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大全+期末考试试题卷及答案精选3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大全+期末考试试题卷及答案精选3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教案大全+期末考试试题卷及答案精选 3 套 第 1 课 鸦片战争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 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 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 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 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 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 19 世纪中期爆发 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 习第 1 课 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2 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 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 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 (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 3 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 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 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 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 力下降) 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 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 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 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虎门销烟图(指 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提出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 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 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 提示:不对。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 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教 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 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 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 10 万人,但却打 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 原因);②清朝统治腐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 英 国 中 国 落后,武器落后等。 2.教师总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这样一 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 朝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优势,这也决定了社会制度、 生产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命 运。“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 历史教训。 目标导学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指出:1842 年 8 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 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 万银元 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关税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双方协议 2.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并分析其危害后,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割地: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 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 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 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 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 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 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 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 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 7 页正文部分内容,并提问: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者有强迫中国签订 了哪些条约?有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回答: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 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 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 的权利。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 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4.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名义上是独 立的国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开始遭到外来干预, 中国社会的自热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课堂总结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主权独立,领土 完整;经济上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社会性质 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 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变为外国 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 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因此,鸦片战 争是中国历史在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❸板书设计➷ 第 2 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 片领土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组讨论、师 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 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 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 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 习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 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 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 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 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 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 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 神甫事件”)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 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56 年 10 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 起战争;1857 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 年, 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 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 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 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 订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 侵略者满足。1860 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 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 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 (有条件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 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 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败无能,在火 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 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 的内容? 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 额大幅度增加。 5.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 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教师讲解:从 19 世纪 40 年代起,沙俄利用 中英鸦片战争世纪,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第二 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 150 多万平方千米 的领土。 2.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 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学生回答:1858 年中俄《瑷珲条约》 3.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 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 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 19 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 多的国家。 4.教师设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 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 学生回答: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占 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 150 多万平方千米。 5.教师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 约》继续有效;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 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天津为商埠;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 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 行等特权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 英国; 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并问: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 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 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 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 都比鸦片战争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 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 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 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 半殖民地化。 ❸板书设计➷ 起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1860 年 经过:1856 年占领广州;1858 年逼近天津;1860 年火烧圆明园 结果: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 3 课 太平天国运动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史实;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分 析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阶级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洪秀全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史料的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天平天国运动兴衰过程;《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及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二、导入新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 朝代就是没有解决好农民问题而发生了农民运动, 走向灭亡。现在我们就来根据所学回忆一下有哪些 朝代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下灭亡的:秦等。当 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社会之后,这些农民运动呈现 了哪些新特点?他们的历史作用又是什么?现在我 们就来学习第 3 课太平天国运动。 三、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4.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洪秀全领 导金田起义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 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和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 日益尖锐。 2.教师过渡:我们说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时 势下,一个英雄应运而生。这个人就是洪秀全。 3.教师提问:洪秀全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创 立了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学生回答:洪秀全于19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 并积极传教,发展贫苦农民会员达两千多人。 4.教师过渡: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开始“斩 木为兵,揭竿为旗”,于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发动 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运动。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 被称为“太平军”。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指出洪秀全为加强起义 军队伍建设所作的努力? 学生回答:洪秀全自称“天王”。封杨秀清为 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 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使得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目标导学二:定都天京 1.教师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式示意图》 让我们根据地图和教材描述,简单看看进军路 线:金田→永安(初建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 →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昌→南京(天京)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2.教师讲述: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将南 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至此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政 府相对立的农民政权。 3.教师过渡:我们常说,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 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 什么措施管理自己的半壁江山? 学生回答:对内: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对外: 北伐西征。 教师讲解:《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 性文件,其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那么它是 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呢?又该如何评价这一种 方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分配 方式 规定部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 分配土地 分配 原则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 暖” 评价 这一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 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 实现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要说一说太平 天国北伐西征的情况? 学生回答:北伐: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 西征:取得重大胜利,至此天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 全盛时期。 4.教师过渡:军事上的全面胜利,让洪秀全等太 平天国领导人冲昏了头脑,他们开始享乐腐化,争 权夺利,一场席卷太平天国的暴雨即将开始。 目标导学三:天京陷落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通过图示简单描述天京事 变的经过? 学生回答: 2.教师讲述: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依然掌握着朝 政大全,但这一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了重 振国政,洪秀全大胆起用新人,封洪仁玕为干王, 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青将领。 3.教师提问:洪仁玕总理朝政后,采取什么措施 重振国政? 学生回答: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 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 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赏识。但受到历史条件的限 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4.教师讲解:《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 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 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近切愿 望。但由于当时战争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 付诸实践。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指出:为了打破敌人的包 围与封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国事业, 太平军进行那些军事斗争? 学生回答:浦口、三河大捷——安庆陷落——受 挫上海——天京围困——天京沦陷。 6.教师指出:1864 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 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这场历时达 14 年之 久、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运动为什么会轰然倒塌, 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教 师进行总结归纳) 7.教师总结归纳:失败原因: 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 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 体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李秀成进逼 上海时,遭到华尔的洋枪队和李鸿章淮军的联合抵 抗和反扑) 8.教师总结指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 是它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 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三、课堂总结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 命,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 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❸板书设计➷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第 4 课 洋务运动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分析理解洋务运动 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历史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历史资料,讨论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研读史料的能力。 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学生既要认识到洋务运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落后性),又要清楚的知道 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性) 【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❷教学过程➷ 二、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清军战舰 甲午战争清军战舰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 的战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引 导)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 大的变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 反常态,运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 进入第 4 课洋务运动的学习。 四、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教师首先讲解: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 动是指 19 世纪 60-90 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 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 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背景 过程 意义 统 治 阶 级 与 劳 动 群 众 之 间 矛 盾 加 重 金 田 起义 1851 爆发 永 安 建 制 ( 东 西 南 北 翼 王) 发展 定 都 天 京 《天朝 田亩制 度 》 1853 高潮 天 京 变乱 1856 转折 洪 秀 全 创 立 拜 上 帝 教 1843 准备 英 、 忠 与 干 王 《资政 新篇》 防御 天 京 陷落 1864 失败 规模最宏 大的农民 战争,沉 重打击了 清朝政府 和外国资 本主义侵 略势力 3.教师强调: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朝统治 集团的开明官员——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 术,从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他们只学习西方的 科学技术,而没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 治标不治本,为其最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4.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看看洋务派具 体怎样学习西方的? 目标导学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教师提问:为什么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 业?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 学生回答:鸦片战争中,中国武器落后,致使战 争失败。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军事工 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 局等近代军事工业。 2.教师提问:为了满足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采 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兴办新式教育,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 深造等。 3.教师过渡: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 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都 要大量经费,政府财政面临枯竭。洋务派看到外国 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 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 些民用企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洋务派创办 的民用企业有哪些? 学生回答: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等。 4.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 企业名称 企业特点 军事工 业(自 强) 安庆内军械所 官办性质,官僚 衙门式管理,成 本高、效率低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民用企 业(求 富) 轮船招商局 官督商办性质, 也存在同军事工 业一样的问题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5.教师过渡: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强 兵,接下来在看看清政府是如何实现强兵的? 目标导学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洋务派建立新式海 陆军的过程? 学生回答: 时期 成就 19 世纪 60 年代 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 采用西式兵操练兵,清朝军队的武器 和战术发生变化 19 世纪 70 年代 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 新式海军 19 世纪 80 年代 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 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 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 挥 2.教师讲解:洋务派建立的新式海陆军,尤其是 海军,成为当时亚洲第一水师,势力雄厚,但是甲 午中日战争,由于统治集团内部腐败,军备训练不 当,最终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同时也 宣告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破产。 3.教师指出: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 术,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进步意义;也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如何? (学生回答) 4.教师进一步阐述: 首先,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 动,要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第一:推动 了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 的发展。第二: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第三: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 作用。 其次,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 破产。这其中的原因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 封建制度,立新而不除旧,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三、课堂总结 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 开明的官员,先后提出“自强”“求富”为口号,主 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洋务运动。 