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0中考物理简单机械机械效率专题复习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2020中考物理简单机械机械效率专题复习课件

第 10 课时  简单机械 机械效率 第一篇 教材梳理 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 杠杆及其要素   杠杆 :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支点 : 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 O ; 动力 : 使杠杆转动的力 F 1 ; 阻力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F 2 ; 动力臂 : 从支点 O 到动力 F 1 的距离 l 1 ; 阻力臂 : 从支点 O 到阻力 F 2 的距离 l 2 考点一 杠杆 杠杆 平衡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      或匀速转动时 , 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 杠杆平衡条件的关系式为       , 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杠杆 的类 型和 特点     杠杆       杠杆       杠杆   动 力臂     阻力臂   动 力臂    阻力 臂   动 力臂     阻力臂       力但     距离         距离但    力   既 不     , 也不       (续表) 静止 F 1 l 1 =F 2 l 2 省力 费力 等臂 大于 小于 等于 省 费 省 费 省力 省距离 项目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示意图 实质 :      ;  特点 :       _____________ 实质 :      ;  特点 :       ______________ 考点二 滑轮 滑轮组 等臂杠杆 不能省力 , 但能改变 力的方向 省力杠杆 省力 , 但不能 改变力的方向 (续表) 项目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力、速度 、距离的关系 F 1 =G ; v 1 =v 2 ; s=h F 1 =      ;   v 1 =     ;  s=       F 1 =     ;   v 1 =     ;  s =      ( 注 : 不计绳重和摩擦 , 动滑轮重为 G 动 , 滑轮组承重的绳子段数为 n ) 2 v 2 2 h nv 2 nh 考点三 简单机械的三种功和机械效率 简单机械及 物理量 三种功 机械效率 ( η ) W 有 =Gh ; W 总 =Fs ; W 额 =Fs-Gh       W 有 =Gh ; W 总 =Fs ; W 额 =Fs-Gh 或 fs      或            (续表) 简单机械及 物理量 三种功 机械效率 ( η ) 不计绳重和摩擦 : W 有 =Gh ; W 总 =Fs=F · nh ; W 额 =Fs-Gh 或 G 动 h      或            W 有 =fs 物 ; W 总 =Fs 绳 =F · ns 物 ; W 额 =Fs 绳 -fs 物        探究一 杠杆的类型及应用 1 . 图 10-1 是一种切甘蔗用的铡刀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10 - 1 A . 刀刃很薄可以增大压力 B . 铡刀实质上是一种费力杠杆 C . 甘蔗放在 a 点比 b 点更易被切断 D . 手沿 F 1 方向用力比沿 F 2 方向更省力 C 2 . [2019· 成都 ] 如图 10 - 2 所示 , 是三种类型剪刀的示意图 , 请你为铁匠师傅选择一把剪铁皮的剪刀 , 你会选择     ( 选填 “A”“B” 或 “C”) 剪刀 , 这样选择是为了省     。   C 图 10 - 2 力 3 . 如图 10 - 3 是生活中常用的扳手 , 使用它为什么能省力呢 ? 解决这个问题 , 要抓住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 :                   , 忽略掉的次要因素 :          等 , 构建物理模型 —— 杠杆进行探究。   图 10 - 3 支点的位置、施力点的位置、用力方向等 扳手的材质、自重 探究二 其他简单机械 4 . 如图 10 - 4 所示的水龙头、门把手、自行车车把三种简单机械 , 在使用时都属于      的简单机械。图乙所示的门把手 , 当用手转动把手手柄时 , 门可以被打开 , 它的实质是一个        ( 填一种简单机械的名称 ) 。   省力 图 10 - 4 杠杆 ( 或轮轴 ) 5 .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可以驶上高耸入云的云峰 , 如图 10 - 5 所示 , 盘山公路修得弯弯曲曲 , 主要目的是通过           , 从而减小汽车爬坡所需的动力 , 盘山公路实际上就是一个      ( 选填 “ 杠杆 ”“ 滑轮 ”“ 轮轴 ” 或 “ 斜面 ”) 。   图 10 - 5 增加斜面长度 斜面 6 . 如图 10 - 6 所示 , 用 F= 150 N 的力使木箱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 不计滑轮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 ), 请在图中画出木箱此时受到的摩擦力并标出摩擦力的大小。 图 10 - 6 如图所示 探究三 杠杆作图 7 . 利用如图 10 - 7 所示的木棒撬石块时 , 木棒相当于      ( 选填 “ 省力 ” 或 “ 费力 ”) 杠杆 ; 木棒以 O 点为支点撬动石块 , 画出作用在 A 点的最小动力 F 1 及阻力 F 2 的力臂 l 2 .  省力 图 10 - 7 如图所示 8 . [2019· 山西适应性训练 ] 如图 10 - 8 甲所示 , 游客正在利用自拍杆进行自拍。自拍杆可以看成一个杠杆 ( O 为支点 ), 请你在图乙中画出游客施加在 A 点的最小动力 F 。 图 10 - 8 如图所示 探究四 简单机械的相关计算 9 . [2019· 衡阳 ] 如图 10 - 9 所示 , 用滑轮组提升重 900 N 的物体 , 使它在 10 s 内匀速上升 1 m 。