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复习原创阅读记叙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中考语文复习原创阅读记叙文阅读

‎2020原创阅读-记叙文阅读10篇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温馨 梁晓声 ‎①温馨是纯粹的汉语词。近年常读到它,常听到它;自己也常写到它,常说到它。于是静默独处之时每想:温馨,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②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8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比我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都因天黑而害怕,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A】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断定那便是母亲。【批注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 ‎③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回想之际,觉得更是了。‎ ‎④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采那么多狗尾草干什么呢?采时是并不想的。反正同学们采,自己也跟着采,还暗暗竞赛似的一定要比别的同学采得多,认为总归是收获。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只狗,转眼编成一只虎,转眼编成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母亲每编成一种,我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⑤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对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们也是。‎ ‎⑥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个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不重样。冬天粉刷房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 ‎⑦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B】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批注B:运用比喻修辞,把“感动”比作“火苗”,把“快乐”比作“劈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给家人带来的快乐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家的温馨。】‎ ‎⑧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百,或三百。三百的时候,当然是向知青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 ‎⑨如今想来,当时对于我,温馨在母亲的泪花里。‎ ‎⑩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得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和他对面养了十几条美丽金鱼的大鱼缸。这是父亲不能起床后我为他买的。十月的阳光照耀着我,照耀着父亲。他已知自己不久于世。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淡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1点多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备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 ‎⑪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感谢上苍,它启示我那么亲密地与老父亲躺在一起,并且握着父亲的手。我一再地回忆,不记得此前也曾和父亲那么亲密地躺在一起过;更不记得此前曾在五六分钟内轻轻握着父亲的手不放过。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选自《雪地上的足迹》)‎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描述了哪几幅温馨的画面。‎ ‎【解析】此题考查提取概括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地阅读选文,确定答题区间,第②段叙写“我”在胡同口迎母亲回家,第④段叙写母亲为女儿们编小动物,第⑥段叙写“我”连夜为家人劳动,第⑧段叙写“我”给母亲钱,第⑩⑪段叙写“我”躺在临终的父亲的身边,然后紧扣“温馨”进行概括,注意语言的连贯顺畅。‎ ‎【参考答案】示例:(1)“我”在胡同口迎母亲回家,看到她的古怪身影时感受到温馨。(2)“我”‎ 17‎ 从母亲为女儿们编小动物时的微笑中感受到温馨。(3)“我”连夜为家人劳动,从家人眼里感受到温馨。(4)“我”给母亲钱,从她的泪花中感受到温馨。(5)“我”躺在临终的父亲的身边,握紧父亲的手,从中感受到温馨。‎ ‎2.选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从选文中找出标志性语言加以说明。‎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辨识记叙顺序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一要通晓记叙顺序的内涵和外延,记叙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二要注意选文中的标志性语言(“小学二三年级”“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上了中学”“下乡了”“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这样我们不难确定此文采用了顺叙的记叙顺序。‎ ‎【参考答案】顺叙。标志性语言:“小学二三年级”“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上了中学”“下乡了”“后来父亲患了癌症”。‎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母亲当时的微笑”和“母亲的泪花”都会成为“我”温馨的回忆呢?‎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在审视题干的基础上,锁定第④⑤段和第⑧⑨段,然后深入挖掘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探究母亲“微笑”“落泪”的原因,这样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母亲难得的微笑是因为儿女的快乐,母亲的泪花是因为感动于儿子的长大懂事。在艰苦岁月里,母亲的喜怒哀乐都源于对儿女的爱,是一家人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为“我”温馨的回忆。‎ ‎4.“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淡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句中“淡对生死的镇定”该如何理解?‎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语句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找到该句所在的段落,即第⑩段,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句中的重点词语“我在身旁”“镇定”“信赖”,挖掘其原因。‎ ‎【参考答案】示例:儿子精心的照料与守护使父亲感受到无比的安慰、幸福,这些精神力量使他在死亡面前没有恐慌,有的只是镇定。‎ ‎5.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老师为【B】处加了批注,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在【A】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 ‎【解析】此题考查加批注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理解修辞手法作用的能力。解答过程中,我们要参照给出的示例,答出修辞手法的通用作用和语境作用。‎ ‎【参考答案】示例:运用比喻修辞,将夜归的母亲比成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严寒中母亲的形象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突出母亲的艰辛,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 ‎6.结合你的生活经历,用一段生动优美的话说出你对“温馨”的真实体验,不少于50个字。‎ ‎【解析】此题考查拓展能力和表述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要依据题干要求“生活经历”“生动优美”“真实体验”“字数限制”去组织答案,注意要扣住“温馨”。‎ ‎【参考答案】示例一:温馨的舒展眉头的一句贴心话,是窘境时的理解和鼓励,是惬意时的会心微笑。