这一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 洋务运动 时间 19 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中期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 清王朝统治 口号 “自强”“求富” 代表 人物 中央 恭亲王奕䜣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中国开始顺应世界 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❸板书设计➷ 第 5 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 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 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 心和自信心。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 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三、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 《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 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 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 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 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 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 5 课:甲午中 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五、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运动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 兴起 口号 作用 清 朝 统 治 集 团 内 部 主 张 向西方学习, 实 现 富 国 强 兵,维护清王 朝统治 “ 自 强” “ 求 富” 创办近代军事 工业 发展民用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 军 新式教育 中国历 史上第 一次近 代化运 动 内容 5.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 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 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 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 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 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 策”。 3.教师讲解:1894 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 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 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 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 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 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 年 9 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 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 并让学生谈感想。 学生说出感想:日军残忍如禽兽,满清腐败无 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6.教师提问:1895 年,日军陆海军进攻威海卫,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 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目标导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马关条 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致使 中国京津地区受到安全威胁;中国东南沿海的战略 地位和经济价值受到收缩和损害。 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严重破坏了中国 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了还款,清 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 债”。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 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 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 陆。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日本可在通 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 出。从此,列强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剥削廉 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 民族工业的发展。 2.教师指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马关 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 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标导学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单了解“三国干涉还 辽”事件。 2.教师指出:“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 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3.教师展示《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 范围”情况表》 提问: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 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 呢? 学生回答:当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 无暇东顾。 进一步提问: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 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门户开放”。承认各国在中国的 清国 朝鲜 日本 “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 “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4.教师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 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 心,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经过黄海海战、辽东半岛 战役、威海卫战役,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 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 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❸板书设计➷ 第 6 课 戊戌变法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 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 和评价光绪 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 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 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与 “ 瓜 分 ” 中 国 狂 潮 背景 过程 日本的“大陆政策”、东学党起义 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没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 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❷教学过程➷ 四、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 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 19 世纪末 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 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 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 法、想法。请 2-3 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 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第 6 课:戊戌变法。 六、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6.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 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 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 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 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 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 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 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 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 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 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 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 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其中《时务报》 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 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 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号召变法图强。 4.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什么样的 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学生回答:德国强占胶州湾。 2.教师强调: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 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 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 3.阅读教材,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 并以小组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学生回答:小组形式回答。(答案略) 教师总结: 内容 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 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 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 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 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 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 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 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 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形式 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 斗力和军事素质 4.教师过渡:实施变法的 1898 年是农历戊戌年, 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但变法没 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 失败了。 5.教师讲述:1898 年 9 月 21 日,以慈禧太后为 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 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 103 天的变法失败,史称 “百日维新”。 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 实》 提问:我们应该 学习谭嗣同的什 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 爱国主义精神。 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 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 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 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 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 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 急于求成。 8.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 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 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 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 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 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 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 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 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 续努力奋斗。 ❸板书设计➷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 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第 7 课 抗击八国联军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戊戌变法 (1898 年) 背景 过程 意义 《 马 关 条 约 》 后 , 民 族 危 机 空 前 激化 办报《时 务 报 》、 《 国 闻 报》,宣传 变法思想 发展 百日维新 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 等一系列变 革 高潮 公 车 上书 序幕 慈 禧 太 后 发 动 政变, 扼 杀 变法 失败 戊戌变法 虽然失败 了,但在 思想文化 方面产生 了广泛而 持久的影 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 洋”;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 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 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 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❷教学过程➷ 五、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 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 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 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 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 19 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 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 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 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7 课:抗击八国 联军。 七、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 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 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 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 遣传教士,到 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 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 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 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 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 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 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 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学生回答: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 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斗争矛头是: 腐败的清朝政府。 3.教师讲解:19 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 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 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为此,义和团提出 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4.教师提问: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 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 口号 进步性 局限性 “扶 清” 对清政府认识不 清,抱有幻想。迷 信色彩 “灭 洋” 鲜明地表达了中 国人民反对帝国 主义的斗争意志 排斥一切洋人、洋 物件,盲目排外 5.教师指出:面对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为了 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哪 些改变?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 其合法地位。义和团开始涌进京师,大肆捣毁教堂、 拆电线等。至 1900 年,义和团基本上控制了京津地 区。 目标导学二:抗击八国联军 1.教师讲述: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帝 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便于 1900 年 6 月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 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这样爆发了。这也是中国 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我们来看 看,他们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 目的: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 益。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 八国联军的名字及率领人? 时间 1900 年 6 月 目的 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目的: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 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国家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率领人 西摩尔(英国海军司令) 3.教师提问:我们接着来看看,八国联军侵华 期间,中国的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 了哪些英勇抵抗? 学生回答:义和团的廊坊阻击战、老龙头火车 站围歼战,英勇将士:聂世成。 4.教师展示图片:《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民》、 《美军抢劫的白银》 提问:1900 年 8 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 下了哪些罪行? 学生回答:八国联军侵略者采取了报复性的屠 杀、抢劫,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5.教师提问: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 着光绪帝仓皇逃西安,就在西逃的途中,她下令剿 杀义和团。这又是为什么?最后义和团运动的结果 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就是要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 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最终,在中外反动势 力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目标导学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识记主干知 识。(时间、签订国、内容) 2.教师指出:《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有 什么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根据条约内容进行小组 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 内容 影响 清政府赔偿白银 4.5 亿 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 共计 9.8 亿两,以海关 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 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 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 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 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 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 侵略中国的帮凶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 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 地 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 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 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 民的反帝斗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 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 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实际上是一 个“国中之国”,成为了 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 本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 控制之下,成为“洋人 的朝廷” 3.教师引导学习阅读教材,理解《辛丑条约》的 综合性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 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 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 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 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 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 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 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 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❸板书设计➷ 义和团运动 兴起:山东直隶一带 口号:“扶清灭洋” 斗争:廊坊阻击战、老龙头之战等 第 8 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及早年的革命活动;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 分析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含义 过程与方法 以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 史料的查找、收集、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学习孙中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而树立为 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 难点:三民主义内涵及作用。 ❷教学过程➷ 六、导入新课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 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 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 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大 会上的讲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8 课:革命先行者孙 中山,去感受伟大人物的伟大历程。 八、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教师展示孙中山的照片和简介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①孙中 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 变?②孙中山早年的救国主张有何(政治主张)有 何转变? 学生回答:①弃医从政;原因:民族危机的刺 激、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国外生活求学经历。②从 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共和。 3.教师讲述:孙中山走向革命道路后,积极活 动,并于 1894 年 11 月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 抗 击 八 国 联 军 结果: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辛丑条约》的 签订(1901 年) 内容 经济:赔款 4.5 亿白银 政治:改设外务部,严禁人民反帝 军事:拆毁炮台,驻兵要地 外交:划使馆界,禁中国人 危害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孙中山,名文,号 逸仙。以“中山”名 世。少年时喜听太平 天国故事,称洪秀全 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自命为洪秀全第二。 会,成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这个革命 团体的宗旨是什么?革命纲领是什么? 学生回答:革命宗旨是“振兴中华”,革命纲 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4.教师讲述:为实现“振兴中华”的革命宗旨,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并于 1895 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后因泄密,广州起 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 目标导学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辛丑条约》后, 出现了哪些资产阶级革命著作和革命团体?有哪些 影响? 学生回答: 著作 革命团体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华兴会 光复会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警示钟》 影响:使得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革命 力量逐渐壮大。 2.教师讲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 张逐渐得到其他人革命党人的认同,同时,各式各 样的革命团体的出现,让孙中山认识到建立统一的 革命组织的必要性。这样全新的革命组织——中国 同盟会成立了。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列表总结中国同盟会的 基本情况。 时间 1905 年 8 月 构成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政治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领导 孙中山为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刊物 《民报》 性质 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 阶级革命政党 4.教师提问: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兴中会的政治 纲领有哪些进步性? 学生回答: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凸出了要建立一 个民国政府,同时还强调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出 了“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5.教师讲述: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 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极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6.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指出孙中山在《民报》 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什么?各有 什么内涵? 