已知所用的拉力 F 为 400 N 。则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 ( 不计绳重和摩擦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90 W B. 拉力在这 10 s 内做的功为 400 J C. 动滑轮的重力为 300 N D. 若用该滑轮组匀速提升更重的物体时 , 绳端拉力会变大 , 但机械效率不变 C 图 10 - 9 10 . [2019· 荆门 ] 图 10 - 10 是用同一滑轮组分别将两个不同的物体 A 和 B 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 , 不计绳重和摩擦的影响 , 提升物体 A 的过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较大 ,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①物体 A 比物体 B 轻 ; ②提升物体 A 的拉力较大 ; ③提升物体 A 所做的额外功较少 ; ④提升物体 A 做的有用功较多 ; A. 只有①③ B. 只有②④ C. 只有②③ D. 只有①④ 图 10 - 10 B 11 . [2019· 黑龙江 ] 如图 10 - 11 所示 , 小聪用滑轮组拉动水平地面上重为 500 N 的物体 A , 使它匀速前进 2 m, 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150 N, 小聪施加的拉力 F= 100 N( 忽略绳重和滑轮重 ), 则滑轮组做的有用功为      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图 10 - 11 [ 答案 ] 300   75% 12 . [2019· 绵阳 ] 如图 10 - 12 所示 , 斜面长 20 m 、高 10 m, 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位同学用平行于斜面向上 40 N 的拉力 , 在 20 s 内把重 60 N 的物体沿斜面向上匀速拉动了 10 m 。在此过程中 (    ) A . 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66 . 7% B . 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75% C . 该同学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 10 W D . 该同学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 30 W 图 10-12 [ 答案 ] B 13 . [2019· 乐山 ] 如图 10 - 13 所示 , 在斜面上将一个重 600 N 的物体匀速拉到高处 , 沿斜面向上的拉力 F= 400 N, 拉动的距离 s= 4 . 5 m, 提升高度 h= 1 . 8 m, 所用时间 t= 30 s 。则拉力 F 做功的功率为     W, 此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   图 10 - 13 60 160 14 . 小明做俯卧撑时 ( 如图 10 - 14 所示 ), 可将其视为一个杠杆 , 重心在 O 点。已知他的重力为 750 N, 则 : (1) 画出以 A 为支点时重力的力臂 l 。 (2) 经测量以 A 为支点时重力的力臂为 1 m, 则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为多少 ? (3) 小明在 1 min 内做了 30 个俯卧撑 , 每次肩部上升的距离都为 0 . 36 m, 则他 1 min 内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 图 10 - 14 (1) 图略   (2)500 N   (3)5400 J 突破一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设计和进行实验 】 1 . 让支点处于杠杆的中心 : 消除 杠杆自重 对实验结论的影响。 2 . 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 便于 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 。 3 . 平衡螺母的调节 : 左高左调 , 右高右调 , 实验开始后 , 不能 再调节平衡螺母。 4 . 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好处 : 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 , 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 5 . 弹簧测力计由竖直变为倾斜拉杠杆 , 拉力会 变大 , 因为 拉力力臂变小 。 6 . 多次实验的目的 : 消除实验的偶然性 , 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7 . 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 如下表所示 ), 分析可得出 :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 表达式为 F 1 l 1 =F 2 l 2 。 次数 动力 F 1 / N 动 力臂 l 1 / cm 阻力 F 2 / N 阻力 臂 l 2 / cm 1 2 3 【 交流、反思与评估 】 8 . 实验时注意不同的物理量之间不能相加减 , 不能说 “ 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 。 例 1 用如图 10-15 所示的装置做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实验。 + 图 10-15      (1) 挂钩码前 , 杠杆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 , 此时杠杆      ( 选填 “ 达到 ” 或 “ 没有达到 ”) 平衡状态 , 接下来应向      ( 选填 “ 左 ” 或 “ 右 ”) 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 , 使杠杆保持水平并静止。   