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记叙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怎样写记叙文

写记叙文,首先要学会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简单说来,就是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交代清楚,并在叙述过程中将这六个相关联的要素有机地结合在起,让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的内涵 六要素中的时间,包括:事件、故事情节、细节三者各自发生的时间、持续的时间、经历的时间、结束的时间、过去的时间。‎ ‎●时间的写作形式 ‎1.模糊形式。例如:很久很久以前、古时候、小时候、有一年、有一次、一天等等。‎ ‎2.具体时间段。例如:那时候正值春秋战国时期、唐朝的时候、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有一年夏天、那时候我正上小学等等。‎ ‎3.具体时间点。例如:星期天下午、一月二日上午九点、周末晚上等等。‎ ‎4.半模糊半具体。可以是前一半模糊后一半具体,也可以是前一半具体后一半模糊。例如:有一年夏天、很久以前的一个周末、某一年秋末,都是前一半模糊后一半具体。再如:一九三七年的一天、四月里的一天、去年秋天的一个周末等,都是前一半具体后一半模糊。‎ ‎5.借助环境或景物描写。例如:东方的晨曦渐渐染红了山岗,天渐渐亮了起来。(写时间:早晨)再如:寒风猎猎,西方的天空渐渐变得一片暗红。(暗写时间:一个冬天的傍晚。)又如:布谷鸟唱响了远处的山谷,桃花开了,杏花梨花也开了。(暗写时间:春天)‎ ‎6.借助人的行为。例如:老师走进教室(老师进教室时);妈妈回到家(妈妈回家时);爷爷忙完了手里的工作(爷爷忙完手中的工作时)。‎ ‎7.借助物的行为或状态。例如:下课的铃响了(下课的时候);老式的座钟当当当地敲了三下(凌晨三点的时候);火,熊熊的烈火窜上了屋顶(烈火窜上屋顶的时候)。‎ ‎8.直接交代持续时间。例如: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小时;五分钟,十分钟,三十分钟,一个小时,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又过了二十分钟等等。‎ ‎9.直接交代经历的时间。例如:八年的抗战结束了;从开展研究到卫星上天,仅仅经历了一年零两个月。‎ ‎10.直接交代过去的时间。例如:这件小事已过去四年了;妈妈去世两年了;事过多年等等。‎ ‎●交代时间的位置 ‎1.通常情况下,事件、故事情节、细节发生的时间都在叙事之前。‎ ‎2.大小时间可以同时在叙事前交代,也可以分开穿插交代,先交代大时间,后交代小时间。‎ 例如: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天特别热,奶奶突然患病,我不得不送她去医院。(大小并列)‎ 去年夏天,天非常热。一天晚上,奶奶突然患病,我不得不送她去医院。(大小分开,穿插交代,先大,后小。)‎ ‎3.特殊类型:事件、故事情节、细节在前,时间在后。‎ ‎4.故事情节、细节持续的时间,往往在一个情节之后,另一个情节之前。‎ 例如:爷爷躺在床上,牙关紧咬,人事不省。点滴顺着导管,无声的流淌,整个病房死一般的寂静。‎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三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 ‎“水...水.....给我点儿水....”突然,爷爷醒了,那微弱的声音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然而那一刻,我的耳畔却像响起了一声春雷:爷爷醒了,爷爷抢救过来了!‎ ‎5.事件过去的时间,往往在全文的开头或结尾。‎ 例如:有一件小事,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然而今天想来,每个情节,每个细节仿佛正在眼前发生,一切都是那样清晰,那样生动。(开头)‎ 再如: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然而爸爸临终前的话,依然深深的镌刻在我 的心坎上,我从不敢有丝毫的怠惰,因为我不能愧对当初对爸爸的承诺。(结尾)‎ ‎●地点的内涵 地点包括以下内容:1.事件发生的地点;2.随着故事情节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地点;3.整个事件发生发展全程涉及的地域范围。‎ ‎●地点的写作形式 ‎1.模糊形式。例如:在某个地方;某个小山村里;在一座不知名的小县城里等等。‎ ‎2.具体的形式。例如:上海路七十六号、路亚中学、天津市工商局三楼会议厅等等。‎ ‎3.半模糊半具体。例如:某市新华旅馆、某单位传达室、河北省某市、烟台西北的一个农家院里等等。‎ ‎4.从大到小,依次隶属。例如:吉林省长春市和平区的振兴街道、振安区七经街58号等等。‎ 13‎ ‎5.从大到小,依次排列,逗号分割。例如:邯郸市,和平广场,宇鑫商场。‎ 十字路口,老槐树,一爿三尺报摊。‎ ‎6.人物到达地点。例如:妈妈打开房门、李娟走进会场、王经理如期到达星海路12号等等。‎ ‎7.事物出现地点。例如:鸟儿飞过中山广场、几只黄鹂鸟在书房的窗外鸣叫等等。‎ ‎8.借助环境景物描写。例如:寒潮呼啸着掠过三江平原,一场不约而至的大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吉林省会长春。市政府办公大楼,在白雪和阳光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苍劲、古朴、恢弘、壮丽。‎ ‎●交代地点的位置 ‎1.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例如:很久很久以前,在五台山的寺庙里,住着一位老方丈,叫了凡。‎ ‎2.时间——人物——人物行为(包括地点)‎ 例如:一个夏日的黄昏,李奶奶像往常一样,到幼儿园接孙子回家。‎ ‎3.环境景物描写(包含地点——主要人物 例如:落日的余晖洒满了万众广场,几只精灵般的黄鹂鸟在广场入口处的树上悠扬婉转地歌唱。保安老王着橡皮辊,面色凝重地盯着入口,仿佛有什么大事即将发生。‎ ‎4.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不断变化的地点,一般在描述人物行为过程中,同时交代 例如:王老师穿过走廊,推开教室的门,环视了一下四周,快步走上讲台,放下讲义,开始讲课。‎ ‎5.概述事件之后,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 例如:一个三十五六岁的少妇,被人用刀子杀死了。这个恶性案件就发生在我们居住的小区。‎ ‎●人物的内涵 人物,既包括人,也包括物。因为有些事是人做的,有些事是物做的。还应该指出的是,人物中的物,不仅包括能做事的动物,还包括童话、神话、寓言中那些本来不能动,但被人性化了能动的事物。