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下二氧化碳(附答案新人教版)
2020-2021学年初三化学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二氧化碳 一、碳的氧化物 1.碳的氧化物只有_________种。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有很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_________溶于水,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 气的_________。 (2)固体二氧化碳叫做_________,易发生_____________现象。 (3)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溶解性的相关实验 ①实验 1 中,________侧纸袋高于________侧纸袋,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②实验 2 中,观察到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_________燃烧,不助燃,也不能供给呼吸。 (2)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实验 现象:蜡烛________________熄灭。 结论: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化学方程式:CO2+H2O _________。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化学方程式:H2CO3 __________________。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CO2+Ca(OH)2 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①常用该原理检验二氧化碳。 ②久置石灰水的瓶壁上常有一层白膜,该物质就碳酸钙,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 钙反应生成碳酸钙;除去这层白膜物质常先用_________清洗,然后用水冲洗。 (5)氧化性 二氧化碳在高温下能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失去氧生成一氧化碳,发生_________反应,碳具有 还原性,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常用于__________________。 2.干冰用于__________________、作制冷剂等,因为干冰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温室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 CO2 可以促进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料,如制尿素、纯碱等。 注意:二氧化碳用来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能覆盖在可燃物表面, 从而隔绝空气的性质。二氧化碳在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但对有些物质也有助燃性。例如镁带可以在 二氧化碳。燃烧,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四、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1)有利的方面是:它能促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满足人和动物所需的有机物的合成和对氧气的需求; 以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和自然界的碳、氧的循环。 (2)不利的方面是: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___________。 2.温室效应 (1)形成机理: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 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 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2)温室气体: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温室效应增强的危害 ①全球变暖。 ②影响生态系统,改变生物的多样性。 ③两极、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④气候反常,灾害性天气频发。 ⑤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4)对策 ①国际合作,签订国际公约(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②减少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化石燃料. ③开发新能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清洁能源。 ④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⑤传播_________理念,倡导____________生活。 一、1.两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不同 二、1.( 1)能 大 (2)干冰 升华 (3)①左 右 ②气球变大 2.( 1)不能 (2)自下而上 (3)H2CO3 CO2↑+H2O (4)CaCO3↓+H2O 稀盐酸 (5)还原 CO2+C 2CO 三、1.灭火 2.人工降雨 升华吸热 3.肥料 光合作用 4.化工产品 四、1.( 2)温室效应增强 2.( 2)臭氧、甲烷、氟氯代烷(氟利昂) (4)①《哥本哈根协议》 ②煤、石油、天然气 ③太阳能、风能、地热 ⑤“低碳” “低碳” 一、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吸收 1.燃烧的火柴深入到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火柴熄灭,能够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但不能用该实 验现象来鉴别二氧化碳,因为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有很多,如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硫等。故检验二氧化 碳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2.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用的是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用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2020·杭州)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利用这 瓶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了图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 B.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C.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 【解析】A、实验室常采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硫酸钙为 微溶物,覆盖在块状大理石表面不利于反应进行,A错误;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法收集,B正确; C、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先在底部聚集而后向上聚集,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C正确; D、蜡烛熄灭,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D正确; 【答案】A 二、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应用 1. 实验室用来验证气体中是含有含有二氧化碳或除去二氧化。 2. 解释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白膜的形原因。 3. 解释建筑中用石灰浆抹墙过一段时间墙面变硬。 (2020·台州)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存放久了,内壁常附有一层白膜,除去这层白膜最合适的试剂是 ( ) A.蒸馏水 B.稀盐酸 C.硫酸铜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存放久了,内壁常附有一层白膜,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 酸钙沉淀,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A、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用蒸馏水不能除去这层白膜,故选项错误。 B、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钙,可除去这层白膜,故选项正 确。 C、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故选项错误。 D、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选项错误。 【答案】B 三、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过正常值时,会对人体健康产 生影响,严重时可导致窒息死亡。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使人感到气闷、头晕、心悸 4——5 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 10 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低碳”中的“碳”主要指( ) A.CO B.CO2 C.CH4 D.C 【解析】“低碳”,就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答案】B 1.下列有关 CO2 的实验中,只能证明 CO2 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A. B. C. D. 2.地球大气中 CO2 的含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后果是 A.温室效应加剧 B.破坏臭氧层 C.产生酸雨 D.污染环境 3.( 2019·乐山) “我是碳族的大女儿,让大地充满生机,让地球因我而温暖;我调皮可爱,钻进石灰水, 搅得人家不安宁;我藏在汽水里,小朋友喝了直打嗝。”这里叙述中的“我”是指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稀有气体 4.( 2019·赤峰)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使用太阳能 B.乘公交出行 C.使用一次性木筷 D.增大绿化面积 5.下列气体含量增大不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甲烷 D.氟氯代烷 6.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的排放会污染空气 B.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 C.二氧化碳可以用作气体肥料 D.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 7.五一节小金与家人一起采摘草莓。小金发现种植草莓的大棚内,每隔一定距离贴地位置有一个释放 CO2 的装置,且大棚内温度明显高于棚外,他联想到有关知识进行了分析,其中不合理的是( ) A.释放 CO2 的装置贴地放置,利于草莓进行更多的光合作用 B.大棚内 CO2 浓度较高,可增强大棚的保温作用 C.适当增加棚内 CO2 的浓度,可促进草莓的生长 D.大棚中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只有 CO2 一种 8.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B.只有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 C.喝了汽水会打嗝,说明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气体溶解能力会增大 D.二氧化碳有毒,会使人室息 9.(2020·东营)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A.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B. 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 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大力植树造林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0.(2020·苏州)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 CO2 能否与 H2O 反应。滴加盐酸,待试管乙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 热至沸腾,红色不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 CO2 B. 乙中液体变红,证明 CO2 能与水反应 C. 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 D. 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 11.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你参与探究并填空。 【实验记录与分析】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蜡烛火焰________ 软塑料瓶变瘪程度较大的是 _____(选填“甲”或“乙”) 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 花变红色 实验结论 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②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 能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 反应 ________ 【反思与拓展】 (1)依据实验一的结论,写出二氧化碳的一条重要用途_____。 (2)由实验二的结论分析得出:实验室中保存氢氧化钠要注意_____。 (3)在设计上述三组对比实验时,都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是运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方法_____。 1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控制日趋严 重的温室效应。 (1)空气中 CO2 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日常产生二 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减缓大气中 CO2 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 ②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使用 ③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3)甲同学将收集满的 CO2 气体倒插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装置 A)并轻轻振荡试管,A 中的现象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同学挤压装置 B 中滴管的胶头,使其中的 澄清石灰水滴入烧瓶,并轻振荡,系在导气管一端的气球变化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13.( 2019·陕西)下面甲、乙是实验室制备 CO2 和某同学设计的验证 CO2 性质的实验装置图。 (1)标有字母 a 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中进行实验时,先关闭 K1 和 K2,加热 C 一段时间后再通入 CO2,观察到 b、d 中纸花均不变色。 再打开 K2,b 中纸花逐渐变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若打开 K1, 还可以证明 CO2 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小博往盛有一定量清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如图甲),将其倒 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迅速用橡皮膜平铺在集气瓶口并用细绳绑紧后,充分振荡。 (1)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应为图丙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 (2)在甲图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一段时间后,整杯清水变成紫色。这一现象说明分子在___________。 (3)实验乙中,小博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 15. (2020·常德)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根本依据是_______,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 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 (2)CO2 溶于水无明显现象,____(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3)“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________。 【实验设计】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设计 ①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② ? ③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④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1)“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_____(填物质名称)代替; 的 (2)“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 (3)“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反思交流】(1)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____(填字母序号) A 设计对比实验 B 控制实验条件 C 获取事实证据 D 逻辑推理判断 (2)将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实验现象,判断两者混合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具体方法是_____ (任写 1 条)。 1.【答案】A 【解析】A、纸筒下沉,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故选项正确;B、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 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C、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支持燃 烧、不能燃烧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选项错 误。故选 A。 2.【答案】A 【解析】A、地球大气中 CO2 含量不断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故选项正确;B、地球大气中氟利昂含量不 断增加,会破坏臭氧层,故选项错误;C、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含量不断增加,会破坏产生酸 雨,故选项错误;D、地球大气中 CO2 含量不断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CO2 虽然会造成温室效应,但现阶 段不把二氧化碳作为空气的污染气体,故选项错误。故选 A。 3.【答案】A 【解析】汽水中含有或溶有 CO2,进入体内,温度升高,气体或 CO2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 或 CO2 从体内逸出,因此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故选 A。 4.【答案】C 【解析】A、使用太阳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 A 符合;B、乘公交出行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故 B 符合;C、使用一次性木筷,增加森林的砍伐,减少树木吸收二氧化碳,故 C 不符合;D、增大绿化面 积,提高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故 D 符合。故选 C。 5.【答案】A 【解析】地球大气中 CO2、氟利昂(氟氯代烷)、臭氧、甲烷等含量不断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故选 A。 6.【答案】A 【解析】A.在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未把二氧化碳作为空气污染物。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不会污染空 气,故 A 错误。 B.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可用来灭火。故 B 正确。 C.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在塑料大棚内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的产 量,所以 CO2 可用作气体肥料。故 C 正确。 D.由于固体二氧化碳易升华,因此可用于人工降雨。故 D 正确。 7.【答案】A 【解析】A.光合作用是在植物的嫩叶内发生的,CO2 与叶片接触,才有利于吸收。因为 CO2 的密度比空气 大,释放 CO2 的装置贴地放置,CO2 不能接触叶片,所以不利于草莓进行更多的光合作用。故 A 不合理。 B.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原理是,空气中的温室效应气体层能阻止地球吸收的热量散失。与此类似, 大棚内 CO2 的浓度高,可增强大棚的保温作用,故 B 合理。 C.适当增加大棚内 CO2 的浓度,可以是草莓进行更多的光合作用,促进草莓生长,故 C 合理。 D.大棚内的气体主要是空气,因此,大棚内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只有 CO2,故 D 合理。 8.【答案】A 【解析】A、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 A 正确;B、二氧化碳、甲烷等都是造成温室效应 的主要气体,故 B 错误;C、喝了汽水会打嗝,说明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气体溶解能力会减小,故 C 错误; D、二氧化碳没有毒性,因为其不能供给呼吸,所以会使人窒息,故 D 错误。故选 A。 9.【答案】B 【解析】A、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 放出氧气,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生成,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故说法正确; B、氧气还可以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参与碳循环,错误,符合题意。 C、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植树造林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空气 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正确。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说法正确; 10.【答案】D 【解析】A.由于盐酸的浓度较大,所以甲中逸出的气体含 HCl 和 CO2,故错误; B.乙中液体变红,可能是挥发出的 HCl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法证明 CO2 能与水反应,故错误; C.加热后红色不褪去,不能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因为溶液变红是盐酸在起作用,而盐酸不分解,故错误; D.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因为稀硫酸没有挥发性,故正确。 11. 【答案】 (1). 由下向上,依次熄灭 (2). 乙 (3).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4). 灭火 (5). 密封保存 (6). 控制变量 【解析】【实验记录与分析】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蜡烛由下向上依次熄灭。 (2)乙瓶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乙瓶变瘪程度更大。 (3)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刚开始不变色,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 生成了碳酸。 【反思与拓展】 (1)依据实验一的结论,可得出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2)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所以氢氧化钠需要密封保存。 (3)在设计上述三组对比实验时,都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是运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方法控制变量法。 12.【答案】(1)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碳燃料的燃烧等 C+O2 CO2 (2)①②③ (3)在试管中形成一段液柱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膨胀 CO2+Ca(OH)2 CaCO3↓+H2O 【解析】(1)CO2 的主要来源是:动植物呼吸和含碳物质的燃烧、森林被砍伐等。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 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O2 CO2。 (2)减少的方法有多种如:植树造林、合理的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故选①②③。 (3)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所以甲同学将收集满的 CO2 气体倒插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装置 A)并轻轻振荡试管,A 中的现象是:在试管中形成一段液柱、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乙同学挤压装置 B 中 滴管的胶头,使其中的澄清石灰水滴入烧瓶,并轻振荡,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 水,瓶内压强减小,系在导气管一端的气球变化是膨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 CaCO3↓ +H2O。 13.【答案】(1)长颈漏斗 (2)CaCO3 +2HCl CaCl2 +H2O + CO2↑ (3)红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1)标有字母 a 的仪器名称是长颈漏斗。 (2)甲中发生反应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 CaCl2+H2O+CO2↑。 (3)乙中进行实验时,先关闭 K1 和 K2,加热 c,一段时间后再通入 CO2,观察到 b、d 中纸花均不变色, 说明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纸花变色。再打开 K2,b 中纸花逐渐变红,由此证明了 CO2 能与水反应。若打 开 K1,可以观察到烧杯内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可以证明 CO2 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 燃烧。 14. 【答案】(1)B。 (2)在不断运动。 (3)橡皮膜凹进去。 【解析】(1)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室可以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收集二氧化 碳的装置应为图丙中的 B。 (2)在甲图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一段时间后,整杯清水变成紫色。这一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3)实验乙中,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压强减小,所以小博观察到的现象有:橡皮膜凹进去。 15.【答案】【探究思路】(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伴有吸热,放热, 发光等能量变化(前三种体现物质变化的宏观现象答出一种即可,后三种体现能量变化的宏观现象不写不扣 分) (2)不能 【提出猜想】a.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 b.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类物质; c.二氧化碳溶于 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任写一种猜想即可) 【实验设计】(1)稀盐酸(或稀硫酸、磷酸等其它非氧化性酸均可) (2)向第二朵纸花喷水 (3)验证 CO2 能否使紫色石蕊变色(表述为“CO2 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等实验结论形式的不给分) 【实验结论】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②③不变红④变红; 【反思交流】(1)ABCD (2)向盛有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后分为等体积的两份,一份加入 VmL 稀盐酸,溶液由 红色变无色,另一份加入 VmL 水溶液仍为红色,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说明:回答到利用酸碱指示剂 颜色变化、酸碱的化学性质、反应体系温度变化为依据进行判断即可;也可完整表述出化学原理、实验操作 与实验现象。) 【解析】【探究思路】(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观察到的可以作 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伴有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 (2)CO2 溶于水无明显现象,无法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没有生成新物质,所以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 反应; 【提出猜想】根据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可推知猜想二: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或二氧 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类物质或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实验设计】(1)稀盐酸、稀硫酸等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分析整个实验可知,“实验设计②”是要验证水能否使置换变色,故具体内容是向第二朵纸花喷水; (3)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是要验证 CO2 能否使紫色石蕊变色; 【实验结论】实验设计②中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实验设计③中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 不能使石蕊变色;实验设计④中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反思交流】(1)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可知,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 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实验条件、获取事实证据、逻辑推理判断等.故选 ABCD; (2)氢氧化钠显碱性,盐酸显酸性;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氯化钠和水,此过程中放出热量,可依据以上设 计实验如下:向盛有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后分为等体积的两份,一份加入 VmL 稀盐酸, 溶液由红色变无色,另一份加入 VmL 水溶液仍为红色,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合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