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 14.1 勾股定理第 1 课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 关系》。今天我从以下三大部分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最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 在数学的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 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它可以解决直角三 角形中的计算问题,为今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另外,勾股定理也是各类考试命题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中考每年都有,一般都和 其它知识综合起来考查。本节课又是勾股定理的第一节课,因此,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 的关系,发现并掌握勾股定理,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直角三角形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都是 非常重要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致关重要。 2、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 ①经历由情境引出的问题,探索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②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 化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 难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突出重点,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采取以学生合作探究活动 为主教学的形式。 为了突破难点,我选取的问题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因为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 趣是自觉投入学习的有利条件,所以我选取能激发学生兴趣或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 情,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 法”,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利于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 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基本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景-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知识应用-课堂小 结-布置作业”六个方面。 2、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 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 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1、同学们,你可能去过森林公园,看到过许多千姿百态的植物,可是你是否看见 过下面的勾股树呢?你知道它是怎么画出来的吗?(带大家看课本 P51 页) 2、如图所示:有一棵树,受台风的影响而折断,量得其断口离地 4 米, 树梢及地处离根 3 米,求树未折 断前有多高?你想知道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从结绳记数起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的 伟大发现----勾股定理。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入课题。 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 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的问题。学生会 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 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为实际生活服务。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1、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本图 14.1.1,,首先我将带领学生观察方格图,让学生计算正 方形 P、Q、R 的面积。在计算正方形 R 的面积时,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 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 R 划分为 4 个全等的形来求等等,都应予以肯定,接着 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正方形 P、Q、R 围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并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 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 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 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结 合课本第 45 页,可让学生观察图 14.1.2,完成“试一试”。 在这里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 思考问题一定时间,教师巡视会发现,通过数格子学生可以迅速计算正方形 P、Q 的面 积,但在计算正方形 R 的面积时,如果学生很难确定正方形的边长和所占格子数目。这 时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其中,适时提示采用割或补的方法间接去求正 方形 R 的面积,而不应急于给出答案,代替学生思考。然后讨论结束,抽小组学生代表 回答讨论结果,在学生相互补充和教师引导下,学生能顺利计算出正方形 P、Q、R 的 面积。学生也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表示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大胆猜测出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勾股定理。 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可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在方格纸上作一个 5、12 为 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计算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 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渗透了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归纳结论 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后面的学习。 (三)归纳概括 通过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 一般的结论,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能力是有益的, 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 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 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四)知识应用 1、学生学习了勾股定理,知道了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第三边,便想小 试身手了。于是立即让学生练习 P46,并抽查学生在黑板演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并强调解题书写格式。 练习 1、在 Rt△ABC 中, AB= c,BC=a,AC=b,∠B=90° (1)已知 a=6,b=10 ,求 c; (2)已知 a=24,c =25 ,求 b; 此题是教材的原题,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根据题意,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明 确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公式 a2+b2=c2 进行计算,从而正确应 用勾股定理解题。 2、教师引导学习 P46 例 1,这是一个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勾股定理适用于已知 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并强调解题书写格式。 3、练习 2、让学生解决开头的实际问题,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4、练习 3.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 3 厘米和 4 厘米,那么这个三角 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精确到0.1厘米). 这道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区分条件中的两条边长 3 厘米和 4 厘米,可能是两条直角边, 也有可能是一条直角边和一条斜边。学生往往会忽略第二种情况,此时教师不应一语道 破,而应鼓励学生观察题目中并未提及直角边与斜边。部分程度教好,反映较快的学生 可能会想到,在他们的带动下,我相信全班同学能算出第二种情况,并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五)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小结。为了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要求学生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收获,老师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六)布置作业: 作业的设计采用分层的形式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差异。 课本 P49 习题 1.4 1 2、3 P56 1 (七)板书设计 (附表 1) 最后是我对本节课的板书进行说明: 黑板的左边是勾股定理,右边是练习题及其解答。整个板书设计体现了本节课的学 习过程和重点内容,便于课后复习。 好,我今天的说课就到这里,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