例如:《西游记》中国的三个徒弟,各种神仙以及妖魔鬼怪等,再如童话、语言中那些会说话、有思想感情、能做各种事的物品等等。‎ 记叙文中,人物主要分为:‎ ‎1.主要人物。‎ ‎2.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 ‎3.侧面陪衬人物。‎ ‎4.线索人物。‎ ‎●人物的写作形式 ‎1.人名。例如:黄继光、朱德、邱少云、张思德等。‎ ‎2.人物身份。例如:爸爸、爷爷、班主任、同桌、邻居等。‎ ‎3.身份+姓名。例如:战士王忠、连长卢进勇、队长黄英姑等。‎ ‎4.姓氏+职务。例如:张局长,李处长、王厂长、陆经理等。‎ ‎5.老+姓氏。例如:老王、老赵、老李、老周等。‎ ‎6.姓氏+老。例如:张老、王老、李老等。‎ ‎7.人称代词。例如:他、她、它、你、我、他们、她们、它们、你们等。‎ ‎8.特殊称谓。例如:“长颈鹿”、“小胖”、“红花少年”、“劳动模范”等。‎ ‎9.陌生人形式。例如:一个小孩、三个小伙子、两个中年人、一个人等。‎ ‎●交代人物位置 ‎1.在具体行为之前。例如:李明悄悄地走到门口,打开了房门。‎ ‎2.在具体介绍之前。例如:彭德怀,是我国开国元勋。在中国革命曲折的历程中,他和朱德始终扮演着中国革命主要军事指挥者的角色,建国后,有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一生立下赫赫战功。是当代最著名的军事指挥家和将军。‎ ‎●起因的内涵 事件的起因,分为两种:一是主观原因;二是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是指来自人物自身的原因。人做某事时受自己的情感、态度、认识、目的、想法的影响。这些影响人物行为的情感、态度、认识、想法,就是主观原因。‎ ‎2.客观原因。是指来自人物之外的原因。人物做某事时,总会受到外来人、外来物、外围环境和背景条件的影响。这些外来人的影响、外来物的影响、外围环境的影响、背景条件的影响,就是客观原因。‎ ‎●起因的写作形式 事件的起因,宏观上看有三种写法:一.单独写主观原因,二.单独写客观原因,三.主客观原因同时写。主观原因具 13‎ 体写法又分为两种形式:一.抓住其中一点来写;二.抓住几点同时写。客观原因也一样。‎ ‎1.单独写主观原因 ‎(1)单独从情感角度交代原因。‎ ‎(2)单独从认识、态度角度交代原因。‎ ‎(3)单独从目的、想法的角度交代原因。‎ ‎(4)从几个角度,交代主观原因。‎ ‎2.单独写客观原因 ‎(1)单独写外来人的影响。‎ ‎(2)单独写外来物的影响。‎ ‎(3)单独写周围环境的影响。‎ ‎(4)单独写背景条件的影响。‎ ‎3.主客观原因同时写 ‎(1)先写客观原因,后写主观原因。例如:寒潮骤起,气温突然下降了十几度。铺满白雪的路面,光滑得像一面大镜子,无法立足。爷爷担心我路上受到伤害,拖着苍老的身躯,亲自送我去学校上学。‎ ‎(2)先写主观原因,后写客观原因。例如:望着窗外,爷爷实在有些担心。寒潮骤起,气温突然下降了十几度。铺满白雪的路面,光滑得像一面大镜子,无法立足。他决定亲自送我去上学。‎ ‎●交代起因的位置 ‎1.最常见的位置——在时间之后,人物行为之前 例如:一天早晨,狂风呼啸,大雨倾盆,因为担心,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上学。‎ ‎2.特殊的位置——先写时间和人物行为,后交代原因 例如:早晨睁开眼睛,时间已是起点,我背起书包就向学校狂奔而去。我们的班主任非常严厉,我可不想因为迟到没完没了地捱他的责骂。‎ ‎●经过的内涵 事件的经过,指事件发生到结束,先后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事件阶段的划分,标准有时间划分法、地点划分法、性质划分法、对象转换划分法。‎ ‎1.时间划分法。人物的行为,随着时间段的变化而变化。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时做A——乙时做B——丙时做C——丁时做D......直到事件结束。‎ ‎2.地点划分法。人物的行为,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地做A——乙地做B——丙地做C——丁地做D......直到事件结束。‎ ‎3.性质划分法。人物的行为,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时表现A性质——乙时表现B性质——丙时表现C性质——丁时表现D性质......直到整个事件结束。‎ ‎4.对象转换划分法。事件按照不同人物先后出场而分为几个阶段。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开始甲出场做A事——接着乙出场做B事——然后丙出场做C事——进而丁出场做D事,直到事件结束。‎ ‎●经过的写作形式 ‎1.整体概括形式。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2.分阶段概括形式。以“先.......,接着.......;然后......进而..........最后......”形式来表述。例如:概述妈妈做饭的过程:妈妈先到市场买菜,接着回家摘菜,然后洗菜,再切菜,最后炒菜。‎ ‎●交代经过的位置 正常情况下,最后交代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经过,一般在交代事件结果之前。‎ ‎●结果的内涵 事件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人物的行为带来的直接结局;二是主要人物以及核心事件带来的间接影响。‎ ‎●结果的写作形式 ‎1.主要人物的最终状态。写作时,一般先写这个结果出现的时间,再写主要人物在什么地方,呈现什么状态。‎ ‎2.主要人物行为目的达成情况。写作时,一般先写结果出现的时间,在写结果出现的地点,最后写主要人物目的达成状况。‎ ‎3.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最终的命运。写作时,一般要先交代结果出现的时间,再交代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的最终命运。‎ ‎4.主要人物及核心事件带来的间接影响。写作时,一般先写时间,再写间接影响。‎ ‎5.以上面几种形式的组合形式出现。‎ ‎●交代结果的位置 13‎ 事件的结果,一般都在叙事的最后交代。详写事件,有时候作者为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会采用倒叙的形式,在叙事的开头,先交代事件的结果。‎ 小结:完全概述事件,就是运用六要素来叙述事件,任何情节都不做详细记叙的叙事方法。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连贯流畅的句子,将一件事交代清楚。这是一种略写事件的方法。‎ 例:(时间)一天,(起因——包括主要人物、地点以及核心事件)家里的粮食吃完了,老马让小马到河对岸的磨坊去磨一袋麦子。(经过)小马驮着麦子来到河边,刚想过河,被松鼠拦住了,它说河水很深,前两天自己的伙伴被淹死了,小马不知所措时,来了一头老黄牛,告诉它,河水很浅,刚刚没过脚踝,面对着两个互相矛盾的答案,小马决定回家问妈妈。