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16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全册语文教案(162页)
第一单元单元教案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二、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提高默读速度和质量,培养阅读技能。 3.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和感人肺腑的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综合运用读书的各种方法,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2、培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体察并探究文章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2、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三、单元重点: 1.加深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2.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 3.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初步掌握自传的写作特点和语体特点。 4.学会有条理有中心的陈述事件;得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5.培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的意识。 四、单元难点: 1、学习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词语、语句。 2、学习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五、教法 学法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自主 合作 探究 六、课时安排: 1、藤野先生 2课时 2、我的母亲 2课时 3、我的第一本书 1课时 4、列夫 托尔斯泰 2课时 5、再塑生命 1课时 6、综合性学习 1课时 7、单元过关测试 3课时 1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 1、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高贵品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 2、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高贵品格的写法。 3、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课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2、学习划段的方法,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教给学生按地点的转换划段的方法 教学易混点: 文章的明线与暗线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 ?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二、自学释疑(5分钟) 出示小黑板 1、 复习鲁迅的有关文学知识(可利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______、 。散文集 ,杂文集 ---------、 - ---------等 2、 学生自学后回答:本文选自_______,体裁是________。 3、 “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美其名曰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4、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训练操作(10分钟) 学生再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 文章写了那么多事,这些事发生在哪里?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里? (2) 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四、反馈矫正(15分钟) 1、指导划段 前面我们学过四种划段方法,即按时间先后,按地点转换,按小标题,按空行隔开,根据上面的内容本课划段按哪一种比较合适呢? 按地点转换划合适 2、指导概括段意 师:很好,大家都很动脑筋,让我们再读课文 ,概括段意 讨论后回答: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在东京)写和藤野先生见面前的所见所闻 第二部分4——35段(在仙台)写和藤野先生的相见、相识、离别 第三部分36——38段(在北京)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五、延伸迁移(5分钟) 1、讨论: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但1——3段好像与题目无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小结(2分钟) 1——3段写的很好,我们要认真体会,学习比喻、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及表达的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七、效果测试(4分钟) 1、 听写生字词 2、 说出本文明线暗线两条线索 3、 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找到本文都写了哪几件事。 2、生字词写两遍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散文 在东京(1—3段) 在仙台(4---35段) 在北京(36---38段) 叙事线索: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 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2、把握文章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高贵品格的写法。 2、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教学难点: 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高贵品格的写法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黑板展示本节目标)(2分钟)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叙述,去深入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去找找作者深深怀念先生的原因。 二、自学释疑(5分钟)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作者回忆的是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主要歌颂的是藤野先生,可开头部分那么多篇幅却没有写藤野先生,这是为什么呢? 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明确: 三、训练操作(15分钟)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1)提问: ①这部分写作者在东京的哪些所见所感? ②第1段里第1句中"无非"是什么意思?"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③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研讨分析明确: (二)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在仙台”部分。(出示小黑板) 1、在本部分里,作者主要记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2作者是抓住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 3你认为最让鲁迅感动的是什么? 4那段感人至深有发人深省的往事是什么?试复述。 5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提问,教师明确 1、(1)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2)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要求严格 (3)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2、对藤野先生的形象的描写,除了选取典型事例以外,作者还抓住他的外貌特征,描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几句话就刻画出一位生活检朴的学者形象。(要求学生画出描写外貌特征的句子。) 3、、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4、、弃医从文 5、爱国之情 (三)思考下列问题: 1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2 课文结尾一句话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阅读、思考、研讨后,归纳明确: 1 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2 集体朗读结尾一句话,研讨其含义。 归纳明确:"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三、 反馈矫正(10分钟) 检查听讲效果 1、作者主要记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1)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2)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要求严格 (3)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2、你认为最让鲁迅感动的是什么? 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三、 延伸迁移(5分钟) 1、面对藤野先生的照片,鲁迅先生也许想说些什么,展开想象,模仿作者口吻,对藤野先生说几句话,表露一下作者当时的心迹。 2、生活中,哪位老师曾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给大家听听。 以上活动任选一题,比一比谁说的好。 四、 小结(2分钟)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没有民族偏见,正直无私,真挚诚恳,认真求实,治学严谨。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效果测试 课后第二、三题 八、布置作业 以“我的老师我的爱”为话题,写一篇回忆性文章,表达师生深情。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相识 相处 深切怀念 与藤野先生 离别 爱国主义 思念 教学反思 2 我 的 母 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2、体味母亲的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2、培养理解母亲、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教学难点1、体味母亲的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具: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把握文章。 2、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查询、搜集歌颂母亲的诗歌、名言、故事、歌曲等。 4、想一想自己是否像胡适那样理解自己的母亲。 教师:1、搜集整理好古今中外有关母爱的故事,如《血色母爱》等。2、帮助学生完成课前准备的各项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 划分课文段落 过程与方法:1、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2、体味母亲的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2、培养理解母亲、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3、体味母亲的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教学难点: 1、品味课文耐人寻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纪念他的母亲的时候曾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玩影响的, 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先生高尚的品格中渗透着母亲给予的深刻影响。母爱是人类歌颂的永恒主题,每一个人都沐浴着母亲给予的爱的阳光,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她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一生。今天让我们跟随胡适一起走近可亲可敬的母亲,再次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自学释疑:(6分钟) 1、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及背景。 2、检查预习: a) 学生合作听记,相互检查并记忆。 b) 说一段话,用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自选) c)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配乐曲《懂你》) 三、训练操作:(15分钟) 1、通过整体感知,我们感受到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且行文极其自然、质朴,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同学们了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作为一篇好的作品,除了大致理解内容和情感之外,还应当细细品味,像品一杯香茶一样,品出它的清香。让我们重点研读一下文文章究竟写了母亲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作者为什么对母亲有那么深切的怀念和热爱呢?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2、经过发言、互评和筛选,教师引导学生将思考题集中列出: a、 文章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 b、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几段?既是写母亲,为什么还要写童年自己的性格特点?为什么还要写母亲与家人的相处? c、 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四、 反馈矫正:(10分钟) 质疑:本文的细节描写,将几件小事写细细致入微。在语言方面你发现有什么特点?请选择自己认为有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评一评。 学生评读文章,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一点品味语言的分寸感。 指导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朗读中再次品味那感情的真诚、直白、自然流淌的朴实文风。这一切都值得大家今后在做人和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 延伸迁移:(5分钟) 1、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六 、检测学习效果(5分钟) 1、文章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 七 、小结(2分钟)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语有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阅读本文,我们了解了作者少年成长的历程,相信通过学习本文,会对大家的人生有许多启迪,也希望大家能够了解、理解自己的母亲,在生活中关爱自己的母亲。 八 、布置作业 1、 查询搜集有关母爱的故事、诗歌、名言、歌曲和小品。 2、 每位同学写一封给家长的信。 板书设计 学习上 我的母亲 怀念敬爱 做人上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参与诗朗诵、故事、歌曲或小品的表演。 2、理解体谅父母,并以实际事例颂扬母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父母的理解。 2、培养理解母亲、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参与诗朗诵、故事、歌曲或小品的表演。 2、理解体谅父母,并以实际事例颂扬母亲。 教学难点: 参与诗朗诵、故事、歌曲或小品的表演。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教师宣布本节目标(2分钟) 1、主持人(学生)宣布“悠悠寸草心,孝心献父母”语文实践活动开始。 2、语文老师讲话。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如: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胡适写的《我的母亲》,从中感受到母亲对儿女的挚爱。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教育和抚养了儿女。母亲为了儿女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老师为同学们讲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2002年2月23日,位于奥地利西南部阿尔卑斯山的费拉茨谷地发生了一直雪崩,一对正在滑雪的母女被大雪埋葬。当她们历尽艰辛爬出厚厚的雪堆时,却又面临着新的危机:由于她们都身穿银灰色的衣服,救援飞机很难发现她们的踪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寒冷和恐惧纷至踏来。母女俩开始了艰难的自救,然而无济于事,她们的努力换来的是更严重的困难,她们昏迷了。当女儿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她起先还以为是梦,但医生告诉她这是现实,她昏迷在雪地里,被雪崩救援人员发现紧急送到了红十字医院。医生还不无沉痛地告诉她,真正救她的其实是她的母亲!救援人员在她母亲的遗体旁发现了一块染满鲜血的锋利的岩石切片,而她母亲的左手动脉被切开了。救援人员正是因为看见了雪地上那道鲜红的长长的血迹才发现下面有人…… 医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女儿就痛哭起来。她一直以为做清洁工的母亲是极其卑微的,甚至曾以母亲卑微为羞耻,但是在这一瞬间,她发现母亲原来是如此伟大!在这次雪崩灾难中,在迟迟得不到救援的生死关头,母亲以一种感天泣地的行为,用自己动脉里流淌的鲜血为女儿指引了生命的方向!女儿终于心痛地明白,自己原来一直都拥有着一份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富,那就是比血更浓的母爱! 同学们,故事中的这位母亲用生命保全了女儿,希望我们能从中悟到爱的真谛,用自己的爱回报我们的父母,回报我们的师长,回报我们的社会。 二 、自学释疑:(2分钟) 1、主持人带领大家齐诵《游子吟》。 2、诗歌朗诵《母亲的爱》。 学生将自己准备好的诗歌(或搜集到的,或自己创作的)作为一种成果展示给同学,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从中感悟母爱亲情。 3、小品或歌曲表演——《献给母亲》。 三 、训练操作(10分钟) 1、现场采访。 主持人邀请同学组成的小记者采访团,采访现场的同学。可以设计提问: a) 父母记得你的生日吗?为你庆祝吗?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 b) 你知道父亲节是哪一天吗?你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 c) 平日你在家里帮父母做多少家务? d) 你愿意将自己的秘密说给父母听吗? e) 父母了解你的爱好、特长吗?你又了解父母的爱好、兴趣吗? 以上内容可以在同学中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特别是“愿意将自己的秘密说给父母听吗?”回答也许不同。 以上采访一定有五彩缤纷的回答,主持人可以做评点总结,真正做到参与、合作、思辩、明确、提高。 2、配乐朗诵《一封家书》。 四 、反馈矫正:(5分钟) 1、可以根据自己的准备,说名言,讲故事,读书信。以我口,以我心;以我笔,抒我情。 2、全班通过“班级给全体家长的一封信”。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表演、讲述、采访和同学们给家长的信,老师被深深地感动着,感受到同学们通过学习在不断地净化着自己的灵魂,升华着自己的道德修养。 五、 延伸迁移:(5分钟) 拓展学习: 跟读一组歌颂父爱、母爱的文章,如《为妈妈洗脚》《血色母爱》《父爱昼夜无眠》 六 、检测学习效果(4分钟) 1、检查学生摘抄本,看谁积累有关母爱的名言,故事,书信,诗歌多。全班交流。 七 、小结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表演、讲述、采访和同学们给家长的信,老师被深深地感动着,感受到同学们通过学习在不断地净化着自己的灵魂,升华着自己的道德修养。 苏联中学的开学典礼上,用大幅标语题词:“爱你的妈妈吧!” 这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那么他会爱党、爱人民、爱祖国吗?亲爱的同学们,有多少值得我们尊敬的伟大母亲啊,让我们用掌声向普天下所有伟大的母亲致以崇高的敬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爱回报我们的父母,回报我们的师长,回报我们的社会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背景歌曲《爱的奉献》)。 板书设计 悠悠寸草心 孝心献父母 u 父母记得你的生日吗?为你庆祝吗?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 u 你知道父亲节是哪一天吗?你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 u 平日你在家里帮父母做多少家务? u 你愿意将自己的秘密说给父母听吗? u 父母了解你的爱好、特长吗?你又了解父母的爱好、兴趣吗? 教学反思 3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2、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重点:1、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具:小黑板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牛汗的材料,以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从小到大,我们已经读了不少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感受,恐怕不少同学对第一本书已记不清了,倒能记得感触最深的书)不少同学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么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自学释疑:(5分钟) 1、 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 默读课文,感知内容。默读要求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然后复述课文。 出示复述课文要求: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标准,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默读完课文后,先四人小组交流,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探究阅读,再全班交流。(可以是故事接龙,将课文分为四部分,每小组选一人,每人讲一部分,比一比哪一组讲的好)复述课文时,注意突出重点。 1、 感知内容后,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认真读了课文后,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学生合作探究明确: a.“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蕴涵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b.作者是怀着尊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三、训练操作 (15分钟)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忆,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书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全班讨论明确: 1.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因为 童年的生活是窘迫的,是艰辛而沉重的,哪有幽默可言?然而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与淘气,使他们一和小动物在一起、 一回到大自然中、一玩起来,就会什么困苦都忘却。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与幻想。 2、枉: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与写书(诗)就失去了意义,变的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人不能忘本。”“本”,双关,指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四、反馈矫正:(10分钟) 1、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 ?“我”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2、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全班讨论明确: 五 、延伸迁移:(5分钟)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端话。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五、小结(2分钟)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忆,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书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 六、检测学习效果(5分钟) 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二黄毛的故事”。 板书设计 一、 点出 难忘 二、 介绍 我的第一本书 珍视 铭记 三、 再次点出 八、教学反思 4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列夫·托尔斯泰,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2、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 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创作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努力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们,要积极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自己前行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 精彩的外貌描写,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的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列夫·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了解其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展示 教学目标(1-2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19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托尔斯泰,以他敏锐而犀利的目光,吸引了青年的灵魂,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自学释疑(5-10分钟) 1.