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专版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专项05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试题
专项(五) 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类型一 中和反应 1.25 ℃ 时,向20.0 mL质量分数为30%的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G5-1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图G5-1 A.b、d两点对应溶液的pH:b>d B.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为30% C.向b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无色 D.d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NaCl和NaOH 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G5-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G5-2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3.[2019·海南]现有如下药品:NaOH溶液、浓硫酸、Na2CO3溶液、Fe、Mg、酚酞试液、蒸馏水用来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请回答: (1)实验时涉及图G5-3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填序号)。 图G5-3 (2)小明进行酸碱中和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振荡,最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 9 振荡,溶液不变色。小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①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 。 ②请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选用提供的药品继续实验,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方案为 。 4.[2019·遵义]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兴趣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G5-4Ⅰ)。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Ⅱ)。 图G5-4 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从微观角度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图G5-5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图G5-5 [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如果盐酸和氢氧化钠减少(或消失),或者有新物质生成,都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 (3)探究实验后烧杯中溶质的成分。 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证明没有NaOH 实验2: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证明含有HCl 实验3: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 有 产生 证明有NaCl生成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评价反思] Ⅰ.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2得出“溶液中含有HCl”证据不足,理由是 。 9 Ⅱ.运用中和反应,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工厂用氨水(NH3·H2O)处理废水中的硫酸,能得到一种氮肥——硫酸铵,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Ⅲ.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类型二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5.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产生一些现象,同学们发现将CO2通入NaOH溶液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为此,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图G5-6 (1)小明把一支收集满CO2的试管倒立在盛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G5-6甲所示),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还有另一种原因,请简要说明: 。 (2)为了进一步验证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 分别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于A、B两支试管中(如图G5-6乙所示),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虽然实验的现象不同,但都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3)实验过程中需要吸收CO2时,大多会选择NaOH溶液,但是,检验CO2时常常选择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简要解释原因: 。 6.[2019·贵阳]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碱和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G5-7所示实验(忽略空气中CO2对本实验的影响)。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内容。 图G5-7 (1)步骤一:关闭K,向下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并轻轻振荡锥形瓶,使二氧化碳全部进入锥形瓶,并与m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转化为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轻轻振荡锥形瓶的目的是 。 9 步骤二:打开K,向上缓慢拉动注射器活塞,观察到乙中溶液进入甲。 (2)上述实验过程中,甲中溶质总质量变化情况如图G5-8所示,B点对应的溶质总质量为 (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可以不化简)g。BC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BC段溶质总质量下降的原因是 。 图G5-8 (3)步骤一和步骤二结束后,将甲和乙中的物质全部转移到烧杯中,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滤液。结合图中C点的值确定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为 ,理由是 。 类型三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7.从下列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 图G5-9 ①CO2能溶于水 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CO2不能使干燥的石蕊试纸变色 ④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2019·南京]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实验回顾](1)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 [实验探究] 9 图G5-10 (2)如图甲所示,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导管另一端伸入装有滴加了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的试管中,轻轻振荡汽水瓶,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上述试管,发现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紫色,写出上述变化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 。 (4)如图乙所示,在C处放入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完成以下实验: 在A处持续而缓缓地通入气体X。当关闭K时,C处的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当打开K后,C处的紫色石蕊纸花变为红色。若气体X为未经干燥的二氧化碳,则B瓶中盛放的溶液可以为 (填字母);若气体X为未经干燥且混有氯化氢的二氧化碳,则B瓶中盛放的溶液可以为 (填字母)。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交流反思](5)该小组用空气样品和提高二氧化碳含量的空气的样品,控制相同条件测定二者在光照前后温度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G5-11。则与空气样品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是 (填“a”或“b”),二氧化碳可以产生温室效应。 图G5-11 请简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功与过: (各写一点)。 类型四 其他反应 9.[2018·广元]在某次探究活动中,小明同学往NaHCO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即认为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小亮同学却有疑问。 [提出问题]在溶液中,NaHCO3和NaOH真的不反应吗? [猜想假设]①溶液中,NaHCO3和NaOH能反应;② 。 [查阅资料](1)可溶于水的酸、碱、盐在水中能解离出对应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9 (2)部分碱、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阴离子 阳离子 OH- Cl- CO32- HCO3- Na+ 溶 溶 溶 溶 Ba2+ 溶 溶 不 溶 [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往NaH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 无明显现象 2 往NaHCO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 3 将实验1和实验2所得的溶液混合 有沉淀生成 [解释与结论] (1)根据实验1中无明显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 (填序号)。 A. 混合溶液中没有NaCl B. 混合溶液中没有Ba(HCO3)2 C. 混合溶液中没有NaHCO3 D. 混合溶液中的阴、阳离子不能形成不溶物 (2)实验3中生成的沉淀为 (填化学式),该沉淀中的阴离子只能来源于实验 (填“1”或“2”)所得到的溶液,则实验 (填“1”或“2”)必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依据上述实验及分析,猜想 成立。 [总结反思]两种溶液混合,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填序号)化学反应。 A.一定没发生 B.一定发生了 C.不一定没发生 9 【参考答案】 1.D [解析]由图可知b点所示溶液的pH<7,d点所示溶液的pH>7,所以b、d点对应溶液的pH: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