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南省中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云南省中考历史试卷

‎2020年云南省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对远古传说时代文明作出杰出贡献,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和舜 C.黄帝和蚩尤 D.炎帝和尧 ‎2.(2分)据记载,汉朝廷曾赐给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如图文物可以印证汉朝时期(  )‎ A.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 B.云南地区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 ‎ C.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 D.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3.(2分)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措施的推行,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材料评价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 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D.元朝的行省制度 ‎4.(2分)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材料反映了宋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 第35页(共35页)‎ C.海外贸易繁荣 D.江南经济飞跃发展 ‎5.(2分)有学者在提及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时指出:这些条款(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等)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这一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6.(2分)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其领导人是(  )‎ A.陈胜 B.李自成 C.黄巢 D.洪秀全 ‎7.(2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材料叙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  )‎ A.虎门销烟 B.公车上书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8.(2分)辛亥革命被称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 A.青年学生起了重要作用 ‎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C.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 D.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9.(2分)如图是某同学的读书摘要,其中有错的是(  )‎ 第35页(共35页)‎ A.时间 B.地点 C.制造者 D.影响 ‎10.(2分)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枣宜会战 ‎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平型关大捷 ‎11.(2分)1945年8月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与社评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中共七大召开 ‎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平解放 ‎12.(2分)下列发生在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独立的是(  )‎ A.戊戌变法 ‎ B.五四运动 ‎ C.开国大典 ‎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3.(2分)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摧毁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人民政权的是(  )‎ A.土地改革 ‎ B.三大改造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 D.抗美援朝 ‎14.(2分)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美好愿望的建设成就是(  )‎ 第35页(共35页)‎ A.鹰厦铁路 B.宝成铁路 ‎ C.川藏公路 D.武汉长江大桥 ‎15.(2分)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 A.邓小平理论 ‎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C.科学发展观 ‎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6.(2分)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基础是(  )‎ A.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C.民间团体的经济交流 ‎ D.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17.(2分)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一外交思想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材料指的是(  )‎ A.开展全方位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一带一路”建设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8.(2分)《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诞生于(  )‎ A.古代两河流域 B.爱琴海地区 ‎ C.古代印度河流域 D.古代尼罗河流域 ‎19.(2分)12世纪,西欧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第35页(共35页)‎ A.大学的兴起 B.改造形成了阿拉伯数字 ‎ C.城市的复苏 D.中国印刷术的普遍推广 ‎20.(2分)法国大革命期间,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的重要文献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 C.《共产党宣言》 D.《人权宣言》‎ ‎21.(2分)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 ‎ B.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 ‎ C.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结束 ‎ D.美国内战是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 ‎22.(2分)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起义者冲进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材料描述的是(  )‎ A.巴黎公社建立 B.日本倒幕运动 ‎ C.俄国十月革命 D.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23.(2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美英盟军相互配合,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军事行动是(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24.(2分)如图是某一国际经济组织的徽标图案,这一组织成立于1995年,与联合国共同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据材料判断该组织是(  )‎ 第35页(共35页)‎ A.华沙条约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 C.欧洲煤钢共同体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5.(2分)同学们开展研究性活动,研究内容有:南美的“解放者”、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非洲年”。据此推断,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A.两极格局的形成 ‎ B.“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 C.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 ‎ D.一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1分,共50分.)‎ ‎26.(12分)中国古代先进的技术与思想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800多千克,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当时冶炼的坩埚一般可熔铜12.5千克,一次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需要60多只坩埚同时并用,200多人同时协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材料二 第35页(共35页)‎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材料三 作者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是要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并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青铜器的代表?出土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并说出你认为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3)写出《天工开物》的作者,根据材料三说出该书的哪些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35页(共35页)‎ ‎ 辛亥革命后,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 材料二 14﹣16世纪,欧洲发生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当时的思想家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作品 主要思想(内容)‎ ‎《神曲》‎ 作品不是根据教会的标准,而是根据作者的意志和道德标准,来区分现实中不同人物的善恶,加以褒贬。专横跋扈的教皇被放在地狱中,接受严酷的刑罚,作者崇敬的人在天堂里享受幸福。‎ ‎《蒙娜丽莎》‎ 作品不同于中古时期以神为题材的传统,歌颂了人自身的美丽。呼唤着人性的觉醒,歌颂了生命的可爱之处。‎ ‎《哈姆雷特》‎ 作品中称赞人是“了不起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和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岳麓书杜 材料三 牛顿的光学分析告诉人们,光不再是无色的神秘物质,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而是一个物理现象,是可以研究和分析的。牛顿的这一成就不仅是学术观点方面的革命,也带来了宗教信仰的一场革命。‎ ‎﹣﹣摘编自何成刚等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1)材料一中,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什么救国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并根据材料指出三部作品关注的共同点。‎ 第35页(共35页)‎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牛顿光学成就的?达尔文提出什么重要理论,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思想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会于1921年7月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还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 材料二 广阔的农村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薄弱环节。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革命力量只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在长期的战争中逐渐削弱敌人,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自《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中国历史(试用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 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性,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1978年底,全国还有上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部编版)‎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出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向何处?