妈妈让他自己亲自去试试,就知道了。小马跑回河边,一试发现河水的确很浅。(结果)他驮着麦子,轻松到了河对岸,圆满地完成了妈妈交给他的任务。‎ ‎【注意事项】六要素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都是独立存在的,有时交代一个要素,其中就会包含另外几个要素,否则有些内容就无法说清楚,并且读起来语感也非常别扭。在这一段记叙中,作者交代事件的起因,着眼的是客观原因,从两个方面来记述:一是背景条件影响——家里的粮食吃完了;二是外来人物影响——老马让小马到河对岸的磨坊去磨一袋麦子。第二方面就包括了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小马;地点——河对岸的磨坊。‎ 在每个家庭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常常因生活中的事情,表现令人难忘的亲情。请通过一件事描写家中的一段亲情故事。题目自拟。 ‎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 2.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3.列出写作提纲。‎ 写作提示:怎样写好这篇作文呢?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选材,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哪怕是很小的事,只要这件事的意义不凡,你就紧紧地抓住它,围绕它来写。从《羚羊木雕》中可以想到,亲情可能是通过什么物品来反映的。从《散步》中可以想到,亲情也许是因某件事反映的。二是情节,文章要注意情节的生动性,《羚羊木雕》中的矛盾冲突,《散步》中的分歧,这都是文章情节生动的精巧构思。‎ 要素歌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 要把故事写完整,交代清楚“六要素” ‎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处所;‎ 第三要素是人物,世间万物人为主;‎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找原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写法聚焦:‎ 一、合理安排写作顺序 ‎●顺叙 ‎1.定义: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即起因、经过、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记叙顺序。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运用顺叙的方法要注意:‎ ‎(1)必须把时间交代清楚。‎ ‎(2)要注意前后照应,使事情的发生、发展合情合理。 ‎ ‎(3)要有重点。分清主次,不要写成流水账。‎ 典例:‎ 脚步 在今年清明节的时候,我和父亲回故乡拜祭祖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说得一点也没错。清明那天,下起了绵绵细雨。我们要登山路,那一定十分湿滑,我有点想打退堂鼓了。父亲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不用怕,跟着我的脚步走!”‎ 我们开始登山了,父亲走在前头,我跟在后面。山路果然十分湿滑和泥泞,在登一些小土坡的时候,我抬脚往上走时,总是打滑,弄得我摔倒了几次。我的脸和衣服沾满了脏脏的泥土,父亲却大步平稳地往上走。父亲回头看见我 13‎ 狼狈的样子,停下来等我。父亲指着一个小土坡对我说:“我教你怎样往上走山路。”父亲一边讲,一边示范,“你要先把一只脚抬上去,把土踩实了。然后,另一只脚用力跨大步往上一登就可以了。”我甩开脸上的汗和泥土,按照父亲的脚步一试,果然登了上去。我不再觉得恐惧,而是尽情地欣赏着山里的鸟语花香快步往上爬。我在前面,父亲在后面。‎ 终于,我们登到了山腰的墓群处。我回过头,看着曲折而迷茫的山路,感触很多。是啊!祖祖辈辈就是用这样脚踏实地的脚步开创了今天的生活。‎ 拜祭之后,我们开始下山。我得意洋洋,心想:下山的路没什么好怕的,我用上山的脚步走就是了。于是,我直直地走下去,结果又摔了几跤,脸和衣服满是泥土。这时,父亲走了过来,对我说:“下山的路不能用上山的步子走。对于那些湿滑的下坡路泥土。这时,父亲走了过来,对我说:“下山的路不能用上山的步子走。对于那些湿滑的下坡路,你要侧着脚慢慢地走下去,这样才能增大阻力,防滑。”我们就用这样的脚步默默地走了下去。‎ 下山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走山路其实就像走人生之路。面对某些困难时,我要迈大脚步勇敢地跨过去,要迎难而上;而面对另一些困难时,我要用巧妙灵活的脚步迂回、侧面解决。父亲的脚步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以后要用勇敢、灵活、聪明的脚步走好我的人生路。‎ ‎ ‎ 点评:此文六要素很明晰。依据事件的发展先写上山,后写下山,然后记下对事件的感悟。这是一篇要素齐备的典型记叙文。寓理于事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因“上下山的脚步”不同,领悟到“人生的脚步”也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意(即中心)独到、自然。本文选材非常集中,落“脚”于“走山路”时的不同脚步和感悟。语言平实深沉,叙事简洁集中,描写细腻却不繁琐,议论精当却不夸张。对于中学生,这些都很难得!极佳的立意加出色的语言,最终决定了本文满分。‎ ‎●倒叙 ‎1.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我们读过不少倒叙的文章,如《羚羊木雕》、《风筝》、《背影》等。‎ ‎2.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运用倒叙,非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不可,这样才能交代清楚倒叙结束,回到事件原有叙述顺序,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影响内容的表达。‎ ‎4.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如《背影》;二是像《羚羊木雕》那样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如《风筝》(北京的冬季……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典例:‎ 最美康乃馨 在我的日记本里夹着一朵枯萎的康乃馨,虽然它已枯萎,我依然还记得它盛开时的娇艳,美得动人心扉。‎ 去年的母亲节前一天,同宿舍的同学都在讨论着送什么给自己的母亲,我也不例外,虽然我是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农村孩子。