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8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 ‎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 关于消息 ‎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 ‎(3)通讯社: ‎ 中国——新华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 英国——路透社 法国——法新社 ‎ 日本——共同社 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 ‎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 ‎ 4、相关资料 ‎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kuì ) 歼灭(jiān ) 督战(dū ) 芜湖(wú )签订(qiān ) 取缔(dì ) 对峙(zhì ) 要塞(sài )‎ ‎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B )‎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 比喻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 ‎【合作探究】‎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 ,其作用是( ) (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 ‎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 ‎ ‎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0、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人的支援。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个批语: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持哪种意见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⑴⑵两题。( 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 ⑴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 ‎ ⑵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 ‎ ‎【精读精练】‎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                             ‎ ‎1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主题阅读】‎ 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 ‎ 本报讯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8、这是一篇( )。‎ ‎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 ‎19、“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 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22、相同点:‎ ‎23、不同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 生字词 ‎ 阌乡(   )    潢川(   )    鄂豫皖(            ) 绥靖(     )  阻遏(   )    管辖(   )   襄阳(    )  逃窜(    ) ‎ ‎2、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 人物: ‎ 地点:‎ 时间: ‎ 事件发生的原因: ‎ 经过与结果:  ‎ ‎3. 划分层次,了解结构: ‎ 第一层:‎ 第二层:‎ ‎ ‎ 第三层: ‎ 第四层: ‎ 第五层:‎ ‎【合作探究】‎ ‎4、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 ‎5、 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 ‎6、 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 ‎  ‎ ‎7、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中的比喻? ‎ ‎  【精读精练】‎ ‎(一)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8.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9.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10.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 ‎ ‎【主题阅读】‎ 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国际知名科学家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来京参加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的斯蒂芬·霍金教授等国际知名科学家。 ‎ 江泽民首先向霍金及在座的国际知名科学家表示热烈的欢迎。江泽民高度称赞霍金倾毕生精力,为科学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同时强调:中国政府十分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科学规律的发现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江泽民祝“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取得成功。 ‎ 霍金说,非常高兴在1985年访华后再次来到中国,中国在过去17年取得的巨大进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保持和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他表示相信,再过50年,中国有望成为领导世界科学的国家。 ‎ 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等会见时在座。‎ 参加国际弦理论会议和将于明天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外国专家丘成桐、爱德华·威滕、大卫·格罗斯和安德鲁·斯特罗明格等也参加了会见。‎ ‎11. 新闻结构:‎ 导语: ‎ 主体: ‎ ‎12. 读了这段新闻之后,你觉得中国政府对科技持什么态度?‎ ‎ ‎ ‎13. 针对科技发展,外国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宝贵意见?‎ ‎ ‎ ‎【能力提升】‎ ‎14.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15.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教(学)后记】‎ 二 芦花荡 ‎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 ‎【教学难点】 ‎ ‎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 1、 题目解读:‎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 2、 走近作者:‎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 ‎ ‎ ‎【自主学习】‎ ‎ 1、给加点字注音。‎ ‎ 疟( )子 寒噤( ) 仄歪( ) 阴惨( ) 泅( )着 飒飒( ) 悠闲( ) ‎ ‎2 《芦花荡》的作者是 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风云初记》 《荷花淀》)。‎ ‎3.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 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                                       ‎ ‎【合作探究】‎ ‎5、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 ‎6、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  ‎ ‎7、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 ‎    ‎ ‎8、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 ‎9、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精讲精练】‎ 阅读《芦花荡》“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至结尾。‎ ‎10、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 ‎11、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用文中的语言作答)‎ ‎                                       ‎ ‎12、以上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 ‎ ‎13、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 ‎                                      ‎ ‎14、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 ‎15、第二天二菱看到了老英雄的行为后,会怎样重新认识老头子?‎ ‎ ‎ ‎【主题阅读】‎ 我的父亲曾经为我苦了一生,把我养大,送我进学校,为了造屋子,买了几亩田地。60岁那一年,还到汉口去做生意,怕人家嫌他年老,只说五十几岁。大家都劝他不要再出门,他偏背着包裹走了。‎ ‎“让我再帮儿子几年!”他只是这样说。‎ 后来屋子被火烧掉了,他还想再做生意,把屋子重造起来。我安慰他说,三年以后我自己就可积钱造屋了,还是等一等吧。他答应了。他给我留下了许多造屋的材料,告诉我这样可以做什么,那样可以做什么。他死以前不久,还对我说:“早一点造起来吧,我可以给你监工。”‎ 但是他终于没有看见屋子重造起来就死了。他弥留的时候对我说,一切都满足了。但我知道他倘能再活几年,我把屋子造起来,是他所最乐意的。我听到他弥留时的呻吟和叹息,我相信那不是病的痛苦的呻吟和叹息。我知道他还想再活几年,帮我造起屋来。‎ 16、 本文围绕哪件事描写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中画横线句子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父亲为儿子做的事很多,你能写出两件事吗?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19、 提供原句和仿句的开头或结尾,要求仿写出与原句大致相同的句子。‎ 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 ‎ ____________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____,也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 ____。 ‎ ‎20、 下面语句有语病,找出并修改。 ‎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的战斗中,无数英雄无畏的医务工作者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泪的代价。‎ ‎ ‎ ‎21、研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食品浪费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的食品平均浪费率为5.1%,其中一般餐馆的食品浪费率为3%,饭店的食品浪费率为15.7%,结婚宴会的浪费率竟达到23.9%。严重的食品浪费现象让人瞠目结舌。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日本制定了《食品再生法》。‎ 日本各种资源都比较匮乏,自去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行《家电循环法》,节约资源已深入人心。 以《家电循环法》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日本政府又顺理成章节地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作为一个汽车大国,日本生产的名牌汽车销往世界各地,国内市场也很大。全国拥有七千多万辆汽车,每年淘汰上百万辆,如果驱车前往东京郊区,经常可以碰到废汽车堆积而成的小山。《汽车循环法案》的目的就是要变废为宝。‎ ‎ ‎ ‎ ‎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 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句:( )‎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在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 ,奔向东南去了。‎ ‎ A. 像一朵荷花 B. 像一条鱼 ‎ C. 像一片苇叶 D. 像一只鸟 ‎2、 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 ‎ 老头子浑身没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 A. 夸张 夸张 引用 比喻 B. 比喻 拟人 反问 比喻 ‎ C. 比喻 拟人 反问 没有 D. 比喻 夸张 设问 比喻 ‎3、“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此段表现了老头子什么心理状态?‎ ‎ ‎ ‎4、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 ‎(1)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 ‎(2)黑格尔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在几年之内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废墟。” ‎ ‎(3)普希金:“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一无所给”‎ ‎【合作探究】‎ ‎5、《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 ‎6、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 ‎7、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 ‎8、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 ‎9、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 ‎【精读精练】‎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0、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11、“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12、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1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14“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15、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主题阅读】‎ ‎ 一件小事 今年春节,我正在东京。便邀了两位日本教授一起去富土山。不巧的是,车刚开出东京,就开始下雪了。富士山去不成了。我们只好折道去箱根看看。当年鲁迅留学日本时,也曾到箱根去过。那是日本最著名的风景地之一。‎ ‎ 同行的两位日本教授,一位是国学院大学的芦田肇先生,他负责开车。另一位是中央大学的前田利昭先生,他曾在华东师大住过两年,而我们同校竟无缘相识。不过,这次旅途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却使我们彼此认识颇深,至少在我是这样。‎ ‎ 长途行车是免不了要吃东西的。我们除了停车喝咖啡以外,在车上也吃了一些点心。这是为了节约时间好赶路。东西吃完,免不了会留下一些废弃的纸袋之类。对于这种生活垃圾,日本人一般是在事后丢弃在专门的垃圾袋中。‎ ‎ 但这一次前田先生似乎不太愿意这样做。他把几个纸袋捏成一团,摇下车窗,一边把纸团扔向窗外,一边说:"我也学习学习中国人。"‎ 我这个中国人正坐在车上,当时所受到的被侮辱的冲击难以名状。我想我是不能沉默的,便对他说:"你对中国人的批评我是可以接受的,不过作为一个日本人,你的这种行为恐怕是对日本人的侮辱吧。"大概听出了我的语气中含有明显的不愉快,芦田先生在一旁赶忙说:"他太失礼了,太失礼了。"‎ ‎ 前田先生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我和他既是同行,也算是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谈天。可惜,我们互相之间并不真正了解。倒是通过这一件小事,我这一方面不能不对他有了切实的认识。那天的雪越下越大,但我们终于慢慢地上到了一座山的山顶。举目四望,白茫茫的一片。如果天好,站在这里是可以看到富士山的。现在,一切都被大雪遮蔽了。‎ ‎ 日本的气候变化无常,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尴尬的事。所以,每次外出总得有遭遇意外的心理准备。‎ ‎ 16、对"一件小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讲卫生的。 B在异国他乡,须时时保持心理戒备。 C. .认识到知人之难,即使是常在一起的同行、朋友也一样。‎ D.作者不仅谴责那些不友善的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倨傲态度,也期望中国人能自省、自强。‎ ‎17、本文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肖像描写 ‎18、概括前田先生的主要表现及其性格特征_____‎ ‎19、最后一段只是讲天气吗?你如何理解?结合文章中心谈谈。‎ ‎ ‎ ‎【能力提升】‎ ‎20、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 ‎ 【教(学)后记】‎ ‎ ‎ 三 蜡烛 ‎【教学目标】‎ ‎ 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 ‎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 ‎【教学重点】 ‎ ‎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 ‎ ‎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 ‎【知识链接】‎ 1、 题目解读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 2、 作者简介:  ‎ 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 ‎3、背景介绍:‎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 ‎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 ‎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 ‎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 ‎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 fú 晓( ) 揣在怀里( ) 颤巍巍( )  鞠躬( )‎ ‎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   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 ‎ A、闪耀 闪烁 B.闪耀 闪耀 C、闪烁 闪烁 D.闪烁 闪耀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      之苦的老妇人,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讴歌了         的深厚感情。‎ ‎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                                         ‎ ‎ (2)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                                        ‎ ‎                                        ‎ ‎【合作探究】‎ ‎5、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 明确:1.炮火(11)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      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      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 ‎6、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 ‎ ‎7、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 ‎8、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 ‎【精读精练】‎ 阅读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回答问题。‎ ‎9、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 ‎ ‎10、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 ‎ ‎ ‎11、这几段文字描写了老妇人的哪些细节?‎ ‎ ‎ ‎12、试揣摩文中描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 ‎ ‎【主题阅读】‎ ‎(一)‎ 生存的地方 ‎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 老友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 13、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 ‎ ‎14、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 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 ‎ ‎15、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 ‎ ‎16、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 ‎ ‎17、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 ‎ ‎(二)‎ 生死攸关的烛光 ‎ ‎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⑵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方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⑶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⑷ 轻松没有持续多久,中尉又把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⑸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此时此刻,那烛光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⑹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⑺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8、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 ‎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A. 