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20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梅州市2020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广东省梅州市2020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6月份)(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记载:“在周口店山洞里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骨和躯干骨化石。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用木柴燃火,烧烤食物。”他记载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针对春秋后期“礼乐崩坏,天下无道”的社会动荡现状,孔子推崇西周政治制度,反对苛政,主张(  )‎ A.仁者爱人 B.有教无类 C.为政以德 D.以法治国 ‎3.如图漫画反映的是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利于(  )‎ A.外戚宦官专权 B.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 C.诸侯王扩张势力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入仕方式 唐德宗 公元779﹣804年 唐宪宗 公元805﹣820年 唐文宗 公元826﹣840年 唐宣宗 公元846﹣859年 门荫入仕者 ‎10人 ‎4人 ‎3人 ‎1人 进士入仕者 ‎13人 ‎17人 ‎19人 ‎20人 A.开科取士制度的实行 B.民族交往交融密切 ‎ C.皇帝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5.历史学家罗香林记述:“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他记述的这一历史现象(  )‎ A.激化了南北方的矛盾 B.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 C.有利于东晋统一全国 D.将战乱转移到了南方 ‎6.对如图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秦朝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B.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 C.元朝创新行政区划管理 D.清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7.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8.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如果给表中的史实提炼一个主题最为准确的是(  )‎ 主题:‎ ‎1‎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2‎ 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3‎ 清朝设立军机处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丞相权利逐渐削弱 ‎ C.中央集权趋于衰败 D.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9.如图是英国对华输入鸦片图,图中1839年到1840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B.清政府允许外国投资办厂 ‎ C.林则徐采取严厉措施禁烟 ‎ D.鸦片战争沉重打击了英国 ‎10.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人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终不受其敝者”。材料说明李鸿章主张(  )‎ A.创办近代军事企业 B.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 C.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D.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11.下表是1914﹣1921年华商纱厂拥有的纱锭数量与布机数量情况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纱锭(万枚)‎ 布机(台)‎ ‎1914‎ ‎50.2‎ ‎2566‎ ‎1921‎ ‎123.8‎ ‎6675‎ A.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 ‎ B.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 ‎ C.实业救国思潮的激励 ‎ D.清政府大力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2.新的研究表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探索的方向在1920年前后发生转折,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转折性探索是(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国共合作的实现 ‎13.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写道:“长征继续进行,毛泽东在掌舵。中国的道路﹣﹣至少今后半个世纪的路﹣﹣就这样确定了。”他评价的是(  )‎ A.南昌起义,创建军队 B.古田会议,政治建军 ‎ C.遵义会议,转危为安 D.中共七大,空前团结 ‎14.如图所示摘选自《困境中的突围: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由此判断国民政府是针对哪一事件采取的政策(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15.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这首歌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主要得益于(  )‎ A.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B.“双十协定”的签订 ‎ C.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D.充足的物资和人员保障 ‎16.毛泽东在谈到朝鲜战争说:“天下有变,美国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只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参战利大于弊能换来几十年和平建设。”上述这句话我们更加认识到(  )‎ A.抉择的艰难与伟大 B.后盾的坚强与坚实 ‎ C.复兴的自信与蓬勃 D.探索的曲折与创举 ‎17.197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40万美元,出口微乎其微;而197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达3230万美元,对华出口6020万美元。这说明当时(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18.“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材料中的“法律”包括(  )‎ A.《汉谟拉比法典》 B.《查士丁尼法典》 ‎ C.《权利法案》 D.《独立宣言》‎ ‎19.在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时期,英国剑桥市民支付300银币和1金币获得了包税权,而且国王的治安官不得随意干涉市民。这说明当时的剑桥(  )‎ A.获得一定自治权 B.成为商人聚居地 ‎ C.加快工业化进程 D.建立君主立宪制 ‎20.16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了一批女王地图。如图所示,女王的整体形状是欧洲,其头部的位置是西班牙,意大利和丹麦为其双臂。女王眼望非洲,脚踏亚洲。该地图象征(  )‎ A.意大利和丹麦最早从事殖民扩张 ‎ B.西班牙在亚洲建立殖民帝国 ‎ C.西班牙成为当时的欧洲霸主 ‎ D.非洲尚未被殖民掠夺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作者关于美国革命的评价,是因为它(  )‎ A.脱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 B.确立共和体制,实行三权分立 ‎ C.解放黑人奴隶,维护国家统一 ‎ D.战胜封建王权,实行君主立宪 ‎22.有学者认为,近代西欧如果没有横跨大陆的铁路和电报,没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没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农业机械,没有征服诸土著民族的连发枪殖民地的荒野,是不可能被征服的。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近代西欧扩张成功得益于(  )‎ A.“三角贸易”的开展 B.资产阶级革命的扩展 ‎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殖民地军事力量落后 ‎23.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解放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材料说明农奴制改革(  )‎ A.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 B.使俄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24.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 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 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25.有学者评论十九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的理论时说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谬论,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提出这一伟大理论的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诺贝尔 D.爱迪生 ‎26.如图为1928﹣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导致这一时期欧洲其他国家工业发展滞后于苏联的原因是(  )‎ 年份 项目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A.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C.