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我知道了在母亲节送母亲最好的礼物便是康乃馨。晚上睡觉,入梦之后,我梦见了我的母亲。炎炎烈日,在田间地头,她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衣服,挥动着锄头,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背……山风吹,天空飘着洁白的蒲公英,我像一朵彩云走过去,送一朵康乃馨给母亲,母亲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从梦中醒来,梦里的情景更坚定了我要买花送给母亲的决心。只是当时的我并不懂,那只是个梦而已。‎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起床收拾好书包,准备回家。在经过花店时,我义无反顾地走进去,拿出我所剩无几的生活费,挑选了一朵娇艳欲滴、芳香扑鼻的康乃馨,加以精美的包装,踏上回乡的路。坐在车上,我却有一种隐隐的不快,觉得我好像哪里做错了,我该如何向母亲送出这朵康乃馨呢?‎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脑海中熟悉的山村出现在我的眼前,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我小心翼翼地把花放进书包。下了车,没想到居然在村口碰到了母亲,她肩膀上背一担柴,手里还拿着把锄头。我连忙走上前去,叫了声“妈!”母亲回头看见我,急忙问:“孩子,怎么回来了?是不是在学校犯了错,还是不够钱用了?……”我赶紧打断她的话:“没……没什么事啊……今天是母亲节,我……回来看看你……妈,祝你节日快乐!”‎ 13‎ ‎“看什么看,孩子,咱们农村不兴这个,你一定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将来考上一个好大学……只要你有出息了,每天妈妈都高兴。”她又接着说,“你看,回来一次又花不少路费吧?以后啊,要把钱用在有用的地方,不用回来看我……再说,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嘛……”说完,她腼腆地笑了,“走,回家吧。”听了母亲的话,傻傻的我也笑了,但我的眼眸禁不住湿润了。看着母亲早已斑白的两鬓,被岁月压弯的腰脊,粗糙的双手,不再灵便的步伐,唉,我善良慈爱的母亲啊,我知道我以后该怎么做了。‎ 最后,那朵娇艳的康乃馨我没有送出去,因为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心,而那朵康乃馨被我夹在日记本里,留在记忆深处。‎ 昨天,中考前我拿出了这朵枯萎的康乃馨,似乎有一股属于母亲的清香在我的鼻尖缭绕,而母亲的那句话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响起,“只要你有出息了,每天妈妈都高兴。”‎ 美,是那一朵娇艳的康乃馨;最美,是母亲对孩儿的爱与期待。‎ ‎ ‎ 点评:开篇一个对比,以一句“我依然还记得”过渡,回到了过去事件的来龙去脉的叙述,是一种经典的简洁的倒叙结构。中间按时间先后“顺叙”事件发展,同时实际又是以心理活动推动事件自然发展,这就避免了一湖平水,无波无澜。‎ ‎●插叙 ‎1.定义: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如:‎ ‎(1)《羚羊木雕》:插入上星期上体育课发生的事情。‎ ‎(2)《紫藤萝瀑布》:第8段插入对十多年前家门口一大株紫藤萝的描写。 ‎(3)《爸爸的花儿落了》:在毕业典礼上插入往事——探望爸爸、赖床受罚、爸爸爱花、银行汇款等。‎ ‎(4)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 ‎(5)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在写盼望于勒后,插叙了于勒以前的劣行和发迹的情况,然后又接着写发现于勒、证实于勒、躲避于勒。‎ 插叙的内容要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2.常见插叙的方法:‎ ‎(1)作者直接插叙法:叙述时作者直接插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 ‎(2)人物心理插叙法:通过对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3)人物语言插叙法: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像对话、独白等)来进行插叙。这种方法又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转述人物语言,二是直引人物的话。‎ 典例:‎ 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 ‎“心情不要那么郁闷,下午跟你姐去去福利院。”‎ ‎“不想去。”‎ ‎“干吗不去?去做做好事,也放松放松心情。”‎ ‎“……”‎ 就这样,我极不情愿的跟着姐姐去了福利院。一进福利院的大门,就看见一群小朋友正在草地上跳绳,他们看到姐姐就把绳子扔在地上,对着姐姐飞奔过来,姐姐蹲下来,一把抱住了他们。‎ ‎ “姐姐好!” ‎ ‎ “乖,怎么样啊,这几天乖不乖,有没有调皮啊?”‎ ‎ “没有!我们都好乖的!” ‎ ‎ 看着他们激动而涨红的脸,听着他们稚嫩的声音,我就忍俊不禁。姐姐把我拉下去,说:“这是姐姐的妹妹,也是你们的姐姐……”‎ ‎ “姐姐好!”‎ ‎ “你们好!”‎ ‎“小文,带我们去看看你们在玩什么。”姐姐对着一个扎着辫子的小女孩说。 13‎ ‎“好!”随着一声稚气未脱的答应,她牵着我们来到草地上说:“我们刚刚在跳绳。” “我们来比赛好不好?”‎ 姐姐提议道。“好!”听到要比赛跳绳,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急忙往后退,我不会跳绳也最怕跳绳了。‎ 姐姐一把拉住了我。正想找什么借口逃脱,可是我看到孩子们那期待的眼神,我最终妥协了。在比赛对阵表中,我的对手是小文,比赛开始了,我跳得很慢,可是我余光瞟到两条辫子上下摆动的频率很快时,我加快了速度,不想就这么输给一个小孩子,事实证明,我在跳绳方面真的不如一个小孩子。比赛结束了,虽然我们没没有胜利,但似乎没有失败者,因为我们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乐趣,包括小文,包括福利院的孩子们。‎ 听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说,这些孩子都是弃婴,他们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在没有人来看他们,陪他们玩的时候,他们就闷闷不乐。他还说:“今天是孩子们这段时间以来最开心的一天。”