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九下知识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历史总复习(九下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提纲 考点一: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 一、拉美独立运动 ‎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独立运动。‎ ‎3、“解放者”:玻利瓦尔、圣马丁。‎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二:俄国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时间:18世纪初,‎ ‎2、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①强化中央集权; ②建立新式常备军; ③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④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农奴; ⑤发展教育; ‎ ‎⑥倡导西方生活方式。‎ ‎ 4、作用:‎ ‎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位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简化版:改革让俄国成为强国,让俄国开始近代化,但也强化了农奴制。)‎ 二、农奴制改革 ‎1、原因:‎ ‎①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 ‎2、时间:1861年 ‎2、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改革的内容:‎ ‎①农奴可以获得人身自由;‎ ‎②农奴解放以后可以获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金)‎ 4、 改革的影响: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考点三:美国内战 ‎1、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 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2、焦点: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3、导火线:1860年11月林肯当选总统。 ‎ ‎4、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南部联盟)‎ ‎5、转折:《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6、胜利:1865年北方胜利而告终,避免了美国的分裂。‎ ‎7、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8、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点四;日本民治维新 ‎1、原因:‎ ‎(1)根本原因: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危机)‎ ‎(2)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1868年一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明治”。‎ 3、 目的:‎ 摆脱民族危机;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 根本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4、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②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③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业:西方工业):发展近代经济 ‎④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注:最有远见的措施是——提倡“文明开化”,改造日本教育 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和目的的是——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5、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积极影响: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重大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考点五: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开始:‎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主要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4、理论基础: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 ‎5、动力与能源:发电机与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6、领先国家:德国和美国 二、重要成就 ‎1.电力广泛应用;美国爱迪生发明耐用白炽灯泡,被称为发明大王; ‎ ‎2.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 德国人奥拓发明煤气内燃机;德国人戴姆勒发明汽油内燃机 德国人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3.交通工具:‎ 汽车(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 飞机(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 美国人福特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新交通工具发明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 ‎4.通讯工具:‎ 无线电报、电话(美国人贝尔)等 ‎5.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瑞典 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 美国 海厄特发明了塑料。‎ 法国 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用于纺织)‎ 五、影响:‎ ‎①经济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化强国。‎ ‎②组织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③对世界: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几乎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遍地开花)‎ ‎2、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最主要特点)。‎ ‎3、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如德国、日本)‎ ‎4、从重工业领域开始 七、拓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考点六: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①各工业国人口迅速增长; ②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③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 ‎④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各工业国推广大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⑤城市化:大量的人口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 ‎2、工业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3、工业化国家最大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考点七: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 ‎①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建微积分、牛顿三定律。‎ ‎③科学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达尔文:‎ 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二、文学家 ‎1、巴尔扎克(法国):《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三、 艺术家 ‎1、贝多芬(德国):第三《英雄交响曲》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2、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向往。‎ 考点八: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平衡的集中体现:后起的国家无法面对殖民地已经被基本瓜分完毕的现实。)‎ ‎2、一战之前形成的两个同盟:‎ ‎①三国同盟:  德国(核心)、奥匈帝国、意大利 ‎②三国协约:英国(核心)、法国、俄国 ‎3、时间:1914年—1918年 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 ‎4、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4约国集团)‎ ‎4、目的: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5、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有些突发事件会影响到世界发展的进程)‎ ‎6、经过:‎ ‎①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②转折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地狱”“屠场”。‎ ‎③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中国加入协约国。‎ ‎④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7、性质: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8、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危害大 ‎9、影响:‎ ‎①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②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③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10、教训;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考点九: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背景和原因 ‎1、一次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1917年3月(俄历二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经过 ‎1、1917年11月7日,为列宁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成功,史称“十月月革命”。它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为俄国开创了一条新式的现代化道路。‎ ‎2、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①全部地方政权归当地苏维埃;‎ ‎②通过《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和谈;‎ ‎③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3、苏维埃政府措施 政治 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经济 ‎1、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2、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军事 ‎1、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2、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外交 ‎1、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2、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考点十:《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1919年1月——6月 法国巴黎 ‎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主要内容:签署《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的主要内容:‎ ‎①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 ‎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反映会议分赃的性质)‎ ‎4、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统治的新秩序,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1921—1922年,华盛顿 ‎ ‎2、操纵国:美、英、日 ‎3、原因: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美日矛盾尤为激烈。‎ ‎4、主要内容:‎ ‎①《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业实业机会均等的原则,拒绝了中国提出的法权、关税、租界等合理要求。