达到 左 例 1 用如图 10-15 所示的装置做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实验。 + 图 10-15      (2) 如图乙所示 , 杠杆调节水平平衡后 , 小红在杠杆的 A 处挂 4 个钩码 , 为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 , 应在 B 处挂      个钩码。当杠杆平衡后 , 将 A 处和 B 处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向支点 O 靠近一格 , 杠杆会       ( 选填 “ 左侧下降 ”“ 右侧下降 ” 或 “ 仍水平平衡 ”) 。   6 左侧下降 例 1 用如图 10-15 所示的装置做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实验。 + 图 10-15      (3) 如图乙所示 , 保持杠杆水平位置平衡 , 弹簧测力计从 a 位置转到 b 位置 , 其示数将      ( 选填 “ 变大 ”“ 变小 ” 或 “ 不变 ”) 。若 b 位置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30°, 一个钩码的重量是 0 . 5 N, 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是      N 。   变大 6 例 1 用如图 10-15 所示的装置做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实验。 (4) 下表是小红实验得到的数据 , 分析后她得出 “ 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 的结论 , 但分析表格数据后可以发现这次实验的不妥之处 :       。 次数 动力 F 1 / N 动 力臂 l 1 / cm 阻力 F 2 / N 阻力 臂 l 2 / cm 1 1 . 5 10 3 . 0 5 2 1 . 0 20 2 . 0 10 3 1 . 0 30 2 . 0 15 图 10-15 动力臂都是阻力臂 的两倍 , 实验数据不具有普遍性 例 1 用如图 10-15 所示的装置做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实验。    (5) 得到实验结论后 , 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 , 只借助杠杆上的刻度线 , 右侧只使用弹簧测力计 , 左侧只悬挂重物。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0 ~ 2 . 5 N, 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 , 通过计算可知 , 悬挂的重物最重可达      N 。操作过程中 ,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时仍不能使杠杆水平平衡 , 你认为接下来合理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写出一条即可 )  15 图 10-15 弹簧测力计拉力的位置向右移 ( 或换用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 , 或减少左侧钩码的数量 , 或左侧钩码的位置向右移 ,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 例 1 用如图 10-15 所示的装置做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实验。 + 图 10-15      (6) 实验中小红发现 : 如果在杠杆的 O 点用弹簧测力计施加一个向上的力 , 这个力在探究实验时是否影响到杠杆的平衡 ? 请说明理由 :       。 不影响 , 这个作用在杠杆 O 点的力的力臂等于零 , 不影响杠杆的平衡 例 1 用如图 10-15 所示的装置做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实验。 图 10-15      (7) 杠杆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 现欲使如图 10-16(a) 所示的静止跷跷板发生转动 , 小女孩乙可采取的做法是         。   远离支点 ( 或向右移动 ) 图 10-16 · 实验拓展 · 例 1 用如图 10-15 所示的装置做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实验。 图 10-15      (8) 同组的小王采用如图 (b) 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 发现当杠杆水平平衡时 , 与小红得出的结论不相同 , 其主要原因是   。 杠杆自重对实验产生影响 图 10-16 突破二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 . 实验中注意绳子的自由端若最终与动滑轮相绕 , 则需要 匀速、竖直 向上拉动物体。 实验次数 钩 码所 受 的 重力 G/ N 提升高度 h/ m 有用功 W 有 / J 拉力 F/ N 绳 端移动的距离 s/ m 总 功 W 总 / J 机械效率 η 1 2 3 5 . 实验结论 : 同一滑轮组 , 提升 物体越重 , 机械效率 越高 ; 不同滑轮组提升 同一重物 , 动滑轮 越轻 ( 个数少或质量小 ), 机械效率 越高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体的高度和速度 , 绳子的段数 , 省、费力情况均无关。 【 交流、反思与评估 】 6 .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 ①提升物体的重力 ; ②动滑轮的重力 ; ③绳重、摩擦 。 7 . 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 ① 增加提升物体的重力 ; ② 减小动滑轮的重力 ; ③ 减小绳重和摩擦等。 