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1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必刷题全套(共139页附答案)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备考必刷题专练01(选择题) (基础)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酒精挥发 C.食物腐烂 D.胆矾研碎 【答案】C 【解析】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胆矾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易错)2.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文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蜡炬成灰泪始干 D.侯潮一过,明月天晴,半日晒出盐霜 【答案】D 【解析】A、爆竹声中一岁除,涉及燃烧反应,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春风又绿江南岸,有新的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C、蜡炬成灰泪始干,有新的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D、侯潮一过,明月天晴,半日晒出盐霜,没有新的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基础)3.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水的净化 C.燃料的燃烧 D.风力发电 【答案】C 【解析】A 冰雪融化,B水的净化,D 风力发电,均属于物理变化。 C 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基础)4.小东同学在试管中加入两块石灰石,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了大量气泡他认为“可能生成了二氧化碳”,小华说“可以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检验”。对于“可以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检验”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反思与评价 C.设计实验方案 D.进行实验 【答案】C 【解析】小东同学在试管中加入两块石灰石,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了大量气泡他认为“可能生成了二氧化碳”,小华说“可以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检验”。对于“可以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检验”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方案,故选C。 (基础)5.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液体喷出 B.污染试剂 C.酒精溅出 D.读数偏大 【答案】C 【解析】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导致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故A正确;B、使用胶头滴管时,用自来水冲洗,会使滴管沾有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所以能污染试剂,故B正确;C、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故C错误;D、用量筒量液读数时,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故D正确;故选C。 (基础)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C. D. 【答案】B 【解析】A、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凹液面最底处与刻度线相切,视线与凹液面最底处保持水平,A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倾倒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实验桌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倒下,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C、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C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胶头滴管往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该垂直悬空,不能伸入到试管中,D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基础)7.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取用固体粉末 B.熄灭酒精灯C.检查气密性 D.连接仪器 【答案】C 【解析】A.取用固体,应用药匙或镊子,不可直接用手。故A错误。B.禁止用嘴吹灭。故B错误。C.检查气密性。故C正确。D.试管底部不应接触桌面。故D错误。 (重点)8.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有擦干;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1/3;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 A.①③⑤⑥ B.②④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引起试管炸裂;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会引起试管炸裂;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会引起试管炸裂;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使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喷出,不会引起试管炸裂;⑤预热后不用再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不会引起试管炸裂;⑥没有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会引起试管炸裂;故选:C。 (重点)9.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 实验室里有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 )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只有③正确 D.全部错误 【答案】D 【解析】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左手拿起量筒略倾斜,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慢慢倒入量筒中;操作错误;②滴瓶中的滴管是专用的,使用滴瓶中的滴管滴加试剂后不用清洗滴管,操作错误;③实验室里不可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操作错误。所有的操作中全部错误。故选D。 (易错)10.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且面对刻度。他首先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9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处液体的体积为( ) A.等于9mL B.大于9mL C.小于9mL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俯视液面,其读数会比实际偏高,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19毫升;他倾倒液体后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实际体积应大于10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9毫升。故选C。 (基础)11.某同学在实验报告中,有以下几个数据,其中合理的是( )。 A.用烧杯量得 91.0 mL 蒸馏水 B.用温度计测得某溶液的温度为 38.88 ℃ C.用托盘天平称得 11.7 g 食盐 D.用量筒量得 5.20 mL 盐酸 【答案】C 【解析】A.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但烧杯不能,不能用烧杯量得91.0mL蒸馏水,故选项A错误;B.温度计的精确度为0.1℃,不能用温度计测得某溶液的温度为38.88 ℃,故选项B实验数据错误;C.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可用托盘天平称得11.7g食盐,故选项C实验数据正确;D.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不能用量筒量得5.20mL盐酸,故选项D实验数据错误。故选C。 (重点)12.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把固体物质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0.8g(1克以下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这位同学所称固体的实际质量是:( ) A.9.2g B.9.8g C.10.8g D.10.2g 【答案】A 【解析】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码反放时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物体质量="10.0" g-0.8 g="9.2" g。 (重点)1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答案】B 【解析】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故选B。 (易错)14.小明准备用托盘天平称取4.7g食盐,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小明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 A.移动游码 B.添加砝码 C.加药品 D.减药品 【答案】D 【解析】称取4.7g食盐,则首先已确定好右盘中的砝码质量和游码总质量为4.7g,再往左盘中加食盐,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则说明左盘即食盐质量比砝码和游码总质量4.7g大,因此只能选择减少左盘中食盐的质量;若改变砝码质量或移动游码,则会导致称量的质量发生改变,故答案选D。 (易错)15.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 D.水槽中液面下降 【答案】C 【解析】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反应放热,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说明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1/5,正确;D、水槽中液面下降只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减少,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故选C。 (易错)16.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答案】B 【解析】A.铁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选项错误;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正确;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D.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选项错误。故选B (重点)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2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防腐 B.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性 C.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答案】B 【解析】A、N2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防腐,正确;B、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有可燃性错误,错误;C、 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正确,正确;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正确。故选B。 (易错)18.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B.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C.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D.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答案】C 【解析】A. 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正确;B. 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正确;C. 按气体的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不正确;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 可吸入颗粒物(如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正确;故选C。 (提升)19.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过量的白磷放入容积为40 mL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容积为60 mL且润滑性很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 C.若不使用弹簧夹,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直至停在12 mL刻度处 D.若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活塞前沿移动到12 mL刻度处 【答案】C 【解析】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否则装置内气体还处于膨胀状态,使测定结果偏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由于气体受热膨胀,活塞首先向右移动;后冷却过程中气体体积减小,活塞再向左移动,白磷实际消耗掉的是试管40mL和注射器内20mL的氧气,,活塞应停在的刻度处,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D、若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白磷燃烧消耗掉的只是试管内的氧气为,可观察到活塞前沿移动到刻度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提升)20.在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 压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其中 a 是打开止水夹的时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压强增大是因为温度升高 B.a 点处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C.a 点的温度已经接近室温 D.a 点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集气瓶 【答案】B 【解析】A、反应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故A正确;B、由图中信息可知,a点处的压强小于大气压,故B错误;C、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因此a是打开止水夹的时刻,故C正确;D、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集气瓶,随着水的进入,压强增大,因此a点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集气瓶,故D正确。故选B。 (重点)21.某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弹夹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红磷量不足,会引起测量结果偏小,而甲同学结果是偏小的,故①符合题意;② 情况即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导致的结果也是偏小,而甲同学结果是偏小的,故②符合题意;③没夹紧弹簧夹导致空气从导管逸出,结果会偏大,乙同学结果是偏大的,故③符合题意;④插燃烧匙太慢导致部分空气逸出,结果会偏大,乙同学结果是偏大的,故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D。 (重点)22.下列气体均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一组是( ) A.CO2、O2、N2 B.SO2、CO、NO2 C.NO2、N2、CO2 D.CO、O2、SO2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碳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A不正确;B、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均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B正确;C、氮气、二氧化碳均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C不正确;D、氧气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D不正确。故选B。 (易错)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永恒不变的 C.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D.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的质量越好 【答案】C 【解析】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选项A错误;B、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固定的,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在热带雨林地区空气中水蒸气就比较多,在工厂附近就存在有害气体等,选项B错误;C、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最少有两种物质,空气中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所以属于混合物,选项C正确;D、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差,选项D错误。故选C。 (重点)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磷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答案】B 【解析】A、空气中含有氧气,因此红磷在空气中能燃烧,选项A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选项B正确;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选项C错误;D、木炭燃烧需要点燃,选项D错误。故选B。 (易错)25.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蜡烛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热,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答案】B 【解析】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的结论,不是现象,故错误;B、蜡烛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热,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正确;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雾,故错误;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剧烈燃烧,故错误。故选B。 (重点)26.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有关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中,镁带要经打磨,用坩埚钳夹持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要把红热的木炭迅速放入集气瓶底部 D.硫磺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沙,并在通风厨内进行 【答案】B 【解析】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错误;B.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中,镁带要经打磨,除掉表面的氧化物,用坩埚钳夹持,因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正确;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要把红热的木炭缓慢放入集气瓶底部,使氧气和碳充分反应,错误; D. 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气体,不需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沙,,但二氧化硫是污染物,需在通风厨内进行,错误。故选B。 (重点)27.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三瓶气体时的最佳方法是 ( ) A.测量三瓶气体的密度 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C.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D.测量气体的溶解性 【答案】B 【解析】A、分别测定它们的密度,操作较为复杂,能鉴别但不是最常用的方法,故选项错误。B、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若木条正常燃烧,则是空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瓶气体,故选项正确。C、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若带火星的木条熄灭,则是氮气和空气,无法鉴别氮气、空气,故选项错误。D、测量气体的溶解性,操作较为复杂,能鉴别但不是最常用的方法,故选项错误。故选B。 (重点)28.化学概念间有如右下图所示的部分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氧化物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C.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属于包含关系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答案】D 【解析】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错误;B、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故错误;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属于并列关系,故错误;D、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当氧化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时即为化合反应,当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中有氧气时即为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正确。故选D。 (重点)29.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 B C D 实 验 装 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氢气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有害气体SO2 量筒中的水: 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溅落融熔物 集气瓶中的水: 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H2何时收集满 【答案】C 【解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因此,该选项体现水的主要作用;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可知氧气的体积,水的主要作用是间接测定氧气的体积,因此,该选项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C、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因此,该选项没有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D、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集气瓶中加入水主要是为了是为了排出集气瓶中的空气。因此,该选项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故选C。 (基础)30.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⑤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⑦③②⑤④⑥ B.⑦②③①④⑤⑥ C.⑤⑦③②①④⑥ D.⑦③①②④⑥⑤ 【答案】B 【解析】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移→熄,可知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⑦②③①④⑤⑥。故选B。 (提升)31.对资料或实验证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下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B.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D.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答案】B 【解析】A、观察图示可知,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高锰酸钾,故A错误;B、因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得氧气较多的是氯酸钾,所以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较好,故B正确;C、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与生成氧气的多少无关,故C错误;D、通过观察图示可知,氯酸钾用时较长,故D错误。故选B。 (重点)32.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 O2 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择装置①或②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 B.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 的收集装置 C.装置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 【答案】C 【解析】A、当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①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当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②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O2密度比空气稍大,且不易溶于水,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 的收集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装置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才可收集气体,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重点)33.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加热立即收集 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结束时停止加热 【答案】A 【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插入水槽液面以下,双手握住试管,若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B、加热时排出的气体很大一部分是试管和导管中的空气,故加热后不能立即收集气体,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故B不正确;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故收集满氧气后应在水槽中将玻璃片盖好再和集气瓶一同取出水面,故C不正确;D、实验结束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中再移去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故D不正确。故选A。 (易错)34.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速度慢 C.放出氧气的总量减少 D.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且反应速度慢 【答案】B 【解析】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反应的催化剂,只能加快氯酸钾分解的速率,不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所以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实验的结果是反应速率减慢,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故选B。 (重点)35.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气密性检查:连接装置,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 C.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D.收集: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时即可开始收集 【答案】D 【解析】A、气密性检查: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放手后导管中形成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故A正确;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故B正确;C、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会倒流,可能引起试管炸裂,故C正确。D. 收集:应等气泡连续均匀的冒出才开始收集气体,故错误;故选:D。 (基础)36.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应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B.二氧化锰只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C.二氧化锰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反应速率 D.加入二氧化锰可以增大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 【答案】C 【解析】A、其它的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如硫酸铜溶液、氧化铁也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故A不正确;B、二氧化锰也可以作其它物质反应的催化剂,例如做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故B不正确;C、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二氧化锰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反应速率,故C正确;D、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量,加入二氧化锰不能增大过氧化氢分解的氧气的质量,故D不正确。故选C。 (重点)3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热KClO3并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质量小的砝码,后加质量大的砝码 D.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答案】D 【解析】A、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故选项错误;B、加热KClO3并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结束,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故选项错误;C、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要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故选项错误;D、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故选项正确。故选D。 (重点)38.小华采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作二氧化锰放入氯酸钾内,其结果与只加氯酸钾相比,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B.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C.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D.高锰酸钾在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 【答案】C 【解析】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单纯加热氯酸钾相比,质量增加,选项A错误;B、高锰酸钾分解可生成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单纯加热氯酸钾相比,质量要增加,选项B错误;C、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增加,选项C正确;D、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选项D错误。故选C。 (提升)39.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代表氧气 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 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二氧化锰可以做催化剂,同时生成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气判断图中a:氯酸钾,b:高锰酸钾,c:氯化钾;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产生氧气;起催化作用物质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随着加热反应进行其质量先增大,直至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质量保持不变。故选C。 (提升)40.实验室用装有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的试管a和b分别加热制取氧气过程中,某同学误把少量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b试管,下面是试管a、b中产生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催化剂不能使生成物的质量增加。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a和b,b中再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将药品分别加热到完全,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b产生的氧气比a多,且生成的二氧化锰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率,所以反应时间短;且均需要加热一段时间才能分解产生氧气,观察图象,C符合变化过程。故选C。 (提升)41.实验室使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各物理量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是生成物,刚开始加热时,温度还没有达到高锰酸钾分解的温度,没有氧气生成,当加热至高锰酸钾开始分解时,氧气质量由0开始增大,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氧气质量不再改变,不符合题意;B、刚开始加热时,温度没有达到高锰酸钾分解的温度,固体中钾元素质量分数不变,当加热至高锰酸钾开始分解时,因反应有氧气生成,剩余固体质量减小,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不变,钾元素质量分数增大,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固体中钾元素质量分数不再改变,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锰是生成物,刚开始加热时,温度还没有达到高锰酸钾分解的温度,没有二氧化锰生成,当加热至高锰酸钾开始分解时,二氧化锰质量由0开始增大,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质量不再改变,不符合题意;D、反应生成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减小,钾元素和锰元素质量始终不变,因此固体中钾、锰元素的质量比不变,符合题意。故选D。 (提升)42.如图表示的是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在受热过程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是氯酸钾 B.b是氧气 C.d是二氧化锰 D.t1时反应开始 【答案】B 【解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A.氯酸钾在达到一定温度后分解,在反应中质量逐渐减少,最后完全反应,质量为零,a是氯酸钾,正确;B. 在氯酸钾分解的过程中,氧气、氯化钾的质量逐渐增多,反应结束,质量达到一定数值,不再改变,氯化钾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49:96,所以b是氯化钾,c是氧气,错误;C. 二氧化锰是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反应中质量不变,d是二氧化锰,正确;D. t1时,氯酸钾的质量开始减少,生成物氯化钾和氧气的质量开始增加,可知t1时反应开始,正确。故选B。 (提升)43.下图为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发生与收集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装置Ⅱ中长颈漏斗可以用分液漏斗、医用注射器代替 B.装置Ⅰ可作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C.装置Ⅱ、Ⅳ组合可制取氧气 D.装置Ⅲ、Ⅳ可用于收集密度与空气密度差距较大,且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的气体 【答案】C 【解析】A、根据长进漏斗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添加液体,而分液漏斗、医用注射器具有同样功能,故A不符合题意;B、根据Ⅰ装置是给固体加热的装置,故B不符合题意;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C符合题意;D、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小于空气密度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重点)44.