学生回答:阐发为“民族”、“民权”、“民 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教师总结:三民主义的内涵 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对应 内容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思想 内涵 推翻清王 朝统治, 反对民族 压迫 推翻君主专 制政体,建 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 核定全国 地价,逐 步实现土 地国有 地位 前提 核心 发展补充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 思想,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三、课堂总结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为了实现民族 独立和解放,他弃医从政,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 重任。面对腐败不堪的清王朝政府,他毅然走上革 命道路。成立兴中会,举行起义,宣传革命思想, 整合革命力量,直到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 义的革命纲领,从此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一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民主革命即将来临。 ❸板书设计➷ 革 命 先 行 者 孙 中 山 孙中山的早 年革命活动 生平:孙中山,名文,号逸仙。自称洪秀全第二 革命:1894 年,成立兴中会;1895 年领导广州起义失败 同盟会和 三民主义 民族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各种革命团体的成立 同盟会成立 时间:1905 年 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成员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 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报:《民报》 第 9 课 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 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 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七、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 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 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 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9 课:辛亥 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九、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 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 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 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 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 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 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 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 年 4 月,黄兴等发动起义, 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 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 时间:1905 年 时间:1905 年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领导 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同盟会成立 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 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 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 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 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 ——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 年 10 月 11 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 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 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 到 11 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 意图》 4.教师强调:1911 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 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 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 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 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 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 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 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 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 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 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 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❸板书设计➷ 第 10 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理解《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 辛 亥 革 命 革命起义 1906 年,萍浏醴起义;1907 年,安庆起义 1907 年,广西起义;1910 年,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武昌起义 时间:1911 年(辛亥年) 经过:起义爆发——夺取军械库——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结果:起义成果,开启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性问题为主线,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喜欢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 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对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讲述,让学生明白实现民主政治的曲 折性,从而让学生树立实现民主制度化的远大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反映的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时的场景。那么,中华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 建立之后有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 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10 课:中华民国的创 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2.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 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 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 华民国成立。 3.教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 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学生回答: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 誓就职。 4.教师提问: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 外,但他回国后立即为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 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 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立后, 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 1912 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 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5.教师展示史料: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 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 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 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 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 策?(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作为文明国家, 中国此时也是文明的国家,因此,西方要尊重中国 的独立地位,同世界各国都要相互尊重,互利同赢, 为实现世界大同而共同努力。这说明孙中山对帝国 主义的本质认识不足,对帝国主义国家依然抱有幻 想。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力图通过和 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为此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 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 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提问:清宣统皇帝是什么时间退位的?有何重大 意义? 学生回答:1912 年 2 月 12 日。标志着清朝 260 多 年的统治结束。 3.教师讲述:清帝宣统退位后,孙中山向临时 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提问: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 条件? 学生回答: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 到南京就职等条件。 教师提问:袁世凯会答应这些条件吗?他又是 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不会。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 等为借口,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教师提问:这一过程,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弱小, 不敢同袁世凯进行抗争。 4.教师强调:1912 年 4 月,孙中山正是解除临 时大总统职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 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目标导学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教师强调:1912 年 3 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 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以法律的手段约束即将出任 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维护民主革命成果。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国家主权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权利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 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 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 等自由和权利 立法权 参议院行驶立法权 行政权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 政权并负其责任 司法权 司法独立 3.请同学们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分组讨论它所具有的进步性?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它反映了革命党人以法律为武器对付袁世凯、 维护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具有现实针对性。体现 了以孙中山为首的新生革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观 念和宪政意识。 ②它不仅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 “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而且第一次用法律方式 赋予了国民广泛的民主权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遭 到彻底否定,“平等”、“自由”的民主口号得到肯定 与确认。 ③作为资产阶级制定颁布的最重要的法律文献, 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它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 展的进步方向,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 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教师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 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创立了亚洲历史上 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始了中国的新纪元。 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对内、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措 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中国民族民主 革命仍将负重前行。 ❸板书设计➷ 中 华 民 国 的 创 建 中华民 国建立 时间:1912 年 1 月 1 日 措施:改用公历,选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袁世凯 窃取革 命果实 清帝退位:1912 年 2 月 12 日 第 11 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的基本史实;知道《中华民国约法》的内容并理解 其保守性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进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对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的基本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明白中国民族民主革 命道路上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重点难点】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 少了“临时”二 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民主化、制度化些?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一起进入第 11 课:北洋 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学习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二次革命爆 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宋教仁遇刺案 教师提问:宋教仁遇刺案的背后真凶涉及到 谁? 学生回答:经查,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然 是袁世凯的亲信,并直接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教师提问:袁世凯为什么要派人刺杀宋教仁? 学生回答: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在第一次国 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使得袁世凯大为惊 恐。 6.教师讲述:“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心以 武力平复国内的舆论压力和革命党人的斗争。请问 袁世凯是怎样做的?“二次革命”的结果又是如何? 学生回答:袁世凯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 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二次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中 华 民 国 临 时约法》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有人身、选举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驶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驶行政权,司法独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历史文件 革命”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最终被袁世凯镇压下 去了。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教师提问: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 建立独裁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下令解散国民党 ③解散国会 ④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 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 可指定继承人 2.教师强调:袁世凯为了实现皇帝梦,接受了 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以换取日本对自己的支持。请同学们列表归纳“二 十一条”的内容: 学生回答: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 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 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 日本人为顾问等。 3.教师强调: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 若揭,一场复辟帝制的闹剧即将登场。并展示图片 《袁世凯祭天》 目标导学三:护国战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护国战争爆发的原 因是什么?这次战役有哪些领导者? 学生回答: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不得人心。主要 领导人有: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2.教师讲述:蔡锷、李烈钧等领导的护国战争, 从云南北上讨袁,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 因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节节败退。 1916 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 月在绝望中死去。 护国战争结束。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的 行径为什么会失败?(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 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 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 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 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 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 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③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 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④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 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支持的态度。 目标导学四:军阀割据 1.教师讲述:袁世凯死后,北洋军群龙无首,逐 渐分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北洋军阀分裂 后的主要派系?控制的区域有哪些? 派系 领导者 控制区域 直系 冯国璋 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等 皖系 段祺瑞 北京政府,安徽、浙 江、山东、福建等省 奉系 张作霖 东北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 原因有哪些?采取什么样的统治?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原因:社会根源: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 所决定的。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 然产物。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 局面的形成。 统治: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 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影响: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 纷争的动乱之中。 三、课堂总结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倒行逆施, 为建立独裁统治,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不惜出卖国 家利益,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这种复辟行 径,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以孙中山为首 的革命党人积极活动,领导护国战争,终于迫使袁 世凯取消帝制,不久死去。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 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❸板书设计➷ 第 12 课 新文化运动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 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 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 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 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 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 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 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 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 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 们一起学习第 12 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7.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 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 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 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制造“宋教仁案” 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袁世凯复辟帝制 对内:建立独裁专制统治,解散国民党 对外: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护国战争 袁世凯众叛亲离,1916 年 6 月在绝望中死去 军阀割据 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北 洋 政 府 的 黑 暗 统 治 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8.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 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 1915 年;②新 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 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诠释 抨击旧道德 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 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 统道德和文化 提倡民主与 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 主科学才能救中国 提倡白话文 建设新文学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 通俗的新文学 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 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 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 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 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 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力。 9.教师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 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 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 识? 学生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 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 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 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 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4.教师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 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 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 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 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 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 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 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 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 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 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 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 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 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 用。 ❸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 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第 13 课 五四运动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 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学生自主搜 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 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 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 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 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今 天就让一起学习第 13 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 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 四精神的精髓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0.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 爆发的导火线? 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1.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 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 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 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 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 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作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 备在和约上签字。