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及两套期末试卷(含解析)
新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 1 课 古代埃及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 赠礼”。约从公元前 3500 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 3100 年左右初步实现统 一;公元前 525 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 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 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 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 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 了王权的衰落。 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 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 3500 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 24 世纪,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 18 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 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 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 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 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 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5)性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第 3 课 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兴起: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哈拉帕、摩亨佐·达罗) (2)建国: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鼎盛: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 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主要内容 名称 从事职业 婆罗门 掌握祭祀 刹帝利 掌管军事、行政权力 首陀罗 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吠舍 由被征服的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 务 最卑贱人“不可接触者”——贱民 (3)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公元前 6 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4)传播:公元前 3 世纪后开始外传。经中亚传入中国,后传到朝鲜、日本、越 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单元总结 名称 位置 统一 文明成果 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 前 3100 年左右 金字塔 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 约前 24 世纪 《汉谟拉比法典》 古印度 印度河、恒河流域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种姓制度、佛教 第 4 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希腊城邦 (1)范围:包括希腊半岛(主体)、爱琴海诸岛等地区。 (2)特点: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3)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此后进 入荷马时代。 (4)兴起:公元前 8 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斯巴达是最大的城邦。 (5)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二者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成年男性公民有参 与统治的权利,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城邦各项活动 都以公民为主体。 2.雅典的民主政治 (1)背景:经过几次改革后,雅典建立了民主政体。公元前 5 世纪中后期,伯里 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达到全盛,奴隶制政治发展到高峰。 (2)表现:雅典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代表各地的 10 个主席 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主席团由各地抽签产生,主席团主席也经抽签产生;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3)局限: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亚历山大帝国 (1)兴起: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2)东征:公元前 334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先后打败波斯帝国、 埃及,进入两河流域,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 (3)成果: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定都巴比伦)。 (4)局限性: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 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5)积极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 往来;帝国境内建造的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第 5 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罗马城邦 (1)建国:公元前 509 年,罗马建立共和国。 (2)统治: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元老院手中,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 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设立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 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3)扩张:公元前 3 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战胜了迦太基, 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公元前 2 世纪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4)危机:公元前 73 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2.罗马帝国 (1)政权更迭:公元前 49 年,凯撒控制元老院。公元前 31 年,屋大维成为最后 的胜利者,他首创“元首制”,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2)建国:公元前 27 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屋大维采取了许多措施解 决矛盾,罗马帝国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时代。 (3)扩张:2 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 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3.罗马帝国衰亡 (1)原因:3 世纪,罗马帝国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日耳曼人侵入罗马帝国。 (2)灭亡:4 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 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 曼人的打击下灭亡。西罗马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结束。 第 6 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1.文学和雕塑 (1)文学:《荷马史诗》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2)雕塑: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是 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2.建筑艺术 (1)希腊:体现在神庙建筑,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 (2)罗马:特点是石拱门、穹顶等。代表性建筑有罗马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 凯旋门、方尖碑和万神庙等。 3.哲学和法学 (1)哲学: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苏格拉底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 统的问和答,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学者)创立了 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2)法学:《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民法、经济法 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4.公历的缘起: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儒略历后来 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4 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 单元总结 古希腊 古罗马 出现 前 8 世纪,出现许多城邦 前 509 年建立共和国,前 27 年建立帝国 文明 伯里克利执政时,雅典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高峰。 元老院、公民大会、《十二铜表法》 灭亡 前 4 世纪被马其顿控制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476 年西罗马被日耳曼人灭亡,1453 年东罗马帝国被奥 斯曼土耳其灭亡 文化 《荷马史诗》、宙斯像、《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苏格 拉底、亚里士多德 罗马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万神庙、《十二铜表法》、“儒 略历” 关系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其继承者,两者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第 7 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基督教的兴起:1 世纪时,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传道者宣传说,耶稣是“救世 主”。4 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 (1)建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许多王国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 王国。 (2)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来 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3)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3.封君与封臣 (1)形成:8 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 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2)关系: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 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 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3)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 (4)影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4.