对以下反应归纳正确的是 ①2H2O22H2O +O2↑ ②2H2O2H2↑+O2↑ ③2KMnO42K2MnO4+MnO2+ O2↑ A.都是分解反应 B.生成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相同 C.都是实验室制取O2的常用方法 D.①③中的MnO2都是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A 【解析】A.三个化学方程式都符合“一变多”特点是分解反应,故A正确;B.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H2O、K2MnO4、Mn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O2中氧元素的价为0价,故B错误;C.2H2O2H2↑+O2↑制取氧气要消耗大量电能,不用于实验制取氧气,故C错误;D.在①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③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故D错误。故选:A。 (重点)45.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比较活泼的气体是氮气 ②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是因为它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③ 空气中的氧气用于炼钢,因为它具有可燃性 ④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熔点不同将它们分离 ⑤出现雾霾天气是因为空气中增加了污染物SO2、CO、可吸入颗粒物的缘故 ⑥排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量会造成温室效应,但它不是空气污染物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 C.⑤⑥ D.只有⑥ 【答案】D 【解析】①氮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但不活泼,错误; ②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错误; ③ 空气中的氧气用于炼钢,因为它具有助燃性,错误; ④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错误 ⑤出现雾霾天气是因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的缘故,错误; ⑥排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量会造成温室效应,但它不是空气污染物,正确。所以正确的只有⑥,故选D。 (基础)46.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B.分子间有间隔而原子间没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质量大 D.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D 【解析】 A、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选项说法错误;B、分子间和原子间都有间隔,选项说法错误;C、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质量大,如氢分子质量小于氧原子质量,选项说法错误;D、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基础)47.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 解释 A 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 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C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D 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解析】A、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正确,故A正确;B、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而非分子变大,故B不正确;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解释正确,故C正确;D、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解释正确,故D正确。故选B。 (重点)48.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Ⅱ和Ⅲ B.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A C.该变化中一定不变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分子 D.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碳氧气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A、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过程Ⅰ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Ⅱ和Ⅲ是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A中的物质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表示的是混合物,B、C是由同种的分子构成的,都是纯净物,故B正确;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中一定不变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故C错误;D、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故D错误。故选B。 (基础)49.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 选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 分子间有间隔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分子是有质量的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 水通电分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答案】B 【解析】A、给篮球充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B、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C、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D、水通电分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B。 (提升)50.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③>①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② C.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D.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A、①是水蒸气状态,③是冰的状态,故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故错误;B、状态①的温度较高,在状态①时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状态②,故正确;C、状态③的水分子仍在运动,故错误;D、①→②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错误;故选B。 (重点)51.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答案】D 【解析】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者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是错误的表示,应该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者的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同;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基础)52.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 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 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答案】A 【解析】A、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正确;B、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质量不同,错误;C、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电子数相同,错误;D、16和18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错误。故选A。 (重点)53.甲原子与乙原子的质量比为a:b,而乙原子与碳原子的质量比为c:d,则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因为甲:乙=a:b,所以,甲= ,又因乙:碳原子=c:d,所以,乙= 。 所以,甲= 。所以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故选A。 (重点)54.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x=17,则该粒子符号为Cl- B.若x=18,则该粒子是原子 C.若x=19,则该粒子是阳离子 D.若x=20,则该粒子是由一个原子得到两个电子而形成 【答案】D 【解析】A、若x=17,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其离子符号为Cl-,故A正确;B、若x=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故B正确;C、若x=19,质子数=19,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C正确; D、若x=20,质子数=20,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是由一个原子失去两个电子而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D。 JD55.下列物质中, 由离子构成的是 A.铁 B.氯化钠 C.二氧化碳 D.金刚石 【答案】B 【解析】A.铁 由铁原子构成;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C.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 D.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故选B。 (重点)56.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一定不会引起改变的是( ) ①化学性质 ②粒子的电性 ③原子核 ④电子层数 ⑤最外层电子数 ⑥核外电子总数 A.②④⑤ B.③④⑥ C.③ D.①③⑤⑥ 【答案】C 【解析】当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时能影响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会发生改变;核电荷数、元素种类、相对原子质量和电子的得失没有关系。当原子得电子时最外层电子数改变,电子层数、核电荷数、元素种类、相对原子质量不变。原子得失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故元素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①、化学性质:由分析知原子得失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故元素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②、粒子电性: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后由中性变成了带电的微粒,故电性一定变化;③、原子核: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后只是电子数发生了改变,而原子核没有变化;④电子层数: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当原子得电子时最外层电子数改变电子层数不变,原子失电子后电子层数改变;⑤、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得失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发生改变;⑥、核外电子总数: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后核外电子总数一定会发生改变;综合以上分析③一定不会变化。故选C。 (基础)57.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碳原子 B.氧原子 C.氧分子 D.二氧化碳分子 【答案】D 【解析】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直接构成的,它的化学性质就是由谁来保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故选D。 (提升)58.X、Y、Z、Q四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分别为a、b、c、d(均小于18),若它们的离子Xm+ 、Yn+、Zm-、Qn-的电子层数相同,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 A.a-b=n-m B.b-d=2n C.c-d=m+n D.a-c=0 【答案】B 【解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不再相等,就变为离子,其最外层电子数是8(H是2),所以离子Xm+、Yn+、Zm-、Qn-的电子层数相同说明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等,故a-m=b-n=c+m=d+n,整理得:a-b=m-n,a-d=m+n,b-d=2n,c-d=n-m,a-c=2m,故选B。 (基础)59.下列各组粒子中,每一粒子所含的质子数、电子数都是10的是 A.He、Ne、Ar B.Na + 、Mg 2+ 、Al 3+ C.NH4+、OH - 、F - D.HF、H 2 O、NH 3 【答案】D 【解析】A、He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2;Ne质子数为10,电子数为10;Ar质子数为18,电子数为18;不合题意。B、Na + 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Mg 2 + 质子数为12,电子数为10;Al 3 + 质子数为13,电子数为10,不合题意C、 NH 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OH -质子数为9,电子数为10;F - 质子数为9,电子数为10;不合题意D、Ne质子数为10,电子数为10; H 2 O质子数为2+8=10,电子数为10;NH 3 质子数为7+3=10,电子数为10,符合题意故选:D (易错)60.有以下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A、图中第一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是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第二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同样属于稀有气体,虽然最外层电子数不同,但是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符合题意;B、图中第一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是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第二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C、图中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6、8,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D、图中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4、5,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故选A。 (重点)61.化学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对①~④所示化学符号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Ne ②Mg ③Mg2+ ④H2O2 A.①②④都表示一个分子 B.③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④表示H2O2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②和③属于同种元素,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解析】A、①Ne表示1个氖原子或氖气,②Mg表示1个镁原子或金属镁,④H2O2表示1个过氧化氢分子,故A不正确;B、③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B正确;C、④表示1个H2O2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故C不正确;D、②和③属于同种元素,它们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D不正确。故选B。 (基础)62.某地蔬菜上市销售时检测出其中铅、铜、铬等重金属含量超标,这里提到的铅、铜、铬是指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单质 【答案】B 【解析】在蔬菜中,铅、铜、铬等重金属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这里提到的铅、铜、铬是指元素。故选B。 (重点)63.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部分信息,图2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铝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3 B.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g C.铝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D.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影响铝元素的化学性质 【答案】B 【解析】A、单元格左上角的13为原子序数,质子数=原子序数=13,不符合题意;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省略不写,故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符合题意;C、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不符合题意;D、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电子的得失,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易错)64.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C.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答案】C 【解析】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A正确;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故B正确;C、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故D正确。 (重点)65.如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 A.①单质、③氧化物 B.②化合物、④氧化物 C.①单质、③化合物 D.②含氧化合物、④氧化物 【答案】B 【解析】由图示以及上述分析可以看出①应该是单质②应该是化合物,利用这些信息其中的并列与包含关系可知:③是含氧化合物其包含氧化物,故④是氧化物,选项中只有B符合题意。 故选B。 (重点)66.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电子数不同 B.原子是一切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C.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钠原子和钠离子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C 【解析】A、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A不正确;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故B不正确;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C正确;D、钠原子和钠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D不正确。故选C。 (重点)67.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高光效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简称LED)技术,已广泛用于照明、显像等多个领域。氮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镓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属于金属元素 B.镓原子核内有31个中子 C.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g D.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 【答案】D 【解析】A、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属于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B、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故不符合题意;C、由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故不符合题意;D、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易失电子,显-3价,由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易失电子,显+3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故符合题意 (易错)68.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比原子质量大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气,所以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 【答案】D 【解析】A、 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但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故错误;B、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氯酸钾含氧元素,但它是盐,故错误;C、分子由原子构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质量大,分子只能是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错误;D、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气,所以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说法正确。故选D。 (易错)69.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有氧气参加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有氧气参加 B.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则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C.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D.分解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但只有一种反应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A、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这里的氧指的是氧元素不是指氧气的单质,所以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加,错误;B、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例如金刚石属于纯净物,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错误;C、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氖原子和水分子,错误;D、反应物只有一种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如氧气→臭氧,正确。故选:D。 (易错)70.某同学梳理归纳了以下知识,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 ①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18个族 ②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与正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③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④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⑤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⑥镁原子和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因此镁元素和氦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A 【解析】①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14个族,该选项说法错误,因为第八、九、十三列是一族;②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与正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③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例如1个水分子和1个甲烷分子都含有10个质子,不属于同种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④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磷元素可以组成红磷和白磷,白磷和红磷混合组成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⑤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⑥镁原子和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但是镁元素和氦元素化学性质不同,这是因为氦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极不活泼,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 (基础)7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某化学小组的同学经过调查和搜集资料得知,可以通过① 化学沉降(明矾)②杀菌消毒(用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过滤等几个步骤对黄河水进行净化。合理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①化学沉降:明矾溶于水后会形成胶体,能吸附水中的固体小颗粒,使悬浮水中的小颗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加快悬浮物的沉降,此操作是把不能自然沉降的固体颗粒沉降下来,且并未进行彻底分离,故此操作应是自然沉降后、过滤前的操作;②杀菌消毒:使用漂白粉在水中生成氯气杀死水中病菌,应该为过滤后的净化操作;③自然沉降:静置,使水中较大的固体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而沉降下来,由于不需其他操作,故应为最先进行的操作;④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可除去水中沉降下来的固体颗粒,因此应排在沉降后。合理的操作顺序是③①④②。故选B (重点)72.某同学模拟自来水厂将黄泥水净化,并最终制得蒸馏水。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明矾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促进悬浮杂质的沉降 B.加活性炭是利用了它具有吸附性的化学性质 C.证明液体B是硬水可采用加肥皂水的方法 D.操作a是利用了水与其他物质的沸点不同 【答案】B 【解析】A、明矾可以吸附较大颗粒,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促进悬浮杂质的沉降,故正确;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性是物理性质,故错误;C、证明液体B是硬水可采用加肥皂水的方法,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正确;D、操作a是蒸馏,蒸馏利用了水与其他物质的沸点不同,故正确;故选B。 (重点)73.下列关于过滤操作叙述正确的个数是( ) ①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②滤纸边缘要高于漏斗边缘 ③为了加快过滤的速度,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 ④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⑤过滤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A 【解析】①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可以避免滤液飞溅,选项正确;②过滤时,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选项错误;③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玻璃棒不能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否则会戳破滤纸,造成浊液流进烧杯使滤液浑浊,选项错误;①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避免玻璃棒戳破滤纸,选项正确;⑤过滤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是金属材料制作的,选项错误;正确选项是①①,故选A。 (重点)74.小明收集到一瓶浑浊的长江水,拟定如图所示的净化流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I中加入的试剂X可以是明矾 B.Y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高铁酸钾消毒杀菌发生了化学变化 D.得到的净化水是纯净物 【答案】D 【解析】A、由于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所以步骤Ⅰ中加入的试剂X可以是明矾,以加速悬浮颗粒的沉降,选项正确;B、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所以Y试剂可以是活性炭,选项正确;C、高铁酸钾消毒杀菌是高铁酸钾与细菌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使细菌死亡,选项正确;D、净化后得到的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不是纯净物,选项错误,故选D。 (基础)75.有关电解水实验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 C.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是1∶2 D.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可增强导电性 【答案】C 【解析】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在电源正极一端产生氧气,在负极一段产生氢气,而且正极一端的氧气体积是氢气的一半,这个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纯水不导电,加入少量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使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易错)76.推理与归纳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且不可供呼吸,故可用做粮食瓜果的保护气 C.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变色等现象,则有发光、变色等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则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B 【解析】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选项A推理错误;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且不可供呼吸,无毒,可用做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故选项B推理正确;C.有发光、变色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霓虹灯通电发光、变色,是物理变化,故选项C推理错误;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则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化学反应,故选项D推理错误。故选B。 (提升)77.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足量红磷在装满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 C.将水通直流电一段时间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答案】B 【解析】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装置内气体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故A不正确;B、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随着反应进行,集气瓶内气体质量不断减小,当氧气完全反应后,气体质量变为零,故B正确;C、将水通电一段时间,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8:1,故C不正确;D、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加入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只改变反应的速率,不会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同,故D不正确。故选B。 (易错)78.逻辑推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下面是从小明同学学习笔记中摘录出来的一些推理,你认为正确的一句是 A.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D.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电子时,元素的性质比较稳定,氖原子核外最层电子数为8,所以氖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答案】D 【解析】A、由元素的定义可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与氨气分子质子数相同但不是同种元素,要说明的是同种元素须指明是原子做前提,故此选项错误;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例如,铁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故此选项错误;C、由氧化物的定义可知,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就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钾中虽含有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此选项错误;D、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电子时,元素的性质比较稳定,氖原子核外最层电子数为8,所以氖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此选项正确;故选D。 (重点)79.分类、归纳等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归纳中正确的是 A.氧化物:SO2、C6H8O6 B.化合物:KNO3、Fe3O4 C.单质:水、铁粉 D.混合物:洁净的空气、液态氧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硫是由S、O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C6H8O6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B、硝酸钾和四氧化三铁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C、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铁粉是由同种元素(Fe)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D、洁净的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液态氧是液态氧气,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故选B。 (重点)80.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A.Al(NO3)3 B.CaCO3 C.Al2(SO4)3 D.Fe(NO3)3 【答案】A 【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非金属元素是氮元素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三者组成的化合物是Al(NO3)3 。故选A。 (基础)81.在化学世界里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也变得鲜活起来,它们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着不同的含义。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 A.Mg2+: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B.CO2: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氧原子 C.2H:2个氢元素 D.:氧化钙的化合价为+2价 【答案】A 【解析】A、Mg2+中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故选项正确;B、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故选项错误;C、应该是2个氢原子,故选项错误;D、应该是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项错误;故选A ZS82.《茉莉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苏南民歌。茉莉花香气的成分有多种,乙酸苯甲酯(C9H10O2) 是其中的一种。