示例二:温馨是驱走疲惫的一杯热茶,温馨是高兴时绽露的童真……‎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书是空气 尤今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依我依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状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17‎ ‎⑧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⑨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人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⑩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⑾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⑿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种下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 ‎(选自《时代青年·悦读》)‎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标题“书是空气”的表达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标题表达效果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包括:点明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创设故事背景;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表明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题干已要求赏析的角度,所以答出修辞手法、通用作用、语境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标题“书是空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书籍在“我”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突出了书籍对“我”的重要性。‎ ‎2.阅读第③段,简要概括“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的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能力、概述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在仔细阅读第③段的基础上,锁定“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结合语境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因为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书籍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书籍中“我”汲取了营养,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让“我”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所以说书“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3.选文第⑥段中的加点词语“世界”是指什么而言的?‎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过程中,我们要锁定“世界”这个词语,然后关注语境,提取归纳其所指。‎ ‎【参考答案】神秘莫测的文字世界。‎ ‎4.文章第⑧段写了“我”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在这件事中“我”的情感变化是:初见《大地》,______→没钱买这本书,挂念→钱存够,但这本书却没了,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情感变化的能力和概述能力。解答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审视题干,弄清要求;接着认真阅读第⑧段;然后参照示例填补横线处的内容,或直接摘取,或简洁概括;最后检查填补的内容是否合乎要求。‎ ‎【参考答案】非常喜爱  失落难过 ‎5.阅读文章第⑨~⑪段,说说“阅读”对人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解答过程中,我们要认真阅读第⑨~⑪段,从中提取“阅读”对人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语句,最后分点列出。‎ ‎【参考答案】阅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培养人丰富的想象和好奇心;给人带来任何其他活动难以相比的快乐。‎ ‎6.请从“文学作品对人的熏陶”的角度,谈谈此文给你的启示。(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解析】此题要求谈启示,考查感悟能力和个性表述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谈启示的时候,要遵循“文学作品对人的熏陶”的角度;二要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三要忠实于原文,不能另起炉灶;四要谈深谈透,同时注意语言的间接性和连贯性。‎ 17‎ ‎【参考答案】示例:文学是一扇窗,开启神秘的世界;文学是一泓清泉,浇灌干涸的心田;文学是一缕阳光,照亮黑暗的世界;文学是一束鲜花,散发沁人的芬芳;文学是一盏明灯,指引前进的方向。‎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花园 汪曾祺 ‎①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②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地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空隙逃走。‎ ‎③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为了这个警告,鸟儿照例就不来,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 ‎④我为一只鸟哭过一次。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癞花。也不知从什么人处得来的,欢喜得了不得,把父亲不用的细篾笼子挑出一个最好的来给它住,配一个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个荸荠,安了两根风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挂在紫藤架下。正是花开的时候,我想是那全园最好的地方了。一切弄得妥妥当当后,独自还欣赏了好半天,我上学去了。一放学,急急回来,带着书便去看我的鸟。笼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里还有半碗水,“我的鸟,我的鸟呐!”父亲正在给碧桃花接枝,听见我的声音,忙走过来,把笼子拿起来看看,说“你挂得太低了,鸟在大伯的玳瑁猫肚子里了。”哇的一声,我哭了。父亲推着我的头回去,一面说:“不害羞,这么大人了。”‎ ‎⑤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 ‎⑥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地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什么不好呢?‎ ‎⑦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我熟悉它的一切好处,知道哪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云从树叶间过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蜘蛛网上一只苍蝇。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金雀花那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忧郁,别的花是飘下,香橼花是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大伯母掐了枝珠兰戴上,回去了。大伯母的女儿,堂姐姐看金鱼,看见了自己。石榴花开,玉兰花开,祖母来了,“莫掐了,回去看看,瓶里是什么?”“我下来了,下来扶您。”‎ ‎⑧槐树种在土山上,坐在树上可看见隔壁佛院。看不见房子,看到的是关着的那两扇门,关在门外的一片田园。门里是甚么岁月呢?钟鼓整日敲,那么悠徐,那么单调,门开时,小尼姑来抱一捆草,打两桶水,随即又关上了。水咚咚地滴回井里。那边有人看我,我忙把书放在眼前。‎ ‎⑨小时候胆小害怕,黑的,树影风声,令人却步。而且相信园里有个“白胡子老头子”,一个土地花神,晚上会出来,在那个土山后面,花树下,冉冉地转圈子,见人也不避让。‎ ‎⑩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节选自《人间草木》,有改动)‎ ‎1.文章标题就是全文的线索,围绕这一线索,全文先后写了在花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父亲静坐感受亲情的场景。‎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要依据文章的结构层次,第②~④段叙写园中弄鸟,第⑤⑥段叙写园中观花,第⑦~⑨段叙写坐在槐树上看风景。‎ ‎【参考答案】弄鸟;观花;坐在槐树上看风景 ‎2.文章第②~④段都与“鸟”有关,请各用两个字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②段:________ 第③段: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 ‎ ‎【解析】此题考查提取能力、概述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一要明确题干要求“两个字概括内容”;二要反复阅读相应的段落,依据内容,确定两个字的结构(偏正、动宾、主谓);三要准确概括。‎ ‎【参考答案】捕鸟 喂鸟 养鸟 17‎ ‎3.说说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词语作用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增强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既要答出词语的本身作用,又要答出词语的语境作用。‎ ‎【参考答案】 “格外”强调起早的程度,“好半天”强调了欣赏的时间之久,这些词语突出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为后面鸟儿被猫吃掉而伤心蓄势。