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语文复习 32个文言虚词详解
32个文言虚词详解 32个文言虚词详解 一、安 1、怎么,哪里。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2、安全,安定。例:①谢庄遂安。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哪里,什么。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沛公安在? 6、安抚。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7、平静。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②恬然自安。(安:这里指内心平静)③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二、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秦师轻而无礼。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 6、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三、尔 1、同“耳”,罢了。例:①无他,但手熟尔。②非死则徒尔。③以头抢地尔。 2、你的,你们的。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3、那。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从那时以来) 4、作助词。例:①始尔未为久②呼尔而与之③子路率尔而对曰 5、如此,这样。例:①君尔妾亦然。②作计乃尔立。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四、夫 1、丈夫。例: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2、成年男子。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②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例:①夫战,勇气也。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③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4、这,那。例: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④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例: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嗟夫!大阉之乱,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夫子] ⑴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例:夫子积学,当“目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⑵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例:①愿夫子辅吾志。②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 ⑶同“子”,旧指被役使的劳动者。例: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夫子:这里指挑夫) ⑷《论语》中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例:夫子哂之。(夫子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 [夫婿]丈夫。例:①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②谢家辞夫婿。 [夫人] ⑴官员之妻。例:①公夫人甚爱女。②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⑵贵族之妻。例:公子姊为赵惠王弟平原君夫人。 ⑶诸侯之妻。例: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五、盖 1、遮日挡雨的用具。例:①日初出大如车盖,②今已亭亭如盖矣。 2、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例:①盖音谬也。(盖:这里含“大概是由于”的意思)②盖借寨墙为蔽也。③盖以此得名也。 3、遮盖,掩盖。例: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②枝枝相覆盖。 4、大概,大约。例: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②盖五六百人也。③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5、发语词。例:①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②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6、胜过,超过。例:英才盖世。 7、通“盍”,何。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 8、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 六、故 1、原因,缘故。例:①既克,公问其故。②何故而至此? 2、本来,原来。例:①两狼并驱如故。②宋将军故自负。③此物故非西产。 3、旧的。例:①温故而知新。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④暮去朝去颜色故。(故:这里有衰老的意思)⑤故国神游。(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⑥故垒西边。(故:这时有古老的意思) 4、特意。例:①桓侯故使人问之。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③今公子故过之。 5、所以,因此。例:①故尝与过宋将军。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③故治国无法则乱。④故木受绳则直。 6、故意。例:①广故数言欲亡。②则再拜,故迟不起。 7、仍然。例: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8、事。例:乡园多故。(故:这里指事故,灾祸) [故乡]家乡。例:送儿还故乡。 [故人] ⑴老朋友。例: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⑵指前夫。例外:知是故人来。 [故事]先例,前例。例:①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尔]因此,所以。例: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 七、何 1、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2、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哪里。例:豫州今欲何至? 4、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5、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盘问他是谁)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客何为者?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八、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若毒之乎?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同“于”。例: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九、或 1、有的人,有人。例: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有时。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有的……,有的……。例:①或得日或否。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4、或许,也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5、语气助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例: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之或止:即“莫或止之”,没有什么人制止它) 6、相当于现代汉语“或者”,表示选择。例:到那里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7、如果。例: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十、即 1、立即。例:①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②即从巴峡穿巫峡 2、就是。例:①几自疑身外即战场。②即今之累然在墓者也。 3、靠近,接近。例: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4、则,就。例: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义耳。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③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 5、当,当下。例: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即:当天)②即夕行步如平常。(即夕:当晚) 6、即使。例:①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7、假如,如果。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8、就……来看。例:即其新不究其旧。 [即便]随即,马上。例:①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②你可即便交割。 [即位]帝王或诸侯登位。例: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十一、既 1、已经……以后。例: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②既克,公问其故。③东曦既驾。(既驾:已经升起) 2、与“又”、“亦”、“且”、“比”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例:①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②三军既惑且疑。 3、既然。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既: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 [既而]不久。例:①既而儿醒,大啼。②既而敌行益迩。③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既已]已经。例:①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②齐军既已过而西矣。③既已,无可奈何。(既已:这里意思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十二、莫 1、不。例:①莫我肯顾。②侧目莫敢过其门。③菲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④宋莫能守。 2、没有什么。例:①莫不中音。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没有谁。例:①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莫敢违。②时入莫之许也。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4、不要。例:①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②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5、同“暮”。例:至莫夜朋明。(莫夜:晚上) [莫大]没有什么比这个再大,极大。例:①他们既肯赔话,又肯化钱,已是莫大的面子。②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十三、乃 1、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2、才,这才。例: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4、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他的。例:是于视乃妇也。 7、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8、可是。例: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以备经年裹物之用。 9、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0、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十四、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2、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②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③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亦各言其志也!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②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未必有其实。(其:那样)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 7、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9、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10、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则齐国其庶几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十五、且 1、暂且,姑且。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④别君去兮何时还?⑤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2、将,将要。例: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年且九十。③不出,火且尽。 3、而且,并且。例: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②余悲之,且曰。③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 4、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③且秦强而赵弱。④且相如素贱人。 5、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三军既惑且疑。②河水清且涟漪。③示赵弱且怯也。④磐石方且厚。 7、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9、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10、还有,那末。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十六、然 1、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 2、然而,但是。