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全程复习专项二信息给予与开放类试题课件 人教版
专项二 信息给予与开放类试题 类型 一 信息给予题 1. 高频考点 : (1) 气体的性质、制取和收集的信息题。 (2) 物质变化类型、根据物质用途考查物质性质的信息题。 (3) 根据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信息题。 (4) 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信息题。 (5) 原子结构的信息题。 (6) 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信息题。 (7) 有关抽象概念的信息题等。 2. 解题规律 : (1) 正确认识该题型特点。 ①题型结构 : 一般由“新信息”和“问题”两部分组成。 ②信息来源 : 一般从高科技、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等方面取材 , 信息内容一般是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化学式、有关物质的性质、用途或使用注意事项、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等。 ③答题要求 : 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 , 即题目新颖 , 要求很高 , 但解决问题用到的知识往往从信息中能找到答案。 (2) 牢记注意事项。 ①认真审题 , 获取有用信息。 ②结合问题 , 正确处理信息。 ③根据信息 , 应变创新 ( 创设新情境 ) 。 解题中要抓住信息特征 , 将新旧知识准确进行衔接 , 从而解决问题。 即 【 典题训练 】 1.(2012· 苏州中考 ) 苏州博物馆最近启用新购置的“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消毒机”来处理和保护文物。即将文物置于机器内 , 三天后氮气浓度可达 99.99%; 再密闭三天左右 , 好氧菌、厌氧菌和丝状霉菌都被杀灭。下列有关氮气说法错误的是 ( ) A. 通常状况下氮气易溶于水 B. 氮气不能供给呼吸 C. 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 高浓度氮气可抑制菌类的生长 【 解析 】 选 A 。本题属于信息题 , 通过信息考查氮气的有关性质。 A 项中 , 通常状况下氮气难溶于水。 B 项中 , 通常状况下氮气不能供给呼吸。 C 项中 , 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D 项中 , 分析信息可知高浓度氮气可抑制菌类的生长。 2.(2012 · 湖州中考 ) 建立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 ,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1) 图甲是水分子电解模型图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该模 型图中缺少了 。 (2) 图乙是水中各元素质量分数模型 , 请在图丙中建立甲烷 (CH 4 ) 中各元素质量分数模型。 【 解析 】 本题是一道信息题 , 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式中元 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 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元 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 故选 B; 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即阴影部分应占 1/4 。 答案 : (1)B (2) 详见图 ( 阴影部分只要占 1/4 即可 ) 3.(2012· 广州中考 ) 金属钴 (Co) 与铁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 钴可形成化合价为 +2 和 +3 的两种氧化物 , 其化学式分别是 、 。 (2) 已知 CoCl 2 固体是蓝色的 ,CoCl 2 ·6H 2 O 固体和 CoCl 2 溶液都是粉红色的。将滤纸放入 CoCl 2 溶液中浸泡 , 取出晾干。将干燥的粉红色滤纸用酒精灯小心烘烤 , 滤纸由粉红色逐渐变成蓝色 , 烘烤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 将金属钴投入稀硫酸中 , 发生化学反 Co+H 2 SO 4 ====CoSO 4 +H 2 ↑ 。预测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 。 【 解析 】 本题以金属钴的信息为主题 , 考查学生对信息的 利用能力。 (2) 中滤纸由粉红色变为蓝色 , 表明反应物是 CoCl 2 · 6H 2 O, 生成物是 CoCl 2 , 反应条件是加热 ;(3) 中因 CoCl 2 溶液呈粉红色 , 可推知 , 含 Co 2+ 的溶液呈粉红色 , 故将金属钴放入 稀硫酸中 , 除能看到有气体放出、固体溶解外 , 还应看到溶液 变为粉红色。 答案 : (1)CoO Co 2 O 3 (2)CoCl 2 · 6H 2 O CoCl 2 +6H 2 O (3) 固体溶解 , 有无色气泡产生 , 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 △ ==== 4.(2013· 咸宁中考 ) 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实际生产中 , 经常利用足量 NaOH 溶液来“捕捉” CO 2 , 流程图如下 ( 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 。 (1) 分离室中进行的操作是 。 (2) 该流程图所标出的物质中 , 溶于水放出大量热的氧化物是 。 (3)“ 捕捉室”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 将 CaO 加入到 x 溶液中 , 其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解析 】 由流程图信息可以看出捕捉室中为氢氧化钠溶液 , 二氧化碳在捕捉室内被氢氧化钠吸收生成碳酸钠和水 , 故 x 为碳酸钠。氧化钙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 ,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 , 在分离室内过滤分离得到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 : (1) 过滤 (2)CaO( 或氧化钙 ) (3)CO 2 +2NaOH====Na 2 CO 3 +H 2 O (4)Na 2 CO 3 +Ca(OH) 2 ====CaCO 3 ↓+2NaOH 5.(2013· 济宁中考 ) 日常生活中的不少用品与水银有关 , 体温计就是其中之一。小明偶患感冒 , 量体温时不小心将体温计滑落摔碎 , 地面上散落许多水银珠。小明就想 : 水银有毒吗 ? 怎样清理 ? 经网络搜寻 , 小明获取以下有关水银的资料 : 水银学名为汞 (Hg), 常温下是银白色液体 , 密度大、易蒸发且吸附性特别好 , 不溶于水 , 汞及汞的大多数化合物有毒。汞在化合物中常表现为 +2 价 , 能与硫反应生成不易溶于水的无毒物质 —— 硫化汞。 依据以上信息和小明的做法 , 完成下面问题 : (1) 小明关掉室内所有热源 , 开窗通风。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 ___ ; (2) 小明戴上手套以避免 , 用小勺把水银收 集到盛有 的玻璃瓶中 , 送交实验室 ; (3) 最后 , 小明又向不易收集的细小水银珠上布撒硫磺粉降低危 害 , 他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 【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水银散落在地面上 , 受热汞原子会加速运动进入空气中 , 低温条件下则仅有少量的汞原子进入空气中 , 开窗通风使散布在空气中的汞原子运动到室外 , 减少对人体的毒性 ; 收集残余的液态水银时 , 为防止沾在皮肤上要戴上手套 ; 将水银放在盛有水的试剂瓶中 ; 硫粉与汞反应生成无毒的硫化汞。 答案 : (1) 减少汞蒸发 , 使进入空气中的汞蒸气散到室外 ( 合理即可 ) (2) 水银沾在皮肤上 水 (3)Hg+S====HgS 6.(2012 · 扬州中考 ) 下图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 请回答问题 : (1) 写出带有标号的仪器的名称 : ① ;② 。 (2) 若用 A 、 C 装置组合制取氧气 , 实验中 , 观察到水槽中气泡 ( 填“刚一冒出”或“连续均匀冒出” ) 时 , 开始收集。收集完毕时 , 应先 ( 填“熄灭酒精 灯”或“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 。 (3) 写出用 B 、 E 装置组合制取某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 。 (4) 硫化氢是有毒气体 , 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 ( 其化学性质与盐酸 相似 ) 。常用块状硫化亚铁 (FeS) 和稀硫酸在常温发生复分解反 应制 H 2 S, 某同学用 G 装置来收集处理 H 2 S 。 ①实验室制 H 2 S 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该装置用于收集 H 2 S, 说明其密度比空气 ( 填“大”“小” ) 。 ③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 , 漏斗的作用是 。 【 解析 】 本题属于信息迁移题型 , 解题的关键是 : 明确气体发 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确定依据 ; 正确解读题给硫化氢的有关信 息。 (2) 由于实验前装置内充满空气 , 故不能在水槽中气泡刚 一冒出时开始收集 ; 实验完毕 , 为防止水槽内的水倒流回试管 , 造成试管炸裂 , 故先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3) 用 B 、 E 装置组合 制取的气体应具有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 , 且气体的密度比空气 小的特点 , 故可制取氢气。 (4) 块状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 硫酸亚铁和 H 2 S; 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时 , 气体应从长导气管进入装置 , 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时 , 气体应从短导气管进入装置 , 故 H 2 S 的密度比空气大 ; 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逸出的有毒气体硫化氢 , 防止对空气产生污染 ; 倒放的漏斗可防止出现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倒吸现象。 