我看着挂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之前郁闷的心境不翼而飞,原来别人的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 点评:短小文章,插叙自然简短。本篇插叙清晰,典型,只用人物语言插叙法,却转述、直接引用兼有,而又点到为止,剪裁之灵巧和力度可见一斑。‎ 小结:顺叙、倒叙与插叙主要区别在于:顺叙、倒叙都是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中心部分,而插叙只是插入与中心部分相关的一个或几个小小的片断。注意:无论是倒叙、插叙,还是其他的叙述方法都是相对顺叙而言的。因为顺叙是文章最基本的叙述方法,没有顺叙,就无所谓倒叙和插叙了。那么,什么时候用顺叙,什么时候用倒叙,又什么时候用插叙?这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总的前提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服务于文章结构的完整和条理性,服务于文章的生动性,能否引人入胜。一般地说,如果让读者重视事情的过程,往往用倒叙。如果要让读者重视事情的结果,往往采用顺叙。如果必须对某些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则用插叙。‎ ‎ ‎ 二、记叙中融入描写 文章评议:比较下列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个?理由是?‎ 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 非常害怕,这种害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啊!晚上看家,太害怕了。‎ 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我不敢捉小偷,所以冲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在被窝里,捂着头,哆哆嗦嗦的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 学会在记叙中融入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妈妈一面仔细地照顾着爸爸,一面费尽周折为他找药方,抓药,回家常常是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但在爸爸面前她又快活得像个孩子,每天傍晚都拉着爸爸到河边散步。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把粼粼的水面涂上一层最平静、最温柔的金色。爸爸妈妈像恋爱时那样牵手、微笑。他们的足迹一直延伸到远方,没有尽头。‎ ‎ 初三的生活很紧张,时间的步伐也飞快,就连打个哈欠也要预定时间。拖着脑袋走进卫生间,看着镜子扮个鬼脸,甚是苦不堪言。姥姥开门又进来,大喊三声:“快!快!快!”要迟到了还发呆!与之相伴的还有旋律激昂的交响曲。‎ ‎“啊!我还没刷牙呢!” “水已经给你接好了!”‎ ‎“啊!我还没洗脸呢!” “热水已经给你倒上了!”‎ ‎“啊!我还没吃饭呢!” “牛奶面包已经准备了!”‎ ‎“啊!我还没垫鞋垫呢!” “已经给你垫好了!”‎ ‎“啊!我书包还没收拾呢!” “已经给你装好了”‎ ‎“啊!来不及了!” “别磨蹭了,快走吧!哎,把帽子戴好了,过道时要小心” ‎ ‎ (他)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 ---朱自清《背影》‎ ‎ 我和姐姐挽着胳膊阵阵的说笑,蓦然瞥到二楼窗台上一双苍老而忧伤的眼睛,一直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我不敢回望她,她愈渐难过的神情让我的心像一块抹布一样地拧紧了。一下子想到二楼的中药味似乎最浓重……(一个早就死了儿子而又生病的老人)(她的学生来看望照顾她)‎ 13‎ 老奶奶的神情如此安静温和,像一朵开满九月的菊,笑容明媚,我沉重的心在那个洒满阳光的午后不可遏制的融化着。原来温馨是一股如此完美而神奇的力量,它消释了冻结的笑靥,也蔓延开冻结的幸福。‎ ‎ ‎ ‎ 从小学上学起,母亲就用自行车早晚来接送我。在阳光明媚的夏天,我在缓慢的前行中寻找野花清香的气息;在略显凄凉的秋天,我也会在转弯的瞬间聆听落叶被压碎的声音。有时天会下场小雨,我就躲到母亲的雨披里,在黑暗中猜想着:自己到哪了?‎ ‎ 偶尔也会坐上父亲的自行车,那感觉当然不一样了:坐在车上,只感到风嗖嗖的吹,一扭头就到了。用时之短让我感到了疾驰的快感。但与母亲相比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一次又一次的体验中我顿悟了:原来是母亲在转弯时,会放慢速度,防止我掉出去。在道路不平时,会浪费自己的距离绕行以增添我的舒适感。点点温馨从车把流向车轮,又在一次又一次的旋转中,不断的浇灌给我,温暖我的心田……‎ 三、叙事要详略得当 ‎1.为什么要详略得当?‎ 一篇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主次安排。这就需要注意详略。详略得当才能使中心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不分主次,详略不当,那么写出的文章就像流水账,啰啰嗦嗦,不能很好地表达主题。‎ ‎2.什么是详写、略写?‎ 详写是指对直接表现中心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充分。略写是指对不是直接表现中心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简略叙述。‎ ‎3.哪些地方要详写, 哪些地方要略写?‎ 哪些地方要详写?‎ ‎(1)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材料,要详写(要敢于放手去写,要细致的刻画,充分地发挥);‎ ‎(2)在写事的文章里,事情的主要片段(能突出事件的意义),要详写。‎ ‎(3)在写人的文章里,主要人物要详写;‎ ‎(4)在写景的文章里,景物特点要详写。‎ 哪些地方要略写?‎ ‎(1)次要材料,要略写;‎ ‎(2)一般情节,要略写;‎ ‎(3)次要人物,要略写;‎ ‎(4)议论、抒情部分,要略写;‎ ‎(5)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要略写;‎ ‎(6)铺垫、陪衬部分,要略写;‎ ‎(7)孤立的、点滴材料,要略写;‎ ‎(8)无重大意义的材料,要略写。‎ 练习:阅读下面语段,看看有什么问题。‎ 游动物园 我先去动物园看了猴子,有的猴子在吃东西,有的猴子有打闹。 然后,我又去看了大象,大象好大哟,大象正在吃苹果和香蕉。 接下来,我还看了马熊、老虎、狮子、蛇、猩猩、熊猫、孔雀等等。游完了动物园,我和妈妈就准备坐车回家。‎ 修改意见:选择一种或者两种动物进行详写。如写大象:可以写大象有多高、多重,可以简单写一写大象的外貌、声音,写大象一顿吃多少东西,具体写出它鼻子吃东西的动作。‎ 典例1:归 途 上完这节课,我就可以回家了。唉,怎么还不下课呢?