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语文,含答案,word可编辑,初中语文试卷】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题
试卷第 1页,总 9页 四川省眉山市 2020 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羁绊(bàn) 称职(chèn) 瞬息(shùn) 戛然而止(jiá) B.着落(zhuó) 藻饰(zǎo) 劫掠(nüè) 不折不挠(ráo) C.遏制(jié) 稽首(qǐ) 琐屑(xuè) 前仆后继(pū) D.欺侮(wǔ) 亘古(gèng) 掺杂(cān) 拈轻怕重(niā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恪守 狡黠 走头无路 轻歌慢舞 B.濒临 要决 如雷灌耳 仙露琼浆 C.烦躁 纯粹 言不及义 无动于衷 D.殉职 响午 鸠占雀巢 无精打采 3. 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诉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和迷信。 B.在脱贫攻坚关键时刻,四川省各市州因地制宜,谋划实施了一批脱贫项目。 C.面对世界各地蔓延的疫情,中国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 D.眉山市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拥有栩栩如生、让人流连的自然风景。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B.实施分餐制可以有效拉大食客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阻止疾病的传播途径。 C.这场成眉之间的羽毛球交流赛,耗时近四个小时左右,双方的对决势均力敌。 D.由于禁毒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使广大中小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 二、语言表达 5. 下面是某校校庆组委会邀请杰出校友、著名作家黄先生的邀请函部分内容, 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2020 年 6 月 12 日是贵校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日,作为校庆活动之一,到时候将 安排您的拙著专场研讨会,恭请您莅校指导。我们热诚期待您的拜访。 6. 仿照下面诗中画线的语句,补写两个句子。要求符合诗意,语意连贯。 从我生出第一颗稚牙,回忆像春天解冻的冰河, 到我揪下第一根白发,①_________ 这中间度过了、经历了回忆像秋天的潇潇雨丝, 多少纷乱的苦乐年华……②_________ (节选自顾工《回忆像潇潇雨丝》) 三、课外阅读 7.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列各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手?”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 凡三往,乃见。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 ,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 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 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九年,亮复出祁山,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部。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与司马 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之不继,使己志不申,以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相特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 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试卷第 2页,总 9页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而爱之。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屈致:(让他)屈意前来。②病笃:病重。③开府:设立臣相 府。④仪轨:礼仪法规。 (1)下列各组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B.亮每患粮不继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随身衣食,悉仰于官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D.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B.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C.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先帝病危之时,托孤于他;他尽心辅佐后主, 事必躬亲。 B.诸葛亮忠君爱国,不忘己志。他多次带兵北伐,以图大志,后病卒军中,大 业未成。 C.诸葛亮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上表请求身后不优抚家人,及卒,后主成全 了其遗愿。 D.诸葛亮治国有方,受人爱戴。他安抚百姓,提倡读书,为政十分苛刻,赏罚 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②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四、诗歌鉴赏 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送王缄 苏 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 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 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 , 何处是吾乡! 【注释】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②凭:请,劳烦。③觞:酒杯。 ④传舍:驿站。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五、句子默写 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2)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试卷第 3页,总 9页 “ , ”两句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哲理。 六、现代文阅读 10.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①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走向充满生 机的未来。