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4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中考历史生活变迁专题复习攻略加测试试卷及答案+专题材料论述题训练+步入近代+思想解放
部编版中考历史生活变迁专题复习 攻略加测试试卷及答案+专题材料论述题训练+步入近代+思想解放 中考历史生活变迁专题复习攻略加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专题导语 所谓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个方面,社会生活的变迁,意味着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21 世纪初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 160 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解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探究其原因,进而理解这些变迁是适应近现 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中愈加突出强调“以能力立意”和“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强调理论 联系实际,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 考点梳理 一、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生活 考点 1 “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1814 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旅行者”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辆火车。 影响:火车的发明促进了陆路运输业的飞跃发展,使世界交通运输进入了“铁路时代”。 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考点 2 卡尔·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885 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利用内燃机驱动车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896 年,美国人亨 利·福特制造出更加先进的四轮汽车,此后又建成了汽车装配线。汽车工业很快在一些国家建立起来。) 1903 年,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利用内燃发动机驱动螺旋桨,进行飞行试验。他们 制造出一架名为“飞行者 1 号”的飞机并试飞成功,迈出了人类航空技术的第一步。 考点 3 爱迪生电器的发明,电器的广泛应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爱迪生:美国发明家,他在一生中获得 1000 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 主要发明:电灯、电话机、电车、电报机、电影机、电压表、留声机、蓄电池等。电灯的发明是他最 重要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照明方式。 历史地位:爱迪生的发明为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世界变得更加光 明灿烂,人们称赞他是“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 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外,与之相应的人 们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变化,看电影、听留声机播音、欣赏爵士乐……成为时尚,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 富。 [隐性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社会生活。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及空间技术逐步兴起,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浪潮。尤其是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计算机进入网络时代,通过遍及世界的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发送电 子邮件,进行电子商务等,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综述:中国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它反映在政治上,是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此起彼伏;反映 在经济上,是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人们在外来生活观念的 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鲜事物不断的出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 生活也受到猛烈冲击,发生了相应的变迁。这种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 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做出的努力;二是来自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其中, 旧与新、中与西的冲突、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复杂多样的景象。 考点 1 张謇兴办实业及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历史背景:张謇,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开矿山,利 用廉价的中国原料和人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就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他 提出“实业救国”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 发展缩影: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 的压迫,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又一次在中国 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纺织品,大生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深度理解:张謇作为一位清末的科举状元,能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既是其实业救国、振兴民 族经济的爱国心使然,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张謇的这种变化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典 型的时代意义,其创办实业的经历又成为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考点 2 轮船、火车、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新式交通工具和娱乐方式的兴起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而近代中国社会在这 两方面的变化尤以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最具代表性。 新式交通工具:①1876 年英国人修建的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②西方发 明的轮船、火车在近代相继传入中国,一方面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商品 的流通。 [学科内综合] ①中国史:1909 年,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通车,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②世界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并试 车成功。从此,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美国人富尔顿制造出世界上 第一艘轮船。 深度理解: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并得到发展,追根溯源,这是西方工业革命作用于中国的结果。 娱乐方式: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1896 年电影在法 国诞生,次年传入上海。民国时期,中国电影业渐趋成熟。) 考点 3 电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众传媒不仅在历次政治变革中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申报》和商务印书馆在这方面可谓别具特色。 新式通讯工具: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1882 年,在上海出现近代中国第一家电 话局。) 文化:1872 年,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最著名的(注意:不是“最早的”);1897 年,商务印 书馆在上海创办,它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考点 4 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 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辛亥革命后,在社会变革浪潮的巨大冲击下,人们开始对许多不合理的风俗习惯进行变革。 民国政府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 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链接]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出现一股尊孔复古逆流,各种生活陋习卷土重来。陈独秀、李大 钊等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强调]传统的习俗因传统势力强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比如缠足的陋习,直到新中国成立 后,才被彻底废除。 二、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知识综述: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因此中国现代史十分关注社 会生活的演变和发展。众多的发生在父辈和我们自己身边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 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又迈 上一个新台阶,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看,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很 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就 业制度和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促进了社 会的稳定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以 来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考点 1 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及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两个阶段来掌握,一是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二是改革 开放后到我们生活的今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 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20 世纪末,中国在 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考点 2 就业制度的变化,就业观念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发生变化,“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主要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 业。就业制度的改革,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考点 3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及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保、医保改革正在进行中。 考点 4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报纸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联系上文《申报》相关知识);影视是音像媒介,第二次 工业革命的产物,在近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联系照相、电影等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技 术的应用(即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应用的 层面上讲,有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前两类属于传统媒介,各自都有较长时间的发展轨迹,后一类是现代 社会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媒介类型。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 感受到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情感态度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从专 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现象,使我们认识到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 明成果的重要性,所以应当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社会进步改变人类生活也让我们认识到物质文明进步和人们观念变化的关系,培养与时俱进、富有竞 争精神的积极人生观。 综合检测题 一、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内。 110 年前,张謇设在江苏南通的大生纱厂开张试车,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但好景不长,后来大生纱 厂负债累累被吞并。据此回答 1—2 题。 1、大生纱厂开张试车引起轰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近代化纱厂 B.这是南通开办的第一家工厂 C.纱厂的规模在全国最大 D.创办者是清末状元“下海” 2、张謇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打开了人生的另一页,“张謇现象”( ) ①说明他有强烈的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的爱国心 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发生变化 ③在当 时的中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④是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种表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19 世纪后期,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近代 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包括( )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 ②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 近代的交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众传媒不仅在历次政治变革中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此回答 4—5 题。 4.在 19 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 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导致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戊戌变法 5.大众传媒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人们借助它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信息 迅速传递到目标地点,下面传媒中成为信息社会标志性传播手段的是( ) A.电影 B.电视 C.互联网 D.报刊 6.辛亥革命后就颁布了废止缠足的法令,但是人们至今还可以看见出生于辛亥革命后的“小脚老太”, 这说明( ) A.缠足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 B.辛亥革命的成果值得怀疑 C.废止缠足的法令成为一纸空文 D.传统旧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7.下列史实发生在距今一百年时的是( ) A.京张铁路通车典礼 B.政府下令剪辫、易服 C.唱《义勇军进行曲》 D.科举考试结果揭晓 8、过去市民要凭票去购买日用商品,而现在的超市,物品非常丰富,请说出决定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 是(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经营方式的变化 C.外来产品的进入 D.