自读课文,学生识记重点字词: 黝黑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2.教师检查学生识记的结果,要求能够正确的给汉字注音,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3.了解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4.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在班上交流。 [ 资料参考]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训练(5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全文可分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操作(10分钟) 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反馈矫正(5-8分钟) 1、辨字组词。 滞( ) 钝( ) 锢( ) 尴( ) 带( ) 纯( ) 涸( ) 滥(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yǒu( )黑 xūan( )昂 xī( )利 侏rú( ) 酒sì( ) chì( )热 càn( )然 长rán( )hàn( )首低眉 广mào( )无垠 àn( )然失色 延伸迁移:(5-8分钟) 小练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描写人物外貌,不少于100字。 小结 课文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见到时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其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其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一、外貌 比喻和夸张 二、眼睛 欲扬先抑(崇敬赞美)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展示 教学目标(1-2分钟) 知识和能力: 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比较前后两部分在写法上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努力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们,要积极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自己前行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 精彩的外貌描写,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的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其非同寻常的眼睛的。 自学释疑(5分钟) 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来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联系《阿长与<山海经>》的写作手法 训练操作(15-20分钟) 重点理解文中第二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思考: 1分析概括: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 3阅读比较: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是否相同? 明确: 1、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写其眼睛的威力;赞美他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其人生不幸。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3、相同点: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 不同点:前者多用抑笔,后者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反衬其灵魂的高贵,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反馈矫正(3分钟) 1、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拓展延伸(5-8分钟)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 ,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请你联系生活的实际,与全班同学探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教学反思 5再塑生命 展示目标 (1-2分钟) 知识与能力 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课文清新朴实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沙利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教学方法 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海伦·凯勒的材料,课下能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累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个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他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但她顽强的生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长大后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生存的勇气。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她能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沙利文女士。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自学释疑(5分钟)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造句 美不胜收 冥思遐想 训练操作(15-20分钟) 默读课文,感知内容,思考回答: a.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b.通过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c.读了本文,你认为安妮·沙利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默读完课文后,先四人小组交流,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探究阅读,再全班交流明确: 反馈矫正(10分钟) 你最喜欢哪件事?或者是哪一段文字?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尽量让学生多找些,多读读,多感悟,谈得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拓展延伸(8分钟) 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为题?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合作探究,明确: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沙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光明”用其喻义)。是沙莉文老师使作者又回到自然,理解了自然,懂得了“什么是爱”,正如作者所说“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沙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因而本文以“再塑生命”为题。 教师小结 沙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她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心田,以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海伦·凯勒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着我 的老师----安妮·沙莉文。海伦·凯勒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的赞歌,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而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这本书是献给沙莉文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也为此感到无比骄傲。 布置作业 课下认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用一生学习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安妮·沙莉文老师的无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作文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赞美母爱的名言,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2、以“妈妈,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多角度表现母爱。 过程与方法:1、选取母亲的日常生活琐事,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篇记叙文,表现母爱,赞美母爱。 2、围绕中心,精心组织有代表性的材料,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写作,体会母爱,报得三春晖。 2、培养自己尊重和关爱母亲的社会责任感。 作文题目: 任选一题:1、妈妈,您听我说 2、母爱 作文要求: 1.根据母亲的日常琐事,选出有代表性的材料,表现母爱,。 2.围绕中心,精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 3.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要写出真情实感。 4.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写作训练重点: 1.围绕中心,精心选择、组织材料。 2.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要写出真情实感。 教法:指导法 引领法 教具:多媒体 写作时间:一节。 指导写作过程: 一.导入 通过活动,大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获得了许多关于母亲的俗语、格言、诗歌以及优美的散文和小说,开阔了文化视野,并且对母亲有了多方面深层次的了解。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为母亲写一首赞歌或者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给母亲吧。 二.板书写作要求 三.多媒体出示经典名言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英)狄更斯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是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法)巴尔扎克 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就是幸运女神,她是全能的安全保障者。 ——(法)莫洛阿 四、分小组讨论 教师指导:a说出你母亲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并说出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美德? b讨论交流后每组选一个代表准备发言。 五 、各组代表发言,交流母亲事迹,打开学生思路 各组代表按抽签顺序发言,掀起爱母亲、感恩的高潮,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六 、秘籍展示(多媒体出示),指导写作重点 请你仔细揣摩比较下面两段文字,说一说哪一段的表达效果好? a慧终于坐在考场上。天很热,空气干的要着火了,题很多,别人都在沙沙地写着,慧却进展的很慢。突然,她停住了,紧张的望望四周,又继续低头写下去。 b慧终于坐在考场上。天很热,空气干的要着火了,慧坐着,左手紧紧握成拳。题很多,别人都在沙沙地写着,慧却进展的很慢。突然,她停住了,紧张的望望四周,手下意识地攥得更紧了。 七 、细节描写技巧的指导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 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正如2文字在1段叙述基础上加入了“左手紧紧握成拳”“手下意识地攥得更紧了”这两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生动的表现了慧坐在考场上的紧张心情.我们作文时进行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细节的描写必须入情入理,符合生活真实;二要细节,取材要小而具体,描写要细致入微;三要精,细节在精而不在多,贵在传神.只有平时深入细致的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细节,才能在作文时以小写大,见微而知著,给自己的文章添色生辉。 八.教师点拨,选材、立意指导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这一份爱让我们永世难报。因此,我们要选择母亲最感人的事例,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母爱,赞美母爱,抒写你对母亲最真挚的那份爱,从而培养你孝敬母亲的情感,以及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好﹗让我们用生花妙笔为自己的母亲唱一首赞歌吧﹗ 九.教师念下水文,引领学生思路(见下面) 十、学生写作(45分钟) 十一、老师巡回检查,个别当面批改 十二、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完成作文。 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后交作文。 附下水文 妈妈,您听我说 星期天,妈妈领着弟弟去公园了,只剩下我一人在家复习功课,忽然,传来一阵“啪啪啪”的敲门声。我只得前去开门,原来是楼下的张姨。她说:“小红,这是你家的信。”我接过来一看,又是给妈妈的。哼,里面写的是什么,不用打开也知道,一定又是托妈妈给办什么事的。一进屋,我禁不住往写字台上瞧了瞧,那上面堆满了妈妈的信件和便条,里面差不多都写着:“××,请您多多帮忙……”唉,妈妈呀,您听我说: 记得我刚上初一时,您找到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说您在劳动局工作, 老师如有什么事,您可以帮忙,还让老师对我照顾着点。妈妈,您就是您,干嘛要仗着那工作权势拉关系?我就是我,为什么要老师单单对我进行照顾?当时我想要是您不在劳动局工作,干点别的,或者也是位教师,那该多好呀! 妈妈,记得还有一次,弟弟得了肠炎,医院没有床位。您找到××医生,医院马上就让一个没有痊愈的小妹妹出了医院。弟弟住了院,病很快就好了,那位××医生的儿子,通过您的帮助也很快找到了较为满意的工作。妈妈,我要对您说,您怎么就不为那个住院的小妹妹想想呢?她被撵出医院,倘若病情加重,那可怎么办?真要如此,这可是您给造成的,您干了损人利已的事情。 妈妈,您听了我这些话怎么想?您可能会生气,也许会若有所思。而我相信,您听了这些话,是能够毁掉写字台上那一封封信件和一个个便条的。 写作要求 1.根据母亲的日常琐事,选出有代表性的材料,体会、表现母爱。 2.围绕中心,精心组织材料。 3.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要写出真情实感。 4.通过写作培养自己尊重和关爱母亲的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 2.记住本单元各课文学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主旨。 2.弄清自传和传略的区别。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文章内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悟人生奋斗的意义。 2.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塑造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记住本单元各课文学常识。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文章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文章内涵。 教学易混点:自传和传略的区别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展示目标。(多媒体显示)(2分钟) 我们学完了第一单元,这一节让我们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并牢固掌握。 二.自学释疑: 1、学生自由复习各课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文章主旨(10分钟) 2、以课下注释和课堂笔记为准,不会的可讨论解决。 三.训练操作:(10分钟) 1、听写,不会的课下抄3遍 绯红 不逊 诘问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绝 宽恕 文绉绉 奥秘 翻来覆去 愚钝 禁锢 正襟危坐 繁衍 迁徙 冥思遐想 2. 提问解词 油光可鉴 匿名 文绉绉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期期艾艾 3、提问各课文学常识,不熟练的当堂记熟。 4..指名概括文章主旨。 四.反馈矫正(5分钟) 品味下列句子含义: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纽几纽。实在标致极了。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 3 )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式打了一点底子。 ( 4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 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 5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 6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十几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十几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 7 )托尔斯泰这对眼里有一百只眼珠。 ( 8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 9 )当这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他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2)、(4)、(7)句教师提问回答,其余各句同桌互相提问 五.延伸迁移(8分钟) 思考并回答 1 、藤野先生有那些高贵品质?本文的明线和暗线分别是什么? 2 、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人生又有怎样的思考? 4、 自传和传略的区别(见第5课后) 六.小结 本单元的文章,均是名家之作,他们追述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丰富,我们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要从中受到正确地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来塑造健全的人格。 七.教师检测自学效果:(10分钟) 1、解词:油光可鉴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2、简介胡适、托尔斯泰、海伦·凯勒 3、说出含义: (1)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2)( 7 )托尔斯泰这对眼里有一百只眼珠。 4、提问:自传和传略的区别 八 、布置作业:(多媒体显示) 1、默写2遍 绯红 不逊 诘问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绝 宽恕 文绉绉 奥秘 翻来覆去 愚钝 禁锢 正襟危坐 繁衍 迁徙 冥思遐想 2、各课文学常识抄写2遍 3、抄写下列句子: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纽几纽。实在标致极了。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 3) 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4) 托尔斯泰这对眼里有一百只眼珠。 ( 5)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板书设计 : 复习第一单元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 2.记住本单元各课文学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主旨。 2.弄清自传和传略的区别。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文章内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悟人生奋斗的意义。 2.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塑造健全人格。 教学反思: 八年级第二单元语文教案 单元内容: 本单元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散文诗的能力,所选的散文诗,都是由事物激起的作者的心灵之声。《雪》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这二者相比较,“朔方的雪”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因而更为作者所欣赏。历史剧《雷电颂》以“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撼动人心,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也是屈原斗争精神的典型体现。《短文两篇》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日》中以“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显示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月》中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表达了自己的理想。《组歌》采用拟人手法,借海浪、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及“奉献者”的赞美。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加强对本单元课文的诵读.能达到熟读成诵;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有些散文节奏比较分明,要读出节奏。 过程与方法: 1、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体会散文诗优美的语言,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 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通过寻常事物来展现自己的心灵之声,激起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 单元重点.: 1、加强对本单元课文的诵读.能达到熟读成诵;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有些散文节奏比较分明,要读出节奏。 2、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体会散文诗优美的语言,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单元难点: 1. 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2. 体会散文诗优美的语言,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易混点. 七课、九课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本文几篇文章或为散文诗或为戏剧,意蕴丰富,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在理解课文表层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深入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2.音韵对情感的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将课文蕴含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3.在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中,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观察、去感受,从而发现美,领悟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倾向,促进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安排. 《雪》 2课时 《雷电颂》 2课时 《短文两篇》 2课时 《海燕》 2课时 《组歌》 2课时 6 雪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凛冽、升腾”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3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4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过程和方法: 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易混点: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 课时安排 : 2课时 第一课时 展示教学目标(2分钟) 知识和能力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凛冽、升腾”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 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冬日里,最让人感动的是落雪,那晶莹剔透的小精灵,从空中飘飘洒洒,悄然而至。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银妆素裹,让人情思飞扬。面对这银白的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领悟一下鲁迅笔下的雪景吧! 2.