苏联模式弊端显现 ‎ D.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7.在20世纪世界格局发展时间轴上,(?)处应填写的是(  )‎ A.雅尔塔会议 B.杜鲁门主义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华沙条约组织 ‎28.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研究苏联改革的重要材料。但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见,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真实记录作者的事迹 ‎ B.比其他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29.如图反映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图中文字为“相信我(美国),我不是针对你(俄罗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 ‎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上风 ‎ C.冷战思维仍然影响着国际关系 ‎ D.当今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 ‎30.“有人认为新航路开辟之后全球化已经开始,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材料说明(  )‎ A.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 B.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 ‎ C.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秩序混乱 ‎ D.经济全球化对各国来说均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14分)城市在古代早已出现,但是城市化却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棉纺业、面粉、造纸印刷、航运等各类民族工业,在上海、宁波、广州、天津等城市逐步发展起来。‎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2)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现代中国在BC(1961﹣1977年)、CD(1978﹣2001年)二个阶段城市化进程的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可结合城市化的特点和经验教训来谈)。‎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暴发于14世纪中期的这场瘟疫带来巨大痛苦和恐惧,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 ‎﹣﹣摘自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蒸汽机)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人类也由此而结束了其长期以来对水力、风力和水力的依赖,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实际上,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于1918年对即将到来的世界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始。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全球通史》‎ 材料四:二战后各国环境恶化成为全球性危机,很多发达国家在60年代兴起了轰轰烈烈的环境运动。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初期认为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的盲目乐观思想逐渐消失。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还促使人们关注其它一些全球性问题(贫富差距和贫困等),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主张政府要向贫穷、愚昧、肮脏、疾病、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开战。全球化可以提高全球的平均收入水平,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更加关注,敦促政府通过干预解决环境问题,使得全球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摘自张伟《全球化的环境维度》‎ ‎(1)材料一中“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是指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是如何“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以蒸汽机为基础”?‎ ‎(3)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一战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波伊斯认为这场战争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二战后各国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促进全球环境得到改善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33.(12分)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西汉开始,中国的丝绸沿着丝绸古道,运到地中海地区,很快成为那里各个民族、各个社会的普遍追求,丝绸贸易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 ‎﹣﹣蔡宗德《中国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远不止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道路,而是贯穿推动两千年人类文明历程和世界史的伟大道路,丝绸之路之于人类历史的重要性,就像一个人的动脉和静脉。‎ ‎﹣﹣彼得•弗兰科潘 材料二:15世纪末,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大量黄金,为这一时代的航海事业提供了资金来源,各国开始不断组织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所处的正是这样一个大航海时代。‎ 材料三: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再次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务的面目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 ‎﹣﹣弗兰西斯•培根 材料四: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丝绸之路有哪些重大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促进“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是什么事件?材料认为丝绸之路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中国哪一科技发明的西传为“大航海时代”提供了技术支持?‎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学”和“战争”方面“改变了世界面目”的发明分别是什么?请说明“文学”方面的发明如何改变“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4)结合材料四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分别开辟了什么道路?‎ ‎2020年广东省梅州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6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记载:“在周口店山洞里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骨和躯干骨化石。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用木柴燃火,烧烤食物。”他记载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并长时间保存火种。‎ ‎【解答】据题干“在周口店山洞里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骨和躯干骨化石。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用木柴燃火,烧烤食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并长时间保存火种。故他记载的是北京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针对春秋后期“礼乐崩坏,天下无道”的社会动荡现状,孔子推崇西周政治制度,反对苛政,主张(  )‎ A.仁者爱人 B.有教无类 C.为政以德 D.以法治国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解答】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在政治上,针对春秋后期“礼乐崩坏,天下无道”的社会动荡现状,孔子推崇西周政治制度,反对苛政,主张为政以德,以礼治国。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孔子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如图漫画反映的是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利于(  )‎ A.外戚宦官专权 B.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 C.诸侯王扩张势力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知道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入仕方式 唐德宗 公元779﹣804年 唐宪宗 公元805﹣820年 唐文宗 公元826﹣840年 唐宣宗 公元846﹣859年 门荫入仕者 ‎10人 ‎4人 ‎3人 ‎1人 进士入仕者 ‎13人 ‎17人 ‎19人 ‎20人 A.开科取士制度的实行 B.民族交往交融密切 ‎ C.皇帝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表的解读。