查理曼帝国 (1)继位:8 世纪,法兰克国王丕平之子查理继承王位,成为法兰克国王。 (2)扩张:800 年前后,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 广大地区,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3)统治: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命令人民贡献“什一税”。 (4)加冕:800 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加冕礼,因此查理又称“查理 大帝”或“查理曼”,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5)分裂:843 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 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第 8 课 西欧庄园 1.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形成:9 世纪开始形成,大约到 11 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农村)各地。 (2)特点: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3)生产关系: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土地分为领主的“直领地”和佃户的“份 地”;庄园周围土地被称为“公用地”;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 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2.庄园法庭 (1)权利:有司法权,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佃户在劳役中侵犯领主利益 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2)开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地点不固定。 (3)惩罚: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 无故缺席的佃户也会被罚款。 (4)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 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 (5)作用: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 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 9 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背景: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表现:旧的城市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城市自治斗争 原因 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受领主控制 史实 城市居民取得自由和自治斗争,常用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结果 许多城市取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 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 影响 国王给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由来: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 就获得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 (2)生产生活: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家庭既是生产作坊,也是店铺。 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3)发展:市民阶级形成,随着发展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 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3.大学的兴起 (1)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 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2)兴起:12 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 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3)发展:12 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巴黎教师组成 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 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 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了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 教育自主权。 (4)课程设置: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 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神学。学完基础课程后进入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一方面 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 10 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帝国版图:囊括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 马帝国进入了“黄金时代”。 (2)查士丁尼:527 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编 订 法 典 目的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法典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学概要》《新法典》统称《罗马民法大 全》 内容 承诺奴隶制;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评价 《罗马民法大权》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外来侵略:7 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9 世纪以后,面临多个 外部军事势力的进攻;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拜占庭。 (2)抗击侵略:把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的行政 长官。 (3)帝国灭亡: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 亡。 (4)帝国影响: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 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第 11 课 古代日本 1、6 世纪前的日本 (1)建国:1—2 世纪,日本有 100 多个小国。5 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 己的私有领地,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 奴隶。 2、大化改新 (1)背景:6—9 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2)概况:646 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 化改新”。 (3)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 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 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 统一赋税。 (4)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武士和武士集团 (1)背景: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 组成 庄园,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2)武士集团: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强壮男子武 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武士夺权:12 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其首领源赖朝获 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 力,日本由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4)幕府统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 实际上大权旁落。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5)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 家,而是他的主公。 第 12 课 阿拉伯帝国 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背景:6 世纪末 7 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2)创立:穆罕默德阐述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 7 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 (3)传播:最初在麦加城传教,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622 年,穆罕默德迁居麦 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 年,穆罕 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阿拉伯帝国 (1)版图:至 8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 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2)影响:伴随着帝国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3、阿拉伯文化 (1)发展原因: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 年,哈里发在 巴格达设立“智慧宫”,支付与译著同重量的黄金稿酬。 (2)表现: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改造了古代印度人从 0 到 9 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完整的代数学由阿拉伯人创造;“西医” 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贡献;编著了《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 为经典;《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3)影响: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 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由 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第 13 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农业的新变化: (1)11 世纪以后,欧洲各地农村纷纷开展了什么运动?具体情况如何? 11 世纪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 面积逐渐扩大。有的垦殖由领主组织,多数是农民自发开垦。垦殖者成为这些新 开发地区的主人,这些地区也仿效自治城市,成为具有独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权的 地区。 (2)这一运动兴起后,农奴的处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农奴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或通过缴纳迁 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3)土地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土地集中成为一 种趋势。 (4)租地农场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14 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直领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 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 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 (5)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 富裕农民(农场主)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 将产品推向市场。农场主与农民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剥削关系。 (6)农业的发展给市场带来哪些变化? 农产品的富余,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使得更多地农产品和畜产品得以进入市场。 一些商人将在乡村市场收购的产品运到港口或更远的地方。法国南部地区的粮食 被运到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欧洲的呢绒、皮毛等远销东方。 2、手工业方面的新变化 (1)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农村变化的同一时期,手工业也不断发展。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他们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 (2)分散手工工场是怎样出现的? 13 世纪,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为了缴纳封建租税,农民在 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手工生产,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 (3)集中手工工场是怎样出现的? 商人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 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由于生产工具统一配套,因而工人常 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于是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雇工分工合作, 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集中手工工场具有什么特点? 商人提供原料、生产工具雇用工人在同一地点集中劳动; 商人与完全出卖劳动力的工人之间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 关系。 3.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 面貌。 三、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1、13、14 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地产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 或应付开支; 富裕农民、骑士和乡绅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 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2、城市中的市民阶层: (1)市民阶层形成: 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2)政治权利的扩大: 富商巨贾还投资乡村,置办田产,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他们与贵族联姻或成 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第 14 课 文艺复兴运动 一、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14 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 求死后升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 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2.兴起的时间、地点:14 世纪 意大利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4.性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5.方式: 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有继承, 更有创新。 6. 意义或影响: (1)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 300 年之久。 (2)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 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但丁 1.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 2.代表作:长篇诗作《神曲》 (1)《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2)表达的思想: 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 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级的情感与理想。 3.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指的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三、达·芬奇 1.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 2.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指的是: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3.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四、莎士比亚 1.文艺复兴向外传播时间及范围:15、16 世纪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2.莎士比亚的成就及体现的思想内容? (1)一生创作了 30 多部戏剧和许多诗篇。 (2)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 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3.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 15 课 探寻新航路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2. 社会根源: 马可波罗在行纪中描述了东方的富庶,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的向往。 3.商业因素: 15 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掉拜占庭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 商道 4.客观条件: 地圆学说的流行、“罗盘”导航技术及造船技术也取得了突破。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航海家及及航海成就: A、迪亚士和他的航海 (1)时 间:1487--1488 年 (2)资助国:葡萄牙 (3)路 线: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南下,1488 年到达了非洲的好望角 (4)成 就: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B、达·伽马及航海成就 (1)时 间:1497--1498 (2)资助国:葡萄牙 (3)路线及成就: 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溯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印度 洋,1498 年到达印度西海岸。 C、哥伦布及航海成就 (1)时 间:1492 年 8 月 (2)资助国:西班牙 (3)路线及成就: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0 月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圣 萨尔瓦多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等。接下来的 10 年间,哥伦布 先后三次西航。 D、麦哲伦船队及航海成就 (1)背 景: 哥伦布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预想中的财富,但是向西航行寻找达到亚洲航线的梦 想依然激励着欧洲人继续探险。 (2)时 间:1519--1522 (3)资助国: 西班牙 (4)路 线: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实现全球 航行。 (5)意 义: 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 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5.四位航海家航海顺序: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1)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3)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第 16 课 早期殖民掠夺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殖民掠夺的背景(目的):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 2.时间:新航路开辟后 3.最早进行殖民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4.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1)殖民地分布情况: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 国澳门, (2)贸易方式: 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 5.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1) 16 世纪,西班牙拥有“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 (2) 使用武力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还在当地开发种植园,强迫印第 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扩张的背景: 16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英国的手工业尤其毛纺织业迅速发展, 促使其开拓海外市场。英国位于海上贸易航道的要冲,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 权才能向海外发展。 2.扩张的开始: 1588 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 民地。 3.殖民活动: 17 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生产英 国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烟草、蓝靛、糖等原材料。英国殖民者也从事贩卖非洲黑 奴的活动。 4.罪恶的三角贸易: (1)目的: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英国殖民者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 (2)路线: 出程:商船从英国港口出发,满载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运往非洲倾销; 中程: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获 利; 归程:在美洲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 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被称为“三角贸易”。 (3)影响: 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 却是不可估量的。 三、荷兰、法国、英国殖民争霸 1.荷兰法国的殖民扩张情况: (1)荷兰的殖民地: 一度控制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 世纪,夺取了爪哇岛、马六甲、锡兰和中国的台湾;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殖 民地;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法国的殖民扩张: 17 世纪下半叶,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2.