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
1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设计 教材内容概述: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 却并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学习具体物质知识 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 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 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 缺少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 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 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 3.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的奥妙。 课题 1 空气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 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 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 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 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课时分配:1 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2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1)投影仪、挂图(O2、N2、稀有气体的用途); (2)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火柴。 2.学生用具: 空气发现史的资料、稀有气体用途的资料、大气污染的漫画等等(详细内容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我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即空气,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你能用一 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 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导入二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危及人们正常生活的地步。许多城 市每天都要进行空气质量报告,以便及时控制污染程度。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我们也应了 解这一情况,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应努力学习,将来用科学的力量来改变现状。要实现这一 目标,我们还要从我们周围的空气来开始学习。 推进新课 [过渡] 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 世纪中叶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 18 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 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分析] 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 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 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图片展示] 研究空气成分的装置 [分析] 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 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但拉 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过渡] 拉瓦锡的实验是在 200 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 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做原料 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 3 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尽管上升了,但上升不到 1/5。 结论: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讨论]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 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结论] 该实验中,水面上升达不到 1/5 体积是因为氧气含量低,或者我们在塞塞子的过 程中,已经有少部分氧气被消耗掉。红磷熄灭后瓶内没有残余的氧气,如果还有氧气,红磷 还能继续燃烧。 [分析] 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 的白色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 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过渡]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由 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们叫做纯净物。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分析]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2、氮气:N2、红磷:P、五氧化二 磷:P2O5。 [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只说明这是一种表示物质的符号就可以了]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举例]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如氧气、氮气。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 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就各自保持了 自己的性质。 [分析]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 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分析] 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1.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提问]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 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 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不活泼。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寿 命,焊接金属用氮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不活泼这一性质。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 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2.氮气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保护气 (3)提供低温环境 [过渡] 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 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 4 [讨论](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 [结论] (1)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该现象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如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却 不能在氮气中燃烧)。 [提问] 通过日常生活对空气的观察及上面的讨论,并结合物理性质的概念,你能描述氮 气的物理性质吗? [回答] 物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标准状况 下的密度 熔点 沸点 是否易溶 于水 氮气 无色 气体 无味 1.251 g·L-1 -209.9 ℃ -195.8 ℃ 不易溶于 水 [过渡] 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很重要的气体就是稀有气体。接下来,我们 就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 3.稀有气体 [分析] 稀有气体曾叫做“惰性气体”。这是由于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人们在发现它们的 时候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有 些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于是又把它们改作 为稀有气体。在空气的成分中,稀有气体所占比率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 [思考]稀有气体的用途[通过阅读让学生总结稀有气体的用途]。 [回答] ①可用作保护气;②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可用于激光技术。 [思考]除了课本上讲到的稀有气体的用途外,谁还知道稀有气体的其他用途呢? [回答] ①广场、体育场、飞机场等场所所用的灯里充了氙气,通电时能发出比荧光灯强 几万倍的强光,因此叫做“人造小太阳”。 ②航空、航海的指示灯里充入了氖气,通电时发出红光,这种光能穿透浓雾。 [总结]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和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稀有气体具有如下用途: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分析] 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 约为 12 m3—16 m3。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 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故保护我们的空 气已成了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问题。 四、保护空气 [分析]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如 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图片展示]大气污染 [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结论]1.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 都属于大气污染。 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 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5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 的措施。 [思考]假如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 [回答]1.大量植树造林。鼓励市民种草养花。 2.把工厂建在人口不太集中的地区。 3.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能源。 4.汽车不再用汽油,而用车用乙醇汽油。 5.加大检测汽车尾气的力度,禁止没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 [课堂练习]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B.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D.稀有气体有广泛用途 答案:1.B 2.C [课堂小结]本课题我们重点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和用途,同时还知道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概 念。另外,还了解了洁净的空气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一些措施。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 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保护气 (3)提供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四、保护空气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 P33 习题 3、5、7 2.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白酒 C.米醋 D.干冰 3.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试回答下列问题: 6 (1)实验过程中,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放过量的红磷?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的结论外,还可推出氮气____________(填 “难”或“易”)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3)此实验过程中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答案:2.D 3.(1)让 O2 尽量消耗完全,使测得 O2 的体积更接近空气 O2 的实际体积 (2)难 不活泼 (3)不 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 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 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 而真实的问题情境。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这样效果会 更好。 备课资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中实验 21,利用红磷燃烧消 耗集气瓶里的氧气,形成一定的体积差,使密封装置中的压强减少,引起烧杯中的水沿着导 管上升进入集气瓶中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1/5。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和 温度差等问题使红磷燃烧停止后需较长的时间冷却,或是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极少量 的水进入集气瓶,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情况,造成实验现象不准确 甚至实验失败。 对此,有人对该实验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改进了实验装置,形成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 置: 仪器改动:改变燃烧匙的形状,把直柄弯曲成“V ”形。 实验准备:在水槽中加入少量的水,把烧杯倒置其中并用橡皮筋套上作为水位标记。但 由于气压差,烧杯中的水面低于水槽的水面,这时烧杯的尖嘴使橡皮筋难以固定标记,可用 其他物品夹于橡皮筋上作为烧杯中水面的标记。 实验操作及现象: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立即伸入倒置于水槽中的烧杯中(烧杯口不能 离开水槽中的水面)。可看到烧杯中充满大量的白烟,接触烧杯外壁能感觉到明显的炽热感。 红磷燃烧完毕后产生的白烟迅速溶解于水中,温度也随之下降,烧杯中的水位则慢慢上升, 当温度下降至接近室温时,水面上升至约 1/5 处。此时,还可在烧杯内壁观察到一些白色附 着物,充分说明生成物五氧化二磷的状态和颜色。 实验改进评价: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和操作都较原来实验简便,而且去掉了装置连接而引 起气密性不好的影响因素,实验效果明显,反应停止后冷却时间也较为短暂,现象明显更易 于观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