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导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导学案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知识链接】 ‎ ‎1.寓言 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列子》‎ 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 ‎【学法指津】‎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文中重点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还有一些生动的细节。作者在文中还善于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   学习本文,在弄懂文章大意的同时,要注意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理解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 ) 汝( ) 魁父( ) 荷担( )  箕畚( )( ) 孀妻( )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曾不若( )  亡以应( ) 陇断(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4.课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人响应愚公的号召,参加了移山的行动?‎ ‎  ‎ ‎5.移山的工作做起来顺不顺利?遇到哪些困难?请学生从书中找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 ‎ 【合作探究】‎ ‎ 1.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 ‎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的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 ‎ ‎ ‎   4.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     ‎ ‎5.讨论: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 ‎  【释疑解惑】‎ ‎ 学完本课后,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讨。‎ ‎ 【拓展创新】 1.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   ‎ ‎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自测提升】‎ 一、积累与运用(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狡黠(xiá)窈窕(yǎo)  参差(cī) 缄默(qiān)‎ B.觊觎(yú) 窗棂(lénɡ) 休憩(qì) 挑衅(xìn)‎ C.轩敞(chǎnɡ) 坍塌(tān) 泥淖(nào) 谦逊(xùn)‎ D.琐屑(xiè )轻觑 ( qù )   诘责(jí)  濡养(rú)‎ ‎2.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 A.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  遏)     制。‎ ‎“扼”有“用力掐住、抑制”的意思,“遏”有“阻止、禁止”的意思,横线处应填“扼”。‎ ‎  B.人类之上,那双俯察(纭纭芸芸)   众生的眼光又是谁呢?‎ ‎   “纭纭”形容多而乱, “芸芸”形容众多,横线处应填“芸芸”。‎ C.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同(仇愁)敌忾,就能消灭一切来犯之敌。‎ ‎   “仇”有“仇恨”的意思。“愁”有“愁闷、忧愁”的意思,横线处应填“仇”。‎ D.否则,鸠占(雀鹊)  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   “雀”是指麻雀,“鹊”是指喜鹊,横线处应填“雀”。‎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他满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腔悲愤,在城北投江殉国。‎ B.这个学生好学善思,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有一种不耻下问的精神。‎ C.以动荡的小船为家,渔民们却能安之若素,举止泰然。‎ D.小王还年轻,说话没轻没重,您宰相肚里能撑船,别跟他一般见识。‎ ‎ ‎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7-11题(13分)‎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5分)‎ ‎①.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 ‎②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             。‎ ‎8.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2分)‎ ‎9. 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2分) ‎ ‎10.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2分)‎ 三、课外阅读(11分)‎ 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车骑①。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 ‎(选自《世说新语》)‎ ‎ 【注释】 ①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 ⑵取诸兄弟鹅悉杀之 ‎ ‎ ⑶既晓,家人咸以惊骇 ⑷云是变怪,以白车骑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原句: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 译文: ‎ ‎15.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 ‎23.愚公移山 ‎ ‎【自主学习】‎ ‎1.2.3.略 ‎4. 有愚公、智史、愚公妻、子孙、京城氏遗男;愚公、荷担者三夫(三个子孙)、遗男。‎ ‎5.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 合作探究】‎ ‎1.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2.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 ‎ 4.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   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   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5.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拓展创新】 1.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 ‎【自测提升】‎ 一、积累与运用 ‎1.C    2.D.  3.B   ‎ ‎ 二、课内阅读 ‎ ‎7.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跳往助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语言描写 ‎9.河曲智叟亡以应 ‎ ‎10.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11.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大力神搬走了这两座山。‎ 三、课外阅读 ‎12.⑴生气 ⑵全、都 ⑶天刚亮的时候(或:早晨) ⑷说 ‎ ‎13.B ‎ ‎14.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 ‎ ‎15.斗鹅“每不如,甚以为忿”,表明他心胸狭窄;“夜往鹅栏”、“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表明他是一个凶残的人。(答到“心狠手辣”也可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