英国与荷兰、法国的争霸战争: (1)目的:争夺美洲、亚洲、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 (2)时间:从 17 世纪下半叶起 (3)结果:最终战胜荷兰和法国,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日不落帝国”。 3.殖民掠夺的影响: (1)欧洲殖民国家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 积累; (2)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在此期间,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 17 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1.英国议会制度的确立: (1)法律传统的形成: 1215 年颁布《大宪章》,规定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逐渐确立了“王权 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 (2)议会制度的确立: 13 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议会由上下两院构成,上院由贵族组成, 下院由骑士和平民代表组成,税收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2.詹姆士一世的专断: (1)17 世纪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国王詹姆士一世狂热地推崇 “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他认为,王权是上帝所赐,神圣不可侵犯。 (2)詹姆士一世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 詹姆士一世的言行与英国的法律和政治传统严重不符。 二、革命的发生 1.革命爆发的背景: 查理一世继续推行君主专断政策,无视议会的权力。 1628 年,议会向国王呈递了一份《权利请愿书》,查理一世先是假意应允,在 得到拨款后却解散了议会,议会和王权的矛盾激化。 2.爆发的时间、标志: 1640 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恼羞成怒,派军 队闯入议会,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 3.革命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反复斗争,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1649 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 台。 4.结果: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5.克伦威尔的独裁: 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后,权力却落在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中,议会有名无实, 克伦威尔被议会尊为“护国主”,大权独揽。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却没有终结个人 专制的统治。 三、《权利法案》 1.光荣革命 (1)发生的背景: 克伦威尔死后,军官们争权夺势,政局动荡不安。1660 年,查理二世接受议会 有条件的邀请,做了英国国王。英国恢复了君主制,但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 限制。查理二世的继任者是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他是个恢复天主教,他在 英国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进行反攻倒算,激起人民反抗。 (2)革命结局: 1688 年,英国发生政变,英国议会作出规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 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 (1)颁布机构及时间:1689 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2)内容: ①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如议会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 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 ②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 税。 ③今后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能和天主教徒结婚。 3.《权利法案》的意义: 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 成了君主立宪制。从此,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 战。 第 18 课 美国的独立 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从 17 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起 13 个殖民地。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 移民来到北美,他们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2.英国的殖民统治: 英国国王和贵族把北美看作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商品的市场,英国殖民者驱 赶当地的印第安人,剥削欧洲移民和从非洲贩来的黑奴。 3.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矛盾的激化: 1765 年以后,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 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4.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1773 年,英国政府授权东印度公司垄断北美的茶叶贸易,引发了新的抗税浪潮。 同年 12 月 16 日,发生了波士顿倾茶事件。 二、独立战争的过程 1.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1)爆发的标志: 1775 年 4 月 19 日凌晨,800 名英军开赴波士顿西北郊搜查军火,在莱克星顿与 埋伏在那里的武装村民交火,史称“莱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自此爆发。 (2)影响: 莱克星顿的枪声激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抵抗热情,各地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支 援波士顿。 2.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1)时间地点:1775 年 5 月,费城 (2)会议内容: 会议上,华盛顿强烈主张武力反抗英军,会议一致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 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3)会议的影响:与此同时,北美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3.华盛顿:1775 年 5 月大陆军总司令 此后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领袖,独立战争 胜利后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4.《独立宣言》 (1)发表时间、发布的机构、起草人: 1776 年 7 月 4 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 (2)内容: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3)意义:宣告北美 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4)地位: 《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 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5)局限性: 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事实上,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5.独立战争的转折: 1777 年,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国际力量的支持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承认美国,公开参战。欧洲各国也因与英国的矛盾结成了“武装中立同盟”, 英国陷入孤立。 7.战争的结束: 1781 年,美法连军在约克镇与英军激战,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美国独立战 争结束。 8.最终胜利: 1783 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9.战争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三.1787 年美国宪法的颁布: (1)背景: 《独立宣言》发表后,各州先后制定了州宪法。美国建立后各州各行其是,矛盾 重重,代表国家的全国政府软弱无力。 (2)诞生的过程: 1787 年,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 妥协,最终制定出美国宪法。 (3)宪法的内容: 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 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 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4)地位及意义: 1787 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 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 19 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准备——思想启蒙运动 1. 发生的背景: 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国王路易十五通过加重税收等方式阻碍资本主义的 发展。 2. 运动的时间:18 世纪 3. 宣传的思想: 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 昧的黑暗 4. 运动的中心:法国 5. 涉及的区域:欧洲其他国家 6. 运动的性质:反对旧制度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7. 意义或影响: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 准备。 二.法国大革命 1.爆发的背景: (1)旧制度制约了经济发展,激化了法国各种社会矛盾。 (2)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法国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2.爆发的导火线: 1789 年 5 月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问题。第三等级要求增加自 身的政治权利,提出制定宪法的要求。路易十六让步的同时,暗中调集军队,企 图以武力控制局面。 3.爆发的标志: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4.革命的发展: (1)制宪会议通过了多项法令,废除了种种贵族特权和封建地租。 (2)1789 年,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 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3)1791 年,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4)曲折:路易十六被迫接受宪法,暗地里致信呼吁欧洲各国君主。奥地利和 普鲁士组成联军,进逼法国。 (5)瓦尔密战役击退侵略者。 (6)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7)1793 年路易十六被以叛国罪送上断头台。 (8)雅各宾派打退反法联盟军队,平息国内叛乱,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9)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新的反法联军又卷土重来。 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 影响。 三.拿破仑帝国 1.拿破仑上台:1799 年 11 月发动政变组建新政府,建立高效率的国家机器。 2.拿破仑时期的对内政策: (1)重视改善财政和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 (2)主持制定民法典《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 犯等原则。 3.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804 年 拿破仑加冕称帝 4.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概况: (1)多次打败反法联盟; (2)大军几乎横扫欧洲大陆,废除各地封建特权的同时,也对当地人民进行压 榨和掠夺。 (3)1812 年,远征俄国,大败而归。 5.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灭:1815 年 第 20 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背景: 17 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 外市场不断扩大,工业革命于是兴起。 国内外市场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 的发明。 2. 涌现出的发明成果: (1)1733 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2)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最初的珍妮机一次 能纺出 8 根纱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3.作用:其他生产部门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4.什么是工业革命? 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被称为“工业革命”。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 (1)背景:早期发明的蒸汽机用于抽干矿井中的积水,很不完善。 (2)蒸汽机的改进和使用: 18 世纪中期,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瓦特。1785 年,瓦特改造的蒸 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不久,瓦特蒸汽机开始应用到化工、冶金、采矿 等更多的行业。 19 世纪 30 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3)影响: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 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2.工厂制度的建立 (1)早期工厂的动力及地点: 基本上都是用水作动力,所以工厂一般都设在水流湍急的乡村而不是城市。 (2)工厂制度建立的前提: 蒸汽机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动力,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工厂的规模也 变得更大,有些工厂甚至能雇用 1000 多人。 (3)确立:进入 19 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工厂制 度最终确立。 三.火车与铁路 1.火车产生的背景: 19 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铁路”来运输货物。那时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 由马匹拉动的。 2.火车的产生: (1)时间:1825 年 (2)发明者:史蒂芬孙设计蒸汽火车 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3.铁路建设的发展: (1)1830 年以后,英国掀起投资建设铁路的狂潮 (2)1851 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 1 万千米的铁路网。 4.铁路出现的意义: 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 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及扩展: (1)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 世纪中期,英 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工业革命的扩展: 从 18 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 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第 21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 1.马克思的生平简介: 1818 年 5 月 5 日生于德国特里尔市。 1842 年 10 月——迁往科隆居住,担任《莱茵报》主编。 1844 年 8 月底至 9 月初——在巴黎初识恩格斯。 1849 年迁居伦敦。 1883 年 3 月 14 日——马克思逝世。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活动: ①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禁锢出版自由; ②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 ③马克思在伦敦写出了《资本论》等著作; 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⑤1848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 敦正式出版。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共产党宣言》 1.发表时间:1848 年 2.内容: (1)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 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共 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2)肯定阶级斗争在历史上曾经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 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 多,还要大。”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他们相对日益贫困。“工人变 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 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做支配一切的顾虑强 加于社会了。” (3)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 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三、第一国际 1.第一国际的成立与开展的活动: (1)成立:1864 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 称“第一国际”。 (2)活动: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以提高工 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 2.巴黎公社: (1)爆发原因:1870 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2)爆发时间:1871 年 3 月 18 日 (3)建立政权:1871 年 3 月 28 日 (4)性 质:法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结 果: 5 月 28 日,巴黎公社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勾结普军联合反扑而失败。 特别声明: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题有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 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指的 民主科学时代 民主共和时代 君主立宪时代 社会主义时代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两次著名的学生运动——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其共同点是 A. 都是反帝爱国运动 B. 运动中心始终都在北京 C. 都是共产党领导的 D. 其主力军始终都是学生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指王尽美)与恩铭不老松。” (董必武. 1961 年)诗中的“南湖泛舟”是在 A. 谋划建立南湖革命根据地 B. 商讨党的土地革命总方针 C. 商讨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 D. 增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如下图是 19 世纪 30 年代中国生产的一款火柴贴画。据贴画内容可知,当时中国 [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qbm-image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QBM/2019/3/9/2156346012139520/21 58158537793536/STEM/d8ee9811b4ef48e98c661456400b03a5.png] A. 民族火柴产业举步维艰 B. 开始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C. 出现了新式的营销方式 D. 抗日救亡民主运动高涨 朱德曾称赞某历史事件“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该历史事件是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井冈山会师 “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 A. 十年内战开始 B. 抗日战争开始 C. 全面抗战开始 D. 抗日战争胜利 这里因为 1935 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 “这里”是指 A. 江西瑞金 B. 陕西延安 C. 甘肃会宁 D. 贵州遵义 1939 年 8 月 31 日,希特勒签署了关于实施“白色方案”的命令。其中写道:“进攻日期: 1939 年 9 月 1 日。”与该命令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 A. 突袭波兰 B. 进攻法国 C. 突袭苏联 D. 偷袭珍珠港 下列可以证明二战中法西斯侵略者对人类犯下的罪行的历史资料是 ①国会纵火案档案 ②《慕尼黑协定》文本 ③南京大屠杀遗址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949 年 4 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 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感怀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是 A. 有利于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B.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 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 史料二:除剪了一些辫子和挂上一块民国空招牌外,别无所谓成功。 ——北京日报《陈独秀论辛亥革命》 (2)用一句话概括史料二的评价观点,并说明此评价所具有的合理性。 (3)综合以上内容,指出我们在运用史料评价历史事件时应注意的事项。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孙中山)说:“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 且是个好朋友……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宋庆龄《儒教与现代中国》 (1)材料一体现了孙中山的哪一政策主张?该政策是怎样得到确立的? 材料二: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 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 9 人联名电报(1937 年 7 月 8 日) (2)例举共产党实现上述承诺的一项史实。 材料三: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共产党人》发刊词 (3)联系材料一二,论证“统一战线是战胜敌人的武器”。(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 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 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 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 1947》 材料二: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 进攻。……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摘编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 年 12 月) 材料三: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 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 1947 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经济和军事 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并指明其意义。 (2)材料三中的“事业”是指什么?如何理解该“事业”“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 的胜利”?