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通用近三年2018-2020中考语文真题详解专题10诗歌鉴赏含解析
1 专题 10 诗歌鉴赏 【2020 年中考北京卷】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______的自然 之景,抒发了______之情。 2.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 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白日西斜,广阔天涯 离愁的无限感慨与豪放洒脱 2.龚诗中“落花”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非没有感情,而是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 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 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孟诗中“落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落花的惋惜 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诗词中的意象。(1)首联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 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这里抓住了“白日西斜”“天涯广阔”的自然景象。(2)“浩荡离愁 白日斜”中“浩荡离愁”直接点明了作者对离愁的无限感慨,“吟鞭东指即天涯”则通过“天涯”这个开 阔的意象表现了豪放和洒脱。 2. 本题考查诗歌主题。(1)龚自珍的诗。翻译: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 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这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自比为落花,落花 从枝头落下,化为肥料,滋养大地,为新花的成长做贡献。作者虽然离开朝廷,但是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 和命运,依然坚持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一片拳拳爱国之情。(2)孟浩然的诗。翻译:春天睡醒不觉天已 2 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第一联从听觉角度描写 了鸟儿清脆的鸣叫,营造了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春天的氛围,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第二联则从视 觉角度,运用联想,写春花被吹落到地的景象。写出了对春花凋零的怜惜,作者喜爱春天,可是春天的花 被吹落了,这是否意味着春天的逝去,故表达了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2020 年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 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诗歌讲述了卖炭翁_______的悲惨故事。 2.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 2.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 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 1.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 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 806 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诗歌写一个卖炭老人辛苦烧炭得到千余斤的 炭,本想着趁着天寒卖个好价钱,以便换来口中食身上衣,没想到却被宫使蛮横掠夺一空的催人涕下的悲 剧故事。 2. 考查对诗句作用的理解。“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意思是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 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 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把”“敕”“叱”“牵”几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 3 虎般地蛮横掠夺;卖炭翁辛辛苦苦得来的炭就这样被宫使残暴的掠夺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显得那么的 无奈和无助;在至尊的皇帝的“文书”面前,卖炭翁艰难的劳动、心中的希望、运输的艰辛,全部化为乌 有,表现作者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深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 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020 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2.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答案】 1.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2.诗人自己登楼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 个能赏识人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 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榨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解析】 1.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解释其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描述时要忠实于原句。折 4 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 遗物。根据这些词的理解描述,如,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 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2. 考查对诗歌的赏析。结合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作 品情境。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 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 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 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 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前两句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 不平之气;后两句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 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 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2020 年中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5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 愁绪。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夜上 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视觉描写,“不知何处吹芦管”运用听觉描 写,故第二首诗只有视觉和听觉描写。故 D 错误,选 D。 2.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 这里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把月亮拟人化,月亮成为了知心人,带着自己对友人的关心、牵挂,一直伴随着 友人,表达了作者友人的思念和牵挂。(2)《夜上受降城闻笛》。结合“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可知,运用比喻修辞,把月光比成霜,把沙子比成雪,渲染悲凉的氛围,突出了边塞的苦寒。结合“不知 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从听觉角度,正面抒发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故整首诗描写“月”, 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2020 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庆清朝慢 踏青 (宋)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①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②。 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饤③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 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④。 (注)①东君:《楚辞·九歌》里有“东君”,这里是借用来称春神。②小双鸾:指古代妇女鞋上绣成的鸾 凤。③饾饤(dòu dìng):本形容堆砌罗列貌,此处形容天气变化多端。④眉山:《西京杂记》上说卓文君 “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这是“眉山”典故的由来。 6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姑娘们的踏青活动,突出了初春时节景物的特点。 B.上阕写姑娘们愉悦的心情和野外迷蒙的秀色,表达了对“东君”的敬意。 C.下阕写天气的无常,以及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与“小双鸾”沾满泥污的状态。 D.下阕最后三句写出了姑娘们心情变化后笑容顿敛、眉头紧锁的神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写雨水的对仗句,富有形象性;下阕运用夸张手法,增添了喜剧色彩。 B.词的下阕用口语写天气变化,活泼有意趣;用“镂”“拨”描写姑娘们的行动,用词精巧。 C.词中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了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 D.这首词充满生活气息,写法新颖,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很有特色,是豪放词中的佳作。 【答案】 1.C 2.D 【解析】 1.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需要我们在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C.有 误,下阕中“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姑娘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并非表现她们“看花 觅柳的从容”。故选 C。 2. 此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 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D.有误,这首词是婉约词中的佳作,而非豪放词。 故选 D。 【2020 年中考天津卷】下面对《游山西村》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7 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 A.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 【答案】D 【解析】 D. 赏析有误,尾联并不是忧伤的笔调,也并非直抒胸臆。