‎ ‎【解答】材料反映的应该是唐朝门阙士族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因为门第而进入仕途的人越来越少,说明科举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打击了贵族。‎ 故选:A。‎ ‎【点评】注意对表格的解读,掌握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5.历史学家罗香林记述:“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他记述的这一历史现象(  )‎ A.激化了南北方的矛盾 B.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 C.有利于东晋统一全国 D.将战乱转移到了南方 ‎【分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答】据题干可知,罗香林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对如图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秦朝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B.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 C.元朝创新行政区划管理 D.清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解答】根据图片“甘肃行省、中书省、河南江北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创新行政区划管理,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 ‎7.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天工开物》的内容的相关史实。还需掌握《天工开物》的历史地位。‎ ‎【解答】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天工开物》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8.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如果给表中的史实提炼一个主题最为准确的是(  )‎ 主题:‎ ‎1‎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2‎ 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3‎ 清朝设立军机处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丞相权利逐渐削弱 ‎ C.中央集权趋于衰败 D.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分析】本题考查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知道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解答】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如图是英国对华输入鸦片图,图中1839年到1840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B.清政府允许外国投资办厂 ‎ C.林则徐采取严厉措施禁烟 ‎ D.鸦片战争沉重打击了英国 ‎【分析】本题考查林则徐禁烟的知识点,关键是对图表信息的解读。‎ ‎【解答】鸦片流毒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直接威胁到清朝的财政。清朝有见识的大臣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说,如果听任鸦片泛滥,那么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不久,林则徐受命担任钦差大臣,去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雷厉风行的开展禁烟。他缉拿烟贩,并命令外国鸦片商必须交出囤积的所有鸦片,并保证以后不再进行鸦片走私。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所以从1839年到1840年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数量急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林则徐采取措施严厉禁烟。‎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林则徐禁烟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时,教育学生学习林则徐国家利益至上、无畏无惧的精神品质。‎ ‎10.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人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终不受其敝者”。材料说明李鸿章主张(  )‎ A.创办近代军事企业 B.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 C.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D.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人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终不受其敝者”。可知,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很贫弱,所以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以实现求富的目的。‎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洋务运动的内容特征,学生要有极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1.下表是1914﹣1921年华商纱厂拥有的纱锭数量与布机数量情况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纱锭(万枚)‎ 布机(台)‎ ‎1914‎ ‎50.2‎ ‎2566‎ ‎1921‎ ‎123.8‎ ‎6675‎ A.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 ‎ B.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 ‎ C.实业救国思潮的激励 ‎ D.清政府大力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知识点。把握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解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1914﹣1921年华商纱厂拥有的纱锭数量与布机数量情况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 故选: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原因以及特点。‎ ‎12.新的研究表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探索的方向在1920年前后发生转折,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转折性探索是(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国共合作的实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要求学生结合中共成立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它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3.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写道:“长征继续进行,毛泽东在掌舵。中国的道路﹣﹣至少今后半个世纪的路﹣﹣就这样确定了。”他评价的是(  )‎ A.南昌起义,创建军队 B.古田会议,政治建军 ‎ C.遵义会议,转危为安 D.中共七大,空前团结 ‎【分析】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长征继续进行,毛泽东在掌舵”。‎ ‎【解答】据材料“长征继续进行,毛泽东在掌舵。中国的道路﹣﹣至少今后半个世纪的路﹣﹣就这样确定了。”可知,他评价的是遵义会议。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故选:C。‎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 ‎14.如图所示摘选自《困境中的突围: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由此判断国民政府是针对哪一事件采取的政策(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 ‎【解答】由题干材料判断国民政府是针对七七事变而采取的政策。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七七事变的相关知识点。‎ ‎15.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这首歌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主要得益于(  )‎ A.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B.“双十协定”的签订 ‎ C.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D.充足的物资和人员保障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知识的内容,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和分析是解题关键。‎ ‎【解答】民谣歌颂了人民捐粮、捐物、送子女战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事迹,正是人民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才能很快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故民谣最能说明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民众的大力支援。‎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识记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 ‎16.毛泽东在谈到朝鲜战争说:“天下有变,美国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只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参战利大于弊能换来几十年和平建设。”上述这句话我们更加认识到(  )‎ A.抉择的艰难与伟大 B.后盾的坚强与坚实 ‎ C.