经营思想的解放 9、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新景象有( ) ①大家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②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 ③人们的服饰丰富 多彩,展示个性 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持证上岗”“公开招聘”“自主就业”这些新名词的出现是在( ) A.改革开放后 B.改革开放前 C.建国初期 D.民国时期 11、“民以食为天”出处于《汉书·郦食其传》。古人的“食”,多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粮食 之意,而世人更愿意诠释为“吃”。下列对改革开放后,“吃”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尚未彻底得到了解决 B.吃讲究营养均衡,精细搭配 C.绿色食品等营养科学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D.野菜、粗粮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12、“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话体现了火车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火车这一交通工具在 交通运输中的广泛应用,得益于被称为“铁路机车之父”的( ) A.富尔顿 B.史蒂芬孙 C.莱特兄弟 D.卡尔·本茨 13、下列中外历史人物中,为人们生活的进步在同一领域作出贡献的是( ) A.史蒂芬孙——詹天佑 B.卡尔·本茨——张謇 C.莱特兄弟——侯德榜 D.爱迪生——邓稼先 14、在 1888 年 9 月 12 日的德国报纸上,有这样一段描述:“星期六下午,人们怀着惊奇的目光看到一 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们 都惊奇万分。”请你猜猜车上的男人可能是( ) A.史蒂芬孙 B.富尔顿 C.莱特兄弟 D.卡尔·本茨 15、下列各种现象中,在 19 世纪 60 年代的欧洲能够看到的是( ) A.电话往来 B.火车行驶 C.汽车奔跑 D.电视转播 二、非选择题 21、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欧风东渐,中国 社会发生巨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詹天佑 ②中国最早使用的电话机 ③ ④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变化简表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物质文化的变化在过去的 200 年中比在此前 5000 年中发生的变化都还要巨大。18 世纪 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古代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是今天,金属和塑料制品补 充了石材和木材;铁路、汽车和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骡子;蒸汽能、架油和核动力船只取代了风力和人力; 多种合成纤维与传统的棉布、羊毛和亚麻竞争一;电力取代了蜡烛,成为只需轻轻按动开关就源源不断的 能源。这些伟大的变革都源自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两大革命是西方文明对人类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 献。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到 1930 年, 城市人口已达 4.15 亿,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巨大的社会变化,一因为在城市 居住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西方的许多国家如英国、比利时、德国和美国,到 1914 年时,已使它 们的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以上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一位即将离开印度的英国总督曾说,他在任期间发动了二三种巨大的社会改良引擎—铁路、 统一邮政和电报”。1853 年,印度第一条运载旅客的铁路开通。1854 年,恒河运河完一工。1851 年,印 度国内出现了第一封电报。1865 年,开通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电报通讯。 材料四: 清末电话公司的接线 生 1908 年上海有轨电车 (1)根据材料一回答,人类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与哪两大革命有关?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化? (3)请你从两个角度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 18.中国近代社会,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是创办报刊。报刊也因此成为各种政治力量宣传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的阵地。观 察下列图片,回答。 (1)简要说明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宣传了怎样的思想或政治主张? (2)分别说明这些思想或政治主张实践的相应历史事件及主要意义? 图一:对应的历史事件 ; 主要意义: 图二:对应的历史事件 ; 主要意义: 图三:对应的历史事件 ; 主要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铁路则必用火轮车,方可驰骋如飞。无论凿山塞水,占人田业,毁人庐墓,沿途骚扰, 苦累无穷。而此路一开,遂专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车马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 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困。诚如指示,于中国地方大局种种关碍,实属断难准行。且内地股匪未靖,伏莽滋 多,遇此等惊世骇俗之举,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断不能平安无事。 ——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同治四年三月十 九日 材料二 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 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官员对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上持什么态度?他们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作者对铁路看法如何? (3)你同意哪一观点?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D2.A3.A4.A5.C6.D7.A8.A9.D10.A11.A12.B13.A14.D15.B 16.(1)京张铁路;史蒂芬孙。(2)上海;第二次工业革命。(3)新式旗袍,中山装。(4)国民的人 格平等观念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符合题意即可) 17.(1)科学革命,工业革命。(2)城市化。 (3)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也在客观上传扮了先进的技术。 印度、中国的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18.(1)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民主和科学。(2)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19.(1)中国官员在外人铺设铁路的问题上持着反对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有:铺设铁路会“占人田业”、 “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影响到自身的统治。(2)材料二 的作者则强调修建铁路的重要性。(3)我同意材料二作者的看法,铁路的修建,可以使人们出行的速度 大大加快,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15.(1)上海。(2)新式旗袍;中山装。(3)国民的人格平等观念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 (大意相同即可。) 中考历史专题材料论述题训练附参考答案 专题重要问题归类 目录 1. 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抗争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 3. 关于台湾、香港、南京问题 4.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5. 重要的资本主义国家 6. 三次科技革命 7. 国际关系史 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抗争 一、 根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说明中国 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①1842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 渐解体,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片国土沦为日本的 殖民地,便利了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允许日本 设厂、增辟商埠,便利了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因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社 会的半殖民地化。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给中国人 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 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请写出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典型事件各四例。 并简要谈谈你学习这段历史的感受。 答:列强侵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 侵华;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 命。感受: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 革命获得成功;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外国侵略势力低头; 只有中国共产党是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 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文资本主义其他种种主案,都 不能完 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 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摘自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回答:(1)“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和“资 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新的社会力量”和“先进理论”分别指什么? 答:无产阶级、马克思列宁主义。 (3)概括指出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的最主 要原因。 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四、 下面是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 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 回答:(1)“三年来”从那一年开始?此年发生了什么重大时间?这一时间标志着什么?此 间任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答:1946 年,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进军;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2)“三十年来”以什么事情为起点?这一时间标志着什么? 答“三十年来”五四运动为开端。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开端。 (3)“一千八百四十年”发生什么重大事件?此后为争取独立,中国人民开展了那些反帝 斗争(三件)? 答: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五、 材料同上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何时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1949 年 9 月 2、碑文叙史由近溯远,从“一千八百四十年”起,中国历史发生了根本转变,其标志 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含义是什么?“三十年来”的新民主主义 革命是从哪一历史事件开始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经 过“三年以来”的解放战争,革命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答: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人民开始反对外国侵略 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五四爱国运动;建立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或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或取得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诵读碑文,董存瑞、孙中山、林则徐等无数人民英雄的历史伟绩历历在目,我 们年轻一代应继承和发扬先烈们怎样的革命精神? 说明:所谈认识可以是具体方面的,也可以是历史课外的,只要正面积极、客观合 理的,均给分;若从革命先烈对国家、民族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崇高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的视角上谈认识的,可奖 1-2 分) 六、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 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请回答: ① 材料中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指什么? ② 材料中的“三次巨大变化”的核心事件是什么? ③ 材料中的三位伟大人物是指哪三位? ④ 从 20 世纪以来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1)民族独立与解放、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2)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3)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4)只有社会 主义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七、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行 了哪几次最著名的重大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 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 国革命胜利。 八、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的战争。这 两次战争的名称分别叫什么?战争的结果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各有什么不同? 答:两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最后 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激起帝国主义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促使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在 1945 年 9 月终于取得了抗日战 争的胜利,扭转了 100 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 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 九、1898 年—1911 年为挽救民族危机出现的三次高潮性事件是什么?指出与其相 对应的阶级派别,从他们的探索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1)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2)启示:无论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者民主革命派 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革命获得成功。(2)中国人 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3)只有共产党才 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十、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面临民族危机,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 结果如何?从他们的探索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最终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但 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 合镇压了。启示同上题。 十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探索。请回 答: (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什么探索?这次探索的进步意义有哪些? 