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 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 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置身唐代名 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西石门楣上的线 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 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 好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 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 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 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 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 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 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 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 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 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些成 功尝试证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 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 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 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 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 忆。 ⑥在 6 月 13 日世界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 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 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 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陈凌《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 B.人文胜迹满载民族历史,我们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C.文化遗产是历史生活片段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基因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载 体。 D.激发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使其融入当代生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 法。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④段中“成功尝试”的一项是( ) A.《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节目的热播。 B.某网络传播平台设计并创作的“文物戏精大会”视频的刷屏。 C.贵州省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颁布。 D.眉山三苏博物馆开发宋词折扇、东坡诗笺等文创产品的热卖。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历史文脉、民族记忆和精神基因,是民族历史 丰碑。 试卷第 4页,总 9页 B.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 需求。 C.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让它亲民有趣而不失厚重,这是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 途径。 D.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 生活。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 它搭建了一个可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分工协作的在线 平台,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近年来,“云教育”受到国内外众多 教育界人士关注,此次疫情的发生让“云教育”在我国得以大面积推广。不可否 认,在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的运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 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传统 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 “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 (摘编自杨国营《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 材料二: 图一:学生喜欢的上课模式(传统课堂、线上教学 1、线上教学 2)调查(可选 取二项) ①传统课堂+线上教学 2 ②传统课堂 ③线上教学 2(互动多样型) ④传统课堂+线上教学 1 ⑤线上教学 1(听讲为主型) 图二:你认为线上教育的优点有哪些?(答题人数 451 人) 材料三: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于 2 月 17 日正式开通后,一直运行平稳顺畅,浏览人次 逐步攀升,覆盖各省份。截至 5 月 11 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 20.73 亿,访问人次达 17.11 亿。中国教有电视台空中课堂收视率大幅跃升,在 全国卫视关注度排名进入前 10。家长和学生普遍反映网络云平台界面清晰、使 用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观看流畅。 试卷第 5页,总 9页 “在‘停课不停学’工作中,各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累了宝贵经验。”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教育部与工信、广电等部门在政策、技术 上的密切合作是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重要保障。线上教育为保障疫情期间“停 课不停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特别是为薄弱学 校、艰苦边远农村地区输送了优质资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吕玉刚 同时表示,这次在线教育实践,也暴露出网络运行保障能力还存在不足,体系 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 的工作中加以破解。 如何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教师需要在实时交互的场景 下,及时准确地采集学生的学习成效数据,随时调整教与学活动。在线教育要 从‘单声道’向‘双声道’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清华大学在线教学 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介绍。 (摘自《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 20.73 亿》,《人民日报》2020 年 5 月 5 日) (1)材料一结尾说:“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 索不会也不应停滞。”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复课后“云教育”继续探索的必要 性。 (2)下列关于“云教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教育”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有共享性、重复性、不受时空限制的 便利性等优势,但也有自身的短板。 B.“云教育”要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 以及家长的分工协作,缺一不可。 C.疫情期间“云教育”在我国能够大面积推广,得益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与推 动,工信、广电等部门的积极配合。 