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阅读突破 第一章 专题一 群文通练五 锐意改革 Word版含解析
群文通练五 锐意改革 主题解说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人类历史的轨迹从来就不是一条笔直的线,历史的长河波涛起伏,治乱兴衰交替发生,绵延不断。在古代中国,“兴——盛——衰——乱”的朝代更替构成历史变迁的主线。政治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然遭遇分利集团的强力反对与阻挠,历史上成功的政治改革无不以强大的政治权威为后盾,借助政治权威的力量,甚至不乏政治权威主动发起、设计、推动“变法”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琳之,字彦琳,会稽山阴人。祖沈,晋丞相掾。父廒,光禄大夫。琳之强正有志力,好文义,解音律,能弹棋,妙善草隶。郡命主簿,不就,后辟本国常侍。桓玄辅政为太尉,以为西阁祭酒。桓玄时议欲废钱用谷帛。琳之议曰:“《洪范》八政,以货次食,岂不以交易之所资,为用之至要者乎。若使不以交易,百姓用力于为钱,则是妨其为生之业,禁之可也。今农自务谷,工自务器,四民各肆其业,何尝致勤于钱。故圣王制无用之货,以通有用之财。此钱所以嗣功龟贝,历代不废者也。愚谓救弊之术,无取于废钱。”玄好人附悦而琳之不能顺旨是以不见知迁楚台员外散骑侍郎遭母忧去职服阕除司徒左西掾以父致仕自解时司马休之为会稽内史,仍以琳之为长史。父忧,去官。服阕,补太尉主簿,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所居著绩。时责众官献便宜,琳之建言曰:“夫不耻恶食,唯君子能之。肴馔尚奢,为日久矣。今虽改张是弘,而此风未革。愚谓宜杻为其品,使奢俭有中。若有不改,加以贬黜,则德俭之化,不日而流。”永初二年,为御史中丞。明宪直法,无所屈挠。奏劾尚书令徐羡之曰:“臣闻事上以奉宪为恭,临下以威严为整,然后莅众必肃。羡之内居朝右,外司肇毅,位任隆重,百辟所瞻。而不能弘惜朝章,肃是风轨。致使宇下纵肆,凌暴宪司,所谓‘己有短垣,而自逾之’。请免羡之所居官,以公还第。”诏曰:“小人难可检御,司空无所问,余如奏。”自是百僚震肃,莫敢犯禁。高祖甚嘉之,行经兰台,亲加临幸。不治产业,家尤贫素。景平元年,卒。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孔琳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好人附悦/而琳之不能顺旨/是以不见知/迁楚台员外散骑侍郎/遭母忧/去职服阕/除司徒左西掾/以父致仕自解/ B.玄好人/附悦而琳之不能顺旨/是以不见知/迁楚台员外散骑侍郎/遭母忧/去职/服阕/除司徒左西掾/以父致仕自解/ C.玄好人附悦/而琳之不能顺旨/是以不见知/迁楚台员外散骑侍郎/遭母忧/去职/服阕/除司徒左西掾/以父致仕自解/ D.玄好人/附悦而琳之不能顺旨/是以不见知/迁楚台员外散骑侍郎/遭母忧/去职服阕/除司徒左西掾/以父致仕自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四民是古代中国政府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分工,一般指士、农、工、商,其次序历代有所不同。 C.龟贝指龟甲和贝壳,古代亦用作货币,至秦而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 D.临幸在文中指帝王亲临。帝王车驾所至曰“幸”,故称。有时也可指官职较高、地位尊贵的人的到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琳之出身官宦世家,历任多职。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在晋朝为官;他初任本国常侍,后任西阁祭酒、尚书左丞等职,在任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政绩。 B.孔琳之积极进言,建议中肯。桓玄当政时,想要用谷帛代替钱币,孔琳之引述典籍,结合社会现实,阐述自己的看法,认为不应该废止铜钱。 C.孔琳之提倡节俭,以身垂范。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奢靡之风,孔琳之认为应该有所规定和约束,崇尚节俭;他从不置办家产,家中特别贫困。 D.孔琳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他上书弹劾尚书令徐羡之不守法纪,致使有人放纵恣肆,凌辱执法官员,朝中官员因其弹劾得到皇帝支持而震惊,再没人敢违犯禁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琳之强正有志力,好文义,解音律,能弹棋,妙善草隶。 译文: (2)臣闻事上以奉宪为恭,临下以威严为整,然后莅众必肃。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大夏请凡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帝不能决,下再议。大夏等言:“事属外廷,悉蒙允行。稍涉权贵,复令察核。