答:探索: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进步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 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 传播。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进行了什么探索?这次探索的伟大业绩是么? 答:探索:领导辛亥革命。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 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上述两次探索的最终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结果: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因为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 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十二、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3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演讲时说:“革命为唯一法宝。我们必须倾覆满 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施共和。” 材料二 1924 年,孙中山发表宣言:“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之 侵略,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又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的救国手段和实现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暴力革命手段。目标: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本阶级共和国。 (2)材料二中,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 答: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3)综合两段材料,你认为孙中山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品质? 答: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完善自己的救国主张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 十三、1911 和 1919 年中国发生了两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对历史发展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哪两次革命运动?各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试分析其主要原 因。 答: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五四运动中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撤销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 胜利,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十四、 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哪个组织的纲领?写出其成立的时间与地点。 1905 年、东京、中国同盟会 (2)该组织成立的基础是什么? 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 (3)该组织的性质如何?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该组织的成立有何作用? 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5)文中“建立民国”后来被阐发为什么? 民权主义 (6)上文有何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该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 指导思想。 十五、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 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 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什么文件?它由谁颁布?该文件的性质是什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结合有关史实,概述该文件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命运 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复辟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 (3)该文件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命运主要说明的什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十六、 阐要说明从辛亥革命到民国大革命时期我国政局和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的 变化。并据此分析辛亥革命和革命大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这两次革命最终结 局对以后中国革命有何重要启示? 不同之处:①发生的时期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大革命 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者不同: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大革 命是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领导下进行的。②指导思想不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旧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③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依 靠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大革命中工农群众大力支持参加革命。④成果不同:辛亥革 命推翻君主制度,国民大革命打倒北洋军阀政权。 启示: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想取得 革命的胜利,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十七、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全国田地,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分”。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三:“在现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 主共和国”。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个阶级的革命纲领?颁布于什么运动中?意义如何?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2)材料二是哪个阶级的革命纲领?什么机构颁布的?意义如何? 资产阶级。中国同盟会颁布的。孙中山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称为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 想。 (3)材料三是哪个阶级的革命纲领?哪次会议颁布的?意义如何? 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中代表大会颁布的。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对反封建 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 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 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 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 党,就没有新中国。” 阅读歌词,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于何时诞生?到 2005 年,她已走过多少年的历程?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 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各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启发工人觉悟,帮助建立工会组织,出版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 工人运动结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成熟。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到 2005 年 她走过了 84 年历程。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南昌起义等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中华人民 共和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等等 (3)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你有哪些感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 党一心一意为人民等等。 二、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旧:三民主义;新:毛泽东思想。 (2)旧、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建立的国家名称和国家的性质各是什么? 答:旧:中华民国,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人民民主专 政的国家。 (3)写出两次革命建国时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名是什么? 答: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4)简述两次革命的意义。 答:旧: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 国民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民主主义革命 : 1 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的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②使世界占 的人民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使亚非人 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信心。 三、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发生了两次重大挫折。(1)是哪两次重大挫折?每次挫 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努力克服挫折,使中国革命呈现新局面的。 答:(1)1927 年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1934 年由 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2)1927 年,党中央 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决定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举行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党在当时的总方针;1927 年 10 月建立中国第一 块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形势不断好转。1935 年 5 月中共召开遵义会议,结束 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四、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此诗反应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什么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 红军远征途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史实是什么? 四渡赤水 (3)红军远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或会宁会师) (4) “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包括几个方面? ①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②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 ③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④复杂的民族关系。 五、 阅读下列材料: 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武装保卫平津,武装保卫华北!…………为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铸成民族统一战 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请回答: (1)中共抗日通电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不得? 答: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该通电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答: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铸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打倒日本侵略者。 (3)通电发表后,生死对抗十年的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候再次正式合作,开始 了全民族的伟大抗战并最终战胜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怎 样的民族精神? 答:团结御敌,众志成城,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胜利。 六、材料一:“今不幸与美英两国开启衅端,洵百得已……前以中华民国政府不解帝国之 真意,妄自滋事,扰乱东亚之和平,终使帝国操执干戈……美英两国支援残存之政权,助长东 亚之战乱,假和平之美名……近来更与加强经济上军事上之威胁,欲使我屈从彼意……事既至 此,帝国现为自存自卫计,惟有蹶然跃起,冲破一切障碍……” ——1914 年 12 月 8 日日本天皇颁布的《宣成诏书》 材料二:战争开始两天后,《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中乐观地表示:“我们是一个联合体中 的伙伴……我们拥有中国这样的盟友,它有着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它有着坚忍不拔、不屈不 挠和无限智慧的人民,我们对那里所做出的援助,将得到十倍的回报。 ——中国作家韩素音在珍珠港事件后的回忆。 请回答: (1)日本对中国“操执干戈”是在哪一年?标志性的事件是什么? 答:1937 年“七七事变”。 (2)你同意日本“操执干戈”的理由吗?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同意,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日本想通过对外侵略扩张而摆脱危机。 (3)针对美英两国,日本是怎样“自存自卫”的?其目的是什么? 答:于 1941 年 12 月 7 日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目的是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4)材料二中的“联合体”是指什么? 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5)你是怎样看待材料二中所说的“回报”的? 答:所谓的“回报”是指中国在美国的援助下,在战争中牵制住日本更多的力量,以便于 美国减轻对日战争的压力。 七、有人出过这样一道谜语:小日本投降(猜一中国古代人名)。猜谜者答案众多:有 人猜屈原(意即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有人猜苏武(意即苏联出兵东北所导致)有人猜毛遂 (意即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奋战的结果)。 请回答: (1)猜屈原的人和猜苏武的人分别倾向于共产党和国民党中的哪一派? 答:猜屈原的倾向于国民党;猜苏武的倾向于共产党。 (2)你认为哪个答案比较准确?说明理由。 答:我认为“毛遂”比较准确。因为一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抗 击了清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的胜利起 了决定性作用。 (3)结合史实,请全面概括分析一下抗战胜利的原因? 答:原因: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③国民政府正面 作战,粉碎了日本侵华速战速决方针;④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⑤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力量的支持。 