‎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与中心关系不大,应该删去,你认为呢?‎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我们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一般认为不能删去,其原因一般围绕人物、主题去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我认为不应该删去,这样的结尾突出了正是在花园里,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馨,为整幅画面增添了美好的氛围,升华了主题。‎ ‎5.请仿照示例,用“我从……体会到……”的句式,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示例:我从“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体会到一个孩子的骄傲。‎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能力、阅读体验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要依据给定的句式,遴选体会的内容,明确受到的体会,二者前后要一致。‎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从“父亲推着我的头回去,一面说:‘不害羞,这么大人了’”,感受到父亲对“我”的宠爱。示例二:我从“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忧郁,别的花是飘下,香橼花是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读到一份游丝般的无绪感伤之情。‎ ‎6.作者通过回忆花园生活,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分四步走:联系文章上下文内容分析;结合文章中心思想分析;结合作者对选文中人物的各种描写来揣摩品味;通过对文章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整体分析得出。就此题而言,作者之所以回忆花园生活,是因为自己对花园的留恋和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回忆花园生活,表现了自己对花园的留恋和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藕荷色羊绒衫 刘心武 她被老同学们动员很久,才加入了同窗微信群,但她基本上只是浏览别人的微信,自己极少回应发言,表情包不会用,音频对话罕有响应,视频通话更不愿意。但若干同窗并不因她孤僻而疏离她。前几天就有人问她:重阳节登高了吗?她回答:又读《红楼梦》里“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节呢,仿佛和薛宝琴及其丫头小螺同立在那琉璃世界的山坡上,共览美景啦;还有问她:赏菊了吗?她当然把《红楼梦》里的菊花诗再诵读了一遍。但有问她:今年重阳节晚辈孝敬的是什么呀?还是菊花糕吗?她心里就不大淡定了。‎ 老伴去世五年了。她独居。儿子儿媳孙女儿住得远。儿子在外企,儿媳妇在国企,孙女儿大学刚毕业跟几个同窗联袂创业。晚辈们自打中秋节以后就再没来看她,这倒还罢了,却也基本上没来电话聊天。算起来一人来过一次电话问候吧,问忙吗?回答是“忙倒不忙”“还行吧”“瞎忙”,话比以往少。不免有些挂念。‎ 今年重阳节不在双休日,晚辈们没来看望很正常,但现在年轻人多能网购,前面几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如她的生日、端午节,也都不在双休日,人没来,却总有快递小哥按响门铃,送来晚辈们网购的应景应节礼物,虽说隔些天晚辈人来了,嗔怪他们多事,“人来时带东西就好,何必非咬定正日子”,心里却暖暖的,这不,晚辈人没来电话没来东西也没来,心里就有点子空落落的了。‎ 重阳节过后的那个星期日下午,门铃脆响,开门一迎,三张笑脸。“妈”“奶奶”的热乎呼唤重叠在一起。‎ 原来,儿子儿媳妇孙女儿,一上午转了三个商场,为的是给她孝敬一件羊绒衫。不免嗔怪:“现在不是什么都能从网上买到吗?怎么非得到实体店买?又怎么要转悠三个商场?什么精怪的羊绒衫?齁贵的吧?奢侈品我可不要!”‎ 儿媳妇就把那精挑细选买来的羊绒衫从包装匣里取出来,抖开,举起给她看:“妈,怎么样?这颜色,绝了吧?”儿子、孙女儿站在儿媳妇两边,都笑吟吟地等待她作出反应。‎ ‎“天呀!藕荷色的!”她激动得不行。‎ 立刻理解了:藕荷色的羊绒衫,网购未必有货,就是有货,根据图片买来恐怕打开一看也难理想,而且实体店里也未必都备有这种颜色的货,难怪转到第三家商场才终于心想事成。‎ 立刻试穿,立刻照镜,合身,雅丽,镜子里绽放出四张如花的笑脸。‎ 17‎ 大家围坐到沙发茶话。她满脸放光,说:“原来你们记住了我以前说过的话。《红楼梦》里写到颜色的地方多了。贾母说那种软烟罗的纺织品,几种颜色呀?一种雨过天青,一种秋香色,一种松绿色,一种银红色。宝玉跟宝钗的丫头莺儿有关于颜色搭配的对话,怎么说的呀?大红要配黑色,松花色要配桃红色,葱绿要配柳黄……书里还常提到玉色,有人以为玉色等同白色,不对,玉色比白色略暗却又润泽……当然啦,你们记住了,我最喜欢的,是藕荷色。书里起码三次写到藕荷色。林黛玉的床帐是藕荷色的,宝玉一次穿着簇新的藕荷色纱衫,鸳鸯抗婚,穿的也是藕荷色绫袄……有人说藕荷色属于暖色,说得不准,藕荷色是中国画颜料里头的花青色和胭脂色调出来的,如果胭脂成分多些,那当然比较暖,如果花青色成分多了,就往紫色靠,那就又偏冷了,依我看,你们买的这件,属于最得宜的藕荷色,既不偏暖也不偏冷,很温馨,极雅致……”但她低头抚摸那羊绒衫下摆时,不禁问:“哎呀,很昂贵吧?从实招来,究竟多少钱买的?”‎ 儿子报出价格,确实不菲,但安慰母亲:“我们三个人集体孝敬您的,一分摊,也就不算奢侈了。”‎ 她眼光扫视三个晚辈:“你们都顺遂吗?”三个人都笑了。儿子说:“妈,您就继续沉浸在您所喜爱的《红楼梦》世界里,安度晚年吧!”儿媳妇说:“您别为我们操心啦!”孙女儿依偎到她怀里,她搂住孙女儿,心里汪着蜜水儿。‎ ‎(选自《今晚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内容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一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范围;二要根据题干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或全文,或某段。内容概括的方法大体有四种:要素归纳法;题目扩展法;段意合并法;借助关键句段法。就此题而言,我们可以采用“对象+事件”的范式去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文章主要叙述了儿子儿媳孙女尊重“她”的爱好,买衣服精心选择“她”喜欢的颜色(藕荷色),突出表现了晚辈的贴心和孝心。‎ ‎2.文章开篇写她诵读《红楼梦》中的诗句的细节有何表达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作答。内容上写了什么,结构上为什么要写。她诵读《红楼梦》中的诗句,既说明她热爱读书,又为后文的叙写作铺垫。‎ ‎【参考答案】表现她志趣高雅,热爱读书;为下文叙写晚辈为她买藕荷色羊绒衫及她解释“藕荷色”作铺垫。‎ ‎3.看到晚辈为她买的“藕荷色”羊绒衫,“她激动得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她激动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她爱藕荷色羊绒衫,外因是晚辈的孝心。‎ ‎【参考答案】藕荷色羊绒衫是她的最爱,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件羊绒衫是晚辈孝敬她的,代表着他们的一份孝心。‎ ‎4.请你自选角度,品析选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或是词语,或是语句,或是修辞,或是描写方法……无论选择哪一种,都要既答出其本身的表达效果,又要答出其语境作用。‎ ‎【参考答案】示例一:运用动作描写,动词“依偎”写出孙女儿的纯真可爱,动词“搂”体现她的慈祥关爱。示例二:“心里汪着蜜水儿”运用心理描写及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沉浸在浓浓亲情中的幸福甜蜜。‎ ‎5.文章以“藕荷色羊绒衫”为题有什么含义?‎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分三步走:明确标题的本义;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分析标题的修辞义;理解标题的双关义;把握标题的象征义;把握标题和文章内容、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提炼整合答案。就此题而言,我们要从虚实的角度去分析,“实”是礼物,“虚”象征孝心,象征亲情。‎ ‎【参考答案】 “藕荷色羊绒衫”是晚辈们送给她的一件色调极其温馨、极其雅致的礼物,代表着晚辈们的一片孝心,同时也象征了互敬互爱的亲情。‎ ‎6.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不超过100字)‎ 近日,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吃晚饭时,全家人都围在了桌前,看到儿孙满堂,两位老人自然很高兴,张爷爷一时高兴也喝了点酒。老人屡次想和孙子孙女们交流,但孩子们却并不在意,只顾低头玩手机,老人开始不高兴了。看大家都不和他说话,老人说了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说完之后摔了眼前的一个盘子,生气地回了房。‎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在链接阅读的基础上,撰写评论性的文字。选文和新闻材料分别是正面和反面的,两者的对比阐述一个道理——我们要有孝心。组织答案的时候,我们要正反对举,简明扼要,连贯顺畅,同时注意字数限制。‎ 17‎ ‎【参考答案】示例:新闻中的老人因晚辈聚餐只顾低头玩手机,愤而摔盘,令人心酸。手机、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但也疏远了亲情。我们应像选文中的晚辈那样,抽空看望长辈,陪他们聊天,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不应让网络中的虚拟社交,淡漠了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7.结合文章结尾一段,探究作品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能力。