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自学释疑(2-8分钟)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磬口( )②塑罗汉( )③脂粉奁( )④灼灼( )⑤朔方( )⑥凛冽( )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学识丰富. 消释:消融溶化. 凛冽(lĭn liè):刺骨地寒冷. 灼灼(zhuó):形容明亮.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训练(5-10分钟) 1.听读。听美好的散文诗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展开联想)。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②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扑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 3.感读。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四、操作(5-10分钟) 1.根据听读和感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雪。 2.合作探究:同桌交流概括两幅图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五、反馈矫正(10分钟) 感情朗读课文(全文或某一段落)师生评价。 ①发音准确,节奏合理。②读出诗意,感情充沛。 ③“江南雪”语调要温润,赞美的,充满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独不屈充满战斗性的语调。 女孩子的声音柔和、甜美,读前三段,能突出江南雪的特点。后三段,男同学逐段加入,那粗犷的声音越来越大,就能将朔方雪的刚劲有力、富有变化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 拓展延伸(5分钟) 阅读课后附录,思考写作目的 小结: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蓬勃奋飞,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陶醉。 作业 加强朗诵,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并有感情地背诵。 板书设计 雪 鲁迅 江南雪 滋润美艳 朔方雪 蓬勃奋飞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展示教学目标(3分钟) 知识和能力 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 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征着纯洁,雪象征着刚毅,雪是奉献者的化身,雪是挑战冷酷的斗士。让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 自学释疑(10分钟) 1.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 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 (1)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然后对比着引出江南的雪。 (2)接写雪的质地、颜色。 (3)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雪野图,衬托江南雪独具的风格。 (4)写孩子们塑雪罗汉,将雪与孩子们的快乐联系起来。 语言:提示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谈谈怎样体现快乐的。 明确:呵、拍手、点头、喜笑等。 2.用自己的语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作者用一个“但是”巧妙转折,先交待朔方雪与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远如粉、如砂,决不粘连”写出塑方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在“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训练操作(15-20分钟) 一、(研讨课后练习二)学生结组交流,畅所欲言。 明确: 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二、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明确: 作者对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对充满生机的南方雪景充满怀念和喜爱之情,对如粉如砂,旋转升腾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热情讴歌。 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1)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革命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2)生结合背景材料计论,回答问题归纳主旨。 明确: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藏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反馈矫正(10分钟)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1“.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表现在哪些地方? 2.第二段描写的色彩有 、 、 、 .这些描写运用了 手法. 3.对写雪地塑罗汉的作用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 A写出了儿童的活泼可爱而又天真幼稚,以暗示“南国的雪”之喻意. B起过渡作用,便于下文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写. C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南国的雪滋润美艳的特点. D揭示了南国的雪互相粘接,容易融化的特点. E呼应上文“青春的消息”,表达了作者在如严冬的政治环境中对温暖光明的春天的向往. 4.朔方的雪与南国的雪有何不同?它们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本文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 . 参考答案: 1、 表现在对雪地中花草的描写之中. 2、 血红 白中隐青 深黄 冷绿 映衬 3、 ABCD 1、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雄伟壮观,南国的雪滋润美艳、短暂易逝.前者象征独立、成熟、坚韧;后者象征青春的活力和短暂软弱. 2、 逐层铺垫,逐层比衬. 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野草》 小结 同学们,鲁迅以朔方之雪自况,孤独的、火焰般的鲁迅是中华民族的良师。他笔下的雪,是漫漫长夜中的一点微光,是万物皆浊中的一点清新,显得孤傲,高洁,恰如其人。 教学反思 7雷电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4.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5.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6.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的雄伟气势和浓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教学易混点:象征、比喻手法的区别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标(2分钟) 每年的五月初五 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汩罗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 <<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文题,作者.展标) 二、自学释疑(15分钟)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通字词.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bèng)射 眩(xuàn)目 稽(qí)首 播弄:摆布. 驰骋(chí chĕ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结合提示内容,理解剧情,体会文章的气势. (1)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三、训练操作(15分钟) 1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柢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第一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次:(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学生配乐朗读,以精练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文中的屈原借呼风唤雷抒发自己的满腔义愤,突出体现了诗人痛恨黑暗、礼赞光明的伟大情怀. 诗人的抒情独白,震天撼地的呼喊,达到了最强烈的抒情效果.可以说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课文的语言铿锵有力,荡气回肠,撼人心魄.是诗人心灵之声的喷涌和迸发. 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四、反馈矫正(3—5分钟) 1.学生听写字词.,并解释。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播弄:摆布.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bèng)射 眩(xuàn)目 稽(qí)首 驰骋(chí chĕ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 2再读课文,学生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文中的屈原借呼风唤雷抒发自己的满腔义愤,突出体现了诗人痛恨黑暗、礼赞光明的伟大情怀. 五、延伸迁移(8分钟) 1.学生调动情感,想象剧中情景,自由诵读全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 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虽受残酷迫害,但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体现他痛恨黑暗,礼赞光明的伟大情怀. 六、课堂小结 文中的屈原借呼风唤雷抒发自己的满腔义愤,突出体现了诗人痛恨黑暗,礼赞光明的伟大情怀. 七、效果测试 八、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前六语段. 2.以校园生活为内容,选择某一特定场景下发生的事情为题材,写一个小剧本,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风雷电-------变革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人民群众 土偶木梗---------官僚统治集团 东皇太一---------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研读品味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标(2分钟) 1、抽查学生背诵. 2、请小组表演自己编写的小剧本. 二、自学释疑(8—10分钟) 1.小组展开朗诵课文“歌颂风雷电”片段比赛,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予以中肯评点. 2.研讨: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训练操作(15分钟) 1.师生共同评点屈原形象. 2.学生通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 “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 四、反馈矫正(10分钟) (1) 文中的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则象征人们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则类似于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五、延伸迁移(5分钟) 对比引申,与以前我们学过的郭沫若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相比,<<雷电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同学们,雷电独白既展示了屈原的性格和情怀,也反映了郭沫若的创作个性,古今两大诗人的激情合而为一,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感情诵读,我们深刻体悟到的是诗人那炽热的爱国之心,这流淌着的便是民族兴盛的合唱曲. 七、效果测试 八、布置作业 阅读历史剧<<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雷电颂 郭沫若 风雷电------------变革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人民群众 土偶木梗---------官僚统治集团 东皇太一---------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8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过程与方法 4.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5.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易混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标(1分钟) 同学们,对于“夸父逐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目标.介绍作者) 二、自学释疑(3—5分钟) 1.学生回顾、讲述夸父逐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2.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 旸(yáng):日出. 浸(jìn) 姮(héng)娥:嫦娥. 皓(hào)月: 三、训练操作(10--15分钟) 1.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教师在此基础上范读课文,学生说出感受。 2.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如“日” “飞蛾” “夸父” “月” “姮娥”. 四、反馈矫正(12--15分钟)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5.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7.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 五、延伸迁移(5分钟) 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境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 七、效果测试(5分钟)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 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 ;白色— ;红色— ; 白鸽— ;玫瑰— ;大地— ;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 月 特 征 特 征 光和热 冷和死 飞蛾 夸父——追求——姮娥 教学反思 9.海 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 过程与方法 4.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5.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6.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深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易混点:海燕形象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对比阅读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 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深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标(2分钟)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请同学们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文题、作者、展标) 二、自学释疑(3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积累字词.(投影)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胆怯:胆小;畏缩. 翡翠(fĕi cuì) 精灵: ①鬼怪.②机警聪明;机灵. 蜿蜒(wān 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三、训练操作(15分钟)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认真听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教师在重点字词处可以放慢速度重复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体会.(4分钟) 2.教师指名学生诵读,对朗读过程中在重音、节奏、语气方面出现的不足,给予适当纠正. (5分钟)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教师根据情况适时点拨. (5分钟) 四、反馈矫正(10分钟) 1.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海燕的艺术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逐步完善. 2.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即暴风雨“将来”— “逼近”— “即临”. 3.句中 “敏感的精灵”, “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乌云是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五、延伸迁移(5分钟) 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血肉丰满、气质刚正的海燕形象是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的景象变换中而逐步完善的。在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波澜壮阔的环境描写中,海燕乐观、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得到鲜明有力的展示。海燕的形象蕴含鲜明的时代特征,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们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组意象群象征了反革命的黑暗势力,“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的海燕则是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象征。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学生配乐齐读全文,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 七、效果测试(5分钟) 1.填空。 (1)看吧,狂风紧紧 (抱、卷、刮)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 (摔、抛、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 (撕、砸、摔)成尘雾和碎末。 (2)《海燕》向读者展示了暴风雨的三个画面是 、 、 。 (3)《海燕》是一首 ,兼有 和 的特点,不分行,不压韵。 (4)。《海燕》是伟大的文学家 在1901年写的,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 》,自传体三部曲《 》《 》《 》。 2.下面一组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是( ) A.—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B.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 C.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D.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海 燕 高尔基 孕育之时 海燕高翔 渴望暴风雨 逼近之时 海燕搏击风浪 迎接暴风雨 即将来临 海燕反复呼唤 呼唤暴风雨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 过程与方法 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象征体的含义,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与郑振铎的《海燕》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标(2分钟)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散文。 二、自学释疑(4分钟) 抽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1) 看吧,狂风紧紧 (抱、卷、刮)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 (摔、抛、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 (撕、砸、摔)成尘雾和碎末。 (2)《海燕》向读者展示了暴风雨的三个画面是 、 、 。 (3)《海燕》是一首 ,兼有 和 的特点,不分行,不压韵。 (4)。《海燕》是伟大的文学家 在1901年写的,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 》,自传体三部曲《 》《 》《 》。 三、训练操作(15分钟) 1.结合作品的三个场景,指名学生分别朗读后齐读。请学生特别研读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的语句。 提示:暴风雨的到来使这些海鸟惊慌失措,课文抓住它们的声音、行动、情态,状写出惊恐万状的丑态。 2.如何理解课文塑造这一意象群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 四、反馈矫正(10分钟) 合作研讨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疾呼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延伸迁移(5分钟) 1.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学生发挥想象,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理活动。 2.请学生阅读现代作家郑振铎的散文《海燕》,对比其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 六、效果测试(3分钟) 阅读从“在苍茫的大海上”到“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文中找出四个描写海燕勇敢行动的动词: 。 2.文中加点词“高傲”表现了海燕 气概。 3.文段最后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4.写海燕高傲地飞翔之前,写大海、狂风、乌云,是为了点明 ,烘托 ,突出 。 5.作者塑造海燕这一形象,流露出来的感情基调是 。 参考答案: 1.飞翔、碰、冲向、叫喊 2.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3.拟人、排比4.海燕所处的环境 海燕的战斗雄姿 海燕的高大形象 5。激越豪壮 七、课堂小结 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作为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在今后阅读中,我们要仔细揣摩。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二、三 板书设计 海 燕 高尔基 孕育之时 海燕高翔 渴望暴风雨 逼近之时 海燕搏击风浪 迎接暴风雨 即将来临 海燕反复呼唤 呼唤暴风雨 教学反思 10 组歌(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 4.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5.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6.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易混点:借物抒情的艺术构思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渎点拨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 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标(2分钟) 1.同学们,哲理诗作为世界诗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含蓄隽永的哲理性警句,往往会使身处纷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奋起。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蕴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组歌》中的两首,让我们静心于灵气而个性的波和雨的絮语中,去感悟一个深邃、美妙的别样洞天。(板书文题、作者。展标) 二、自学释疑(5分钟) 1.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2.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kuì)赠: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ĭ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三、训练操作(13—15分钟) 1.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学生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如:诗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形象地传情达意,显示了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诗人借“浪”和“雨”的物象,抒发的是博大的“爱”的情志。 2.学生通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 如:“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文章是经过由母语作为中介的译作,苏铃把此处译为“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 3《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助澜,迅速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这种有节奏的周期性的涨落运动就是潮汐,法国文学称之为“大海的呼吸”。“昼涨称潮,夜涨称汐”。