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1 发布 |
- 37.5 KB |
- 5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20 曹刿论战
同学们好 同学们好 请说出两个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战争文化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 请说出两个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战争文化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左传》 小知识: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作者公羊高作者谷梁赤作者左丘明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关于《左传》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鲍叔牙扶助公子小白出奔莒国(今山东莒县一带),另一方面管夷吾(即管仲)和召忽扶助公子纠出奔鲁国。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到鲁庄公九年(公元前684年),齐国人又杀了公孙无知,国内出现了“无君”的状态,这时鲁庄公便乘机伐齐,打算把公子纠送回齐国去做国君,可这时公子小白(即后来成为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从莒国抢先回到了齐国,做了齐国的国君,并截杀公子纠,却只杀死了召忽,俘获了管仲。然后齐桓公发兵,与鲁庄公在干时(齐国地名)打了一仗,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四个月以后,即鲁庄公十年,齐师再伐鲁国,战于长勺。可想而知当时鲁国将会是处于如何的紧张气氛之中。背景 鲁国齐国(齐襄公)莒jǔ国纠长勺(齐桓公)小白逃逃 朗读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左传》 曹刿论战《左传》听读课文朗读 检查下列字词读音:(1)曹刿()(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弗()敢加也(5)小惠未徧()(6)小信未孚()(7)公与之乘()(8)战于长勺()(9)下视其辙()(10)登轼()而望(11)彼竭()我盈()(12)望其旗靡()guìjiànbǐfúbiànfúchéngzhéshìjiémǐsháoyíng 再朗读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左传》 曹刿论战《左传》翻译课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庄公将要迎战。翻译课文原文: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攻打。十年春:伐:师:军队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那些吃大肉的大官们会商量这件事的,你为何去参与呢?”曹刿说:“那些吃大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原文:译文:深谋远虑。远谋:见:拜见。鄙:目光短浅间:参与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臣子)。”曹刿应答说:“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他们不会跟从(您去拼命作战的)。”原文:译文:何以:“以何”,凭借什么专:独自享用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人。以,把。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总是很诚实的报(有多少说多少)。”曹刿应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打胜仗)的。”原文:译文:牺牲:加:福:牛羊等祭祀品以少报多名词作动词赐福孚:信任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来审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请允许我跟着去。”原文:译文:详察根据实情察:以情:狱:案件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长勺开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军队击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国军队大败。原文:译文:击鼓之:大败鼓:败绩:助词,无实意.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查看了齐军战车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敌情,然后说:“可以追赶了。”(庄公)就(命令鲁军)追击齐军。原文:译文:驰:察看。瞭望。视:望:驱车追赶轼:车辕 请你指出“轼”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已经战胜,庄公问曹刿(那样指挥军队)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原文:译文:夫:发语词既:已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敌人士气耗尽而我军士气高涨,因此战胜了他们。原文:译文:减弱。消失。那,指敌方。衰:竭:彼:旺盛。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我)害怕他们有埋伏。我看到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倒下,(知道他们是真的败了)所以这时才追击他们。原文:译文:测:伏:预测,预料埋伏靡:倒下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服和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能独自享用,一定把它拿来分给别人(近臣和亲臣)。”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了(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意图),怕的是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同意追击他们。” 同学们好 同学们好 理清线索,梳理结构试概括故事情节。事件发展的线索:人物活动的线索:迎战──备战──交战──评战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初论请见取信于民参战再论战--勇气--彼竭我盈--克大国-难测-辙乱旗靡-逐抓住战机对话(论)远谋小惠未徧民弗从小信未孚神弗福以情察狱忠之属公将鼓之未可齐人三鼓可矣公将逐之未可“视”“望”可矣战前战中战后 结构层次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详写)1、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三、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详写)1、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2、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讨论:第一段1、第一段哪句问话反映了曹刿有远见卓识?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是什么?2、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庄公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什么上面?何以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3.“忠之属也”指的是哪一类事情?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战略思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4、根据课文第一段,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热爱国家、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力量目光短浅,勇于纳谏 讨论:第二段本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临阵从容,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讨论:第三段1、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取信于民“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⑴鲁庄公的回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⑵“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⑶“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问题: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⑴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⑵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问题: 鲁庄公真是“肉食者鄙”吗?思维迁移 鲁庄公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鄙 四、人物形象分析以国事为重,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上平庸,不懂军事,但善于纳谏,能用贤。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曹刿:庄公: 他们的性格乡人肉食者齐师不关心国家大事,认为应当由掌权者处理,与己无关。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鄙代表人物鲁庄公骄傲轻敌不讲战略战术齐人鼓之齐人三鼓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⑷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拓展延伸*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五赞鲁庄公《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今日重读《曹刿论战》,我对鲁庄公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中心思想 小结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它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对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 小惠未徧。⒊通假字“徧”同“遍”,遍及,普遍。 ⒈古今异义伐齐师伐我古义:今义:间又何间焉古义:今义:攻打、讨伐。砍伐。参与。中间。梳理总结 鄙肉食者鄙古义:今义:牺牲牺牲玉帛古义:今义:鄙陋,目光短浅。卑鄙。指猪、牛、羊等祭品。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加弗敢加也古义:今义:信必以信古义:今义:虚夸,以少报多。增加。信实,诚实。书信。 狱小大之狱古义:今义:虽虽不能察古义:今义:案件。监狱。即使虽然 再再而衰古义:今义:忠忠之属也古义:今义:第二次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尽力做本分的事忠诚 ⒉词性活用神弗福也。公将鼓之。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 ⒋一词多义请曹刿请见。战则请从。从战则请从。民弗从也。故公问其故。故克之。请求。请让我。跟随。服从。缘故、原因。所以。 ⒌虚词以何以战。必以分人。之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凭把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代词他,指曹刿。 ⒍句式⑴判断句夫战,勇气也。⑵省略句再而衰。⑶倒装句何以战?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凭借什么作战?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