阅读文学作品,常常需要揣摩选文中人物的情感,这有助于领会作品的主题,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一篇作品中,情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情感。要揣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的情感,需要我们身临其境,融入作品去体验、感受。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梳理文章内容,理清选文中情感线索或者选文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关注关键性词语;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就此题而言,我们一要抓住关键词句;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其深层含义;三要简洁表述,做到言简意赅。‎ ‎【参考答案】示例:①文章以阖家欢乐,其乐融融的家庭场景作结,寄寓了作者对尊老爱幼、和谐家庭关系的肯定;②晚辈为了迎合母亲的文化喜好,跑了多家实体店买藕荷色羊绒衫,肯定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美德“孝道”的传扬;③“她”不喜欢交往,沉迷于《红楼梦》的世界,肯定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生活状态;④“她”对孩子们讲述《红楼梦》中与“藕荷色”相关的情节,肯定了传统文化对人的文化滋养。‎ 五、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萤火虫之夜 陶然 ‎①我们是在村子里的饭馆用的晚饭,这饭馆四面来风,用餐的食客只有一桌两个年轻男女,整个餐厅空荡荡的。典型的农家菜馆。如果不是想要去高渊河看萤火虫,我想我们不可能来到这里就餐。‎ ‎②码头上有几个人招呼,并大声吆喝,小心!看路!踏过桥板,有两艘机动船在候命。依次上船,那船简陋,有几张横排木凳,每一排只容三个人坐,轮到我时,只排到中间那排的中间位,被左右夹着,每人都要穿上厚厚的橙黄色救生衣,天气又热,颇为难受。‎ ‎③机动船驶出几十分钟,周围毫无动静,有人开始按捺不住寂寞,开始焦躁,大声说话,搅动沉静夜色。船长忽然喝了一声,安静!不要惊动萤火虫!‎ ‎④心想,萤火虫嘛,我见过,何必大惊小怪?年少时,我住在千岛之国的山城万隆,那时,在我家的前院后院,每到傍晚时分,便有漫天的萤火虫飞来飞去,一闪一闪的,好不漂亮!‎ ‎⑤后来才知道,萤火虫有两千多种,从出生、交配、产卵到死亡,寿命一般只有三到七天,也有个别的达二十天。而交配时间达12至14小时。交配之后公的立即死亡,而母的在寻到合适地点产卵之后的一两天便会死去。这种状况,让我感觉到为情壮烈牺牲的情态,沉吟不语。‎ ‎⑥原来,以喝露水,吃花粉、花蜜为生的萤火虫,尾部发光,是为了求偶、寻找伴侣,交配的时候雌雄都会发光,萤火虫的光是求偶的情话,只是我们听不懂而已。‎ ‎⑦离开山城之后,我又历经千山万水,印象中,好像在某处山间夜晚遇过三两只萤火虫,便觉得非常神奇。可是若比起当年我在家的前院和后院所看到的群虫,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正因为罕见,所以有印象,在某种时刻,会突如其来,蹿入我的记忆中。‎ ‎⑧机动船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下来,只有摩托的轰鸣声,河面诡秘的安静,泛起的河水,搅起一股难闻的泥沼的臭味道,莫非是把河床都给搅动了?刹那间,周围的一切似乎都静止了,夜色更深沉。忽然有人低呼,看!看那树丛!人们闻言,都转向左前方,果然,河畔的树丛间,有几团闪闪发亮的萤光,刚看过去,船却滑开了,又是没有萤火虫的空树丛。正为那刹那光华失望,不久又见到一闪一闪的树丛。原来萤火虫聚集的地方并不随便,它们似乎也挑选地方。到头了又回航,另一边也如是隔着一点距离排列。‎ ‎⑨回航时,风儿轻吹,抬望眼,就见到那弯眉月伴着孤星,船走,它们也走,感觉上好像是同步,实际上恐怕是错觉。身后的人喊道,赶快拍下来。我按快门,拍下那黑夜中的画面,好像还可以。可是,当我去拍树丛中的萤火虫的时候,遗憾只拍到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清。‎ ‎⑩这河畔树丛的点点萤火虫,是聚成一团的,而我年少时期所见到我家的前后院的萤火虫,是在半空中飞来飞去、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在现今社会中恐怕罕见了,但我庆幸竟然能够在遥远的高渊河的深夜,遥遇它们闪光。‎ ‎⑾只是,不论是记忆中飞动的,还是眼前静静伏在树叶上的,那一闪一闪的神秘之光,是那么柔和,令我浮想联翩,心潮难平。上得岸来,传出接船人的声音,小心!一步一步来!别着急!‎ ‎⑿‎ 17‎ 这时夜色更加黑而深了,脚步踏在草丛的声音,沙沙沙的,大家不言不语,仿佛满怀心事,默默朝着来时村口停车处走去。‎ ‎(选自《意林》2019年第2期)‎ ‎1.行文过程中,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解析】此题考查辨识线索的能力。叙事性文章一般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情感”为线索,这篇文章是以人物情感为线索行文的。‎ ‎【参考答案】示例:文章以“萤火虫之夜,‘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2.选文开篇先写吃饭的饭馆和简陋的机船有什么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的时候,通过阅读开篇文字,我们明确饭馆和机船的特点,明确环境的特点,然后探究这样的环境与人物、与后文的内容的关系。‎ ‎【参考答案】写周围环境的恶劣,表现“我”内心的烦闷,与后文看到萤火虫后“我”内心的平静、柔和形成对比,突出萤火虫带给“我”的美妙的感受。‎ ‎3.文章第⑦段中的加点动词“蹿”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品析词语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一要锁定词语所在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进行品析;二要答出词语本身的作用,动词一般是生动形象;三要答出词语的语境作用。‎ ‎【参考答案】 “蹿”意为向上或向前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年少时看萤火虫的记忆出现时的场景。‎ ‎4.选文第⑧段中的画线句主要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描写角度的能力。文学作品的描写角度一般是指人的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明确了这一点,此题的答案不难得出。至于其作用就是要回答出此处的听觉的作用。‎ ‎【参考答案】听觉。“摩托的轰鸣声”和“河面诡秘的安静”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的,突出了此时船上与周围环境安静的氛围。‎ ‎5.有读者认为选文第④~⑦段可以删去。你的观点如何?请说明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删去的原因,我们可以围绕第④~⑦段的内容和这五段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去回答。‎ ‎【参考答案】示例:选文第④~⑦段不可以删去,因为这四段文字叙写了“我”观看萤火虫的经历,说明了萤火虫的寿命和生活习性,这样写的目的是给读者以萤火虫的知识,行文不突兀;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奠定基础。如果删去,就失去了对比,不能说明萤火虫在当今社会越来越罕见,后文的议论抒情和前文的叙述不能浑然一体。‎ ‎6.“大家不言不语,仿佛满怀心事”,你认为大家的“心事”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拓展延伸的能力。此文的结尾余音绕梁,耐人寻味。之所以有如此作用,是因为作者把面对萤火虫的深思抛给了读者,不言而喻。就萤火虫本身为情牺牲,让人深思;就萤火虫现状,呼吁我们要保护环境。‎ ‎【参考答案】示例:①萤火虫即使生命短暂,也在有限的时间里竭力发出光亮,为情牺牲,让人深思。②萤火虫在当今社会越来越罕见,我们应当尽己所能保护它,为它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六、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时光笔墨 顾晓蕊 ‎①她斜倚在车的后座上,眼睛微眯,嘴角翘起,似笑非笑,和暖的阳光越过车窗,洒落在花瓣般柔滑光洁的脸庞。她从书包里掏出随身听,轻晃着身子听起歌来,仍是那首《时光笔墨》,边听边跟着低声哼唱:一念成执著,沧海变荒漠,轮回中,我像飞鸟经过……歌声清凉如水,荡漾着,溢满车内。‎ ‎②我仔细倾听了会儿,忍不住摇头轻笑。她刚满17岁,年少强说愁,又怎会真的懂得沧海翻转,时光凉薄。当然也只是想想,无需道破。车窗外,人声、车声,嘈杂喧腾,一浪接一浪地涌来,但似乎又被这歌声抵消,消融于黄昏里。‎ ‎③她今年读高三,随身听是我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想让她在周末闲余时适当放松。之前她乘公交车往返学校,不用接送。近来逢城市修路,公交车改线后,没了直达校区的车。距高考不足百天,作业如山如海。每周末回来一天,她埋头做题,很有些恨不得时光滞流,将寸寸光阴拢入指尖。周日下午返校时,为了赶时间我打车送她,路上约半小时的车程,成了她难得的静享时光。‎ ‎④正想着车颠了几下,我趔了下身子,朝她伸出手去。她不用侧头看,便明了我的心意,与我的手交握在一起,十指相扣。她知道我晕车厉害,用力攥紧我的手,那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别担心,有我在呢!我们是母女,犹如两棵 17‎ 相依相偎的树,彼此的根根脉脉,枝枝叶叶,都勾连交错,熟悉相互的气息。‎ ‎⑤我心头一热,甚而期望,在她毕业前这条路不要修好,能多陪陪她。“十年心事十年灯,芭蕉叶上听秋声。”一个又一个十年过去,不觉已人到中年,愈来愈觉得人生有太多的变数,能握住的东西是有限的,莫不如珍惜当下,这一份体己的温暖。‎ ‎⑥她刚考上市重点高中时,我着实高兴了一阵儿,可待到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如一盆冷水浇灭心底的喜悦。她有几门功课不及格,在班上排到30多名。我有些失望,要知道初中时她的学习还算优秀,这让整日疲于奔碌,陷入生活旋涡里的我,一度以此宽慰。‎ ‎⑦她垂手站立,斜着眼悄瞄着我的脸,叹道:“这次没考好。”我故作轻松地给她鼓劲:“可能是还不适应,下回努力。”她仰起年轻鲜亮的小脸,眼睛亮亮的一闪,慌慌地点头。