例:①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是的,对的。例:①然之,命李老师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②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4、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5、用在句末,“像……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①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②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①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②然而隐忍以行。③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成绩不理想?【全国顶级名师视频辅导高中课程】远题海,近方法!高一入口,高二入口,高三入口 十七、若 1、如果,假如。例: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像,好像。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貌若甚戚者。④仿佛若有光。⑤呆若木鸡。 3、你(的),你们(的)。例: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②若毒之乎?③更若役,复若赋。④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⑤若翁廉。 4、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5、至于。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此]如此,这样。例: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十八、虽 1、即使,纵然。例: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②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2、虽然。例: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③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④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十九、所 1、处所,地方。例: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此何所也?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谓]所说的。例: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二十、为 1、成为,变成。例: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故为之说。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作为,当作。例: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②何以为计?③霓为衣兮风为马。 4、是。例: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③项燕为楚将。 5、以为,认为。例: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为天下笑者。④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何辞为?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有。例: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10、将来,将。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1、治理。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君为我呼入。③臣请为王言乐。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 16、因为。例: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同“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二十一、惟 1、只、只是。例:①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②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③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2、作句首语气助词。例: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一说正因为) 二十二、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④永之人争奔走焉。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⑧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⑨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2、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今其室十无一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5、相当于“之”。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十三、也 1、同现代汉语“也”。例: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曹公,豺虎也。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①余闻之也久。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是说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③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 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二十四、以 1、因为,由于:例: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②不赂者以赂者丧。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而。例: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④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把,拿,用。例:①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屠惧,投以骨。④何以为计? 4、以为,认为。例:①皆以美于徐公。②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5、凭,靠。例: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6、按照,依照。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今以实校之。③余船以次俱进。 7、根据。例:①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②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①固以怪之矣。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10、在。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 12、为。例: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②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以为] ⑴、把……当作或作为。例: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相传以为雁荡。 ⑵、认为。例:①以为“非我莫能为”也。②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③人人自以为必死。 ⑶、把……制成。例: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二十五、矣 1、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吾计决矣。 2、用于感叹句末。例:①甚至,汝之不惠。②吾村亡无日矣! 3、用于疑问句末,相当于“了”、“呢”。 4、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例:①公子勉之矣!②盖亦反其本矣。 [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例:嘻,技亦灵怪矣哉! 二十六、已 1、停止。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已: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③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已经。例: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②今南方已定。 3、语气词,同“矣”。例:①诸君无意则已。(则已:就罢了)②滋可痛已。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4、同“以”。例:已后典籍皆以板本。 5、治愈。例:可以已大风,挛、痿、疠。 6、太。例: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7、完成。例:距,又三月而后已。 8、已而,然后。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9、却。例:比中有真情,欲辨已忘言。 10、既。例: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 [已矣] ⑴完了。例: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老夫已矣。 ⑵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而]不久以后;过些时候。例:①已而夕阳在山。②已而相如出。 二十七、因 1、于是,就。例: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 2、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 3、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因河为池。 4、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 5、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因为。例:①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②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7、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8、沿袭。例:因遗策。 9、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十八、于 1、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与,跟,同。例:①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 4、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8、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9、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10、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于是] 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二十九、哉 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③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2、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②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4、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啊”。例:幸宁心哉! 三十、则 1、却,可是。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那么,就。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③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④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⑤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就是。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②不然,则其所疏远。 6、原来是。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7、只。例:不依公道则爱钞。 8、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9、原来已经。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②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则是]只当是。例: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则则]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 三十一、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②客何为者?(者:指人)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④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⑤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①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8、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9、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0、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十二、之 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然之。(之:它,指上文李的话)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2、的。例: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4、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