下列关于乙酸苯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酸苯甲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g B.乙酸苯甲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乙酸苯甲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9: 10: 2 D.乙酸苯甲酯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构成 【答案】B 【解析】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选项错误;B、由化学式可知,乙酸苯甲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选项正确;C、乙酸苯甲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9):(1×10):(16×2)≠9:10:2,故选项错误;D、乙酸苯甲酯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B。 (重点)83.2018年2月9日,冬奥会在韩国平昌如期举行,俄罗斯运动员受兴奋剂风波影响,诸多名将未能参加。乙基雌烯醇C20H32O是禁止运动员服用的兴奋剂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基雌烯醇是混合物 B.乙基雌烯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8g C.乙基雌烯醇中碳、氢、氧元素的个数比为20:32:1 D.一个乙基雌烯醇分子由20个碳原子、3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D 【解析】A、乙基雌烯醇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乙基雌烯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0+32+16=288,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不符合题意; C、乙基雌烯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0:32:1,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能论种类,不能论个数,不符合题意;D、由化学式可知,一个乙基雌烯醇分子由20个碳原子、3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符合题意。故选D。 (提升)84.已知NaHS、MgSO4、NaHSO3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a% B.2a% C.(100-1.75a)% D.(1-0.75a)% 【答案】C 【解析】由于Na和H的相对原子质量和(1+23=24)等于Mg的相对原子质量(24),所以可以从质量角度将“NaH”视为一个与Mg等效的整体A(即将“NaH”和Mg都换用“A”来表示,其相对原子质量可作24)。根据A、S质量比为24:32以及硫的质量分数为a%,设A的质量分数为x,则有24:32=x:a%,解之得,混合物中A的质量分数为 ,氧的质量分数为1-a%-=1-1.75a%=(100-1.75a)%;故选C。 (提升)85.有氧化镁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 4g,经测定其中含有氧元素 1.8g,则另 一种金属氧化物是( ) A.Al2O3 B.CuO C.CaO D.Fe2O3 【答案】A 【解析】A. Al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7.1%>45%,此选项符合题意; B. Cu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Ca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6%<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Fe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提升)86.已知某气体可能由O2、CO、CO2中的两种或三种组成,实验测得其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3:7,则该气体的组成情况不可能是 A.O2和CO B.O2和CO2 C.CO和CO2 D.O2、CO、CO2 【答案】B 【解析】CO中C、O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3:4;CO2中C、O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3:8。因为3:8<3:7<3:4,所以该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混合物,还可能是一氧化碳与氧气的混合物,该可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混合物。分析各选项可知,选项B不合题意。故选B。 (提升)87.等质量的SO2与SO3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 B.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6:5 C.SO2与SO3的分子个数比为5:4 D.硫元素的质量比为5:4 【答案】B 【解析】A、设两种物质的质量都为M,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M××100%):(M××100%)=5:6,故正确;B、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2):( ×3)=5:6,故错误;C、所含分子的个数比= : =5:4,故正确;D、所含硫元素的质量比=(M××100%):(M××100%)=5:4,故正确;故选:B。 (提升)8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相等的CO与CO2中碳元素质量比为7:11 B.NO、NO2、N2O3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二氧化氮 C.含氨质量分数为16.8%的碳酸氢铵(NH4HCO3)化肥是纯净物 D.160g的Fe2O3中含有铁元素的质量为112g 【答案】D 【解析】A、设质量均为A 那么CO中C的质量为:, CO2中C的质量为:,则比值为::==,故错误;B、NO、NO2、N2O3中氮元素质量分数分别为 , , ,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一氧化氮,故错误;C、碳酸氢铵(NH4HCO3)含氮质量分数为17.7%,含氮质量分数为16.8%的碳酸氢铵(NH4HCO3)化肥是混合物,故错误;D、氧化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70%,160g的Fe2O3中含有铁元素的质量为,故正确;故选D (重点)89.依据氯元素的化合价的不同,有关物质按照一定的规律可排列如下①NaCl,②Cl2,③HClO,④R,⑤Cl2O7,则R 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A.KClO3 B.Ca(ClO)2 C.HClO4 D.KCl 【答案】A 【解析】已知Na为+1价、H为+1价、O为-2价,设①NaCl③HClO⑤Cl2O7中Cl元素化合价分别为x1、x3、x5,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x1=0,解得x1=-1;(+1)+x3+(-2)=0,解得x3=+1; 2x5+(-2)×7=0,解得x5=+7;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②Cl2中Cl元素化合价为0。因此可得出:物质是按Cl元素化合价由低到高进行排列的,则④R中Cl元素化合价应在+1和+7之间。A、设KClO3中Cl元素化合价a,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a+(-2)×3=0,解得a=+5,Cl元素化合价在+1和+7之间,正确;B、设Ca(ClO)2中Cl元素化合价b,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2)+b×2+(-2)×2=0,解得b=+1,Cl元素化合价不在+1和+7之间,错误;C、设HClO4中Cl元素化合价c,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c+(-2)×4=0,解得c=+7,Cl元素化合价不在+1和+7之间,错误;D、设KCl中Cl元素化合价d,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d=0,解得d=-1,Cl元素化合价不在+1和+7之间,错误。故选A。 (提升)90.现有32g某可燃物在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后,测得生成88g二氧化碳和72g水,关于该可燃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氧化物 B.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答案】B 【解析】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44g+36g﹣16g=64g,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00% =12g,氧元素的质量为44g﹣12g=32g,36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6g××100%=4g,氧元素的质量为36g﹣4g=32g,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该可燃物,该可燃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g+32g﹣64g=0,则该可燃物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故选B。 (基础)9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分子的数目可能不变,也可能改变;元素的种类一定不变;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的种类一定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一定不变,故选B。 (提升)92.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8 10 10 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1 2 2 A.该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 B.表中待测值应为5 C.物质a与b变化的质量比为3:8 D.物质d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C 【解析】A、根据物质的质量变化,可知a和c反应生成b,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则属于化合反应,说法正确;B、因b质量增加11g,c质量减少8g,则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质量减少3g,则待测值为8-3=5,说法正确;C、由质量守恒定律及物质的质量变化可知,物质a与b变化的质量比为3:11,说法错误的;D、因d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d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说法正确。故选:C。 (重点)93.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碳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二氧化碳和乙烯均属于氧化物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D.参加反应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4:1 【答案】C 【解析】A、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错误;B、二氧化碳是氧化物,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属于有机物,不是氧化物,故错误;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故正确;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6:2=3:1,故错误。故选:C。 (重点)94.在反应2A + B = 3C + D中,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5﹕1,已知20克A与一定质量的B恰好反应,生成5克D,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 ) A.4﹕19 B.3﹕5 C.1﹕3 D.2﹕17 【答案】D 【解析】解:令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和1,设恰好与A反应的B的质量为x,则: 解得x═2g,则由20g A与2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 D,生成C的质量为:20g+2g-5g═17g 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2g:17g═2:17。故选D。 (重点)95.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 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 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A、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的氢气是单质,该反应中四种物质不是均为化合物,错误;B、反应前的H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水中H元素化合价为+1价,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错误;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正确;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正确。故选C。 (提升)96.A、B、C三种物质各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新物质D30g;若增加10gA,反应停止后,只有物质C剩余。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 剩余9g B.反应中所消耗的A 和B的质量比是3:2 C.第二次反应停止后,D 的质量为50g D.反应中所消耗的A 和C的质量比是5:3 【答案】C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生成物的质量会增加,反应物的质量会减少;若增加10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说明参加第二次反应的A的质量为25克,B的质量为15克,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3;A、B、C三种物质各15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g新物质D,说明参加第一次反应的A的质量为15克,B的质量为9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第一次反应的C的质量为6克,则A、B、C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3:2,则第二次参加反应的C的质量为10克,生成D的质量为50克.A、参加第一次反应的B的质量为9克,剩余6克,故A不正确;B、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为5:3,故B不正确;C、第二次反应停止后D的质量为50克,故C正确;D、反应中A与C的质量比为5:2,故D不正确.故选C。 (提升)97.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其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0 16 0 0 反应中质量(g) m2 1.6 反应后质量(g) m1 0 15.2 6.4 A.m1的值是4.4 B.m2的值是4 C.甲和乙是反应物 D.甲、丁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8 【答案】B 【解析】A、由质量守恒定律,甲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5.2g+6.4g−16g=5.6g,故m1的值是10g−5.6g=4.4g,错误;B、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16g:6.4g,当生成1.6g丁时,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应为4g,m2的值是16g−4g=12g,正确。C、甲和乙是反应物,错误。D、甲、丁间反应的质量比为5.6g:6.4g=7:8,错误。故选B。 (基础)98.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C.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故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此为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A错误; B、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但其质量守恒的原因却是由于反应前后原子不变,故B错误;C、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增加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C错误;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此为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D正确。故选D。 (基础)99.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正确的是 A.4 Fe + 3O2Fe2O3 B.2 P + O2 P2O5 C.2H2O 2H2↑+ O2↑ D.S + O2↑SO2 【答案】C 【解析】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故A错误;B、该化学方程式配平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4P+5O2 2P2O5,故B错误;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D、该化学方程式反应物是氧气,二氧化硫的后面不需要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S+O2 SO2。故选C。 (基础)100.煤油中含有噻吩(用X表示),噻吩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X +6O24CO2+SO2+2H2O,则噻吩的化学式为 A.C4H4S B.C4H6S C.CH4 D.C4H8S 【答案】A 【解析】反应后生成物中,共有4个碳原子、1个硫原子、1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X+6O2中已有12个氧原子,则1个X分子中含有4个碳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氢原子,所以X化学式是C4H4S。故选A。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备考必刷题专练02(填空题) (重点)1.请用化学用语表示 (1)氢氧化铁_______ (2)4个碳酸根离子______ (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_____ (4)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5)氯酸钾中氯元素化合价________ (6)氖气_______________。 【答案】(1)Fe(OH)3 (2) 4CO32- (3)H2O (4) CO2 (5) (6)Ne 【解析】(1)氢氧化铁是由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的一种碱,其化学式为Fe(OH)3,故填Fe(OH)3。 (2)书写离子符号时,先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再写出电荷的电性,1个碳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碳酸根离子的符号为CO32-,表示多个离子时,在相应的离子符号前标出离子数目即可,故4个碳酸根离子的符号写为4CO32-。)(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其化学式为H2O,故填H2O。(4)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其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其化学式为CO2,故填CO2。(5)标元素化合价时,在化学式中相应的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写出元素化合价的正或负,再写出化合价的数值,氯酸钾中氯元素化合价为+5价,故氯酸钾中氯元素化合价标为。(6)氖气是由氦原子直接构成的,其化学式就是组成元素的元素符号,故填Ne。 (重点)2.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化学符号的含义:4N_____;3O2________;5SO_________; (2)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CO2中“2”的含义是_________;Mg2+中“2”的含义是__________; 【答案】(1)4个氮原子 3个氧分子 5个硫酸根离子 (2) 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解析】(1)元素符号的前面写出数字表示原子的数目,即4N表示4个氮原子,故填4个氮原子; 化学式的前面写出数字表示分子的数目,即3O2表示3个氧分子,故填3个氧分子;离子符号的前面写上数字表示离子的数目,即5SO表示5个硫酸根离子,故填5个硫酸根离子。(2)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含某原子的数目,所以CO2中“2”的含义是1 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填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所以Mg2+中“2”的含义是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填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重点)3.用化学用语表示: (1)3个硫原子_____; (2)铵根离子_____;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与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_____; (4)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 (5)标写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_____。 【答案】(1)3S (2) NH4+ (3)Al2O3 (4) (5) 【解析】(1)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3个硫原子:3S;(2)铵根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NH4+;(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与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Al2O3;(4)氧原子是第8号元素,结构示意图 ; (5)二氧化碳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易错)4.(1)用下列物质的编号回答有关问题: ①雨水②蒸馏水③雨后洁净的空气④氦气⑤氮气⑥高锰酸钾分解后的固体产物⑦四氧化三铁⑧自来水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 (2)写出下列化学符号: ①矿泉水中的钙离子________②可用于液氦冷冻机的氦气_________③可用来发面的碳酸钠_______④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_______。 【答案】(1)①③⑥⑧ ②④⑤⑦ ④⑤ ②⑦ (2) Ca2+ He Na2CO3 【解析】(1)①雨水中含有水和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②蒸馏水是纯净水,属于纯净物,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还属于化合物; ③雨后洁净的空气由多种成份组成,属于混合物;④氦气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⑤氮气是氮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纯净物;⑥高锰酸钾分解后的固体产物由锰酸钾、二氧化锰等,属于混合物; ⑦四氧化三铁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⑧自来水中含有水、可溶性物质等多种成份,属于混合物。属于混合物的是①③⑥⑧,属于纯净物的是②④⑤⑦,属于单质的是④⑤,属于化合物的是②⑦。(2)①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钙离子可表示为:Ca2+。②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He。③碳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其化学式为:Na2CO3。④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可表示为:; (基础)5.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习的特点。 (1)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①铝元素_____、②镁离子_____ (2)写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①2H_____,②2H2_____ (3)写出下列元素或根的符号和化合价: ①钙元素_____、_____价 ②碳酸根_____、_____价 (4)从宏观上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水是由_____组成的: 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那么,二氧化碳是由_____构成的。 (5)打开食品包装袋,会闻到食物的香气,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 【答案】(1)Al; Mg2+ (2)2个氢原子; 2个氢分子 (3)Ca; 0、+2; CO3; ﹣2。 (4) 氢元素和氧元素; 二氧化碳分子 (5) 不断运动的 【解析】(1)①铝元素可以表示为Al;②镁离子可以表示为Mg2+。(2)①2H表示2个氢原子,②2H2表示2个氢分子。(3)①钙元素符号是Ca,在单质中化合价是0,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是+2;②碳酸根符号是CO3,化合价是﹣2。 (重点)6.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画出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 (2)A、B、C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 (3)A和B两种粒子的________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1)11 (2) BC (3) 最外层电子数 【解析】(1)钠原子是第11号元素;钠原子结构示意图:(2)B和C质子数都为17,属于同种元素;(3)A和B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 (重点)7.美国两位科学家利用碘元素,借助放射学进行了“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揭开了“细胞如何感知周围环境”之谜,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如图一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由图一可知碘元素属于_______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碘元素的质子数_________; (2)根据图二中的信息可知,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___(填“得”或“失”)电子而形成碘离子,碘离子属于______(填“阴”或“失”)离子,其符号是 ______。 (3)如图3中微粒与碘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属于稳定结构的是 ________。 【答案】(1)非金属 126.9 53 (2)得 阴 (3)B C 【解析】(1)碘元素的汉字偏旁“石”,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6.9,原子序数=质子数,故碘元素的质子数为53。(2)根据图二中的信息可知,碘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形成碘离子,碘离子属于阴离子,符号是。(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图3中微粒与碘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B,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电子(只有一层达2电子)为稳定结构,故属于稳定结构的是C。 (重点)8.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认真分析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从上表中查出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填序号) A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 质子数不同 C 中子数不同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请写出其中一条:_____。 (4)如图是元素锶(S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_____,锶离子的符号为_____。通过上表分析可知,锶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周期。 【答案】(1)26.98 (2)B (3) 同一周期,由左往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4) 38 Sr2+ 五 【解析】(1)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2)根据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粒子是质子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3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同一周期,由左往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4)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x=2+8+18+8+2=38;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有2个电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而形成带有2个单位正电荷的锶离子﹣﹣Sr2+;锶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所以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 (易错)9.用“”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下图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_____; (2)此变化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有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3)该化学反应中氮气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是_____。 【答案】(1) (2) N和O (3)1:1 【解析】(1)由A→B是分子分成原子的过程,且各原子的数目保持不变,则B图中含有1个氧分子,2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故B图中各粒子的分布图可画为。(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所以此变化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氮原子和氧原子,其符号依次为N、O,故填N和O。(3)由图可知,A图中含有1个氮分子和2个氧分子,反应后C图中含有2个一氧化氮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前后减少了1个氮分子和1个氧分子,则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重点)10.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将“分子”、“原子”或“元素”填入如图中序号所对应的横线上。①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 (2)在铜、氯化钠、二氧化碳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 (3)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选填I或II)。 【答案】(1)元素 原子 分子 (2)NaCl (3)I 【解析】(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形成离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将“分子”、“原子”或“元素”填入如图中序号所对应的横线上。①元素 ② 原子 ③ 分子;(2)在铜、氯化钠、二氧化碳三种物质中,铜是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的;(3)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物理变化中分子的种类不变。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上,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I,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提升)11.某粒子R的结构示意图为。 (1)当x=10+y时,该粒子为_________ (填“原子”或“阳离子”或“阴离子”,下同),当x>10+y时,该粒子为_________。 (2)若该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是R原子,当y=2时,x=_________。 (3)若该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是R-,则x=_________,y=_________。 【答案】(1)原子 阳离子 (2)12 (3)17 8 【解析】(1)当x=10+y时,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表示原子;当x>10+y时,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说明该粒子失去了电子,所以表示阳离子;(2)若该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是R原子,则x=10+y,当y=2时,x=12。(3)若该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是R-离子,说明R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以y=8,R-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8,又因为R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R-离子,则x=17。 (提升)12.原子序数为11~17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请结合下图回答: (1)原子序数为15的原子质子数为_________,最外层有_________个电子。 (2)结合上图用符号表示下列内容: ①原子序数为12的原子形成的离子符号___________。 ②分子中含有两个原子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 ③原子序数为13、17的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 (3)从11~17,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其原子结构呈现出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 【答案】(1)15 5 (2)Mg2+ Cl2 AlCl3 (3)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解析】(1)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电子数,所以原子序数为15的原子质子数为15,最外层有5个电子;故填:15;5;(2)①原子序数为12的是镁元素,镁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有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Mg2+;故填:Mg2+;②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每个氯分子是由两个氯原子构成的;故填:Cl2;③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13号元素是铝元素,其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易失去3个电子而显+3价,17号元素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而显-1价,故氯化镁的化学式为:AlCl3;故填:AlCl3;(3)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得: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故填: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基础)13.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指 ________ “二低”是指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三靠”是指①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答案】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 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解析】“一贴”是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目的是加快过滤速度, “二低”是指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三靠”是指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基础)14.(1)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______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____出来。 (2)易生水垢的水中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叫____水,这种水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转化成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____水。 (3)对于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_________;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______;综合运用上述___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其先后顺序是___。 【答案】(1)吸附 沉降 (2)硬 软 (3) 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 蒸馏 3 沉淀、过滤、蒸馏 【解析】(1)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2)易生水垢的水中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叫硬水,这种水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转化成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软水。