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 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 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 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1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 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 时间:1919 年 5 月 4 日; 地点:北京 参加者:北京 3000 多名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 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 签字”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 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 多爱国学生。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教师讲述:1919 年 6 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 海。出示材料: “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 提出:6 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 何特点? 学生回答:除了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特点:五四运动突破了学 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 爱国运动。 2.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得到进一步扩大有哪些原 因? 学生回答:陈独秀等人地积极号召、宣传;日本 帝国主义的进一步威胁。 3.教师讲述:面对民族危机,上海工人积极罢工, 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 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4.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结 果如何? 学生回答: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 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的代表拒绝的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 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 现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因:五四运动实现 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目标,但是没有改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目标导学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教师讲解: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 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 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 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爱国:从背景、口号 方面去理解;反帝反封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彻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妥协。 3.教师讲述:为了纪念青年学生发起的这场爱国 运动,为了让五四的火炬代代相传,我国政府把每 年的五月四日定为“五四青年节”。从中你悟出了 哪些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该如何弘扬五 四精神? 学生回答: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以天下 为己任。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 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忧天下 之忧,乐天下之乐,以天下为己任,甘愿在国家民 族面临生死危亡的关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4.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 义的开端”? 列表讲解: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结果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 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革命 时代 资产阶级世界革 命一部分 无产阶级世界革 命一部分 教师讲解: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都为之进行了 艰辛的探索,如: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 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革 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未 能充分依靠群众,最终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任务,未能把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解救出来,它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我们把 这些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叫旧民主主义革 命。与之相对应的,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 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居于领导阶级的 地位,在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社会 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成为新 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 90 多年前由北京的青年 学生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 示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五四精神”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 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 振兴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❸板书设计➷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 年 5 月 4 日开始 地点:北京 五四运动的过程 参加者:北京 3000 多名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 发展:北京(学生)——上海(工人) 直接目标实现:(略)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 14 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内容;分析理解中国共 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的完整把握,培养学生在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 基础上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工人运动是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 利而不懈探索和奋斗的结果,其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和开拓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上述两幅图片与哪一历史事 件有关吗?这一历史事件又是怎样影响中国革命的 面貌的?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 14 课:中国共产党的 诞生,去感受那些峥嵘岁月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学生回答:主要有个人宣传、团体研究以及向 工人宣传等方式。 教师强调:这其中的个人宣传主要是李大钊。 1919 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新青年》 五四 运动 上刊发,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为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14.教师提问: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对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 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开始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 主义,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于 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目标导学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教师讲述: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陈独秀 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不久, 北京、长沙、武昌等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2.教师提问:结合前面所讲,归纳总结中国共 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归纳回答后教师总结: 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有关中共一大的相 关信息。 时间:1921 年 7 月 地点:上海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马林等 内容:①通过了党的纲领;②确定了党的中心 工作;③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4.教师分析:我们就中共一大的内容作简单的 分析,以加深大家的印象。 第一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名 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 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从党的奋 斗目标来看,一方面确立了党的远期奋斗目标,另 一方面对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又作出了不符 合国情的规定。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而 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因此在新民主民主革命 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而不是革命的对 象,从这一点来说,中共一大的规定是有局限性的。 第二点:确定党的工作中心是领导和组织工人 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 的绝大多数。如果不解决农民问题,革命就不会成 功。因此,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固然重要, 但决不能忽视农民问题。 5.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陈独秀没有出 席中共一大,为什么会被当选为中央局书记?请同 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回答》 学生回答:陈独秀因为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 动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并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 组织的发起者之一。 6.教师讲述总结: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 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 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 貌就焕然一新了。 7.教师过渡:在前面我们分析了中共一大的局 限,那么,这些局限是什么时候被突破的呢?中共 二大的召开就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 时间 1922 年 7 月,中共二大 上海 奋斗目标 建设共产主义 党的最低 纲领 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 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 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 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纲领 8.教师讲述:1922 年,中国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 中国社会的矛盾,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 民的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目标导学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领导 和组织工人运动,做出了哪些努力? 学生回答: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 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从 1922—1923 年春,领导了大小工人罢工 100 多次。其中以京汉 大罢工最为著名。 2.教师讲述:1923 年,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 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在运 动中,工人们组织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显示 了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和革命精神,大大提高了工人 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信。 3.教师提问:这场气壮山河的工人运动结果如 何?有何经验教训? 学生回答:罢工遭到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 暂时转入低潮。 经验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 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4.教师过渡总结: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带着 这些经验教训,投入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人民大 革命洪流。 三、课堂总结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唱出了共 产党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 的大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它的 成立使“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使“中国革命面 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 之下,走向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人民生活 幸福安康的康庄大道。 ❸板书设计➷ 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逐渐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时间:1921 年 7 月 地点:上海 参会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马林等 名称: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内容 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 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时间:1922 年 7 月 地点:上海 内容:重申了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规定党的主要任务: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时间:1923 年 结果:失败 教训: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 15 课 北伐战争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北伐战争中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共三大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知道 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 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 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 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行住他处,贪生畏死 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 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大家谈的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 中 国 共 产 党 诞 生 中国共产 党诞生的 条件 中共“一 大”召开 中共“二 大”召开 京 汉 大 罢工 “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 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 15 课:北伐战争,了解那段 悲壮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教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 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 强大的敌人。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 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 鲜血液。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中共三 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回答:1923 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 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 盟。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 相关信息。 时间 1924 年,广州 参会 人员 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 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内容 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 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 大政策 意义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4.教师强调: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 命纲领中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进行的明确,因此新 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5.教师出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并结合教 材,提炼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 学生回答: 回答一: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 来的。 回答二:1924 年 5 月创办,地点在广州 回答三: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 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回答四: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 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目标导学二:北伐胜利进军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北伐胜利进军 的相关信息。 北伐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总指挥 蒋介石 主战场 湖南、湖北 重要战役 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 北伐路线 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 ——南京 ②福建——浙江——上海 2.教师提问:为什么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被称之为 “铁军”?这支“铁军”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哪些 战役的胜利? 学生回答:叶挺所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 破强敌,因此为称之为“铁军”。主要有汀泗桥之 战、贺胜桥之战,打败吴佩孚主力。 3.教师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师讲解: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 惊人的成绩;先后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4.教师提问: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从珠 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为什么在短期内取得了这么 大的成就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 因有: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二是国共两党 齐心协力;三是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四是共产 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北伐战争时,中国 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北伐 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蓬勃发展。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大量增 加,农民运动发展急速;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 得到重大发展。北伐战争的进行有力推动了工农运 动的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 北伐的胜利进军。由此来看,工农群众的支持应是 北伐胜利进军的一个原因。 6.教师过渡:然而,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时,统 一战线却破裂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什么 事情呢? 目标导学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 政府的建立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国民革命失败 的标志及原因? 学生回答:1927 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 二反革命政变”。原因:蒋介石与国内反动势力和 帝国主义相勾结,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只掌握有 一小部分武装,还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力量弱 小。 2.教师讲述:1927 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 政府,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 续北伐。 3.教师提问: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统一中国。最终结果是 1928 年张学 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名 义上统一了全国。 三、课堂总结 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跌宕起伏,虽写下了辉煌 壮烈的篇章,却终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没有完成统 一全国的任务。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共的破 裂也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共吸取教训,拿 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十年内战的枪声最 终浩然打响。 ❸板书设计➷ 条件:中共“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国共合作的实现 实现:中国国民党“一大” 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 条件: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州国民政府建立 目标: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胜利进军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汀泗桥、贺胜桥之战 结果: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南京国民政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 主观 府的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 年 4 月 二次北伐和张学良东北易帜 第 16 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北 伐 战 争 知识与能力 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两次起义的领导人、时间、地点和结果;掌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创建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有关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学习收集资 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归 纳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 等为此做出了伟大贡献,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难点: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8月1日 是我国的什么节日? 生:“八一建军节”。 师: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八一建军节”跟什 么历史事实有关?(设置 悬念,激发起同学们的学 习兴趣) 师:同学们不要着急。我想,通过学习第 16 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南昌起义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中找出南 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学生回答:时间——1927 年 8 月 1 日。地点— —江西南昌。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 德、刘伯承等。结果——占领南昌城,撤出南下广 东时,遭受敌人的封锁。 2.教师提问:起义军在占领南昌后为什么要南 下广东?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遭到反动军队的包围,敌强我弱, 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 广东革命根据地,以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南下广东 途中,遭到敌人的封锁。朱德、陈毅等率军转战湘 南,坚持斗争。 3.教师提问: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 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 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1949 年,中央确定 8 月 1 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目标导学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教师提问:中共中央在 1927 年召开“八七会 议”,确定的总方针是什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 什么著名论断? 学生回答: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 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 名论断。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中找出秋 收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旗帜、结果。 学生回答:时间——1927 年 9 月。地点——湘 赣边界。领导人——毛泽东。旗帜——“工农革命 军。”结果——起义受挫。 3.教师提问: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受挫后,作出 了什么决定?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 改向井冈山区进军。同时在进军途中,对军队进行 了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创建了第一 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教师过渡:朱德、陈毅知道这个消息之后, 于 1928 年 4 月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 农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教师提问:会师的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 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的创建和巩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 地?(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因为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农村敌人 统治力量相对薄弱,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是 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6.教师总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 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 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序幕。 目标导学三:工农武装割据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毛泽 东为巩固和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 施? 学生回答:在井冈山积极打土豪、分田地,建 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 据”的局面。 2.