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1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 课 题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一) 课时安排 共(3 )课时 课程标准 课标P34 探究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 学习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菱形的定义; 2. 通过折纸活动探究菱形的性质,并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推理论证菱形的性质定理; 3. 通过例题的学习,能准确应用菱形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法,教师引导 教学准备 准备平行四边形,菱形纸片 课前作业 1. 准备一张菱形纸片,并搜集菱形的相关图片; 复习回顾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 环 节 一 1. 通过观察菱形相关图片,和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做比较后由观察对比得出菱形的定义,强调菱形定义中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强化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板书) 并引导板书菱形定义的几何语言表述。 2. 举出生活中菱形的实例。 课中作业 动手操作,折纸活动 环 节 1.想一想 4 4 二 ①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性质吗? 引导学生从边、角、线、对称性四方面来描述。 2.做一做 请同学们用菱形纸片折一折,回答下列问题: (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2)菱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通过操作得出结论。 ①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是菱形对角线所在的直线,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②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3.证明菱形性质 通过折纸活动,同学们已经对菱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我们要对菱形的性质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学生独立思考并书写) 已知:如图1-1,在菱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求证:(1)AB=BC=CD=AD;(2)AC⊥BD. 证明:(1)∵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 = CD, AD= BC . 又∵AB=AD ∴AB=BC=CD=AD (2)∵AB=AD ∴△ABD是等腰三角形 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 ∴OB=OD(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在等腰三角形ABD中, ∵OB=OD ∴AO⊥BD 即AC⊥BD 4 4 (在上一环节观察,测量,猜测的基础上,学生较易得出结论。但结论是否真的正确,必须经过严谨的证明。该环节旨在训练学生规范写出推理过程。教师要指出,经过严密论证过的命题才能作为定理运用。) 课中作业 1分钟时间读背菱形定义及性质,提问检测学生理解掌握情况。 环 节 三 4.菱形性质的应用 例1 如图1-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 ∠BAD=60°,BD=6,求菱形的边长AB和对角线AC的长。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过程,提问,多种解法展示,教师评价,并给出详解规范解析过程。) 解:∵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AD(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AC⊥BD(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OB=OD= BD = ×6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 ∵∠BAD=60° ∴△ABD是等边三角形 ∴AB=BD=6 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OA2+OB2=AB2 ∴ 课中作业 5.随堂练习 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 相交于点O. 4 4 已知AB=5cm,AO=4cm 求 BD的长. (学生板演展示,学生评价) 6.自我检测 课后作业设计: 1.课本P4-5 1,2,3,4题 必做 P26 1,4,15题 选做 (写作业本上) 2.《全品学练考》作业手册 P1-2 1-13 必做 素养提升部分 选做 (修改人: ) 板书设计: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一) 一、 菱形的定义 二、 菱形的性质 1.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 特殊性: 菱形的四条边相等(边)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菱形的对角线平分每一组对角 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关于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就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条件得到的。本节授课思路为“创设情境——猜想归纳——逻辑证明——知识运用”。课堂上的折纸活动,可以让学生直观感知图形的特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表面现象中的本质。在性质证明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新颖独特的证明思路和证明方法,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并引导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进行证明方法比较,优化证明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 ∴ 4 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