复兴的自信与蓬勃 D.探索的曲折与创举 ‎【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争,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解答】依据“美国”“参战利大于弊能换来几十年和平建设”可知,与抗美援朝有关。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所以毛泽东的话,我们参战利大于弊能换来几十年和平建设,说明参与抗美援朝抉择的艰难与伟大。‎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7.197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40万美元,出口微乎其微;而197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达3230万美元,对华出口6020万美元。这说明当时(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相关史实。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答】据“197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40万美元,出口微乎其微;而197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达3230万美元,对华出口6020万美元。”可知,这说明当时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选项A出现在1971年,选项C出现在1979年,选项D出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相关史实。‎ ‎18.“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材料中的“法律”包括(  )‎ A.《汉谟拉比法典》 B.《查士丁尼法典》 ‎ C.《权利法案》 D.《独立宣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查士丁尼法典》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武力”指的是罗马帝国,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讲,欧洲就是整个世界了。“宗教”指的是基督教,罗马帝国推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当今世界上基督教已经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宗教。“法律”指的是罗马法,罗马帝国指定的罗马法,成为大陆法系的源头和经典,对当今世界的法律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查士丁尼法典》的相关史实。‎ ‎19.在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时期,英国剑桥市民支付300银币和1金币获得了包税权,而且国王的治安官不得随意干涉市民。这说明当时的剑桥(  )‎ A.获得一定自治权 B.成为商人聚居地 ‎ C.加快工业化进程 D.建立君主立宪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 ‎【解答】在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时期,英国剑桥市民支付300银币和1金币获得了包税权,而且国王的治安官不得随意干涉市民。这说明当时的剑桥获得一定自治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自治权。‎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0.16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了一批女王地图。如图所示,女王的整体形状是欧洲,其头部的位置是西班牙,意大利和丹麦为其双臂。女王眼望非洲,脚踏亚洲。该地图象征(  )‎ A.意大利和丹麦最早从事殖民扩张 ‎ B.西班牙在亚洲建立殖民帝国 ‎ C.西班牙成为当时的欧洲霸主 ‎ D.非洲尚未被殖民掠夺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头部的位置是西班牙。‎ ‎【解答】图片中“头部的位置是西班牙”,说明西班牙是主宰,故C正确。最早从事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故A错误。女王“脚踏亚洲”说明当时亚洲有西班牙的殖民地,但不是整个亚洲,故B错误。16世纪后期,非洲遭到殖民掠夺,成为西欧殖民者猎获黑奴的场所,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作者关于美国革命的评价,是因为它(  )‎ A.脱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 B.确立共和体制,实行三权分立 ‎ C.解放黑人奴隶,维护国家统一 ‎ D.战胜封建王权,实行君主立宪 ‎【分析】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答】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作者关于美国革命的评价,是因为它确立共和体制,实行三权分立。1787年宪法是由华盛顿主持的制宪会议制定的,它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故选: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2.有学者认为,近代西欧如果没有横跨大陆的铁路和电报,没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没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农业机械,没有征服诸土著民族的连发枪殖民地的荒野,是不可能被征服的。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近代西欧扩张成功得益于(  )‎ A.“三角贸易”的开展 B.资产阶级革命的扩展 ‎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殖民地军事力量落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的影响的相关史实。识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铁路和电报”“汽船”“农业机械”判断,这与工业革命发明相关。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欧国家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夺取了大片殖民地,使世界形成东方落后、西方先进的局面。因此题干中近代西欧扩张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选项C符合题意;资产阶级革命的扩展、新航路的开辟与题干内容不符;殖民军事力量的落后不符合史实;故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工业革命的的相关史实。‎ ‎23.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解放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材料说明农奴制改革(  )‎ A.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 B.使俄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 据题干“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缴纳的赎金为发展工业增添了资金来源;获得解放的广 大农民为工厂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农村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金、大量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4.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 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 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分析】本题以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为依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说明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25.有学者评论十九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的理论时说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谬论,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提出这一伟大理论的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诺贝尔 D.爱迪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历史地位。‎ ‎【解答】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指出: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题干中提出这一伟大理论的是达尔文。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相关史实。‎ ‎26.如图为1928﹣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导致这一时期欧洲其他国家工业发展滞后于苏联的原因是(  )‎ 年份 项目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A.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C.苏联模式弊端显现 ‎ D.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掌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解答】据题干框表“1928﹣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可知,导致这一时期欧洲其他国家工业发展滞后于苏联的原因是经济大危机的冲击。1929 年,一场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大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危机。与此同时,在斯大林的领导下,1928年苏联开始了工业化建设,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特点以及影响。‎ ‎27.在20世纪世界格局发展时间轴上,(?)处应填写的是(  )‎ A.雅尔塔会议 B.