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农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为改变这种状况,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进行了什么探索?‎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中国探索特色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 ‎29.(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35页(共35页)‎ 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这两次工业革命中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立体交通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而且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部编版)‎ 材料三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各一例。‎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发生的变化。‎ ‎(3)指出材料三中互联网用户数量变化呈现的趋势。‎ ‎(4)科技改变了人类和世界,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第35页(共35页)‎ ‎2020年云南省中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对远古传说时代文明作出杰出贡献,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和舜 C.黄帝和蚩尤 D.炎帝和尧 ‎【分析】本题考查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知道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解答】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等,对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炎帝教人民种植农作物,后人尊称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故选:A。‎ ‎【点评】掌握黄帝和炎帝有关知识。‎ ‎2.(2分)据记载,汉朝廷曾赐给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如图文物可以印证汉朝时期(  )‎ A.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 B.云南地区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 ‎ C.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 D.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第35页(共35页)‎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统一,加强对边疆云南管辖的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解答】由汉滇王金印可以印证汉朝时期,国力强盛。汉武帝开疆拓土,加强了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这枚金印见证了西南地区接受中央政权统治的史实。‎ 故选:B。‎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由材料认识汉朝云南地区已经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 ‎3.(2分)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措施的推行,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材料评价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 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D.元朝的行省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故材料评价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4.(2分)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材料反映了宋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 C.海外贸易繁荣 D.江南经济飞跃发展 第35页(共35页)‎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自北宋开始,我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主要表现有:南方都市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此基础上,到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解答】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5.(2分)有学者在提及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时指出:这些条款(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等)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这一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知识。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商品涌入,进一步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6.(2分)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其领导人是(  )‎ A.陈胜 B.李自成 C.黄巢 D.洪秀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他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设立,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35页(共35页)‎ ‎【解答】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对人民的剥削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领导太平天国起义的是洪秀全。‎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7.(2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材料叙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  )‎ A.虎门销烟 B.公车上书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解答】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8.(2分)辛亥革命被称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 A.青年学生起了重要作用 ‎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C.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 D.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分析】‎ 第35页(共35页)‎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注意一分为二的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 ‎【解答】辛亥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被称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变的主要原因是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 ‎9.(2分)如图是某同学的读书摘要,其中有错的是(  )‎ A.时间 B.地点 C.制造者 D.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1931年9月18日,日本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爆发。‎ ‎【解答】1931年9月18日,日本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采取了不抵抗政策;结果导致东北三省沦陷。发生在卢沟桥的是七七事变。‎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九一八事变的过程。‎ 第35页(共35页)‎ ‎10.(2分)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枣宜会战 ‎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平型关大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平型关大捷的相关史实。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林彪的指挥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战役。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平型关大捷的相关史实。‎ ‎11.(2分)1945年8月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与社评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中共七大召开 ‎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平解放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的内战方针以定,但其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就绪,于是蒋介石玩弄其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为了满足人民愿望,争取国内和平,更为了揭露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最终使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暴露于天下。‎ ‎【解答】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这为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题干材料所示的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 故选:C。‎ 第35页(共35页)‎ ‎【点评】本题考查同学们对重庆谈判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抓住时间和国统区的《大公报》评论“毛泽东先生来了”进行判断。另外于此题相关的重庆谈判的意义也要好好分析理解。‎ ‎12.(2分)下列发生在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独立的是(  )‎ A.戊戌变法 ‎ B.五四运动 ‎ C.开国大典 ‎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新中国的成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成立的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2分)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摧毁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人民政权的是(  )‎ A.土地改革 ‎ B.三大改造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 D.抗美援朝 第35页(共35页)‎ ‎【分析】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彻底摧毁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人民政权”。‎ ‎【解答】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4.(2分)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美好愿望的建设成就是(  )‎ A.鹰厦铁路 B.宝成铁路 ‎ C.川藏公路 D.武汉长江大桥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解答】据题干“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15.(2分)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 A.邓小平理论 ‎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35页(共35页)‎ C.科学发展观 ‎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识记相关内容。‎ ‎【解答】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16.