严谨  B. 严峻  C. 严密D. 严厉)的搜查。‎ ‎19、 第⑸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 ‎(1)______ 。(2)______ 。‎ ‎20、 (1)“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 ‎(2)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______的态度。‎ ‎21、 (1)“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分别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夫人此时既______又______的复杂心理。‎ ‎(2)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 A、态度之蛮横凶恶 B、态度十分友善 C、表情十分可笑滑稽 D、眼神十分专注执著 ‎22、概括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① 伯诺德夫人 , 。    ② 小女儿杰奎琳 , 。‎ ‎23、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 的优秀品质。‎ ‎【能力提升】‎ ‎24、 揣摩例句的修辞特点,仿写一个句子。‎ ‎ 例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 ‎ ‎25、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 ‎【教(学)后记】‎ 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 ‎3、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 ‎【重点重点】 ‎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重点难点】‎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 ‎【知识链接】‎ ‎1、.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 ‎2、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 ‎3、圆明园: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 ‎,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 ‎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汉字。‎ chóu( )缎 晨xī( ) 箱qiè ( ) 瞥见( ) 赃物( ) 缀满( )‎ ‎2、说说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 (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 ‎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 ‎ ‎(3)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 ‎ ‎3、选出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4、本文作者雨果是19世纪 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他闻名世界的两部代表作品是《 》和《 》。 ‎ ‎【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1—4段: ‎ ‎5、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 ‎6、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及有 _________  ,罗马有____________ ,巴黎有   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  ‎ ‎7、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 ‎ 8、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 ‎9、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 ‎  ‎ ‎ ‎ ‎【精读精练】‎ 阅读“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回答问题。‎ ‎10、文中运用多个反语,冷嘲热讽,表达了对两个强盗的愤怒和谴责。请找出两个反语。‎ ‎ ① ② ‎ ‎11、“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句话活化了两个强盗( )。‎ ‎ A、凯旋而归的丑态 B、狼狈为奸的丑态 C、得意忘形的丑态 D、尴尬的丑态 ‎12、本段文字的中心是( )。‎ ‎ A、揭露额尔金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B、批评欧洲人把中国人当做野蛮人认识。‎ C、谴责侵略者掠夺中国,毁灭文明的强盗行径。D、谴责强盗们不应该放火销赃。‎ ‎【主题阅读】‎ 端 午 节 这 天 , 村 里 来 了 一 个招 工 指 标 。 ‎ ‎    老 李 头 合 计 了半 天 , 决 定 采 取 行 动 。 晚 霞 将 尽 , 他 拿 了 一 个 红 包—— 200元 钱 , 去 拜 访 姚 书 记 。 路 上 , 他 在 心里 骂 起 了 自 己 : 你 个 老 东 西 瞎 了 眼 , 去 年 为 啥 怀 疑 姚 书 记 挪 用 公 款 , 带 头 告 人 家 状 ? 最 后 水落 石 出 , 人 家 没 有 那 回 事 ,这 仇 ,人 家 能 不 记 ? ‎ ‎     姚 书 记 开 门 迎进 了 他 : “ 李 大 哥 , 我 刚 要 出 门 去 找 你 , 可 巧 , 你 来 了 , 明 天 让 你 儿 子 去 卫 生 院 体 检 , 咱 支部 决 定 让 他 到 化 工 厂 上 班 。”‎ ‎     “ 我 儿 子 ? ” ‎ ‎     “ 对 。 今 年 春天 你 住 医 院 花 了 一 万 多 块 钱 , 全 村 数 你 日 子 紧 。 ” ‎ ‎     老 李 头 眼 圈一 红 , 手 一 松 , 红 包 落 在 了 地 上 。 ‎ ‎13、请 各 用 一 句 话 概 括 出 这 篇 短 文 故 事 情 节 的 开 端 、 发 展 、 高 潮 和 结局 。 ‎ ‎(1)开 端 :                                            ‎ ‎(2)发 展 :                                             ‎ ‎(3)高 潮 :‎ ‎                                             ‎ ‎(4)结 局 :                                              ‎ ‎14、这 篇 短 文 衬 托 人 物 思 想 性 格 的 事 物 是                                       ‎ ‎15、这 篇 短 文 的 写 作 意 图 是                                             ‎ ‎ ‎ ‎ 雅 贼 我独自住在一套公寓里,因工作关系,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一日,半夜归来,发现写字台上有一便笺,内容如下:‎ 朋友:贸然闯入贵府,发现家徒四壁,是个读书人。仅借《金瓶梅》一套(二卷本)一阅,打扰了。另,在厨房炒了五枚鸡蛋吃,喝葡萄酒两杯。抽油烟机坏了,环境有所污染,抱歉。‎ 我身上的汗当时就下来了;急忙扑到书架前,那套《金瓶梅》果然不翼而飞,而‎35厘米的彩电完好无损,禁不住吐了一口长气。抽油烟机坏了有年余了,看看空酒瓶和碎蛋壳,真以为撞见了鬼。第二天一大早就买了一把防盗锁,这贼人若有书癖,我这几千册的宝贝还不让他给捣腾空了,到了单位跟同事一讲,众人皆笑,说我够幸运的,这贼心眼不坏,以后出门,在上留50元大洋,人家也不容易。‎ 经济拮据,大洋自然未留。两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写字台上凭空多出一摞书,顿时头如斗大。贼人果然来过,照例修书一封,全文 如下:‎ 朋友:二卷本《金瓶梅》完璧归赵,是洁本,甚无趣。贵单位书记李恒家也有一套《金瓶梅》五卷本,竖排,台北版,精华一览天余。看你喜藏书,请笑纳。李书记家还有美元8000、存折6本、各种有价证券数目惊人,除美元外,其余已寄检察机关,反腐倡廉,人人有责。另:换锁实属多余,防君子,不防小人,老话了,知识分子,应该知道这个。‎ 第二天兴致勃勃赶到单位,四下探访,书记果然已停职审查,原因不详。于是笑个不停。同事问我,仍笑而不答,同事便以为遇上了痴,随我疯去。‎ ‎16、阅读作品,回答下列问题。 ‎ (1) 文中两次全文引用贼人的书信,几乎占了全文三分之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 ‎ (2) 书记停职审查的原因是什么?‎ ‎ ‎ (3) 贼人再次到“我”家后,“我”为何“兴致勃勃”赶到单位“笑个不停“?‎ ‎ ‎ ‎17、印证作者特别爱书的心理描写的一句是 “ ”动作描写一句是“ ”(2分)‎ ‎18、结合本文,谈谈“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含义。(2分)‎ ‎ ‎ ‎19、看完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写出来,不超过100字。(3分)‎ ‎ ‎ ‎ ‎ ‎ ‎ ‎20、本文题目“雅贼”,从全文看对“雅”理解不正确的三项是( )(3分)‎ A、贼人很讲礼貌,偷了书还说“借”,而且还“完璧归赵”。‎ B、贼人偷吃了主人的鸡蛋和酒,还调侃地留下便笺,很有些文人的雅趣。‎ C、尽管是贼人,但对书有特别的研究和爱好。‎ D、对书有一定的了解,对读书有尊重,对腐败者有揭露的行动,是有文化品位的“贼”。‎ E、相比于社会上某些为官者的腐败,贼人的行为高雅多了。‎ ‎【能力提升】‎ ‎                                 ‎ ‎21.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电视机里传来了雄壮的国歌,屏幕上显现出那样鲜红的五星红旗。啊,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终于站起来了。它不再是那任人践踏的小草,而是一株苍翠挺拔的大树,它不再是 ,而是 。它不再是 ,而是 。 ‎ ‎22、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 ‎① ‎ ‎② ‎ ‎③ ‎ ‎23、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 ‎ 选 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 ‎【教(学)后记】‎ 五 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习目标】‎ ‎1、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 ‎2、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 ‎3、 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 ‎【学习重点】 ‎ 理解文章中心。‎ ‎【学习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 ‎【知识链接】‎ ‎ 1、走近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自主学习】 ‎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眼花瞭乱 不可明状 荒谬 憧憬 B、响彻云霄 头发班白 屏障 屹立 ‎ C、杀戮 荡然无存 赃物 荒谬 D、憧憬 月明风清 寒襟 张皇失错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 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 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写出了天气的恶劣。‎ 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3、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4、仔细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 ‎【合作探究】‎ ‎5、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 ‎6、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 ‎7、“他们杀了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芙蓉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感情?) ‎ ‎8、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 ‎9、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 ‎10、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 ‎ ‎【精读精练】‎ 阅读“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回答问题。‎ ‎11、 六十几位作家在一起讨论,作者为什么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 ‎    ‎ ‎12、 安格尔的诗“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    答: ‎ ‎13、. 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发言,态度有什么不同?‎ ‎    答: ‎ ‎14、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这表明了什么?(“他”是指西德作家明赫白)‎ 答: ‎ ‎15、从这段文字看,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    答: ‎ ‎1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生长在偏僻的山区,因而从小就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   B.她告诉我,近几年来,她时时刻刻不忘搜集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犯罪证据。‎ ‎   C.对社会深刻的观察,使他的批判往往独抒新见。‎ ‎   D.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 17、 “只要老老实实扪心自问,我们都可以找到出现警报的地方”这句话放置在下面文段中,最合适的一处是( )‎ ‎      ①人生就是如此。②被小石子打中,如果不能及时醒悟,一味置之不理,就会被砖块打中。③如果仍然执迷不悟,就会被大石头狠狠击中。 ④但我们还是会厚着脸皮说:“为什么老是我遭殃?”   ‎ ‎   A.①②句间 B.②③句间    C.③④句间 D.④句后 ‎【主题阅读】‎ 家书 ‎①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 ‎②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③“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我都好,务必立刻寄钱来!”菊一字一顿念出,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④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⑤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大学念书很忙,没功夫写许多话。”‎ ‎⑥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又喝一盅,瓶里的酒浅了些,延叔脸上也生动了些:“菊写,我说。”‎ ‎⑦菊趴到桌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⑧“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九只猪仔。今年价好,涨到七块,有卖头。卖猪仔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⑨“上个月,那只老黑母鸡被隔壁仔崽打断了腿。我心痛了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⑩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痛。叫哥在学校要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⑾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对你哥说说。”‎ ‎⑿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支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⒀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 ‎⒁“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归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式样还挺流行,城里都时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⒂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支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⒃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相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⒄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 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⒅信收到。钱就寄。‎ ‎18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 ‎ ‎19、⒄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 的心理是怎样的?‎ ‎ ‎ ‎20、⒅段与前文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 ‎ ‎ ‎21、延叔为什么要重写一封信?‎ ‎ ‎ ‎22、小说中的大学生是怎样一个人?试作简要分析。‎ ‎ ‎ ‎23、“我一切都好,务必立刻寄钱来”,一句话是否得体?为什么?如果不得体,请修改之。‎ ‎ ‎ ‎【能力提升】‎ ‎24、按照题目要求,发挥想象,扩写一个片断作文。  ‎ ‎  ①想象在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发生的这场杀戮的具体情景,如塞尔维亚人民的晚清抵抗、孩子们临死前的情景、纳粹的残忍凶暴,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断。  ‎ ‎  ②阅读课文这段文字,“纳粹在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了,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刻!’”香型课堂上的情景(那位老师的深情动作,纳粹士兵的动作),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  ‎ ‎  ③想象巴法尔给他父亲写信时的情景,把巴法尔的新扩展成300字左右的片断。 ‎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一、复习目标:‎ ‎1、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  理清五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思路。‎ ‎3、  掌握阅读叙事记叙文的方法,学会阅读一般的叙事记叙文。‎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复习内容:‎ ‎(一)   重要字词:、‎ ‎1、《新闻两则》: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2、《芦花荡》:尖利 能耐  悠闲   寒噤  阴惨   仄歪   央告   转弯抹角  月明风清   张皇失措 ‎3、《蜡烛》: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5、《亲爱的爸爸妈妈》:肃穆 荒谬  健忘 ‎(二)、作家作品:‎ 作家 国别 评价 代表作 注释 孙犁 ‎ ‎ ‎ ‎ ‎ ‎ ‎ ‎ 雨果 ‎ ‎ ‎ ‎ ‎ ‎ ‎ ‎ 西蒙诺夫 ‎ ‎ ‎ ‎ ‎ ‎ ‎ ‎ ‎(三)、课文比较:‎ 课文 主要内容 作品主题 语言特点 写作方法 ‎《新闻两则》‎ ‎ ‎ ‎ ‎ ‎ ‎ ‎ ‎ ‎《芦花荡》‎ ‎ ‎ ‎ ‎ ‎ ‎ ‎ ‎ ‎《蜡烛》‎ ‎ ‎ ‎ ‎ ‎ ‎ ‎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 ‎ ‎ ‎ ‎ ‎ ‎ ‎ ‎《亲爱的爸爸妈妈》‎ ‎ ‎ ‎ ‎ ‎ ‎ ‎ ‎ ‎(四)、阅读叙事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1、事件及主要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主题揭示:事件意义的挖掘及作者写作的动机。‎ 单元达标训练题 ‎90分钟 10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4分)‎ ‎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溃退(guì)    舀水(yǎ0)    白洋淀(dìng)‎ ‎    B.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àn)‎ ‎    C.寒噤(jī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    D.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ò)‎ ‎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 ‎    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 ‎    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 ‎    D.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 ‎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 ‎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 ‎           江阴要塞,      长江。‎ ‎    A.占有  牵制  封锁 ‎    B.占领  控制  封锁 ‎    C.占领  控制  封闭 ‎    D.占有  牵制  封锁 ‎   4.为下列一段文字所添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①没有仇恨②‎ ‎    没有愤怒③只有悲哀④只有记忆⑤只有警告⑥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⑤,⑥——    ‎ ‎    D.①:②,③、④;⑤,⑥——‎ ‎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 ‎    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    B.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    C.老妇人又捧起土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    D.