臣等至愚,莫知所以。”久之,得旨。织造、斋醮皆停罢,光禄省浮费巨万计,而勇士虚冒之弊亦大减。大同小警,帝用中官苗逵言,将出师。帝召问大夏曰:“卿在广,知苗逵延绥捣巢功乎?”对曰:“臣闻之,所俘妇稚十数耳,赖朝廷威德,全师以归。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 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孝宗崩,武宗嗣位。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清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乃坐戍极边。五年夏,赦归。瑾诛,复官,致仕。十一年五月卒,年八十一。赠太保,谥忠宣。(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B.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C.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D.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又称“春闱”,考中者为“举人”。 B.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 C.孝宗,庙号。庙号是皇帝驾崩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并不唯一。 D.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大夏宽厚仁爱,剿匪宽严相济。田州、泗城不安定,刘大夏前往告诫,并未杀戮。后来匪盗重起,他令部下只许活捉,验明身份后,放掉了一半人。 B.刘大夏务求改革,减少财政支出。刘大夏请求革除非祖宗留下的危害军民的旧制,在皇帝犹豫不决时,刘大夏据理力争,最终使皇帝下定了决心。 C.刘大夏敢说实话,皇帝大为赞赏。对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刘大夏不以为然。对孝宗将要出征大同的想法,刘大夏认为国力不足,防守才是上策。 D.刘大夏不畏权势,遭到发配戍边。刘大夏曾经因要求严格考核勇士得罪了刘瑾。刘瑾编造田州岑猛的事,将刘大夏逮捕,让他到很偏僻的边境戍边。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 译文: (2)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 译文: 答案精析 1.C [首先联系上下文,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关键词“而”“楚台员外散骑侍郎”“以”等进行断句。最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即可。] 2.D [“临幸”不可指“官职较高、地位尊贵的人的到来”。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指帝王亲临,又特指皇帝与嫔妃同宿。] 3.A [“在任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政绩”错,文中“所居著绩”指他任太尉主簿、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时,而不是他任所有职务期间。] 4.(1)孔琳之刚正不阿,有志向,有能力,写文章讲究文辞,懂得音律,又能弹棋,(擅长书法,)精通草书和隶书。 (2)我听说侍奉皇上要遵纪守法才能称作恭,统驭下属要严肃端庄才能称作整,这样治理百姓必能严肃。 解析 (1)“强正”解释为刚正不阿,“解”解释为懂得,“妙善”解释为精通。(2)“奉宪”解释为遵纪守法,“临”解释为统驭,“莅”解释为治理。 参考译文 孔琳之,字彦琳,是会稽山阴人。祖父孔沈,晋朝时为丞相掾。父亲孔廒,任光禄大夫。孔琳之刚正不阿,有志向,有能力,写文章讲究文辞,懂得音律,又能弹棋,(擅长书法,)精通草书和隶书。郡府任命他为主簿,他不到任,后来被征召为本国常侍。桓玄任太尉辅政时,任命他为西阁祭酒。桓玄当政时,主张废止钱币,用谷帛代替。孔琳之评议说:“《洪范》所说的八政,把货放在食的后面,难道不是因为交易凭借的铜币,是日用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吗?假如铜钱不是用于交易,而百姓却在造钱上用力,那么这就是妨碍了他们赖以为生的职业,禁绝它是可以的。现在农夫自己种植谷物,工匠自己制造器械,士农工商各为自己的职业奔忙,何曾在制钱上付出努力。所以圣王创制无用的铜钱,以便交流有用的财物。这就是铜钱继承龟甲贝壳的功用,历代使用而不废止的原因。我认为关于拯救时弊的办法,不要从废止铜钱上去寻找。”桓玄喜欢别人阿附讨好,但是孔琳之不能承顺他的旨意,因此不受赏识。孔琳之调任楚台员外散骑侍郎。因为母亲去世,他离职服丧。服丧期满,授任司徒左西掾,他又因父亲辞去官职而自行解职。当时司马休之为会稽内史,因而任命孔琳之为长史。