八、材料一:共产党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的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 民的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准备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 反革命政权…… ——引自中共“八七”会议决议 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在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 能的反日同盟者……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 ——引自中共瓦窑堡会议的决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有无变化?敌对的目标是什么? 答:有变化。材料一以推翻反革命政权为目标;材料二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目标。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基本力量有无变化?说明你的理由。 答:没有变化,材料一反映了依靠的基本力量是工农群众;材料二强调的是团结一切反日 力量,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基本方针。 (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是否说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说明理由。 答:没有变化。反对民族的敌人与反对阶级敌人并不矛盾,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革命是民主 革命最迫切的任务。 九、1949 年 3 月 23 日,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 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讲,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着点头说,我们应当都考 及格,不要退回去。 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道: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 请回答: (1)毛泽东周恩来对话的背景是什么? 答:三大战役后,新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2)材料中“进京赶考”的含义是什么? 答:建立国家政权。 (3)他们以什么方式考取了“好成绩”? 答: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功;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革命;召开全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西藏和平解放;国民经济恢复。 十、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五十年前的今天, 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 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经过了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艰苦卓绝的风斗,昔日积 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中国革命主要经历了哪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答: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或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 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发生了那些历史巨变? 答: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建立了新中国、香港、澳门回归等);人民成为了国家的 主人;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 富强。 (3)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上述问答,我们可以的出那些结论? 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十一、中国近代历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三次变化。请指出中国社会性质有哪三次变化? 简要说明每次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答:①第一次: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中国战败,社会的主 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②第二次: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 100 多年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 建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第三次:1956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 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十二、 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 三次会议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各有什么指导作用? 答:①八七会议:内容: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开战土地革命和武装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作用: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②七届二 中全会:内容: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革命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作用:解决 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全会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将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用: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十三、 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两次统一战线建 立的目的和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①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目的:完成反帝反封 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历史作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北伐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蓬勃 发展。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1937 年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 宣言。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历史作用: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 要组织保障。 关于台湾、香港、南京问题 一、关于台湾(1)列举中国近代史上,曾经侵略过台湾的资本主义列强三个?(2)为 解决台湾问题,我国哪位领导人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一构想 在哪两个地区得以实现?(3)请你写出二战中发表有关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国际性文件名 称,并谈谈该文献发表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1)英国、美国、日本、法国(2)邓小平 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3)《开罗宣言》, 现实意义:它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反对“台独”“一中一台”“两个中国” 言行的有力武器。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国家的行 径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条约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两; 允许日本是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二:我三大盟国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 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回答:(1)两则材料分别出自什么文件? 答:《马关条约》、《开罗宣言》。 (2)材料一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为什么对中国不利? 答:使中国民族工业面临严重挑战,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材料二中为什么使用“窃取”一词? 答:材料二中所列领土都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本是以实力为后盾,以强权手段强迫清政府 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的。 (4)从材料二中,能否看出“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层意思?主说明 理由。 答:能,“我三大盟国”包括美国。 (5)材料二中的文件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 意义: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依据,它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反对“台 独”“一中一台”“两个中国”言行的有力武器国。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三、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不利。试以 20 世纪 20-40 年代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 观点,并根据此观点简要分析台湾的和平统一问题。 答:(1)①1924 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基本摧毁了北洋 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两党关系破裂,此后中国进入长达十年的土地 革命时期。②1931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次 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由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国共关 系再次破裂,此后进入三年的内战时期。 (2)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时势的发展,海峡两岸同胞的联系日益加强,实 现祖国的时日统一已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早 已得到两岸人民的赞同,每一个炎黄子孙也都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们希望台湾当局悬崖 勒马,迷途知返,为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和台湾的早日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兴 旺作出切实的努力。 四、(冲浪 P97 页 21 题)下面是截止 1898 年英国侵占香港的示意图。读图,填空并回 答问题: (1)分别填出序号标示的地名。 ① ② ③ 答:①香港岛 ②九龙司地方一区 ③新界 (2)上述地方是何时通过何种手段分别获取的? 答:1842 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朝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 年英法强迫清政府 签订《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英国趁机强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岛屿(今改称新界)。上述之地是 英国通过侵略手段分三次强占的。 (3)中国政府逐步丧失上述地方,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什么趋势? 答:清政府在三次大的外来侵略战争中失败,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大门,纷纷抢占地盘获取 利益,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政府根据“一国两制”构想,收回香港,对其行使主权。从香港地 区主权的丧失和恢复,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若考生答出其他切合题意的 答案,也算正确。) 五、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842 年,它见证了英国侵略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以后,在南京又发生了重大历史事件。1、请结合所学知 识,列举三例发生于南京的重要事件并说明影响。 答:(1)1852 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并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作都城,正式建立了与清政 府对峙的农民政权。(2)1911 年 12 月,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 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1927 年 4 月 18 日,蒋介石 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4)1937 年 12 月,日本在南京制造 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杀害了我国同胞 30 多万人。(5)1949 年 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 占领南京,标志着历时 22 年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覆亡。(以上任选三例)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何时在这里签订?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3、清政府在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被迫将南京开辟为通商口岸? 4、列出近代在南京建立的三个类型的政权名称及其性质? 5、毛泽东曾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里的“钟山”指什么?诗反映的重大历 史事件是什么? 6、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南京人民抵制错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 什么? 答:(2)1842 年 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使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3)《天津条约》(4)太平天国政权――农民阶级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资 产阶级共和国,南京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5)钟山指南京,历史事件是 1949 年 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6)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1640 年革命和 1789 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 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段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产生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回答: (1)“旧政治制度”是指什么? 答:指的是封建专制制度。 (2)“新政治制度”指什么?在英、法两国分别表现为什么形式? 答: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表现为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在法国表现为资产阶 级共和制。 (3)为什么说“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答: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的序幕,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 建制度的基础。 二、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 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 不受国王的干涉。 材料二:人们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自由、平等、安全、反抗压迫是天赋的权 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英国的什么文献》?它限制了国王哪些方面的权力? 答:①《权力法案》;②立法权、经济权、军事权。 (2)材料二出自法国的什么文献? 为什么说它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答:①《人权宣言》;②体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 (3) 村料一、材料二在本质上有什么相同点? 本质上的相同点有:①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都主张反封建;③都体现了资产阶级 的意志。 