‎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我把书包往肩上一甩,三步两步跑下楼来,驾上单车,飞也似地冲出校门。 我穿过拥挤的人群,突然一下子撞了前面的老太太一下。老太太回头望着我,说:“孩子啊,你骑车可一定要注意点啊!撞着了人可不是好玩儿的呀!”我抱歉地一笑,赶紧向前骑去。‎ 真不明白今天哪来这么大劲儿,车轮在不停地转,越转越欢,我已遥遥领先。‎ ‎“咔嚓”,怎么了?见鬼,链条掉了。我急忙跳下车,摆弄起来,可半天也没弄好。“怎么啦?我来帮帮你!”我抬头一看,原来是老同学戴文强。他三下两下就把我的车子弄好了。我跳上车,又向前冲去。‎ 13‎ 一路急驰,我竟也不觉哼起了不知名的小曲儿:“真呀真快活??”‎ 啊,快了,快了!村口站着的是妈妈。“娟儿,回来了!”妈妈向我挥着手。‎ 回到家里,我放下自行车和书包,直奔饭桌。哇,这么多可口的菜!‎ ‎  “娟儿,快吃。在学校总是吃冷菜,在家可得多吃点,身体是学习的本钱。”妈妈一边往我碗里夹菜,一边抚摸我的头,“看,又瘦了。”‎ ‎   “知道,妈,您也吃呀!”我看着妈妈日益消瘦的脸庞,深陷的眼窝,霜染的白发,心里一阵酸楚。‎ ‎  “现在学习抓得挺紧吧?可不能松劲儿。要注意身体,离期中考试不远了。”爸爸的话很平静,却饱含着无限深情,很深沉。‎ 多好的父母,多好的家啊!我想。‎ 点评:这篇文章选材有生活气息,笔端流露着真情实感。但作者在写作中过于讲究叙事的完整,结果导致详略失当,湮没了文章的重点。以时间、地点等为标题的作文,对文章的写作重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必须是在相应的时间或地点发生的事。“归途”二字作为标题,要求我们应该将归途中的所为所见所思所感作为叙写的重点。详写了发生在家中的“餐桌关爱”一事,即使在生活中确有其事,但它显然不是“归途”上发生的事,与题目要求相左,因此必须大胆舍去。本文的修改,应该将选材和详写锁定在“归途”中。宜用“‘我’的心理活动变化”作为线索,选好典型细节,调动多种描写手段,强化心理活动描写,以收到切合文题、突出重点、感染读者的良好效果。‎ 典例2:夏夜 夜幕徐徐降临了。 ‎ ‎ 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此时已摇着小扇,喝着浓茶在院中聊天乘凉。 ‎ 屋里太热。我端了板凳来到院里。 夜,是多么恬静幽雅啊! ‎ 晴朗的天空像一匹优美光滑的兰色绸缎,一轮玉盘似的满月,把它那皎洁的光华洒向人间。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洒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每一片绿叶都似乎静静地浸在牛乳中。墙角的花披着如水的轻纱,似红霞摇曳着修长的花枝,散发着醉人的浓香。清风阵阵,给人们带来一丝凉意。每当这时,树叶就发出“沙沙沙”的声响,像在窃窃私语,又像在编织着夏夜的梦。草丛里各种不知名的虫儿“蛐蛐”、“唧唧”、“铃铃”地唱着歌儿,此起彼伏,组成一支和谐的乐曲。我想:这是它们在开音乐会吧?我被这美妙的夜景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诗:“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时,隔壁的芸芸带着弟弟小凌子也来了。看到我这摇头晃脑的样子,忍不住笑开了。芸芸笑着问:“书呆子,在用什么功啊?”调皮的小凌子做个鬼脸接上话头:“在念和尚经吧?”待我要打他,他早已“逃之夭夭”了。‎ 我和芸芸海阔天空地扯起来。谈着谈着不觉又转到了月亮上去了。“今天的夜色多美啊!”“是啊!”我故意考起芸芸来,“芸芸,你知道有关月亮的传说吗?”“这有什么难的。”她面无难色,滔滔不绝地将起来,“月亮里有个广寒宫,仙女嫦娥就住在里面……”“那广寒宫才凉快呢,是不?”小凌子又奶声奶气地插进来说。芸芸瞪了他一眼,刚要讲下去,话茬又被小凌子抢了过去。“我知道,月宫里还有一棵桂花树,吴刚怎么也砍不断它,还有一只三脚蟾蜍,哦,还有一只小玉兔!”说到这里,他就咧开嘴,揪起耳朵,问:“像不像?”这个滑稽的动作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忍不住笑问他:“谁教你的?”“奶奶教我的!我还对奶奶说,长大了去月宫里做客哩!”他那一本正经的神气,又一次把我们逗笑了。夜深了,芸芸和小凌子早回去安歇了。院子里安宁静谧。只有那蓝天中的圆月还笑眯眯地望着院子里。也许小凌子正在梦中乘着飞传到月宫做客,也许是吴刚正向他捧出桂花酒吧。‎ 点评:首先,作者抓住了重点内容,抓住了“夏夜”的景物特征,用清新秀美之笔进行了精心细致地刻画:柔和的月光、香味四溢的花枝交相辉映,丝丝清风送来美妙的动物音乐会的各种音响,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夏夜月色图。其次,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了描写:天真的童心讲述传奇的故事,别有一番情趣,使全文情景交融,趣味性大增。文章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详略三病:‎ ‎(1)面面俱到(平均使用笔墨,没有详写、略写、不写的区别)(2)主次颠倒(略写的写详了,详写的写略了) ‎ ‎(3)毫无节制(详写也要恰到好处,否则就啰嗦了)‎ 四、记叙线索要清晰 ‎1.线索的定义:线索是以某个事物将文章的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 ‎2.线索的作用:能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串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使文章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你能结合所学课文说说设置线索的方法有哪几种吗?‎ ‎(1)以“人”为线索,如《我们家的男子汉》‎ ‎(2)以“物”为线索,如 《柳叶儿》‎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 13‎ ‎(4)以“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如《乡愁》、《我的老师》‎ ‎3.安排线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 表达的内容;‎ ‎(3)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文章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典例:‎ 想起了父亲苍老的脸 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父亲的脸,我的思绪也飘向那片圣洁的夜空……‎ 小时侯,我常以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因为他能讲许许多多好听的故事,能捏好多好多漂亮的小动物。