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 (4)在《雨之歌》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四、反馈矫正(15分钟) 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的浪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五、延伸迁移(8分钟) 1.请同学们延伸阅读纪伯伦的《花之歌》,试品析诗中花的形象的丰富感性内容。 2.师生大声诵读全文。 六、效果测试 七、课堂小结 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寻常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恰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验时,会发现寻常事物中有着太多的意蕴,以我手写我心,这就是作品,尽管稚嫩,却是个性自我的心灵之声。那时,生活也会因你的思考而更精彩、更充实。 八、布置作业 请模仿课文的写法,构思一首关于春天的散文诗。 板书设计 组歌 纪伯伦 《浪之歌》 拟 海浪: 海岸的情人 炽 人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热 杰 深 作 情 《雨之歌》 雨: 滋润万物 “传情的信使” (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观察,品评,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 ① 自然日志的编写: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通过观察,直接感受自然的变化,将这种变化记录下来加以整理。 ② 感受春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搜集不同人对春天的不同感受.如农家谚语、诗歌、绘画等.体味春天对各类人的不同影响。 ③ 在创作中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如通过谱写歌曲、创作诗歌、散文、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三 教学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 课外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五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春天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它包含了许多丰富的文化,让我们通过课内,课外两项活动探索春天的奥秘吧。 ↘ 课外活动 选题(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及预计实验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3,任何内容1或内容2。 内容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2:在生活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a.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索有关的谚语,丛中寻觅春的踪迹。 b.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3:在创作中,展现春天的踪迹 a.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现春的踪迹。 b.可根据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c.可模仿苏轼《晦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请更形象直观。 分组(5分钟) 小组人数:4~6人 成果呈现方式 (10分钟) a.编辑“自然日志”。 b.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现觅到的春的踪迹。 c.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d.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教师指导(10分钟) a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二十四节气歌 ◆对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 ◆《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 ◆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学生欣赏。 ◆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 ↘课内活动(10分钟) ①教师导入: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 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②活动展开 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踪迹 a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开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b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c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 展开――春天的赞歌 a展开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b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者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c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开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d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e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故事” 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六 教师小结:(2分钟) 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地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板书设计: 寻觅春天的踪迹 记录——春天的踪迹 展开——春天的赞歌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让同学们走到户外,寻找春的踪迹,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谱写春的赞歌。 过程与方法:2 以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写出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以散文或散文诗的笔调写对春天的感觉和赞美,提升强化情感体验,丰富深化学生对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目标1.2 三.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机械地背了大量的作文,而自己观察,发现的美景和事情是少之又少,因此这次写的很成功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易混点 写景和叙事比重掌握不好,有文体不清现象。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语:(2分钟)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自然风光变了,人也在变。你们的目光,脚步乃至整个心态,是不是因为沐浴了春风、春雨和春光,变得更加明澈、矫健和朝气蓬勃了?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这篇写春的文章片段,激发、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读懂春天。 2.品评文章,认真思考(8分钟) 例文:季节的精灵,走过赤日炎炎的夏,穿过硕果累累的秋,越过凄森森的冬,领着阳光,带着温暖,走进了春天。于是花更艳了,草更绿了,天更蓝了,人们的脸更甜了。 走进春天,你会觉得春天的阳光是如此的明丽:潭底沉着,溪水上浮着,枝头挂着,明眸里藏着,露珠上闪烁着。春天的小草顽强坚韧,田野里,石缝中,悬崖间,野火焚烧过的田埂上,一簇簇,一片片,一丝丝。春天的风和煦、温柔,梳理着柳丝,揉拂着纤草,抚摸着小溪,荡漾出一串串音符…… 走进春天,你会倾听到春天的呼吸,是那样自由与畅快。迂阔的天空,有了清澈透明的鸽哨;静寂的山林,有了婉转的鸣叫;碧绿的田野,有了更加灵动的色调。 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韵律是如此活泼奔放。柳眉儿轻盈地舞落到小湖平静的湖心上,白云飘悠,含羞地在湖面上照一下倩影,赶紧嬉笑的溜走。春风欢笑着,把春风带给沉默的小溪,恹恹的溪水开始在希望的原野上流淌,那叮叮咚咚的笑声,在天地间回响,也叩动着我那希翼已久的心房…… 春天呦春天,紫燕翩飞、柳丝吐芽的春天、万物兴盛的春天,走进春天,融进春天,你就成为春天一朵芽孢、一泓碧潭、一枝花叶、一只翩然欢翔的习燕。 3. 师生共同讨论品析《走进春天》(5分钟) 春秋代序,大自然总是按着自己的规律去按排岁时月令的,很奇怪,人们总是去寻觅,带着期盼的心去等待,特别是对一岁之首的春。 《走进春天》,大约写在处春,写的是对春的全面领悟,从春阳的明丽、春风的和煦写到春天的呼吸的自由与畅快,春天韵律的活泼奔放,作者把春天作为一个活体来对待,全身心的去感受,表现出融入春天、化而为春的一芽一苞、一花一叶的渴望。并列式结构,铺排开来写,很有些气度。 4.转入叙事辅导,读下水文(10—15分钟) 春天不仅融入了许多自然美景,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下面我们另辟蹊径,谈谈发生在这不寻常的春天的故事吧. 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 春雨绵绵的早晨,雨落在地上像朵朵盛开的美丽的鲜花,可人们无暇顾及。候车站里大家都戴着口罩,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一双双恐惧而警惕的眼睛盯着陌生人,都害怕“非典”靠近了自己…… “嘟!”人们蜂拥上车。一个农村妇女坐在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旁边。忽然她发现这个女孩似乎有病,可前后观看好像没有大人跟着。妇女随手拉了女孩一把:“哎呀!你好像在发烧哩!” “啊!发烧?”众人像见到魔鬼一样。 “来,我看看!”一个医生模样的中年人迅速走过去,为小女孩把脉,又拿出包中的温度表为她量体温。 车窗外,春风正催促着春雨,淅沥淅沥地洒满大地。 “快!送医院!”那医生经过紧张诊断,焦急地吐出了一句话。 “啊!”又是一阵骚动。 “上医院?谁送啊?” “是啊!再说她有钱吗?” “我送!”大家一看是那农村妇女,“可我没钱——”妇女为难地小声说。 “来,我这有100元!”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干部模样的人首先打破了僵局。 “我这有50!”“我出100!”……一时间人们似乎忘记了什么,都纷纷走过来,把自己手中的钱递给了那个农村妇女。 “不要!我妈叫我不要别人的钱!,”小女孩挣扎着说。此时,她已两脸绯红,大声地咳嗽起来。 “大家快下车,我与车站联系了,马上有车来送大家!”司机满怀歉意的说。 大家下了车,只有那妇女和小女孩,还有那个医生留在了车上。 春风温柔地吹着,春雨淅沥地下着,载着“非典”疑似病例的车急速地向回路医院方向开去。 人们久久地站立在春雨中,连汽车来了大家都不知道。他们都在回味刚才的一幕——回味这不寻常的春天。 5.学生谈感受,老师从写作思路,技巧上点拨(10分钟) 6.自然而然引出本次写作要求(5分钟) 1 要细致观察,感悟大自然的春景。 2 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散文诗的知识,尝试运用到写作中。 3 以“我心目中的春天”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作文。 4 书写工整规范,字数600字左右。 7.学生打稿,誊写(另一个45分钟) 8.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批改 板书设计 1.要细致观察,感悟大自然的春景。 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散文诗的知识,尝试运用到写作中。 3.以“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作文。 4.书写工整规范,字数6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加强对本单元课文的诵读.能达到熟读成诵;有些散文节奏比较分明,要读出节奏。 2 散文,散文诗,戏剧等一些新的文学体裁让学生了解。 过程与方法:3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在领悟课文中,要与写作背景结合,让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把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5体会散文诗优美的语言,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6 理解作者通过寻常事物来展现自己的心灵之声,心灵之美,并把美好的感情传递给每一个人。 二.教学难点. 1. 了解稳重的联想和想象注意区别联想和想象. 2. 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3. 了解有关戏剧的简单知识. 三.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2. 四.教学易混点. 七课、九课的象征义。 五.教具: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板书课题,展示目标(2分钟) 2,自学释疑(3分钟) 聪明的你一定能读准生字聚会(字音,试试吧!) 磬( ) 碌( ) 奁( ) 灼( ) 褪( ) 弥( ) 冽( ) 朔( ) 霁( ) 眷( ) 荷( ) 戟( ) 彷徨( ) 睥睨( ) 鞺鞜( ) 稽( ) 旸( ) 皓( ) 姮( ) 羿( ) 蜿蜒( ) 拗( ) 礁( ) 衷( ) 寐( ) 憔悴( ) 谛( ) 穹( ) 璀璨( ) 翱翔( ) 词语识记。 弥漫 明艳 博识 目光灼灼 美艳之至 暗无天日 伫立 污秽 景仰 拖泥带水 阴惨 咏叹 皓月 凭栏 夜阑人静 盛气凌人 生生不息 长吁短叹 海誓山盟 鸣锣开道 3.训练操作(15分钟) 文学常识。 鲁迅 郭沫若 巴金 高尔基 纪伯伦 散文诗:是一种诞生与近代的抒情性文体,许多作者都强调散文石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中间”特点。在我国“散文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918,《野草》奠定了散文诗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戏剧 象征:⑴风雷电 ⑵洞庭湖、东海、长江 ⑶有形的长剑 无形的长剑 ⑷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⑸“土偶木梗”的群像 ⑹“东皇太一” ⑺海燕 ⑻ 海鸥、海鸭、企鹅 ⑼太阳象征光明和胜利。 ⑽狂风、乌云、雷声、闪电 ⑾大海 ⑿暴风雨 教师总结:本单元的作者都是享誉文坛的大师,因而,本单元的文学常识的分量就格外重,学生要认真对待。象征,是学生不熟悉的一种写作手法,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赋予的别样含义,学生应在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好好记忆。 4.反馈矫正(5分钟) (1)《海燕》是____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_______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着“____________”之意。 (2)在____________的大海上,狂风____________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地飞翔。(一、1.①高尔基 春天的旋律 暴风雨的预言者 ②苍茫 卷集 黑色的闪电 高傲) (3)《雪》作者 ,本名 ,字 ,伟大的 家、 家、 家,选自《 》。 (4)《组歌》作者 , (国)诗人、画家,选自《 》。 (5)《雷电颂》作者 ,节选自《 》,体裁 。 谈谈重点语句的含义。(6分钟) ⑴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⑵我要漂流 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的小岛上去呀,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⑶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⑷①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②它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③——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⑸①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②这同爱情何其酷肖:他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5.延伸迁移(4—5分钟) 1本单元学习了散文诗,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样式,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它了解多少? 2 本单元我们学了象征这种写作手法,要求学生不断揣摩,并加以运用。 6.布置作业:(10分钟) 以下课后习题是重点,要结合老师所讲要点掌握。 第6课 课后题一、二。 第7课 课后题二、三。 第8课 课后题一。 第9课课后题二、三。 第10课 课后题一。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1.掌握重点字词 4. 理解重点句子 2. 识记文学常识 5. 复习课后题 3. 掌握象征和象征义 6. 掌握单元过关题 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 一、单元概述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二、单元教学内容: 阅读: 《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科海泛舟 复习 三、单元说明 《敬畏自然》从宏观上议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若论智慧,简直是一滴水之于大海,而且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论生命,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人类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生物和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是一致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明罗布泊的消逝是近30年来人为的悲剧。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者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大声疾呼,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旅鼠之谜》用记叙、主要是对话的方式讲述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旅鼠繁殖能力之强堪称动物世界之最,每当繁殖高峰,就会出现奇怪的自杀行为,或招引天敌,或死亡大迁移。文章卒章显志,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大雁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大雁是春的使者,给人间带来春色、生机,。雁群与人类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的群体结构也以家庭为单位,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径,给大雁制造着灾难。本文简直是一篇爱鸟的抒情诗,作者笔下,大雁是如此可爱,人与大雁和谐相处,情趣盎然。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城市近郊一个小村庄,小庙倒塌,发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人们把它当作了城市垃圾桶,什么都往里扔。却不料,到头来出现了报应的现象,最初扔进的一块小石子飞了下来。小说警示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 四、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如“蓬蒿、咫尺、相形见绌、干涸、吞噬、缄默、哂笑、牟取”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3、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五、教学难点: 1、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2、理解《喂——出来》一课结尾的含义,领会小说的主旨。 六、教学方法: 多种形式阅读、设疑激趣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具: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图片、西北地区地图等。 八、课时安排: 《敬畏自然》 二课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课时 《旅鼠之谜》 一课时 《大雁归来》 一课时 《喂——出来》 二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二课时 复习一课时,共计十课时。 敬畏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观点。 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 “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点拔法。 教具:多媒体、录音机、音乐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梳理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的观点。 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 “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讨论点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爱护环境”是我们当今一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一个严峻的话题,我们只要用肉眼仰视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不必违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难以找到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珞沉淀,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人类唯一的生存场——地球,已经在呻吟,在呼喊:“我好痛……” 敬天,人类才可自救!请读严春友的《敬畏自然》。 二、自学释疑 1、预习课文,自学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蓬蒿 咫尺 狼藉 混淆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2、多媒体播放有关人类征服自然的图片,如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 三、训练操作 1、教师泛读课文,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意。 明确: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题,作者认为应从根本上纠正“征服自然”的理念,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2、学生精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 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②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③ 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后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①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② 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3、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从人类“征服自然”谈起。 第二部分(2----7段),本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2----5段),比较人类智慧和大自然智慧; 第二层(6----7段),进一步阐述了人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三部分(8----10段),论述宇宙的生命。 第四部分(11段),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四、反馈矫正 默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混淆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五、延伸迁移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学了这篇文章后有哪些想法,能不能举出事例加以说明? 六、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从智慧到生命,又进了一层,最后得出结论“敬畏自然”。 七、效果测试 解释词语: 鲲鹏看待斥鴳一般 八、作业 1.画出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 2.再读课文,说说宇宙有哪些让我们敬畏的自然现象。 九、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严春友 引论 “征服自然”不自量力 人类的智慧 层层 自然的智慧 推进 本论 人类智慧与自然智慧 的关系 水到 宇宙的生命 渠成 结论 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课文结构; 过程与方法: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的观点。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 “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点拔法 品味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录音机、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蓬蒿 咫尺 狼藉 混淆 二、自学释疑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其体裁是什么? 议论性的散文 三、训练操作 1.跳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可以将各小组讨论题集中归纳,如: ① 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② 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③ 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④ 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 师生可以互动式参与讨论,学生可以说,教师帮助引导归纳: ① 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② 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的方法,最后引出中心也是结论。