三、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材料二:“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 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的一切政治关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三:“人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 和反抗压迫……” 回答: (1) 材料一、二、三分别指的是什么文件的内容?它们的制定机关分别是什么? 答:《权利法案》:英国议会;《独立宣言》:北美大陆会议;《人权宣言》:法国制宪会议。 (2) 上述材料所指的文件颁布有何意义? 答:《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独 立宣言》它宣告北美 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国家,它标志着美国诞生;《人权宣言》 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重要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19 世纪下半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请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此同时,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同样性质的改革被称为什 么?明治维新的一些重要措施对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答:(1)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 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 育。(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3)启示:1)引进外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坚持对 外开放;2)倡导科教兴国,努力发展教育。 二、 我国近邻日本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国家,历史发展道路十分引人注目。请回答下列 有关日本历史的问题: (1)19 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入侵,国内矛盾重重,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是怎样向欧美列强 学习的?结果怎样? 答:②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 化,努力发展教育;③结果日本摆脱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开展对外扩张活动。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战败,经济陷入崩溃;但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日本又一 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大国。说说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答:主要原因①朝鲜战争,美国在日本大量军事订货的刺激;②利用美援,引进高新科 学技术;③利用当时稳定的国内环境。 (3)学习上述三次日本历史巨变后,你有何感想(要求:60 字以内;不展开论述)? 答:国民经济要发展,综合国力要提高,不仅要提倡“科教兴国”战略,还要对内改革和对外 开放,同时并举。 三、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皇政府把全国分成三府七十二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承认土地私有和买 卖自由,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为“求知识于世界”,日本还 请来了大批外国专家技师。 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 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 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哪些内容? 答: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努 力发展教育。 (2)日本政府在对外政策上有何变化? 答:明治为新前,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明治为新时,日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 引进西方技术:明治为新后,日本实行侵略扩张政策。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在改革开放,借鉴外来文明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多主动和外界交往;走出国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所用。对外来文明不能生搬硬套, 要选择性的进行取舍,才能对我有利。 四、 简答 17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期英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重大变革?这 些历史变革分别有何影响? 答: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英国工业革命。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 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迅速发 展,19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五、 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俄、日、美在这一时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各是什么? 答:俄国面临着农奴制的严重危机;日本出现了幕府统治和民族危机;德国政治分裂阻 碍了经济的发展;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 (2)它们各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 答:俄国和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德国通过自上而下 的王朝战争。 (3)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殖民争夺更加激烈;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工人阶级 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 一、 从 18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连续出现了三次全球性的科技革命,人类的生产、 生活和世界历史面貌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 请回答: (1)第一次科技革命发源于英国工业革命,它的标志是什么?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时候, 得到发展和利用的新能源是什么?创制的新交通工具有哪些?20 世界四五十年代以来,科学 技术又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答: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电力和石油。电车、汽车、飞机等。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 (2)试举一例科学革命的具体成果并说明它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 答: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电灯,改变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克服黑暗对生活的限 制。 (3)试以历史上某个国家的兴衰为例,说明科技革命对该国实力地位变化的影响。 答:英国首先开始并最早完成工业革命,18-19 世纪成为世界霸主。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技 术装备落后,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工业生产被美、德赶上和超过。 二、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人类经历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作 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20 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 5%依靠科技进步,而现在发达国 家的这一比例高达 80%以上。高知识含量的产品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已超过了传统的农业经 济和工业经济。目前,跨国公司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全世界共有跨国公司 4 万多 家,其子公司 25 万多家之多,总产值占世界生产总量的 40%,控制着国际投资的 90%,出口 总额的 60%。 (1)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什么? 答:标志:第一次,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第二次,电力的广泛使用。 (2)结合材料,分析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哪两种新趋势?科技 革命影响说明了什么? 答:新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势——知识经济或者知识经济时 代的出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明:略。 (3)结合你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举出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信息传递方面改变我们日常 生活的例子。 答:第二次:电话、电报、电影等。第三次:计算机、移动通讯、电视机、DVD、VCD、传真 机。 三、 从 18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连续三次全球性的技术革命,人类的生产、生活 和世界历史面貌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 请回答: (1)第一次科技革命发源于英国工业革命,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 得到发展和利用的新能源是什么?创造的新交通工具有哪些?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科学 技术又在哪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答: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电力和石油。电车、汽车、飞机等。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 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 (2)试举一例科技革命的具体成果并说明它给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答:为开放性试题。要求例举的成果是某次科技革命与生活相关的具体成就,并说明应用后 改善了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例答: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改变人们“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的习惯,克服黑暗对生活的限制。 (3)试以历史上某个国家的兴衰为例,说明科技革命对该国实力地位变化的影响。 答:为开放性试题。可选一国之兴或衰(如英、法、美、德、俄国、日等国)说明。例答: 英国开始并最早完成工业革命,18-19 世纪居世界霸主。在二次科技革命中,技术装备落后,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工业生产被美、德赶上和超过。还可用一些国家(如近代中国等) 科技落后,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来反证说明。 四、 为什么说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科学 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你或者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好处?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答:第一问:从“通过交通工具的创制”,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 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等方面来分析说明。第二问:如电视机、收录机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 生活;洗衣机、电冰箱等减轻了人们的家务劳动等等。第三问:从“围绕科技技术革命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和作为学生从小应树 立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技术为社会作贡献的观念”等方面来谈感想。 五、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的一切世代创造的全 部生产力还要多…… ——《共产党宣言》 回答: 1)“不到一百年”内生产力迅速发展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件? 工业革命 2)这一事件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英国 3)这一事件重在交通运输工具方面的主要发明有什么? 汽船、火车 六、 19 世纪晚期至 20 世纪初期,世界科技革命有哪些新发现?它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答:(1)三个方面: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信息传递工具 的发明。 (2)a、促进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b、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 展出现了不平衡; c、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七、请你说出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年代以及它们各自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三 次科技革命发生时中国社会处于什么状态?是否受益?为什么? 答:(1)第一次:18 世纪 60 年代,以机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 封建制度而巩固下来。第二次:19 世纪 70 年代,以电的广泛使用为标志,使资本主义从自 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三次: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 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内容,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2)世界三次科技革命,中国社 会分别处于: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文字狱”盛行,闭关锁国,无从受益;第 二次时,虽有“洋务运动”,但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更加反动和腐朽, 半殖民地化的现实,使中国无力受益;第三次,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后,自力更生,缩 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但受“冷战”的影响和国内“左”倾思想的干扰,没能很快实现现代化。 国际关系史 一、(关于国际会议)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召开了许多国际会议,这些会议对世 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 塔会议、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请你在其中任选两次与中国有关的会议,说明它涉及到的 中国问题及产生的影响。 答:①巴黎和会: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华盛顿 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扩张提供了条件。②开罗会议: 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为中国收回这些地区提供了保障。③雅尔塔会议: 决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决定战后 成立联合国,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提高了中国的地位。④第二十六届联 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关于国际会议)试述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中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并谈谈你的 感受。 答:巴黎和会上,列强在签订《凡尔赛和约》时,竟然无视中国是战胜国的一员,无 视中国人民的利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利益由日本继承。华盛顿会议上,与会九国 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 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 张提供了条件。