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5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二
不求甚解练习 1.上文批驳的观点是:( ) 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 2.下列对文中所说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求甚解”是一种好方法。 B.读书要“会意”,就应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C.要读懂经典著作,只有“好读书”才行。 答案 1.上文批驳的观点是:(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 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虽不必提倡不求甚解,但也不能盲目反对 ) 2.下列对文中所说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不求甚解”是一种好方法。 B.读书要“会意”,就应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C.要读懂经典著作,只有“好读书”才行。第六单元 慎思明辨 《不求甚解》马南邨 1.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王 粲,汉末文学家。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 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 3,作者是怎样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 ①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②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③用诸葛亮和普列汉诺 夫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④全面、明确解释“不求甚解” 的含义。⑤提出自己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 4、“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 不过多在字句上下工夫。现在多指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本文对“不求甚 解”的辩证,提出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从立意 上看,是对“不求甚解”的新解。 5、本文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观点。 6,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 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其作用是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 不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卖弄学识的人。 ) 7,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一表示虚心,目的是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觉得无 论什么书一读就懂;还是承认自己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讲读书方法,不要咬文嚼字,固执一 点,而要贯通前后,了解大意。 ) 8,“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为什么说“其实也不 尽然”? ( 因为“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而且“这是古人读书的 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 9,“好读书”与“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 “好读书”是不可缺少的前提,读书的关键在于会意。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不求 甚解”。离开了“好读书”,无所谓“不求甚解”。 ) 10,怎样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 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 “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 明对“一般人”的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 的态度:“虽然不提倡,但是又应该盲目地反对”。这样,引出了本文议论的核心:不必提倡 怎样的不求甚解?什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 ②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 更全面。 ( “往往”表示绝大多数情况下,读书观其大略,会让人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但是并不排除个别现象。这样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 11,“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具体交代“不求甚解”的出处,一是引用原文,言之有据;二是对引文进行辩证;三是 便于解释陶渊明说的不求甚解。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因格 1,本文开头四个图形,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 本文开头四个图形,形象而直观地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 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重要依据之一是什么? ( 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依据之一,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 实。 ) 3,“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的是什么?“不知不觉”表明什么? ( “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的是“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 “不知不觉”表明:这种思维模式慢慢地、无声地、顽固地在我们的头脑中占据了地位,突 出了这种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很大。 ) 4,“由于情况的变化,生活中原来能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句中的“往往”不能去掉的原因是什么? ( “往往”,强调老办法不能解决新问题的概率很大,突出了创新的必要性。如果去掉“往 往”,意思变成“全部”不灵了,这样就太绝对了,反而表达不准确。 ) 5,“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 前。”句中的“此”指代什么? ( “此”指代:“由于情况的变化,生活中原来能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的方法,到了现 在往往不灵了。” ) 6,为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 因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会寻求第二种答案,寻求解决问题的其它途 径和方法。这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最基本的因素。 ) 7,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 ①有渊博的学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 8,请分别概括古登堡和罗兰的事例。作者运用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 ( 古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罗兰将电视机与娱乐结合起来,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作者运用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