‎ ‎《九国公约》的影响: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展提供了方便 3、 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三、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 ‎1、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反而激起了帝国主义之间的新矛盾,埋下了新世界大战的祸根。‎ 考点十一: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 新经济政策(列宁时期)‎ ‎1、时间:1921—1928年 ‎2、内容:‎ ‎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实行自由贸易;‎ ‎④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 ‎3、特点: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意义: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工业化 ‎1、苏联的工业化: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1928至1937年完成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2、 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下完成的。‎ ‎4、苏联工业化的评价:‎ 积极方面:苏联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消极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导致苏联模式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四、苏联模式:‎ ‎1、形成: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 积极作用: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作用: 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五、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上的弊端 ‎ ‎(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国民经济结构畸形;‎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企业和地方缺乏活力,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3)农业和轻工业被削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六、启示 ‎⑴发展经济时要农轻重比例协调;‎ ‎⑵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⑶政府要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⑷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考点十二: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亚洲 ‎1、领导人:甘地。‎ ‎2、内容:‎ ‎(1)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年代):①不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②不在英国学校读书;③发展手工业,抵制英国货;④拒绝纳税。‎ ‎(2)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0年代):“文明不服从”,具体内容有: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向食盐进军)。‎ ‎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影响:‎ 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拒绝使用暴力,资产阶级领导运动。‎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非洲 ‎1、背景: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2、领导者:扎格鲁尔 ‎3、党派:华夫脱党 ‎4、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的承认埃及独立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美洲 ‎1、背景: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颁布了新宪法,但因国家政局动荡,未能有效执行。‎ ‎2、改革者:卡德纳斯 ‎3、内容:‎ ‎①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 ②推行土地改革;‎ ‎③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独立与发展; ④发展教育。‎ ‎4、影响: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十三;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9—1933)‎ ‎1、背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和“繁荣”。‎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生产盲目化。‎ ‎3、时间:1929--1933年,‎ ‎4、范围:从美国开始,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苏联没有影响)‎ ‎4、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体现)‎ ‎2、目的:消除经济危机(直接目的),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 ‎3、主要措施:‎ ‎①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②中心措施: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建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企业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和工时等;(蓝鹰运动)‎ ‎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④推行“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⑤发展社会福利——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应急的救济机构等。‎ ‎4、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调整 ‎5、意义: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联邦政府的权力得到明显增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6、局限性: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7、罗斯福新政给我们的启示:‎ ‎(1)制定经济政策要符合国家的实际;‎ ‎(2)要重视客观经济规律;‎ ‎(3)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 ‎(4)政府应当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控;‎ ‎(5)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6)促进就业,提高收入 考点十四: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 ‎1、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二、德国法西斯 ‎1、1933年希特勒(纳粹党执政)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德国法西斯暴行:‎ 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人,焚烧大量进步书籍;‎ 迫害、屠杀犹太人,掀起反犹狂潮,积极扩军备战;‎ 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三、日本法西斯 ‎1、1931年日本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 ‎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是:军部。)‎ ‎3、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四、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 注:意大利法西斯的上台与一战的影响有关。‎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上台跟经济危机的打击有关。‎ 法西斯党共同特点: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考点十五: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直接原因: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催化剂: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气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绥靖政策: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2、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太平洋战场 ‎3、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4、二战的扩大:1941.6德国突袭苏联,战争的扩大。‎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5、二战的进一步扩大:1941.12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达到最大的规模。‎ ‎6、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原因: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 ‎(2)建立标志: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3)意义: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7、重要转折:1942年7月—1943年2月初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1943年,意大利投降 ‎8、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英美等反法西斯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使德军陷于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间。‎ ‎9、雅尔塔会议:‎ ‎①目的: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②时间:1945年2月,地点:苏联雅尔塔;‎ ‎③国家与人物: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④主要内容:①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②德国在战后分区占领;③战后成立联合国;④苏联对日作战。‎ ‎⑤影响: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创造了条件,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雅尔塔会议由严重侵害中国主权的行为,由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10、《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美中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 ‎11、胜利:‎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2、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3、性质:是一场正义的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的战争 ‎14、影响:‎ ‎①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②粉碎了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 ‎③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 ‎④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5、启示:‎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 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考点十六:冷战 ‎1、冷战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目的: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3、冷战的根本原因:国家利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 ‎4、冷战的实质: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争夺世界霸权。