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 过程与 方法 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师:这里的“野兽”与“暴徒”,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 生:“野兽”是指国外的武装干涉,“暴徒”是指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师:在三年内战中,苏俄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牺牲与英勇献身的精神。‎ 师: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需要继续下去?请看列宁的态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材料展示:‎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设问:农民口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们”指的是农民。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认识到政府必须调整政策,于是,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阅读教材和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俄的饥荒,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苏俄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1921年,苏俄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俄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 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 提示: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 ‎(3)结合上述及所学,请大家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想一想: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征?‎ 提示:‎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实行余粮征集制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工业方面 实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商业方面 取消自由贸易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特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图二,说说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重工业。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材料展示:(苏联的)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1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一五”期间,马的头数从3210万头降为1730万头;牛从6010万头降为3350万头;羊从10700万头降为3730万头;猪从2200万头降为990万头。‎ 设问: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的农业带来什么问题?‎ 提示: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归纳总结:(1)农业集体化建设原因: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农业集体化建设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2)国家采取的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等。‎ ‎(3)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目标导学三:苏联模式及其评价 ‎1.阅读教材,了解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归纳总结:(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建立: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3)意义: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漫画,了解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  图一 苏联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示意图    图二 蹩脚巨人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试以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为例加以说明。‎ 提示: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工业化:过分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农业集体化: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归纳总结:(1)苏联模式的特征: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2)苏联模式的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归纳总结:‎ 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 项目 列宁 斯大林 政策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影响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成 特点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三、课堂总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反映良好。不足之处是教学语言的严整性还有待加强,课堂的气氛不够热烈。这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个性和教师的课堂调动能力,语气过于平缓会缺乏激情,不能引人入胜。‎ 关注“初中教师园地”公众号 各科最新备课资料陆续推送中 快快告诉你身边的小伙伴们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