据此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 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指的 民主科学时代 民主共和时代 君主立宪时代 社会主义时代 【答案】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5 年,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 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 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民主科学时代,故 A 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 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启了民主共和时代,故 B 不合题意;19 世纪末维 新派的主张是变法维新,开启了君主立宪时代,故 C 不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完成,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故 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 《新青年》杂志 是解题的关键,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 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民主科学时代。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两次著名的学生运动——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其共同点是 A. 都是反帝爱国运动 B. 运动中心始终都在北京 C. 都是共产党领导的 D. 其主力军始终都是学生 【答案】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两次著名的学生运动——五四运动和一二•九 运动,它们都是反帝爱国运动,故 A 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后期转移到上海, 故 B 不合题意;五四运动爆发时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故 C 不合题意;五四运动前期主力军是 学生,后期主力军成为工人阶级,故 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 共同点 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指王尽美)与恩铭不老松。” (董必武. 1961 年)诗中的“南湖泛舟”是在 A. 谋划建立南湖革命根据地 B. 商讨党的土地革命总方针 C. 商讨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 D. 增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答案】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 四十年前、南湖泛舟、1961 年 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 年 的中共一大召开。 年 月 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敌人的搜查,大会转移到 浙江嘉兴的一条游船是举行。嘉兴南湖的这条游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 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的内容包括商讨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故 C 符合题意; 谋划建立南湖革命根据地、商讨党的土地革命总方针、增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题干无关, 故 AB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C。 如下图是 19 世纪 30 年代中国生产的一款火柴贴画。据贴画内容可知,当时中国 A. 民族火柴产业举步维艰 B. 开始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C. 出现了新式的营销方式 D. 抗日救亡民主运动高涨 【答案】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 抗敌牌、十九路军、收回利权 可知,此内容与抗日战争有关。 1932 年 1 月 28 日,日军进犯上海闸北,国民党军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 挥下奋勇杀敌,“一.二八”事变全面爆发。前方将士奋勇杀敌,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 援。如图的抗敌牌火柴就是当时的爱国企业为支援前方奋勇杀敌的十九路军,呼吁上海人民 支持抗击日寇而设计生产的。抗敌牌火柴深刻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支持抗战的爱 国情怀,侧面反映了全国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高涨,故 D 符合题意;民族火柴产业举步维艰、 出现了新式的营销方式与题干无关,故 AC 不合题意;甲午战后就有实业救国思潮了,故 B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 抗敌牌、十九路军、收回利权 是解题的关键,“一.二八”事 变全面爆发后,前方将士奋勇杀敌,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如图的抗敌牌火柴就是当 时的爱国企业为支援前方奋勇杀敌的十九路军,呼吁上海人民支持抗击日寇而设计生产的, 侧面反映了全国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高涨。 朱德曾称赞某历史事件“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该历史事件是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井冈山会师 【答案】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 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 抗战,此内容反映的是南昌起义。 年 月 日,周恩来、贺龙等发动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 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故 B 符合题意;武昌起义、 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与题干无关,故 AC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B。 “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 A. 十年内战开始 B. 抗日战争开始 C. 全面抗战开始 D. 抗日战争胜利 【答案】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 宛平城、卢沟桥 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卢沟桥事变。1937 年 7 月 7 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 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 29 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 29 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 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故 C 符合题意;1927 年十年内战开始,故 A 不合题意;1931 年九一八事变标志抗日战争开始,故 B 不合题意;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故 D 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 C。 这里因为 1935 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 “这里”是指 A. 江西瑞金 B. 陕西延安 C. 甘肃会宁 D. 贵州遵义 【答案】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 1935 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 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 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 年 1 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 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 D 符合题意;江西瑞金、陕西延安、甘肃会宁与题干无关,故 ABC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D。 1939 年 8 月 31 日,希特勒签署了关于实施“白色方案”的命令。其中写道:“进攻日期: 1939 年 9 月 1 日。”与该命令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 A. 突袭波兰 B. 进攻法国 C. 突袭苏联 D. 偷袭珍珠港 【答案】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 1939 年 9 月 1 日、白色方案 可知,与该命令内容相关的历史 事件是突袭波兰。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动了突然进攻,英法对德宣战,第二 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故 A 符合题意;1940 年德国进攻法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不合 题意;1941 年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D 不合题意。故此题 选 A。 下列可以证明二战中法西斯侵略者对人类犯下的罪行的历史资料是 ①国会纵火案档案 ②《慕尼黑协定》文本 ③南京大屠杀遗址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 年德国国会纵火案,此时二战没有爆发,故①不合题意; 年 月《慕尼黑协定》签订,此时二战没有爆发,故②不合题意;南京大屠杀遗址 、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可以证明二战中法西斯侵略者对人类犯下的罪行的历史资料,故 B③④符合题意;含有①②的 AC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B。 1949 年 4 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 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感怀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是 A. 有利于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B.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答案】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 1949 年 4 月、旌旗南指大江边、直下金陵澄六合 可知,此内 容反映的是 年 月的渡江战役。 年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 的统治,故 C 符合题意;“双十协定”有利于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故 A 不合题意;内战初 期,面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解放军就歼灭大量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粉碎了国民 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故 B 不合题意;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故 D 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 C。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 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 史料二:除剪了一些辫子和挂上一块民国空招牌外,别无所谓成功。 ——北京日报《陈独秀论辛亥革命》 (2)用一句话概括史料二的评价观点,并说明此评价所具有的合理性。 (3)综合以上内容,指出我们在运用史料评价历史事件时应注意的事项。 【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三权分立,主权在民,推行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结束了统治中国 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2)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 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多数中 国人的精神面貌依然如故。 (3)要收集和运用不同的史料进行有理有据地评价;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解析】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由参 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三权分立,主权在民,推行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2)依据材料信息“除剪了一些辫子和挂上一块民国空招牌外,别无所谓成功”,结合所 学可知,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多数 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依然如故。 (3)依据所学可知,在运用史料评价历史事件时应注意收集和运用不同的史料进行有理有 据地评价;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孙中山)说:“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 且是个好朋友……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宋庆龄《儒教与现代中国》 (1)材料一体现了孙中山的哪一政策主张?该政策是怎样得到确立的? 材料二: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 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 9 人联名电报(1937 年 7 月 8 日) (2)例举共产党实现上述承诺的一项史实。 材料三: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共产党人》发刊词 (3)联系材料一二,论证“统一战线是战胜敌人的武器”。(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 密) 【答案】(1)联共;1924 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到军 阀的主张,确认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从而事实上确立了联共政策。 (2)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后,根据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 抗日前线。 (3)答案示例: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建立了革命统一战 线,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和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进行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可见,中国只有建立统一战线,将一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 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 【解析】 【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 并且是个好朋友……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可知,此内容体 现了孙中山联共的主张,;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24 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 通过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到军阀的主张,确认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从而 事实上确立了联共政策。 (2)依据材料信息“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 之目的”可知,1937 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后,根据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 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3)依据所学可知,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建立了革命统 一战线,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沉重打击了北洋军 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进行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可见,中国只有建立统一战线,将一 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 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 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 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 1947》 材料二: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 进攻。……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摘编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 年 12 月) 材料三: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 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 1947 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经济和军事 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并指明其意义。 (2)材料三中的“事业”是指什么?如何理解该“事业”“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 的胜利”?据此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1)经济上:1947 年,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了土地改革。激 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军事上:1947 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 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2)反帝反封建;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 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解析】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经济上:1947 年,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 了土地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 前线的热潮;军事上:1947 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 伸”可知,材料三中的“事业”是指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即反帝反封建;第二问依据所学 可知,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 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期末考试九年级历史试卷卷(二) 一、选择题 1.假如你生活在 1917 年的中国,可能看到的情形有 ( ) ①陈独秀在阅读《新青年》杂志 ②青年学生在热议巴黎和会的内容 ③报纸刊登倡导婚姻自由的文章 ④街上在传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对图中人物评价正确的是 ( ) A. 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同盟会 B. 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C. 创办了黄埔军校,领导北伐战争 D. 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3.中国共产党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而召开的会议是 ( ) A. 遵义会议 B. 中共七大 C.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 4.下列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台儿庄保卫战役 ②飞夺泸定桥 ③百团大战 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5.下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毛泽东“先打两头,后取中间”指示展开的战役形势示意图, 该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6.下列有关“二战”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爆发的标志:日本偷袭珍珠港 B. 转折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 C. 结束的标志: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D.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7.下列图片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就的是 ( )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8.《台州年鉴》中记载:1979 年 2 月,地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精神……台州农民开始以承包的形式实行责任制,路桥自发市场开始复苏。以下不能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是( ) A.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 讨论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 C. 总结粉碎“四人帮”的教训 D. 宣传“解放思想”的指导方针 9.《台州年鉴》记载:1979 年 2 月,地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精神。…… 台州农民开始以承包的形式实行责任制,路桥自发市场开始复苏。对于材料中 提及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 A. 新的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B. 使我国的改革开放迈上了新的征程 C. 路桥自发市场复苏标志我国对外开放开始 D. 发生在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时期 10.下列正确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 ) ①古巴导弹危机 ②经济全球化 ③华约与北约的建立 ④马歇尔计划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忆革命历程 论制胜法宝】 材料一 1920 1930 1940 1950 (1)将图 A、图 B 分别填入年代尺相应方框里,并说出这两个历史事件与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关系。 材料二: 注:数据改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2)指出材料二中共工农党员比例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 起点进行了长达 14 年不屈不挠的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 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人民日报社论《勿忘国耻共襄复兴》 (3)材料三“这一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取得该战争完全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有哪些? 九年级历史试卷 卷Ⅰ 一、选择题 1.假如你生活在 1917 年的中国,可能看到的情形有 ( ) ①陈独秀在阅读《新青年》杂志 ②青年学生在热议巴黎和会的内容 ③报纸刊登倡导婚姻自由的文章 ④街上在传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 动的开始,所以①在 1917 年的中国可以看到;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是 1919 年,所以②在 1917 年的中国不能看到;倡导婚姻自由是在 1911 年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所以③ 在 1917 年可以看到;打土豪分田地是 1927 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所以④在 1917 年 的中国不能看到。