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 ‎  6.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    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    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  7.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         ,          。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          ,         。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二、阅读(其中(一)12分,(二)13分,(三)21分)‎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⑤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⑦‎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⑧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1)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3)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 8.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2分)‎ ‎ 9.“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  答:‎ ‎10.“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  答:‎ ‎11.本段共15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①/②一⑧/⑨一15       B.①②一⑦/⑧一15‎ ‎  C.①/②一⑤⑥一⑥           D.①/②一⑨/⑩一⑩-15‎ ‎1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 ‎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13.本段中⑥⑦两句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    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 ‎    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 ‎(二)‎ ‎    ①“她挂花了!”‎ ‎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    “她挂了花!”‎ ‎    ②“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历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    ⑧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    ④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    ⑧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 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  “为什么呀?”‎ ‎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  ⑥“我没脸见人。”‎ ‎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  ⑦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⑧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 ‎ ‎14.“她挂花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1分)‎ 答 ‎15.第②段,老头子的身体为什么会往上“蹿一蹿”?(2分)‎ 答:‎ ‎16.“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 ‎17.老头子说“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与性格特点?(3分)‎ 答:‎ ‎18.第⑧段中加“.”的“偏偏”一词写出“老头子”怎样的心理?(4分)‎ 答:‎ ‎(三)‎ ‎    ‎ ‎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 ‎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 ‎ ‎ 19.“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分别是12类词中的     词和     词。(2分)‎ ‎20.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 ‎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2分)‎ ‎ ‎ ‎  21. 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  2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____________的态度。(4分)‎ ‎  2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__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又____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4分)‎ ‎24.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4分)‎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 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 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3分)‎ ‎ ‎ 三、作文(40分)‎ ‎  26.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藉;‎ ‎     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谊……‎ 请你以“有家真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 ‎ 参考答案 第一课 一、1、kuì jiān dū wú qiān dì zhì sài 2.B 3、D 4、比喻;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二、5.消息 西路军渡江的情况 6. ”一方面……” “另一方面……” 突出我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 7.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B、D 8.泄气 厌战 9.B、C、D 10、毛主席的批语用了比喻的修辞,先规距的学习模仿别人的楷书,才能自由的写好草书。很显然赞成A派意见。11、(1)美国对中国作出让步。(2)华盛顿对北京施加压力。北京对华盛顿的压力采取坚定的立场。对于北京的坚定立场美国作出惊人的让步。‎ 三、(一)12、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14、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15、“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16、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17、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18、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二)、19、引题 20、引题:英雄救人不留名 标题:受奖反遭人妒嫉 导语:第一段 主体:2-3段 21、引题及标题就是主要内容。‎ 二、1、略2、人物:中原我军 地点:南阳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百万兵力集中于徐州、汉口。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及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南阳蒋军弃城南逃。 ‎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歼灭敌人、南阳守敌。结果敌军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 ‎3、第一层,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胜利,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用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国民党军队 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回顾一年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表述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 ‎4、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5、明确:作者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争战,目的是证明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节节败退,我军走上节节胜利的道路。 ‎ ‎6、明确: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二是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三是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 ‎7、明确: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人民解放军在江淮河地区不仅壮大了队伍、巩固了根据地,而且深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人民中间深得民心。 ‎ ‎(二)8、C 9、B 10、 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介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 ‎11 、导语:第一段 主体:第二段 12、持积极支持的态度 中国政府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资源。13、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保持和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 第二课 一1、yào jìn zè cǎn qiú sà yōu 2. 孙犁 《荷花淀》3、A心理 B外貌 4.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 自信,自尊。5、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6、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动作。 7、外貌描写: ‎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语言描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 ‎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 ‎8、①具有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老头子将近60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理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 ‎ ‎②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 ‎③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 ‎④过于自信与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 ‎9、――过于自信与自尊;“过于”‎ 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10、白洋淀孤身杀敌。11、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12、抗日救国英勇无畏的孤胆老英雄形象13、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14、把战争的紧张气氛与白洋淀的诗情画意结合起来,表现了作者想极力淡化战争的惨烈而突出白洋淀的诗情画意的纯艺术美的追求。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愉快的情绪,此情此景,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 15、比如①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② 真是足智多谋呀。  ③ 不用枪,一个人对付十几个,了不起。④ 老同志不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他! 16、答:为儿子造屋。(2分) 17、为儿子造屋的愿望未实现,内心十分痛苦而发出呻吟和叹息。(2分) 18、答:养育“我”、送“我”进大学、买地造屋……(2分);无私的父爱等(1分)19、略20、(1)在“血与泪的代价”前加“付出了” (2)把“英雄”改为“英勇”或“勇敢”21、日本很注意节约资源,注重物资的再生,重视环境的保护,能用法律的手段强化执行。‎ 二1、 C. 2、 C.3、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伤心到极至,内疚到极点,他的心在受伤,他的心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4、【参考要点】:(1)历史上的成吉思汗野蛮、凶残,肆意掠夺,破坏人类文明。(2)电视连续剧美化了成吉思汗的形象,把他视作“壮士”、英雄。(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发现,也符合要求。)5、《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 ‎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 ‎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 ‎(1段)“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把白洋淀重重包围,我军处境异常艰难)。 ‎ ‎――“呆望”一词还可以看出敌人的束手无策;——“狠狠地往上钻” 象征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 ‎ ‎(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 ‎——表现老头子的身轻如燕,可用一种轻快、潇洒的语调来读。 ‎ ‎(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 ‎——‎ 天空的明净,用环境的宁静、优美来为下文所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铺垫。 ‎ ‎(13段)“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梁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去,她们长大成人了”  ‎ ‎——把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天边的北斗“也是一种暗喻,暗喻她们在党的光辉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 ‎(38段)“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 ‎——“用飒飒的风响”来形容老头子此时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头子心情十分沮丧。 ‎ ‎(55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咽气。”  ‎ ‎    ——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要出来洗澡,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 ‎(59段)“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 ‎    ——通过静来反衬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节。以静来写动。 ‎ ‎(60段)“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 ‎ ‎ 小结:《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那种凄惨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 ‎6、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因为 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 ‎7、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 ‎――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 ‎8、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 ‎9、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 ‎――‎ 二菱;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10、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11、“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12、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13、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14、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15、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16、A17、B18、随便扔拉圾,挟枪带棒的讥讽中国人。 19、既指迷蒙的大雪,又指在日本不时会遇到尴尬的事情,因此要时时保持心理戒备。20、略 第三课 ‎1、砾 竭 拂 chuāi chàn jū 2、A 3、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4、(1)表现了战争间歇时短暂的寂静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残酷。(2)“想”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矛盾,“摸”“揣”“爬”突出了老妇人动作的迟缓,年龄的衰老。这几个动词的使用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妇人身上特殊的勇气,使人产生深深的敬仰之情。‎ ‎5、明确:1.炮火(11)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      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      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 ‎▲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 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 ‎▲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 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 ‎▲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 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 三次写“爬”   ‎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 ‎▲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 三次写“跪”   ‎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 ‎▲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 ‎6、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 ‎7、明确: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 ‎8、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 ‎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9、表明蜡烛是老妇人的心爱之物,突出她对战士的爱。 10、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显得庄严肃穆。11、插蜡烛、点蜡烛、做屏障。12老妇人的心理:对战士的哀痛,对敌人的仇恨。13指18世纪海盗的后裔意思是像花园一样美好的地方14、照应了“无人的荒岛”,引出了“高大的房屋……活泼的孩子”15虽然这岛是无人荒岛,但我亲手把他建成乐园,我骄傲自豪啊16与老友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经历相比,他深感惭愧,因而说不出话来。他虽然富裕,却只是别人的雇佣,在小岛的主人老友面前,他当然自豪不起来17、略 18、 C。19、 (1)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遭破坏。(2)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20、 (1)你可以不用蜡烛。(2)粗暴(或:凶狠、凶恶)21、(1)夸张和比喻。紧张(或:担忧,惧怕)憎恨(或:仇恨)(2)A。22、 ① 取出油灯,吹熄烛蜡;② 推说睡觉,拿走蜡烛。23、 机智  勇敢(或:英勇,勇于牺牲)镇定(或:沉着)。24、句子运用博喻手法,由本体+两个喻体组成。25、(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第四课 ‎1、绸 曦 箧 piē zāng zhuì 2、(1)文明人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何来“文明”?野蛮人饱受文明人的欺压与凌辱。两相对照,自诩为文明人的英法联军何来“文明”?类似反语的用法,是雨果对侵略者的愤怒谴责。(2)这正是雨果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不是人民,而是治人者——政府。鲜明的立场,表现了雨果是人民的雨果。(3)好一个“我证实”,其凛然之气、无畏的精神,让人折服。