‎ ‎⑧然而第一学期下来,她的成绩时上时下,但始终徘徊在中等水平。一次家长会后,很多家长围住班主任问这问那,我也挤上前,揣着小心说:“我是小豆妈妈……”“哦,你女儿好人缘哦,走哪都是焦点,课堂上也这样,话多得刹不住闸……”轻飘飘的话,如一片片羽毛般落下。我尴尬地回道:“得跟她好好谈谈了。”‎ ‎⑨“在课堂上乱说话,这是咋回事呢?”我一进家就厉声问道,脸沉郁得如一片雨做的云。她腓红着脸,急切地辩道:“我没有,不是那样的,同学经常忘带钢笔、橡皮或尺子,课上管我借,我就递给他们喽。”我心里一软,但仍板着脸说:“别岔开话,给自己找理由。”她委屈道:“妈妈,你不是总说要多帮别人吗?”‎ ‎⑩不管怎么说,做人善良一点儿,总没错的。我走上前握住她的手,想要安慰几句,发现那双手软软的,凉凉的。正疑惑间,她笑着说:“妈妈,我把毛裤借给下铺的同学,她穿得单薄,前几天下雨冻感冒了……”我长叹了口气,怒气如潮水般退去。‎ ‎⑪这么思来思去,我倒也看开了。只要花儿肯努力,早晚都会绽放的,有的只是开得慢了点,那又何妨呢!‎ ‎⑫正乱想着,车到了学校门口。我跳下了车,掏钱,付钱,一扭身,不见了女儿。再一抬头,见她已跑到马路对面,跳着脚冲我摆手。‎ ‎⑬我小心地穿过车流,气喘吁吁地站到她面前,刚想嗔怪几句,话到嘴边却凝住了。她手里举着张贺卡,上面画有一簇花,旁边一行漂亮的楷书:祝妈妈母亲节快乐!在我心里媽妈永远是年轻美丽的,我长大了以后,会带妈妈一起出去旅游,看各种风景,吃各地美食,妈妈永远是我最爱的人!‎ ‎⑭我心里明白,无论有多么不甘不舍,难以体面地退出,都必须试着放手。十余年的寒窗蛰伏,正是为了有一天破茧而出,飞向更辽阔的远方,而我只能目送着你的背影远去。或许有一天,你回过头来会发现,我仍在原地守望。那目光,穿过重重光阴,与你一世相随,且从未远离。‎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第④⑤段中写道:当女儿紧握着“我”的手时,“我”“心头一热”。请你合理展开想象,以“我望着窗外……”为开头,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用一段景物描写来烘托“我”此时的心情,不少于60字。‎ ‎【解析】此题考查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一要明确题干四点要求;二要在阅读第④⑤段文字的基础上,明确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悲与喜);三要依据以景衬情的方法拟写景物描写文字。‎ ‎【参考答案】示例:我望着窗外,街边的柳树已经绿了,枝条似乎在向我招手,轻轻摇曳着。阳光暖暖的,照在我的脸上、身上,也照在我的心里。树上一大一小两只喜鹊欢叫着。我觉得浑身舒爽起来。‎ ‎2.第⑧段中,“我”询问班主任关于女儿小豆的情况,这一情节的设置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情节的作用,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来考虑:体会其与后面情节有何关联;体会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体会其与中心思想有何联系。“我”询问班主任关于女儿小豆的情况体现出母亲对女儿学习的关心,但从班主任口中知道了女儿人缘好,误会女儿在课堂上乱说话的。这才引出了下文跟女儿谈话的情节,了解到了女儿乐于助人的品质,也表达了文章的主题——母亲对女儿的关爱。结合这些分析,从前面提到的三方面作用的角度来表述即可。‎ ‎【参考答案】 “我”询问班主任关于女儿小豆的情况为下文“我”询问女儿课堂乱说话做铺垫;间接体现了女儿乐于助人、善良开朗的品质,也体现了“我”对女儿成长的关注。‎ ‎3.文章以“时光笔墨”为题有什么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一要通晓散文标题的作用,散文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五种: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点明文章主旨;交代行文线索;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要结合文章内容,一一对号。三要简要地进行概括。‎ 17‎ ‎【参考答案】示例:文章以张碧晨的歌曲《时光笔墨》为题,富有诗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虚实相间,表现了年轻一代人的成长一定要伴随着年长一代人的疼痛和不舍,血浓于水的主旨。‎ ‎4.选文最后一段和龙应台的《目送》都是写母亲目送孩子的背影,请谈谈下面链接材料和选文结尾在表达上有何共同之处。‎ ‎【链接材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解析】此题考查比较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在表达上”指什么而言,一是指表达的主题,二是指表达的手法。明确了这一点,再围绕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去演绎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一:主题上都写出了子女离开父母是一种普通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时光流逝,年轻一代人的成长一定要伴随着年长一代人的疼痛和不舍,父母对孩子的目送通过自己内心冲突的诉说,表现了血浓于水的深情,透着内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和感伤,却也有一种毅然的勇气与放手的坚定。示例二:在写作手法上,以人物对话的口吻表达,读来亲切自然、真挚感人。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杂糅在抒情性的语言之中,平淡却发人深省,坦率又不失温情。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缘分具体化为“目送”的场景,让读者在想像中身临其境,达到情感的共鸣。‎ ‎5.请把你脑海中最难忘、最深刻的“背影”说出来。(150字左右)‎ ‎【解析】此题考查表达能力。写作的时候,我们要明确四点:一是可以是父母的背影,可以是老师的背影,可以是同学的背影……;二是通过典型事例表达最难忘、最深刻的原因;三是注意字数限制;四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参考答案】示例:袅袅的烟雾里,父亲古铜色的脸庞映着朝阳,显得更加苍老。他弓起身子,低着头,吃力地向前拉车。他呼呼地喘着,口中呼出丝丝白雾,脸上的汗珠一粒一粒地往下滚。略带温暖的晨曦照着父亲,照着他身后的车子;车子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声声叹息。那一刻,我蓦然发现,晨曦里父亲的背影与车子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剪影,这幅剪影苍凉、沉重,让人禁不住为之心酸,为之流泪!‎ ‎6.有人评价顾晓蕊的作品,“善于从寻常的小故事里阐述人生哲理,传递人间真情,带给读者温暖和力量”。请你从“人生哲理”“人间真情”“温暖”中任选一个关键词,从材料选择、结构安排、形象刻画、情感体现四个方面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100字左右。‎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能力、评价能力。赏析的时候,我们要选择能够得心应手的关键词。无论选择哪一个关键词,都要忠实于原文,不可另起炉灶。行文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文章内容去赏析,不能空洞地说教。‎ ‎【参考答案】示例:选文中的女孩儿是一个令人感到温暖的形象,作者选取生活琐事来刻画她的形象。她体贴母亲,安慰晕车的妈妈、用心给妈妈准备节日贺卡;她乐于帮助同学,学习用具、衣服都会借给她们;她尽管学习不理想,但与她相处的人总会如沐春风。作者选取的是平凡的琐事,却表现出人物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带给读者心灵的陶冶和更多的思考。‎ ‎ ‎ 七、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听梆声的地方 迟子建 ‎①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是它张开的花瓣。东栅因为天光和烟火气盛,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银粉色的。西栅呢,它被不绝的流水环绕着,那层层叠叠的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也就有了舟楫的气象,似乎你轻轻一推,它们就会起航。这片轻灵的花瓣,就是烛白色的了。‎ ‎②来乌镇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白鹭、云朵、晨雾。与它们比起来,倚赖车船出行的人,是多么的被动啊。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倏忽间就翩然而至了;云朵呢,如果它们思念身下这片枕河入梦的人家了,从天宇的某个角落出发,且歌且舞,飘飘洒洒,也是说到就到了。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只要它起了顽皮,就一哄而起,缚住太阳,把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霸气十足地做这世界早晨的皇帝。‎ ‎③‎ 17‎ 我在乌镇,住在西栅。西栅由十二座小岛组成,所以进出西栅,须乘坐渡船。到乌镇时已是晚上九点,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活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沐浴。从西栅的码头登船,去通安客栈,大约一刻钟。西栅的渡船是我喜欢的那种,带篷的木船,梭形,人工摇橹,至多坐六人,既不像大船那样笨拙少情调,又不像只能容一两个人坐的小舟,在水波上活跃得像条鱼一样,让人心生不安。船家是个女子,乌镇人对她们有个亲切的称谓:船娘。而我觉得,女子的性情,最适合在西栅摆渡。因为这儿不是荒凉的海域,需要顶天立地的男人披荆斩棘。西栅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是个听桨声的地方,由性情多温婉的女子做“掌门人”,再妥帖不过了。‎ ‎④船娘戴着斗笠,不紧不慢地摇着橹。虽然落着雨,但岸上投下的灯影,依然盛开在河面上。没有月亮的夜晚,那一团团湿漉漉的橘黄的灯影,看上去像是月亮生出的金发婴孩,是那么鲜润明媚。带着一身的水汽,船停靠在客栈的码头上了。简单吃了点东西,洗漱后躺下,已是深夜了。‎ ‎⑤来乌镇的次日,是茅盾文学奖颁奖的日子。