(3)水的净化步骤大概为自然沉降,明矾沉降,过滤,通入氯气杀菌消毒。静置沉淀可使大颗粒固体沉降下来。水的净化有一步是加入明矾,利用其吸附性,可使小颗粒聚集成大颗粒沉降,此为吸附沉淀。过滤能除去水中所有不溶性的固体物质,蒸馏后得到的水中只有水一种物质,所以蒸馏净化程度最高。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通过加热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所以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蒸馏。综合运用上述3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其先后顺序是沉淀、过滤、蒸馏。 (重点)15.在过滤的实验操作中: (1)在实验室完成该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除玻璃棒外还有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其中玻璃棒的作用___________。漏斗下端紧靠稍微内壁的原因:____________。 (2)滤纸的边缘要___液面(填“高于”或“低于”),这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 。 . (3)该操作用于水的净水,可除水中___________杂质。 (4)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烧杯、漏斗 引流 防止液体飞溅 (2)高于 防止过滤的液体不经过滤纸而直接流入烧杯中 (3)难溶性 (4)滤纸破损 过滤时液面高出滤纸边缘 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解析】(1)过滤需要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故在实验室完成该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除玻璃棒外还有烧杯、漏斗,其中玻璃棒的作用引流,漏斗下端紧靠稍微内壁的原因防止液体飞溅。(2)为了防止过滤的液体不经过滤纸而直接流入烧杯中,滤纸的边缘要高于液面,故主要是为了防止过滤的液体不经过滤纸而直接流入烧杯中。(3)过滤可以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故该操作用于水的净水,可除水中难溶性杂质。(4)滤纸破损、过滤时液面高出滤纸边缘、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都会导致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故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过滤时液面高出滤纸边缘、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易错)16.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填字母) 【答案】A BCE D 【解析】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根据单质的定义,属于单质的是:A ;氧气和臭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过氧化氢溶液都是由两种物质组成,因此属于混合物的是:BCE;属于氧化物的是:D,因为冰和水属于同种物质两种不同状态,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基础)17.“生命吸管”可直接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主要处理步骤与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相似,如图所示:(③中离子交换树脂的主要作用是去除重金属离子、软化水质) (1)②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填字母。下同),④中超滤膜的作用是______。 A去除有害菌和部分病毒 B吸附杂质 C除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2)若无生命吸管,取用河水时,要降低水的硬度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生活中常采取______方法,此方法属于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下列图标表示“国家节水标志”的是______。 【答案】(1)B A (2)煮沸 化学 (3)B 【解析】(1)由净化水的过程可知,其中步骤①的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作用是吸附杂质,④中超滤膜的作用是去除有害菌和部分病毒;故填:B;A。(2)若无生命吸管,取用河水时,要降低水的硬度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生活中常采取煮沸方法。此方法利用高温促进矿质离子沉淀,且高温使病原物的蛋白质变性等化学方法,因而发生化学变化;故填:煮沸;化学。(3)A、图中所示标志是节能标志,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选项正确。C、图中所示标志是回收标志,故选项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火灾,故选项错误。故选:B。 (重点)18.天然水净化为自来水的主要流程如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填字母). A.过滤池可以除去难溶性杂质 B.活性炭吸附池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臭味 C.清水池中一定是软水 D.投药消毒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2)自然界中的水多含杂质.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称为硬水,鉴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加入_______. (3)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列举一条生活中具体可行的节水措施:___________. 【答案】(1)C (2)肥皂水 (3)洗衣水拖地 【解析】(1)A、过滤池可以除去难溶性杂质,故正确;B、活性炭吸附池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臭味,故正确;C、清水池中不一定是软水,因为经过以上几步操作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故错误;D、投药消毒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正确;(2)鉴别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硬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大量的浮渣,软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3)在家庭中使用洗衣水拖地能节约用水等。 (基础)19.下列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表示化合物的是_________,表示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可以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是______________。 【答案】BD CF AE A 【解析】A、只含有一种原子,属于纯净物,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B、有两种原子混合,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C、只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是由两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D、含有两种分子,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E、只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F、只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是由两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所以表示混合物的是BD,表示化合物的是CF,表示单质的是AE,可以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是A。 (基础)20.生活离不开水。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学校附近河流水质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1)要除去水样中的不溶物,可采取的操作是_____。 (2)完成(1)中的操作后,可用_____检验所得水样属于硬水还是软水。 (3)完成(2)中的操作后,测定水样为硬水。日常生活中,当水的硬度大并且担心病菌过多时,可以采取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和杀灭病菌。 (4)ClO2是一种安全的饮用水消毒剂,生产Cl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为_____,Na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5)爱护水资源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不属于节约用水的是_____。 A 用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浇地 B 洗衣机洗衣服时不间断地边注水边冲洗、排水 C 洗过菜的水用来浇花 D 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浸灌为喷灌、滴灌。 【答案】(1)过滤 (2)肥皂水 (3)煮沸 (4)Cl2 +3 (5)AB 【解析】(1)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要除去水样中的不溶物,可采取的操作是过滤。(2)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3)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同时能杀灭病菌。(4)根据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中钠、氯、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2、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钠、氯、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4、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l2。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 x +(﹣2)×2=0,则x=+3。(5)A、用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浇地,会造成减产甚至绝产和水体的污染等,不属于节约用水,符合题意;B、洗衣机洗衣服时不间断地边注水边冲洗、排水,会浪费大量的水,不属于节约用水,符合题意;C、洗过菜的水用来浇花,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属于节约用水,不符合题意;D、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浸灌为喷灌、滴灌,属于节约用水,不符合题意。故选AB。 (提升)21.纯净物A是一种气体燃料。在一定条件下,将一定质量的A与40gB按图所示充分反应,当B完全反应时,生成33gC和18gD。 (1)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是_____g; (2)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该反应中A、B、C、D微粒的个数比为_____; (4)A、B、C、D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 【答案】(1)11;(2)C3H8+5O23CO2+4H2O;(3)1:5:3:4;(4)11:40:33:18 【解析】(1)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故A物质的质量为:33g+18g-40g=11g,故填:11g。(2)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反应的物质是A、氧气,生成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33g×=9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18g×=2g,9g+2g=11g,故A中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3:8,而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2×3+1×8=44,故A的化学式为:C3H8,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3CO2+4H2O;(3)该反应中A、B、C、B微粒的个数比为:1:5:3:4; (4)该反应中A、B、C、B微粒的质量比为:44:(5×32):(3×44):(4×18)=11:40:33:18。 (提升)22.自来水消毒过程中通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图表示: 表示氯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D的化学式为HClO (1)乙图所示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2)上述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有_____(填化学式); (3)以甲图为例分析,你能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_____。 【答案】(1)分解反应 (2)Cl2、O2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解析】(1)由图可知,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2)B是由同种元素(氯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E是由同种元素(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填:Cl2、O2;(3)由图可知,反应物中含2个氢原子、2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2个氢原子、2个氯原子、1 个氧原子,故由此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填: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提升)23.工业上用甲和乙反应制备丙和丁,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该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前后化合价可发生变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4)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 【答案】(1)原子 (2) CH4+ H2OCO+3H2 (3) C、H (4)8:9 【解析】(1)化学变化中原子的质量、种类、个数都不变。故填原子。(2)由图可知,反应物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配平得方程式为:CH4+ H2OCO+3H2。(3)在CH4、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4、+2,在CH4、H2O、H2中氢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1、0,所以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可变化的元素是C、H。(4) 故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是16::18=8:9。 (提升)24.氨催化氧化是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 丁是一种常见 的氧化物。 (1)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答题卡框内画出 丁 的微观结构图像。____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答案】(1)氧元素和氮元素 (2) (3) 5O2+4NH34NO+6H2O 【解析】(1)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氧元素和氮元素。(2)H2O的微观结构图像(3)由分析可知,氨催化氧化的反应方程式为5O2+4NH34NO+6H2O (基础)25.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________)Al+(________)O2(________)Al2O3 (2)(________)Fe3O4+(________)CO(________)Fe+(________)CO2 (3)(________)CH3OH+(________)O2(________)CO2+(________)H2O 【答案】(1)4 3 2 (2)1 4 3 4 (3) 2 3 2 4 【解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化学方程式为:Fe3O4+4CO3Fe+4CO2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化学方程式为:2CH3OH+3O22CO2+4H2O 专练03(实验题) (重点)1.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如图所示,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动的活塞的玻璃容器中放入一粒白磷(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将玻璃容器固定好,放在盛有85℃热水的烧杯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可以看到玻璃容器内白磷燃烧时的现象是(与红磷燃烧相似)___________ ,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恢复至常温,活塞应停在刻度__________处,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气态的__________而生成了固态的________,从而使玻璃容器内的气体体积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玻璃容器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___。 ③此反应中白磷要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 (2)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①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_____________。 ②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答一条)____________。 【答案】(1)①产生大量白烟 P+O2P2O5 4 氧气 五氧化二磷 减小 ②氮气 ③除尽氧气 (2)①木炭燃烧虽消耗了氧气,但产生了新的气体,致使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在明显变化 ②药品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只消耗氧气;生成物最好是固体;如果生成物是气体,则应用其它物质将其完全吸收 【解析】(1)本实验既是通过白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1/5),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产生大量白烟。①红磷燃烧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因此实验中可以看到玻璃容器内白磷燃烧时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白磷燃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P+O2P2O5;实验结束后,恢复至常温,活塞应停在刻度4处(既空气体积减少了1/5);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气态的氧气而生成了固态的五氧化二磷,从而使玻璃容器内的气体体积减小。②氮气占大气总量的78.12% 而且氮气不支持燃烧,因此玻璃容器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③为了准确测量空气中的氧气,因此需要通过白磷燃烧将氧气完全除尽因此反应中白磷要过量。(2)①木炭燃烧虽消耗了氧气,但产生了新的气体(二氧化碳),致使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在明显变化,因此无法进行测量,也因此实验失败。②实验室测氧气含量的反应原理: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因此该实验需要药品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只消耗氧气;生成物最好是固体;如果生成物是气体,则应用其它物质将其完全吸收。 (提升)2.用下面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图(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II)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用表示)。 【答案】(1)4P + 5O22P2O5 (2)温度降低至室温、瓶中氧气被消耗 (3) 【解析】(1)图(I)中,发生反应是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 + 5O22P2O5。(2)图(II)中,CD段气压下降,变化的原因是:温度降低至室温、瓶中氧气被消耗。(3)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则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为(V1-V2),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基础)3.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并阅读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集气瓶底部预先放少量水的作用是________。 (3)图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_____,其目的为______。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的颜色为____色,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原因是______。 【答案】(1)3Fe+2O2 Fe3O4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物质产生 (2)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造成集气瓶炸裂 (3)产生蓝紫色火焰,并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S+O2SO2 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淡蓝 空气中氧气含量少 【解析】(1)图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物质产生;(2)集气瓶底部预先放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造成集气瓶炸裂;(3)图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产生蓝紫色火焰,并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SO2,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为: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的颜色为淡蓝色,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原因是:空气中氧气含量少; (基础)4.下列实验中均用到了水。 (1) A装置中,进水量偏少的原因有_____; A 红磷加得太多 B 装置气密性不好 C 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夹子 D 弹簧夹未夹紧 (2) B装置中,瓶中加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_____ (填化学式),减少空气污染。 (3) C装置中,瓶中加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 (4) D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5) D实验中,如进行下列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滤液浑浊、过滤失败的有_____ (填字母)。 . A 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壁 B 玻璃棒下端重重戳在一层滤纸处 C 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 漏斗下端管口未紧靠烧杯内壁 【答案】(1)BC (2) (3)防止高温生成的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 (4)引流 (5) ABC 【解析】(1)红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放出大量热,A装置中,进水量偏少的原因有装置气密性不好、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夹子,故选BC。(2)硫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用水吸收,B装置中,瓶中加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化学式为,减少空气污染。 (3)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大量热,C装置中,瓶中加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生成的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4)D实验是过滤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5)A、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壁,有液体渗出,导致滤液浑浊、过滤失败,故A不正确;B、玻璃棒下端重重戳在一层滤纸处,会损坏滤纸,导致滤液浑浊、过滤失败,故B不正确;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有液体渗出,导致滤液浑浊、过滤失败,故C不正确;D、漏斗下端管口未紧靠烧杯内壁,不会导致滤液浑浊、过滤失败,故D正确。故选ABC。 (基础)5.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结论。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实验集气瓶中的现象是: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___,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2)图B所示实验可观察到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色,该实验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____(填字母)。 A 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氨分子比氧分子质量小 C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3)图C所示实验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关于该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 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 B 红磷点燃后,慢慢地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C 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D 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 【答案】(1)火星四射 3Fe+2O2Fe3O4 (2)红 B (3)4P+5O22P2O5 AD 【解析】(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反应方程式为:3Fe+2O2Fe3O4。(2)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右侧小烧杯中,溶于水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2P2O5;为保证氧气被完全消耗,红磷应过量,红磷点燃后,应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红磷熄灭后应等待装置恢复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故选AD; (重点)6.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人们的生活需要干净的水。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净水方法:①静置沉淀;②蒸馏;③吸附沉淀;④过滤,净水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 (2)如图为过滤装置。写出下列仪器、用品的名称:A______(作用:______),C______;某同学用如图的装置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后发现滤液仍浑浊,请你写出可能的两点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试举出生活中利用过滤原理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净水时,常用______ (填序号,下同)作为吸附剂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净化后水变澄清:用______来区分净化后的水是软水还是硬水。 ①明矾 ②食盐水 ③活性炭 ④肥皂水 ⑤漂白粉[主要成分是Ca(ClO)2] (4)生活中常用______方法使硬水转化成软水。 【答案】(1)C (2)玻璃棒 引流 漏斗 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滤纸破损 过滤豆渣 (3)③ ④ (4) 煮沸 【解析】(1)静置沉淀能除去大颗粒泥沙,净化程度最低,吸附沉淀能将小颗粒泥尘聚集成大的颗粒,过滤可将不溶性的固体都除掉,蒸馏能将可溶性的杂质都除掉,净化程度最高,因此由高到低的顺序是:②④③①;(2)仪器ABCD分别是玻璃棒、滤纸、漏斗、烧杯;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净水时,常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净化后水变澄清;区分硬水和软水是加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4)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有:加热煮沸或蒸馏。 (重点)7.根据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若玻璃管太长,则不易观察到蜡蒸汽燃烧,其原因是_____。 (2)实验二中,玻璃棒起_____作用,实验结束后,发现烧杯中的液体仍然浑浊,可能原因是_____。(写一条即可) (3)实验三中,在保鲜袋内加入少量酒精,排出袋内空气后封闭,放在热水中,发现保鲜袋迅速鼓起,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_____。 (4)实验四中白磷在锥形瓶中燃烧时,常常导致瓶塞被冲开,实验失败。导致瓶塞被冲开的原因是_____;为了防止瓶塞被冲开,请你将实验进行改进,改进的措施为_____。 【答案】(1)蜡蒸汽冷凝在玻璃管中 (2)引流 滤纸破损或倾倒的液体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答案合理即可) (3)酒精分子受热分子间隔变大 (4)白磷燃烧时放出的热使锥形瓶内气体膨胀,瓶内压强大于外部大气压,冲开瓶塞 将锥形瓶上单孔塞中的玻璃棒改为玻璃管,在玻璃管的外端扎上一个气球(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实验一中,若玻璃管太长,则不易观察到蜡蒸汽燃烧,其原因是:蜡蒸汽冷凝在玻璃管中,不易点燃;(2)实验二中,玻璃棒起引流作用,防止液体飞溅,实验结束后,发现烧杯中的液体仍然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或倾倒的液体液面高于滤纸边缘;(3)实验三中,在保鲜袋内加入少量酒精,排出袋内空气后封闭,放在热水中,发现保鲜袋迅速鼓起,微观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温度升高,酒精分子受热分子间隔变大;(4)实验四中白磷在锥形瓶中燃烧时,常常导致瓶塞被冲开,实验失败。导致瓶塞被冲开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时放出的热使瓶内气体膨胀,锥形瓶内压强大于外部大气压,冲开瓶塞 ;为了防止瓶塞被冲开,改进的措施为:将锥形瓶上单孔塞中的玻璃棒改为玻璃管,在玻璃管的外端扎上一个气球。 (重点)8.某同学发现下雨过后,井中的水特别浑浊,于是他利用过滤的方法将其净化。请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为过滤装置,写出下列仪器、用品的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其中 A 的作用是_________。 (2)某同学用如图的装置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后发现滤液仍浑浊,请你写出可能的两点 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该方法得到的水是____________(纯净物/混合物),若要进一步净化,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该方法制得的水是__________________(纯净物/混合物)。 【答案】(1)玻璃棒 滤纸 漏斗 烧杯 引流 (2)滤纸破损 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混合物 蒸馏 纯净物 【解析】(1)A是玻璃棒,B是滤纸,C是漏斗,D是烧杯,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实验后发现滤液仍浑浊,请你写出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3 )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用该方法得到的水是混合物,若要进一步净化,可采用的方法是蒸馏,用该方法制得的水是纯净物。 (重点)9.如图所示,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显示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开始电解后,A管收集到____________,B管收集到________________。 (6)在D处,应使用燃着的木条还是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_______________。 【答案】(1)装置简单 (2)便于检验生成的气体 (3)增强水的导电性 (4)两管中已有气体生成,实验已进行一段时间 (5)氧气 氢气 (6) 燃着旳木条 【解析】(1)由图可知,装置甲比装置乙的优点是:装置简单;(2)由图可知,装置乙中添加了一个带活塞和玻璃尖嘴的橡胶塞,便于检验生成的气体;(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是:增强水的导电性;(4)由图可知,两管中已有气体生成,实验已进行一段时间;(5)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故A管收集到氧气,B管收集到氢气;(6)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D管收集的是氢气,故应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提升)10.在“水的分解”实验探究活动中: (1)如图所示,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_____。两个电极上的现象是_____,玻璃管内的现象是_____。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其现象是_____。 (3)用一根据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其现象是_____。 (4)这个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 【答案】(1)直流电 产生气泡 液面下降 (2)气体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有爆鸣声 (3)木条复燃 (4) 【解析】(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故两个电极上的实验现象是:产生气泡; 由于水被消耗,电解生成了气体,两个玻璃管内液面下降;(2)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故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产生的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故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其现象是:气体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有爆鸣声;(3)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故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其现象是:木条复燃;(4)这个反应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基础)11.如图是简易电解水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通常向水中加入稀硫酸的目的是________。 (2)若正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是6mL,则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______mL。 (3)试管C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可用_________检验。 (4)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 (5)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水是由______________组成的。 【答案】(1)增强水的导电性 (2)12 (3)氧气(或O2) 带火星的木条 (4) 水氢气+氧气 分解反应 (5) 氢元素和氧元素 【解析】(1)实验时通常向水中加入稀硫酸,稀硫酸可以电离产生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增强水的导电性,使实验顺利进行。(2)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若正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是6mL,则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12mL。(3)试管C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小,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使带火星得木条复燃,故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4)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是:水氢气+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得特点,属于分解反应。(5)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又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得种类不变,则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重点)12.