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从智慧——生命——敬畏自然与生命。 ③ 也许印象最深的写法有对比、有拟人、有反问。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读一读,并比较一下用法的不同,从中看出用对比、拟人、反问的妙处。 ④ 文中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可联系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二)做一些反思和理解。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一些看法,教师引导评价就可以了。 2、师生共同体会语句运用的修辞,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例: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井呢? (理解:比喻,人类开采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后果,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兄弟。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理解:拟人。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4)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理解:同3) (5) 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6) 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反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7)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理解:反问,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8 )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理解:同7) 3、学生齐读这些句子,再次品味本文语言的形象性。 4、教师引申: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义的修辞手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四、反馈矫正 1、从修辞的角度谈一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井呢? (2)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3 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五、延伸迁移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 六、师生小结 有句话说“人类一思想,上帝就发笑”,人类在自然面前该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力量?当我们想砍伐参天大树时,果断地放下了屠刀;当我们想品尝珍禽野味时,毅然地收起了猎枪;面对一片静谧的湖水,我们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面对一座巍峨的高山,我们欣赏它的神秘和雄伟……这才叫人类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敬畏自然》赋予了我们思维的力量,让我们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 七、效果测试 对于作者否定“征服自然”、倡导“敬畏自然”的观点,自己持什么态度?赞同呢?还是有其他观点? 八、作业 1. 积累词语,摘抄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 2.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办一期“人与宇宙之迷”的手抄报。 九、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严春友 智慧 人类 敬畏自然、宇宙 生命 十、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1.文献法。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上课初始全班交流,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或朗读或投影,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角色虚拟,“假如你是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具: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西北地区地图、相关图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教师出示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同学们,请看这里的颜色,这是沙漠的标志,而地名却叫“罗布泊”。“泊”就是湖泊,罗布泊原本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荒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请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 二、自学释疑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沧海桑田 2. 全班交流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 3.学生熟读课文。 三、训练操作 1.教师提问: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2.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并交流。 4.教师总结: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5.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多媒体显示)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学生齐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6.明确本文的文体特征。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 四、反馈矫正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五、延伸迁移 1.学生齐读12、13段并思考:从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来看,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结合课文内容,你认为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2.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如果你是世纪老人,你将如何向人讲述罗布泊的沧桑历史? 六、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是生生所系。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地期盼,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让智慧插上理性的双翅,让睿智赶走狂热,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罗布泊的悲剧将不会再重演。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铁肩担道义,妙手绘蓝图。 七、效果测试 1.你认为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整个罗布泊地区,东迄玉门关,西至铁干里克,南达库姆塔格山,北到库鲁克塔格山,面积约有10多万平方公里,同中原和华东地区的一个省差不多。仅库姆塔格沙漠就有20000平方公里,干涸的罗布泊古湖盆有3000平方公里,现代湖盆也有2500平方公里。这样大的地区水却十分缺少。(甲)据记载,这一带的年降雨量只有10毫米。地下水倒有,但却酷咸不能饮。(乙)任何出入罗布泊地区的旅人,都是从四五百公里的地方带足淡水。(丙)水就是生命。(丁)再一个就是风沙剧烈。罗布泊地区几乎无日不风,每年有八级以上的大风80多天,通常都是四五级风。古人有写流沙的诗:“ 无端昨夜西风急,尽卷波涛上小岗。”这里真是波浪滔滔,排山倒海。第三是高温,特别是夏季,最高气温常在50℃左右,地面温度可达70℃。 1.这段文字说明了罗布泊地区的三大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就是为了寻找救命的水而蒙难的”这句话是从这段文字中抽出来的,应把它插回哪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短文引用古人写流沙的诗有何作用?4.这段文字中带点的“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1.缺水 风沙剧烈 高温 2 .D 3.突出罗布泊地区风沙剧烈。 4.不能,用“几乎”是接近每天都有风,但不绝对。 八、作业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上网浏览,查找相关信息,看看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九、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拟人 排比 表达强烈的忧患意识 对比 十、教学反思 旅鼠之谜 位梦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 ②了解作者及其创作,了解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①默读课文,理解旅鼠三大奥妙。 ②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应注意自我调节,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末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合作探究法。3.延伸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图片、投影仪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同学们,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二、自学释疑 1.作者简介: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媲美( ) 挑衅( ) 笃信( ) 迷惘( ) 啮齿( ) 苔藓( ) 前赴后继( ) 3.解释下列词语 媲美:美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信:忠实的信仰。笃:忠实,全心全意。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三、训练操作 1.多媒体播放由浙江电视台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北极纪行》片段。 2.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3.快速默读课文,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几大奥秘? 明确: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 (一)、旅鼠繁殖能力惊人; (二)、旅鼠繁殖能力不仅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自杀现象; (三)、死亡大迁移,数百万只旅鼠向西或向北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4.一对旅鼠一年的繁殖数量很不容易说明白,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 一对旅鼠,一年有七代子孙,作者一代一代说下来,总体上看,是详细说明,详说之中,也有详有略。第二代详说,第三代,第一胎、第二胎详说,其他几胎就不再一一详说。就是一、二两胎,仔细比较,详细的程度也有差别。第四代,详说第一胎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就概说总数。至于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都只说总数,最后是祖孙八代的总数。可见,作者的写法是逐步展开,有详有略。第几代第几代一一交代明白,所以让人觉得烦而不乱。 5.读文章结尾一句 “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应鼓励创新思维,鼓励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教师可提供以下资料。(多媒体显示) 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莫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启示:(1)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作用,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趋势; (2)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当觉悟:人类也应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3)科研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四、反馈矫正 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是什么? 五、延伸迁移 除了旅鼠之外,自然界还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 六、小结: 《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教育我们。从旅鼠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会领悟到许多许多······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七、效果测试 你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八、作业 1.模仿本文课下写一篇〈〈 之谜〉〉 2.学会用下列成语造句 鼠目寸光 前赴后继 相辅相成 道听途说 九、板书设计 旅鼠之谜 位梦华 奥秘无穷 旅鼠三大奥妙 知识性、趣味性 启示多多 十、教学反思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 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滑翔 目空一切 ,了解作家作品 过程与方法:①查找资料,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②朗读课文,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教学方法:文献法(提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大雁的科普文章、图片、诗文等资料,课前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图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每当萧瑟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自学释疑 学生自读课文, 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投影展示) :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雾霭 窥探 缄默 狩猎 凋零 滑翔 顾忌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 缄默 顾忌 目空一切 3、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三、训练操作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2、 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⑤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四、反馈矫正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五、延伸迁移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六、小结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包含爱意。 七、效果测试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八、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仿写句子: 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仿照它另写一句。或者,仿写老师从文中提炼的句子,来小试牛刀。 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精彩仿写句选: 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 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 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 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九、板书设计 14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南飞的大雁 善性 大雁归来 春雁觅食 友情 抒发爱鸟之情 孤雁 4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 亲情 十、教学反思 喂——出来 星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②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一定要保护好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结尾的含义,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复述法 品读鉴赏法 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磁带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②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初步梳理故事情节,简单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一定要保护好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情节。 教学难点:理解结尾的含义,初步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复述法 讨论点拨法 教具: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聚洞旁,纷纷猜测,让我们随着星新一去看看究竟。 二、自学释疑 学生默看课文,自己解决字词, 作者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哂笑( ) 牟取( ) 履行( ) 肮脏( ) 签订( ) 棘手( ) 众目睽睽( ) 2、整理下列词语,并自选五个写一段话: 胸有成竹 众目睽睽 莫衷一是 任劳任怨 逍遥法外 雨后春笋 心安理 得 不容置疑 一视同仁 3、 学生简介作者 三、训练操作 1、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说说标题“喂——出来”的意思 2、讨论本文中心,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3、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教师的介绍(展示) 科幻小说,是随着现代科技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人们通常把科学、幻想、小说作为它的三要素。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其代表作是《海底两万里》。 四、反馈矫正 归纳本文出现的成语 五、延伸迁移 展开合理想象,为本文结尾续写一二百字。 六、师生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科幻小说,观看了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认识了星新一这位朋友,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小说留下的启示,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探讨。 七、效果测试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八、作业 了解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喂----出来 星新一 (1)、 开端:风吹庙倒,深洞出现(洞现) (2)、 发展:各路人马,各显神通(探洞) (3)、 高潮:新奇公司,尽收垃圾(填洞) (4)、 结局:石头飞出,危机初现(洞满)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并学会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再次默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一定要从中汲取教训, 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结尾的含义,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品读鉴赏法 讨论点拨法 教具: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课文的故事情节怎么样? 二、自学释疑 学生回顾课文, 思考并讨论: 科幻小说的特征是什么? 三、训练操作 分四人学习小组研读全文,共同解决问题: (一)教师的问题: 1、这个故事真实吗?这样的洞真的存在吗?(是虚构-幻想。) (追问:这个故事有没有一定的真实性?明确:有。) 2、这篇小说围绕什么话题来写?有何意义? (环保话题。) 3、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 (表面无底,其实未必。) 4、小说为什么以“喂——出来”为题? (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 5、小说中的“洞”比喻什么?(人类生存的地球。) 6、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铺垫,引发下文的情节。 第二处照应文题和前文,同时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结果就出来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的。) 7、小说中写了几类人?这些人有何共同点?你觉得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为了名利而忙碌的各类人。) 8、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人类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有一天人们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四、反馈矫正 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五、延伸迁移 1、 以前你对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小说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2、 你身边有哪些城市垃圾?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的吗? 3、 除了垃圾以外,还有什么会污染我们的环境?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六、师生共同小结 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自己读了本文或听了同学的作品后受到的启示1、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 2、 只有积极治理环境,世界才会真正美丽 3、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是长远的目光,不能只顾一时,不顾长久 4、 有小错要及时纠正 5、 正面的事情要坚持不解,负面的事情做不得 6、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罪证是销毁不了的 7、 人的私欲是个无底洞,要用良知、正义、道德去填补 七、效果测试 读了本文之后你有哪些感悟,得到了哪些启示? 八、作业 写一段或一篇科幻小说(以下几题中可任选一题) A、 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200字(适合于表达能力较差者) B、 《×××的黑洞旅游》,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日记形式写(适合于想像能力较丰富者) 喂———出来 星新一 结尾:循环式结构 提出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小说主题 提示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阐释破坏自然必遭自然报复的道理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综合实践课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 教学难点: 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 教学方法: 1、搜集资料 2、动手制作 课时:一课时 教师准备: 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向学生讲述,或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兴趣;2.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或提供一些例文,以便学生模仿,或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3.教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一些查阅和了解,甚至搜集、掌握一些这一方面的观点和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经历过幼稚无知的状态,但总有一天,你会混沌初开,发现世界真奇妙。爱因斯坦四五风岁时,父亲给他看一个罗盘,他以指南针精确的指感到惊奇,由此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二、训练操作 当今时代,科学支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可以说,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一项新的科技成果问世,都有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我们生活中来。作为当代青少年,就应该关注科学进步,投身于科学创造。 三、活动过程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分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1.关于“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 开展这项活动,旨在促使学生回忆自己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从而重新唤醒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畅谈。