我醒来的时候,西栅还没醒,因为它被浓雾包裹着,所以到了天亮的时辰,它却亮不起来。早饭后,我出了客栈散步。上了一座灰白的石拱桥,站在桥上,只见河两岸的房屋,好像晾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被雾气紧紧缠绕。你想看远一点的河道,看不清楚;想看近处房屋的飞檐,也是看不清楚的。雾中的西栅,也就有了如梦似幻的感觉。上午十点多,雾小了,雨又来了,所以那个白天的太阳,和那个夜晚的月亮,是逃跑的新娘,芳踪难觅。如果说乌镇是一朵静静的莲的话,那么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在我眼里就是昙花。那个夜晚的颁奖盛典结束后,第二天,与会人员纷纷离去了。客栈的小码头忙碌起来,船娘忙碌起来,被桨搅起的水波,也忙碌起来了。‎ ‎⑥我也乘渡船出去,但奔赴的不是飞机场,而是东栅。太阳终于露出了芳容,天地间变得亮堂起来了。东栅游人如织,每一座石桥,每一条小巷,每一座古老的楼牌下,都有驻足观望和拍照的人。导游带着我们,先是参观了一个专门展览雕花木床的博物馆,然后去了乌镇名酒、从清朝就开张了的三白酒的酿造地。在乌镇这样的水乡,如果没有酒,老百姓的日子,无疑是少了魂儿。‎ ‎⑦从东栅回来,小憩片刻,导游又带着我们游西栅。看了白莲塔、通济桥和仁济桥所形成的著名的“桥里桥”景观、蚕丝厂以及酱坊。西栅最有趣的景观,是三寸金莲馆。那里展览的,是历朝历代形形色色的小鞋。那些小巧玲珑的鞋子,多有斑斓刺绣,花色妖娆,可我却看不出丝毫的美来,因为它们是女人的脚镣啊。‎ ‎⑧游过西栅,天色已昏。我们就近在一处临河的餐馆吃晚饭。回到客栈,清理完旅行箱,想想明天就要离开西栅了,心中似乎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我独自出了门,看夜下的西栅。‎ ‎⑨石板路上,几乎看不见行人了。西栅静起来,而另一种光明,却升起来。点缀着夜晚的灯光,以乳黄为主,但也有幽蓝的光带,裹着石桥,使桥有了闪电的气象。那一盏盏古朴的风灯,在苍灰的屋檐下,随着晚风轻轻摇荡,像恋人温柔的眼。我走进一条深巷,周围竟一个人都不见,那一座座阒然无声的深宅大院,使我怀疑里面居住的不是人,而是神灵。我有些害怕,连忙回到离出发点不远的放生桥那儿,桥下有一个小酒吧,还有零星的顾客。我跨上桥,刚好看见有一只载客的船从远处荡来。我听见客人在问:“岸上是什么树呀?”船娘答:“香樟树。”之后再无人语,有的只是水声。我看着这只船渐渐接近石桥,然后鱼似的从桥下跃过,不见了踪影。正当我要走下石桥的时候,一阵梆声石破天惊地响起,这是打更的人在报时了。打更的人穿行在哪一条巷子,我并不知晓。但这寂寥而空灵的梆声,与教堂的钟声一样,让我身心顿时为之一爽。是啊,这禅意深厚的梆声让我明白,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化为流水。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包括我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在脱离了灯火璀璨、人语喧嚣的环境后,惧怕一个人走夜路。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1.“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辨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一要锁定语句所在的段落,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二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该语句中的“栖息”将“晨雾”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作用的解答,既要回答出拟人的通用作用(生动活泼),又要回答出其语境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活泼地表现晨雾一哄而起、笼罩一切的景象。‎ ‎2.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集中笔墨描写白鹭、云朵与晨雾?‎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渲染”的理解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在充分理解段中描写白鹭、云朵、晨雾的语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这些语句的内涵,这样我们不难明白,描写白鹭、云朵、晨雾,是为了渲染了乌镇神秘的气氛。‎ ‎【参考答案】作者写白鹭、云朵与晨雾,是为了渲染乌镇“如梦似幻”的神秘的气氛。‎ 17‎ ‎3.作者在文章第③段为什么要提及“船娘”?‎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衬托”的理解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抓住描写“船娘”的语句,探究描写“船娘”与描写乌镇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用船娘来衬托乌镇的宁静和温婉多情。‎ ‎4.作者为了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围绕西栅主要写了哪四幅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提取信息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解答过程中,我们一要在审视题干、明确答题指向(四幅图景)的基础上,通读全文;二要围绕描写西栅的不同内容把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三要择要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乌镇全景→西栅行船→石桥观雾→西栅梆声 ‎5.有人认为,文章的标题是“听梆声的地方”,就应该将笔墨重点放在“梆声”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描写上,而此文用墨如泼地描写其他图景是没有必要的,你的观点如何?为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铺垫”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一般的回答是大有必要,回答理由要结合文章内容。就此题而言,回答理由的时候,我们只要扣住“铺垫”“蓄势”即可。‎ ‎【参考答案】大有必要,因为前文写乌镇的全景、写西栅的其他图景,给整个乌镇特别是西栅点染了一种宁静、古朴、空灵的特点,这样,层层铺垫,推出梆声,梆声的出现就显得自然而不突兀,相反更加凸显了西栅宁静、古朴、空灵的特点。‎ ‎6.文末说“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的能力、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要锁定语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复古的梆声”“夜”“白”,探究其意义,或是引申意义,或是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把握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参考答案】(1)喻指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内心亮堂起来。(2)表达返朴归真、追求淡泊宁静的思想感情。‎ 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像枣树那般平和 邱裕华 ‎①再没有见过比枣树更平和、自在的树了。‎ ‎②在许多地方,枣树是最常见的。就如我所居住的县城,只要是有院子的人家,十之八九,都会栽种一两棵枣树。我房屋前的那户人家,院子里也栽了一棵。‎ ‎③等到深秋过后、冬天来临,枣树的叶子早在寒风中掉光了。不仅叶子落尽了,而且那些细小的枝条也全都不知不觉不见了,整棵树只留下了主干和不多的比较粗大的枝干,看上去,光秃秃的,很是萧条,没有半点生气。要是你不知道它是一棵枣树,你根本认不出这是一棵什么树。‎ ‎④等到冬天过去,春天到来,桃花开了,梨花开了,樱花开了,原野里的高高矮矮的树木都绽满了绿叶,它依然无动于衷,不急不忙,好像还没有睡醒的样子。直到春分过去好多天,清明马上要来了,它才慢腾腾地长出一些叶子来。‎ ‎⑤然后,叶子不紧不慢蔓延了整棵树,新的枝条也先先后后地冒了出来,总算是像一棵树的样子了,带来了一树的蓬勃气息。可是,期待中的枣花却还不见踪影。‎ ‎⑥在你日日的张望中,四月过去了,五月来了,枣花才不急不忙地随着有些微热的仲夏之风,缓缓登场。要是指望她们姗姗来迟,是为了给我们精心准备一场惊艳的演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绿色的枣树叶之中,那一串串枣花,颜色并不鲜艳,都是淡淡的黄,根本没有南瓜花那种黄灿灿,只不过是比白色深一些的浅黄。而且,形状也不显眼,小小的,如米粒大小,根本没有茶花、玉兰那样饱满、硕大,她们密密地结成一条条,平淡无奇地分布于枝枝叶叶间。你从枣树旁经过,如果不用心,很轻易就会把枣花的花香忽略,因为她们一点也没有桂花那种扑鼻的清香。‎ ‎⑦这样的低调,不爱张扬,要是你脚步匆匆,根本感觉不到她们正在开花。她们,没有桃花的娇媚,没有牡丹的雍容,没有菊花的炫目,没有柚子花的香甜。可是,她们却有着内敛的清香。由蜜蜂酿造的枣花蜜,不仅甘甜可口,远非一般的花蜜可比,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极其受人青睐。‎ ‎⑧更重要的是,她们开花,不是为了如其他花那样争奇斗艳,而是为了结果。花开之后,马上一个个枣子就结得满枝满丫。偶尔,会有树枝伸出围墙,把诱人的枣子大大方方地亮在枝叶间,明媚了一片天空。到了八月,菜市场便随处可见那个儿不大、貌不惊人的枣子,装在一个个竹篮里,都是乡下的人提来卖的。不贵,两三元一斤,既不酸,又不涩,翠甜爽口,有清甜的味道直入心底。每回我见了,总要买一些。卖枣的人对我说,枣子是自家产的,不打药,可以放心食用。也许,是枣花模样的低调,引来的害虫少,让枣子成为了绿色安全水果。‎ 17‎ ‎⑨枣子,既可生吃,也可晒干了吃。有谚语说:日食一枣,医生不找。枣子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能够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健脾补体。历来,枣树多被文人墨客所吟咏。三千年前的《诗经》,就有对枣的吟颂:“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王安石也有一首《赋枣》:“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⑩只要精彩,人生便不会迟到。