有关水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图1为简易净水装置,其中小卵石、石英沙的作用是_______,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图2为蒸馏装置,海水分别经图1与图2装置单独处理后,所得水质成分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3为简易水电解器,其中A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写出电解水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 (3)区别硬水和软水用_________;井水中往往含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用硬水洗衣服,加入肥皂后,产生的泡沫少,还会形成白色垢状物,使衣物变硬。日常生活中使用硬水会带来许多麻烦,家庭中通常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4)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小东同学做了一些分子、原子的模型,其中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模型的是______(填标号)。 (5)为了保持江河湖海的秀丽,某同学向市政府提出了保护的几条建议: ①向江河中放养适量的鱼虾,保持生态平衡; ②清理江河中的污泥; ③禁止向河道内倾倒垃圾; ④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防止水质污染。 其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填序号):______。 【答案】(1)过滤 吸附 图1所得的水中含有氯化钠等可溶性杂质,图2所得的水(蒸馏水)是纯水 (2)氧气 (3)肥皂水 煮沸 (4) C (5)④ 【解析】 【详解】 (1)图1为简易净水装置,其中小卵石、石英沙的颗粒之间有缝隙,水是液体能从缝隙中通过,而固体杂质因为颗粒体积相对较大,不能通过,所以简易净水装置中小卵石、石英沙的作用是:过滤;因为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所以简易净水装置中活性炭的作用主要是:吸附;海水经过图1简易净水装置,只能除去难溶于水的固体杂质和异味、色素,海水中的氯化钠等可溶性的盐不能除去,因此图1装置得到的水中含有氯化钠等可溶性杂质;图2为蒸馏装置,海水经图2装置单独处理后,所得水为蒸馏水,是纯水。故海水分别经图1与图2装置单独处理后,所得水质成分的区别是:图1所得的水中含有氯化钠等可溶性杂质,图2所得的水(蒸馏水)是纯水。 (2)图3为简易水电解器,水电解器中正极得到的氧气,负极得到的氢气。A管与正极相连,因此A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电解水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3)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肥皂水加入其中会形成较多浮渣。等量的水样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振荡或搅拌,如果出现浮渣多,泡沫少的现象,该样品为硬水,如果出现泡沫多,浮渣少的现象,该样品为软水。因此区别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因为硬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条件下易分解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氢氧化镁等物质,所以加热煮沸过程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会大大减少,降低水的硬度。因此家庭中通常采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4)根据图示,A表示的是H2,B表示的是O2,C表示的是H2O,D表示的是水分子分解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因此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而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模型的是C。(5)①向江河中放养适量的鱼虾,保持生态平衡,正确;②清理江河中的污泥,减少水中的污染物,正确;③禁止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可以防止水体污染,正确;④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不正确,应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因此建议中不合理的是:④。 (基础)13.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基本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A的实验操作步骤是_____; (2)图B称量8.6g食盐,发现指针向右偏转时,这时应_____; (3)图C实验结束待集气瓶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的原因是_____(填一条即可); (4)图D是电解水的实验,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写出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_____; (5)图E是区分硬水和软水的实验,本实验条件除了要控制所取硬、软水的体积相同外,还必须要控制_____相同; (6)图F为自制简易净水器,其中小卵石、石英砂和蓬松棉的作用是_____,活性炭的作用_____。 【答案】(1)连接仪器,先将导管浸入水中,再双手捂住试管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2) 继续向左盘加入适量的食盐 (3)装置漏气(或红磷量不足等) (4) 氢气 (5)滴入肥皂水体积(或滴入肥皂水滴数) (6) 过滤 吸附色素和异味 【解析】(1)图A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步骤为:连接仪器,将导管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2 )托盘天平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指针向右偏转,说明右边质量大,药品少,故应继续向左盘加入适量食盐;(3)图C实验为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实验结束待集气瓶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装置漏气或红磷量不足;(4)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故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为:; (5)图E是区分硬水和软水的实验,本实验条件除了要控制所取硬、软水的体积相同外,还必须要控制滴入肥皂水的体积(或滴入肥皂水的滴数)相同;(6)小卵石、石英砂和蓬松棉的作用是过滤,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 (重点)14.下图是教材中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中锥形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左盘锥形瓶口在白磷点燃后要塞紧瓶塞,原因是______; (3)在实验设计上,玻璃管上方系一瘪气球的目的是______; (4)实验结束后(锥形瓶已冷却到室温),发现瓶中白磷过量,为了防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将锥形瓶瓶口倒置于盛满水的水槽中(如图,瓶口贴紧水面),拔下瓶塞,发现水进入锥形瓶中,则进入瓶中的水占锥形瓶的容积的1/5,原因是:______. 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5)某甲同学用A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如下:如图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硫酸铜溶液与铁钉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 ①烧杯内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 ②最后天平的指针(填序号)___(a 偏左 b 偏右 c 不偏转 d 无法预测). (6)①乙同学用B装置研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如下: 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碳酸钠粉末接触,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右,该反应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若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利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来设计实验,在装置设计方面应做到___. ③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 【答案】(1)产生大量白烟 (2)防止空气逸出 (3)防止白磷燃烧放出热量使瓶塞被鼓出来 (4)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白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 (5) 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的固体,溶液有蓝色变为浅绿色 c (6) 符合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 【解析】(1)磷燃烧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由于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属于固体,属于白烟,故锥形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2)左盘锥形瓶口在白磷点燃后要塞紧瓶塞,因为磷燃烧放出大量热,根据热胀冷缩现象,防止空气从瓶中逸出来;(3)瘪气球是为了缓冲由于空气膨胀而使瓶内气压增大,导致瓶塞被鼓出来;(4)白磷过量已经把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掉了,而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所以水会进入五分之一。(5)①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烧杯内反应的实验现象为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的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②甲同学所做的实验中,没有气体参加或生成,所以左右肯定平衡,故选c;(6)①乙同学所做的实验中,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的原因是: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装置不密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左盘内质量减小,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要想使两边相等,只能把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不让其出去,也就是说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了; ③质量守恒的原因:微观是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故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重点)15.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甲、乙、丙、丁四组的同学分别做了A、B、C、D四个实验,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甲组同学利用如图A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_____;甲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先胀大后变小,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 (2)乙组同学做了如图B所示实验,试剂混合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分别表示为m(前)、m(后)。化学方程式为:乙组同学通过实验得出结论:m(前)>m(后),有人认为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这种观点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若所用试剂不变,改进的方法是_____ 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丙组同学做了实验C所示实验,得出实验结论:m(前)=m(后),你认为该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_____。 (4)丁组同学通过D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验证了质量守恒。化学方程式为:,请你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_____。 【答案】(1)防止白磷燃烧炸裂锥形瓶底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气球膨胀,反应后氧气被消耗完,气体冷却,气球缩小 (2)不正确 减少药品的质量且把烧杯换成瓶口用塞子密封的锥形瓶 不能 (3)酒精和水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4) 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不变 【解析】(1)甲组同学利用如图A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锥形瓶内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热,可能使锥形瓶底部破裂,所以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防止白磷燃烧炸裂锥形瓶瓶底;甲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先胀大后变小,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放出热量,气球膨胀,反应停止氧气被消耗完,气体冷却,气球缩小。(2)乙组同学做了如图B所示实验,试剂混合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分别表示为m(前)、m(后)。化学方程式为:乙组同学通过实验得出结论:m(前)>m (后),有人认为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种观点不正确,原因是反应过程中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导致称量生成物总质量变小。若所用试剂不变,改进的方法是:减少药品的质量且把烧杯换成瓶口用塞子密封的锥形瓶,这样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3)丙组同学做了实验C所示实验,得出实验结论:m(前)=m(后),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为酒精和水混合只是发生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4)丁组同学通过D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验证了质量守恒。化学方程式为:,用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不变。 (提升)16.请结合下列常用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在加入药品前,应首先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若要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干燥的氧气,为了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可选择的发生收集装置是_____(填字母,从“A~F”中选),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 (4)二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若用装置G收集二氧化氮,你认为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端进入。 【答案】(1)长颈漏斗 (2)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CD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4) a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 在加入药品前,应首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装置漏气,会收集不到气体;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若要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干燥的氧气,为了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C,因为该反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可将块状二氧化锰置于多孔隔板上,关闭止水夹,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固液接触,反应发生,产生气体,压强增大,将过氧化氢溶液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止水夹,固液接触,反应发生;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要想得到干燥的氧气,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故收集装置选D,故填:CD;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4)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装置G收集二氧化氮,气体应从a端进入。 (提升)17.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用仪器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 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其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 _______(填字母)进行组装;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g装置收集氧气,开始收集氧气的最佳时机为 ___________。 (4)若用如图装置收集一瓶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__(填“a”或“b”)端进入集气瓶。 (5)某兴趣小组,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不同体积分数的氧气中复燃情况,部分实验数据如表: 氧气体积分数 30 40 60 70 带火星的木条 不变 稍亮 复燃 复燃 根据上表数据:若在集气瓶中注入占其容积 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将瓶内的水排尽,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该集气瓶中进行实验,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答案】(1)锥形瓶 (2)ad或cde (3)当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时 (4)b (5)带火星木条复燃 瓶中氧气体积分数达到了使木条复燃的体积分数 【解析】(1)仪器a是锥形瓶;(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用ad或cde进行组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g装置是排水法收集氧气,刚冒出的气泡是空气,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开始收集; (4)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气体从b端进入集气瓶; (5)设集气瓶体积为x,将瓶内的水排尽后氧气体积为:x×50%+x×21%=0.71x,此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0%=71%,71%>60%,因此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升)18.实验室中,可利用下列装置制取某些气体。 (1)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 ;②_______。 (2)若用C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 ①C装置需做出的一处改进是____________;收集装置应该选__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②以下是某同学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Ⅰ.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 Ⅱ.先固定试管,后放置酒精灯 Ⅲ.先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后加热试管 (3)实验室常用硫铁矿和稀硫酸(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该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由上述信息推知,在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时(要求反应速率可控,所得气流平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下同),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 (4)如图是一个多用途装置,其部分用途如下: ①若用于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检验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 ②若用于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然后从_______端通入氧气(填“a”或“b”)。 (5)如图A、B是有关氧气化学性质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①A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 ②B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③请写出B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 【答案】(1)试管 集气瓶 (2)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D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分解反应 Ⅱ、Ⅲ(全对才给分) (3) A E (4)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处,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 (5) b 吸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避免其污染空气 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解析】(1)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①是试管;②是集气瓶。(2)①若用C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高锰酸钾是粉末状的,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试管口需要塞一团棉花,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故C装置需做出的一处改进是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氧气不易溶于水,故收集装置应该选D;反应是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符合一变多,故其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②Ⅰ.实验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故正确;Ⅱ.实验组装仪器要由下而上,先放置酒精灯,后固定试管,故不正确;Ⅲ.先加热试管排尽空气,后将导管伸入集气瓶收集气体,故不正确。故选ⅡⅢ。(3)实验室常用硫铁矿和稀硫酸(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在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时(要求反应速率可控,所得气流平稳),注射器能控制反应物的滴加速率,控制反应速率,故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硫化氢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用的收集装置是E。(4)①若用于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从长管进,空气从短管排出,故检验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处,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②若用于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氧气密度比水小,氧气要从短管通入,水从长管排出,故然后从b端通入氧气。(5)①硫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故A中水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避免其污染空气。②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故B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③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故B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升)19.实验室中分别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氯酸钾制取比较纯净的氧气。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写出甲所指仪器名称:_____;组装A装置时,固定试管应在放置酒精灯之_____(选填“前”或“后”)进行。 (2)欲用高锰酸钾制取比较纯净的氧气,则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反应。若用该装置收集的氧气也不纯,原因可能是_____。 (3)查阅资料知,高铁酸钾(K2FeO4)固体可用于制取氧气。 方案一:4K2FeO4 2Fe2O3+4K2O+3O2↑ 方案二:4 K2FeO4+10H2O=4Fe(OH)3↓+8KOH+3O2↑ ①若用方案二制取氧气,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装置序号)。选用图F装置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氧气应该从_____(填“a”或“b”)端通入。 ②下列关于以上两种方案制取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方案一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b.方案二更简便、节能 c.制取等质量的氧气,两种方案所需高铁酸钾的质量相等 【答案】(1)集气瓶 后 (2)AD 分解 刚有气泡就收集,而没有等气泡均匀冒出时才收集 (3)B a abc 【解析】(1)甲所指仪器名称是集气瓶;组装A装置时,顺序是从下到上,所以固定试管应在放置酒精灯之后进行,而拆装置的时候正好相反。(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加热固体制气体装置,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较纯净,故欲用高锰酸钾制取比较纯净的氧气,则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A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反应是“一变多”所以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若用该装置收集的氧气也不纯,原因可能是刚有气泡就收集,而没有等气泡均匀冒出时才收集 (3)①若用方案二制取氧气,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固液装置”,所以选择B。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稍大,所以选用图F装置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是“长进短出”,氧气应该从a端进入。 ②根据两个方案的反应原理得出:a、方案一发生的反应是“一变多”,所以是分解反应,故正确; b、方案二不需要加热,所以更简便、节能,故正确;c、因为两个反应方程式氧气和高铁酸钾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数相等,所以制取等质量的氧气,两种方案所需高铁酸钾的质量相等,故正确。故选abc。 (提升)20.实验室利用下图装置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1)如果用氯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时,制取装置应该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上述装置制取氧气时,判断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了下列实验研究。利用某氯酸钾样品(杂质不参与反应)分解制取氧气,并测定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实验结束时如图所示(导管出口高于液面)。 ①测量收集到气体体积必须包括的几个步骤: a调整量筒内外液面高度使之相同; b使试管和量筒的气体都冷却到室温; c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 这三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步骤代号)。 ②测量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时,应使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如果所示液面位置,使量筒内外液面高度相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实验过程中,将导管放入装满水的量筒的时机为_______________。 a加热前,还没有气泡产生时 b加热一会儿,气泡连续均匀产生时 c加热后,移开酒精灯时 (4)如果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B瓶中锥形瓶放入的固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B装置中使用分液漏斗不使用长颈漏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C的收集方法称为___________法,适合于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 (5)如图装置,连接好仪器,用于制取氧气以及验证氧气的性质(双口瓶上下部开口): ①检查好装置气密性良好后,打开弹簧夹、,关闭、,用C装置收集的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排水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向上排空气法 ②检验C中收集满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③C中收集满氧气后,打开弹簧夹、,关闭、,点燃D中燃烧匙内的过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C装置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待红磷媳灭,C装置冷却后,打开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④写出燃烧匙中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其中打开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C (2)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逸出 (3)bac 慢慢将量筒下移 b (4) 催化作用 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滴加速度,获得平稳的气流 排水法 难溶于水 (5)c 用带火星的木条置于双口瓶上端,若复燃,则集满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烧杯B中的水进入C中 排出A装置中继续产生的气体,防止瓶内压强过大 【解析】1)如果用氯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时,选择固体加热装置A,排水法收集氧气更更纯净,选择装置C。故制取装置应该选择的仪器是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2)利用上述装置制取氧气时,判断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逸出;(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了下列实验研究。利用某氯酸钾样品(杂质不参与反应)分解制取氧气,并测定氯酸钾的质量分数,①测量收集到气体体积正确顺序是:b使试管和量筒的气体都冷却到室温;a调整量筒内外液面高度使之相同;c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故选bac; ②测量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时,应使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如果所示液面位置,使量筒内外液面高度相同的方法是:慢慢将量筒下移③本实验过程中,将导管放入装满水的量筒的时机为:b气泡连续均匀时;(4)如果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B瓶中锥形瓶放入的二氧化锰固体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加速过氧化氢溶液分解;B装置中使用分液漏斗不使用长颈漏斗的原因是: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滴加速度,获得平稳的气流。C的收集方法称为排水法,适合于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5)①检查好装置气密性良好后,打开弹簧夹、,关闭、,用C装置收集的气体的方法是: c向上排空气法;②检验C中收集满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置于双口瓶上端,若复燃,则集满;③C中收集满氧气后,打开弹簧夹、,关闭、,点燃D中燃烧匙内的过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C装置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待红磷媳灭,C装置冷却后,打开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B中的水进入C中;④写出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方程式:4P+5O22P2O5,其中打开的目的是:排出A装置中继续产生的气体,防止瓶内压强过大;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备考必刷题专练04(流程推断题) (基础)1.A、B、C、D、E、F等六种物质之间可发生如下反应:①将黑色粉末A和无色液体B混合,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②加热暗紫色固体E,可同时得到A和C,无色气体C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③若将金属D放在盛有C的集气瓶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F,并放出热量。 (1)试推断A、C、E、F各是什么物质? (用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A是_____, C是____, E是_____, F是____。 (2)写出①③反应的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并指明反应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MnO2 O2 KMnO4 Fe3O4 (2) H2O2H2O+O2 分解反应 Fe+O2Fe3O4 化合反应 【解析】 无色气体C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C是氧气,①将黑色粉末A和无色液体B混合能够制取氧气,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黑色粉末A是二氧化锰、无色液体B是过氧化氢溶液;②加热暗紫色固体E,可同时得到A和C,是高锰酸钾加热生成二氧化锰和氧气,暗紫色固体E是高锰酸钾;③若将金属D放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F,并放出热量。说明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金属D是铁,生成一种黑色固体F是四氧化三铁。 (1)A是二氧化锰MnO2;C是氧气O2;E是高锰酸钾KMnO4;F是四氧化三铁Fe3O4。 (2)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水,H2O2H2O+O2;分解反应。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Fe+O2Fe3O4 ;化合反应。 (重点)2.A、B、C、D四种元素,A元素的原子的第三层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B元素最低价态为﹣2价,其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A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C元素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气体;D元素原子核外有2层电子,且可与B形成DB2型化合物,一个DB2分子中含有22个质子。请填写下列空白: (1)A、B、C、D四种元素分别为:A_____、B_____、C_____、D_____。 (2)A、B、C三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A、B、D三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A、B、C、D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 【答案】(1)Na O H C (2)NaOH Na2CO3 NaHCO3 【解析】(1)根据信息:A元素的原子的第三层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故A元素质子数为11,是钠元素;B元素最低价态为﹣2价,其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A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故B元素的质子数为8,是氧元素;C元素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气体,故C元素是氢元素;D元素原子核外有2层电子,且可与B形成DB2型化合物,一个DB2分子中含有22个质子,故可知D元素的质子数为6,是碳元素;(2)由Na、O、H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NaOH;A、B、D三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2CO3;A、B、C、D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HCO3。 (提升)3.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暗紫色固体A进行实验探究: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C______; E______;F______。 (2)写出B→E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写出固体C和F混合加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 【答案】(1)KMnO4 MnO2 Fe3O4 KClO3 (2) 【解析】暗紫色固体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产生能和铁丝反应的物质,故可以推断A为高锰酸钾,而B为氧气,黑色固体为四氧化三铁,因此E是四氧化三铁;固体物质加水溶解后得到的固体C为二氧化锰,那么固体F为氯酸钾,无色溶液G为过氧化氢,至此各物质鉴定完毕,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由分析可知(1)A为高锰酸钾,C为二氧化锰,E是四氧化三铁,F为氯酸钾,故化学式分别为:KMnO4、MnO2、Fe3O4、KClO3;(2)B→E的反应是铁和氧气点燃产生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C和F混合加热是加热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基础)4.A、B…H八种物质,其中D有助燃性,H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已知A是高锰酸钾,B的作用是催化。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写出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答案】(1) (2) 【解析】A是高锰酸钾,B的作用是催化,D有助燃性,则D为氧气,则反应①为加热高锰酸钾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C为锰酸钾,B为二氧化锰,D和G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则G为硫,H为二氧化硫,B和E混合在一定条件下课得到氧气和F,该反应可以是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氯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代入验证正确; (1)反应①为加热高锰酸钾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③反应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升)5.A、B、C、D、E、F、G、H都是已经学过的化学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已知A为暗紫色固体,E、F常温下为无色液体,B是能支持燃烧的无色无味的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_________;H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F______;G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②:__________;反应⑤:___________。 【答案】(1)锰酸钾 氯化钾 (2)H2O KClO3 (3)4P+5O22P2O5 3Fe + 2O2Fe3O4(或2Cu+O22CuO) 【解析】A、B、C、D、E、F、G、H都是已经学过的化学物质, E、F常温下为液体,B为能支持燃烧的无色气体,所以B是氧气;氧气和N反应生成白烟Q,所以N是磷,Q是五氧化二磷;A为暗紫色固体,暗紫色的物质A分解生成氧气,所以A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E、F常温下为液体,D和E反应生成D、F和氧气,所以D是二氧化锰,E是过氧化氢溶液,F是水,C是锰酸钾;二氧化锰和G也会生成氧气,且D(二氧化锰)不变,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则G是氯酸钾,H是氯化钾;氧气和K反应生成黑色固体M,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铜与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所以K是铁(或铜),M是四氧化三铁(或氧化铜),将推断的物质代入验证正确。(1C物质的名称是:锰酸钾; H物质的名称是:氯化钾;(2)F是H2O,G是KClO3; (3)由分析知,反应②是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2P2O5; 反应⑤可以是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也可以是铜与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Fe + 2O2Fe3O4、2Cu+O22CuO。 (提升)6.如图中 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 A、B、E是氧化物,且 A和 B组成元素相同,D转化成 E时会发生火星四射。 (1)C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 (2)D转化成 E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___反应 。 (3)写出 D物质的一个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H2 (2) 3Fe+2O2Fe3O4 化合 (3)供给呼吸等 【解析】D转化成 E时会发生火星四射,说明氧气和铁生成了四氧化三铁,又 A、B、E是氧化物,且 A和 B组成元素相同,故A为过氧化氢,B为水,水通电生成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C为氢气,D为氧气,E为四氧化三铁,代入转化关系,符合题意。(1)C为氢气,故填:H2。(2)D为氧气,E为四氧化三铁,铁和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故填:3Fe+2O2Fe3O4;化合。(3)D为氧气,可以共给呼吸,故填:供给呼吸等。 (提升)7.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地球上一切生命体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氧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比如,硫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的火焰颜色为_____色. 如图是有关氧气的知识结构图(部分反应条件省略,参加反应的氧气为足量).回答下列问题: (Ⅰ)反应①得到的气体体积比V(正):V(负)=___; (Ⅱ)反应②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属于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Ⅲ)反应③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 (Ⅳ)物质④排放过多会造成___________环境问题; (Ⅴ)其中带点元素的化合价为___价; (Ⅵ)写出在点燃条件下生成⑤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 【答案】蓝紫 (Ⅰ)1:2 (Ⅱ)KMnO4K2MnO4+MnO2+O2 分解 (Ⅲ)催化作用 (Ⅳ)温室效应 (Ⅴ) +5 (Ⅵ) Fe+O2Fe3O4 【解析】硫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的火焰颜色为蓝紫色。(Ⅰ)反应①电解水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得到的气体体积比V(正):V(负)=1:2;(Ⅱ)反应②高锰酸钾加热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KMnO4K2MnO4+MnO2+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Ⅲ)反应③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产生氧气,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催化剂作用,加速氯酸钾的分解;(Ⅳ)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Ⅴ)设磷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2x+(-2)×5=0,x=+5;(Ⅵ)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四氧化三铁的符号表达式为:Fe+O2Fe3O4。 (提升)8.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甲、乙是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化合物,丙是单质;甲为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生成乙和丙。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甲_____;乙_____。 (2)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甲、乙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_____。 (3)A是一种黑色固体粉末,能加快甲的分解速度,但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则A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在该反应中作_____。 (4)反应③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从反应③可以推测丁物质具有的一种化学性质是:_____。丁是未来能源领域中的新型高能燃料,从环保的角度看,其突出的优点是_____。 【答案】(1)H2O2 H2O (2)分子构成不同 (3) MnO2 催化剂 (4)氢气+氧气水 化合反应 可燃性 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解析】(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则单质丙为氧气;甲为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生成乙和丙,可判断乙为水、甲为过氧化氢,水通电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丁和丙反应生成水,所以丁是氢气,丙是氧气,故甲、乙的化学式分别为:H2O2、H2O;(2)根据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甲-过氧化氢H2O2、乙-水H2 O,两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两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所以两物质的性质有差异;(3)A是一种黑色固体粉末,能加快甲的分解速度,但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所以A是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4)反应③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是:氢气+氧气 水,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氢气作为能源的最大优点是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提升)9.A、B、C、D、E、F分别为初中常见的六物质,A、B均为白色固体,C、E均为人类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C、E为气体,D为淡黄色粉末,F与C反应的生成黑色固体,图中“→”表示一种物质能生成另一种物质,“一”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下图表示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和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写出图中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A_____,C_____,E_____,F_____。 (2)请写出C与D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 (3)请写出A生成C和B的符号表达式_____。 【答案】(1)氯酸钾 氧气 二氧化碳 铁 (2)淡黄色固体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 【解析】本题突破口应先从D物质推起,D是淡黄色粉末,且与人类不可缺少气体C反应,可以确定D为硫,C为氧气;A是可以产生氧气的白色固体,且A还可以生成白色固体B,则A为氯酸钾,B为氯化钾;氧气还可以生成另一种人类不可缺少气体E,氧气不能生成氮气,E也不可能是有害气体,那么E确定是二氧化碳;F与C反应的生成黑色固体,则F为铁,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1)图中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A是氯酸钾,C是氧气,E是二氧化碳,F是铁。(2)C与D反应是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是淡黄色固体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A生成C和B是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符号表达式。 (提升)10.如图中的A~E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C、D是单质,A、B、E是氧化物;B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6。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B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 →A:__________,A→C:____________。 (3)若D转化为E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产生,则E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答案】(1)H2O2 (2)2H2O2 2H2O+O2↑ 2H2O 2H2↑+O2↑ (3) Fe3O4 【解析】(1)A~E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D是单质,A、B、E是氧化物,B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6,B会生成A、D,A会生成D,所以B是过氧化氢溶液,A是水,D是氧气,C是氢气,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B是:H2O2; (2)B →A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方程式是2H2O2 2H2O+O2↑;A→C是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方程式是2H2O 2H2↑+O2↑; (3)若D转化为E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产生,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所以E的化学式为:Fe3O4; (基础)11.空气中氧气约占21%,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是工业上制取氧气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工业上制氧气流程图: (1)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变化属于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氮气的沸点-196℃,氩气的沸点-186℃,氧气的沸点-183℃,在蒸发的过程中先被蒸发出来的是_____(填化学符号); (3)这样制得的氧气是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任何物质我们都要辩证的看待,氧气既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请各写出一点:有利的一面(用途)_____,有害的一面_____。 【答案】(1)物理变化 (2) (3)混合物 (4)供给呼吸(或支持燃烧或医疗急救等) 食物变质(或金属生锈等)(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变化过程是利用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先后挥发而分离,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2)氮气的沸点-196℃,氩气的沸点-186℃,氧气的沸点-183℃,在蒸发的过程中先被蒸发出来的是氮气:N2;(3)这样制得的氧气是混合物,含有空气中其他物质;(4)任何物质我们都要辩证的看待,氧气既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请各写出一点:有利的一面(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有害的一面:食物变质(或金属生锈等)(答案合理即可)。 (提升)12.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最多,氮气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下图是以空气和其他必要的原料合成氮肥(NH4NO3)的工业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 (2)步骤①中发生的是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写出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___个。 (5)右图是化肥硝酸铵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硝酸铵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填字母)。 A.易溶于水 B.熔点高 C.受热易分解 【答案】(1)21% (2)物理 (3)NH3 + O2 NO+ H2O (4) 3 (5)AC 【解析】(1)由教材可知,按体积分数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为78%的氮气,21%的氧气,0.94%的稀有气体,0.03%的二氧化碳,0.03%的其他气体和杂质,故填21%。(2)空气属于混合物,可以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用蒸发的方法将各成分分离开,而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3)该处变化是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故符号表达式写为NH3+O2NO+H2O。(4)反应中的②④⑤都是两种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填3。(5)硝酸铵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盐,并且在受热的条件极易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氨气等物质,故填AC。 (提升)1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对相关物质进行回收。实验过程如下所示,根据以上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程式__________ (2) 实验室收集无色气体 A 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 (3) 固体 B 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 (4) 已知二氧化锰难溶于水,锰酸钾可溶于水,则操作 I 的名称是__________,回收到黑色固体 D,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1)KMnO4 和K2MnO4 和MnO2 (1) 过滤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 【解析】(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程式为:;(2)高锰酸钾加热可以生成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3)因为固体 B在加热情况下仍可以生成氧气,说明固体 B含有KMnO4,同时还含有上一步反应生成的固体K2MnO4和MnO2,故固体B为KMnO4 和K2MnO4 和MnO2。(4)过滤可以将固液分离,故操作 I 的名称是过滤;黑色固体是二氧化锰,可以作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 (重点)14.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水厂将浑浊的湘江水净化成自来水,并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______;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 (2)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2,此操作的作用是_____待处理的水应该从____端通入(填“a”或“b”),理由是_________。 (3)取少量的液体D于试管中,滴入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的浮渣产生,说明此液体为_____(填“软水”或“硬水”),生活中常用_____的方法软化硬水。 (4)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水,操作3的名称是____。 【答案】(1)吸附固体,加速沉降 过滤 (2) 除去色素和异味 b 净化效果更好 (3)硬水 煮沸 (4)蒸馏 【解析】(1)明矾溶于水形成具有吸附性的物质,能加速除去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故加入明矾的作用是吸附固体,加速沉降;操作1得到的是固体和液体,故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2)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2,可以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色素和异味,待处理的水应该从b端通入,水与活性炭充分接触,净化效果更好;(3)取少量的液体D于试管中,滴入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的浮渣产生,说明此液体为硬水,水样煮沸时,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水的硬度下降,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4)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水,操作3是蒸馏。 (提升)15.中水又称再生水,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如满足市政、农业用水等)。下图为某中水处理系统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节池预处回理用需不断搅拌,在实验室里用于搅拌的玻璃仪器是_____。 (2)格栅和石英砂的作用相当于实验操作中的_____,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 (3)消毒池中通常加入二氧化氯(化学式),其中Cl的化合价是_____。 (4)用____可初步判断清水池中水的软硬度,若中水为硬水,则实验现象是_____。 (5)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措施应提倡的是_____。 A 用淘米水浇花 B 用喷灌方式灌溉园林 C 久置的桶装水直接倒掉 【答案】(1)玻璃棒 (2)过滤 吸附 (3) (4)肥皂水 产生的泡沫少,浮渣多 (5)AB 【解析】(1)在实验室里用于搅拌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2)格栅和石英砂能除去不可溶性的杂质,作用相当于实验操作中的过滤,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 (3)在二氧化氯化学式)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价,推出氯的化合价是。 (4)用肥皂水可初步判断清水池中水的软硬度,若中水为硬水,则实验现象是产生的泡沫少,浮渣多。(5)A、用淘米水浇花,一水多用,能节约用水,应提倡; B、用喷灌方式灌溉园林,能节约用水,应提倡; C、久置的桶装水直接倒掉,会造成水的浪费,不应提倡。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备考必刷题专练05(实验探究题) (基础)1.某研究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能否用镁条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前,小组成员提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以代替,因为镁条与氧气反应后不会产生气体 猜想2:不能代替,查阅资料知金属镁很活泼,可能会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 (进行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 组装好装置后,打开止水夹,手捂集气瓶,一段时间后,松开手 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烧杯中导管末端有一段液柱 Ⅱ 关闭止水夹,点燃镁条,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塞好塞子 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生成大量白烟,剩余固体为白色带状物 Ⅲ 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烧杯中水从导管进入集气瓶中,体积约为集气瓶体积的2/5 (解释与结论) (1)Mg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步骤Ⅰ说明装置的气密性_____。 (3)步骤Ⅱ中,关闭止水夹的目的是_____。 (4)推测猜想2成立的现象证据是_____。 (反思与评价) (5)该小组认为,即使步骤Ⅲ中水的体积恰好占集气瓶体积的1/5,也不能说明猜想1成立,理由是_____。 (6)小组中同学对镁条与瓶中气体的反应提出了进一步的猜想:甲同学认为镁条先与O2反应,乙同学认为镁条先与N2反应。为进一步检验他们的猜想,可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镁条,点燃后迅速放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待镁条熄灭后,_____。 【答案】(1) (2)良好 (3)防止温度升高导致气压增大,将部分气体压出集气瓶 (4)烧杯中水从导管进入集气瓶中,体积约为集气瓶体积的2/5 (5)可能是因为Mg的量不足(或其它合理原因) (6) 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瓶中观察现象,若燃烧更旺说明乙的猜想成立,若熄灭说明甲的猜想成立 【解析】(1)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2)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的现象解答;(3)根据镁条燃烧,集气瓶内温度升高解答;(4)根据集气瓶中水的增加量分析解答;(5)根据实验所用镁条是否足量分析解答;(6)根据氧气有助燃性解答。(1)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2)步骤Ⅰ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烧杯中导管末端有一段液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3)步骤Ⅱ中,关闭止水夹的目的是防止温度升高导致气压增大,将部分气体压出集气瓶;(4)推测猜想2成立的现象证据是烧杯中水从导管进入集气瓶中,体积约为集气瓶体积的2/5;(5)该小组认为,即使步骤Ⅲ中水的体积恰好占集气瓶体积的1/5,也不能说明猜想1成立,理由是可能是因为Mg的量不足;(6)可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镁条,点燃后迅速放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待镁条熄灭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瓶中观察现象,若燃烧更旺说明乙的猜想成立,若熄灭说明甲的猜想成立。 (提升)2.(探究一)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制备常见气体,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装置B为气体发生装置,在试管内放入一种暗紫色固体粉末制取氧气以制取氧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收集装置为_____。 (3)用装置E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_____ (选填“a”或“b”)处. (4)装置G是用软塑料管自制的气体发生装置,利用该装置也可以制取氧气,塑料管中加入的液体药品是_____,药品加入完毕后,要使反应进行,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 (探究二)探究氧化铁是否像二氧化锰一样可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同学们设计了三组实验(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均控制相同):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度(℃) 实验④ 1.2g KClO3 T1 实验⑤ 1.2g KClO3、0.5g MnO2 T2 实验⑥ 1.2g KClO3、0.5g Fe2O3 T3 (1)请写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若T3_____ (选填“>”、“=”或“<”)T1,说明氧化铁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3)若要比较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效果,除了可以通过用比较T3与T2的大小,还可以通过排水法收集氧气,测量_____ 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答案】(探究一)(1)酒精灯 水槽 (2)2KMnO4K2MnO4+MnO2+O2↑ CF (3)a (4)过氧化氢溶液 用手攥紧塑料管的下端,使液体与固体接触 (探究二)(1)2KClO32KCl+3O2↑ (2)< (3)相同时间产生氧气体积的大小 【解析】[探究一](1)题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是酒精灯,②是水槽。 (2)装置B 是固固加热型装置,暗紫色固体粉末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故收集装置选用C或F。(3)用装置E收集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氧气从长管进入,空气从短管排出,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4)在实验室中,通常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取氧气,塑料管中加入的液体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药品后用手攥紧软塑料管的下端,使液体与固体混合产生氧气,反之则反应停止。[探究二](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根据对比实验,若T3<T1,说明氧化铁加快氯酸钾的分解,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3)若要比较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效果,除了可以通过用比较T3与T2的大小,还可以通过排水法收集氧气,测量相同时间产生氧气体积的大小。 (重点)3.化学实验小组设计如图装置,通过测定产生相同体积气体所用时间长短来探究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 (1)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力将注射器活塞拉出(右移),停止用力后,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则气密性良好。 (2)如图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 (3)实验小组有如下设计方案,完成下表。 实验编号 实验目的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所需时间 实验Ⅰ 探究_______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25℃ 二氧化锰 10mL 2%H2O2 60秒 实验Ⅱ 25℃ 二氧化锰 10mL 5%H2O2 30秒 由上表数据可知:双氧水的浓度越大,其分解速率__________,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_。 (4)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时,就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提出问题)氧化铜(CuO)能否起到类似MnO2的催化剂作用呢? (猜想假设)猜想一:CuO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猜想二:CuO参与反应产生O2,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猜想三: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用天平称量0.2 g CuO,取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注:氧化铜不溶于水,过滤可与水分离) (交流讨论) (1)填写下表: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⑤结果 结论 产生大量的气泡,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 得到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__g。 猜想一、二不成立; 猜想三成立。 (2)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步骤④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_________,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步骤⑥重复实验②、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 【答案】(1)活塞恢复原位 (2) (3)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越快 温度(或催化剂的种类等) (4)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交流讨论)(1)复燃 0.2 (2) 对照实验 漏斗 引流 (3)检验氧化铜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解析】(1)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力将注射器活塞拉出(右移),停止用力后,若观察到活塞恢复原位,则气密性良好。(2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3)由图1两个实验对比可以看出实验Ⅱ中催化剂与实验Ⅰ中的相同,而过氧化氢浓度不同,因此甲组的实验目的为探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 实验编号 实验目的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所需时间 实验Ⅰ 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25℃ 二氧化锰 10mL 2%H2O2 60秒 实验Ⅱ 25℃ 二氧化锰 10mL 5%H2O2 30秒 由上表数据可知:双氧水的浓度越大,其分解速率越快,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可能还有温度(或催化剂的种类等)。 (4)[猜想假设] 猜想一:CuO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猜想二:CuO参与反应产生O2,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猜想三: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交流讨论](1)过氧化氢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即反应速率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⑤结果 结论 产生大量的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得到氧化铜的质量为0.2g。 猜想一、二不成立; 猜想三成立。 (2)氧化铜是否能改变反应的速率,要通过加入氧化铜与不加氧化铜的现象进行对比,步骤①的目的是对照实验。步骤④是过滤,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3)步骤⑥重复实验②、③的目的是检验氧化铜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提升)4.某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探究。 (1)利用如图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 ①红磷燃烧产生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 ③该实验的原理: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瓶内的气压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瓶内,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就是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正常情况下,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______。 (提出问题)能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与气体所占的体积成正比。 (设计与实验) 小组同学按图1装置进行实验,分别将红磷、木炭放入集气瓶中燃烧,采集数据如图2、图3(注:装置气密性良好,P 0是瓶内初始气压,P1和P2是反应结束恢复到室温时瓶内的气压)。 (问题与现象分析) (2)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_____(填“有”或“无”)影响。 (3)反应开始时瓶内压强瞬间变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图3中,P0与P2几乎相等是因为_________。 (5)若图2中P1= 0.79 P0,可推出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数为___________。 (结论与反思) (6)由图3压强关系P2 ≈ P0可知,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7)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选择药品时,对生成物应考虑的是_______。 【答案】(1)产生大量白烟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减小 1/5 (2)有 (3) 物质燃烧放热使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膨胀 (4)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5)21%(或P0-P / P0 ×100%) (6) 不能 (7)不生成气态物质 【解析】(1)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②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③红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瓶内,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就是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故正常情况下,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问题与现象分析:(2)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因为所用试剂过少,不能将装置内氧气耗尽,会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3)反应开始时瓶内压强瞬间变大的主要原因是:物质燃烧放出热量,使集气瓶内气体受热膨胀;(4)图3中,P0与P2几乎相等是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压强几乎不变;(5)若图2中P1 = 0.79 P0,可推出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数为:;结论与反思:(6)由图3压强关系P2 ≈ P0可知,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为不能形成压强差,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7)由以上分析可知,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选择药品时,对生成物应考虑的是不生成气态物质。 (重点)5.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式为_____。某次实验时偶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只以单质形式存在; ②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假设) 猜想一:该气体为O2;猜想二:该气体为_____;猜想三:该气体为O2和Cl2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Ⅰ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 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猜想_____成立 方案Ⅱ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 木条_____,淀粉碘化钾试纸为_____色 猜想三成立 (反思评价) 为什么两种方案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哪个是正确的? ①同学:方案Ⅰ结论不正确,其操作不合理,不合理之处是_____。 ②老师:不需要进行实验,就能排除猜想一,理由是_____。 (拓展应用) 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准备回收固体剩余物中的不溶物二氧化锰,实验的主要步骤为:①溶解、②_____、③洗涤干燥。步骤 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答案】 (猜想假设) Cl2 (实验探究) 一 复燃 蓝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Cl2能溶于水) (反思评价) O2无刺激性气味/收集到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Cl2有刺激性气味 (拓展应用)过滤 引流 【解析】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式为:;【猜想假设】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猜想一:该气体为O2;猜想二:该气体为Cl2;猜想三:该气体为O2和Cl2;【实验探究】方案Ⅰ、用排水集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木条伸入A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中,A中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用氧气产生,B中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说明无氯气,故猜想一成立;方案Ⅱ、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D两瓶气体,将带火星木条伸入C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D中,C中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用氧气产生,D中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说明有氯气产生,故猜想三成立;【反思评价】①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原因是:用排水法收集时,氯气溶于水了;②Cl2有刺激性气味,故一定不是氧气;【拓展应用】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因此采用过滤法分离,步骤为: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可得到二氧化锰;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 (重点) 6.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仪器时,发现了一个盛有黑色固体的烧杯。在请教老师后,同学们得知烧杯中的固体是加热制取氧气的剩余物(反应完全),从中可以回收得到MnO2。小组同学将黑色固体取出,并对其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实验室中可以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KClO3)固体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 ②氯化钾溶于水,其水溶液呈无色;锰酸钾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绿色。 Ⅰ.探究黑色固体是哪个化学反应的剩余物。 (猜想)猜想一:H2O2制取氧气;猜想二:KClO3制取氧气;猜想三: 。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猜想一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另一个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溶解,振荡,过滤后得到黑色滤渣和无色滤液。 (得出结论)猜想 成立,理由是 。 Ⅱ.探究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反应中的作用。 (猜想)猜想一:是反应物; 猜想二:是催化剂。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取12.25g氯酸钾在试管中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固体融化,产生少量气体,木条上的火星变亮。 2、取12.25g氯酸钾和2.55g二氧化锰混合均匀后在试管中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_______________。 3、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中的剩余物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并将全部滤渣洗涤、干燥、称量。 称量固体的质量是_____g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 (反思与交流) 小贝同学提出,前面的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因为①。 经过讨论,大家设计了一个补充实验,证明了猜想二成立,请你写出实验操作②。 【答案】Ⅰ 【提出猜想】猜想三:KMnO4制取氧气 理由是:黑色固体是加热制取氧气后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 【得出结论】二,氯化钾的水溶液成无色或锰酸钾的水溶液呈绿色,而滤液为无色 Ⅱ 【进行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55g 【反思与交流】①没有证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②取实验操作3称量的固体与一定质量的氯酸钾混合加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合理即可) 【解析】1【提出猜想】根据资料,还可能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固体剩余物;由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是在常温下反应,故不可能是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剩余物;2【得出结论】根据资料可知猜想二成立;高锰酸钾加热生成的锰酸钾的水溶液呈绿色,氯化钾溶于水,其水溶液呈无色,而滤液为无色;3【进行实验】(1)、取12.25g氯酸钾和2.55g二氧化锰混合均匀后在试管中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对比实验1、2,说明二氧化锰能够加快反应速率。 (2)二氧化锰质量不变,故填:2.55g。4【反思与交流】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反应时的催化剂,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但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因此还要证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可以取实验操作3称量的固体与一定质量的氯酸钾混合加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看能否还能加快反应速率,能够加快反应速率,说明化学性质不改变,反之化学性质改变。 (重点)7.化学兴趣小组发现,将氧化铁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加快。该小组成员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氧化铁能不能作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呢? (作出猜想)氧化铁能作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同学们设计了实验装置并进行了气体的制取和测量实验。实验时均以生成40mL气体为标准,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过氧化氢溶液体积mL 过氧化氢溶液温度℃ 氧化铁质量g 收集40mL氧气所用时间s ① 5 10 20 0 128 ② 5 10 20 0.5 28 ③ 15 10 20 0.5 10 ④ 5 10 50 0 55 (1)通过实验①和④可知,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定量比较反应快慢,除了上述实验中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的方法:_____。 (2)通过实验_____和_____对比可知,加入氧化铁后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加快,若要证明氧化铁是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的催化剂,还需要证明它在反应前后的_____和_____没有发生变化。 (3)如果将一定量的1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生的氧气的总量会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实验证明氧化铁也可以作为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的催化剂,请你写出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5)上述实验验证了一些影响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的因素,那么你认为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还可能与_____因素有关,你的实验验证方案是_____。 【答案】(1)温度越高,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越快 相同时间内,比较收集到气体体积多少(合理即可) (2)① ② 质量 化学性质 (3)不变 (4) 过氧化氢水+氧气 (5)催化剂的颗粒大小 将两份等体积、等浓度且温度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与质量相等但颗粒大小不同氧化铁混合,测量生成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即可(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通过实验①和④可知,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越高,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越快;定量比较反应快慢,除了上述实验中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体积大小;故填:温度越高,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越快;相同时间内,比较收集到气体体积多少(合理即可);(2)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加入氧化铁后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加快,若要证明氧化铁是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的催化剂,还需要证明它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故填:①;②;质量;化学性质;(3)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缓反应速率,可加适量的水稀释,加水稀释后,反应物的质量不变,故所产生氧气的总质量不变,故填:不变;(4)过氧化氢在氧化铁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故填:过氧化氢水+氧气;(5)催化剂的颗粒大小也能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所以实验方案是:将两份等体积、等浓度且温度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与质量相等但颗粒大小不同氧化铁混合,测量生成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即可(答案合理即可)。 (提升)8.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几位同学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几个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实验探究: [实验一] 小张同学利用图一装置进行实验。 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55mL 15mL 3.8mL 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小王同学采用图二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拉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缦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____ (2)小王测得实验结果,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0%, 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②加入铜丝量太少 [实验三]已知红磷在空气中只能和氧气反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小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其中,右侧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活塞(忽略摩擦力)。实验过程中,首先向玻璃管中充入空气,使右侧活塞移至刻度5处,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在密闭的玻璃管内铺上足量红磷(右侧活塞位置依然在刻度5处),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红磷燃烧后熄灭酒精灯,活塞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最后停止。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将活塞拉至刻度6处,放手后,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则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 (2)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3)能证明“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 ”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影响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A密闭容器的容积 B温度 C气体的量 【答案】[实验一]16% [实验二]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①② [实验三] 活塞回到原处 活塞最终停在刻度4 BC 【解析】[实验一]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00%=16%, [实验二](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使氧气完全反应。(2)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加入铜丝量太少。[实验三]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将活塞拉至刻度6处,放手后,若观察到活塞回到原处,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则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3)能证明“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1/5”的实验现象是活塞最终停在刻度4。(4)实验过程中,影响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的因素有温度(温度越高压强越大)、气体的量(气体分子越多压强越大)。 (提升)9.小李将实验剩余的 FeCl3 溶液倒入含有H2O2 的废液缸,立即产生大量的无色气泡。 (1)小李根据组成的元素猜测,无色气体可能是H2、O2、HCl、Cl2 中的一种或多种。 (2)FeCl3 在水中解离出 Fe3+、Cl﹣ (查阅资料) Cl2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根据资料,小李可排除的气体为_______。 (实验一)(1)为进一步验证该气体成分,他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收集满该气体的小试管中,只观察到木条燃得更旺,则该气体一定含_______。 (2)小李认为上述过程中 FeCl3 溶液作了 H2O2 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为进一步探究哪种离子起催化作用,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若要证明 FeCl3 溶液中的Fe3+对 H2O2 分解起催化作用,除观察到试管c 中无明显现象外,还需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 (3)小王同学认为由此得出“FeCl3 溶液作H2O2 分解的催化剂”的结论不严谨,还需要补充实验来进一步探究,他们又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三) X 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钡的化学式为_______。 (得出结论)要证明 FeCl3 溶液作 H2O2 分解的催化剂,须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 ①从定性角度需观察到_______(填序号)的现象。 A.实验一 B.实验二 C.实验三 ②从定量角度需得到的关系式为m1=_______(用 m2 和 m3 表示)。 【答案】(查阅资料)Cl2 (实验一)O2 (实验二)装置a反应速率加快,装置b中无明显现象 Ba(OH)2 (得出结论)BC 2(m2+m3) 【解析】[查阅资料]根据资料,小李可排除的气体为氯气,这是因为氯气是黄绿色气体。 [实验一]为进一步验证该气体成分,他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收集满该气体的小试管中,只观察到木条燃得更旺,则该气体一定含O2。(2)[实验二]若要证明FeCl3溶液中的Fe3+对H2O2分解起催化作用,除观察到试管c中无明显现象外,还需观察到b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氯离子不能起到催化作用。 (3)[实验三]X 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钡的化学式为Ba(OH)2。[得出结论]要证明FeCl3溶液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须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①从定性角度需观察到实验二的现象,即a中产生大量气泡,b、c中无明显现象;实验二只证明了氯化铁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说明氯化铁反应后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因此需要结合实验三的两个沉淀颜色来证明氯化铁的化学性质没有变。②从定量角度需得到的关系式为m1=2(m2+m3),这是因为氯化铁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提升)10.同学们在学习完氧气的性质后,知道了“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并逐一进行了探究。 (1)(问题一)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否证明氧气是纯氧? (进行实验)同学们用数字化实验探测仪进行实验如图,并获得了一系列数据。 集气瓶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氧气浓度(体积分数) 25% 35% 45% … 65% 带火星木条情况 微亮 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收集证据)④号集气瓶内的氧气浓度可能是_____。 (实验结论)_____。 (反思与评价)分析以上数据可知欲收集瓶较为纯争的氧气最好的收集方法是_____。 (2)(问题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与氧气浓度和铁丝粗细有关系吗?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氧气浓度(体积分数) 34% 47% 60% 73% 86% 直径0.2mm的细铁丝 不燃烧 稍有燃烧 剧烈燃烧 剧烈燃烧 剧烈燃烧 直径0.5mm的粗铁丝 不燃烧 不燃烧 不燃烧 稍有燃烧 剧烈燃烧 (收集证据)⑤号实验中细铁丝燃烧的完整实验现象是_____。 (实验解释)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实验操作中,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 (实验结论)Ⅰ氧气浓度越大,铁丝燃烧越_____。Ⅱ_____。 (表达与交流)在完成铁丝燃烧的实验时,为保证实验成功需注意的一项实验操作是_____。 【答案】(收集证据)55% (实验结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能证明氧气是纯氧 (反思与评价)排水法 (收集证据)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实验解释) 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底部炸裂 (实验结论)剧烈 铁丝越细,燃烧越剧烈 (表达与交流)实验前用砂纸除去铁丝表面的脏物或铁锈 【解析】(1)收集证据: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每个集气瓶中氧气的浓度间隔,所以④号集气瓶内的氧气浓度可能是;[实验结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能证明氧气是纯氧;反思与评价:分析以上数据可知欲收集瓶较为纯争的氧气最好的收集方法是排水法;(2)收集证据⑤号实验中细铁丝燃烧的完整实验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实验解释:铁丝和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操作中,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底部炸裂;实验结论Ⅰ氧气浓度越大,铁丝燃烧越剧烈;Ⅱ铁丝越细,燃烧越剧烈;表达与交流:在完成铁丝燃烧的实验时,为保证实验成功需注意的一项实验操作是:实验前用砂纸除去铁丝表面的脏物或铁锈。 (基础)1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_____乙烧杯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__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 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_____②_____ 【答案】(进行试验)溶液变红 溶液未变红 对照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合理即可) (分析讨论) 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 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 (拓展延伸)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防止氨气污染空气 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解析】(1)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故甲烧杯变为红色,而乙烧杯不变红。此处烧杯乙的作用是与甲烧杯对照。由此实验可知,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2)C最靠近浓氨水,故最先变红,B次之,A最后变红。如果滤纸没有变红而棉花变化,可以是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3)左边装置中的温度高于右边装置,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处先变红;该实验能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4)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的优点是防止氨气污染空气 、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提升)12.下图是氮肥(NH4HCO3)的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这种化肥含氮量是否达到16%呢?带着这些问题,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了一些化肥样品,进入实验室。 (查找资料)①碱石灰能够吸收H2O和CO2,但是不吸收氨气;②浓硫酸能吸收NH3但是不吸收CO2。 (性质探究)该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①用A装置给化肥样品加热,装药品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 ②取20g化肥样品加入试管,依次连接______装置。 ③加热至固体完全消失。B、C两装置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反应前 反应后 B 149g 152.4g C 176g 188.4g ④由此分析得知:反应中产生氨气的质量为_____g。 ⑤通过反应的表达式可以知道:氨气中氮元素全部来自于碳酸氢铵(假设杂质中不含氮元素),请计算此化肥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精确到0.1%) 【答案】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A→C→B ④3.4 ⑤14.0% 【解析】①因为要测定反应中生成的气体质量,所以装置气密性必须良好。故用A装置给化肥样品加热,装药品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根据资料,碱石灰能够吸收H2O和CO2,但是不吸收氨气;浓硫酸能吸收NH3但是不吸收CO2,而碳酸氢铵反应中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只能用碱石灰先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再用浓硫酸吸收氨气。故连接装置的顺序为:A→C→B。④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B装置中增加的质量为浓硫酸吸收的反应中生成的氨气的质量,因此反应中产生氨气的质量为152.4g-149g=3.4g。⑤碳酸氢铵分解的表达式为: 。根据反应的表达式可知:氨气中氮元素全部来自于碳酸氢铵(假设杂质中不含氮元素),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质量为: ,故此化肥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提升)13. 某小组同学在协助老师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液体(如图)。他们对此瓶无色液体产生了兴趣,于是经过教师同意后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无色液体的成分是什么? (大胆猜想) 猜想一:只是水 猜想二:稀硫酸 猜想三:过氧化氢溶液 小组同学对标签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分析,他们一致认为猜想一不合理。理由是_____。 (设计方案) 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出如下探究方案。 (1)向盛有少量无色液体的试管加入几颗锌粒。 (2)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该液体,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实验与事实) 实验(1)无明显现象。 实验(2)有_____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生成的气体是_____。在反应中二氧化锰起_____作用。 (结论与解释) (1)以上事实证明猜想_____是正确的; (2)产生气体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反思与评价) (1)在实验中,某同学提出应该先将气体收集,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你认为_____(填“有”或“没有”)必要。 (2)为避免在今后的实验中出现标签残缺的情况,在倾倒液体时应注意_____。 (拓展与迁移) 根据探究结果,重新贴好标签。标签上化学式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价。H2O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 【答案】(大胆猜想)从标签上质量分数为5%可知这瓶无色液体属于混合物,而水是纯净物 (实验与事实)大量气泡 氧气(或O2) 催化 (结论与解释)三 过氧化氢水+氧气 (反思与评价)没有 瓶上标签向着手心 (拓展与迁移) -1 1∶16 【解析】[大胆猜想]标签上的5%表示该混合物中主要成分所占的质量分数,而水是纯净物,故猜想一错误;[实验与事实]实验(2)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该液体,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在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结论与解释](1)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该液体,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此物质是过氧化氢溶液,故猜想三是正确的;(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其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反思与评价](1)检验产生气体为氧气时,可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即可说明产生气体为氧气,不需要进行气体的收集; (2)为防止药品流下腐蚀标签,应该在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拓展与迁移]设氧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1)×2+2x=0,解得x=-1,H2O2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6×2)=1:16。 (基础)14.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自然界的水。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自然界的水循环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引起的。 (二)生活中的水。 (资料在线)我国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摘录部分)。 感官指标: 水质无色无味且澄清透明。 化学指标: pH6.5~8.5;总硬度<250mg/L(以碳酸钙计); 铜<1.0mg/L,铝<0.2 mg/L…… 细菌学指标:细菌总数<100个/mL等。 (2)自来水厂过滤前常加入明矾,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再用____________来吸附色素和异味,从而达到感官指标。 (3)生活中鉴定硬水、软水的方法是,取少量饮用水中加入__________,出现_________现象的为硬水。生洁中若要对硬水进行软化,可采取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水的组成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想亲自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他们选择了琳水的组成粗略测定”为探究内容。 (查阅资料) 水难导电,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 (进行实验)如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实验分析) (4)两个电极附近产生很多气泡,a管内气泡产生较b管快,小组成员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尖嘴导管口检验产生的气体,观察到:放在b端管口燃着的木条_________。分析得出:水通电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进而推出水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5)下列关于电解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水分子发生了改变 B.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C.水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D.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E.氢、氧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 【答案】(一)分子 (二) 除去不溶性杂质 活性炭 肥皂水 浮渣较多 煮沸 (三)燃烧更旺 2H2O 2H2↑+O2↑ 氢元素和氧元素 ABDE 【解析】(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填分子;(2)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能吸附小颗粒不溶性杂质形成大颗粒而除去,故填除去不溶性杂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故填活性炭; (3)在生活中常用肥皂水来鉴别软硬水,故填肥皂水;鉴别时出现浮渣较多的是硬水,故填浮渣较多;在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对硬水进行软化,故填煮沸;(4)a管产生气泡比b管快,说明a管是氢气,b管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管口,木条会燃烧更旺,故填燃烧更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方程式故填2H2O 2H2↑+O2↑;电解水实验的结论是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填氢元素和氧元素;(5)在化学反应前后,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 电解水实验中的最小微粒是氢、氧原子;电解水反应中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有两种,属于分解反应;在水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生成的氢气中氢元素化合价为零,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价均发生改变;故填ABDE。 (重点)15.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反应后略) 实验现象 有_____产生,天平指针向_____偏转 _____,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结论 猜想1正确 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逸出,导致指针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是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中进行。 (改进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改进,但是从物理学角度考虑仍有不足,试着指出其不足_____。 (得出结论)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是: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微观解释)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答案】(实验探究)气泡 右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反思评价)密闭容器 (改进装置) 产生的气体会使气球膨胀,气球会受到向上的浮力而影响天平的平衡 (得出结论) 参加反应 (微观解释)①③⑥ 【解析】实验现象:甲组实验:稀盐酸与碳酸钙固体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会看到有气泡产生的现象。产生的气体会从烧杯中跑到空气中去,从而使天平指针向右偏转。故填:气泡;右 乙组实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和硫酸钠,所有的物质反应后还在烧杯中,故天平没有偏转,依然平衡。故填: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反思评价: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气体会跑走导致剩余物质质量偏小,所以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才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填:密闭容器。改进装置:从物理学角度考虑,稀盐酸与碳酸钙产生的气体会使气球胀大,气球会受到空气的浮力,从而导致天平不平衡。故填:产生的气体会使气球膨胀,气球会受到向上的浮力而影响天平的平衡。得出结论: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都称量了,且它们的质量保持不变,所以可以不考虑,只考虑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故填:参加反应。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破裂成原子,这些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分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故填:①③⑥。 (重点)16.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如图1),同学们观察到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产生的大量白烟弥漫到空气中,最后在石棉网上得到一些白色固体。 (1)通过称量发现:在石棉网上收集到产物的质量小于镁条的质量,你认为出现这样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 (2)讨论后,同学们按如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还发现产物中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3N2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 _____ 黄色固体是Mg3N2 (反思与交流) ①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 ②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可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物MgO却远多于Mg3N2,合理的解释是_____。 ③计算:36g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所得固体中氧化镁的质量最多不到_____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反应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扩散到空气中 (2)取适量黄色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在试管口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3 相同条件下,氧气比氮气更容易和镁反应 15g 【解析】(1)在石棉网上收集到产物的质量小于镁条的质量,出现这样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反应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扩散到空气中; (2)[实验探究]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适量黄色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在试管口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黄色固体是Mg3N2 [反思与交流]①氮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②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可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物MgO却远多于Mg3N2,合理的解释是:相同条件下,氧气比氮气更容易和镁反应;③空气中氧含量约21%,氮气含量约78%,氧气与氮气比约为1:4,所以可以认为有四分之一的镁会与氧气反应,设所得固体中氧化镁的质量最多为x: , ,x=15g (重点)17.为了研究质量守恒定律,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请分折有关问题。 (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____。 (2)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6g,则如图托盘天平中游码读数为_____g。 (3)白磷燃烧:白磷燃烧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气球的变化是_____。 (4)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只写一条)。 (5)反思:白磷燃烧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_____。 考虑到白磷的危险性,老师改进了本实验,确定以“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为研究对象,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6)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如图2方式放好仪器,使天平平衡。 ②将碳酸钙粉末全部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锥形瓶中液体里出现的现象是_____。 ③当反应结束时,气球已经完全鼓起,小明发现天平的指针已经向右偏了。他感到困惑:其他操作和仪器装置均正常。实验现象与数据与预测结果不符的原因是_____。 (7)本实验需要称量什么?_____,称量几次?_____。 【答案】(1)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 (2)2.6 (3)产生白烟; 气球胀大,后又变小 (4)装置漏气 (5) 遵守; 白磷燃烧属于化学变。 (6)有气泡产生; 气球变大增大了空气的阻力 (7)碳酸钙、气球、稀盐酸和锥形瓶的总质量; 2次 【解析】(1)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故填: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2)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6g 则如图托盘天平中游码的读数为:27.6g﹣20g﹣5g=2.6g。故填:2.6。(3)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白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气球变大,燃烧消耗氧气并冷却到室温,瓶内气压减小,气球变小。故填:产生白烟;气球胀大,后又变小。(4)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造成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一部分五氧化二磷扩散到锥形瓶外。(5)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白磷燃烧遵守质量守恒定律。(6)②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填:有气泡产生; ③当反应结束时,气球已经完全鼓起,因为气球变大增大了空气的阻力,因此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右偏。(7)本实验需要称量碳酸钙、气球、稀盐酸和锥形瓶的总质量,根据实验要求,可称量2次。 (提升)18.王丽对家中的家用制氧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通过阅读说明书了解到家用制氧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加压时,装填在制氧机内部的分子筛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制取高浓度氧气。减压时,分子筛将所吸附的氮气排放。整个过程中,分子筛并不消耗。王丽用这台家用制氧机制取并收集了一袋气体,带到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 (1)这台家用制氧机制氧气的过程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实验I:小丽欲通过以下实验验证所收集的气体是否为纯净的氧气。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文字表达式 取一只250 mL的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所带气体,然后把燃着的石蜡插入集气瓶中 石蜡燃烧得更旺 文字表达式I 表中,文字表达式I是 。 (实验结论)收集的气体是纯净的氧气。 (实验反思)老师指出上述实验并不能证明小丽所带来的气体一定是纯净的氧气。该实验不能证明所收集气体为纯净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II:测定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重复多次。 (实验记录 )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 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 / ③ 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慢鼓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止水夹a和b A中水进入到B中,B中水的体积为200 mL。 收集200 mL气体(由压强差引起的误差忽略不计) ④ 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⑤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进行操作I 现象I 小丽收集的气体不是纯净的氧气 表中,操作I是 ;现象I是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数据记录) 实验次序 1 2 3 4 5 B中剩余水体积/mL 100 42 39 41 38 (数据处理)已知,在上表数据中,第1组数据偏差较大,存在明显误差,在数据处理时应删去。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 (实验反思)导致第1组数据产生较大误差的可能原因是 。 【答案】(1)物理变化 (2) 石蜡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实验反思】石蜡在集气瓶中燃烧更旺只能说明集气瓶的氧气浓度高于空气,而不能说明集气瓶中氧气含量为100%。 (3)操作I是:打开止水夹b,现象I是:B中部分水倒吸进入A中 ;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中压强变小。 【数据处理】80% 【实验反思】白磷量不足 【解析】工作原理如下:加压时,装填在制氧机内部的分子筛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制取高浓度氧气。减压时,分子筛将所吸附的氮气排放,所以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因为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石蜡燃烧得更旺,文字表达式为石蜡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该实验不能证明所收集气体为纯净氧气的原因是石蜡在集气瓶中燃烧更旺只能说明集气瓶的氧气浓度高于空气,而不能说明集气瓶中氧气含量为100%;打开止水夹b,现象I是:B中部分水倒吸进入A中 ;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中压强变小;由于第1组数据偏差较大,存在明显误差,故在数据处理时已删去;为了进一步缩小误差,可求出另外4次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则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为200ml-(42ml+39ml+41ml+38ml)÷4=160m:,故氧气的体积分数=160ml÷200ml=80%;导致第1组数据产生较大误差的可能原因是白磷量不足。 (基础)19.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小明认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燃烧产物的质量应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发现石棉网上的燃烧产物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小红按图1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一些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蜜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条能在氮气中燃烧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为Mg3N2 (实验探究)按照图2所示,取燃烧产物于烧杯B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观察到________现象,得出结论是燃烧产物中含Mg3N2。 (反思与交流)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 (拓展延伸) 为了证明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小红又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①: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如图3所示的装置;另准备一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步骤②: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 步骤③: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迅速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①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___。 ②写出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2.40g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所得全部固体质量不可能是________。 A 3.33g B 4.00g C 3.90g D 3.96g 【答案】(1)2Mg+O22MgO (2)部分氧化镁扩散到了空气中 (实验探究)酚酞试液变红色 (反思与交流) 相同条件下,镁更容易和氧气反应 (拓展延伸) 使氧气完全反应 3Mg+N2Mg3N2 AB 【解析】(1)镁条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燃烧产物的质量应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发现石棉网上的燃烧产物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质量小,其主要原因是部分反应产物扩散到空气中,即反应过程中部分氧化镁扩散到了空气中;(3)实验探究:根据“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可知,使用过程中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B中产生了氨气,进一步说明燃烧产物中含Mg3N2;反思与交流: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这是因为相同条件下,镁更容易和氧气反应;拓展延伸:①步骤②的目的是使氧气完全反应;②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Mg+N2Mg3N2; ③设2.40g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质量为x,和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质量为y。 , , x=4g;, y≈3.33g; 由以上计算可知,2.40g镁条在某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中完全燃烧时,所得固体质量大于3.33g,小于4g。故选AB。 (基础)20.实验课上,为检验镁条能否在N2中燃烧,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1、氮化镁(Mg3N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和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Mg(OH)2和NH3;2、NH3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实验步骤) ①将足量白磷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图1); ②待钟罩内水面不再变化时,向水槽中加水,使水槽中液面与钟罩内液面相平; ③打开橡皮塞,将燃着的螺旋状镁条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图2); ④待钟罩内水面不再变化时,观察钟罩内壁及表面皿中固体颜色,取少量固体加入水中。 (分析)a步骤①中足量白磷在钟罩内燃烧的目的是__________; b步骤③中镁条剧烈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c步骤④中钟罩内壁及表面皿中出现淡黄色固体,加入水中,产生白色浑浊及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结论)镁能在N2中燃烧,并生成Mg3N2。 请你判断:2.40g镁条在某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所得固体质量可能为______。 a 3.33g b 3.93g c 4.00g d 3.96g 【答案】(分析)消耗完钟罩内的氧气,防止空气中氧气对实验的干扰 (结论) bd 【解析】a步骤①中足量白磷在钟罩内燃烧的目的是:消耗完钟罩内的氧气,防止空气中氧气对实验的干扰;b步骤③中镁条在氮气中剧烈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Mg+N2Mg3N2;由题意可知:氮化镁(Mg3N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和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Mg(OH)2和NH3;2、NH3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c步骤④中钟罩内壁及表面皿中出现淡黄色固体,加入水中,产生白色浑浊及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结论:镁能在N2中燃烧,并生成Mg3N2。请你判断:2.40g镁条在某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 解:设2.4g镁全部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x。 , x=4g, 设:2.4g镁全部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的质量为y。 , y≈33.3g 2.40g镁条在某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所得固体质量:33.3g<m<4.0g;故选:bd。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备考必刷题专练06(计算题) (重点)1.某生产化肥硫酸铵[(NH4)2SO4]的企业,做了一个大型户外广告如下图所示,根据相关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硫酸铵是由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 (2)通过计算判断该广告是否属于虚假广告__________。 (3)每袋这样的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最多为多少千克__________? 【答案】(1)四 7:2:16 (2)纯净的(NH4)2SO4中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21.2%,小于30%,所以该广告属于虚假广告 (3)10.6kg 【解析】(1)根据硫酸铵[(NH4)2SO4]化学式可知,硫酸铵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2×14):(1×8):(16×4)=7:2:16; (2)纯净的(NH4)2SO4中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30%,所以该广告属于虚假广告;(3)每袋这样的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最多=50kg×21.2%=10.6kg (重点)2.缺钙能导致儿童发育不良或佝偻病。小明同学从食物中摄入钙元素的量不足,每天需要服用2片某种钙片。该钙片标签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假设钙片中只有碳酸钙含有钙元素),请计算: (1)碳酸钙中各元素的质量比_____; (2)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 (3)小明同学每天从钙片中摄入钙元素的质量_____; (4)若小明改用喝牛奶(每100ml牛奶中含钙≥0.10g)来补充钙,每天至少需要喝多少毫升牛奶_____? 【答案】(1)10:3:12 (2) 40% (3) 0.6g (4) 600 【解析】(1)碳酸钙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0:12:(16×3)=10:3:12;(2 )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0%;(3)根据题意,每片含碳酸钙0.75g,每天需要服用2片某种钙片,小明同学每天从钙片中摄入钙元素的质量为0.75g×2×40%=0.6g;(4)每100mL牛奶中含钙≥0.10g,则若小明改用喝牛奶,每天至少需要喝牛奶的体积为100mL×=600mL。 (提升)3.如图是已破损的维生素C(简写Vc)说明书部分信息。已知维生素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请回答: (1)Vc的化学式为_____; (2)Vc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3)小辉妈妈每天按要求服用该Vc片钙,小辉建议妈妈可食用西红柿来代替Vc片,若100g西红柿含Vc30mg,则小辉妈妈每天食用西红柿_____g即可达到服用上述Vc片的效果。 【答案】(1)C6H8O6; (2) 9:1 (3)200 【解析】(1)Vc的化学式中氧元素的原子个数=(176-12×6-1×8)÷16 =6,则Vc的化学式为C6H8O6。 (2)Vc中碳、氢元素质量之比=(12×6):(1×8)=72:8=9:1;(3)根据标签中服用说明,可知每天需服用6片该维生素C片,6片Vc片所含维生素C的质量=10mg×6=60mg若100g西红柿含Vc30mg,则小辉妈妈每天食用西红柿=60÷30×100g=200g (提升)4.为了消除碘缺病,我国政府规定某地区居民的食用盐必须加碘。图为广东盐业总公司生产的加碘盐的部分标签,请根据标签图回答: (1)食用盐必须加碘的“碘”是指___(填单质或元素或原子);该加碘盐属于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3)从标签的“食用方法”推测,碘酸钾的一种化学性质是___. (4)请根据化学式计算: ①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___;(列式计算); ②碘酸钾中各元素间的质量比K:I:O=___; ③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___(列式计算,精确到0.1%); (5)为确保碘盐中碘的最低含量,1Kg碘盐中至少应加入碘酸钾___mg(精确到0.1mg). 【答案】(1)元素;混合物; (2)+5; (3)受热会分解; (4)39+127+16×3=214;39:127:48;59.3%; (5)33.7 【解析】(1)加碘盐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食盐由氯化钠、碘酸钾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故食用“碘盐”属于混合物。故填:元素;混合物;(2)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碘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故填:+5;(3)高温烹饪会使碘含量降低,说明碘酸钾受热易分解,故填:受热会分解;(4)①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127+16×3=214;②碘酸钾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是39:127:(16×3)=39:127:48;故填:39:127:48;③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5)1Kg碘盐中至少应加入碘酸钾的质量为:20mg÷59.3%≈33.7mg; (提升) 5.最近,科学家研究确认,一些油炸食品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C3H5ON).回答并计算(不要求写计算过程): (1)丙烯酰胺由 种元素组成,1个丙烯酰胺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 (2)丙烯酰胺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3)丙烯酰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保留至0.1%) (4)多少克尿素(CO(NH2)2)与21.3克丙烯酰胺的含氮量相等?(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四;10 (2)36:5:16:14 ;(3)50.7% (4)9g 【解析】(1)根据丙烯酰胺的化学式C3H5ON,它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一个丙烯酰胺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的,则一个丙烯酰胺分子中共有10个原子。(2)丙烯酰胺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氮元素的质量比=(12×3):(1×5):16:14=36:5:16:14。 (3)丙烯酰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4)设g尿素(CO(NH2)2)与21.3克丙烯酰胺的含氮量相等 , 故9克尿素(CO(NH2)2)与21.3克丙烯酰胺的含氮量相等。 (重点)6.某同学在学习中建构了“氮及其化合价的价、类关系图”。 (1)图中A 点对应的物质为大气污染物之一,写出其对应的化学式:_____。 (2)写出图中B 点对应的物质化学式:_____,它对应的物质类别是:_____。 (3)浓氨水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氨气(NH3),标出 NH3 中氮元素化合价:_____。 (4)氮气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有 3g 氢气参加反应,理论上生成氨气的质量是多少?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NO2 (2) N2 单质 (3) (4)17g(过程见解析) 【解析】(1)图中A 点对应的氮元素显+4价,其对应的化学式:NO2(2)图中B点对应的氮元素显0价,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其对应的化学式:N2;(3)NH3 中氢元素显+1价,所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可表示为:;(4)设理论上生成氨气的质量为x, 解得:x=17g, 答:理论上生成氨气的质量为17g。 (重点)7.实验室有一瓶含杂质的氯酸钾。某兴趣小组利用该药品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 ________。 (2)受热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为____(精确到0.1g)。 【答案】(1)4.5 (2)12.3g 【解析】解: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8.2g+4.8g-18.5g=4.5g 由于是充分反应,所以是氯酸钾完全分解,设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故答案: 4.5,12.3g (基础)8.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 ⑴制取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g。 ⑵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________g。 【答案】(1)9.6 (2)24.5克 【解析】(1)由于是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即制得氧气:30g-20.4g=9.6g;(2)设氯酸钾质量为x x=24.5g 答: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重点)9.某同学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相关数据如下: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充分反应后物质的质量/ g 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固体与液体混合物质量 68.0 0.1 66.5 请计算: (1)该同学制得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g。 (2)求该同学所用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_____________。 【答案】(1)1.6 (2)3. 4g 【解析】(1)反应前后质量减少为生成氧气的质量,所以生成氧气质量=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68.0g+0.1g-66.5g=1.6g; (2)设过氧化氢的质量为m, m=3.4g,所以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质量为3.4g。 (重点)10.某同学为了研究实验室中用某氯酸钾样品制氧气的有关问题,他将10g该样品(含少景不参加反应的杂质)与2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在不同时间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质量/g 10.00 / 8.16 / 生成氧气的质量/g / 3.68 m 3.84 (1))m值=_________; (2)10g氯酸钾样品中含杂质多少克_________? 【答案】(1)3.84g (2) 0.2g 【解析】(1)生成氧气的质量=反应前固体总质量减去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故m=10g+2g-8.16g=3.84g; (2)设样品中含有氯酸钾的质量为x, ,解得x=9.8g; 该氯酸钾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10g-9.8g=0.2g (重点)11.把4g硫粉放在给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氧气的质量(g) 3 4 6 SO2的质量(g) 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第一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硫、氧气和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之比是_____; (3)通过计算,第二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为_____; (4)第三次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_____。 【答案】(1) (2)1:1:2 (3)8g (4)8g 【解析】(1)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参加反应的硫、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比是32:32:64=1:1:2;(3)第二次实验中,当氧气质量是4g时,恰好和4g硫反应生成8g二氧化硫,即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是8g;(4)第三次实验中,氧气过量,4g硫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是8g。 (提升)12.实验室有一瓶含杂质的氯酸钟。某兴趣小组利用该药品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受热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_________(精确到)。 【答案】(1) 4.5 (2)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4.8g;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8.2g+4.8g﹣18.5g=4.5g (2)设受热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为x。 答:(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4.8g,4.5g;(2)受热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为。 (基础)13.科学研究中,常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计算,得出某未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从而推测该物质的分子式。某科研小组经反复实验,发现2A+3B=2C+4D中,3.2gA恰好和4.8gB完全反应,生成4.4gC。请问: (1)同时生成D的质量为_____g; (2)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求A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3.6g (2)32(详见解析)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D质量=3.2g+4.8g-4.4g=3.6g; (2)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解得x=32。 (提升)14.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x的高锰酸钾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0﹣t1和t4﹣t5时段固体质量都不变,为什么________? (2)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x为多少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图2坐标中,画出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在t0﹣t5时段变化示意图_______. 【答案】(1)t0﹣t1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还未进行;t4﹣t5时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进行完全 (2) 31.6g (3)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t0-t1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还未进行;t4-t5时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进行完全;(2)设高锰酸钾的质量是x,由图像可知该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是3.2g; x=31.6g (3)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质量是31.6g× ×100%=11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图示为: 。 (重点)15.有一黑紫色的固体为KnMO4和MnO2的混合物,为测定混合物中KMnO4的质量,某同学取样35.0g,对固体充分加热,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反应时间/min 1.0 2.0 3.0 4.0 5.0 剩余固体质量/g 34.2 33.4 32.6 31.8 31.8 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反应到___________min时反应完毕; (2)该样品中KMnO4的质量_______。 【答案】(1)4.0 (2)31.6g。 【解析】(1)依据加热达到4min时5min时固体质量不再减小,4.0min时已经反应完毕。(2)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 设样品中KMnO4的质量为x , , 答:该样品中KMnO4的质量为31.6g。 (重点)16.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某学习小组取2.5g该样品与0.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得加热t1、t2、 t3、t4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质量/g 2.48 2.34 2.04 2.04 请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___________g (2)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答案】(1)0.96 (2)98% 【解析】根据表可以看出,t3时间时质量不再发生改变,也就是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氧气质量为2.5g+0.5g-2.04g=0.96g 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x: x=98% 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98%。 (重点)17.现有31.6克,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固体30.8克,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_________? (2)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质量为多少克_________? (3)剩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_________。 【答案】(1)0.8g (2)7.9g (3)8.9%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31.6g-30.8g=0.8g; (2)设分解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x=7.9g 答: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质量为7.9g; (3)根据质量守恒定量可知,反应前后的元素的质量不变,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质量为7.9g× ×100%=2.75g,剩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8.9% 答:剩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8.9%。 (基础)18.加热27.5克氨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完全反应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7.9克,回答下列问题: (1)此反应中二氧化锰起_______作用。 (2)制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 (3)原固体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催化 (2)9.6克 (3) 24.5克。 【解析】(1)此反应中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待反应至不再有气体生成后,制取氧气的质量为:27.5g-17.9g=9.6g; (3)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 x , , ,x=24.5g; 答:(1)此反应中二氧化锰催化作用;(2)制取氧气的质量为9.6g;(3)原固体中氯酸钾的质量是24.5g。 (提升)19.某校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他们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3.0g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加热到2.5分钟时是否完全反应?___(填“是”或“否”) (2)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____? (3)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精确到0.1%) 【答案】(1)是 (2) 0.96g (3)81.7% 【解析】(1)由于在时间为2.5分钟时质量不再改变,所以该反应已经完全反应;(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氧气的质量为:3.0g﹣2.04g=0.96g;(3)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 x=2.45g,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81.7%。答:(1)加热到2.5分钟时完全反应;(2)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是0.96g;(3)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81.7%。 (提升)20.计算题: 已知6.2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充分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28克。求: (1)生成多少克的氧气? (2)原混合物中有多少克的氯酸钾? (3)剩余固体有哪些物质组成?质量为多少? 【答案】(1)1.92g (2)氯酸钾质量为4.9g (3)剩余固体中有MnO2 、KCl两种物质 ,MnO2质量为6.2g -4.9g =1.3g ,KCl质量为 4.28g -1.3g =2.98g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O2的质量即为物质减少的质量,所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2g-4.28=1.92g;(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可以通过生成氧气的质量来算得;(3)因为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可知剩余固体的组成为: 、;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可设为x, , , x=4.9g,所以原混合物中有氯酸钾4.9g,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6.2g-4.9g=1.3g,KCl的质量为4.28g-1.3g=2.98g。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