从这些决议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列强召开这两次会议的目的是根据新的 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中国虽是战胜国,但属于弱国,因为依然处于 被宰割的地位,所以说“弱国无外交”。 三、 (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 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是如何被破坏的?如何评价这个体系? 答:建立:(1)1919 年巴黎和会召开,通过了《凡尔赛和约》,以及对奥、匈、保加利亚、 土耳其等国的条约,合称为巴黎和约。这些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 洲,非洲和西亚的统治新秩序。 (2)1921-1922 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公约》、《五国公约》和《九国公约》,暂时调整 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成华盛顿体系。这两次会议形成了“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破坏:1933 年德国希特勒上台,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6 年日本, 建立军部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9 年 9 月 1 日,二战爆发,“凡尔赛—华盛顿 系”彻底瓦解。 (3)评价:这一体系确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新秩序,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的矛盾,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四、(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斯大林说:“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战胜国, 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的“和平制度”是指什么? 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为确立“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召开了哪两次重要国际会议?会议签署了哪些有损中国权益 的条约或决定? 答: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 部侵略权益由日本继承。《九国公约》确定了帝国主义各国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的侵略原则。 五、 (关于经济危机)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 年——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美、英、德、法、日等国的工业 生产分别下降情况如下表: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日本 45.2% 28.4% 40.6% 16.5% 8.4% ——《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 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的应用。 ——罗斯福 材料三 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们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的人口。…… 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有权统治全世界……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这场大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哪两个国家? 答:美国、德国。 (2)为挽救危机,这两个国家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 (3)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为什 么? 答:不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4)德国是如何实施“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这一设想的?结局如何? 答: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侵占欧洲一系列国家。德国最后被打败。 六、(关于经济危机)阅读下列材料: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是: (1)影响到整个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货币金融等部门的危机; (2)从 1929 年到 1933 年,前后共 5 个年头; (3)1933 年与 1929 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 1/3 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 总额缩减了 2/3。 请回答: (1)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答:时间特别长,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 (2)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世界上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摆脱危机的道路? 答:美国为代表的实行了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政策,德、日、意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 路。 (3)举其中一方面说说对世界的影响。 答: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保留了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 途径(或德、日、意的法西斯化威胁世界和平,挑起了战争,导致二战的爆发)。 七、(关于经济危机)材料: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 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美国当时的什么社会状况? 答: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 (2)发表演说的美国总统是谁?他是哪一年就任美国总统的? 答:罗斯福,1933 年就任美国总统。 (3)针对材料中的困境,这位总统当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①从整顿改革危机最深的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的信用。②在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 缩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③新政的秩序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整顿。 1933 年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的调节和控制,防止出现盲目竞 争引起的生产过剩。④新建许多公共工程,如筑路、架桥、植树、兴建水利工程等,以减少 庞大的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 (4)如何评价这位总统的措施?(结果、影响、作用) 答:新政的实施,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但它不可能从根 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八、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 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语(1945 年 2 月于雅尔塔) (1)料中的“战时”、“共同敌人”、“同盟”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战后的历史验证了斯大林的话,请至少举出 1 例战后苏联于同盟互相敌对的史实。 答: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首的华约对抗;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的对抗;美苏开展军 备竞赛等。 (3)战后,战时同盟分裂了,您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国家与国家间经济、政治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宗教信仰的 冲突;民族冲突等。 九、(关于国际格局)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苏联中间隔着辽阔的地带……它控制着日本、国民党统治的中国、半个朝鲜和南 太平洋,它早已控制着南美;它还想控制整个大英帝国和西欧……它们在世界各地区建立和准 备建立的一切军事基地,都是为着反对苏联的。不错,这些军事基地是指向苏联…… 材料二:“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负起这 个责任。” 材料三:杜鲁门宣称美国必须援助希、土的“理由”是“自由制度”面临“极权政治”的“侵犯”,“通 过直接或间接侵犯而强加于各国自由人民的极权政体,削弱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并危害着美 国的安全。”之后他又说:“我相信,这是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我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 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有关。”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二战后国际格局有什么变化? 答: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美国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并且主要矛 头指向苏联,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2)材料二中的“责任”是什么,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答:所谓“责任”就是领导世界,成为世界的霸主。不对,各国在主权上是平等的,这只是美 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集中表现,公开地干涉别国的内政。 (3)为完成“责任”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美国在“自由制度”的口号下,扶持各国反动势力扑灭被压迫人民 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控制广大中间带,遏制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遏制”政策,对欧 洲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包围,对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军事侵略或者实行经济上的封锁、政治 上的孤立、军事上的威胁等等。 (4)举例说明世界人民能让美国完成这种“责任”吗? 答:当今世界各国人民不能答应美国推行霸权政治。第三世界的人民联合起来改变不合理不 公正的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立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如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 国集团组织。美苏冷战结束后,第二世界一些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美国霸权主义,如欧洲联盟 等。当今世界维护和平,发展本国经济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十、 (关于国际格局)世界现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局势的 发展。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两次世界大战后各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答:一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什么特点? 答: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加速发展。 (3)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地区冲突加剧。请你任举一例说明。 答:例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海湾战争,南斯拉夫战争等。原因:世界格局的变化,导 致了原来掩盖着的许多矛盾和冲突的激化,特别是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4)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势? 答:1、首先要搞好稳定,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 积极 参加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 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十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立即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一切土地……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 --1917 年《土地法令》 材料二: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是哪一政府颁布的?该政府的主席是谁? 苏维埃政府 列宁 (2)材料二是哪个政党颁布的?当时处于中国民主革命的什么时期 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归人民所有或耕者有其田 十三、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 遇期,我们应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谈谈你的看法。(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 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发展是硬道理,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施科教 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等等。 十四、有关五次重要会议的相关问题(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 会、党的十三大)主要围绕在会议的内容和意义上,特别是它们的相同之处。如: (1)七届二中全会、八七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三次会议对中国 革命和建设各有什么指导作用? 八七会议:内容: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作用:是由大革命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革命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 作用:解放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内 容: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的错误方针,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作用: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2)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三大,都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内 容) (3)七届二中全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重心)的转移。(内容) (4)七届二中全会、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内容上体现一条主线是什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十五、有关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 如(1)列举出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进行自主创新的几个事例 ①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②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③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④实行改革后,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20 世纪 20---30 年代和 50-70 年代中国共产党分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行过 两次重大探索,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两次探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探索成功给我 们的启示是什么? 探索过程:20---30 年代的探索: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民党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放弃了夺取中心城市,率领队伍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这 一正确路线指导下,中国民主革命最后取得了胜利。 