教师强调:“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 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 密切结合,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 3.教师讲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各地 的共产党人也领导了武装起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到 1930 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 据地面积最大。 4.教师出示图片:《瑞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找出相关的信息。 学生回答: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 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 府主席。 5.教师强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工农政权的一次尝 试。标志着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 政权,标志着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发动了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了人 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 武装割据的道路,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找到了一 条正确的道路。 ❸板书设计➷ 时间:1927 年 8 月 1 日 南昌起义 领导人: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刘伯承等 过程:南昌起义→南下广东→受挫分兵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八七会议: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武装起义 秋收起义:1927 年,起义受挫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1928 年,朱毛红军会师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工农武装割据 根据地建设:到 1930 年,全国建立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革命斗争:革命武装发展壮大 毛 泽 东 开 辟 井 冈 山 道 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 年冬 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 17 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 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 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 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 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 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 习第 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 伟大征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 4.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 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 1930 年底,国民党反动 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 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5.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 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 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6.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 军 8 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 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 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 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 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 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 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 一次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 5.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列表概况有关遵义会议的 有关信息。 时间 1935 年 1 月,贵州遵义 内容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 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 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 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 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 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 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 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 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 困难? 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 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2.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 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两次,分别是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 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 年 10 月,红二 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 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 青、甘、陕 12 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 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 25000 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3.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 你觉得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 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 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 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 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宝 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 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 20 世纪中华 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 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 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 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代代高呼:长征精神 万岁! ❸板书设计➷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开始 开始:1934 年 10 月 初期受挫 时间:1935 年 1 月 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内容: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 意义:历史转折,成熟标志 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抵达甘肃 胜利会师 胜利会师:陕北会师——1935 年 10 月;会宁会师——1936 年 10 月 意义: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伟大意义:挽救革命 长征精神 中 国 工 农 红 军 长 征 第 18 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 以及西安事变;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 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 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年的 9 月 18 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 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 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 1931 年 9 月 18 日发生 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 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 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18 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 7.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 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 年 9 月 18 日;地点— —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 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 4 个月,东北 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 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 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 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 是谁?有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1932 年,长春。执政是末代皇帝溥 仪。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 3000 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 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 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 起抗争。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 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 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 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教师提问:1935 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 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 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 1935 年策动了 “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学生回答: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学生示威游 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 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 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 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 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 潮的到来。 目标导学三:西安事变 1.教师展示资料: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 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 日。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 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 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 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 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 1936 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4 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 谈。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联 合抗日。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内 容,讨论回答: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①日军侵略东北,使中华民族 处于亡国的危机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 爆发的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③ 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 因素。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 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3.教师讲述: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 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 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4.教师讲述:西安事变震惊全世界,引发了国 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处置解决西安 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 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 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 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国民党: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 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5.教师强调: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 民族利益为重,将阶级恩怨放到一边,从大局出发, 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 所以,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 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努 力的结果。 6.教师强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 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 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初步形成。 三、课堂总结 我们要做的是铭记,要勿忘国耻!要月圆更怀 强国志,知耻长谋福安康。牢记历史、不忘过去, 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 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 在奋进中崛起! ❸板书设计➷ 时间:1931 年 9 月 18 日 九一八事变 经过: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三省→伪满洲国建立 抗争:抗日义勇军(杨靖宇) 东北抗联 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爆发 时间:1935 年 12 月 9 日 一二·九运动 原因:日本制造华北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 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影响: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九 一 八 事 变 和 西 安 事 变 时间:1936 年 12 月 12 日 西安事变 过程:扣押蒋介石——和平解决 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争初步形成 第 19 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能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 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过程与方法 围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与当前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和国内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歪曲历 史的态度,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时事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 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4 年 7 月 7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 77 周 年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历 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 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 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 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绝不答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19 课:七七 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七七事变 8.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侵 占了东三省,紧接着有向华北地区推进。到 1936 年, 日军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战争一触即 发。 9.教师展示:《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并提 问:你们能说一说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怎样? 学生回答: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 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 之地。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七七事变 的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 年 7 月 7 日;经过—— 7 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 求进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便 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 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 战开始。 4.教师讲述:不久,日军调集大量军队,入侵 中国。7 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在北平保卫战 中,赵登禹、佟麟阁两将军壮烈殉国。 目标导学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教师讲述: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军。在全 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共 赴抗日。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一下国共 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 学生回答: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 立场。不久,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 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 正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 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 3.教师讲述:9 月下旬,国民党公布发表了中共 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 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主导的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 局面开始形成。 4.教师强调: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动 员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展开长期抗战的根本保证,为 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目标导学三:淞沪会战 1.教师讲述: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于 1937 年 8 月 13 日,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 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2.教师展示图片:《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 强调中国守军艰苦奋斗。 10.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出淞沪会 战中的英雄事迹有哪些? 学生回答: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 战 3 日,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军在四行仓 库阵地,与日军激战,消灭日军 200 多人;中国空 军首次参战,击落敌机 5 架,初战告捷。 11.教师提问:淞沪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影 响? 学生回答: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淞沪会战 结束。淞沪会战持续了 3 个月,打死打伤日军 4 万 多人,打破了日本 3 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 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四:南京大屠杀 1.教师过渡:日军进攻上海后不久,就向南京进 犯。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攻陷南京。南京国民 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南京大屠杀就是在 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2.教师展示图片:凸显日军暴行。 3.教师强调:南京大屠杀是日军进攻南京城后 进行的屠杀,屠杀的对象是无辜的平民、已放下武 器的军人和军警。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 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在南京大屠杀中屈死的 30 多万 无辜的生命向我们昭示的是人类用鲜血写就的祈 愿: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三、课堂总结 日本帝国主义经长期准备之后,继把东北变成 它的殖民地的九一八事变后,寻衅发动了全面进攻 中国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 称霸亚洲的狂妄计划。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中华民族的 全面抗战,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 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 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 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 法西斯幽灵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 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❸板书设计➷ 七 七 事 变 与 全 民 族 抗 战 第 20 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及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正确分析理解正面 战场的抗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学习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 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 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 决,一举灭亡中国。中国军 队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先 后组织了一系列著名会战。 你知道左图中的指挥官指挥 了哪次著名的战役吗?他所 代表的中国军人是怎样英勇 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0 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2.教师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 并提问: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回答:日军企图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 军,同津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 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2.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简要复述台儿 庄战役的经过。 学生回答:1938 年 3 月,北路日军孤军南进,向 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同日军展开 了激烈的巷战。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 日军的包围,发动了全面反攻,日军被迫撤退,中 国军队乘胜追击,歼敌 1 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 的最大的胜仗。 七七事变 中 国 全 民 族 抗 战 开 始 抗日民 族统一 战线正 式建立 日军屠杀 手无寸铁 的中国军 民达 30 多 万 第二次国共合作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 打破了 日本三 个月灭 亡中国 的迷梦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台儿庄战役取 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 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 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4.教师强调: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 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 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目标导学二:保卫大武汉 1.教师讲解: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平汉铁路 和粤汉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8 年 6 月,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中国军队部署 100 多万人参战,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汉会战。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一说武汉会战中的著 名战役? 学生回答:万家岭大捷。在江西万家岭,中国 军队利用有力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 得了歼灭日军 9000 余人的万家岭大捷。 3.教师提问:武汉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何影 响? 学生回答:整个战场对中国不利,武汉陷入日 军的三面包围之中。中国军队于 1938 年 10 月有序 撤离武汉,武汉会战结束。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 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方针彻底破灭。 4.教师讲述:武汉保卫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 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之下,日军占领了华北、华中和 华南的大片领土。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兵力严 重不足,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目标导学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第三次长 沙会战的基本情况。 学生回答: 时间 1941 年 12 月 长沙 经过 日军调集 10 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 护,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 与日军在长沙城下鏖战,打退增援长 沙的三路日军和长沙外围的日军。