诗人比较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愿从今以后, 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由此可知,这两句表现的是对山村 迷人景色、淳朴民风的赞美,没有表现“失意与孤独”。 【2019 年中考北京卷】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 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_______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 的人生态度。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 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 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案】 1. 宦游人 不舍、依依惜别 乐观豁达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 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 8 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的理解。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 情跌宕。“离别意”写出了两人共同的境遇。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同是 宦游人”宽解友人。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 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 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 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 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 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 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 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 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 洒衣裳。 【点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 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 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 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 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 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2019 年中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9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答案】 1.C 2.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解析】 1.C 错误,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2.考查对典故的理解。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 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意思是说, 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 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暗示 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2019 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关和向往。 10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答案】 1.C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 美好的月色。(2)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 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 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解析】 1.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C.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 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 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故选 C 2.考查对名句的赏析能力。这两句写了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 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 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而 且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 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 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作答即可。 【2019 年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 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 11 1.①“牵黄”“擎苍”的行为。②“锦帽貂裘”的装束。③“千骑”狂奔的场面。④自比孙权的语气。 2.示例一:运用比喻,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 示例二:运用“射天狼”的典故,抒发了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作者心态、举止、胸怀、气概等方面考虑。例如,从出猎时的装束气 派“锦帽貂裘”和“倾城随太守”的庞大气势以及“亲射虎,看孙郎”的雄心壮志,都是“少年狂”的具 体表现。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 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句中的“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挽弓 射箭要冲锋陷阵,可以看都以为爱国英雄的形象。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 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可以从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修辞手法三个角度加以说明。 【2019 年中考河南 B 卷(备用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中的“行不足”三字最有表现力,请结合整首诗加以赏析。 【答案】 1.示例: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枝头,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啄泥衔草,营建新巢。 2.示例一:“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表现了诗人的喜爱与不舍之情,从中可以感受到钱塘湖春景的美不 胜收。 示例二:“行不足”是“最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 【解析】 1.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 12 提。其次,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丰富画面内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几处 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2.这道题考查诗歌赏析的能力。“行不足”意思是看不够。“最爱湖东行不足”,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 返。“行不足”三字,抒发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之情。 【2019 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春尽 [唐]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 [宋]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夜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甲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宜人之景。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答案】 13 1.A 2.B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两诗确实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但是乙诗 并未流露出家国之悲,而是表达羁旅之愁和对污浊现实的憎恶。故选 A。 2.此题考查的是诗句的赏析。B:甲诗中“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 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不是“反衬”。故选 B。 【点睛】 第一首:《春尽》--唐代诗人韩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异地依人的苦闷心情。首联抓住 “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 “春尽”的画面。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 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 第二首:《春尽》—宋代诗人郑獬。首句七个字,便将时间(春尽)、人物(行人)、地点(未到家)一一交 待清楚。游子浪迹天涯,离家日久,又逢春色,倍添惆怅。连春风也要来责怪:为何不好端端在家,跑到 这天涯来干什么?思家心切,而路程遥远,只得昼夜兼程。颔联仍以景物描写来表现行人盼望早日回家的 急迫心情。颈联写人在曲折重叠的山间行走时的感觉,着重写动势。尽管长途跋涉,旅程辛苦,但山间空 气清新,野趣宜人,加上归家在即,所以尾联洋溢着行人如脱羁之鸟重返自然般的兴奋喜悦之情。不过, 野外的景色绝不会“唯有清泉漾白沙”的,作者如此写,有其更深的含意。他是为了着重点出“清白”二 字,使野间的“清白”同尘世间的“污污”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从主人公对“绝少尘埃污”的喜爱中体 味他对乌烟瘴气的官场的厌恶。作者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此处就自然流 露出了他的身世之感。 【2019 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两首诗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________愁情。 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B.“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 C.“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D.“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 【答案】 1.思乡 2.A 【解析】 1.《黄鹤楼》通过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烘托出作者清冷的思想之情和自己深重的漂泊之感。