每天放学,我便骑在父亲的肩上,同学们那羡慕的眼光,更让我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份感情渐渐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隐约的自卑和忧伤。这思想起源于中学时填写档案表,当别的同学都在“父亲”一栏潇洒挥笔——厂长、经理时,我只能怯怯地写上“务农”,交表时,我只能紧紧地将表捏在手中,生怕别人看见笑话我。啊,父亲,为什么你不是厂长、经理……‎ 天气转凉了,父亲关切地说道:“天冷了,多穿件衣服。”“哦,知道了。”我毫不在乎地回答,猛地抬头,父亲那苍老的脸和关切的眼神进入了我的视线。我的心微微地颤了……‎ 夜,还是这样深沉,这样静寂;月儿,还是那样圆,这样亮。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只记得那晚好冷,潮湿的空气中似乎还夹杂着雨丝。下课铃一响,我便冲出了教室,因为我快要冻僵了。外面,黑黝黝的一片,几颗落光了叶子的老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哦,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如青松,如翠柏……他在人群中竭力地寻找着,任凭寒风掀起他的外衣,钻进他的裤腿……‎ 哦,起风了,月亮升高了,月光下,我清楚地看清了父亲的脸:高高地颧骨,深陷的眼睛,干皱的皮肤…… 忽然之间,我感悟自己是一个多么不孝的女儿。父亲,这些年,你明显地老了,瘦了,你能原谅女儿的不孝吗?‎ 月亮升得更高了,在月光的映衬下,父亲那苍老的脸更加清晰。‎ 哦,爱在心灵深处……‎ 点评: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平淡之中见真情,可敬可亲!‎ 二.描写细腻,语言优美。景物描写,外貌描写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融合,更给文章增色不少。‎ 三.结构严谨,首尾圆合。全文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有自豪有伤感,有责怪有震撼,更有深深的悔悟,层次分明,一气呵成,行文自然,首尾呼应。‎ 五、情节记叙要有波澜 ‎1.们怎样才能把叙事作文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呢?‎ ‎(1)首先要安排情节中矛盾冲突。(2)矛盾冲突需要推波助澜,即蓄势。‎ ‎(3)情节要有波折。(4)冲突应符合生活逻辑。‎ ‎(5)叙事顺序的巧妙安排。‎ 教材链接:《羚羊木雕》‎ 波折一:妈妈问起羚羊哪儿去了,“我”还以为不要紧,搪塞一下就会过去。不料“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波折二:“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此刻“我”以为爸爸温和一些,他一定给“我”解围,读者也这么以为,就是爸爸刚说前半句的时候:“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我们也不怀疑他竟然和妈妈一条心。但爸爸话锋一转:“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此刻我们的指望落空了。‎ 波折三:奶奶的出现再次给矛盾化解带来一线生机,但是,奶奶年纪毕竟大了,她说服不了爸爸妈妈,“我”终于逼上了绝境。(有没有波折四呢?)‎ 典例:‎ 最好的奖赏 ‎ “啊,是二哥呀!” “大家生活都挺好的……哎呀,您就别操劳自己了,孩子们都心领了……好,那您就赶快歇歇吧,来的时候打个电话,我来帮帮您……”‎ 13‎ ‎ 不用猜,光听爸爸那口气,准是亲爱的二伯要带好吃的来了。这不,爸爸过来了。‎ ‎ “女儿,你二伯听说你们都快要考试了,特别给你们捎来大大的鸭梨。还说成绩最好的分最好的梨。下点功夫吧,就可以慰劳一下这个小馋嘴了!”‎ ‎“是!”我猛点头,继而转战题海中去了……‎ ‎ 二伯捎来的鸭梨真是棒极了,虽然皮厚了点,但里边的梨肉白嫩多汁,让人“醉仙忘死”。为了我的鸭梨奋战到底!‎ ‎ 好不容易挨到了这一天,二伯气喘吁吁地搬来三箱鸭梨。笑呵呵地把鸭梨分给了哥哥、姐姐。这梨真大,他们都欢呼雀跃。‎ ‎ 现在就剩那箱小号的了。小的不都是精华嘛,这次我成绩大有进步,最好的梨非我莫属!‎ ‎ 果然,二伯大大地夸了我几句,就郑重地把梨送到我手中。我迫不及待,想赶快尝尝“鲜”……‎ 拆封后,我傻了眼,怎么……怎么全是又小又破的梨呢!拿起一个尝尝看,酸得真是不敢恭维。‎ ‎ 不是说好是最好的梨吗?失落之后更多的还是不解。‎ ‎ “这梨酸吗?哈哈,牙都软了吧!”这二伯还在幸灾乐祸,真是气死我了。‎ ‎ 说着,二伯拿过我手中的梨,咬了一大口,说:“甜的固然好吃,但又能让人记住多少呢?酸涩的梨肉,带给人的是久久不能忘却的酸楚。只有尝过酸的人,才知道甜的珍贵。想想吧!”说完,狡猾地拧了拧我的耳朵。‎ 我恍然大悟,二伯是要让我记住成功的来之不易,辛苦汗水筑成的高楼不能轻易摧毁呀!‎ ‎ 二伯虽没什么文化,但搞果园还是有声有色的,想必这就是他的绝招吧。‎ ‎ 对,甜的吃,酸的也吃!可这梨……也太酸了吧!‎ ‎ 梨虽然酸,但这是最好的奖赏!‎ 点评:本文叙事的确灵活生动,以一个电话对话形式来开篇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写得亦是精彩,先有设置悬念,后有二伯启发的道理,通过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将这一事件写得富有趣味,最后以“我”的领悟收束全篇,点明了文章主旨。‎ 下面的文章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妥?‎ 游科普乐园 今天是星期天,爸爸昨天答应带我去科普中心玩,我今天早上很早就起床了,结果爸爸却不在家。‎ 我到妈妈的店里去找妈妈,妈妈说爸爸去进货了,我一听就急了,那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妈妈让我去吃点东西,我心里惦记着爸爸,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差点要哭起来了。看着太阳渐渐升高,我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快到十点钟的时候,爸爸终于回来了。‎ ‎ 我和爸爸坐车去了科普中心,才到大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的喧闹声,我们买了门票进去,看见很多家长带着小孩在游玩。我先去玩了“激流勇进”,水花溅了我一身,然后我又去玩了“碰碰车”,我和爸爸互相撞,玩得可开心了。后来,我还去玩了“过山车”,可刺激了。 ‎ 中午十二点钟,我和爸爸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出发前和结果要略写,游览的经过要详写。重点是写在科普乐园怎么玩的,有什么乐趣。可以重点写两个项目。‎ ‎ ‎ ‎1.阅读下面选段,说说作者是怎样交代要素的。