一棵棵枣树,从容应对二十四节气,开不美的花,结不大的果,却给予人无比的甘甜。如果有院子,我也会栽一棵枣树,让它美好我的生活。‎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文章标题“像枣树那般平和”中的“平和”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标题内涵的能力。结合文章第④段内容可知,写枣树开花不像别的花那般急躁,始终无动于衷,体现出它不争不抢“平和”的一面;文章第⑧段写枣树开花不是为了争奇斗艳,而是为了结果,说明枣树开花只注重结果并不为凸显什么,这也体现出它不争不抢“平和”的一面。‎ ‎【参考答案】①枣树生长过程不急不躁,桃花、梨花、樱花树都盛开了,枣花还无动于衷;②枣树开花不是为了争奇斗艳,而是为了结果。‎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由“无动于衷,不急不忙”则可知道此处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枣树以人的情态,将它的从容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处拟人的作用=通用作用+语境作用。‎ ‎【参考答案】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无动于衷”“不急不忙”写出了枣树应对二十四节气的从容姿态,将枣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枣树平和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析选文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蔓延”“冒”的表达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词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要增强语境意识,即结合上下文品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蔓延”一词生动传神地描摹出枣树叶子铺展延续、连绵不断、蓬勃生长的态势;“冒”字有突然窜出来的意思,表现了新枝条的生机勃勃。‎ ‎4.选文第⑦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对比”的理解能力。语句中连用四个“没有”,将“枣花”与其他花进行对比,进而突出枣花内敛的清香。‎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枣花与桃花、牡丹、菊花、柚子花进行对比,突出了枣花内敛的清香,增强了感染力。‎ ‎5.选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其中的“志”具体指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的理解能力。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枣树”,所言之“志”就是像枣树一样的人,就是具有枣树精神的人,就是自己的精神追求。‎ ‎【参考答案】示例:枣树低调、不爱张扬、内敛稳重,却无私地将香甜的果实奉献给人类。作者用“像枣树那般平和”表达了对枣树的赞美,并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也想做像枣树那样的人。‎ ‎6.文章第⑨段中引用《诗经》与《赋枣》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技法的能力。分析文章第⑨段内容,《诗经》中的句子旨在讲述枣子的功用,而《赋枣》中的内容则主要赞美枣树及枣子的实用价值,《诗经》《赋枣》皆为引经据典,更能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 ‎【参考答案】①阐明了枣子的功用;②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③赞美了枣树及枣子的实用价值。‎ ‎7.你从枣树开花到结果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人生感悟?‎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拓展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性短语“枣树开花到结果的过程”,由这一过程,我们想到人生,想到人生如何实现价值,想到努力奋斗。‎ ‎【参考答案】示例: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从容应对一切,哪怕不能取得大成就,但只要努力奋斗,只要能给他人带来温暖与帮助,也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言之有理即可)‎ 九、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17‎ 父母在 金小林 ‎①母亲绑着一片湛青色过膝拦腰布,在老屋的锅灶头前烧猪食。隔溪对岸,父亲在路边的水泥空地上打豆子。窄窄的河床下,溪水如练,淙淙有声。一只肚白背灰的鹅,正高高举着脖子,探头探脑地率几只鸭在浅滩上摇臀摆尾。‎ ‎②仲秋的午后,散落村庄周沿的梯田一片灿黄,微风拂面而过,裹挟着阵阵稻香。阳光正好,是个适宜秋收的日子。‎ ‎③打豆子的父亲坐在一张糙而旧的条凳上,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圆滚滚的身躯,似一群小精灵在擂桶内欢腾跳跃,沙沙作响。父亲总是先敲打十几下,然后找出“顽固”的豆荚,挤出几粒“漏网之鱼”。整个下午,父亲都在重复这些动作。‎ ‎④我甫一靠近,父亲立马偏转头来:“走开点,邋遢得很!”在我家乡,“邋遢”是脏的意思。我穿着一身体面的衣裳,显然与一切农活格格不入。父亲老树根样的脖颈上,早蒙了厚厚的尘泥。他的头顶上,静卧着两瓣枯黄的豆壳。稀疏的发丛下,重枣色的头皮映照着阳光,亮闪闪的。‎ ‎⑤正堂边堆着一大垛鲜绿的解放草(野茼蒿),这是母亲从田野里新拔回的猪草。近旁地上,搁着一把柴刀、一个千沟万壑草汁斑斑的树头儿。母亲还没来得及切草。我拉了张小矮凳坐下,拿起柴刀在树头儿上咚咚咚地切起来。母亲闻声,立马过来阻拦:“别切别切,你切不来!”母亲急拽我肩膀,试图收走我手中的柴刀。母亲拗不过我,赶忙找来两双麻布手套:“你真要切,把手套戴上,小心点。”另一双手套,母亲让我给对岸的父亲送去:“豆树剌手,你爸不听我的,你拿去让他戴上。”‎ ‎⑥父亲终究也没听我的:“要戴老早戴了,手套戴着,豆荚不好捏。”为不漏下豆荚里的每一粒豆子,他宁愿剌手。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屎等他去铲,脏。家里养着两头猪,早晚两顿进食前清理猪屎,这是两位老人每天的必修课。‎ ‎⑦我戴上手套,继续咚咚咚地切猪草。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时不时转过头交代一句:“小心点!”细细碎碎切完一大堆解放草后,腰腿酸麻。抬眼时,却见母亲正提着两桶热气蒸腾的猪食,踩着碎步,颤颤颠颠地走在通往猪栏的墙弄里。两桶猪食随着脚步的一前一后剧烈地晃动着,汤汁溅溢一路。母亲年轻时,两手可凌空各提一桶三四十斤的猪食健步如飞,桶内却波澜不惊。如今,她的臂力大不如前。‎ ‎⑧猪在栏里咂吧咂吧地大口吞咽着,母亲时不时弯腰往槽里加点糠调味。我静静地伫立一旁,望着她那满头银丝,忍不住劝她:“你和爸以后活都少干点,明年猪别养了,身体要紧。”在城里工作成家后,由于种种羁绊,我每年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最让人担心的是两位老人的身体。‎ ‎⑨“我们都老了,不要紧,不要为我们担心。你还年轻,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胃不好酒要少喝点……有什么病痛但愿都给我们老人,只要你们孩子们健健康康,我们就放心了。”母亲淡淡地说。‎ ‎⑩猪已经吃饱,打着饱嗝走开了。母亲关上猪栏门,提起两个空猪食桶,喊我跟着她一起回家。走在母亲的背后,我仿佛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我又做回了儿时母亲的“小尾巴”。‎ ‎⑪对岸,父亲已经打好了豆,正从擂桶往篾箩里装豆子。那一粒粒金黄而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密密匝匝地簇拥着,宁静而祥和。赭红色的夕阳下,割稻的乡亲们也挑着满担沉甸甸的谷子,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村庄的上空,已炊烟袅袅……‎ ‎⑫望着家乡这一幕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我久久地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情境里,时光若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世界上有一种幸福,就叫“父母在”。‎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文章结尾写道“望着家乡这一幕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我久久地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情境里,时光若止”,文章描述了关于父母的哪些生活场景?‎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能力、概述能力、表达能力。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描述父母的生活场景是穿插进行的,在概述的时候,我们可以分人概述,采用“对象+事件”的范式。‎ ‎【参考答案】母亲烧猪食、提猪食;父亲打豆子、装豆子。‎ ‎2.下面语句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圆滚滚的身躯,似一群小精灵在擂桶内欢腾跳跃,沙沙作响。‎ ‎【解析】‎ 17‎ 此题考查考生辨识修辞手法的能力和理解修辞作用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去辨识。语句中的“撑破”“抖动”表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似”是比喻词,把“豆粒”比作“小精灵”。回答修辞作用的时候,既要答出修辞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又要答出其语境作用。‎ ‎【参考答案】拟人、比喻,赋予豆粒人的情态,将豆粒比作精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豆粒成熟饱满的样子,表达了父亲收获的喜悦。