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30 诗四首登岳阳楼(其一)教案一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这首诗充满了感慨世事无常的感情,作者陈与义曾以《和王东卿绝句》一诗受到 宋徽宗的赏识,他与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一起被元代批评家方回推崇为江西诗派“三 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 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 作 。颔联尤为宏壮雄丽。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 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生于宋 哲宗元祐五年(1090 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 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 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 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 19 首。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 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创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 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 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 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 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 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 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 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 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 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诗词赏析 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 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 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 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 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 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 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 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 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历 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 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 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 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忆历史,思 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 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 颠沛湘湖,流离失所。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 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 许愁绪。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如李煜“独自莫 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 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 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 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 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 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