答案 : (1) 分液漏斗 集气瓶 (2) 连续均匀冒出 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3)H 2 SO 4 +Zn====ZnSO 4 +H 2 ↑ (4)①H 2 SO 4 +FeS====FeSO 4 +H 2 S↑ ② 大 ③ 2NaOH+H 2 S ==== Na 2 S+2H 2 O 防止发生倒吸现象 7.(2012· 泰州中考 )“ 过碳酸钠” (2Na 2 CO 3 ·3H 2 O 2 ) 俗称固体双氧水 , 它既有碳酸盐的性质 , 又有双氧水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 是很好的消毒剂和供氧剂 , 广泛应用于洗涤、印染和医药等领域。“过碳酸钠”的制取流程如下 :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H 2 O 2 在催化或受热条件下易分解 , 其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在上述流程中 , 向反应前的 H 2 O 2 中加入稳定剂的作用是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在“过碳酸钠”中加入下列物质时 , 不会导致“过碳酸钠”变质的是 ( 填序号 ) 。 A. 二氧化锰 B. 稀盐酸 C. 硫酸钠 D. 石灰水 (3)“ 过碳酸钠”极易分解 , 得到碳酸钠、水和氧气 , 其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 2(2Na 2 CO 3 ·3H 2 O 2 )====4Na 2 CO 3 +6H 2 O+3O 2 ↑ 。请通过计算说明 : ① 若“过碳酸钠”分解产生氧气 12 g, 则同时产生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 ? ② 若将上述产生的碳酸钠全部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 10.6% 的溶液 , 需加水的质量是多少 ? 【 解析 】 本题以考查过碳酸钠的制取流程为主题 , 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和应用信息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H 2 O 2 在催化或受热条件下易分解生成水与氧气 , 向反应前的 H 2 O 2 中加入稳定剂是为了防止分解 , 根据提示过碳酸钠具有碳酸盐的性质 , 会与稀盐酸或石灰水反应 , 具有双氧水的性质 , 加入二氧化锰会加快分解的速率 ; 根据过碳酸钠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找碳酸钠与氧气的关系 , 由氧气的质量可以计算出产生碳酸钠的质量 , 用碳酸钠的质量除以溶质质量分数可得溶液的质量 , 用溶液的质量减去溶质的质量可得需要水的质量。 答案 : (1)2H 2 O 2 2H 2 O+O 2 ↑ 防止双氧水分解 (2)C MnO 2 ==== (3)① 解 : 设生成 Na 2 CO 3 的质量为 x 2(2Na 2 CO 3 · 3H 2 O 2 )====4Na 2 CO 3 +6H 2 O+3O 2 ↑ 424 96 x 12 g 424∶96=x∶12 g x=53 g ② 500 g-53 g=447 g 答 : 生成 Na 2 CO 3 的质量为 53 g, 配成 10.6% 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 为 447 g 。 类型 二 开放类试题 1. 高频考点 : 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开放 ; 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开放 ; 化学实验与探究的开放 ;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考查的开放 ; 化学计算的开放等。 2. 解题规律 : (1) 正确认识该题型特点 : 开放类试题一般是指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方法具有多样性的试题。该试题在一定的“主题”内具有不唯一性 , 常表现为 : ① 条件开放型。即解题条件不充分 , 依据不明确 , 它要求在不违背题意的条件下 , 检索各种可能的条件和依据 , 以达到解题的完整。 ②结论开放型。即在解题条件的指向下 , 存在符合条件的多个并列答案。解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检索出自己的答案。 ③ 策略开放型。即解题方法的开放性。达到同一目的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 应努力求异和创新。 ④综合开放型。即条件和结论均不唯一 , 开放程度高 , 思维空间大 , 灵活性强。 (2) 牢记注意事项 : 开放类试题设问是开放的 , 答案是灵活的 , 解题时没有固定的模式 , 对提出的问题 ,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 , 解题时需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 ① 突出主题、抓住要点 : 如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 此为简答型开放题 , 简答时需围绕空气污染的污染源 , 而不能涉及水污染、白色污染等。 ② 多角度 , 全方位 : 开放题答案不唯一 , 但需要保证论述的科学性、正确性。如 : 如何区分海水和淡水 ? 此为结论型开放题 , 解答时 , 可以根据海水和淡水在组成上的不同 , 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区分 , 并注意叙述的正确性 , 不能用尝味道的方法。 ③在综合应用中善于灵活应变 , 寻求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一装置多用或多装置一用等。 【 典题训练 】 1.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 , 通过实验测 定浓硫酸吸水性的有关数据 , 绘制成如 图所示的函数图像 , 其中横坐标表示时 间 , 纵坐标可以表示 :① 溶质的质量分 数②溶液的质量③溶液的体积④溶液 中所含水的质量⑤溶质的质量。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 解析 】 选 D 。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因浓硫酸吸收水分后 , 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增加 , 从而使得溶液质量增加 , 溶液的体积增加 , 但由于溶质质量不变 , 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2. 如图 , 装置有多种用途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洗气 : 除去 CO 2 中的水蒸气 , 装置内应盛的物质 是 。 (2) 检验 : 证明 CO 中混有 CO 2 , 装置内应盛 。 (3) 贮气 : 若用排空法收集 H 2 时 , 气体应从装置的 端通 入 ( 填 A 或 B, 下同 ); 若用排水法收集 O 2 时 , 瓶内先装满水 , 气体从 端通入 ; 若要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进行实验时 , 水应从 端通入。 【 解析 】 本题考查一装置多用的知识。 (1) 除水蒸气需要一种吸收水蒸气的物质 , 这种物质只能吸收水蒸气 , 而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 所以用浓硫酸来除水蒸气 ;(2) 根据二氧化碳的特性 : 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并且澄清石灰水与一氧化碳不反应 , 所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即可 ;(3) 用改装后的装置收集气体时 , 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 , 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 从 “ 长 ” 的一端进 ; 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 从 “ 短 ” 的一端进 , 用排水法收集从 “ 短 ” 的一端进。 答案 : (1) 浓硫酸 (2) 澄清石灰水 (3)B B A 3.(2013· 湛江中考 )2013 年 5 月 16 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公布第一季度餐饮食品抽验结果 , 其中一项结果为 44.4% 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检产品发现镉超标。 (1) 这里的镉是指 。 A. 原子 B. 离子 C. 单质 D. 元素 (2) 已知镉 (Cd) 在化合物中通常为 +2 价。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前面。写出镉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 : , 。 (3) 市民想尽量躲开含镉食物 , 请你给市民提一条建议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解析 】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 根据镉的化合价按照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可以书写镉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躲开含镉食物的方法有很多 , 如尽量选用出自生态环境好的地区的食品 ; 合理营养、均衡膳食、食物多样化等。 答案 : (1)D (2)Cd+2HCl====CdCl 2 +H 2 ↑ 置换反应 (3) 尽量选用出自生态环境好的地区的食品 ( 或合理营养、均衡膳食、食物多样化等 )( 合理即可 ) 4. 根据物质的特征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时常用的方法。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 , 可以对同一组物质进行不同的分类。现有 Fe 、 H 2 、 CO 2 、 NaOH 、 NaCl 、 CaCO 3 六种物质 , 请仿照下表中的例子 , 完成方法一和方法二的分类 ( 所分的每一类中包含的物质不少于两种 ) 。如果从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中选取两个作为分类标准 , 你还能完成方法三和方法四 ( 要求与上相同 ) 。 分类标准 分 类 例 1 组成 (1) 单质 :Fe 、 H 2 (2) 化合物 :CO 2 、 NaOH 、 NaCl 、 CaCO 3 例 2 化学性质 (1) 与 CuCl 2 溶液反应 :Fe 、 NaOH (2) 不与 CuCl 2 溶液反应 :H 2 、 CO 2 、 NaCl 、 CaCO 3 方法一 物理性质 方法二 化学性质 方法三 方法四 【 解析 】 分类方法有很多种 , 按不同的依据 , 物质的分类方式不同。对于物质的分类 , 要注意分类依据的选择 , 依据不同就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题给的信息可以从物质的组成或性质等方面考虑 , 分析各物质间的不同点 , 找出它们间的区别 , 再根据示例格式进行回答。