‎ ‎(1)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宗璞《紫藤萝瀑布》‎ ‎(2)他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人物:“他”的身份是什么?) ——琦君《粽子里的乡愁》‎ ‎(3)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李汉荣《山中访友》‎ ‎(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参考答案:‎ ‎1.(1)用“春红已谢”表明时间是大概是在春 (2)“他”是讨饭的乞丐。 (3)“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暗示时间是清晨。(4)用丰富生动的景物描写暗示地点“百草园”。‎ ‎2. 修改作文:先通读一遍短文,然后按要求修改。‎ 应该投她一票 ‎ 投票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拿着选票在认真思考:投谁的票呢? ‎ ‎“对,应该投她一票!”我看着候选人的名单,心中忽然一亮。一件往事不觉在眼前闪过:一次上课之前,班上的几位女生围着她,吵吵嚷嚷,闹个不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走上前一看,又在分票了,她每次都坐在最差的位子上,其他同学不服气,非要跟她换票不可。这一次几位同学联合进攻,换了一张最好的座位票给她。可是,等到同学们进场以后,发现她又坐在最差的座位上了。我们班上的同学无一不被她的先人后己的精神所感动。‎ 13‎ 想到这里,我朝她看了一眼。心想:“不投她的票,投谁的票呢?” ‎ 下列问题,作者似乎没有交代清楚:‎ ‎(1)人物:“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在班级里是普通学生还是班干部?应有明确的交代。‎ ‎(2)时间:“上课之前”含义不明,是早上?中午?还是课间?应该说清。 ‎(3)地点:是在教室,还是在其他地方?应该有明确的叙述。 ‎(4)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她”为什么老是坐差位子?是什么票?同学们为什么不服气?在换票之后,她怎么又坐到差座位上的? ‎ 为避免读者一头雾水,这些问题,作者都应该在文中交代清楚。‎ 我的修改:参考答案:周一下午上班会课时,教室里( 时间和地点 )闹哄哄的,因为选“优秀班干部”的投票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拿着选票认真思考:该投给谁呢?(起因)“对,应该投她一票!” 我看着候选人的名单,心中忽然一亮。一件往事(经过:回忆往事)不觉在眼前闪过:一次上课之前,班上的几位女生围着她——我们的班长(主要人物)吵吵嚷嚷,闹个不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走上前一看,又在分电影票了。大家都在围着她说:“你每次都先人后己,照顾大家,总坐最差的位子,这次,我们非要跟你换票不可!”说着,几位同学联合进攻,换了一张最好的电影座位票给她。可是等到看电影的时候,同学们发现,她又坐到了最差的座位上了。大家怎么劝,她也不肯挪位置,还说:“没事,我长得高,又视力好,坐哪不都看得一清二楚吗!”这让大家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那次,全班无一不被感动,对她先人后己的行为心里就更敬佩了。 想到这里,我朝她看了一眼,只见,她仍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准备投票。我心里一动,暗想:“不投她的票,投谁的票呢(结果:决定投班长一票)‎ ‎3.运用以上所学知识写一篇叙事文章。要求:‎ ‎(1)情节中安排矛盾冲突,冲突不违背生活逻辑。‎ ‎(2)灵活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通过“细节描写”、“设置悬念”、“对比”、“衬托”等方法推波助澜。‎ ‎(3)可以插叙、可以倒叙。(4)思想健康,有真情实感。(5)题目自拟,篇幅800字左右。‎ 参考范文:‎ 中学生的一天 叮铃,叮铃……”‎ ‎“小懒虫,快起来,没有出息的东西,第一天就这样,还想考大学!”‎ 闹钟发出的刺耳的金属敲击声,夹杂着妈妈絮絮叨叨的话语,打断了我那均匀、酣畅的鼾声。张开沉重的眼睑,望望墙上昨天父亲为我制订的、也许墨迹未干的“晨读计划”,在连打几个哈欠之后,我赶紧穿衣下地,飞快地抄起英语书,窜出房门,趁妈妈不注意,顺手“拐”走了门旁的篮球。‎ ‎“李娜娜,76分,张秋梅,89分……”数学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在静寂的教室里回荡着,撞击着一颗颗颤抖的心。我慢慢抬起头,望了望王锋——我班上数学成绩最好的数学科代表,哟,他这是怎么了:腿轻轻地抖动着,两只手不自觉地用力捏着钢笔,眼睛紧盯着老师的嘴巴,嘴唇颤动着,而且,每当老师念到名字的读音与“王锋”差不多的同学时,他脸上的肌肉就重重地抽动一下。再看看他的坐姿,简直像一支绷紧的弹簧。忽然,数学老师提高声调,宣布道:“王锋同学,91分,最高分!”只见王锋猛地一晃,身子顿时萎缩下去,像大病未愈的人,无力地靠在椅背上。我心中不禁一惊,做一名好学生真难啊。‎ 午后的阳光,火一样炽热,烧烤着夏日的大地。蒸笼般的教室,刚才还吵吵嚷嚷,现在趋于安静,因为历史老师又利用体育活动课来“加班加点”。讲台上,她不厌其烦地讲着,喊着,试图感化那些矢志“学理”的学生。我同情地看了看历史老师那颇有些气急败坏的样子,悄悄打开了手中的《化学指南》……‎ ‎ 自习课,有的同学孜孜不倦,有人甚至“挥汗如雨”,然而,对于我们这些酷爱“自由”的人来说,后面有人在唠嗑,只有当“班主任来了”这句激动人心的话语响起的时候,这些“自由爱好者”才正襟危坐,装模作样地学起来。 夜幕降临,千家万户灯火通明。在灯光下,你会找到一个苦读的身影。其中,有我,有你,有他……‎ 点评: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中学生的一天”。以中学生活的紧张忙碌为中心,精心选取了最能体现这一中心的典型材料(如早晨那急骤的闹钟声,听成绩时的紧张,一面听课,一面复习化学等),真实地反映了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学生的某些扭曲的心理。本文语言生动,擅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刻画来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理。如“顺手‘拐’走了门旁的篮球”这个动作,表现了“我”在不情愿中的一种反抗心理;对王锋的动作、神态的刻画表现了这个优等生的可笑而又可怜,让人们不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13‎ 1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