孔琳之又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服丧期满,补任太尉主簿,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他在任职的地方,都留下了显著的政绩。当时朝廷责令众官呈献有利国家、顺应时局的建议,孔琳之提出建议说:“凡不以粗劣食物为耻,只有君子才能够做到。饭菜讲究奢侈,此风由来已久。现在虽然改弦更张,大力弘扬节俭,但奢靡之风仍未改变。我认为应该大致规定饮食标准,使他们做到花费、俭约适当。如果有人不改变作风,就将他贬官降职,那么崇尚节俭的教化,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流布天下了。” 永初二年,孔琳之任御史中丞。他执法公正严明,从不退缩屈服。他上书弹劾尚书令徐羡之,奏疏说:“我听说侍奉皇上要遵纪守法才能称作恭,统驭下属要严肃端庄才能称作整,这样治理百姓必能严肃。徐羡之内居朝廷高位,对外主管京城事务,地位尊贵,责任重大,百官瞻仰崇敬。而他却毫不顾惜朝廷的法纪,整饬朝廷的风范。以致使京城之内有人放纵恣肆,凌辱执法官员,这正是人们所说的‘自己筑短墙,而自己爬越它’。臣恭请皇上能免除徐羡之现任官职,以三公的名义回家闲居。”皇上下诏书说:“小人很难约束驾驭,不要追究司空责任,其他都按你的奏疏办。”从此百官震惊,风气整肃,没有谁敢违犯禁令。高祖对孔琳之很是嘉许,车驾经过兰台还亲自去看望他。孔琳之从不置办家产,家中特别贫困。景平元年,孔琳之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常。 5.B [首先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谈论刘大夏指出百姓贫穷在兵部,所以推辞。然后根据名词“兵部”、虚词“故”进行断句。最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即可。] 6.A [乡试叫“春闱”错,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7.D [“刘瑾编造田州岑猛的事”错,原文是“假田州岑猛事”,“假”是“借助”的意思,而不是“编造”之意。] 8.(1)孝宗命令应该实行与变革的事情,有关部门全都如实奏报。恰逢朝内大臣上奏的十六件事情,都是对权贵所不利的。 (2)况且淇国公稍稍违背节制,就发动数十万兵众到沙漠地区,怎么能说是容易的事? 解析 (1)“所司”解释为有关部门,“会”解释为恰逢,“权幸”解释为权贵。(2)“小”解释为稍稍,“举”解释为发动,“奈何”解释为怎么能。 参考译文 刘大夏,字时雍,是华容人。刘大夏二十岁的时候在乡试中考取了第一名。考取了天顺八年的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二年服丧期满,(刘大夏)调任为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安定,刘大夏奉命前往训谕,这些地区于是服从命令。后来山贼反叛,(刘大夏)奉命讨伐,命令擒贼一定要送上活口,查实后才判刑,因此而活命的山贼超过半数。弘治十五年(刘大夏)被授予兵部尚书,多次推辞才接受任命。被召见后,皇帝说:“我多次重用你,你却多次称病拒绝,这是为什么呢?”刘大夏顿首说:“我年纪大了而且多病,私下里看见天下的老百姓贫穷,如果出现意外情况,责任在兵部,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能处理,因此推辞。”皇帝默然不应。刘大夏请求凡不是祖宗旧制且有害于军民的事,全部分条禀告皇上加以改革。孝宗命令应该实行与变革的事情,有关部门全都如实奏报。恰逢朝内大臣上奏的十六件事情,都是对权贵所不利的。孝宗不能决断,下发重新讨论。刘大夏等说:“属于外廷官员的事情,都承蒙允许施行。稍稍涉及权贵,又令查实。我等很愚蠢,不知为什么。”很久以后,才得到圣旨。织造、斋醮都停止,光禄寺节省浪费的钱财以万来计算,而勇士虚报冒领的弊端也大为减轻。大同发生小的边患,孝宗听信宦官苗逵的话,将出兵镇压。孝宗召见刘大夏问道:“你在两广,知道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吗?”刘大夏回答道:“我听说,苗逵俘虏十几个妇女儿童而已,仰仗朝廷威德,保全军队返回。不这样的话,不知会怎样。” 孝宗沉默好久,问道:“太宗频频出塞,现在为什么不行?”刘大夏回答道:“陛下的神武固然不在太宗之下,而将领士马则远远赶不上。况且淇国公稍稍违背节制,就发动数十万兵众到沙漠地区,怎么能说是容易的事?我揣度现在上策只有防守而已。”孝宗突然说:“要不是你们劝说,我几乎误了大事。”于是最终没有派军队。孝宗去世,武宗即位。刘大夏为人忠诚恳切,孝宗很欣赏他,为国尽忠而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对于权贵常常制裁压制。(刘大夏)曾经请求严格考核勇士,被刘瑾嫌恶。正德三年九月,借助田州岑猛的事情,把刘大夏逮捕入狱。刘瑾想以过分改变法律之名处死刘大夏,都御史屠清坚持认为不可以,刘瑾谩骂说:“即使不处死,难道不可以戍边吗?”就判处刘大夏到很远的地方戍边。正德五年夏天,(刘大夏)被赦免回来。刘瑾被诛杀,(刘大夏)官复原职,后退休。正德十一年五月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为太保,谥号忠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