只有在自由畅谈中,才能相互启发,让沉睡的记忆重新激活。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事实上,儿童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学路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开花落,或因鸟鸣虫唱……教师要启发、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展开思路,让学生谈得有趣,谈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的同学来说,可能保留在他记忆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而是对科学的着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断了对科学入迷的感情幼芽。对于这种经历不妨也允许、鼓励学生谈一谈,或许在反思中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迪。 2.关于“思考自然的启示”。 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中任选一项。教材呈现了两则小故事,都说明了科学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小品,而第二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童话。当然,教师和学生若有更适宜的材料,也不妨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写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不能要求过高;对学生作品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是交流、展览和选择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 3.关于“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 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科学的大世界中“动口又动手”的习惯和意识,推动学生成为科学技术的推广者和宣传员。教材中列出了两项活动内容,一是查阅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二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对于第一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两个问题:(1)要求学生介绍的应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当然,“最新”是相对而言的);(2)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比较而言,“说明性文字”比“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低一点。因此,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写成说明文,只要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绍、说明清楚即可,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写成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对于第二项活动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介绍(这项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比如物理、劳技课老师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参与评价)。至于写“新闻稿”,可以由发明者、制作者来写,也可以让观众(同学)来写。 4.关于“科学技术两面观”。 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追求的进程中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关于对科学技术全面、辨证的认识这一话题,我们在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的“关于克隆的争议”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涉及,开展那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科技之剑,……为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开展本次活动正是对前次活动的接续和提升。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应注意,首先让学生充分查阅、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把重点放在“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上。通过讨论,在对科学技术作出全面、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养成学生的人文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加强讨论,甚至激烈辩论。 四、活动收获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要激发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五、作业 继续完成你的小制作 六、教学反思 写 作 教 案 我看科学技术 一.学习重点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现在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它对社会各个领域的辐射力量和渗透力量是空前的,对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正改变着世界,也正不断激发起我们新的思考…… 二.创新作文指导 (一)立意指导 1.科学技术是新的先进生产力的生长点。 2.科学技术容不得虚伪。 3.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 4.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二)名言提示 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最美好的和最需要的东西。 -------契诃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科学给人以确实性,也给人以力量.只依靠实践而不依靠科学的人,就像行船人不用舵与罗盘一样。 --------丹皮尔 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了。---------高尔基 一个热爱可学的人往往也具有科学鉴赏力,而且在面对挫折失败的时候,只有热爱科学才能不屈不挠,百折不回。------贝弗里奇 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马克思 科学不但能给青年人以知识,给老年人以快乐,还能使人惯于劳动和追求真理,能为人民创造财富,呢温暖感创造出没有它就不能获得的东西。-----门捷列夫 (三)事例提示 转基因的技术 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的人类的未来具有重大的影响.例如.经基因改良后的种子能有效地抵御虫害与旱灾,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科学家担心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有害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哈尔滨电池厂痛失良机 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位教授发明了在国际上领先的新型电池------发泡镉镍充电电池,经广东省江门电池厂试产一年,既增加产值2000多万元,创汇120万美元。但在三年前,这项成果被哈尔滨电池厂拒之门外,这家企业连续几年产品积压,亏损严重.同样一种科技成果。由于两个厂家领导者的态度不同而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这主要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不同所致。 无价之宝 公元前6世纪的某一年春天,泰勒斯衣衫褴褛地走在大街上,有位富翁挖苦地说:"泰勒斯,人们都说你是知识渊博的哲学家,可你的知识能给你带来什么呢?金子还是面包?"泰勒斯十分愤怒,斥责说:"我不允许你利用我的贫苦来贬低知识的作用`````我会用事实来教训你的。"后来,泰勒斯运用丰富的知识预测了橄榄的丰收,并因此垄断了全部橄榄油的榨油器。许多人排队在泰勒斯门前等着租用榨油器,那位富翁也在其中。泰勒斯对他说:"高贵的富翁,看到了吧?`````我追求的并不是这几个钱.我需要的是知识,这是无价之宝,最伟大的力量。" 我国的航天科技进步快 《信息日报》消息,我国航天技术已在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一是卫星回收技术,世界上只有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掌握了这一技术;二是一箭多星技术;三是卫星测空技术;四是高能低温燃料火箭技术;五是地球静止卫星发射技术。 三.写作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科学技术一直是人类的骄傲与自豪,回首近百年,科学使人类上天入地下海,似乎无所不能;科技也使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人类陶醉在一种驾驭自然的快乐中,却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越是锋利的剑,越是容易给舞动者以伤害。 请以"科技所带来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展开想象,联想,可议论,可记叙。 2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3.不少于600字。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积累词语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每篇课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4.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二.复习重点 1.积累词语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每篇课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三.复习难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每篇课文的主旨。 2.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四.复习方法 1.点拨法 2.讨论法 3.练习法 五.教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复习,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二.训练操作 1.积累词语,掌握其音形意.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幼稚 鲲鹏 混淆 深邃 萌芽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高深莫测 不值一提 与众不同 不可思议 硕大无比 无与伦比 庇护 吞噬 啮齿 干涸 敦煌 萧瑟 和煦 裸露 戈壁滩 沧海桑田 浑然一体 媲美 挑衅 迷惘 收敛 橘红 迁徙 奥秘 滑稽 繁衍 一无所获 仓皇逃窜 误入歧途 紧追不舍 鼠目寸光 相辅相成 雾霭 寂寥 沼泽 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凋零 滑翔 频繁 徘徊 绞尽脑汁 目空一切 贪婪 牟取 秤砣 缚 哂笑 履行 诺言 签订 监督 欣慰 肮脏 棘手 妥善 铆钉 微不足道 黑咕隆咚 深不可测 颤颤巍巍 莫衷一是 众目睽睽 闻风而来 无所不知 镇定自若 众说纷纭 齐心协力 经久不息 胸有成竹 异口同声 争先恐后 源源不断 任劳任怨 不容置疑 慷慨大方 一视同仁 2.熟练地说出每一课的文体及作者。 3.回顾课文内容,概括每一课的主旨。 4.分析下列句子的含意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兄弟。 (4)一只檐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5)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6)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1)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2)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的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4)你如何看待如今的环境问题?你的家乡附近有哪些环境问题?你有什么简便易行的治理办法吗? 三.效果测试 教师当堂检查学生复习掌握情况。 四.小结 本单元所选的刊物,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我们在理解课文主旨的同时,应培养自己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生态问题,让我们头上的天更蓝,让我们脚下的地更绿,让我们身边的水更清! 五.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复习目标 1.积累词语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每篇课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六.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案 单元分析与提示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文化,表现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奇闻轶事。《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中民歌演唱的情景,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内容各有侧重,手法各不相同。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端午的鸭子》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内容虽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语言生动优美。 《吆喝》谱写了一曲离我们渐渐远去的“生活交响曲”,往昔生活的片段,人生的种种滋味,都随着这吆喝声向我们渐渐走来。这吆喝声蕴涵着作者的创作个性,那精妙的结构、地道的北京口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酒》是一篇诗话的散文,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入诗的语言描绘出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世俗奇人》塑造了两位民间艺人的形象。文章形神兼备,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表现出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人格,可谓俗人不俗;语言生动幽默,弥漫着浓浓的津腔津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本单元生字的音形、文学常识。 2、 理解词语的含义。 3、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并认识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3、 品味重要的词语句子。 情感态度与世界观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教学重点 加强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教学难点 品味重要的词语句子。 课时安排:8节 云南的歌会 2节 端午的鸭子 2节 吆喝 1节 春酒 1节 世俗奇人 1节 综合性学习 1节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掌握譬如、 淳朴、酬和、即物起兴、龙吟凤哕、悠然自在、引经据典等词 2、 掌握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譬如、淳朴、酬和、即物起兴、龙吟凤哕、悠然自在、引经据典等词 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重点难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教法:调节教学法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沈从文想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二、自学释疑,扫清文字障碍。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三、训练操作: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要点提示: 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2.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急性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 3.研读探究。 1.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四人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四.反馈矫正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五.延伸迁移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 六.小结 我们对课文中这三处描写进行了探究,得出云南歌会文化历程千年而不衰的历史原因。这或许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民俗文化美的一种哲学解读。相信同学们经过这样的探究,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诚如于丹解读《论语》,易中天解读《三国》一样。 七.效果测试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迤西( ) 龙吟凤哕( ) 辟疫免灾 ( ) 胡哱哱( ) 即物起兴( ) 不犯忌讳 ( ) 2..给下列词语中的错字改错。 舒卷张驰_______ 辟役免灾_______ 既物起兴______ _ 蹲居其上_______ 循环无瑞_______ 暗然销魂_______ 3..在下列词语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 ______踞 情歌______和_____游自在 打铁_____桶 龙吟凤_____呼朋唤_____ 八.作业. 1.课外美美地去欣赏、学唱一首云南民歌。 2.收集一些身边的民歌民谣。 九. 板书设计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2、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 重点难点: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教法:调节教学法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检测字词﹑文学常识 二.自学释疑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所欣赏的语段,初步感知。 三、训练操作,研读探究。 1.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要点提示: 2.重点分析:第二小节的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文中的二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写。 找出第五小节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世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四、反馈矫正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 2.这里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 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 、________ 。 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五.延伸迁移: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学习课文中三种不同写作方法,把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把听到的民歌及其场景,结合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六.小结(由学生发言): 识记内容:1、沈从文的介绍2、课文精彩字句 领悟理解:1、赏析“山路漫歌”2、洋溢在课文中的美意 3、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感叹 七.效果测试 文具体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各有侧重,请分别选择三个场合不同的侧重点。 A.写唱歌的环境 B.写唱歌的场合 C.写唱歌的人 (1)山野对歌( )(2)山路漫歌( )(3)村寨传歌( ) 八、作业: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掌握苋菜、囊萤映雪、肃然起敬等词义。 2、 记住本课的文学常识。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苋菜、囊萤映雪、肃然起敬等词义。2. 记住本课的文学常识。3.理清结构,学习第一、二部分 重点: 理清结构,学习第一、二部分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 一:导人新课,出示目标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二.、自学释疑,出示问题,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 莫名其妙 籍贯 城隍 肃然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3.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方法:学生自读,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回答. 三、训练操作,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五 五、反馈矫正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蟾蜍( ) 蜈蚣( ) 门楣( ) 苋菜( ) 熏五毒( ) 腌腊( ) 囊萤( ) 车胤( )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藉贯_____________ 囊荧映雪_____________ 淹蛋_____________ 城皇_____________ 尤为不即_____________ 六.延伸迁移:端午,现在已经是一个节日的符号了,远不如国外引进的情人节,圣诞节那样深入人心。其实,人仅仅是端午,许多民俗风情已经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现象呢? 七.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八.效果测试 1.文中引用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请你写一段话,用上这句诗。 答: 2.中国古代留传下来许多苦读书的故事,除车胤“囊萤映雪”之外,请你再简要写出两例: 答: 九、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十.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棋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描写家乡端午节风俗,表现了 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 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十一.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3. 体味作者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自学释疑 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三段。 思考: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训练操作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反馈矫正 选择答案,分别选出各句的语言特色。 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文白夹杂,有淡淡的幽默。 (1)“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 ) (2)“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3)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 五、延伸迁移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六、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七.效果测试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与文章题目“端午的鸭蛋”是否脱节,对文章结构有没有影响? 八、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九、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棋 一、 端午风俗种种(7种) 二、 鸭蛋的名声、特色(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三、 端午的鸭蛋(络子、吃法) 十、教学反思: 18 吆 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 “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 教具: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二、自学释疑: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训练操作: (一)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3.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板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2)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四. 反馈矫正 完成研讨与练习1.2 五.效果测试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囿于( ) 招徕( ) 铁铉( ) 饽饽( ) 秫秸杆( ) 合辙( ) 支棱( ) 卤煮( ) 隔阂( ) 2.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囿于:(2)招徕:(3)隔阂: 六.