3、D 4、 法 《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默读课文1—4段: 5、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 ‎6、(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7、总评:“世界奇迹”; ‎ 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 ‎②具体讲园中之物; ‎ ‎③耗费了巨大劳动; ‎ ‎④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 ‎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 ‎ 8、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 ‎9、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 五、重点研读: ‎ ‎     10、①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11、C。12、C。13(1)开端:村里来了个招工指标。(2)、发展:老李头去给姚书记送红包。(3)、高潮:姚书记决定把招工指标给老李头的儿子。(4)、结局:招工指标给老李头的儿子。14、红包  15、歌颂农村基层干部不计恩怨、秉公办事16、(1)是叙述情节的需要,更是突出贼人“雅”的需要。 (2)他家美元、存折和数目惊人的各种有价证券,深感反腐倡廉人人有责”的“贼人”将所窃的证据寄到检察机关。(3)有多种原因:a贼人的留言和行动让“我”感到有趣;b“我”并没有损失什么;c“我”急于想看书记的结果;d“我”了解书记被停职审查的原因,但又不便说出。(只要能答出任何两点即可)17、心理描写“这贼人若有书癖,我这几千册的宝贝还不让他给捣腾空了”。 动作描写的“急忙扑到书架前”。18、象“书记”那类小人,不管采取什么措施他都 依然能占国家的便宜,岂止一把防盗锁就能解决问题吗?真正的君子,是无需防备的。 言之有理即可。19、抓住两点(1)揭露的主题方面,(2)自己的实际行动方面。20、A B C21、略22、略23略 第五课 ‎1、C; 2、B;3、B;4、全是”一词说明纳粹杀害的都是手无寸铁的普通市民,强调了作者的悲愤之情1、萨特说到,克拉库耶伐次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那一段残酷的历史,一天之内,纳粹杀死了7000人,其中包括300名孩子,鲜血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被残杀者临死前的哀号仿佛就在我们耳畔回响。大屠杀惨绝人寰,历史是沉重的,记忆是沉重的。面对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课文中写到一位不愿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老师,就是一个例子。这一方面的记忆又是美丽的。 ‎ ‎2、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是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个画面。这样开头让读者一上来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 ‎3、“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 ‎4、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各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各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 ‎5、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 ‎6、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趋势,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5、示例: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二战内容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6、作者从选材上体现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所以选择了中国作家、西德作家、日本作家等有代表性的作家发言。7、黑色是最不明亮的颜色,而在这里“黑色”都“太明亮了”。作者以一种对比的方法来表现那场屠杀的惨无人道以及对那场屠杀的发动者的憎恨和对受害者的同情。全句的意思:灾难、悲哀在这儿也太突出了。8、西德作家是真诚的忏悔,日本作家是自私的狡辩。9、大家因为明赫白的态度非常诚恳,握手表示对他的谅解、宽恕和尊重。 10、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是潜伏的新的危险。11B. 12、C 13、景物描写 烘托和渲染了一种欢乐祥和的春节前的喜庆气氛;和下文对比。14、动作描写 儿子的做法让延叔感到非常失望,心里难受,吃饭也味同嚼蜡。‎ ‎15、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16、因为延叔感到儿子不体谅父母,有点气愤,想用短信教育一下自己的儿子。17、那位大学生出身与贫苦的农民家庭,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就乱花钱,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不关心家中的事情,只知道向父母伸手要钱。18、不得体。因为读信的是父母,儿子的信的语言决不能够用命令的口吻“务必立刻寄钱来”。可以改成:如果可能的话,请给我寄些钱过年。‎ 单元达标答案 ‎1.C 2.B 3.B 4.c 5.A 6.B 7.略8.第l段第一句。  9.“均”是全”的意思,突出我军渡江的气势。  lO.不能。删去后,是否包含九江就不情楚了。  11.A 12.主观原因: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客观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13.D 14.负伤,受伤15.因为听到菱花受伤的话感到意外和懊恨自己的大意和过于自信。  16.烘托了老头子的心理,因过于自信而让别人受伤觉得丢了脸。  17.特别讲究自尊和面子。  18.写出老头子的懊丧与悔恨。  19.名   形容20.c 21.  (1)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就遭破坏。  (2)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2.你可以不用蜡烛。  粗暴23.夸张紧张憎恨凶恶24.取出油灯,吹熄蜡烛推说睡觉,拿走蜡烛25.机智、勇敢、镇宗(或沉着) 26.略 六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1、 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2、 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难点】 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 ‎2. 走近作者 ‎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相关资料 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4、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 课文选自 集《 》,作者鲁迅,原名 。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 ) 惧惮(  )  粗拙(  )  掷(  ) 震悚( )‎ chuāng( )疤 孤shuāng( ) jié( )问 pī( ) 雳 ‎3、明察秋毫(辨别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 绰( ) 灸( ) 拙( ) 帖( ) 既( ) ‎ ‎ 悼( ) 炙( ) 绌( ) 贴( ) 即( ) ‎ ‎4、选词填空 ‎ 我想我 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 不放炮, 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 A.也 更 又 B.又 也 更 C.更 也 又 ‎5.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 ‎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   (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   (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  (询问、责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张开、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摆成 、摊成 )一个“大”字, (挤、压)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烘、烤)得那么热。‎ ‎【合作探究】‎ ‎6.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7.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8.、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精读精练】‎ ‎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 ‎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 ‎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 ‎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 ‎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 ‎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 ‎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9、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  ‎ ‎10、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   ‎ ‎11、“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 ‎ ‎12、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的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13.指出上文所叙事情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 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 ‎14.主要人物:______‎ 用文中词语填空。‎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对他们说话时的______。‎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 ‎15.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16.“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17.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18.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玻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那,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选自小小说《伞》)‎ ‎19.本文运用的叙述方法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20.本文以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 的事。‎ ‎21.“大汉”“面带歉意”的原因是 _____ ;姑娘却朝“大汉”“感激的笑了”的原因是 ______。‎ ‎2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想一想:“大汉”为什么要“欺骗”盲人夫妇,乘客们为什么又“都善意的笑了?”‎ ‎23.本文的情节,可以分为“震飞玻璃”→“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24.联系全文,可见文章结尾处的“暖意”指的是 ______。‎ ‎【拓展提升】‎ ‎25.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段不超过300字的小短文写下来。‎ ‎【教(学)后记】‎ 七 背影 ‎【学习目标】 ‎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学习重点】‎ 1、 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 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学习难点】作者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角度。‎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背影”上面能表现如山父爱,这是作者独出心裁之处,也是情之所至的神来之笔,只要你留心,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传世经典。‎ ‎2.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相关资料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   狼jí________ chóu__________躇   蹒跚_________‎ ‎   琐屑________   颓唐___________   diàn_________记 ‎2.根据意思写词语。 ‎ ‎   细小而繁多的事。               ( )‎ ‎   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 )‎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 ‎3.“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中,“聪明”的意思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用法的词语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仿照下面的句子,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   如果说母爱是母亲手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5.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几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6.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 ‎      ‎ ‎7.文章2、3、4、5自然段是不是太罗嗦了?能不能把它们写简略些?为什么?‎ ‎     ‎ ‎8.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定”改为“说过”好不好?‎ ‎    ‎ ‎9.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任选一句作简单的分析。‎ ‎   ‎ ‎10.“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攀”字用得好,你能体会出来吗?试着体会这一句中的其他动词。‎ ‎ 11.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    ‎ ‎ 1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心里真的轻松吗?‎ ‎  ‎ ‎【精读精练】‎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2>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4>我赶紧拭干了泪。<5>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6>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7>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8>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9>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0>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1>过了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12>我望着他走出去。<13>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1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 13. 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句话?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 <1><3><6>              B. <6><7><14>           ‎ ‎ C. <1><3><14>            D. <1><6><14> ‎ ‎ 14. 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 ‎    A. 父子情  B. 父亲的背影   C. 惜别   D. 买橘送别 ‎ ‎15. 文中加点词语“蹒跚”和“努力”能否分别换成“慢慢”和“吃力”?为什么?  ‎ ‎  ‎ ‎16.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 ‎    第4句: ‎ ‎    第8句: ‎ ‎  ‎ ‎  17. 文段最后一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再”字用得好,为什么?  ‎ ‎  ‎ ‎  18. 我们常常为母亲深情细腻的爱而感动,但常常对父亲如山之爱体会不深。读了此文,请仿照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在横线上仿写句子,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 ‎    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  ‎ ‎    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主题阅读】   ‎ ‎ 儿女〈节选〉‎ ‎   朱自清 ‎   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 ‎   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么?我的便是那一类的“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 “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 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吃饭而外,他们的大事便是游戏。游戏时,大的有大主意,小的有小主意,各自坚持不下,于是争执起来;或者大的欺负了小的,或者小的竟欺负了大的,被 欺负的哭着嚷着,到我或妻的面前诉苦;我大抵仍旧要用老法子来判断的,但不理的时候也有。最为难的,是争夺玩具的时候:这一个的与那一个的是同样的东西,却偏要那一个的;而那一个便偏不答应。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论如何,终于是非哭了不可的。这些事件自然不至于天天全有,但大致总有好些起。我若坐在家里看书或写什么东西,管保一点钟里要分几回心,或站起来一两次的。若是雨天或礼拜日,孩子们在家的多,那么,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的事,也有过的。我常和妻说,“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有时是不但“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在进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时候!‎ 我的朋友大概都是爱孩子的。少谷有一回写信责备我,说儿女的吵闹,也是很有趣的,何至可厌到如我所说;他说他真不解。子恺为他家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圣陶也常常为孩子操心:小学毕业了,到什么中学好呢?——这样的话,他和我说过两三回了。我对他们只有惭愧!可是近来我也渐渐觉着自己的责任。我想,第一该将孩子们团聚起来,其次便该给他们些力量。我亲眼见过一个爱儿女的人,因为不曾好好地教育他们,便将他们荒废了。他并不是溺爱,只是没有耐心去料理他们,他们便不能成材了。我想我若照现在这样下去,孩子们也便危险了。我得计划着,让他们渐渐知道怎样去做人才行。但是要不要他们像我自己呢?这一层,我在白马湖教初中学生时,也曾从师生的立场上问过丏尊,他毫不踌躇地说,“自然啰。”近来与平伯谈起教子,他却答得妙,“总不希望比自己坏啰。”是的,只要不“比自己坏”就行,“像”不“像”倒是不在乎的。职业,人生观等,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定的好;自己顶可贵,只要指导,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便是极贤明的办法。‎ ‎   ‎ ‎19.朱自清亲情散文贮满一种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在《背影》中朱自清以儿子身份写父亲,在《儿女》中以父亲身份看儿女。身份不同,真情却同样。通读全文,找出能体现朱自清爱子之情的细节1~2处,并作点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文中画线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本文和《背影》一样,都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构思精巧、严谨和谐的结构美。《背影》以“背影”为线索,难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结构严谨。试着按上述思路,分析本文的结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2.阅读下面的资料,结合本文及《背影》,说说你对朱自清的印象。‎ ‎ ⑴‎ ‎、朱自清父亲是朱小坡。朱自清的四儿子朱思俞说,他对父亲的的记忆既清晰又陌生,清晰是因为他第一次见到父亲已经13岁;陌生是因为他与父亲在一起只有三年。‎ ‎⑵、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一个歌手答出《背影》作者是朱自清,但张冠李戴把这个“背影”说成鲁迅。‎ ‎⑶、毛泽东在《别了 司徒雷登》中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拓展提升】‎ ‎   母爱如温暖的怀抱,父爱像巍峨的大山。爱的表现形式不同,每一份爱的本质却是相同的。每一位父亲,不管是穷是富,都怀有一颗慈爱的心,爱子女,爱家庭,爱工作。用他并不宽厚的臂膀尽力撑起一片温情的天空……‎ ‎   重读《背影》‎ ‎   记得第一次读朱自清的《背影》是初中时代。还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扶了扶镜架,对我们再三强调:“`蹒跚`二字是`父亲`为生活奔波忙碌大辈子的真实写照,具有深刻含义。”当时我并不是冷血,对此除了笨拙之感外,并没有应有的感动。兴许,年纪小,不懂吧。‎ ‎   高中时代,离家远了。每个星期日,父亲都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镇上乘公车。路并不太远,却并不好走。隔着运河,也架了一座大桥。每次到了上桥的时候,父亲总是叫我坐好了。然后就猛踩几下,上去了。我坐在父亲背后的书包架上,有些不安,分明感到父亲在喘息,车子在晃动。有 好几次我都要求下来走,父亲总是说:“万一赶不上车子,又得等上半个钟头。”