议论文的写作思路。议论文的思路是围绕着“论点”展开的,其大体思路是提出论点,分析论证论点,得出结论。本文围绕“勇气”,提出了相关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解答时要紧扣“勇气”二字,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提炼。‎ ‎11.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鲐论证、类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人面临危险的处境需要准确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可获得勇气的观点,使说理深入浅出,观点更鲜明。(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运用。先找出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解答时可以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如“当……”“就如同…‘正如”“可是”等进行判断。其作用是对相关观点进行论证。‎ ‎12.这句话的意思是信念能够使人具有勇气,即使面临死亡,也能泰然自若,乐观地认为死亡是上帝给他的特殊礼物。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含义。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既要写出句子的字面意思,还要探究其在文中的深层含义,要围绕“勇气”“信念…‘乐观”等关键词展开。‎ ‎13.示例:鼓励会让人获得勇气。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我特别紧张,愣在台上,这时候,看到班主任对我竖起大拇指,我鼓起勇气,战胜了恐惧,发挥出色。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孵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联系全文,从②~⑥段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回答;自己的生活实践(经历)要能够证明相关论点。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