中 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获得会战胜利 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振奋了人 心,坚定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心, 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教师提问:分组讨论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 因? 学生讨论后回答:①中国军队指挥官采取正确的 战略战术;②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战,不怕牺牲;③ 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物力财力十分困难。 3.教师讲述:1944 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 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失去了豫、湘、桂等省的大 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此次溃败是正面战场上的 第二次大溃败,也是溃败最多的一次战役。 4.教师提问:根据上述谈谈你对正面战场的抗战 的评价?(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 ①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 军事和经济实力,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 定性作用。 ③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敌后战场,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正面战场的抗战,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中 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 的影响力。 ⑤正面战场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 极反共的方针,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 了大片国土。 三、课堂总结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 场上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沉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在正面战 场中,中国军人的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 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和进 步,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的 组成部分。正面战场的抗战,彰显了中国人不怕牺 牲、奋勇杀敌的民族气概,他们的战斗史实,必将 写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之林之上。 ❸板书设计➷ 第 21 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 历史影响;正确分敌后战场的抗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正确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 史唯物主义史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使学生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的 作用,明白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重点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 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 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 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 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1 课:敌后战 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3.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 企图占领太原。1937 年 9 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 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1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 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 年 9 月;领导人——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 战,将日军 1000 多人全歼。 15.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 关大捷的影响? 学生回答: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 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正 面 战 场 的 抗 战 台儿庄战役 抗战以来 中国正面 战场取得 的最大的 一场胜仗 日本企图迅速 灭亡中国的既 定战略彻底破 灭,抗战进入 相持阶段 丢失豫、 湘桂等省 的大部分 和贵州省 的一部分 保卫大武汉 第三次长沙会战 豫湘桂战役 歼灭大批 敌军,在 国内外产 生积极影 响 16.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 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 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 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 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 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 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学生回答:人民游击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层民兵为骨干,以广大 群众为力量,组织了各方的力量。主要有地道战、 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4.教师提问: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 政治: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经济: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 展生产 影响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 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5.教师强调: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团结了各 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顽固势 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减租减 租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参 加抗战的积极性,增加了抗战的力量。 6.教师讲解: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目标导学三:百团大战 1.教师讲解:经过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 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为了消灭抗日 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 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百团大战的相 关信息 时间 1940 年下半年 华北地区 目的 为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 “扫荡”和封锁 规模 100 多个团,2000 千米的战线 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 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3.教师展示史料: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 1800 余次,击毙 日伪军 2.5 万多人,破坏铁路 470 多千米,公路 1500 多千米,桥梁和隧道 260 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 十个,并缴获大量武器。 请结合上述内容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一: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回答二: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 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回答三: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 望,锻炼了军队。 回答四: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 利的信心,振奋了抗日的信心。 回答五:百团大战给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妥协 投降活动以沉重打击。 三、课堂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政府领导 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积极开辟敌后抗 日根据地,并积极巩固壮大,成为抗日战争后期的 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百团大战,沉重打 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 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❸板书设计➷ 第 22 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 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 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 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5 年 9 月 2 日上午 9 时,标志 着二战结束的日 本投降的签字仪 式,在停泊在东京 湾的密苏里号主 甲板上举行(如右 上图)。经过八年 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 史性胜利。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 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学习第 22 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 17.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 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 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 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 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制 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共产 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敌 后 战 场 的 抗 战 平型关大捷 全国抗战 以来,中 国军队取 得的第一 个胜利 建立抗日民主 政权,实行减 租减息的土地 政策,壮大了 抗日根据地 有 力打 击 了 日 军的 侵 略 气焰,提高了 共 产党 和 八 路军的威望 根据地建设 游击战争 百团大战 创造地道 战、夜袭 战、“麻雀 战”,打击 日军 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同时在各敌后抗 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 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国民党 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 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 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 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 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工人 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华侨 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 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 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4.教师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 国各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之中。 目标导学二:中共七大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会议召 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去了 解中共七大。 时间 1945 年 4 月 地点 延安 内容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 央领导机关;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 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 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 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2.教师讲解:补充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国内: 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的果实, 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和命运的选 择。国际: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 3.教师提问:根据背景可以知道,中共七大应 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 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教师提问:中共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 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回答:从中共七大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可以 看得出来。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 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教师强调: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它 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 统一。中共七大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它为中国抗日 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指明了战后奋斗的方向。 目标导学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日本逐渐走向失 败的过程? 学生归纳:①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陷 入困境。→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 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③1945 年 8 月,美 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掷一颗原子弹。→④1945 年 8 月,苏联向日本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中国抗 日战争进入大反攻。→⑤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 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 目标导学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想一想抗日 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 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 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 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 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 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 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 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 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 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课堂总结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时,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局部反攻也取得 了一系列胜利。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 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在世界反 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尤其是中国人民的英勇 抗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 伟大历史性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了我们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启 示,那就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❸板书设计➷ 第 23 课 内战爆发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的目的;知道《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知 道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让学生感知内战爆发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 事件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了解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的来之不易,从而增 加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和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难点: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问题导入: 电影镜头:蒋介石刚逃到台湾后,非常困难。 孙子有一天晚上饿了,翻出饼干就吃,她妈妈夺过 去不让吃,孩子哭了,蒋介石问咋回事?说,孩子你 吃吧,爷爷让你吃,孙子就说,还是爷爷好。蒋说 爷爷不好,好咋会把你们带到这个鬼地方!老蒋经 常站在高山上,遥望大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输 给了共产党、毛泽东?抗战后,那可是威风八面, 国内外威信极高。 同学想知道答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3 课:内战爆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重庆谈判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蒋介石 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抗 日 战 争 的 胜 利 全民坚 持抗战 国民党、共产党、工人、妇女、华侨、文艺界等全民一致抗日 中 共 七大 时间:1945 年 4 月 延安 内容:指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中央领导机关,确定毛泽东思想 影响: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日 本 投降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 战 胜利 抗战胜利的原因 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学生回答:蒋介石的目的是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 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 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面对着蒋介石的盛情邀约,“一身系天下安 危”的毛泽东为什么会去重庆呢? 学生回答: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 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3.教师出示图片,并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找出重 庆谈判的有效信息。 时间:1945 年 8 月 地点:重庆 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 结果:1945 年 10 月 10 日,签订《双十协定》。 内容: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 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 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 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意义:使得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争取了主 动。 4.教师讲述:按照《双十协定》的要求,1946 年 1 月 10 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讨论 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 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再次确定了避免 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5.教师强调: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目标导学二:国民党发动内战 1.教师讲述:1946 年 6 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 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发动了全面内战。 教师强调:国民党凭借着强大的优势,向中共 控制的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1946 年 10 月,国民党 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3.教师讲述:1947 年 3 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 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 进攻。 目标导学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教师出示:《全面内战开始时国共力量对比 表》,问:在敌人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人民解放 军是怎样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的? 项目 国民党方面 共产党方面 兵力 430 万 127 万 装备 美式装备(飞机加大 炮) 日伪步兵武装(小米 加步枪) 控制地 区人口 731 万多平方千米, 3 亿多 228 万多平方千米,1 亿多 外援 美国援助 没有援助 学生回答: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 老虎”的著名论断,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 重视敌人的要求。 学会回答: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 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 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2.教师强调: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 领导下,经过半年多的自我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 军队的全面进攻。 3.教师提问: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被迫收 缩战线,改为重点进攻。国民党重点进攻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陕北、山东 说一说: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敌人对陕北的 重点进攻的? 学生回答: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 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 的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4.教师讲述: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消灭 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 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5.教师提问:为什么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其进攻就被人民解放军挫 败? 学生讨论回答:一是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二是 党中央、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三是人民军队的英勇 作战;四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三、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但是蒋介石 既定的内战政策,使中国战火再燃。为了尽一切可 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 协定》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人面对赢得了 主动,争取了和平。但是,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 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粉 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战争 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解放军进入到战略反攻 的新时期。 ❸板书设计➷ 时间:1945 年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的签订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6 年 6 月 内战爆发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自卫反击 制定了正确的歼敌方针和原则 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 24 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 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 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内 战 爆 发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 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 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 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4 课:人民解放 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 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 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 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 土地法 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 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 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 革总路 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 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 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 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 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 “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 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 述材料,说 一 说 解 放 区 的 土 地 改 革 有 什 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 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 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 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 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 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 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 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 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 200 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 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 年 9 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 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9 — — 11 1948.11 — — 1949.1 1948.11 — — 1949.1 指挥 林彪、罗荣 桓 刘伯承、邓小平、 粟裕 聂荣臻、林彪、 罗荣桓 参 战 部队 东北人民解 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 军 东北、华北人 民解放军 歼 敌 人数 47 万余人 55 万余人 52 万余人 意义 解放东北全 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 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 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 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 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 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 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 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 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6.