每次我都只能眼望父亲的背影,品味心中那分激动。‎ ‎   车站上的父亲,就如游子旁送别的慈母,唠叨着:“在学校里吃饱了,要穿暖了……”而我听着这几百年不变的台词,有些厌倦。‎ ‎   每次父亲都要等车开动之后才离去,而我也只偶尔见到他模糊的背影,更多的是他还未平复的喘息。‎ ‎   再次读《背影》是前几星期,偶然一次在借书时,翻到了那篇《背影》泛黄的书页,就如我的记忆那般陈旧,却又像我的感动那般真挚。普通的黑体楷书,一字字犹如刻在岩石上,不可磨灭,又如画在纸上,栩栩如生,那般真实,一字一字翻开了泛黄的扉页。“蹒跚的步履……”似乎又听到了父亲的喘息声,见到父亲猛踩几下,上去了。如今想起父亲的唠叨,真的字字真言,比徐志摩的诗更感人,比王菲的歌更动听。‎ ‎   父亲并没有为我翻过月台去买橘子,而父亲的背影也是时时出现,父亲的形象渐渐高大………‎ ‎ 23.这篇文章与《背影》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请分别写出一点。你可以从感情、结构、语言、细节等方面去体会比较,还可以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说。‎ ‎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 ‎ ‎ 24 .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  ‎ ‎ 据报载: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看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外貌或一连串的动作,100字左右。‎ ‎   ‎ ‎  26.下列诗句哪一句可体现父母爱子之情?有些诗句是你没有学过的,你可以猜一猜。( )‎ ‎ 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⑵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⑷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27.读完背影,做完以上题目,你一定想对父母说些什么,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并把它说给父母听,爱要说出口。‎ ‎   ‎ ‎   【教(学)后记】‎ 八 台阶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学习重点】‎ 1、 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 2、 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写法。‎ ‎【学习难点】“台阶”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在本文中是屋主人地位的象征,人都有获得社会地位的需要,所以造一幢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是文中父亲最大的心愿。‎ ‎2. 走近作者 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小学老师》、中篇小说《抒情年代》、长篇小说《传世之鼓》、剧本《天下粮仓》、《卧薪尝胆》等。‎ ‎3.相关资料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他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作品中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自主学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凹凼(ào) 烦燥(zào)    B.尴尬(ɡān ɡà)阴凉(yīn) ‎ C.卵石(luǎn) 揩一把(kǎi) D.砌缝(qì) 舀米(yǎo) ‎ ‎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 ‎3.解释加点的词。 ‎ ‎(1)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 ‎(2)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 ‎(1)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 ‎(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 ‎ ‎(3)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 ‎ ‎(4)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合作探究】‎ ‎5、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6、“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哪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老是摇来晃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的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 ‎7、第21段中父亲放鞭炮的神情有什么特别?为什么会“露出尴尬的笑”?‎ ‎8、第26段中,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9、第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回来时,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 ‎10.怎样理解父亲的形象?‎ ‎【精读精练】‎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1、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 ‎ ‎ ‎12、 有人对坐在新台阶上的父亲问,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为什么父亲回答错了呢?‎ ‎ ‎ ‎13、为什么“我和母亲都惊了惊”,却还要“尽力保持平静”?‎ ‎ ‎ ‎ ‎ ‎14、 归纳这几段文字的思想内容。(20字以内)‎ ‎ ‎ ‎【主题阅读】‎ 一张车票  ‎ 她带着母亲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教管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 ‎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_‎ ‎ ‎ ‎ 这时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 ‎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 ‎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 ‎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 ‎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角闪动着泪花,语言是那样地凝重。 ‎ 她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文章,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 ‎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 ‎ ‎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 ‎ “ ”年轻的母亲说道。 ‎ ‎15.在第二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 A.一条闪光的皮鞭 B.一根粗大的绳索 ‎ C.一张巨大的罗网 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 ‎ ‎16.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 ‎ ‎ ‎17.在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上你认为最合理的人物语言。 ‎ ‎18.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   ) ‎ A.家长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犯大错误 ‎ B.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否则会自尝苦果 ‎ C.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从小遵纪守法 ‎ D.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作出好的榜样 ‎【拓展提升】‎ 父亲的期望 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的毕竟是一个“低等”‎ 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希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这时,我总是似懂非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不久,我便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管自己念书。”‎ 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太寒伧,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却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鞋柜里最便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并从找下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子念书!”‎ 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了,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哭了。‎ 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的深切期望!‎ ‎——父亲,走好!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 ‎19.文中写父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这里的“风风雨雨”能不能改成“风雨”,为什么?‎ ‎ ‎ ‎20.文中写父亲“从找下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其中“折了几折”这个细节的作用是什么?‎ ‎ ‎ ‎21.“寒伧(chen)”的意思是什么?‎ ‎ ‎ ‎22.文中写“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好像很轻松”说明了什么?‎ ‎ ‎ ‎23.文中写“(父亲)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了,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这里的“吃力”说明的是下项中的哪一项( )‎ A.我太累了。 B.我不愿父亲离开我。‎ C.我内心的难受和激动。 D.我急着上学。‎ ‎24.本文题目是“父亲的期望”,但文中大多用“希望”:“他仅有的希望”,“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希望我能胜过他”,“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等等。试说说“期望”与“希望”的异同及其用法。‎ ‎【教(学)后记】‎ 九 老王 ‎【学习目标】‎ ‎1、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探究本文线索分明、顺序清晰的写法  ‎ ‎3、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爱心、同情心。‎ ‎【学习重点】‎ 1、 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2、 体会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老王》写于1984年。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写出了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同时,作者提示我们: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 ‎2. 走近作者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3.相关资料 本文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在那荒唐动乱的年代,人性被抹杀殆尽,但老王和作者身上所发出的人性的光辉却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愧怍( ) 攥( )着 滞( )笨 伛( )偻 骷髅( )( ) 眼翳(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荒pì( ) 取dì( ) huánɡ( )恐 tā( )败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 老实:‎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老实:‎ ‎4.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 ‎ ‎②我谢了他的好香油和大鸡蛋 ‎ ‎(2)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 ‎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 ‎【合作探究】‎ ‎5.“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表达了什么意义?‎ ‎                                                                            ‎ ‎6.老王像僵尸的这段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                                                                            ‎ ‎7.老王送我们香油和鸡蛋,我为什么“强笑”?‎ ‎8.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9.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0.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 ‎【精读精练】‎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 )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1.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 ‎12.解释下列词语 ‎(1)镶嵌:‎ ‎(2)滞笨:‎ ‎(3)愧怍:‎ ‎ 13.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 ‎ ‎14.从上文哪段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老王帮助?‎ ‎ ‎ ‎15.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16.“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17.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主题阅读】‎ ‎ 汪 大 娘 ‎ 张中行 ‎ ‎ 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人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李家是汉族,夫妇都是进士之后,门第不低。不过不管门第如何高,这出身总是旗人下的皇帝所赐。而今,旗下人成为用人,并且依世俗之例,呼家主人夫妇为老爷、太太,子为少爷,女为小姐,子妇为少奶奶,真是翻了天,覆了地。‎ 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了。‎ 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①,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用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了。‎ 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②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选自《语文读本》,已修改) ‎ 注:①[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比喻有才能的人遭人嫉害。怀璧,怀藏美玉。‎ ‎②[黍离、麦秀] “黍离”、“麦秀”是哀伤家国昔盛今衰的意思。“黍离”出于《诗经·黍离》,周朝官吏经过故都缟京,看见残破的宫殿里长满了高粱黍米,遂写了这首诗。“麦秀”出于《尚书》,商亡,微子路过殷都,昔日繁华之地已成为鸟兽乐园,遂作《麦秀》。‎ ‎18.作者说“很多大手笔写大人大事,我偏写小人小事”。他写了汪大娘的哪些“小事”?试分条概述。‎ ‎19.文中有关李家的长媳张玉婷评说汪大娘的文字,如若删去,好吗?‎ ‎20.简要分析“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这句话的含义。‎ ‎21.十几年后,“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回答。‎ ‎【拓展提升】‎ 阅读《老妪》一文,回答问题。‎ 老  妪 ‎(1)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做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2)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3)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4)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 ‎(5)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6)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7)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8)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9)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10)“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11)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12)儿子仰脸看我。‎ ‎(13)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14)而公园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15)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22.阅读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子,回答:‎ ‎(1)“我”“不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产生“体恤”和“怜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3.第⑨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中的________描写。结合全文思考:这样描写老妪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找出文中分别描写两位老人的目光且前后呼应的句子,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我”为什么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后来,“我”为什么又觉得自己的行为很“猥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你会同情和帮助那些不幸的人吗?你曾经这样做过吗?谈谈您的感受和经历。‎ ‎                                ‎ ‎                                ‎ ‎【教(学)后记】‎ 十 信客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重点】‎ 1、 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2、 学习信客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难点】品味本文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尤其是要准确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文中的信客是上个世纪初,将近一百年前的邮递员。信客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卑微低贱的职业,是又苦又累充满血泪艰辛的,可我们的主人公却咬着牙虽疲惫但坚定地走了下来,一路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就来跟随余秋雨,走进信客的故事,去阅历他凄苦而美丽的人生。‎ ‎2. 走近作者 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 ‎3.相关资料 本文语言质朴典雅又能让人浮想联翩,世情变幻、人生感慨都熔铸在单纯朴素的描述中。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警僻而畅达的特点。‎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唏嘘(  )(  ) 诘问(  ) 伎俩(  )(  ) 嫉妒( huì( )气 噩耗( ) 猝然( ) bá( )涉 颠pèi( ) ‎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   接济   噩耗   低媚顺眼(   )‎ B.唏嘘   希罕   呵斥   风尘苦旅(   )‎ C.诘问   伎俩   颠沛   穷愁了倒(   )‎ D.焦灼   吊唁   鸡零狗粹  长途跋涉(   )‎ ‎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闯码头:      ‎ 吊唁:      ‎ 穷愁潦倒:‎ ‎4.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 ‎【合作探究】‎ ‎5.合作研讨:用一个字概述信客工作的特点,分析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心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 ‎6、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7、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 ‎8、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精读精练】‎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  ),有(  );比较得多了,也有( ),有(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9.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 A.羡慕 嫉妒 嘲笑 轻蔑 B.嫉妒 嘲笑 轻蔑 羡慕 C.轻蔑 羡慕 嫉妒 嘲笑 D.羡慕 嫉妒 轻蔑 嘲笑 ‎10.