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七、板书设计: 吆 喝 萧 乾 一、 引入(1自然段——3自然段) 二、 介绍吆喝(4自然段——10自然段) 1、从早到晚(5自然段——9自然段) 2、一年四季(10自然段) 三、评论(11自然段——14自然段) 九、教学反思: 19、春 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掌握家醅、一马当先、顾名思义等词义。 2、 记住本课的文学常识。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 教具:录音机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配乐朗诵:(打开音乐)相信有很多同学都熟悉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吧,会背的同学和我一起背一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大家都知道,通过这首诗余光中先生想表达对故乡对祖国的怀念。我想,远离故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思乡的感受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琦君,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和余光中先生有相同的经历。她的故乡在浙江,在故乡上过小学、中学和大学,而后去了台湾,时隔几十年她还是思念她的故乡,在她的很多文章里都有所反映,让我们一同来阅读她的《春酒》,看看她又是怎样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二、自学释疑 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课文, 1.指出生字词的读音。 气氛(fēn) 两颊(jiá) 煨炖(wēidùn) 枸杞子(qǐ) 薏草(yì) 斟酒(zhēn) 家醅(pēi) 2.文中那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行动方式表达出来的呢? 3、酒既然是作者思乡情感的寄托,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本文题为春酒,作者仅仅就是来写春酒的吗? 4.作者为什么选择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个生活场景来写呢? 三、训练操作 (一)、 请同学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 (二)、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请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 (三)、 小组汇报 研读小结:问: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明确: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明确:风土人情。(母亲、喝酒的事)这其实也是作者所说的家乡味。通过作者的细致描写,其中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 四.反馈矫正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挑剔( ) 家醅( ) 煨炖( ) 枸杞( ) 2.找出并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兴高彩烈________ 两浃红红________ 泡制________ 密蜂似的________ 故弄悬虚________ 挑刎________ 五.延伸迁移 写一段文字,表现你过年的欢乐。 六、课堂小结。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我们读了文章后,从作者的回忆中,我们似乎也跟着作者回到了她的童年,感受到作者家乡浓浓的风土人情味;那种浓郁的家乡情显现在字里行间。 现在我们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在音乐中,大家共同朗读课文的最后两小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七.效果测试 填空。 (1)《春酒》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选自《________》。 (2)琦君的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是以她的家乡——________________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幅________ 的朴实的生活图景。2001年,琦君把她过去写的26篇儿童故事整理起来,付梓出版。书名就叫做《________ 》 八、作业。“我”如法炮制,自酿了八宝酒,但儿子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听了儿子的话,“我”当时是怎样想的呢?请你用一段文字写出“我”当时的心理。 九、板书设计: 新年 情趣 酒 喝春酒 风土人情 思念故乡 (家乡味) 喝会酒 甜蜜 十、教学反思: 俗世奇人 冯骥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品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点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2、品味语言特点,方言的运用和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情节分析 语言品味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学生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再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泥人张”彩塑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对“泥人张”有一个直观、形象的初步认识。 二、自学释疑 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读,教师提问和引导探究,把握文章情节、人物、语言。 1. 作者简介 2.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 ,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3. 引导性提问——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八”各自“奇”在哪里? 4. 能力锻炼——他们各自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试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三、训练操作: 精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1、动手找自己欣赏的语句与大家共同赏析。 2、品味下面的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引导分析、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归纳小结。 四、反馈矫正: 1、提问:“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迁移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六、小结 本文主要以两位手艺人(泥人张、好嘴杨巴)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效果测试: 课后练习 2 八、布置作业 写一写你周围的“俗世奇人 提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这是一道学以致用的题目,有一定难度。首先要模仿得到位,而要避免生硬机械的模仿。因此,首先应使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其次,要把握文章只写一事的叙事手法;第三,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意选择,力求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特征展开描写。 九.板书设计 俗世奇人 冯骥才 泥人张 好嘴杨巴 人物奇 手艺奇 随意拿块泥就能捏得栩栩如生 把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 做派奇 面对羞辱应对从容 逢场作戏、八面玲珑、 以独特的方式还击 见风使舵、左右逢源 十.教学反思: 作文教案 题目: 我家乡的 节 主题:表现家乡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目标:1、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2、文中应有适当的场面描写或关于节日起源、传说故事、风俗习惯的叙述。 3、600字左右。 4、体裁自定。 课时:2节 过程:1、由对家乡的传统节日的了解导入,并展示目标。 2、指导写作 1、明确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并举例说明。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确定需用的表达方式。 场面宜用描写,节日的起源、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宜用叙述,表达感情、点明主题宜通过抒情、议论来进行。 4、场面描写注意事项:场面描写应根据主题需要确定内容的侧重点。 5、教师提问,师生共同探讨: 1、你知道家乡哪些节日的起源?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2、家乡过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家家户户准备年货,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贴窗花,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中秋节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 3、你知道家乡哪些节日的传说故事?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了我国的节日,它们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更丰富了你的见闻,增长了你的知识,更加激励我们为创建家乡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单元要求积累的词语,掌握文学常识。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品味重要的词语句子。 情感态度与世界观 了解并认识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 教学重点 明确每课的重点,并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重点问题研讨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时安排:1节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展示目标:课件出示 3、自学释疑 学生自主复习,完成目标(1)(2) 检测自学效果: (1)听写词语: 蹲踞、、熹微、譬喻、龙吟凤哕、门楣、苋菜、囊萤映雪、腌蛋、招徕、铁铉、囿于、隔阂、合辙押韵、家醅、顾名思义、发蔫、发怵、小抠、 (2)提问:解释词语 即物起兴、曾经沧海难为水、招徕、顾名思义 (3)文学常识填空: A《云南的歌会》选自《 》,体裁 ,作者 ,湖南凤凰人,现代 家、 家。 B《端午的鸭蛋》选自《 》,作者 ,江苏高邮人, 家。 C《吆喝》选自《 》,作者 , 家、 、 家。 D《春酒》选自《 》,作者 , (地名) 家。 E《世俗奇人》的作者是 。 四、训练操作 1) 问题研讨 (1)《云南的歌会》描写了哪三个场合的歌会?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波,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定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波,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3)《端午的鸭蛋》中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5)《世俗奇人》中“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幻灯出示思考题,小组讨论探究。 2、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五、反馈矫正 提问学生回答,明确每课的重点 《云南的歌会》人物描写;歌会形式 《端午的鸭蛋》闲适自由的风格;平淡有味的语言 《吆喝》时间顺序;结构;京白语言 《春酒》思乡之情;细节描写;人物特点 《世俗奇人》各自的“奇”;浓郁的天津风味,活泼幽默 六、课堂小结 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七、板书设计 复习第四单元 《云南的歌会》人物描写;歌会形式 《端午的鸭蛋》闲适自由的风格;平淡有味的语言 《吆喝》时间顺序;结构;京白语言 《春酒》思乡之情;细节描写;人物特点 《世俗奇人》各自的“奇”;浓郁的天津风味,活泼幽默 八、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四篇散文和五首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其中表现出的古代贤人的雅趣和志向,对中学生很有熏陶作用。 《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送东阳马生序》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学中,除了注重诵读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养成诵读的习惯 3、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读懂这些古诗文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和流利的背诵 2、积累文言语汇和文言句式 3、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注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流利的背诵 2、结合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常用的文言句式 单元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教学方法: 1、调节教学法 2、诵读法 3、赏析法 课时安排:9课时 具体篇目安排: 《与朱元思书》 两课时 《五柳先生传》 两课时 《 马 说》 一课时 《送东阳马生序》 两课时 《诗词曲五首 》 两课时 《 与朱元思书 》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2.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调节教学法。 五、教具准备: 风景图片 小黑板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方法: 调节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 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从网下载的浙江富春江的风景图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展示风景图片,学生讨论回答。) 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目标(口述目标) 三、自学释疑 1、教师布置自学任务: (1)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初读全文,注意语句的节奏、重音、停顿,掌握下列生字。(小黑板出示) 飘荡(dàng) 急湍 (tuān) 轩(xuān)邈 泠泠(líng) 经纶(lún) 横柯(kē) (2)掌握本文作者及出处。 2、生自学,师巡视指导,从中发现断句及读音之误。 3、教师补充作者简介: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4、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四、训练操作 大家在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后,我们共同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节奏、重音、停顿上进行指导。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朗读形式:(1)教师范读 (2)同桌对读 (3)男女生间读 (4)全班齐读 教师要注意每次读后及时进行纠正,经过反复朗读后达到熟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翻译,给大家六分钟时间,看谁的古文翻译能力最强! a学习形式:把全班分为四组,每组翻译一段 b教法指导: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教师板书重点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教师检查每组翻译情况,重点强调以上句子的翻译并检查掌握情况,评出优胜小组,以示鼓励。然后同桌互助进行全篇的翻译,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小结: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五、反馈矫正 教师出示小黑板,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给下列加横线的生字加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轩邈 横柯 2、断句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翻译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4、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教师预见,断句一题不免会出错,注意强调要根据句意来划分节奏,正确的应为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飘荡(dàng) 急湍 (tuān) 轩(xuān)邈 泠泠(líng) 经纶(lún) 横柯(kē) 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理解本文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上节我们学习了课文,这是一篇什么样的小品文?作者是谁?(学生回答)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我们要求大家背诵这篇美文,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背诵情况。(提问三名不同程度的学生,了解掌握情况并矫正错误) 本节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本文的内容,仔细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板书课题) 二、展示目标(口述目标) 三、训练操作 (一)请大家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教师巡视查看学生掌握情况,为下文引导和讲解做好准备。 教师预见: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 “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明确:(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板书 :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教师点拨: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教师点拨: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教师点拨:“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 4)“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教师点拨:夸张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教师点拨:化静为动。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写 了哪几种景物? 教师点拨: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教师点拨: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教师点拨: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 (三)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反馈矫正 按要求写出句子。 1.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学生在默写中可能会出错,教师要加以强调,让学生反复练习。 五、延伸迁移 我们在上期曾学过《三峡》一文,和本文相比,两篇有哪些共同之处? 教师指导:从美文的语言,尤其是骈文的特点和意境的角度来分析,赏读,进行总结。 结束语: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美,耳听天籁之音,深感物外之趣,希望我们有朝一日,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完成练习(一)(二)题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22.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含义。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口述目标) 三、自学释疑 1.学生自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小黑板出示)(6分钟) 嗜 辄 吝 褐 箪 汲 俦 觞 2、教师巡视指导。 3、检测生字读音 四、训练操作 同学们,这篇文章内容比较多,生字也较多,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第一步的朗读训练。 (一)、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 3、挑生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读错音,段错句的地方,及时纠正,并反复练习。 (二)、结合课注,疏通文意 1、生对照注释,翻译全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解决疑难。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疑难,并用小黑板出示重点词解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②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 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⑤衔觞赋诗 衔觞: ⑥亦不详其姓字。 详 : ⑦亲旧知其如此。 旧: ⑧ 或置酒而招之。 或:________ 置:___ 板书:翻译的重点句子 每有会意: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教师要明确以上重点词句的翻译,通过提问、同桌检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掌握。 五、反馈矫正 (发页子 ) ⒈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 ) ⑥颇示己志( )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2、解释词语 ①颇示己志。 颇:________ ② 亦不详其姓字 详 : ③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_____ ④或置酒而招之。 或:________ 置: 3、翻译句子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翻译:他安闲宁静,很少说话,不贪慕荣华富贵。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 翻译:他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③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解词:造:到;辄:就;期:希望、愿望 翻译:到(别人家里)喝酒就要尽兴,一定要喝醉。 ④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粗布短衣打着补丁,常常贫困到乏食的地步,却安然自若。 ⑤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翻译:从这话来看,他应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⑦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翻译:一边喝酒,一边做诗,用来使自己的心情愉悦。 学生做完后,同桌对改,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嗜”“俦”的字形,“颇”“或”的解释,要让他们及时纠正,并加以强调。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嗜 辄 吝 褐 箪 汲 俦 觞 每有会意: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理解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方法:品读法 一、复习导入 预设:课前检查文学常识,然后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 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大意,本节我们深入领悟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板书课题 二、展示目标(口述目标) 三、训练操作 (一)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内容:(用原文回答) (1)五柳先生的衣着是什么样的? 短褐穿结 (2)五柳先生的居住条件是什么样的?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3)五柳先生的饮食是怎么样的? 箪瓢屡空 (4)五柳先生的称呼从何而来? 宅边有五柳树 预见:以上内容在上节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出答案 (二)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教师点拨: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教师点拨: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教师点拨: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教师点拨: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教师明确: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结束语: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反馈矫正 填空题: (小黑板出示) 1、《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 生活 志趣 3、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生做完后,进行同桌对改,对易出错的五柳先生的志趣,以及第1、3题中的几个生字,要特别提出矫正。 语句默写中 六、延伸迁移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人格的高尚和学习方法上开拓思维。