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7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 课件二
24 诗词五首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中国是一个泱泱诗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如星海的优秀诗篇。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诗词五首,探究其中的美点。 1.了解诗词作者及作品简况,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2.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诗歌意境,体会诗句的感情,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 饮酒(其五)》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 写作背景 结 庐 在人境 ( ) 而无车马 喧 ( ) 悠 然见南山 ( ) 飞鸟相与 还 ( ) xu ān l ú 一、读一读 y ō u hu á n 结 庐: 车 马 喧: 何 能 尔: 悠 然 : 相 与 还 : 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二、记一记 为什么能这样。 自得的样子。 结伴而归。 1. 快速浏览诗文 ,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歌的主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酒 陶渊明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街道, 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意,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2. 诗歌主题: 这首诗通过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分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1. 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第二层( 5 ~ 8 句 ): 描田园之景 。 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第一层( 1 ~ 4 句): 叙结庐之事。 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第三层( 9 ~ 10 句): 抒隐居之情。 点明主旨,作者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正的意趣。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一句中的 “ 见 ” 改为 “ 看 ” 或 “ 望 ” 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 “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看”“望”是有意而为之,与恬淡闲适的心境不符。 3.“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表现诗人辞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 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总结全篇) 1. 谈谈你对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的理解。 人物小结 2.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有关菊的古诗文名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元稹《菊花》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李清照《醉花阴》 饮 酒 无车马喧 心地偏远 采菊悠然 日夕飞鸟 生活宁静 内心恬淡 闲适自在 生命真谛 悠闲自得 景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 “ 诗圣 ”。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 “ 诗史 ” 。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 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 757 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 春望 》 。 写作背景 感时花 溅 泪 ( ) 家书 抵 万金 ( ) 白头 搔 更短 ( ) 浑 欲不胜 簪 ( ) ( ) d ǐ ji àn 一、读一读 s āo z ān hún 国 破: 感 伤: 烽 火: 不 胜 簪 : 国都(长安)陷落。 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二、记一记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 之乱的战火。 不能插住簪子。 1. 快速浏览诗文 ,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歌的主题。 1. 诗歌大意: 国都沦陷,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2. 主题: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感。 1.赏析诗句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中 “ 破 ”“ 深 ” 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一个 “ 破 ” 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 “ 深 ” 字写出了长安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连三月 ” 写出战乱时间之长, “ 抵万金 ” 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 家书抵万金 ” 成为千古名句。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一句诗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请说说你的理解。 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 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 2.结合诗歌背景和内容,分析诗人的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杜甫诗中的名句 1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 3.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4.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 《兵车行》 ) 5.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 《前出塞九首》 ) 6.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写 作 特 色 一字传神 情景交融 意境深沉 现实主义诗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 李贺作诗务求新奇,人称“诗鬼”。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写作背景 黑云压城城欲 摧 ( ) 甲光向日金 鳞 开 ( ) 塞上 燕 脂凝夜紫 ( ) 提 携 玉龙为君死( ) l í n cu ī 一、读一读 y ā n x ié 黑云压城: 城欲摧: 甲 光: 角 声 : 燕 脂 : 霜重鼓寒: 黄金台: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二、记一记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军中号角声。 即胭脂,色深红,指战场血迹。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相传战国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置黄金于其上,招揽天下贤上。 1. 快速浏览诗文 ,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歌的主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摧垮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长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阳的掩映下更加凝重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 2. 主题: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1.全诗共写了哪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2. 赏析诗句: “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1 .全诗 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请找出有关色彩的词语,分析其作用。 词语: “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 作用: 画面色彩斑斓,生动形象地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2 .分析 “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写法上引用典故。 “ 黄金台 ” 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古诗词中有关 “ 爱国 ” 的名句 1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3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4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雁门太守行 白天 黄昏 中夜 戒备森严 刻苦练兵 袭击敌人 报国决心 《赤壁》 杜牧(公元 803 -约 852 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 《 阿房宫赋 》 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 《 樊川文集 》 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 故后世称“杜樊川”。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 故后世称“杜樊川”。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写作背景 折 戟 沉沙铁未销 ( ) 自 将 磨洗认前朝 ( ) 铜雀春深锁二 乔 ( ) ji ā nɡ j ǐ 一、读一读 qi á o 折 戟 : 铁未 销 : 自 将 : 认前朝: 东风 : 周郎: 二乔: 指折断的戟。 销蚀。 二、记一记 拿,取。 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指火烧赤壁事。 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1. 快速浏览诗文 ,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歌的主题。 折戟沈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杜牧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泥沙中,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己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美丽的大乔、小乔,只有永远锁在铜雀桥里(历史形式将整个改变)。 2. 主题: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 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2. 试说说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1 . 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3 .这首的是如何做到 “ 以小见大 ” 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小见大 :( 1 )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 )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思想感情 :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2 .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积累杜牧的名句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春绝句》) 6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 赤 壁 兴感之由 借题发挥 非凡的史识,豪爽的气度。 《渔家傲》 李清照 李清照 ( 1084-1155 )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婉约派女文学家,济南章丘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作 品有 《 易安居士文集 》《 易安词 》 ,已散佚。后人有 《 漱玉词 》 辑本。作家人有 《 李清照集校注 》 。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写作背景 仿佛梦 魂 归帝所( ) 我报路长 嗟 日暮 ( ) 学诗 谩 有惊人句 ( ) jiē h ú n 一、读一读 m à n 星河欲转 : 帝 所: 殷 勤: 我 报 路长 嗟 日暮: 学诗 谩 有惊人句 : 九万里风鹏正 举 : 蓬舟: 指天快亮了。 天帝居住的地方。 二、记一记 情意恳切。 回答;叹息,慨叹。 同 “ 漫 ” ,空,陡然。 高飞。 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1. 快速浏览诗文 ,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歌的主题。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李清照 夜色将晓,满天云雾波涛中透出一线曙光,天河流转,成千的帆船在银河中飞舞。 好像梦魂已回到天帝住的宫殿。听到天帝说话,亲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自己虽说有才学,能写出惊人的诗句,可是现在日暮途穷,出路难寻。 但我不甘寂寞,还要像大鹏鸟一样高飞远举。风儿,请你不要停止,把我那像蓬草一样的轻舟,吹到渤海中三个仙山去吧。 2. 主题: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1.分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展现出的境界? 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 2 .结合句义分析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在词中的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 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情意恳切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向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苦难和心愿。 1 . “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 “ 嗟 ” 和 “ 谩有 ” 有什么表达效果? ( 1 )作者用此句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 2 ) “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词语写出当时社会动乱,文章无用的现实,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2 .结合诗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说说作者的思想是否消极? 不消极。作者的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此句写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积累李清照的名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夏日绝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醉花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一剪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如梦令》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武陵春》 帝语(过渡) 奔波 作诗 乘舟去三山 海天星河 理想的追求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 清·赵翼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