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11.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 ‎12.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13.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 ‎14.指出选文中画“_________”线的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反映了信客的什么品质?‎ ‎【主题阅读】‎ ‎(一)摆渡老人 ‎① 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  ② 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  ③ 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  ④ 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 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  ⑤ 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 ‎  ⑥ 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  ⑦ 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  ⑧ “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  ⑨ 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  15、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     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     ,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     ,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  16、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  17、第⑤段中加点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     和     的心情。‎ ‎  18、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个     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     的形象。‎ ‎  19、“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 ‎⑴ 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⑵ “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 ‎⑴‎ ‎⑵‎ ‎⑶‎ ‎(二)种树老人 ‎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 ‎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上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大黄狗转来转去,修材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精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 20.文中的种树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21.文章前半部分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2.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 23.“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谈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 ‎ ‎【拓展提升】‎ ‎2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复习课 一、复习目标:‎ ‎1、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  理清五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思路。‎ ‎3、  掌握阅读写人记叙文的方法,学会阅读一般的写人记叙文。‎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复习内容:‎ ‎(一)、重要字词:‎ ‎1、《阿长与〈山海经〉》惊骇 震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2、《朱自清》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赋闲 典质 颓唐 琐屑 ‎3、《台阶》尴尬 凹凼 烦躁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4、《老王》伛偻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 ‎5、《信客》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克扣 ‎(二)、作家作品:‎ 作家 字(原名)‎ 时间 籍贯 评价 著作 鲁迅 豫才(周树人)‎ 朱自清 杨绛 李森祥 余秋雨 ‎(三)、课文思路 课文 内容 人物形象 主题 写作技法 ‎《阿长与〈山海经〉》‎ ‎《背影》‎ ‎《台阶》‎ ‎《老王》‎ ‎《信客》‎ ‎(四)阅读写人记叙文的方法:‎ ‎1、人物及主人公:⑴课文写了哪些人?⑵主人公是谁?⑶课文通过哪些事写人?‎ ‎2、人物形象分析:⑴事件分析;(2)背景(环境)分析;(3)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4)侧面描写。‎ ‎3、主题挖掘: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或撰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五)、写人记叙文的阅读 难点问题 范例1作者对阿长怀有怎样的感情?‎ 解答:‎ ‎ 鲁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长妈妈深切的同情和真挚的怀念。‎ 解题方法链接 ‎ 这一类问题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许多文学作品在表现人物是用到抑笔,也即欲扬先抑。从叙事的详略上也可以判断,作者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再则就是一些议论抒情句,能直接体现作者的情感,如末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情真意切,令人感动不已。‎ 范例2 《背影》中父亲对“我”是什么的感情?“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又是怎样的? ‎ ‎ 解答:‎ ‎ 《背影》是传统课文,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 解题方法链接 ‎ 我们应该认真熟读、体味,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至情。读读想想,看文中的哪一点,打动了我们的心。其次可以从背影入手,理清全文脉络,以便把握全文的思想、情感、内容。还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范例3  《台阶》是一篇小说,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亲”的形象? ‎ 解答:‎ ‎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解题方法链接 ‎ 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才是性格的核心。还要考虑环境,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考察他的性格特点。‎ 范例4 怎样理解《老王》中作者的善良和“老王”的善良?‎ 解答:‎ ‎ ‎ ‎ 作者的善良是基于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各人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不同,所以造成生存状况的悬殊,但是人是生而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这样才能平等对话,互相尊重。作者的善良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老王在那个动荡年代,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是因为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他虽然出身低微,大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坚持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善良。‎ 解题方法链接 ‎   “善良”是这篇文章表达的主旨,身份、知识层次的不同,对善良的理解和表达就不一样,要扣住这一点到文中记叙的几个片断中去总结。‎ 范例5  信客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中能打动人心?‎ 解答:‎ ‎ 信客身上有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等优秀品质。‎ 解题方法链接 ‎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信客的一生中截取了几个片段来表现他的可贵品质,要从这些事例中抽象出信客的品质来,就要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和遣词造句。‎ 范例6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篇篇都感人至深,仅仅是因为感情真挚吗?有时候,我们对父母也有深情,可为什么拿起笔来就写不好呢?‎ ‎ 解答: 对人物的描写通常是从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入手,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文中的人物形象才能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这个单元,我们要感受的是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感受课文中一些人物的善良,所以必须把握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重点了解叙述、描写的功能和特点。‎ 当然,记叙文的篇章结构特点也不可忽视,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非常多。光从理论上探讨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多读,细心体会,才能运用自如。‎ 相关知识链接 ‎ 表达方式 功能特点 方法分类 ‎ 记叙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 ‎ 议论 针对事例或现象发表见解,常用以点明主旨。 摆事实、讲道理 ‎ 说明 对事物或事理解说,使人有所知。 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等 ‎ 描写 细致刻画,使对象具体化、生动化。 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 抒情 表达内心感受、情感。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范例7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详略怎样安排?从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人?‎ 解答:‎ ‎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解题方法链接 ‎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 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解题时,一定要理清思路,看清作者记叙的真正目的,从作者的详略安排等方面找出解答的钥匙。‎ 范例8 朱自清为什么选择“背影”作为表现父爱的角度?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 解答:‎ ‎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解题方法链接 ‎ 散文的表现角度,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给散文带来摇曳多姿、群芳争艳的风采;散文的表现角度也需巧于运思,独具一格,散文具有作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所以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善于把握作者观察和认识生活的角度,学习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  ‎ 范例9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解答:‎ 台阶由三级变成九级,这个过程居然耗尽了父亲的一生。作者以台阶命题立意,切入口很小,却表现了父亲艰难而又自强的一生,这样就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解题方法链接 ‎ 小说不同于散文,它的情节根据可以作者的需要虚构,但是虚构也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立足生活。读小说的时候,要揣摩作者的意图,深入理解作者的构思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范例10 《老王》中,作者是如何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解答:‎ ‎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对老王基本情况的介绍,以逻辑顺序为主,写作者一家与老王交往,以时间顺序为主。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题方法链接 ‎ 研究这类问题,最好首先列出或在脑海中梳理出提纲,把有关的材料都概括、罗列出来,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次,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一般叙事类的文章都有一根贯穿全文始末的线索,或情或物等。‎ 范例11作者是如何描写阿长的?这些描写具有什么特色?‎ 解答:‎ ‎ 作者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把阿长的形象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极其真切感人。‎ 解题方法链接 ‎ 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鲁迅善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画人物以求传神。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把握那些看似平常但却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细心揣摩。‎ 范例12朱自清是如何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解答:‎ ‎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做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可以看作是间接描写。‎ 解题方法链接 ‎ 解题时一定要把握文中描写最精彩的的片段,细细品味,只要情真,语言越是平淡,往往越有隽永蕴含。另外,要结合父亲的具体情境欣赏描写。‎ 范例13  小说《台阶》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解答:‎ ‎ 作者把握住“父亲”要强能干而又老实厚道的性格特征,重点从正面描写父亲的动作、神态。‎ 解题方法链接 ‎ 人物形象刻画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小说的优劣。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必然是个性化的。所以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能从小说中找出对父亲的记叙和描写,然后筛选出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相关描写,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范例14 《背影》的语言朴素平实,《台阶》的语言接近口语,《信客》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解答:‎ ‎ 本文的语言典雅而不失质朴,警辟又畅达。‎ 解题方法链接 ‎ 品味语言可以从画出佳句入手。能把佳句画出来,就可以看出自己心中的“佳句”有多少。我们的词汇积累,多数还是日常用语。有点文采,是需要的。画出了佳句,就可以揣摩这些句子是怎么表达一个意思的,怎样措辞,怎样造句,怎样修辞,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美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以悟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六)综合开放课堂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诘问( jié ) 蹒跚( pán ) 尴尬( jiè ) 伛偻( yǔ )‎ B.吊唁( yàn ) 烦躁( zào ) 愧怍( zuò ) 差使( chāi )‎ C.霹雳( pì ) 颓唐( tuí ) 磨难( nán ) 掳走( lǔ )‎ D.憎恶( è ) 擦拭( shì ) 滞笨( zhì ) 伎俩( jì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轻篾 幽怨 穷愁缭倒 祸不单行 ‎ B.摔跤 亏空 家庭锁屑 深不可测 ‎ C.惊异 疮疤 触目伤怀 微不足道 ‎ D.唏嘘 狼藉 大庭广众 举著提笔 ‎ ‎3、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A. 烦琐:烦恼而琐碎。 平易近人:非常平淡,容易接近。‎ B.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C.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念念不忘:老是思念,不能忘记。‎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一个“大”字, 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得那么热。‎ A. 张开  摆开  压  烤      B. 伸开  摆成  挤  烤 C. 张开  摊成  挤  烘      D. 伸开  摊成  压  烘 ‎5、用词造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诧异: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都很诧异。‎ B. 蹒跚:望着蹒跚远去的父亲,我的泪涌了出来。‎ C. 和睦: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 D. 焦灼: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6、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6分)‎ 奔丧( ) 震sǒng( ) 取缔( )‎ 交xiè( ) 呵chì( ) 踌躇( )‎ ‎7、默写:(6分)‎ ‎1)《长歌行》中表达珍惜韶光,及早奋发进取的人生哲理的诗句 , 。‎ ‎2)树树皆秋色, 。‎ ‎3)《早寒江上有怀》中表达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 , ‎ ‎4) ,波撼岳阳城。‎ ‎8、填空:《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 ,我们学过的文章还有 、 也选自于同一部。(3分)‎ ‎9、在下列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4分)‎ ‎ 黑发不知勤学早 不尽长江滚滚来 ‎ 竹直心虚乃吾友 一城山色半城湖 ‎ 无边落木萧萧下 白首方悔读书迟 ‎ 四面荷花三面柳 水性淡泊是我师 ‎10、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6分)‎ ‎(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 )‎ ‎(2)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 )‎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 )‎ 二、阅读理解 ‎ ‎(一)‎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进了东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1、父亲为什么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他爱子情深。 B.因为我太不聪明。‎ C.因为外人不可信。 D.因为他有点迂。‎ ‎12、“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的原因是( )(2分)‎ A. 认为父亲为小费斤斤计较,有碍脸面。B.父亲普通话不标准,给“我”丢脸。‎ C.要显示自己比父亲的语言水平高。 D.父亲笨嘴舌,辞不达意。‎ ‎13、文段最后一句“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正确理解是( )(3分)‎ A.我很聪明,知道托茶房是白托。 B.悔恨当时没有体会到父亲的深情。‎ C.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聪明。 D.为自己过去的聪明而自豪。‎ ‎(二)‎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一个晴天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4、文中的“三哼经”也就是指 ,这是 说的,说明了人物 的特点。(3分)‎ ‎15、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分)‎ ‎ ‎ ‎ ‎ ‎16、文中“我”对阿长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产生这样的变化?(3分)‎ ‎ ‎ ‎ ‎ ‎17、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所得到的书的模样。为什么说是作者“最为心爱的宝书”?(2分)‎ ‎ ‎ ‎ ‎ ‎(三)父亲 ‎ 窗外,一个蹒跚的背影。‎ ‎ 父亲?!‎ ‎ 我的心一颤,虽然知道父亲今天该送钱来,但想不到父亲这么一大早便来了。‎ ‎ “爸......”我欲言却止,在出口的刹那,我发现了所有语言的苍白。‎ ‎ “车误了,本想赶在上课前来的。”父亲边掏钱边愧疚地笑了笑,是那种沧桑的笑。知天命的人了,为了工作操劳,为了生活奔波,为了儿女们的前途牵肠挂肚,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纵横的山川。我忽然觉得鼻子酸酸的,心里有种沉甸甸的苦涩。‎ ‎ “你又瘦了。”怜爱从父亲的眼上眼神和声音里泛溢而出,“得注意身体——现在上什么课?”‎ ‎ “哦,数学。”‎ ‎ “数学!那,我走了,快上课去!”‎ ‎ 父亲说着便匆匆转身下楼梯,那微跛的左脚支着稍胖的身躯,颤颤地一级一级艰难而下。望着蹒跚的背影,我不知道是什么模糊了我的视线。‎ ‎ 坐在教室里,心久久不能平静。