D.未来的“云教育”如果实现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将成为未来教育主 流,并逐渐取代传统课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二图一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与互动式的线上教学融合最受学生青睐, 听讲式的线上教学最不受欢迎。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线上教育两种模式都具有课堂教学不可复制的三大优点, 解决了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 C.这次疫情中,在线教育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同,他们普遍反映网络云平台使 用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 D.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育为全国中小学实现“停课不停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土地的身影 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五年了。 ②二十五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 ③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无论如何,总是让我不能忘 却。而最使我记忆犹新、不能忘却的,比较起来,还是我的父亲和父亲在他活 着时劳作的模样。 ④很小的时候——那时我只有几岁,或许是不到读书的那个年龄吧,便总如尾 巴一样跟随在父亲身后。父亲劳作的时候,我喜欢立在他的身边,一边看他举 镐弄锹的样子,一边去踩踏留在父亲身后或者他身边的影子。 ⑤我家的自留地在几里外一面山上的后坡,地面向阳,但是土质不好,全是褐 黄的礓土,俚语说是块料礓地,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去,都要遇到无角无 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⑥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这年月算不得高个儿,可在几十年前,一米七多在 试卷第 6页,总 9页 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 有力,到了日落西山时,那身影就弯曲了许多。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 有力地把䦆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䦆头刨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 下去。 ⑦我说:“爹,日头落了。” ⑧父亲把䦆头举起来,看着西边,却又问我:“落了吗?” ⑨我说:“你看——落了呢。” ⑩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似乎不相信日头会真的落山,他要首先看我一会儿, 再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 ⑪待认定日头确是落了,黄昏确是来了,才把䦆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 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䦆头丢下。他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让弯久 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耳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凸出地面 的虚土或坷垃,仰躺上去,面向天空。他让那虚土或坷垃顶着他的腰骨,很随 意、很舒展地把土地当作床铺,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 土,将它们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 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在心里默算一阵,又 用一根小棍在地上划拉几下。【A】于是,霭霭暮色中,父亲脸上就有了许多浅 色粲然的笑容。 ⑫我问:“有多少地?”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 一个窑洞。”然后,他就挑起一担我拣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了。 ⑬那担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坚硬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 拄着䦆柄才站了起来的。下山的路上,他至多也就歇上一两次,就坚持着到了 家里。【B】路上你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 像落在日头地里的几滴很快就又将被晒干的雨滴一样。 ⑭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家里的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 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 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姐姐把饭碗端出 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家,才算正式结束了他一天的劳作。这个时 候,我就怀疑回家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 ⑮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上一日的一早一样,领着我和家人,天不亮就上山 翻地去了。这样过了三年——三年的三个冬天,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翻拣 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而田头沟底 倒堆的料礓石也足有家里的几倍之多。 ⑯你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你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 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也许七分,也许八分,也许 有一亩见余。 ⑰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你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 的土腥。就是你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儿坚硬划破你的一丝 皮肉。 ⑱因此,你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和土地的意义。也似乎明白,作为农民,人生 中的全部苦乐,都在土地之上,都扎根在土地之中,都与劳作息息相关。 (作者:阎连科,有删改) (1)阅读全文,围绕日落后父亲的劳作,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刨土,质疑日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舒展累腰,亲近土地 →丈量土地,绽放笑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扔坐石堆,吃 饭休息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而最使我记忆犹新、不能忘却的,比较起来,还是我的父亲和父亲在他活着时 劳作的模样。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试卷第 7页,总 9页 【A】于是,霭霭暮色中,父亲脸上就有了许多浅色粲然的笑容。