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附: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 性字、籍贯—— 无性字、无籍贯 家境————贫寒 习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 卓尔不群 志趣 好喝酒 (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 (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八、教学反思: 《马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 2、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 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教学重点: 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赏析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 磁带 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本文的“阅读提示”,了解“说”和“序”这些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读后,回答问题 教师补充: 1 “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奇巧而言辩。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序”恳切而意长。 二、展示目标(口述目标) 三、自学释疑: (一) 熟悉课文 a学生初读课文,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5分钟) 祗zhǐ 骈 pián 兹zī 矧shěn 尽粟一石sù dàn 董邵南shào 槽枥cáolì 慕义强仁qiǎng 恶知 wū感慨kǎi b领读。(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要强调) c自由读。 d接龙读比赛(两篇课文共6段,给每个组指定任务,每组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读错者坐下,后面学生接着朗读,直至读完全组应读段落。所用人数最少的组获胜。此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纠错使其更准确的掌握字词读音和句子节奏)。 e齐读。 (2)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人负责翻译几节,小组内依次发言,对有争议的或翻译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准备提交全班共同解决)。 2.交流疑难,共同释疑(尽可能发动学生)。 四、训练操作 1、翻译课文,每人都进行训练,达到掌握的目的 2、积累文言字词: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3).一词多义:(结合课后练习三) 3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教师点拨:比喻人才。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2)伯乐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比喻识人才的人。 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3).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 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4).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5).“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6)、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7).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小结: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五、反馈矫正(小黑板出示) ⒈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 粟( ) 外见( ) 食马( ) 祗( ) 2文学常识填空 韩愈,字 , 代著名 家,他的著作收在《 》里。 3、翻译句子 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4、回答下面问题 千里马指的是 伯乐指的是 文章用的写法是 这篇文章的意图是 本文的主旨句是 以活页形式发给学生练习,学生做完后,教师说答案,同桌进行对改,对错误及时矫正,再同桌检查过关 。 六、延伸迁移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结束语: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使人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七、布置作业 1背默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附:板书设计 《马说》 千里马 比喻人才 托物言志 伯乐 比喻识人才的人 寓意: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 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教学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序和赠序的不同, 2、了解省略主语的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习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教学方法:分析与赏读结合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步骤: 总第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序的文体 熟读课文 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苦难有时候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关于作者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代文学家。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志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四川省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君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作者、课题介绍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三、自学释疑(八分钟)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小黑板出示) 嗜学(shì) 砚冰(yàn) 逾约(yú) 既加冠(guān) 硕师(shuò) 叱咄(chì duō) 俟(sì) 负箧曳屣(qiè xǐ) 皲裂(jūn) 媵人(yǐng)以衾拥覆(qín) 2学生熟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3学生自释疑 教师巡视 提出疑问,小组解疑 四、训练操作 翻译课文,每个同学都要逐句翻译并达到掌握 教师明确下列重点词 1、1-2自然段掌握重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2、3-4自然段掌握重点词句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2)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3)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3、总结各种词类现象 (1)一词多义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 (来,连词) 和: 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谦和 冠: 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 战则请从 :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 两次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的,助词) 走送之 (代词,指借的书) 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 (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 (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表转折) 久而乃和 (顺承连词) (2)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4)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掌握文段的翻译,对各种词类现象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小结:这篇文章,作者自述少年时得书之难,求师之艰,刻苦攻读,终于有所成就。通过今昔对比,勉励马生珍惜良时,刻苦力学,以期有成。作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当然和今天不同,但仍很有启发。 五 反馈矫正 1《送东阳马生序》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写此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加粗词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既加冠(帽子) 执经叩问(磕头) B.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负箧曳屣(书箱,鞋子) C.持汤沃灌(热水) 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 D.录毕,走送之(跑)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3.选出加粗“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不敢出一言以复。 C.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D.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4.选出朗读停顿节奏划分不对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5.选出对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在两边站着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去邀请人家。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处在他们中间,略微有一点羡慕的意思。 C.侯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D.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因此我即使天资愚钝,也最终获得了学识。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 (2)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_____________ (3)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_ 以上练习以活页形式发给学生做,考察内容比较全面,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尤其是第4、5题。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重点句子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 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一词多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调节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检查背诵课文的情况 2翻译重点句子 通过上节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我们本节主要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学习的,我们能学到作者的哪些学习方法 板书课题 二、展示目标(口述目标) 三、训练操作 学生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2、太学生和我年幼时的求学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 教师点拨: 1、(1)、致书之难。 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4)、生活之艰。 比较点 我 同舍生 吃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 穿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感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教师点拨 比较点 我 太学生 吃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廪稍之供 穿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岁有裘葛之遗 住 寓逆旅主人 坐大厦之下诵诗书 行 行深山巨谷中 无奔走之劳 师 未尝稍降辞色 未有问而不告 书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结论: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本文最后一段表明了写作原因及目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 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 在教学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背景及时代,让学生深刻领悟其内涵。 四、反馈矫正 小黑板出示习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学生和我年幼时的求学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注意矫正第三题这种题型的解法,一定要理清。 五、延伸迁移 学了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当代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对比式的分析,激励学生在学习上要立志成才,能吃的起苦。 结束语: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拓展积累: 六、布置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补充:励志名言 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1、 一个有决心的人终将找到他的路。——英国谚语。 2、 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3、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4、 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司马光。 5、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格言。 6、 驶出避风的港湾,才能真正认识大海。——日本谚语。 7、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附: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一、嗜学、力学: 1.无书借书抄书──读书┐ 2.无师远访先达──求教├艰 3.求学过程艰苦──有得┘ 二、善学、勤学: 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师生态度 对比 ┐ 生:色愈恭,礼愈至 ├勤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生活情况 对比┘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昔日作者:借书抄书,奔走求师,生活艰辛,尊师力学 学习条件 对比 今日太学生:衣食丰足,学舍宽宏,有问必答,应有尽有 教学反思 :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方法:诵读与赏析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前三首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三首诗词的内容 教学方法 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 展示目标(口述目标) 三 自学释疑 下面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四.训练操作 同学们,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我们接着学习(二)《赤壁》。 1、自学释疑 自读诗歌,注意节奏及断句 2、训练操作 指名朗读《赤壁》。 思考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教师点拨: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四、反馈矫正(小黑板出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酬”的意思是___________,“乐天”是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烂柯( ) 折戟( ) 宫阙( ) 峰峦( )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4、《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 。 5、《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 学生做完后,及时进行对改,对容易出错的“戟”的读音和第五句的默写要特别指出,当堂矫正。 五、布置作业 背默这三首诗 附: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乐观精神 《 赤 壁 》 抑郁不平之气 《 过 零 丁 洋 》 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后两首诗词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 自学释疑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2.训练操作。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提问: ①什么语气? 教师点拨: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教师点拨: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教师点拨: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教师点拨: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自学释疑 查找资料,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要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 训练操作 小黑板出示问题: 1怀古之作离不开所在地的景物描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怒”写出了山河怎样的特点? 2、潼关是西都长安的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作者面对此景,心潮起伏。请联系诗句,说一说作者抒发怎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 (1)“聚”字写出华山飞奔而来之态、群山攒立之状;“怒”字写出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之势,这样描写突出了潼关的气势雄伟,地势险要。 (2)抒发了王朝更替的历史沧桑之感。作者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如今“都作了土”。纵有潼关天险,也守不住君王基业。 抒发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兴”百姓受营役之苦,“败”则受战乱之苦。王朝的更替给百姓带来的只有不变的痛苦。 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主旨,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3 反馈矫正 小黑板出示问题: (1)《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2)、《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 (4)、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看来,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第一、二题比较容易,第三题是难点,还有第五六是重点,学生如果掌握不大好,教师要抽出时间进行矫正后,要求学生记忆 4、延伸迁移:怀古诗往往借古伤今或讽今,回忆你学过的古诗词,举一例说明。 本题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古诗,便于根据主题进行分类,教师要让学生最大限度的练习。 结束语:通过本文五首诗词曲的学习,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五、作业布置:背默课文 附:板书设计 《 水 调 歌 头 》 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 《 山 坡 羊 潼 关 怀古》 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反思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彩屏显示) 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27.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朗读和背诵全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旬。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3)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难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居庙堂之高l则忧其民。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微斯人,I吾谁与归? 五、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 谪 属 淫 霏 樯 楫 冥 谗 偕 2.朗诵全文。 二、研习新课 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5.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7.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8.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10.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后讲“乐”。 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14.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28.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3.词语小结。 (幻灯展示。) (1)而 表并列 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 (2)也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五、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9.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时间: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投影。)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_.(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3种:(一)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六、自读小结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作业设计》。 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二、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3)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4)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l: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资料链接 1.陶渊明:《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祖茂,曾任武昌太守。父逸,曾任安城太守。太元十八年(393)任江州祭酒,元兴三年(404)为镇军将军刘裕之参军,旋又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之参军。义熙元年(405)任彭泽县令,在职81天,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诏征著作郎,称疾不就。今存诗辞赋一百二十余篇,多为归隐后作。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构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叙写归隐原因及隐居后的舒畅情怀。赋以《感士不遇赋》揭露时弊最深,鞭笞最力。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等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杂诗十二首》表现不负盛年、及时勉励的积极思想。《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怀抱,颇多慷慨悲愤之音。其作品也有明哲保身、及时行乐、人生无常之消极思想流露。艺术上兼有刚健豪放与恬静清淡的特色,而后者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其诗情感真切,意境淡远,语言质朴,在玄言诗统治晋代文坛时能独树一帜。其人、其文不合时尚,故不为当世所重。刘勰《文心雕龙》对其未作评价,钟嵘《诗品》仅将其列入中品。萧统为最早重视陶诗者,始编陶诗八卷,并为其作传及序,但《文选》所选陶诗不及谢灵运多。自唐始被重视,为李白杜甫所推崇。至宋,更受文人的普遍重视。清沈德潜评陶为“六朝第一流人物”。 2.《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3.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三十五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退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人蜀。严武再任四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4.《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