满脑子是父亲拖着微跛的脚一颤一颤的蹒跚背影,和他脸上那记载了风霜的纵横交错的山川。‎ ‎ 这节课,黑板上的xyz在眼前飘来荡去。‎ ‎ 下课了,同学喊楼下有人找。我走出去,楼下站的赫然是父亲!‎ ‎ 我飞奔而下。泪水滚烫着我的心。‎ ‎ “也没什么,”父亲故作轻松地一笑,“刚才看你脸色苍白,想再问问你是不是身体有问题。”‎ ‎ 父亲,他就为了这句话而拖着微跛的脚在瑟瑟的秋风中站了一节课!‎ ‎ 那一瞬间,我忽然发现,这沧桑的笑容,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18、“我发现了所有语言的苍白”是因为 (2分)‎ ‎19、父亲在送钱给“我”的过程中所说的几句话,都很简短,但都表达出对“我”的关心。请举出一例,并说说父亲关心“我”什么?(2分)‎ ‎ ‎ ‎ ‎ ‎20、父亲为什么要“匆匆转身”离去?哪些词语写出了他行动的艰难?(3分)‎ ‎ ‎ ‎ ‎ ‎21、作者在叙事中很注意渲染“我”‎ 的感情变化,并以此有力地烘托父亲对“我”的爱。请从文中摘出相关语句填在横线上。(4分)‎ ‎ “我的心一颤”→ → ‎ ‎ →“泪水滚烫着我的心”‎ ‎22、读了本文,请你试举一例谈谈生活中对父亲的感受。(2分)‎ ‎ ‎ ‎ ‎ 三、写作 自拟题目,以“爱”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详略得当。要有自己的体察和感悟。(30分)‎ ‎ ‎ 参考答案 第六课 答案:1.散文 朝花夕拾 周树人 狂人日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2.wù dān zhuō zhì sǒng 疮 孀 诘 霹  3.略4.B ‎5.(1)淡薄 消失 诘问(2)伸开 摆成 挤 烤 ‎6.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7.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长妈妈的外貌黄胖而矮,而且她还有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8.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 9、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10、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1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因为他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问也无济于事;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但又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1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之力。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 ‎13.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  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填“一大早”、“清晨”或“9点”也可)地点:北京,老王家中(填“北京”或“老王家中”也可)人物:老王 ‎14.(1)絮絮叨叨(2)漫不经心、不耐烦  赶紧截住 ‎15.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后一句有“只想到儿子,却没有想到母亲”意思的也可)‎ ‎16.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 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只要有“困惑”和“内疚”的意思即可)‎ ‎17.对比的写法。(答“比较”或“比照”也可)‎ ‎18.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19.A 20.伞  用伞堵住破窗 21.把姑娘的伞弄破了,大汉帮助她用伞把破窗堵住了。22.因为大汉“欺骗”盲人夫妇是善意的,他怕盲人夫妇知道实情后会内心不安;而乘客们也理解大汉的用意,故而善意的笑了。23.堵住洞口  传下暖意。  24.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关系。25.略 第七课1、藉 ;踌;shān; xiè ; tuí ; 惦。2、琐屑;情郁于中;蹒跚。3、这是我的自责。意思是太不懂事。类似的还有: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差不多先生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4、示例:父爱就是父亲送别时蹒跚的背影。  5.开头“最不能忘记”背影——深沉、浓厚的感情笼罩全文。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的背影 ——父亲爱儿至深。 父子告别“混在人群中”的背影——依恋、伤感,催人泪下。 结尾读父亲来信泪光中浮现背影——思念不能自已,呼应开头。‎ ‎6.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拟题。只要标题是符合文章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这篇文章抓住父亲的特征─“背影”,不惜笔墨细致描画,“背影”最能集中表达作者的感情、父亲的形象。‎ ‎7.这几个自然段好象和背影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们体会一下这两段中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就不难明白,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为 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做得那么认真、那么竭尽全力,什么灾祸、劳累,全都置之度外。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背影便不同平时的背影,更能显示父爱的崇高。‎ ‎8.“说定”不送,后来还是送了,很好地表现出父亲的矛盾心理。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本文字眼虽然十分平常,用得都恰倒好处,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9.“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一句,分别了,还是放心不下,牵挂路途情况,叮嘱儿子来信报平。10.一个“攀”字就显出了月台的高度,写出了吃力的程度。(略) 11.“我”再大也是父亲的儿子。文中也写出了“我”的感情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我”原先是不耐  烦,后来感动得流下眼泪。正是这些琐屑的 事,体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12.父亲觉得尽到了责任,也怕我伤心,做出一副轻松的样子,其实心里并不轻松。13. C   14. D 15. 不能。“蹒跚”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努力”写出了父亲竭尽全力的样子。这两个词更能表现父亲拳拳的爱子之心。 16. 第4句:被父爱所感动了。第8句:担心父亲,希望能给父亲一点帮助。 17. “再”字表明“我”一直目送着父亲,表达了“我”对父亲恋恋不舍的感情。 18. 略。符合要求即可。 19、示例:“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儿女多,纷争也多,朱自清很耐心。原来父爱也温馨。20、如:对自己的检讨,要努力尽到父亲的责任,教育好子女。21、儿女情况——检查自责——目标期望。意近即可。22、综合课文、选文、材料、课外阅读,力争全面、明确。如:他情感丰富细腻,是个学者,很有骨气。23、按提示,说出一点即可。24、如:父母为了子女可以献出一切。或这样娇惯子女可真的可怜。25、写一个细节。适当作点描写。26、(1)27、没有统一答案。‎ 第八课 答案:1.A(āo,躁) 2.B3.(1)小得不值得提。 (2)好像失去了什么。(3)人多而公开的场合。4.(1)父亲没真正觉得自己老,强调自己还很有力气。(2)父亲一生勤劳,一旦歇下来,觉得不习惯。(3)能过外貌描写,我看出父亲真老了。(4)父亲身体老了,心境也老了。‎ ‎5.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的高台阶有十几级,而自家的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觉得台阶低。6.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7.父亲高兴的样子很有个性: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手足无措,想挺胸又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从来都没什么地位,说明父亲具有谦卑的性格。8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9.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若有所10.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11、由于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所以他就感到手有些不对劲。另外“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保护台阶就是保护自己的地位。12、故意回答错了,这是父亲身上有着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住新房、吃饱喝足,不是显得傲慢了吗! 13、“我”和母亲为了照顾父亲的自尊心,尽量不扩大父亲闪腰的影响。14、父亲把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15.A 16.因为“她”的儿子小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做过类似的事,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17不!我们买票去!18.C ‎19.不能。“风雨”指自然现象,词重叠后的“风风雨雨”指生活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20.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细心的关切(父亲怕钱放不妥贴,怕“我”丢失) 21.丢脸,不体面 22.说明父亲对孩子尽了责,看到了希望,又是为了不让孩子担心。23.C 24.“希望”与“期望”都指人的某种愿望。“希望”指对某种目的的向往,或指理想所寄托的对象。“期望”指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文中“父亲”想儿子成才是一个不断“希望”的过程,而题目所说的“期望”是“父亲”的目的。‎ 第九课 答案:1.zuò zuàn zhì yǔ kū lóu yì2.僻 缔 惶 塌 ‎3.(1)走正路(2)忠厚,实在,本分4.(1)①句重复两次“谢了”表明作者的感激之情,更突出香油和鸡蛋的贵重。(2)①句“前任”一词简炼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5. 写出了老王身体僵硬不灵活,病得很重,没有活力。‎ ‎ 6.一是突出其贫病交加的悲惨;二是衬托他人品,临死前仍不忘报恩,还人情。7.作者笑里面包含感谢和深深的感动,然而又不得不为老王的境况担忧,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深切的关心。8.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决,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9.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10.作者对琐碎材料的组织以成有机整体,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是按逻辑顺序,正因谋生的困难,收入少,所以生活清贫。下面三段是按时间顺序。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设置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即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1.镶嵌 强笑12.(1)镶嵌:这里指老王好像被嵌入门框中一样。(2)滞笨:呆滞笨拙 (3)愧怍:惭愧。13.老王一生孤苦伶仃,作者一家对老王关爱较多,所以老王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也许他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将告别于人世了。)14.“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转身进屋”的动作,是老王比较熟悉的——进屋拿钱,所以他赶忙说:“我不要钱。”这里也暗示出,作者一家是经常资助老王的。15.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担心他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上不安。26.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17.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18.①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勤勉);②身为帮佣却毫不见外(或“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正直);③查问卫生时,因过分看重而失忆(质朴);④文革时不入圈套说实话(宽厚)⑤年高被辞不忍走(有情)19.不好。这是侧面叙写汪大娘,借大少奶奶之口,写汪大娘只注意“心中的常理”,这样正面叙写和侧面叙写相结合,就突出了她正直、尽责的个性。20.通常认为读书可以使人明理,但作者对此产生了怀疑。因为汪大娘不识一字,却如此通达事理,为人敬重。时下,人们不仅要读书,要有文化,更应像汪大娘一样有道德。21.“风停雨霁”,大家有时间关心汪大娘的下落了;大家敬重她的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对汪大娘所具有的这种社会道德的赞美和呼唤。22.(1)男人们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2)老妪不善招徕,生意冷清23.肖像  以没有美感的外表反衬老妪人格的高尚。24.老妪“目光睃向眼前行人……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与老叟“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绝无半点乞意”前后呼应。  这样写突出了两位老人自甘冷清、坚守人格的高贵品质。25.为了获得自信自己仍然立在好人边上的自慰,老妪退钱表现了“人心的尊贵”,相比之下,“我”深感自己的行为比较庸俗。26.略 第十课 答案: 1.xī xū jié jì liǎnɡ jí 晦 è cù 跋 沛2.眉 稀 潦 碎3.外出到城里谋生。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生活穷困愁苦,颓丧失意。4.信客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职业,他们秉承诚信的道德准则,服务于千家万户,在人们眼中自然是“为人信任的人”。5.做信客很苦 工作劳苦:终年跋泼;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信客是一个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待人宽容、通达事理的人。6、先写老信客,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一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用自己的教训警醒年轻信客,使这些年轻信客迅速成长。7、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这些突出说明了信客职业凶险但却仁义待人,任劳任怨,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8、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9.D 10.使人切实感受到农村人们渴盼了解来自外面世界各方消息,增长见识的心情,可见信客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11.表明信客受到妇女们的完全信任,是她们依靠的人。12.因为他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13.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14.设问 反问 反映信客对他人的理解,体谅与宽容。15、恶作剧(淘气、调皮) 河面结冰 年老体弱16、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17、愧疚 感激18、可笑 可敬19、举例: ⑴ 父母把儿子摆渡到成人世界。⑵ 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20.种树老人是一个只愿付出、不求回报,具有奉献精神的人。21.文章前半部分采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突出了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品质。22.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了体现和延续。23.形象地表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24.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的交通协管员,因为他们不是正式的交警,很多人都不听他们的,甚至还会嘲笑侮骂他们,但他们依旧尽心尽责地守在岗位上,不停地挥舞旗子,吹着口哨,苦口婆心地规劝大家注意交通安全。清洁工,他们的工作又脏又累,待遇也不高,但他们工作的时候多专注呀,马路上任何一张小纸片,任何一块污迹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整个城市的卫生。王顺友是四川藏族自治县的一名乡村邮递员,当地交通不便,地广人稀,还沿用着一种很古老的邮寄方式--邮递员骑着马走在漫长的邮路上挨家挨户送邮件,王顺友的邮路往返‎360公里,需历时14天。就这样,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雪域高原整整穿行了20年,工作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他所走过的路,相当于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B 2、C 3、B 4、B 5、C 6、sāng 悚 dì 卸 斥 chóu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山山唯落晖3)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4)气蒸云梦泽8、《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9、“黑发”对“白首”、“竹直”对“”水性、“无边”对“不尽”、“四面”对“一城”10、(1)议论 (2)抒情 (3)描写 二、阅读:‎ ‎(一) 11、A 12、A 13、B ‎(二)14、《山海经》;阿长;不识字,没文化。‎ ‎15、“我”认为对她说了也没什么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16、由怨恨转变为充满敬意;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帮“我”买到了宝书,实现了“我”的心愿。‎ ‎17、“粗拙”‎ ‎;因为这书来之不易,而且是我最初得到的,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三)18、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情。19、“得注意身体——现在上什么课?”既关心我的身体,又关心我的学习。20、怕影响“我”上课;“颤颤地”“蹒跚”“艰难”21、“心里有种沉甸甸的苦涩”,“心久久不能平静” 22、略 三、写作(略)‎ 十一 中国石拱桥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对象、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把握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周密的特点。‎ ‎2.了解中国石拱桥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学习重点】‎ ‎1. 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 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学习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中国石拱桥》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色,展示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一篇说明文体。“中国石拱桥”这一题目,从语法结构上分析是一个典型的偏正短语,这个短语按层次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中国”修饰“石拱桥”,第二层为“石”修饰“拱桥”,第三层为“拱”修饰“桥”。从上所看,这个短语的核心是“桥”字,而“中国”“石”“拱”为它的层层定语,起限制作用。‎ ‎2. 走近作者 茅以升(1896——1989),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学专家。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工学院博士学位。1933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五十年代有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1989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他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推崇( ) ②和谐( ) ③惟妙惟肖( )‎ ‎2.按注音填字组词。‎ ‎①桥dūn( ) ②xiáo( )河 ③饮jiàn( ) ④ɡǒnɡ( )桥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桥梁专家_______,这是一篇_______,向读者介绍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②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_______,结构_______,强度_______。‎ ‎④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_______。(巧妙绝伦 匠心独运)‎ ‎⑤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_______(崇拜 推崇)这座桥。‎ ‎⑥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_______(证明 表明 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4.下面四个句子,说明不严密,不准确的一句是( )‎ A.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面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5.下列词义的范围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拱桥——石拱桥——桥——中国石拱桥 B.桥——石拱桥——拱桥——中国石拱桥 C.中国石拱桥——桥——拱桥——石拱桥 D.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合作探究】‎ ‎6、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文章是否开篇就点题了呢?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有什么关系?