杜鲁门主义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华沙条约组织 ‎【分析】本题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时间轴的解读。‎ ‎【解答】‎ 由时间轴(?)处的时间“1947”可知,应填写的是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28.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研究苏联改革的重要材料。但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见,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真实记录作者的事迹 ‎ B.比其他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只能依靠一些有形的东西去感知、体验、揣摩和理解历史。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本素材和资料,在史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解答】“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对历史著作的内容进行取舍,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点评】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这些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29.如图反映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图中文字为“相信我(美国),我不是针对你(俄罗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 ‎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上风 ‎ C.冷战思维仍然影响着国际关系 ‎ D.当今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 ‎【分析】本题以题干图片信息为依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反映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图中文字为“相信我(美国),我不是针对你(俄罗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冷战思维仍然影响着国际关系。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苏联解体后,美国继续冷战思维仍然影响着国际关系。‎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美国霸权主义的相关知识。‎ ‎30.“有人认为新航路开辟之后全球化已经开始,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材料说明(  )‎ A.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 B.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 ‎ C.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秩序混乱 ‎ D.经济全球化对各国来说均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分析】本题以“有人认为新航路开辟之后全球化已经开始,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为依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生产力的较大提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各国联系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有人认为新航路开辟之后全球化已经开始,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各国来说均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14分)城市在古代早已出现,但是城市化却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棉纺业、面粉、造纸印刷、航运等各类民族工业,在上海、宁波、广州、天津等城市逐步发展起来。‎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2)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现代中国在BC(1961﹣1977年)、CD(1978﹣2001年)二个阶段城市化进程的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可结合城市化的特点和经验教训来谈)。‎ ‎【分析】本题以城市在古代早已出现,但是城市化却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形成的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的原因、城市化,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解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唐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从商业活动看: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格;唐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加普遍。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东移南移相应,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占主导地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的原因包括: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外通商口岸的日益增多;洋务运动的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中国在BC(1961﹣1977年) 发展缓慢;其原因是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现代中国在CD(1978﹣2001年)发展迅速;其原因是家庭联产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 ‎(4)综上所述,对城市化发展进程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不同时期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不同;生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加速城市化进程等。但同时带来环境污染、人口拥挤、交通堵塞、能源短缺等﹣系列社会问题等。城乡人口比重,经济机构变化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要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解约利用资源,使城市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故答案为:‎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唐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从商业活动看: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格;唐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加普遍。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东移南移相应,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占主导地位。‎ ‎(2)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外通商口岸的日益增多;洋务运动的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 ‎(3)BC(1961﹣1977年) 发展缓慢;原因: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CD(1978﹣2001年)发展迅速;原因:家庭联产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 ‎(4)不同时期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不同;生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加速城市化进程等。但同时带来环境污染、人口拥挤、交通堵塞、能源短缺等﹣系列社会问题等。城乡人口比重,经济机构变化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要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解约利用资源,使城市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形成的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的原因、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暴发于14世纪中期的这场瘟疫带来巨大痛苦和恐惧,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 ‎﹣﹣摘自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蒸汽机)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人类也由此而结束了其长期以来对水力、风力和水力的依赖,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实际上,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于1918年对即将到来的世界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始。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全球通史》‎ 材料四:二战后各国环境恶化成为全球性危机,很多发达国家在60年代兴起了轰轰烈烈的环境运动。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初期认为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的盲目乐观思想逐渐消失。