‎ ‎5、冷战的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6、冷战的表现:‎ ‎(1)政治上: 1947年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最终称霸世界 杜鲁门主义的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 ‎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的实质:遏制苏联,控制西欧,称霸世界。‎ ‎(3)军事上:‎ ‎1949年美国成立北大西洋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军事政治集团 ‎1955年华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简称“华约”),华约是为苏联所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1955年华沙条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7、德国的分裂——冷战的产物 ‎(1)1948年爆发柏林危机。‎ ‎(2)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3) 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8、冷战发生的事件:‎ ‎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 ‎9、冷战的结束: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10、冷战的影响:‎ 积极: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消极: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给世界的和平与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影响世界各国的发展。‎ ‎11、启示:‎ 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考点十七: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自身有一定的工业基础;②马歇尔计划援助;③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 ‎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西欧能够联合的原因:‎ ‎①欧洲有联合的传统; ②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③各国之间关系日益密切 ‎3、西欧联合的步伐:‎ ‎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六个国家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之后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②1967年,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③1993年,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欧盟的性质: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组织(没有军事一体化)‎ 欧盟的地位: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4、欧洲联合的意义 ‎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②提高了国际地位 ‎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美国的发展 ‎1、美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自身有一定的工业基础;②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 ‎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滞涨”危机,经济基本停滞。‎ ‎3、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缓慢发展。‎ ‎4、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日本的崛起 ‎1、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②美国通过军需订单来支援日本;‎ ‎③外部环境有利于日本;④引进先进技术;‎ ‎⑤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日本改革的结果: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日本发展的局限:①日本希望成为政治大国;②军需开支不断增加。‎ 四、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 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大力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五、欧盟成立和日本崛起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政治上: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变成欧盟、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4、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5、评价 ‎ 积极: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局限: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考点十八: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1949年,苏联与一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经互会”的作用:克服了东欧国家战后经济困难,也将各成员国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3、斯大林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改造;‎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20世纪50年代 内容: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2、评价:赫鲁晓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时间:1964年 内容:经济上推行“新政策”。‎ ‎(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反而使这一模式更加僵化。‎ 苏联模式的表现:‎ 国民经济畸形发展:①苏联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了军事方面;②重工业发达,农业、轻工业落后。‎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1985年 内容:先改革经济,效果不佳之后改革政治体制。(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造成人们思想发生混乱,迅速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4、东欧剧变:‎ 原因:‎ 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时间:20世纪八十年代末 实质:东欧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表现:‎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5、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 ‎6、苏联解体 原因:‎ 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 催化剂:八一九事件 时间:1991年12月25日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含义: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6、启示 ‎⒈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⒊健全民主法制建设。‎ ‎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三、认识 ‎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⒉这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考点十九: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背景:二战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反对冷战、渴望独立发展。‎ ‎2、时间:1955年 ‎3、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4、成果:会议通过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还产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万隆精神”。‎ ‎5、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求同存异”获会议认可。‎ 二、“非洲年”‎ ‎1、二战后非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利比亚。‎ ‎2、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英国扶持的王朝,使埃及完全独立。‎ ‎3、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3、1962年,阿尔及利亚推翻法国独立。‎ ‎4、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摆托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亲美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里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考点二十: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 ‎1、正式成立:1945年10月(雅尔塔会议)‎ ‎2、地位: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3、总部:美国纽约。‎ ‎4、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 ‎5、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6、作用: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1、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 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加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 ‎4、波折: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 ‎2、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 ‎3、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4、作用:其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5、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是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 ‎6、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考点二十一: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世界格局的演变 ‎1、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世界朝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注:多极化的格局还没形成)‎ ‎“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4、世界多级化趋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二、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 ‎1、当今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 ‎2、威胁着世界安全的因素:‎ 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活动抬头 2、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1)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入侵南斯拉夫。‎ ‎(2)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2、冷战后,世界多数国家都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中国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考点二十二: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计算机被发明。‎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到“信息时代”。‎ 3、 网络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2、1979年,联合国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污染:蒸汽机烧煤;‎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污染:内燃机烧油+蒸汽机烧煤;‎ ‎3、人口增长过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