例 2 在 “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的实验中 , 某组同学用相同的滑轮安装了如图 10-17 甲、乙所示的滑轮组 , 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 回答下列问题 : (1) 该组同学准备了下列器材 : 钩码、天平、滑轮组、细绳、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 , 其中多余的器材是      。   图 10-17 实验 次数 动滑轮 的重力 G 动 / N 物体的 重力 G 物 / N 物体升 高的高 度 h/ m 弹簧测 力计示 数 F/ N 绳端移 动的距 离 s/ m 机械效 率 η 1 0 . 5 1 0 . 1 0 . 6 0 . 3 55 . 6% 2 0 . 5 2 0 . 1 1 . 0 0 . 3 66 . 7% 3 0 . 5 4 0 . 1 1 . 8 0 . 3 天平 例 2 在 “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的实验中 , 某组同学用相同的滑轮安装了如图 10-17 甲、乙所示的滑轮组 , 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 回答下列问题 :   图 10-17 实验 次数 动滑轮 的重力 G 动 / N 物体的 重力 G 物 / N 物体升 高的高 度 h/ m 弹簧测 力计示 数 F/ N 绳端移 动的距 离 s/ m 机械效 率 η 1 0 . 5 1 0 . 1 0 . 6 0 . 3 55 . 6% 2 0 . 5 2 0 . 1 1 . 0 0 . 3 66 . 7% 3 0 . 5 4 0 . 1 1 . 8 0 . 3 (2) 上表中实验数据是用图      所示的滑轮组测得的。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 , 使物体缓缓上升。小组同学提出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 ,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 , 应该静止读数 , 你认为他的想法      ( 选填 “ 正确 ” 或 “ 不正确 ”), 因为他没考虑到      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第 3 次实验中应补充的数据是      。根据第 1 次实验中的数据 , 若不计绳重和摩擦 , 要使滑轮组达到省力的效果 , 则提升物体的重力不得小于      N 。   甲 缓慢 ( 或匀速 ) 不正确 摩擦力 74 . 1% 0 . 25 例 2 在 “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的实验中 , 某组同学用相同的滑轮安装了如图 10-17 甲、乙所示的滑轮组 , 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 回答下列问题 :  (3)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 : 随着物重的增加 , 额外功      ( 选填 “ 变大 ”“ 变小 ” 或 “ 不变 ”), 原因是   。   图 10-17 实验 次数 动滑轮 的重力 G 动 / N 物体的 重力 G 物 / N 物体升 高的高 度 h/ m 弹簧测 力计示 数 F/ N 绳端移 动的距 离 s/ m 机械效 率 η 1 0 . 5 1 0 . 1 0 . 6 0 . 3 55 . 6% 2 0 . 5 2 0 . 1 1 . 0 0 . 3 66 . 7% 3 0 . 5 4 0 . 1 1 . 8 0 . 3 变大 物重增加 , 绳和滑轮间的压力变大 , 摩擦力就变大 例 2 在 “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的实验中 , 某组同学用相同的滑轮安装了如图 10-17 甲、乙所示的滑轮组 , 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 回答下列问题 :   图 10-17 实验 次数 动滑轮 的重力 G 动 / N 物体的 重力 G 物 / N 物体升 高的高 度 h/ m 弹簧测 力计示 数 F/ N 绳端移 动的距 离 s/ m 机械效 率 η 1 0 . 5 1 0 . 1 0 . 6 0 . 3 55 . 6% 2 0 . 5 2 0 . 1 1 . 0 0 . 3 66 . 7% 3 0 . 5 4 0 . 1 1 . 8 0 . 3 (4)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     有关。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 小组同学得到了提升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汽车作为一种 “ 机械 ”, 提升效率对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请你指出以下三种提高效率的方法中 , 方法      的原理与本实验结论是相同的。   方法一 : 鼓励人们 “ 拼车 ” 出行 , 使汽车尽量装满人员 ; 方法二 : 汽车制造厂用新材料减轻汽车重量 ; 方法三 : 经常给汽车做保养 , 保持良好润滑。 物重 一 例 2 在 “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的实验中 , 某组同学用相同的滑轮安装了如图 10-17 甲、乙所示的滑轮组 , 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 回答下列问题 :   图 10-17 实验 次数 动滑轮 的重力 G 动 / N 物体的 重力 G 物 / N 物体升 高的高 度 h/ m 弹簧测 力计示 数 F/ N 绳端移 动的距 离 s/ m 机械效 率 η 1 0 . 5 1 0 . 1 0 . 6 0 . 3 55 . 6% 2 0 . 5 2 0 . 1 1 . 0 0 . 3 66 . 7% 3 0 . 5 4 0 . 1 1 . 8 0 . 3 (5) 小明发现绳端移动的距离始终与钩码提升高度成倍数关系 , 于是他认为 : 钩码数量一定时 , 无论将钩码提升多高 , 都不影响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芳则认为 : 钩码提升的高度不同 , 有用功就不同 , 机械效率就变化了 , 你认为      的看法是正确的。   