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4

‎18 《阿里山纪行》教案 ‎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 王宏兴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 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3.有不少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 4‎ 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作业:‎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之说。‎ ‎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 4‎ ‎。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  漫山遍野的樱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观。樱花最盛处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带,阳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殷红、洁白的樱花,一堆堆,一丛丛,艳丽多姿,与森林的黛绿嫩翠交织成一片锦绣,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令人如痴如醉。‎ ‎  黄昏的时候,阿里山经常出现景色壮丽的云海。登上山顶平台,放眼远眺,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时而如汪洋一片,淹没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类、树木好像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头若隐若现,颇似海市蜃楼。若是晴天,落日的万道金光照射在云海上,闪耀出千万种色彩,茶色、杏黄、宝蓝、艳红、碧绿、变化无穷,更显神秘迷人。‎ ‎  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巅的平台上,有一座漂亮的观日楼。凌晨登临楼台,山中空气清新洁净,头上晨星点点,四周群山起伏,林涛声声。东方微露一抹红晕,淡若无有,却又似弥漫天空。刹那间红光蓦地增强,远方玉山苍色的轮廓突然镶上耀眼的金边,一瞬间,太阳似跳跃般地腾空出现在玉山上,万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纷呈,青山翠谷,气象万千。好一个“日出奇观”!‎ ‎  阿里山附近,还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访幽探胜之地。姐妹潭是两个相距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犹如阿里山的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姐潭为长形,积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圆形,积水清浅,明净似镜。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在阿里山林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官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阿里山的风光,名不虚传,游人无不醉然。‎ ‎(二)复习旧课 ‎1.移步换景法。试举本册书中的实例。可以《老山界》等为例。‎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试举课文中的语句为例。‎ ‎(三) “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指名学生介绍阿里山的风光。‎ ‎(四)两篇文章比较阅读。‎ 提示: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比较。‎ ‎ 分组讨论,写出读后感。每组抽一名代表发言。‎ ‎(五)文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例。‎ 4‎ 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试举例。‎ ‎(六)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以《美丽的 》为题,写一篇习作。600字左右。‎ 教后感:‎ 由于首次接触《语文课程标准》和洪宗礼先生编写的苏教版课本,在教学游记时,觉得应与以前用过的新旧大纲有所不同,如课中有一步骤为“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这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以前教学时,我一般让学生找出游踪或画出游历线路图即可。在教学这篇新课文时,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既有两篇课文的比较,又有“移步换景”这一知识点的比较。比较阅读这一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课文《阿里山纪行》后,能用之解决相关课文中的不少问题。所谓“举一隅而三反也” 。在课外文章《阿里山风光》的引入与课后习作《美丽的 》的布置上,我也较好地注意到了课内外知识的衔接。‎ 在撰写这一教案时,有些内容参阅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编写的《最新初中教案与作业设计·八年级〔上册〕新课标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书,这里深表谢忱!‎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