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还促使人们关注其它一些全球性问题(贫富差距和贫困等),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主张政府要向贫穷、愚昧、肮脏、疾病、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开战。全球化可以提高全球的平均收入水平,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更加关注,敦促政府通过干预解决环境问题,使得全球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摘自张伟《全球化的环境维度》‎ ‎(1)材料一中“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是指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是如何“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以蒸汽机为基础”?‎ ‎(3)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一战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波伊斯认为这场战争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二战后各国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促进全球环境得到改善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分析】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以及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发明和广泛使用的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战后各国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以及进全球环境得到改善的有利因素,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解答】(1)据材料关键信息“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是指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把人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促进思想解放,“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指代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强大起来,在各个方面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并通过殖民扩张实现了对世界的支配,因而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以蒸汽机为基础”。‎ ‎(3)据材料关键信息“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于1918年对即将到来的世界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波伊斯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二战后各国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全世界工业化的推进,人口过快增长;据材料四可知,促进全球环境得到改善的有利因素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干预的加强;福利制度建立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环保意识增强。‎ 故答案为:‎ ‎(1)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把人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促进思想解放。‎ ‎(2)“蒸汽机”指代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或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强大起来,在各个方面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并通过殖民扩张实现了对世界的支配)‎ ‎(3)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全世界工业化的推进,人口过快增长;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干预的加强;福利制度建立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环保意识增强。(任三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以及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发明和广泛使用的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战后各国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以及进全球环境得到改善的有利因素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33.(12分)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西汉开始,中国的丝绸沿着丝绸古道,运到地中海地区,很快成为那里各个民族、各个社会的普遍追求,丝绸贸易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 ‎﹣﹣蔡宗德《中国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远不止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道路,而是贯穿推动两千年人类文明历程和世界史的伟大道路,丝绸之路之于人类历史的重要性,就像一个人的动脉和静脉。‎ ‎﹣﹣彼得•弗兰科潘 材料二:15世纪末,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大量黄金,为这一时代的航海事业提供了资金来源,各国开始不断组织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所处的正是这样一个大航海时代。‎ 材料三: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再次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务的面目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 ‎﹣﹣弗兰西斯•培根 材料四: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丝绸之路有哪些重大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促进“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是什么事件?材料认为丝绸之路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中国哪一科技发明的西传为“大航海时代”提供了技术支持?‎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学”和“战争”方面“改变了世界面目”的发明分别是什么?请说明“文学”方面的发明如何改变“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4)结合材料四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分别开辟了什么道路?‎ ‎【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意义、新航路的开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中国革命之路和中国建设之路等知识,明确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解答】(1)根据材料一“从西汉开始,中国的丝绸沿着丝绸古道,运到地中海地区,很快成为那里各个民族、各个社会的普遍追求,丝绸贸易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各地区贸易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促进“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是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材料认为丝绸之路在这一事件中起到的作用是提供了资金来源;中国指南针这一科技发明的西传为“大航海时代”提供了技术支持。‎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在“文学”和“战争”方面“改变了世界面目”的发明分别是印刷术(造纸术),火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造纸术)加快了文化和技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推动了社会变革和进步,改变“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4)结合材料四可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分别开辟了井冈山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故答案为:‎ ‎(1)促进了各地区贸易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第1点如回答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或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商品和物资的交流等亦可。)‎ ‎(2)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提供了资金来源;指南针。‎ ‎(3)印刷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加快了文化和技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推动了社会变革和进步。‎ ‎(4)《共产党宣言》发表。井冈山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意义、新航路的开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中国革命之路和中国建设之路等知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