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 成都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摩诃池(其二)‎ 宋祁 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①东海不为田?‎ ‎(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 ‎【注】①争教:怎么能让。‎ ‎14. 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由。‎ ‎15. 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A.乐 B.叹 C.伤 ‎【答案】14. 不符合,因为本诗描绘的摩诃池景象冷落、衰败。 ‎ ‎15. B。 作者因昔日的热闹场面变为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而感叹历史变迁的必然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和比较阅读的能力。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对摩诃池曾经的景象特点概括为“仙湖”,描绘了摩诃池曾经“桃花灼灼,杨柳依依,水波潋滟”的胜景;本诗由前两句可知,摩诃池已不见了帛饰栏杆的船,而是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曾经的繁华热闹变成了如今的冷落、衰败。所以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不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在经过摩诃池时,所看到的是摩诃池冷落、衰败的景象,不见帛饰栏杆的大船,只见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眼前的衰败景象与曾经的热闹繁华形成了巨大反差。再由诗的最后两句“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东海不为田”可知,诗人感叹兴衰的更替也是必然的,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怎么能让东海之水不化为田呢?这眼前的摩诃池引起了诗人内心无比的感慨。所以本题用“叹”更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故选B。‎ 德阳 ‎(二)古诗词鉴赏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21. 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 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茫茫“青霭”,“青霭”的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 尾联叙事。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D. 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然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22. 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 ‎【分析】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有误,没有表现出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这句描写出诗人俯瞰在天气变化下,山中的众多沟壑都显出独特的形态。“众壑”与上句中的“中峰”相呼应,突出了终南山的雄伟壮大。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答案: (1)A (2)这句描写出诗人俯瞰在天气变化下,山中的众多沟壑都显出独特的形态。“众壑”与上句中的“中峰”‎ 相呼应,突出了终南山的雄伟壮大。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点评】诗歌赏析句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从表达的情感角度赏析句子; 5、从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句子。‎ 凉山州 五、诗歌鉴赏(6分)‎ 阅读《采桑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颍州西湖,欧阳修曾任颖州知州,晚年辞官退隐后便定居此地 ‎23. 这首小令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24. 这首词在描写景物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 ‎【答案】23. 这首小令写了春季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游西湖时愉悦的心境。 ‎ ‎24. 示例一: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从视觉角度绿水、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从听觉角度写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示例二:下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写风平浪静;“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写涟漪微动,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动静相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一句的意象“绿水”“芳草”“长堤”描绘了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景色,明显带有春季特征,所以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季的景色。“轻舟短棹西湖好”一句,“西湖好”已点明西湖景色美好的特点,“轻舟短棹”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所以词人的心境必是愉悦的。‎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示例一: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上阙“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从视觉角度写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从听觉角度写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写词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清丽、恬静、淡远的景色。‎ 示例一:动静结合。下阙“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以动衬静更显示了西湖幽静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自贡 ‎(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中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又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未受重用。‎ ‎14.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1)首联写春望之景,用“东风”“却望”“千门”照应题目。( )‎ ‎(2)“草色闲”中的“闲”字精巧,与诗人愁情形成对比。( )‎ ‎(3)颔联写春望之思,间接抒发了诗人思乡望归之情。( )‎ ‎(4)尾联写春望之感,表现感时伤乱、归隐田园主题。( )‎ ‎(5)全诗虚实结合,浅吟低唱,让人读后产生情感共鸣。( )‎ ‎15.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并概括画面特点。‎ ‎【答案】14. (1). A (2). A (3). B (4). B (5). A ‎ ‎15. 示例: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 ‎【解析】‎ ‎【14题详解】‎ ‎(1)正确,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 ‎(2)正确,“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错误,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 ‎(4)错误,尾联表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 ‎(5)正确,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 ‎【15题详解】‎ ‎①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抓住“川原缭绕”“宫阙参差”等意象来描绘。如,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②概括画面特点。“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可概括颈联描绘画面的特点: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 遂宁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6分)‎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3分)‎ 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3分)‎ 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 南充 ‎(二)诗词鉴赏(6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共6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____________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______________的氛围。(2分)‎ ‎(2)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 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12.(1)漏断(1分) 清冷、孤寂(意近即可)(1分)‎ ‎(2)①《卜算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通过“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1分)②《定风波》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风 雨,(1分)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1分)‎ 达州 ‎(二)古诗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5分)‎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①(táo)河:水名,在今甘肃,流入黄河。‎ ‎9.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说过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首诗歌都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示例: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1分)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1分)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1分)(共3分)‎ ‎10.示例一:【甲】诗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1分)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1分)(共2分)‎ 示例二:【乙】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1分)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意近即可,1分)(共2分)‎ 广安 ‎12.古诗词鉴赏(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对这首词的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风景之“异”,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暗含着军事态势的严重。‎ C.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D.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 ‎12.古诗词鉴赏(4分)‎ ‎(1)D(2分)‎ ‎(2)思念家乡(1分)渴望建功立业(1分) (共2分)‎ 甘孜州 一、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见下渝州。‎ ‎14.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15. 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4. 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的美丽画面。 ‎ ‎15. 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描绘的画面。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峨眉山”、半轮秋月、月影、江水进行画面的描述,语言生动形象。如:描写了一幅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的美丽画面。‎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通过五个地名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