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导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导学案

‎14.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感知小说的主要内容。 ‎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 重点 理解对比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 学习 难点 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法 指导 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等。 2.背景介绍: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阴晦(huì) 萧索(xiāo) 猹(chá) 五行缺土(xíng) ‎ 弶(jiàng) 獾猪(huān) 潮汛(xùn) 髀(bì) ‎ 愕然(è) 颧骨(quán gǔ) 嗤笑(chī) 瑟缩(sè) ‎ 深黛(dài)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2.理解词语。‎ 阴晦:阴沉昏暗。‎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无端:无缘无故地。‎ 愕然:吃惊的样子。‎ 嗤笑:讥笑。‎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放纵、放任。 ‎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明确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母亲——我——宏儿 闰土——水生 杨二嫂 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按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 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 ‎ 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 ‎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从时间概念上看,我们可以把“故乡”分割为几段?‎ 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一)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自然环境:‎ 记忆中的故乡:‎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里描绘了一幅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些美好的景物构成了色彩明快、艳丽的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寥寥几笔一个“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英姿勃勃的少年英雄就鲜活在读者的面前。这与第一部分中描绘的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索的荒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现实中的故乡:‎ ‎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环节三 合 作 这是一幅萧索、荒寂的深冬画面。这里通过时令、天气、风声、天色,勾画出萧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经是草木凋零,萧条冷落,“深冬”则更显萧索、荒寂。一个“又”字意思更进一层。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写出光线的阴沉、昏暗,气氛的凄冷、寒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横”指不整齐,了无生气;“几个”指零零落落,孤孤单单。“活气”指活泼、生动的气氛,“没有一些活气”可见其荒凉、死气沉沉。整个画面透出荒凉、死寂、了无生机。这幅图画正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样的画面给“冒了严寒”急于回乡的“我”以内心的重创,“禁不住”则暗含了从美丽的回忆跌落到现实的变化过程。“悲凉”点出见到故乡时的心境。‎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败。“许多”“枯”“断茎”“抖”几个词就勾画出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写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的凄凉心情。‎ ‎2.社会环境:‎ ‎(1)“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 “家景也好”和“大祭祀的值年”排场,反映出20多年前“我”家境的红火。这与现在的卖屋迁居形成对比,反映出中产阶级经济状况的衰败。从对“忙月”的介绍可见那时闰土家的经济状况虽不算好,但也还过得去。‎ ‎(2)“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 ‎(二)比较环境的异同,并结合写作背景简单分析导致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 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萧索、荒寂、破败的冬景图,这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中国农村的缩影。广大的劳苦大众生活贫困,精神上被束缚。这幅荒村景象烘托了“我”在当时的悲凉心情和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农民的悲惨境遇。而记忆中的故乡则是是一幅“神异的图画”。‎ 探 究 通过前后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真正原因。这种对比着的景物描写,既充分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起到了景物描写为中心服务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形象:‎ ‎1.阅读课文第86段,从中寻找三个词组,来概括“我——闰土——杨二嫂”三个人的生活特征。‎ ‎“我”——辛苦展转,闰土——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 ‎2.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并对人物性格作出分析。‎ ‎(1)少年闰土 ‎ 外貌:紫色圆脸、小毡帽、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可爱)‎ 语言:教我雪地捕鸟,滔滔不绝 动作:“月夜瓜地刺猹图”“雪地捕鸟”中相关词语 神情:怕羞 ‎ 人物性格: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2)中年闰土 ‎ 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家境贫困)‎ 语言: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 动作:手里提着一个纸包、他只是摇头、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 神情:欢喜——凄凉——恭敬。“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痛苦)‎ 人物性格:满脸愁苦、麻木迟钝的木偶人。‎ ‎(3)造成闰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闰土的变化,不仅记录着闰土苦难生活的历史,而且也形象地显示出闰土的精神变化,同时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3.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杨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想一想,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性格又有哪些变化?‎ ‎(1)以前的杨二嫂:‎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外貌: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动作:“终日坐着” “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人物性格:安分守己 ‎(2)现在的杨二嫂 ‎ 外貌: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家境贫困)‎ 语言: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讨东西、逢迎、造谣、冷笑说(泼悍、放肆、自私)‎ 动作:两手搭在髀间、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带走了(泼悍、刻薄、自私、卑劣、贪小便宜)‎ 人物性格:自私卑劣、尖酸刻薄的小市民形象 ‎(3)文章刻画了闰土20年间的变化已经很深刻地表现了主旨,为何还要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呢?‎ 杨二嫂这个人物的变化,不是因为年龄的关系。她那令人憎恶的市侩性格是旧社会压迫、扭曲的结果。这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揭示了文章主旨;另一方面,由于杨二嫂的自私、刻薄、泼悍和卑劣,更显示出闰土的善良、朴实、忠厚。‎ ‎4.寻读课文,结合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文字,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里对于“我”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 ‎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杨二嫂的变化,“我”感到讨厌。 ‎ 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并能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 ‎5.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宏儿和水生的文字,想一想,这两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宏儿和水生和谐融洽的关系,一如当年“我”和少年闰土的友好。这组人物关系为后文的议论提供了基础,也更反映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二、写法探究 ‎1.对比手法; ‎ ‎2.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情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鲜明。‎ 三、语言赏析 ‎ ‎1.“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的含义是什么?‎ ‎“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观愿望。如果说闰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来麻木自己的话,那么“我”则是用“希望”来安慰自己。‎ ‎2.怎么理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几句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今昔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是造成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 ‎2.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的束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封建思想对劳动人民的毒害。‎ ‎3.抒发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表达对新生活的炽热的希望。‎ 教 学 板 书 故 乡 鲁迅 小说: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环境:记忆中的故乡——眼前的故乡 人物:闰土:小英雄(活泼、勇敢)——木偶人(迟钝、麻木)‎ 杨二嫂:美丽安分——泼悍自私 环节五 拓 展 ‎1、描画“故乡”,以景传情。‎ 根据文章的描述以及你对文中各人物的理解,请描画一下鲁迅笔下的“故乡”,注意色调的选用。‎ 延 伸 ‎2、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辩论、讨论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