抒发了 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所以可概括为“思乡”之情。 2.B.“故人”是老朋友。“昔人”是指过去的仙人。 C.“青山”写了山色秀美之景。“晴川历历汉阳树”:如今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过去的时光 一去不复返。“晴川”写物是人非之感。 D.“浮云”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白云千载空悠悠: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 依旧。“白云”指白云悠悠,仙去楼空,岁月不再,物是人非,世事茫茫。 故选 A。 【2019 年中考天津卷】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1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一句“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诗人在尾联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 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所以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采用间 接抒情的方法。故答案为 D。 【2018 年中考北京卷】古诗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 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16 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 句诗是“①____”和“②___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 句不符,故选图一。 3. 不尽长江滚滚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 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 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 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观察图一,画面写船 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2018 年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7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 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 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故 C 项分析不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描绘诗歌中某一句的意境,要先正确翻译,然后再加上自己适当的理 解和描写即可。本句话翻译为: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 丽的景象。 【2018 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18 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D 2.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 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 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 情感。D 项表述错误,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 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 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这句诗中“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组动词,使诗句组成了一幅幅 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2018 年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9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答案】 1.示例一:用感叹句、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二:用感叹号、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 闷与迷惘。示例三:用反复和设问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 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任选—个角度,赏析合理即可。) 2.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 前行的勇气。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 扬帆起航。(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注意要求,任选一个角度,可以从标点符合的角度。如:用感叹号、问 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可以从句式的角度:用感叹句、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可 以从修辞的角度:用反复和设问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可以从诗歌情感的角度:四句 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 心理。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句含义分析所用的环境。本句翻译为:“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 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时的深切体验,表现了 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与乐观。故人们往往在身处逆境、苦闷时自我安慰、自我鼓励时 引用它。 【2018 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① [宋]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②,予客济源③,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①1235 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首词大概写于 1238 年,当时词人正 20 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②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③济源:地名,今属河 南。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京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D 2.D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表达的是作者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并非“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 州”。故答案为 D。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句的赏析。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作答。D 词的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 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写法;杜牧的《赤壁》则采用的是借物起兴的手法。据此, 答案为 D。 【2018 年中考山西卷】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点明地域和季节,其中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 不同。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C.“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空间上形容洞庭湖的广阔浩渺, 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 21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自食其力”的重要 性。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 释给我们提供了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D 项的表述不正确,“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了举例论证,告诉我们不要丧失本心,从而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2018 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___居士。 2.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 B.“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 C.一、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西湖美景。 D.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 【答案】 1.东坡 2.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 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苏轼,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2.此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要点、鉴赏古代诗歌作品语言的能力。A 项对“潋滟”的理解错误,潋滟:形容 水波流动,并非“波涛汹涌”;“雨后水量充沛”理解错误,应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 光彩熠熠。B 项理解错误,“空蒙”意思是: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 奇妙。而非“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D 项理解错误,三、四句是诗人神来之笔,巧用比喻,诗人“是以晴 22 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而不是说“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 【2018 年中考天津卷】下面对《归园田居(其三)》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A.一、二句通过“盛”与“稀”的对比,写出诗人虽心归田园,却不善农事的情形。 B.三、四句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田间劳动的厌倦之情。 C.末尾句中“愿”的内涵是,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D.全诗语言朴素而诗意醇美,体现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 项“流露出诗人对田间劳动的厌倦之情”欣赏不正确。“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晨起 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作者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 的愉悦和美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