50-70 年代的探索: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指 明了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找到了社会 主义建设的正确发展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启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政策必须从中国的 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中共能够与时俱进等等。 (3)结合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的奋斗历程,列举实例说明中共是怎样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的。 ①中共成立后,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从根本上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 ②新中国成立后,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给你哪些启示? 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列主义,探索出一条符合 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适 时调整工作重点,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思想路线。 (5)运用史实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外国侵略者发动 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等。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是怎样贯彻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思想 的?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确立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等正确的发展战略④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⑤建设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革命的任务和对象就不 同,为此付出的行动也就不同,结果也不同。请以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为例,加以说明。 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不同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时合时分,请分别说明,两党 的关系产生的不同结果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十六、一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战结束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20 世纪 80---90 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一战摧挎了同盟国、协约国争霸世界的对峙格局,形成了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凡 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美苏争霸世界的两极格局 ③日本、西欧各国的迅速崛起;第三世界形成;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 十七、12、20 世纪 50-70 年代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西欧各国 和日本的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共同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美国的经济援助。影响:促使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 十八、欧洲共同体建立的原因和作用是什么?它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怎样的趋势?原 因:二战后,美苏两大国崛起,对西欧形成很大的压力。西欧一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加强合作 和联合,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 作用: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它同世 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合作。 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 十九、 简述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历程,举例说明这一时期出现的文艺作品或科技成就是如 何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 答:①14 世纪开始于意大利,后扩展到欧洲,并于 16 世纪达到高潮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 历史上称之为文艺复兴。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最主要的思潮是人文主义。②意大 利文艺复兴表现最突出的领域是文学和艺术。著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但丁的《神曲》、“人 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但丁在《神曲》中表达自己的善恶标准和对教会的厌恶,体现了反 对封建教会的思想;彼特拉克在《歌集》中描写爱情,抨击教皇,抒发渴望意大利和平统一 的情怀。③“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作品中刻画的也是活生 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④15 世纪文艺复兴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16 世纪达到高潮。法 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国人才辈出,文学领域尤其活跃,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突出成就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二十、 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向东航行的新航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线路是怎样的?向 西航行的航海家所开辟出来的新航路客观上对人类认识自然有什么意义? 答:向东:①1487 年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航行,绕过非洲最南端,进入印度洋。②1497 —1498 年达·伽马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再穿过印度洋,航行到印度,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 航路。路线:①迪亚士的线路:从里斯本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 洋。②达·伽马的线路:从里斯本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纵穿大西洋,再向东绕过好望 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到非洲马林迪,再向东到印度半岛南端的卡里库特。 向西的意义:①哥伦布向西航行发现了美洲新大陆。②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 圆学说的正确性。 二十一、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是“走向战争”, 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谈谈理由。 答:我认为正确。①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打击下,意、德、日先后建立和强化法西斯统 治,扩军备战,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②30 年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世界 面临战争威胁。③西方大国的“不干涉”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④受侵略国 家人民虽然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没有形成世界性的反法西斯联合阵线,有效抑制侵略。⑤ 德意日法西斯却于 1937 年组成“轴心国”军事政治集团,侵略气焰更加嚣张。⑥1938 年英 法同德意共同制造了“慕尼黑阴谋”进一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法西斯侵略野心进一步膨 胀,最终使世界走向战争。 二十二、 有人说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最大的受益国,因为它每次都是由中立国转变为参战 国的。请问:这种说法有道理吗?美国是怎样完成这一转变的?又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两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初期,美国实行的都是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大发战争横财的政策。 转变和影响: ①一战进行到 1917 年,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美国为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向德国 宣战。这一做法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②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战火烧到美国本土。1941 年 12 月 8 日,美国对日宣战,很 快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美国的参战对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打败德、意、日法西斯 作出了很大贡献。 二十三、 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有人说它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有人说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为 什么? 答:①第二种。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 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②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 调整,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 危机。 二十四、知道 1989 年以后,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哪些变化?欧洲政治版图变化的原因是 什么?这一原因的出现导致了哪一国际组织的解散? 答:变化:①1989 年东欧剧变后,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②1991 年底俄罗斯联邦等 11 国共同签署建立“独 联体”文件,这样苏联解体了。 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导致了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 这一原因的出现导致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 二十五、 二战前及其期间,世界历史上出现了哪些坚持反法西斯侵略的著名政治家? 选择其中一位,谈谈他从事反法西斯斗争的事迹。 答:坚持反法西斯侵略的政治家有: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戴高乐、季米特洛夫、毛泽 东。 丘吉尔:丘吉尔是二战期间英国首相。德国空军对英国进行空袭期间,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 进行了顽强抵抗,粉碎了德国的企图。丘吉尔领导的英国同中、美、苏等国为反对共同的敌 人法西斯而走向联合,形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丘吉尔出席了二战期间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 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贡献。 罗斯福:1933 年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使美国经济从经济危机中逐渐复苏;太平洋战 争爆发后,罗斯福于 1942 年初联合 26 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 二战后期,为尽快战胜德、日法西斯,分别与中、英、苏等国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协调了盟国行动。为最后战胜法西斯作出重要的贡献。 二十六、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最敬佩或喜 欢的正面人物是谁?为什么? 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正面历史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丘吉尔、戴高乐、罗斯福、斯 大林等,任选一个,可以与第 10 题相同。 世界近现代史上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东亚太平洋地区?这些事件产生了什么影 响?(举四例即可) 答:①1921—1922 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 统治秩序。②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影响: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国性抗战开始。 ③1941 年 12 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的规模空前扩大,美、英、 苏、中等国走向联合,形成反法西斯同盟。④1942 年 6 月,中途岛战役。影响:美军以少胜 多击溃日军,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形势。⑤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影响:中 国抗日战争胜利,二战结束。⑥二战后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影响:美国最终以失败告终, 使美国的霸权政策严重受挫。(日本明治维新、中英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五四运动、 罗斯福新政) 二十七、美国一位历史学家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是“走向战争”,你认为 这个观点正确吗?谈谈理由。 答:我认为正确。①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打击下,意、德、日先后建立和强化法西斯统 治,扩军备战,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②30 年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世界 面临战争威胁。③西方大国的“不干涉”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④受侵略国 家人民虽然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没有形成世界性的反法西斯联合阵线,有效抑制侵略。⑤ 德意日法西斯却于 1937 年组成“轴心国”军事政治集团,侵略气焰更加嚣张。⑥1938 年英 法同德意共同制造了“慕尼黑阴谋”进一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法西斯侵略野心进一步膨 胀,最终使世界走向战争。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德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赶上并超过英国和法国? 答:因为美国和德国在电力方面领先一步。除直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外,还因为在美国方面: ①内战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②资源丰富;③大量的欧亚移民提供了技术和劳力;④ 吸收了大量欧洲剩余资本。 在德国方面:①实现了国家统一;②从法国得到了大量战争赔 款③通过普法战争从法国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重要矿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矿 藏资源。 经验:发展经济要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设备,扩大海外市场,引进外资。 教训:①不能固步自封,拒绝先进技术和外来资本。②充分利用国内资本,发展民族工业。 中考复习:步入近代附参考答案 考点聚焦 考点 1 文艺复兴(14—16 世纪) 开始 开始于 14 世纪的意大利 实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学科王化运动 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 代表人物及作品 诗人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其代表作是《___神曲_____》; 达·芬奇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莎士比亚代 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作用 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考点 2 新航路的开辟(15—16 世纪) 1.