所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 B。 2.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对图中人物评价正确的是 ( ) A. 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同盟会 B. 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C. 创办了黄埔军校,领导北伐战争 D. 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片人物是孙中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创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是兴中会,同盟会是孙中山创建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 A 项错误;孙中山提 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故 B 项正确;孙中山在 1924 年 创建了黄埔军校,1925 年病逝,北伐战争是 1926 年进行的,故 C 项错误;孙中山领导了辛 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故 D 项错误。所以 ACD 项表述均错误, B 项表述正确,故选 B。 3.中国共产党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而召开的会议是 ( ) A. 遵义会议 B. 中共七大 C.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 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 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 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 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故 C 项符合题意;遵义会议上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 事上指挥的失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 A 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中共七大上讨论了夺取 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故 B 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中国第一届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为开国大典做了充分的准备,故 D 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和区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的内容和产生的影响, 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4.下列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台儿庄保卫战役 ②飞夺泸定桥 ③百团大战 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台儿庄保卫战役的时间是 1938 年;②飞夺沪定桥是在 1935 年红军长征途中;③百团大战的时间是 1940 年;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是 1947 年。 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③④,故选 C。 5.下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毛泽东“先打两头,后取中间”指示展开的战役形势示意图, 该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解放军挥师入关,开赴 华北战场,按照党中央的“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方针,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 行平津战役,以神速动作,把敌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孤立据点,截断敌军难 逃和西窜的通路,华北敌军成了瓮中之鳖,故 B 项符合题意;辽沈战役采取的是关门打狗的 战术,淮海战役采取的是中间突破的作战方针,渡江战役分三路作战全线出击,故 ACD 项均 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 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主义区分三大战役时期采取的不同的战术,分别是辽沈战役中 “关门打狗”,淮海战役中“中间突破”,平津战役中“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6.下列有关“二战”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爆发的标志:日本偷袭珍珠港 B. 转折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 C. 结束的标志: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D.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闪击波兰,9 月 3 日英法对德宣战,标志 着二战全面爆发;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5 年 9 月 2 日, 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的结束;1944 年美英联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 了欧洲的第二战场。所以 ABC 项表述均错误,D 项表述正确,故选 D。 7.下列图片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就的是 ( )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肥猪赛大象”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故①与题 意不符;《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时颁布的文献,故②与 题意不符;武汉长江大桥,是建国初期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故③符合题意;《土地 改革法》是建国初期我国实行土地改革颁布的法律文献,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促进 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④符合题意。所以③④符合题意,故选 D。 8.《台州年鉴》中记载:1979 年 2 月,地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精神……台州农民开始以承包的形式实行责任制,路桥自发市场开始复苏。以下不能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是( ) A.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 讨论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 C. 总结粉碎“四人帮”的教训 D. 宣传“解放思想”的指导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十一届三 中全会上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总结粉碎“四人帮”的教训,在思想上宣 传“解放思想”的指导方针,并讨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问题。所以 BCD 项表述均正确,A 项表述错误,故选 A。 9.《台州年鉴》记载:1979 年 2 月,地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精神。…… 台州农民开始以承包的形式实行责任制,路桥自发市场开始复苏。对于材料中 提及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 A. 新的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B. 使我国的改革开放迈上了新的征程 C. 路桥自发市场复苏标志我国对外开放开始 D. 发生在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79 年”和关键信息“农民开始以承包的形式实行责任制” 可知,这是指的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故 B 项表述错误;1980 年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开始,故 C 项表述错误;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1985 年,故 D 项表述错误。A 项符合题意,故选 A。 10.下列正确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 ) ①古巴导弹危机 ②经济全球化 ③华约与北约的建立 ④马歇尔计划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进入冷战时期,形成了对峙的两 极格局。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时期的事件,故①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 发展的趋势,故②与题意不符;华约与北约的建立,是冷战时期形成的对峙的军事政治同盟,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③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 故④符合题意。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 C。 二、非选择题 11.【忆革命历程 论制胜法宝】 材料一 1920 1930 1940 1950 (1)将图 A、图 B 分别填入年代尺相应方框里,并说出这两个历史事件与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关系。 材料二: 注:数据改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2)指出材料二中共工农党员比例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 起点进行了长达 14 年不屈不挠的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 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人民日报社论《勿忘国耻共襄复兴》 (3)材料三“这一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取得该战争完全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有哪些? 【答案】(1);图 A:1919 年;图 B:1949 年。 图 A: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图 B: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2)工人所占比例下降,农民所占比例上升;原因:1927 年 9 月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或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 族抗战。 (4)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③要坚持全民族抗战;④道路 的选择要从国情出发。(其他言之有理即可)(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 A 反映的是 1919 年的五四运动;图 B 反映的 是 1949 年的开国大典。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 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根据材料二表格内容可知,工人所占比例下降,农民所占比例上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其原因是由于:1927 年 9 月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 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期间发展大批农村党员。 (3)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 1931 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最终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依靠人民群众 的力量;要坚持全民族抗战;道路的选择要从国情出发等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