(2分)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基础是(  )‎ A.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C.民间团体的经济交流 ‎ D.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分析】本题考查台湾问题;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解答】依据课本内容,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就能改善和发展,台湾同胞就能受益。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就会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动荡,损害台湾同胞切身利益。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故选项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是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与题意无关。‎ 第35页(共35页)‎ 故选:B。‎ ‎【点评】识记“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可顺利作答。‎ ‎17.(2分)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一外交思想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材料指的是(  )‎ A.开展全方位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一带一路”建设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的相关史实。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 ‎【解答】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的相关史实。‎ ‎18.(2分)《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诞生于(  )‎ A.古代两河流域 B.爱琴海地区 ‎ C.古代印度河流域 D.古代尼罗河流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诞生的地区的相关史实。《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 ‎【解答】‎ 第35页(共35页)‎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谟拉比法典》诞生的地区的相关史实。‎ ‎19.(2分)12世纪,西欧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大学的兴起 B.改造形成了阿拉伯数字 ‎ C.城市的复苏 D.中国印刷术的普遍推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近代大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西欧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特点以及意义。‎ ‎20.(2分)法国大革命期间,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的重要文献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 C.《共产党宣言》 D.《人权宣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权宣言》的内容的相关史实。《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解答】‎ 第35页(共35页)‎ 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制宪议会通过了多项法令。废除了种种贵族特权和封建地租。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权宣言》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21.(2分)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 ‎ B.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 ‎ C.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结束 ‎ D.美国内战是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评价的异同。注意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评价。‎ ‎【解答】历史史实即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评价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ABC三项都是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的叙述,属于历史史实,D项是有关美国内战性质的评述,属于历史评价。所以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评价的相关内容。学会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评价是初中历史学习的要求之一。‎ ‎22.(2分)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起义者冲进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材料描述的是(  )‎ A.巴黎公社建立 B.日本倒幕运动 ‎ C.俄国十月革命 D.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第35页(共35页)‎ ‎【解答】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起义者迅速占领彼得格勒火车站、中央发电站、电话总局和国家银行等站略要点,7日晚,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工人、士兵向冬宫发起了猛烈进攻。次日凌晨,起义者攻克临时政府盘踞的最大据点﹣﹣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题干中这一场景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中。‎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23.(2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美英盟军相互配合,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军事行动是(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诺曼底登陆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诺曼底登陆的有关内容。‎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之后,经过长期周密的准备,1944年6月,美英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重要会战,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诺曼底登陆的时间、意义。‎ ‎24.(2分)如图是某一国际经济组织的徽标图案,这一组织成立于1995年,与联合国共同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据材料判断该组织是(  )‎ 第35页(共35页)‎ A.华沙条约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 C.欧洲煤钢共同体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贸易组织。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是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解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张。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联合国和世贸组织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时间、经过和意义。‎ ‎25.(2分)同学们开展研究性活动,研究内容有:南美的“解放者”、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非洲年”。据此推断,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A.两极格局的形成 ‎ B.“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 C.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 ‎ D.一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相关史实。掌握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独立与反抗的相关史实。‎ 第35页(共35页)‎ ‎【解答】18世纪末19世纪初,争取独立的运动在拉丁美洲兴起,玻利瓦尔是众多英雄中的杰出代表,他率领起义军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召了110多万人,运走了数百万吨粮食和军用物资,还强迫印度负担了3亿多英镑的军费,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夺走1000多万印度人的生命。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据南美的“解放者”、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非洲年”推断,这体现了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故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1分,共50分.)‎ ‎26.(12分)中国古代先进的技术与思想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800多千克,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当时冶炼的坩埚一般可熔铜12.5千克,一次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需要60多只坩埚同时并用,200多人同时协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材料二 第35页(共35页)‎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材料三 作者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是要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并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青铜器的代表?出土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并说出你认为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3)写出《天工开物》的作者,根据材料三说出该书的哪些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隋朝大运河、《天工开物》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 第35页(共35页)‎ ‎(1)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商朝时期青铜器的代表,出土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一“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800多千克,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当时冶炼的坩埚一般可熔铜12.5千克,一次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需要60多只坩埚同时并用,200多人同时协作”孔子,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基本情况是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根据材料二“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我认为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3)《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根据材料三“作者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是要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并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可知,该书的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故答案为:‎ ‎(1)商朝时期;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洛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3)宋应星;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隋朝大运河、《天工开物》等相关史实。