学科王原因及条件 (1)经济根源:14—15 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 (2)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成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而《__马可波罗行纪 ____________》关于东学科王方富庶的描述,更加引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3)客观条件:当时天文、地理知识有了进步,造船技术提高,地圆学说流行,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客观条 件。 2.代表人物、航线、作用 航海家 航行路线 作用 迪亚士 发现非洲的好望角 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的 封闭和孤立状态,使世 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哥伦布 发现美洲新大陆 达·伽马 找到通往印度的最短航线 麦哲伦 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比较分析] 比较郑和远航与哥伦布航海 郑和远航 哥伦布航海 规学科王模 船队庞大,船多人多 船队很小,船少人少 目的 为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 联系 为了开拓国外市场,掠夺财富 性质 与各国友好往来 殖民扩张活动 影响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 往来和经济联系 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 3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学科王名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 国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原因 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 义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 美发展 封建专制、等级制 度 阻 碍 资 本 主 义 发展 开始 时间 1640 年 1775 年 1789 年 标志 议会重新召开 __莱克星顿________ 的枪声 攻克巴士底狱 重大事件 1649 年查理学科王一世被 处死;1688 年光荣革 命 《独立宣言》发表; 萨拉托加大捷;约克 镇战役 通过《人权宣言》; 雅各宾派专政;热 月政变 名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学科王立战争 法 国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 文件 《权利法案》 《 __ 独 立 宣 言 __ 学 科 王 ______》 《人权宣言》 制度 君主立宪制 联邦制 民主共和制 结束 1688 年宫廷政变 1783 年英国承认美 国独立 1794 年雅各宾 派专政结束 意义 走上了发展资本主 义的道路 民族独立,走上资 本主义道路 民 主 共 和 思 想 广为传播 考点 4 英法美重要文献 重要文学科王献 国家 颁布时间 基本内容 《权利法案》 英国 1689 年 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在英国开始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独立宣言》 美国 17 学科王 76 年 7 月 4 日 宣称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宣 告了北美 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 而独立,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人权宣言》 法国 1789 年 宣称人生来是__自由____的、权 利上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考点 5 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1.克伦威尔 学科王内战开始——克伦威尔击溃王军主力——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独裁——查理二 世复辟。 2.华盛顿 (1)建军:举行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 (2)宣布独立:1776 年 7 月 4 日,发表《独立宣言》。 (3)转折:1777 年____萨拉托加战役____________。 (4)承认独立:___1783_____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拿破仑 (1)夺权:___1799_____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 (2)称帝:1804 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史称拿破仑帝国),实行军事独裁。 (3)内外政策 ①对内: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法典》,清除了封建法规,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 ②对外:与欧洲反法同盟开战,横扫欧洲。 (4)结局:1814 年,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法国的封建王朝复辟。(1815 年拿破仑重登皇位百日, 由于在滑铁卢会战中大败,再次被流放,拿破仑帝国最终覆灭) 特别提示学科王 (1)对学科王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一方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另一方面,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具有掠夺和侵略性质。(2)纵观拿破仑的全部活动,其主导方面的活动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起过进 步的作用,他功大于过,是一个应当肯定的人物,可以称为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 考点 6 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上半期) 背景 ①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的 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 ③直接原因:手工工场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必要 条件) 发展 开始于 18 世纪 60 学科王年代的英国,19 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 重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进程 1 17 学科王 65 年,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 为“_珍妮机__________”的手摇纺纱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2 1785 年,瓦特研制成功改良蒸汽机,人类进 入了“__蒸汽时代_________”。 3 1807 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___汽船 _____”。1825 年,英国工程师___史蒂芬孙________利用蒸汽机发 明了火车机车 性质 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意义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工业革 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拓展提升 1.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怎样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 (1)《神曲》明确表达了但丁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赞扬了自由的理性、个人的情感和 求知精神,学科王充学科王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画面色彩明丽,人物富有个性,充分体现了以 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 (3)莎士比亚的作品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讴歌了人的情感和智慧,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 想。 2.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学科王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英法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美国受到英国殖民 统治的阻碍。 ②性质: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③领导阶级:领导者中都有资产阶级。 ④文献:在革学科王命过程中,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美国颁布了《独 立宣言》;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 ⑤结果:都取得了胜利,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⑥影响:都推翻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对以后的欧洲和拉美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不同点 ①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 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 ②领导学科王学科王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 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 ③特点不同:英国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 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法国大革命则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 命。 ④英国资学科王产阶级革命成功后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实行的是联邦制;法国在资产阶 级革命过程中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 应用示例 例 1 14—17 世纪,欧洲的文化领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崭新的思想文化冲击着封建统治的藩篱,迎来了 漫长黑夜后的黎明,揭开了欧洲历史发展的新篇章。请结合所学,共同探究历史的真谛。 (一)读图说史 (1)以下三个人物都是思想的引领者,是当时那个时代的骄傲。他们生活在哪一重大历史时期? 学科王 (二)思维碰撞 (2)学科王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两位网友发生了分歧: 图(a)但丁 图(b)达•芬奇 图(c)莎士比亚 你赞成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型探究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理解能力。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都是文艺 复兴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第(2)问是辨析题,分析两位网友的观点,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原则是全面客观、 一分为二,注意对文艺复兴的实质进行分析和理解。 [答案] (1)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学科王 2)赞成碧水蓝天的观点。理由:从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代表作品、艺术特点等方面揭示文艺复兴的实 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例 2 从生活中寻找“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按照下列提示,感受“工业文明与低碳生 活”。 步骤一 走进历史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各是什么?它们分别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新时代? 步骤二 回归生活 (3)提倡低碳生活,可以从点滴做起,比如少乘汽车,改骑自行车或步行。请问汽车的发明者是谁? (4)增强环保意学科王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比如积极响应“地球一小时”活 动。请问电灯的发明者是谁? 步骤三 学会反思 (5)1851 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1893 年美国纽约争得了世博会主办权。这与它们抓住 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会不无关系。2010 我国也成功地举办了上海世博会。你从中得到了 什么启发? (6)工业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解析] 本学学科王科王题对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综合考查,并与现实生活进行了联系,第(1)(2)(3)(4)问均为基 础性知识,立足教材基础知识即可作答,第(5)(6)问属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英国。珍妮机的发明。 (2)第一次: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第二次:电力,电气时代。 (3)卡尔• 本茨。 (4)爱迪生。 (5)重视科技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抓住历史机遇,实行对外开放等。(言之有理即可) (6)发展工业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中考历史思想解放专题练习 1、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声,与社会实践互动,照亮社会前行的每一步。(19 分) 【追根溯源】 回顾社会 主义 500 年的发展 历史,大 约经历了以下几步: (1)依据材料按要求在下列空格中填写相应历史事件。(4 分) 【智者光芒】 (2)有人将“先秦时期”和“近代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社会大转型。每一次转型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根据 下图回答相关问题。(7 分) ①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____两部分,他的思想在秦朝时遭遇 ________,在西汉时期居于__________地位。他的___________教育理念非常适合当今倡导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②__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他参加的____________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 上起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变革先声】 材料一:思想变革促进社会进步。有学者称:“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 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 想文化角度而言,18 世纪的欧洲无疑是法国之欧洲。” 材料二: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割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17 世纪和 18 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和“人权” 1848 年 由空想到科学 1871 年 由理论到实践 1917 年 由理想到现实 1918 年 来到中国 新文化运动 的伸张。 (3)从思想文化角度而言,哪一历史事件最能够说明“18 世纪的欧洲是法国的欧洲”?写出在它影响下,欧美发生的资产阶 级革命各一例。(3 分) (4)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革命中所颁布的关于“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的法律性文件(3 分) 【理论升华】 (5)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社会巨变都是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的。请指出前两次巨变的指导思想分别 是什么? 2、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 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大型电视纪录片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试结合近代以来中外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回答以下问题: (1)近代最早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是什么?首先在哪一国家兴起? (2)18 世纪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18 世纪后期,在这一运动直接影响下,发生了哪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化之路。请列举一件促进近代中国资产 阶级民主化进程的重大事件及历史作用。 (4)通过上述材料及问题的思考,举例说明“思想解放”对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崛起曾产生过哪些影响? (5)中外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给你哪些启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