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很多方面 : 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 同理根据物质的组成也有很多种分类 : 含有氧元素的、不含氧元素的等 , 而化学性质可以根据酸碱盐的性质来进行列举 , 例如和酸反应的、不和酸反应的 , 和碱反应的、不和碱反应的等 , 可以参照物质的性质来列举并解答。 答案 : 分类标准 分 类 例 1 组成 (1) 单质 :Fe 、 H 2 (2) 化合物 :CO 2 、 NaOH 、 NaCl 、 CaCO 3 例 2 化学性质 (1) 与 CuCl 2 溶液反应 :Fe 、 NaOH (2) 不与 CuCl 2 溶液反应 :H 2 、 CO 2 、 NaCl 、 CaCO 3 方法一 物理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可溶于水 :CO 2 、 NaOH 、 NaCl (2) 难溶于水 :Fe 、 H 2 、 CaCO 3 分类标准 分 类 方法二 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三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四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与盐酸反应 :Fe 、 NaOH 、 CaCO 3 (2) 不与盐酸反应 :H 2 、 CO 2 、 NaCl (1) 不含氧元素 :Fe 、 H 2 、 NaCl (2) 含氧元素 :CO 2 、 NaOH 、 CaCO 3 物理性质 (1) 气态 :H 2 、 CO 2 (2) 固态 :Fe 、 NaOH 、 NaCl 、 CaCO 3 组成 5. 已知 Cl 2 通入水中形成的溶液叫氯水。发生的反应为 :Cl 2 +H 2 O====HCl+HClO( 次氯酸 ) 、 2HClO 2HCl+O 2 ↑ 。 (1)H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 将氯水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 , 溶液中的溶质是 ____( 填 化学式 ) 。任写一个体现该溶液化学性质的方程式 :_________ 。 (3) 往新制氯水中放入一小块红色布条 , 一段时间后观察 , 红布 条褪色。请对此现象进行探究 ( 只需提出假设、方案 , 不需要 说出方案实施的具体结果 ) 。 光照 ==== 假设一 : 生成的 HClO 使红布条褪色。 方案一 : 往新制备的 HClO 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红布条 , 一段时间后观察布条颜色变化。 假设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方案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假设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方案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解析 】 本题属于结论开放型试题。由题中信息知 , 氯气与水反应能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 而次氯酸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盐酸 , 因此 , 在光照条件下 , 氯水中的溶质就应只有氯化氢了。而新制的氯水中含的物质有次氯酸、氯化氢和水 , 当把红布条放入后 , 红布条就应和这三种物质都接触 , 使之褪色的就可能是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了。因此 , 猜想就可以围绕这三种物质展开。 答案 : (1)+1 (2)HCl Zn+2HCl====ZnCl 2 +H 2 ↑ 等 (3) 假设二 : 生成的 HCl 使红布条褪色 方案二 : 往盐酸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红色布条 , 一段时间后观察布条颜色变化 假设三 : 水使红布条褪色 方案三 : 往水中放入一小块红色布条 , 一段时间后观察布条颜色变化 ( 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 6. 请根据下图要求 , 自编一道有关溶液的计算题 , 并进行解答。 【 解析 】 本题是溶液配制的方法归纳 , 是自编有关溶液的计算 , 是利用溶液中各种量的关系进行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开放性、自主性。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题中信息 , 并且在编制题目时 , 一定能保证既符合题意又能使自己正确解答出来。由题意知 , 本题是用碳酸氢铵固体和水配制 5% 的碳酸氢铵溶液 , 溶液的质量没有给出确切值 , 故可根据计算的需要自主设定。 答案 : 例如试题 : 要配制 100 g 质量分数为 5% 的 NH 4 HCO 3 溶液 , 需要 NH 4 HCO 3 晶体与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 合理皆可 ) 解 : 需要 NH 4 HCO 3 晶体的质量是 :100 g×5%=5 g, 需要水的质量 是 :100 g-5 g=95 g 。 答 : 要配制 100 g 质量分数为 5% 的 NH 4 HCO 3 溶液 , 需要 NH 4 HCO 3 晶体的质量是 5 g, 水的质量 是 95 g 。 ( 合理皆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