‎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第35页(共35页)‎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 材料二 14﹣16世纪,欧洲发生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当时的思想家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作品 主要思想(内容)‎ ‎《神曲》‎ 作品不是根据教会的标准,而是根据作者的意志和道德标准,来区分现实中不同人物的善恶,加以褒贬。专横跋扈的教皇被放在地狱中,接受严酷的刑罚,作者崇敬的人在天堂里享受幸福。‎ ‎《蒙娜丽莎》‎ 作品不同于中古时期以神为题材的传统,歌颂了人自身的美丽。呼唤着人性的觉醒,歌颂了生命的可爱之处。‎ ‎《哈姆雷特》‎ 作品中称赞人是“了不起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和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岳麓书杜 材料三 牛顿的光学分析告诉人们,光不再是无色的神秘物质,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而是一个物理现象,是可以研究和分析的。牛顿的这一成就不仅是学术观点方面的革命,也带来了宗教信仰的一场革命。‎ ‎﹣﹣摘编自何成刚等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1)材料一中,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什么救国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并根据材料指出三部作品关注的共同点。‎ 第35页(共35页)‎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牛顿光学成就的?达尔文提出什么重要理论,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思想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掌握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救国主张、文艺复兴运动、《神曲》、《蒙娜丽莎》、《哈姆雷特》关注的共同点、人文主义、对牛顿光学成就的评价、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相关史实。‎ ‎【解答】(1)据材料一“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可知,材料一中,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的救国主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据材料“作品不是根据教会的标准,而是根据作者的意志和道德标准,来区分现实中不同人物的善恶,加以褒贬。专横跋扈的教皇被放在地狱中,接受严酷的刑罚,作者崇敬的人在天堂里享受幸福。”“作品不同于中古时期以神为题材的传统,歌颂了人自身的美丽。呼唤着人性的觉醒,歌颂了生命的可爱之处。”“作品中称赞人是‘了不起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和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知,《神曲》、《蒙娜丽莎》、《哈姆雷特》这三部作品都提倡人文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3)据材料三“……牛顿的这一成就不仅是学术观点方面的革命,也带来了宗教信仰的一场革命。”可知,材料三认为牛顿的光学成就不仅是学术方面的革命,也带来宗教信仰的一场革命。据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理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指出: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第35页(共35页)‎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故答案为:‎ ‎(1)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 ‎(2)文艺复兴。共同点:提倡人文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3)牛顿的这一成就不仅是学术方面的革命,也带来宗教信仰的一场革命;生物进化论。‎ ‎(4)认识: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救国主张、文艺复兴运动、《神曲》、《蒙娜丽莎》、《哈姆雷特》关注的共同点、人文主义、对牛顿光学成就的评价、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相关史实。‎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会于1921年7月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还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 材料二 广阔的农村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薄弱环节。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革命力量只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在长期的战争中逐渐削弱敌人,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自《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中国历史(试用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 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性,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1978年底,全国还有上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部编版)‎ 第35页(共35页)‎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出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向何处?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农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为改变这种状况,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进行了什么探索?‎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中国探索特色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要求组织答案。‎ ‎【解答】(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大革命失败后,无畏的中国共产党人毅然举起武装革命的大旗,创建人民军队,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最终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由材料可知,当时农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性,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1978年底,全国还有上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不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号角,改革首先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从上述材料反映的我国变化中,农村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调整政策,深化改革。由此可见,经济发展要符合本国的国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改革一定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经济体制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改革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第35页(共35页)‎ 故答案为:‎ ‎(1)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辞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农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性,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1978年底,全国还有上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不高。‎ ‎(4)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经济体制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改革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点评】解答时注意认真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思维发散,多角度多方面作答。‎ ‎29.(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这两次工业革命中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立体交通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而且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部编版)‎ 材料三 第35页(共35页)‎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各一例。‎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发生的变化。‎ ‎(3)指出材料三中互联网用户数量变化呈现的趋势。‎ ‎(4)科技改变了人类和世界,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业革命后社会发生的变化、互联网用户数量变化呈现的趋势的相关史实。‎ ‎【解答】(1)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制造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在新铺设的铁路上试车成功。蒸汽机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使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把蒸汽机作为船的动力机,发明了汽船,使人类在水路交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利用内燃机试制汽车成功,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利用内燃机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开始把人类的飞行梦想变成现实。‎ 第35页(共35页)‎ ‎(2)根据材料一“在这两次工业革命中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立体交通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材料二“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而且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可知,工业革命后立体交通出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人口迅速增长;欧美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3)据材料三“200﹣﹣201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估算)”可知,材料三中互联网用户数量逐年增加(上升;增多)。‎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科技改变了人类和世界,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科技的力量和创新的力量,科技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改变了人类的生话,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等。我们要化害为利,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所以对科技的认识应该从利利弊两个方面来回答,趋利避害。‎ 故答案为:‎ ‎(1)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火车);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 ‎(2)立体交通出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人口迅速增长;欧美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3)互联网用户数量逐年增加(上升;增多)。‎ ‎(4)认识:开放性题,从正反两方面谈科技对人类世界影响即可。如:科技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化害为利,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业革命后社会发生的变化、互联网用户数量变化呈现的趋势的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5 6:45:17;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35页(共35页)‎ 第35页(共35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