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 队 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 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讲述: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 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 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8.教师提问: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①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 垮台了。 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 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9.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 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中国共产党: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 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③选择了正确 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 命;④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 ⑤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获得了广大人 民的支持。 三、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 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 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三大战役和渡江战 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 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 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 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的天下。 ❸板书设计➷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总路线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第 25 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变化;分 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人 民 解 放 战 争 的 胜 利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师 引导,学生主导,共同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张謇、 侯德榜等人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曲中国梦把我们带回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的难忘岁月。当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后,中华 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习近平 总书记在参观《民族复兴》展览时强调指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实现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工业、改善人民生活是实 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5 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感受一下,近代以 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教师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六 七十年代。主要的发展阶段有:甲午战争后、辛亥 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3.教师出示:《张謇》《大生纱厂》 提问:张謇原来的人生目标是金榜题名,后来 为什么又转向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 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纷纷在华 开办工厂,实业家张謇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 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以挽回中国的利益。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一战期 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 些? 学生回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 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各种实业 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④一战期间, 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 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5.教师提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 的春天”,战后继续发展,但到了 20 世纪 30、40 年代却为什么陷入了萧条?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工 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受 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6.教师展示材料:《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 业分布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说一说中国民 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学生回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 主,重工业发展较小。 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总体发展滞后,资金少、规模小、 技术差等。 教师强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从诞生起就深受殖民主义和封 建主义,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造就了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发 展特点。 目标导学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教师讲述:近代交通运输业的飞跃离不开两 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英国和美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和轮船,之后又出现 了电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 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 西方科技文化伴随着侵略也大量传入中国,包括火 车和轮船在内的近代化的产物也进入中国,逐渐取 代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和旧式帆船。 2.教师引导: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说一说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工 具有哪些?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学生回答:新式交通工具有:火车、轮船、电 车、汽车、飞机等。 学生回答: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 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 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3.教师过渡: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了深刻变 化。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 格: 剪发辫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 易服饰 穿中山装、西服、旗袍成为时尚 改礼节 废除跪拜礼,代之简单的鞠躬、握 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 代之以“先生”称呼。 习洋俗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 布在沿海流行,时装,烫发流行 5.教师出示:《中山装》、《旗袍》 讲述:中山装和旗袍是民国时期主要服装,人 们穿着中山装尽显男人本身,身穿旗袍展现女性窈 窕身姿,将女人的妩媚典雅、山水韵律尽情体现, 在绚丽的色彩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走进了百年前的 中国,目睹了我们的祖先,在中西文化的碰撞的年 代,不断求新求变,创办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改 变以往社会中的陈规陋习,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 式,乃至生产生活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回顾过去, 细看今朝,使我们再一次感悟了:生活原本是一支 不和谐的歌,有痛苦有寂寞,有幸福也有欢乐;生 活同时又是一支和谐的歌,但需要你努力追求、不 懈追求和奋发开拓。同学们,加油吧,期待着你不 平凡的人生演绎精彩的生活! ❸板书设计➷ 经 济 和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 的发展 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萧条: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衣:西服、旗袍、中山装 食:西餐、西式蛋糕、洋酒 行:火车、轮船、电车、汽车 风俗:鞠躬、握手、先生、禁止女子缠足、男子剪掉辫子 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短暂春天:一战期间 54 第 26 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知道鲁迅、 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民国时期的教育文学事业的发展,创制表格,使学生对知识 点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点,进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 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 时期文艺作品时代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近代杰出思想家的爱国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还记得我国古代 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 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 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 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 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 候出现的?中国第一所 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 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 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 26 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6.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 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 时期 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 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甲午战争之后 北洋西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 京师大学堂 学生回答: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 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7.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 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 学生回答:公元 605 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式建立。1905 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科 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 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8.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 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 雨表。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 中出现的。 4.教师强调: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 《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 55 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 的刊物。 5.教师提问:这些形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 学生回答:这些新式报刊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 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喉舌, 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6.教师提问: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 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主要有商务印书馆;还有中华书局、 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 的新华书店。 学生回答: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 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 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教师引导:列表说明 20 世纪以后,中国的文 学艺术成就。 学生回答: 作者 作品 鲁迅 《狂人日记》 《阿 Q 正传》 郭沫若 《女神》 茅盾 《子夜》 曹禺 《雷雨》 巴金 《家》 老舍 《骆驼祥子》 徐悲鸿 《愚公移山》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洗星海 《黄河大合唱》 2.教师提问:请说出鲁迅《阿 Q 正传》的特征? 学生回答:《阿 Q 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 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3.教师讲述: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 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 并以西洋写实主义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在中国画 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4.教师出示:《聂耳》《洗星海》,并提问: 他们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学生回答: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 歌》等,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其中《义勇军进行曲》 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洗星海作曲的《黄河 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 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 神。 5.教师提问:你知道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 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 1905 拍摄的《定军山》和 1931 年《歌女红牡丹》。 6.教师讲述: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 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 典影片,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许多珍 贵的历史镜头。 三、课堂总结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的教育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19 世纪后半期,一批新式学堂先后在中国诞生。1905 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 发展。在中国近代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诞 生的近代报刊、文学艺术,激励了人民的革命斗争, 也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 进步与发展。 56 ❸板书设计➷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共 25 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帝国主义的炮声,惊醒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迷梦,中华民族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 “帝国主义的炮声”指的是哪一帝国主义国家 (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八年历史上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我国首部禁毒法于 2008 年 6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 6 月 3 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 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 6 月 26 日定为“国际 禁毒日”,它们的确定都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 2.2009 年 2 月 26 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 2800 万欧元在法国高价拍卖。鼠 首、兔首铜像被盗于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有人认为,“把 37 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是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 其中在“黄海海面炮声”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是 ( )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邓世昌等官兵英勇战斗 4.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 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看出洋务运动是 ( ) 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教 育 文 化 事 业 的 发 展 教育事业 新式学堂 的 创 办 (京师大 学堂) 科举制废 除 《 申 报 》 《新青年》 《 解 放 日 报》 商 务 印 书 馆 齐白石、徐 悲鸿、聂耳、 洗星海、赵 丹、周璇等 艺术家和影 视明星 新闻事业 文学事业 艺术事业 《逛人日记》 《阿 Q 正传》 《子夜》 《雷雨》 《家》 《骆驼祥子》 57 C.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5.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歌颂的 是( ) A.毛泽东 B.康有为 C.邓小平 D.孙中山 6.“上海小楼,南湖游船,开天辟地,谱写新篇”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毛泽东在井冈山( ) A.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B.发动了秋收起义 C.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8.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前后坚持了十四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其“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台儿庄战役 9.1945 年 8 月,《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八年间的死亡惨烈,苦难艰辛。在今天 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接受了你们无条件投降。”材料中的“这一天”是 ( ) A.8 月 5 日B.8 月 10 日C.8 月 12 日D.8 月 15 日 10.下列发生在东北地区并使其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二、归纳列举题(共 15 分) 11.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不平等条约的名称。(3 分)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3)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12.请列举下列信息相对应的历史事件。(5 分) (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运动—— (2)旨在变法图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资产阶级改革—— (3)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革命—— (4)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中国近代一次空间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5)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运动—— 13.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荣辱,请写出下列发生在北京的史实。(4 分) (1)1860 年,英法联军摧毁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 (2)1895 年,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 (3)1900 年,抗击八国联军的反帝爱国运动—— (4)1919 年,发源于北京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4.列举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战役名称。(3 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 20 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材料一:1919 年 5 月 2 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人》一文,沉痛地说:“胶 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5 月 3 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高校学生代表上千 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 58 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同学更加激愤。第二 天五四运动爆发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五四传单 材料三:五四运动期间,天津学生联合会贴出一幅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 国贼匹夫有责。”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3 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1 分)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四,你认为材料四中的“国敌”指什么?(1 分) (4)你从材料中理解到了怎样的五四精神?(1 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 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 分) (2)“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2 分) (3)红军长征之“难”,主要是指什么?(2 分) (4)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1 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 分) 材料一: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 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 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2008 年 4 月 2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 59 胡锦涛表示,今天与连战荣誉主席再度相见,有着特殊意义。3 年前(2005 年)的今天我们 进行的会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时隔 60 年后的首次正式会 谈。 ――中新网 (1)材料一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指什么事件?其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3 分) (2)根据材料二推断,“60 年”前进行的会谈应是 1945 年国共两党进行的什么谈判?这次 谈判最终达成了什么协定?1946 年 6 月,该协定被撕毁,国民党军队对哪个解放区发动了 进攻,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3 分) (3)现阶段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你能做些什么?(2 分) 四、综合探究题(共 15 分) 18.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又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发展 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8 分) (1)结合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简要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历程。(3 分) (2)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经济方面有何尝试?结果和影响如何?(3 分) (3)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政治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果?(1 分) (4)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但始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改革开放后, 中国迅速富强起来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1 分) 19.自 1921 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开天辟地的时代,那年发生了什么大事?请结合下列 图示所给信息,写出在①②③④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的对中国革命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 事件(各写一件),并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给你的启迪。(7 分)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 ② ③ ④ 60 1919 年 1921 年 1924 年 1927 年 1937 年 1945 年 1949 年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B 2. B 3. D 4.B 5.D 6.D 7 .C 8.A 9 .D 10.A 二、归纳列举题(共 15 分) 11.(1)《南京条约》(2)《马关条约》(3)《辛丑条约》 12.(1)洋务运动(2)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维新变法)(3)辛亥革命(4)新文化运动 (5)五四运动 13.(1)火烧圆明园(2)公车上书(3)义和团运动(4)五四运动 14.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台儿庄战役 三、材料分析题(共 20 分) 15.(1)爆发的原因: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还无理的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国敌”指日本。 (4)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 16.(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遵义会议的召开。 (3)指国民党重兵围堵;恶劣的自然条件。 (4)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 勇气(或革命的乐观主义);团结友好,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17.