(从描写方法 的角度) 【B】路上你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像落 在日头地里的几滴很快就又将被晒干的雨滴一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七、名著阅读 13. 名著阅读。 (1)《骆驼祥子》一书中祥子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悲剧无疑会给人强烈的震撼。 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造成他人生悲剧的自身原因。100 字左右。 (2)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艾青诗选》 和《傅雷家书》都体现了这一主题。请在两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 分析是如何体现家国情怀的。要求:《艾青诗选》举出具体篇目(不少于两首); 《傅雷家书》结合具体内容。100 字左右。 八、作文 14. 下面是王维《山居秋暝》(节选),请将这首诗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文字, 200 字左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一张迎接春天的笑脸,都藏着过去一年的努力和坚持。 以上这句话,让你有何触动或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或议 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试卷第 8页,总 9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四川省眉山市 2020 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A 2.C 3.D 4.A 二、语言表达 5.“贵校”改为“我校”;“到时候”改为“届时”;“拙著”改为“作品”;“拜访”改为“光 临”。 6.示例:①回忆像夏天舒展的枝丫,②回忆像冬天的片片雪花 三、课外阅读 7.A C D (4)①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②对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他。 四、诗歌鉴赏 8.B (2)在送别之际,词人频频劝酒,以解离愁,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 情,也为下文酒后抒发感慨作铺垫。 五、句子默写 9.(1)悠然见南山 (2)山回路转不见君 (3)商女不知亡国恨 (4)何处无竹柏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六、现代文阅读 10.D C B 11.(1)①“云教育”具有内容丰富、资源优质、使用便捷等优势; ②疫情期间“云教育”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③网络运行与技术运用能力还存在不足; ④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质量的保证还存在不足。 D B 12.(1)①确定日落,丢下䦆头,②拄䦆站起,挑石回家 (2)①引出下文对父亲辛苦劳作情形的回忆;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③表 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④与文章标题相照应。 (3)【A】运用神态描写,描写父亲粲然的笑容,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辛苦劳作 后有所成就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挑料礓石回家的辛苦,突出了 父亲吃苦耐劳的品质。 (4)①表达对辛勤劳作的父亲的赞美。每天从清晨到日落,父亲都在自留地 里举镐弄锹,勤勤恳恳地打理料礓地。②阐述“农民的苦乐与劳作息息相关”的 道理。父亲辛勤劳作,一镐一锹将料礓地打理得平整、松软,得到了土地的回 报。 七、名著阅读 13.(1)示例:祥子悲剧的个人原因之一是外强中干,心理防线脆弱。虽然三 试卷第 9页,总 9页 次买车的结果都失败了,失去了妻子和所爱的人,但是他还算年轻,并不是没 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但是他自己放弃了继续努力,选择了堕落,从而走向了更 悲剧的命运。 (2)示例一:我选《傅雷家书》。《傅雷家书》里面,傅雷在教导儿子时,一再 提到儿子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要时刻抱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虽然身处国外,但是不能忘记祖国,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因为其不仅代表自己, 更代表着祖国。 示例二:我选择《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作者一方面写自己对乳 母的感情,另一方面作者把人民栖息的“土地”作为一种意象,反映着诗人希望 周围的所有人能够团结一致,继而为自己的祖国尽一份力的愿望。《黎明的通知》 里“我”化身成为了光明的使者,为祖国大地带去了胜利的消息。让所有的人民 都被唤醒,争相传递这条喜讯。家国情怀表露得淋漓尽致。 八、作文 14.范文: 我在空旷寂静的山中徘徊,刚下过的秋雨还残留着它冰凉的痕迹,在不知不觉 间,这秋天的薄暮已经悄悄地依附在了我身边。天上的一轮皓月在松涛里静静 地散下一片惬意,耳边回荡的都是清澈的泉流渭过溪石的声音。秋天的傍晚是 如此静美,直到不远处的竹林里响起了一阵温柔的喧嚣,是那些俏丽的浣纱女 子款款归来,连莲花都娇美地不住抖动,她们自渔舟而下的翩翩脚步踏乱了这 一山一水的心神。”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春花任凭它凋谢去吧, 我自可留在山中,效仿陶公,种豆南山,采菊东篱,静静地欣赏这里的秋景。 15.春天终会来临 有一座城市,叫众志成城。 有一批战士,叫白衣战士。 有一颗信心,叫万众一心。 有一种感动是一声召唤,就雷厉风行。 2020 年,本该是一个吉祥之年,团圆之年,美好之年,我们把一切美好的希望 都寄托在 2020 年,可就在这时,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在几天之内,肆虐全中国, 看着手机上正在不断飙升的感染人数,我的心,也在忍不住滴血。看着一个个 家庭的不幸遭遇,我的胸口,也在隐隐作痛。 2020 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新冠肺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最美逆行者, 他们整日整夜地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奔赴在抗疫一线的战场上,从死神手 中夺下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自古疾风知劲草,从来板荡见忠诚。钟南山院士亲自挂帅,逆行出征,走进武 汉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向世人诠释着“钟”于祖国、迎“南”而上、重于泰“山”的 伟大精神。 最近,我的内心一直涌动着一种感动,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武汉“封城”了, 但并不是让所有留在武汉的人坐着等死。钟南山院士第一时间赶赴武汉,让我 感动;一批批医护人员冒着被传染的可能赶赴武汉,让我感动;一批批捐赠物 资抵达武汉,让我感动;所有自愿留在武汉的人,让我感动;一段段为武汉加 油!为中国加油!为武汉祈祷、为中国祈祷的视频让我感动……“一方有难,八 方支援”这是中国精神!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相信我的祖国,我相信 祖国的医疗水平,我相信在国家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与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不懈 努力下,我国人民一定会走出阴霾,迎接 2020 年的春暖花开。 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无私奉献,真的存在。医护人员,值得称赞,有你们 的存在,冬天,我们不再寒冷,有你们的存在,春天将更加温暖,最美逆行者, 向你们致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