‎ ‎3.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 父亲老树根样的脖颈上,早蒙了厚厚的尘泥。他的头顶上,静卧着两瓣枯黄的豆壳。稀疏的发丛下,重枣色的头皮映照着阳光,亮闪闪的。‎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辨识人物描写方法、理解其作用的能力。人物描写方法通常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依据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去辨识。其作用=人物描写方法+通用作用+语境作用。‎ ‎【参考答案】肖像(外貌)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父亲的吃苦耐劳、朴实无华,虽苍老却还算健康。‎ ‎4.选文第⑪段中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从描写内容来划分,一般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背景;渲染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要依据语境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属于景物(环境)描写,写乡亲们挑谷回家,借家乡最普通的生活场景,烘托宁静祥和的美妙情境,表达“父母在”的幸福感受。同时也和前文第②段的内容相照应。‎ ‎5.作者笔下的父母的性格特征有何异同?‎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表述能力。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根据故事情节或事例来分析;通过对人物的直接描写来分析;通过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来分析;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或主题来分析;分析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结合文中能够代表人物性格的关键性词语来概括,若文中没有,则需要自己来概括,一般用两字或四字。就此文而言,宜采用第一点、第二点、第六点来概括。母亲烧猪食、提猪食和父亲打豆子、装豆子均表现了父母勤劳、朴实,父母劳作过程中,不让“我”参与,表现了父母关爱子女,不过母亲直接、细腻;父亲深沉。‎ ‎【参考答案】相同:勤劳、朴实,关爱子女。不同:母亲对我的关爱显得更为直接、更为细腻;而父亲说话不多,不善表达却更为深沉。‎ ‎6.文章标题“父母在”有什么含义?‎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分三步走:明确标题的本义;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分析标题的修辞义;理解标题的双关义;把握标题的象征义;把握标题和文章内容、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提炼整合答案。就此题而言,我们要深入挖掘“在”的内涵,即表面义和引申义,同时要答出子女的表现。‎ ‎【参考答案】父母渐渐老去,更要珍惜“父母在”的每一天。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关爱,“父母在”的宁静祥和、温馨美妙,是这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幸福。作者以“父母在”为题,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和爱,表达了对父母安在的最美好的祝愿。‎ 十、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迎春 王鼎钧 感恩节后,圣诞节前,美国东部地区总要降雪。事先,西北风跑来开路,把千里黄叶收拾干净,把千家万户的大衣从衣箱里抖出来,把老公寓的暖气锅炉修好,给汽车换上雪地胎。西北风拂乱了异国游子的千虑万念,也在他们心中注入一腔冬愁。‎ 我已30多年没见过平地上的雪景,当大雪压下来时,我是忧郁之中带着兴奋,而兴奋终于压倒忧郁。来此后见到的第一场雪不大,地面上浅如敷粉,恰可把人迹印上石板路。第二场雪十分壮观,雪花如帘如幕在窗外深垂,整天整夜不曾撤除。夜色中雪帘的反光射入玻璃窗,在室内墙上跳动。如果我是20岁,我愿意在此凭窗而坐,从柔和而神秘的微光里看少女的红唇。但我已55岁,梦游症已不药而愈,斗室内一无所有,只一缕诗魂若隐若现,渐淡渐远。‎ 17‎ 第二天,我起身看静止的雪。不,是静止的大地,静止的世界,看雪神新绘的世界地图,看它简化一切线条、遮住一切颜色的大手笔。由此到地平线,不知千里万里,极东极西,只有风起雪飞,茫茫如烟如雾。在故乡,人们说雪是上天给小麦送来的棉被;在这里,雪简直是天神给大地缝制的新制服。地天相连,苍茫一片。记得来美时曾在云絮中飞行,云层如新犁过的田亩,天空在我脚下,而我确信那是万里积雪。而现在,在高层公寓中看雪,却疑那都是云,此身漂浮太空,太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一失足即是永远的降落,降落降落降落,在与空气的摩擦中,一身的原子、分子七零八落。‎ 但是在我的视线内有一座铁塔,孤零零的铁塔,顶天立地的铁塔,全身披挂着硬冰,屹立不动。雪只能替它涂上颜色,不能抹掉它的形状。这样的建构必定是在坚固的地面上经营根基,深深地、紧紧地抓住大地。它好像是大地竖立的一个信物,宣告这世上所有的不只是冰雪,有比冰雪更真实也更永久事物。‎ 雪地上屹立的铁塔使我想起一棵树,一棵百年大树。传说中有这么一棵树,在一家酒店门外的大雪中挺立,行人走到树下就可以闻到酒香,就不会被冻死。我跟那些在风雪中佝偻而行的伙伴,曾经拼命地找寻这棵树。那是在千山万水之外,另一处冰雪世界。那也是浩浩荡荡的大雪,混混沌沌的大雪,没有方向,没有距离,而我们一直在行走。我们须眉皆冰,艰难前行。走,只是为了一个传说;站着不走,就会被冻成冰柱。身后留下一串狼藉的脚印,风过处,脚印立即被掩盖,如同我们根本没有移动位置,只在原地踏步。不论我们的身躯有多大,不论我们的脚印有多深,如果我们倒下,一切都会随之消失。可是,据说,那棵百年大树永远不会被雪埋没,那家酒店也一样,永远飘溢着酒香。我们一直走,一直在找那香洌的酒气。‎ 这样的大雪下过几场,到3月,风就从一把利刃变成一张擦脸的软纸了。树在迫害快要结束时才露出受害的样子,疏枝萧条。它挣扎向上,青里泛红,这是生命的信息。天边密林里,树以它们自己才听得见的声音呼号。春树年年绿绿,寻常见惯。黎明即起,林中各种各样的鸟喧哗不已。鸟是树的喉舌,它们正在发表新生代的宣言。‎ 日复一日,直到枝头结出小苞来,红红的,鼓鼓的,如初生的腊梅,外面也裹着一层蜡衣。虽然气象台仍然不断预报还要降雪,但是蓓蕾不顾一切地涨大。这年的最后一场雪真的下了起来,雪势虽然凌厉,但是攻不破蜡封的小小堡垒。树叶在襁褓里生长、等待,紧紧地卷成一团。然后,有一天,在艳阳高照下,蜡衣突然炸开,嫩叶欣欣伸展,转眼间,满枝新叶布置下满眼春景。‎ 我在树下呆望良久,这些树这么性急!这么勇敢!春尚未至,先伸出头来迎接,争先恐后,抢着在盛夏之前长好一树浓荫。然后,任凭那些树述说雪的掌故。‎ ‎(选自《读者》,有改动)‎ ‎1.理解下面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西北风拂乱了异国游子的千虑万念,也在他们心中注入一腔冬愁。‎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一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关注词语“冬愁”所在的段落;三要用恰当顺畅的语句作答。“冬愁”出现在开篇,奠定感情基调,对故土的思念。‎ ‎【参考答案】 “冬愁”在句中指的是海外游子的乡愁,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然后,有一天,在艳阳高照下,蜡衣突然炸开,嫩叶欣欣伸展,转眼间,满枝新叶布置下满眼春景。‎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角度”很宽泛,或是词语,或是句式,或是修辞、或是技法……解答的时候,我们可以遴选自己易于操作的一种角度去赏析。‎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新芽蓬勃生长的生机和活力,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结合选文说说“然后,任凭那些树述说雪的掌故”有什么深刻含义。‎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语句“然后,任凭那些树述说雪的掌故”位于文章结尾,含义深刻。解答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语句外在义和内在义两个方面去组织答案。“雪”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风雪,亦可以理解为岁月的风雪。“树”象征海外游子。这些问题弄明白了,语句含义的归纳就很容易了。‎ ‎【参考答案】(1)树凭着对春天的渴望而坚守,在严寒中长出满枝新叶迎接春天,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回首过去,“述说着雪的掌故”,充满着自豪骄傲之情。(2)“树”是海外游子的象征,他们始终心怀对故土的热爱,坚守自己的追求和信仰,面对岁月的风雪,凭着坚守与奋斗迎接“人生的春天”。‎ ‎4.选文的标题是“迎春”,作者却花了大量篇幅描写雪景,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蓄势”的理解能力。“蓄势”乃兴波技巧之一,“蓄势”技法的运用要做到前面的“势”要蓄得足,后面的突转要来得有力而别致。就此文而言,描写苍茫严寒的雪景,为下文写树叶迎接春天蓄势。‎ ‎【参考答案】写雪景的苍茫严寒,为下文写树叶迎接春天蓄势,赞颂了只有坚守才能战胜风雪,迎接美好人生的道理。‎ 17‎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树迎春”给你的阅读感悟。(不少于50字)‎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拓展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理解“树迎春”的内涵,然后联想到“人迎春”的过程,联想到人的成长。“树迎春”遇到严冬,人迎春遇到困境,直面挫折努力奋斗,迎接人生美好的春天。‎ ‎【参考答案】示例:在我们的成长中,也会遇到成长的寒冬,我们要心怀信仰和追求,直面生活的困境,用执著的坚守和奋斗去迎接人生的美好春天!‎ 1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