(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中原(或中原解放区)。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只要能结合题意,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即可。 四、综合探究题(共 15 分) 18.(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结果: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 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中国近代虽然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却始终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以无 法富强起来;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富强起来,主要是社会制度发生 了根本的变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繁 荣富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9.(1)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2)①北伐战争 ②南昌起义、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西安事变等。 ③中共七大、抗日 战争胜利 ④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等。(每时期答出一件即可,其他 答案切合题意也可) 61 启迪: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其他答案切合题意也可) 2.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你认为把皇帝拉下马的是下面哪一个人( ) A B C D 3.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 )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4.“舞动的北京”是和平、友谊、进步的象征。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 年底 的北京城》,片中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 A.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 B.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 C.驻扎有外国军队 D.东交民巷居住许多北京居 民 5.“从前我国还只有被 西方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 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6.2007 年“两会”的主题叫“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 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 A . 李 鸿 章 B . 孙 中 山 C . 毛 泽 东 D.邓小平 ( ) 7. 19 世纪 60~70 年代,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并率军进入新疆, 痛击阿古柏侵略军的是 (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冯子材 8.一位老人生于 1850 年,卒于 1915 年,他这一生可能经历哪些事情? (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⑤戊戌变 法 ⑥义和团运动 ⑦辛亥革命 A.①②④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⑥⑦ D.④⑤⑥ 9. 2006 年 10 月,一学校要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图片展,搜集到了下面四幅图 片,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 ) [来源:学科网 ZXXK] ①遵义会议会址 ②泸定铁索桥 ③红军过草地 ④三大主力红军 会师纪念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10.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容。 下列中国近代著名人物中提出“实业救国”的是 ( ) 62 A.康有为 B.荣宗敬 C.陈独秀 D.张謇 11. 2005 年 4 月 29 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到大陆访问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了会谈,并 发布了新闻公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中共“二大”的召开 c.中共“三大”的召开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2.小明的爸爸正在看一本著作,封面如右图,你通过著作的名称及 封面的人物,猜出这本书的主要人物应该是 ( ) A.杨虎城 B.周恩来 C.张学良 D.蒋介石 13 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把鞭子打在背上, 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 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 ( ) A.新文化运动 B.公车上书 C.宣传维新思想 D.洋务运动 14.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唱到:“一道道的那封而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 红军到陕北……”歌词描述的是中央 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感人场景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 ( ) A.遵义 B.瑞金 C.吴起镇 D.会宁 15.暑假期间,淮安某中学将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考察。其中 前往东方上海方向考察的主题应为 ( ) A.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B.林海雪原,抗日英姿 C.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D.开国大典,欢庆胜利 16.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报复中国的虎门销烟 B.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 C.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D.保护鸦片正常贸易 17.黄海海战后,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念的 是( ) A.邓世昌 B.丁汝昌 C.左宗棠 D.林 则徐 18.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 A.建立了中华民国 B.推翻了封建制度 C.推翻了君主专制 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 19.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关键是( ) A.国民党内亲日派企图置蒋于死地 B.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 张 C.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D.中共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努力 20.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十一届三 中全会 [来源:Z&xx&k.Com] 21.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相比,中国一负一胜的关键在于( ) A.是否有外国支持 B.武器是否先进 C.政府与军队是否起到了主要作用 D.是否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63 22.下图是解 放战争时期的战役的历史事件,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蟠龙镇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渡江作战 D.淮海战役 23.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影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 B.报纸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 行 C.轮船只出现于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 D.照相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24.下列观点,出自严复的《天演论》的是( ) 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④“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A . ① ④ B . ② ③ C . ③ ④ D.①② 25. 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史实( ) 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西安事变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 形成 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 ② 二、非选择题部分 (共 50 分) 26. 认真看图,然后回答问题:(14 分)图一:《马关条约》签订 [来源:学科网 ZXXK] 64 图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1)图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战争?(2 分)这次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至少说出 2 点原因,4 分)网 ZXXK] (2)图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战争?(2 分)这次战争中国战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至少说出 3 点原因,6 分) 27.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 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 材料三: [来源:Zxxk.Com] (1)请写出材料一中的歌谣涉及的历史事件。(四例即可)(8 分) (2)请写出材料二和材料三在材料一中分别对应的句子。(2 分) (3)材料二和今天的哪个节日有关?材料三中的“朱毛合”后建立了哪支队伍?(2 分) (4)从材料二到材料三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分) 28. 材料一: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 :“6 月 5 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 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口号是在哪一事件中提出来的?这一事件的发源地在哪?根据这些口号, 你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6 分) ⑵材料一中的要求惩办的卖国贼指哪些人?和约指什么和约?(4 分) ⑶从材料二中看,6 月以后,该事件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分) 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重心由北京转为上海 ⑷这一事件的对中国历史最重大的影响是什么?(2 分) 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9.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六朝古都”之称,在近代发生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请回答下列问题: 65 图 1 图 2 (1)在南京签订的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是与哪年签订的?请用一句话概 括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3 分)[来源:Z_xx_k.Com] (2)图 1 是小华同学去南京某纪念馆参观时拍下的一张照片,请根据这张照片看出该馆是 为纪念什么事件而修建的?这个事件距今有多少年了?对此事件,你有什么感想?(3 分) 南京大屠杀;74 年; (3)图 2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时的欢庆场面。请回想,这一场面的出 现与哪一次著名战役有关?(2 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C B D C B C C A D D C[ 来 源 :学 科网] D C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A[来源:学。 科。网 Z。X。X。K] C D B D D B A C [来源:Zxxk.Com] 二.非选择题 26. (1)、甲午中日战争。原因:①中国贫穷落后,综合国力不敌日本;②清朝统治者腐 66 败无能,妥协投降。(2)、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原因:①这是一场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民 族自卫战争,是正义战争;②国共两党团结协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得到了美国、 苏联等国家的支援。(学生答案如果超出上述范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7.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其他意思对亦可) 秋收暴动毛泽东;井冈山上朱毛合 建军节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28.五四运动 北京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章宗祥 陆宗舆 曹汝霖 《巴黎和约》 由学生罢课转为工人罢工 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29. 《南京条约》1842 年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大屠杀 71 周年 历史不能忘记,否则历史将重演 永记国耻!振兴中华! 勿忘国耻(意思对即可) 渡江战役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 1~2 页为选择题部分。选择题的答案请用 2B 铅笔填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 3~6 页为非选择题部分,其答案请用钢笔或签字笔直接在该 卷相应试题的空白处书写答案。 2. 本试卷满分为 100 分。答题时间为 90 分钟。交卷时只交第Ⅱ卷,第Ⅰ卷由学生自己 保管,以便下期开校讲评。 第Ⅰ卷 选择题(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 案前的字母填入对应的括号中。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 下列历史题材的影片,主要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史实的是( ) A.《林则徐》 B.《鸦片战争》 C.《火烧圆明园》 D.《甲午风云》 2.《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B. 赔款 2 亿两白银 C. 开设新的通商口岸 D. 清政府禁止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 在山东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如果你是一名解说员,你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 ①林则徐率军抵抗英军 ②邓世昌为国捐躯 ③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④甲午中日战争 是近代日本侵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 一家日本企业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在重庆开设了一家工厂。你认为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 ) A. 鸦片战争后 B. 洋务运动中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 甲午战争后 5. 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 67 A 虎门销烟 B 圆明园遗迹 C 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D 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 6. 对下面图示解读准确的是( ) A.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B. 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 程( ) C. 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 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7. 毛泽东曾说:“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这主要指张之洞创办了( ) A. 汉阳铁厂 B. 大生纱厂 C. 福州船政局 D. 江南制造总局 8.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应当是( ) A. 洋务运动一无是处 B. 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 C. 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D. 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9. 中国近代史上有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 君,积极支持变法”,他是( ) A. 康熙帝 B. 道光帝 C. 光绪帝 D. 宣统帝 10. 20 世纪 30 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其中袖口的三颗扣子代表的是 ( ) A. 三民主义 B. 辛亥革命 C. 百日维新 D. 洋务运动 11. 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采用民国纪年,一位老人出生于民国 23 年,请问他出生于公 元( ) A. 1933 年 B. 1934 年 C. 1935 年 D. 1936 年 12.“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下列哪项不是五四运动口号(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实业救国” 13. 嘉兴有一艘革命红船,90 年前她承载了一件影响中国革命进程( ) 的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 A.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 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 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 D.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14. 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 ②民主、科学 ③三民主义 ④变法维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它们共同的主题是( ) A. 歌唱祖国 B. 追求理想 C. 抗日救亡 D. 抨击时弊 16. 1937 年 4 月,国共两党都派代表恭祭黄帝陵。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祭文,写道:“各党各 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此文中倡导的“民族阵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 九一八事变爆发 B.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C. 七七事变爆发 D.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7. 1945 年 8 月,《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八年间的死亡留徙,苦难艰辛,在今 天获得了报酬了……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材料中的“这一天”是指( ) A. 8 月 5 日 B. 8 月 10 日 C. 8 月 12 日 D. 8 月 15 日 18. 这是一次胆识的较量,这是一场注定没有诚意的谈判,然而却让中国人见证了毛泽东“弥 天大勇"和“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气魄,这里的“较量”和“谈判”是指 1945 年的( ) A. 南京谈判 B. 重庆谈判 C. 西安谈判 D. 北平谈判 19. 1947 年,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 转战陕北 B. 淮海战役 C. 辽沈战役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0. 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 ) A.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68 C. 渡江战役、辽沈战役、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渡江战役 21. 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八国联军侵华 B. 中华民国成立 C. 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 D. 蒋家王朝覆灭 22. 研制出世界先进的制碱工艺,打破西方国家对碱业的 垄断,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 侯德榜 B. 张謇 C. 詹天佑 D. 茅以升 23.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相同 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都以北洋军阀为斗争对象 B. 都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C. 都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 D. 在两次合作中孙中山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24. 图片是见证历史的鲜活载体。与下图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 南昌起义 B. 四渡赤水 C. 抗日战争 D. 三大战役 25. 标志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 A. 北平和平解放 B.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 三大战役的胜利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9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材料分析题(共 36 分,其中第 26 题 16 分,第 27 题 10 分, 第 28 题 10 分。) 26.(16 分)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 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 1 “师夷长技” 图 2 变法图强 图 3 孙中山 图 4 陈独秀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 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 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借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 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4 分)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2 分)他们所领导的运动对我国有何影响?(2 分)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 采取怎样的正确态度?(4 分) 得 分 评 卷人 70 (4)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4 分) 27.(10 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 史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995 年开始,沈阳市每年都会在 9 月 18 日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 材料二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 日军悍然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材料三 1936 年 12 月 12 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发生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怎样 的结果?(2 分)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内容,请你说出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并举出抗日战争中 的一次重要战役?(2 分) (3)材料三中的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2 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 解决的主张,提出这一主张的出发点是什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的历史 意义?(3 分) (4)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百年的国耻,战争胜利是在哪一年?(1 分) 28.(10 分)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认真阅读以下诗词: 71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 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人教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诗词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2 分)途中,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召开 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2 分)有何重大意义?(2 分) (2)材料二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哪次重要战役?(2 分) (3)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 分) 三、综合题(14 分) 29. 为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缅怀孙中山的丰功伟绩,某学校 八年级一班举行了一场关于“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讨论会。以下是讨论会的主要片断。 (1)讨论了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请你归纳总结。(8 分) (2)通过讨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或者胜利的资产 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 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4 分) 得 分 评 卷人 72 (3)辛亥革命波澜壮阔,影响深远。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现实 意义主要有哪些?(2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答 案 C D C D D A A D C A B D A 题 号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答 案 D C B D B D A A A C C B 二、材料分析题(共 36 分,其中第 26 题 16 分,第 27 题 10 分,第 28 题 10 分。) 26.(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 分) (2)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 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4 分) (3)①民主、科学(2 分)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或不能 全盘西化,或洋为中用等)。(2 分) (4)感悟:①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②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 运;③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答出第①点得 2 分,②、③两点任答一点可得 2 分。 共 4 分) 27.(1)九·一八事变(1 分);东北三省沦陷(1 分)。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 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答出一项 即可)(1 分) (3)张学良、杨虎城(2 分) 全民族利益(全国人民利益或国家利益) (1 分)。标志十年 内战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2 分)。 (4)1945 年(只写年份即可) (1 分) 28.(1)红军长征(2 分) 遵义会议(2 分) 意义: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 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 分) (2)渡江战役(2 分) (3)胜利的原因:(2 分) ①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决策英明,领导正确。如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决定 73 决战方向,并针对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色的作战方针。 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③国统区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 ④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 三、综合题(14 分) 29.(1)建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创立三民主义;成立中华民国;进行“二次革命”;创 建黄埔军校;实行国共合作等。(任答四点即可)(8 分) (2)观点①正确(1 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结束了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 分)。 观点②正确(1 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3 分) 观点③正确(1 分),说辛亥革命是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从其历史作用、功 绩方面而言的。说它又是失败的,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3 分) (3)现实意义:如能团结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推进祖国和平 统一大业;追求民主;关注民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任答一点 2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