小明 例 2 在 “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的实验中 , 某组同学用相同的滑轮安装了如图 10-17 甲、乙所示的滑轮组 , 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 回答下列问题 :   图 10-17 实验 次数 动滑轮 的重力 G 动 / N 物体的 重力 G 物 / N 物体升 高的高 度 h/ m 弹簧测 力计示 数 F/ N 绳端移 动的距 离 s/ m 机械效 率 η 1 0 . 5 1 0 . 1 0 . 6 0 . 3 55 . 6% 2 0 . 5 2 0 . 1 1 . 0 0 . 3 66 . 7% 3 0 . 5 4 0 . 1 1 . 8 0 . 3 (6) 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 , 不计摩擦及绳重 , 提升相同的物体时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若在图甲装置的基础上 , 增加一个动滑轮 , 改为如图丙所示的装置 , 提升同一物体 , 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 均选填 “ 变大 ”“ 变小 ” 或 “ 不变 ”)  不变 变小 1 . [2017· 山西 17 题 3 分 ] 图 10 - 18 中的工具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 考点一 省力、费力的判断 图 10 - 18 A 2 . [2015· 山西 16 题 3 分 ] 生产生活中 , 如图 10 - 19 所示的简单机械在使用时 , 一定费力的是 (    ) 图 10 - 19 D 3 . [2013· 山西 17 题 3 分 ] 小明小组利用如图 10 - 20 所示装置探究 “ 杠杆平衡条件 ” 时 , 在杠杆两侧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 , 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 这样三次实验后得出结论 : 动力 × 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 阻力 × 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下列能帮助他们得出正确结论的操作是 (    ) A . 去掉一侧钩码 , 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 B . 去掉一侧钩码 , 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 C . 去掉一侧钩码 , 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 D . 增加钩码个数 , 再进行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 考点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图 10 - 20 B 4 . [2016· 山西 32 题 2 分 ] 如图 10 - 21 所示是人拉着拉杆旅行箱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情景 , O 是轮子的转轴。以 O 为支点 , 请你画出拉力 F 的力臂 l 。 考点三 杠杆作图 图 10 - 21 如图所示 5 . [2014· 山西 34 题 2 分 ] 为使轻质杠杆 AB 在如图 10 - 22 所示位置静止 , 请你在杠杆上画出所施加最小动力 F 1 的示意图 , 并作出阻力 F 2 的力臂 l 2 。 图 10 - 22 如图所示 6 . [2018· 山西 40 题 2 分 ] 如图 10 - 23 所示 , 用一根细绳将杠杆 AOB 在 O 点悬挂起来 , B 处挂一重物 G , 在杠杆上施加最小动力 F , 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 , 请你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图 10 - 23 如图所示 7 . [2014· 山西 33 题 2 分 ] 如图 10 - 24 所示 , 用 F= 10 N 的水平拉力 , 使重为 100 N 的物体 A , 在 1 s 内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了 0 . 5 m, 若滑轮和绳子的质量及其摩擦均不计 , 则物体 A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      N, 拉力 F 的功率为      W 。   考点四 简单机械相关计算 图 10 - 24 20 10 8 . [2019· 山西 44 题 3 分 ] 汽车超载是当前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各地设置了许多超载监测站加强监管。如图 10 - 25 所示 , 一辆两轴货车正在水平地面上设置的某种电子地磅秤上称重。先让货车前轮单独处于电子地磅秤上 , 其示数为 8 t; 前轮驶离电子地磅秤 , 再让后轮单独处于电子地磅秤上 , 其示数为 9 t 。国家规定两轴货车限载车货总质量为 18 t, 请你通过计算分析该货车是否超载。 图 10 - 25 解 : 当货车前轮处于电子地磅秤上时 , 以后轮为支点建立杠杆模型 , 如图甲所示 ,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 F 前 l=Gl 1 ① , 当货车后轮处于电子地磅秤上时 , 以前轮为支点建立杠杆模型 , 如图乙所示 ,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 F 后 l=Gl 2 ② , 联立①②可得 G=F 前 +F 后 , 则此货车与货总质量为 m=m 前 +m 后 = 8 t+9 t = 17 t < 18 t, 所以该货车没有超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