‎ ‎7、①、②段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8、第③段点出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本段与后文是什么关系?‎ ‎9、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10、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些例子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吗?‎ ‎11、读4~7自然段,了解作者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内容?‎ ‎12、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13、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14、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15、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16、概括本文的中心:‎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7.用“‖”将这段文字分成三层,标明层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揭示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引用张嘉贞语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之一。20世纪以来,全球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在各种能源中,化石燃料中的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一次能源。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统计,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按1992年各国的产量计算,分别只能开采44年和60年;虽然可采储量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社会需求也在增长,特别是考虑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油气燃料可供开采的时间不会很长。在化石燃料中,尽管煤炭的蕴藏量最丰富,但燃煤造成的严重污染使其不大可能成为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虽然核聚变反应可提供清洁的能源,在海洋中蕴藏着约42万亿吨核聚变的主要物质氘,但核聚变堆研究的难度很大,估计要到下一世纪后期核聚变电站才有可能实现商品化。因此,在展望21世纪能源问题的前景时,可能不得不面对油气资源面临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时期。为保证这一时期内人类有充足的清洁能源供应,利用太阳能来发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球上的各种能源无不与之密切相关。事实上,太阳在地球的演化、生物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中,起了无比重大的作用,也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源。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的高温核聚变反应释放着功率为3.8×1026兆瓦的巨大辐射能,其中只有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高层;经过大气层时,约30%被反射,23%被吸收,仅有不到一半的能量8×1016兆瓦到达地球表面。尽管如此,只要能够利用其万分之几,便可满足今日人类的全部需要。‎ ‎23.本文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结合选文说出太阳能发电的主要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27.自古多情当属月。明月经常引起人的思乡之情,令人怀念久在他乡的亲朋好友。试默写出三个有关多情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十二 桥之美 ‎【学习目标】   ‎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习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 ‎2. 走近作者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一九四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一九五○‎ 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 ‎ ‎3.相关资料 ‎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 ‎【自主学习】‎ 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4、形似字组词 ‎(1)销( ) 俏( ) 峭( ) 削( )‎ ‎(2)峻( ) 竣( ) 俊( ) 骏( )‎ ‎(3)孤( ) 弧( ) 狐( ) 瓢( )‎ ‎(4)魅( ) 魄( ) 魏( ) 魁( )‎ ‎5、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1)驻足:‎ ‎(2)极目:‎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合作探究】‎ ‎6、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是位画家,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精练】‎ 如果你是作者,你怎样解释语段后的问题?(相信你,没错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0.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 )‎ 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11.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12.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3.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主题阅读】‎ 漫谈桥的美 游览祖国的名胜,也许你醉情于名楼古刹,也许你忘返于名山大川,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那横跨在青山绿水间的仪态万方的桥,常常把人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多么令人神往。远古的神话,把天上的彩虹说成是“人间天上的桥”;而古往今来的诗人,却爱把人间的桥比做天上的彩虹。‎ 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无论是拱桥、联拱桥、梁桥、开合桥,还是卧桥、浮桥和悬桥,它们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均衡、对称、变化、和谐,甚至还有韵律和节奏,显示出造型的美。饮誉中外的赵州桥,是我国目前还保存完好的一座古代石拱桥。它横跨在河北赵县洨河之上,一个大拱,状若长弓,桥面与水面却几乎平行。大拱的两肩上,又各驮着两个小拱,拱上加拱,这样不仅减少了水流阻力,减轻桥重,而且使桥身多变化,不呆板,更显美观。整个拱身结构匀称,精巧空灵,雄伟之中见秀逸。历代人们都赞颂赵州桥的美。唐朝张鷟说,远望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宋朝杜德源则有这样的诗句赞美它:“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今天人们不仅观赏它的巧夺天工的造型美,而且为它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桥,感到自豪。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共同构成了桥的美。北京丰台的卢沟桥,桥上的石柱雕刻着狮子四百八十五个。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侧耳谛听,有的凝目远望,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颂此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的石狮,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亦为桥增色不少。广西三江的程阳风雨桥,在五座青石桥墩上,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楼阁间有廊相连,上有屋盖,楼、廊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一条壮丽的水上游廊。‎ 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人们称这为“借景”。泰山中天门北的云步桥,驾凌深涧。附近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如在天际。桥北石崖名御帐坪,传说是当年宋真宗观赏云步桥的月色与泉声,凿穴支帐野宿的地方。坪前飞瀑悬挂,穿行桥下,水气蒸腾,金鼓齐鸣。明代诗人陈凤梧有诗赞道:“百丈崖高锁翠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云步桥的高崖、飞瀑、行云、苍松,使此桥脱尽尘埃气,而产生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使人神清气爽。‎ 桥的美,还因为桥本身的特殊经历。典故传说及其引起的思索和遐想,让人产生一种意境美。西安灞桥,是历史上富有诗意的古桥。唐人送客多至灞桥,折柳赠别,至此黯然,故又名消魂桥。春夏之交,来至灞桥,翠柳低垂,絮花纷飞。口中吟咏着唐朝王之涣的诗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此时此地,诗的氛围和桥的景物水乳交融,产生一种深蕴淡出的意境美。苏州枫桥,唐诗人张继作有著名诗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为枫桥竖起一块丰碑。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从此名扬海外。诗人通过天脚残月、江畔枫树、渔舟火光、栖鸦夜啼、古刹钟声的描写,使枫桥的夜色显得无比的幽美。杭州西湖的断桥,以其“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而断桥的著名和给人的美感又似乎不在残雪,而在《白蛇传》的民间传说。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识,互相爱慕,由此而产生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白娘子终因爱情而献身。人们对白娘子的悲惨遭遇,同情、怜悯和赞叹不已。‎ 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比如神话中的桥。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那可恶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美满姻缘,用一道银河,隔断了一对生死不渝的夫妻。是那成人之美的花喜鹤,每年七月初七,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使夫妻俩得以相会。这鹊桥,是爱情之桥,幸福之桥,自然它是十分奇丽动人的。‎ ‎14.第一段中哪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 ‎ ‎ ‎15.作者从哪几方面表现桥的美?‎ ‎ ‎ ‎16.“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这里的“多种艺术”指的是什么?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 ‎ ‎17.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 ‎(1)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 ‎ ‎(2)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 ‎ ‎ ‎18.为什么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要写到一种非建筑桥呢?‎ ‎ ‎ ‎19.这篇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拓展提升】‎ ‎20.文章第4小节所举的四个例子,每个例子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请根据课文内容为每一幅画设计一个题目。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请选取一座在你家乡较有影响的桥梁,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美。(200字左右) ‎ ‎【教(学)后记】‎ 十三 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3.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 ‎【学习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 标题直接点明了所要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2.走近作者  ‎ 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 ‎3.相关资料 ‎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应香港一家出版社准备出版的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言。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作者采用了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池沼( ) 嶙峋( ) 着眼( ) 琢磨( ) 丘壑( )‎ 镂空( ) 轩榭( ) 斟酌( ) 对称( ) 阑干(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败笔 蔓延 玲珑 盘屈嶙峋 B.堆叠 闲适 映衬 自出心材 C.明艳 阅历 彩绘 因地治宜 D.鉴赏 工细 雷同 俯仰生姿 ‎4.关联词语填空恰当的是( )‎ ‎( )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 )近10多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不是某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 )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 )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A.尽管 但是 只要 就  B.尽管 那么 只有 才 C.如果 那么 只有 才  D.如果 但是 只要 就 ‎5.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是( )‎ ‎(1)湿沙层的水分足够( )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2)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 )有充足的水分。‎ ‎(3)那么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 )。‎ A.供给必需预告  B.供应必须预告 C.供应必须预兆  D.供给必需预兆 ‎6.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 ‎【合作探究】‎ ‎7、本文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的?课文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分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很多地方提到了图画之类的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何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精练】 ‎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 人们常说“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不无道理。在我眼里,苏州园林的美就在于她的细腻、古拙与灵动。‎ 苏州园林的布局设计是很细腻的,她宛如一个蒙着许多层面纱的清秀女子。当你层层深入,并慢慢地撩起她那薄如蝉翼的面纱时,秀丽清纯的美便自然地呈现在你面前。那是一种恬淡的美感。淡而有味,甜却不腻,它既沁人心脾又让人回味无穷;是那般的真切,却又是那般的不可名状,真的好美。‎ 苏州园林只是结腻吗?当然不,你就看那网师园中的形状千奇百怪的假山,虽是那般的小巧精致,可它毕竟是山啊!那层峦叠峰、峰回路转的情趣,难道不让人有一种置身山林之中的感觉吗?山顶那小小的一块平地,给人一种细致而又不乏狙犷的感觉,极目远眺,又何尝不让人宠辱偕忘、心旷神怡呢?苏州园林真是一幅画,一幅景致隽永的山水画。‎ 苏州园林又是那样的古朴典雅。那镂花的窗,古朴的桌,细致的椅,精美又不显呆板,虽是“雕栏玉砌”,却又“朱颜不改”。苏州园林是与文人雅士相提并论的,她总能让人从中感悟那沧桑的历史与深邃的底蕴。‎ 那靠水的水榭,临池的亭子,妩媚又不乏端庄。俯身,便可看到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还有那些活泼的鲤鱼……那“ ”的灵动,早已悄然跃入我的心头。‎ 那宁静的池沼,活脱脱一个文静的女子,依傍于青山翠柳,是那样的优雅。一涓细流注入池中,水面漾起小小的晕圈,灵气活现。‎ 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 细腻、古朴、灵动……苏州园林引人入胜。不是吗?‎ ‎10、结合上下文,用《苏州园林》中的一个短语填在文中横线上。(2分)‎ ‎11、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是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从语段中选出与“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相照应的句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章末段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与课文《苏州园林》相比,两文有什么异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题阅读】 ‎ 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座落在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6年动土,1689年竣工,至今约290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洛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十七、十八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雍容典雅。宫内还存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成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门对称的17面大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的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笼的园林中。‎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的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站在正宫前面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荫中女神雕像(身材修长挺拔地站着)。近处是两处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凡尔赛宫的修建有一段历史轶事。1661年,居住在陈旧的凡尔赛宫和枫丹白露宫的路易十四,应财政总监大臣富盖邀请,去他新建的府第赴宴。富盖府第的富丽堂皇触怒了路易十四。三周后,路易十四以贪污营私之罪将富盖投入监狱,并判处无期徒刑。嫉妒的心理促使路易十四作出兴建一座豪华皇宫的计划。凡尔赛宫的建造者,几乎全都是给富盖修建府第的人马,因此无论构造还是风格,两座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达200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南北宫和正宫底层自路易菲力浦起改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肖像画、雕塑、巨幅历史画以及其它艺术珍品。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外,法国总统和其他领导人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的元首和外交使节。‎ ‎16、将文中括号中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成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②身材修长挺拔:( )‎ ‎17、根据前后文的内容解释文中的词语。(2分)‎ ‎①别具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雍容典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凡尔赛宫的 ,并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二自然段先交代了凡尔赛宫修建和竣工的时间,接着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说明 ,从中可以看出凡尔赛宫分为 和 两大部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说明凡尔赛宫的宫殿建筑,布局严密、协调的具体内容是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第三自然段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其中画横线的容具体说明了凡尔赛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片断写作练习:(30分)‎ 写一段简短的文字,介绍你的书房(或卧室),要求有总写有分写。‎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芝加哥目前拥有世界上三座最高的建筑:西尔斯塔、阿莫科塔和约翰•汉考克心。但它们将很快成为“矮子”。去年底,芝加哥一位名叫李•洛林和一位名叫保罗•贝特勒的著名房地产拥有者宣布,他们将在105层高的西尔斯塔附近,建一座120层的摩天大楼,从而打破西尔斯塔在世界建筑史上的最高建筑艺术的代表,“他们要站在我们的建筑上俯视西尔斯塔的塔顶”。‎ ‎ 目前,这一高层建筑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已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工,预计3年完工,整个工程费用预计达三四亿美元。该建筑总高为‎914英尺,尽管它比西尔斯塔高出15层,但占地面积仅为150万平方英尺。西尔斯塔高‎1552英尺,占地面积420万平方英尺,每层的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英尺,将要建筑的这座摩天大楼每层的建筑面积只有6500至8000平方英尺。整个建筑呈火箭形。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层次。‎ ‎23.为什么“芝加哥目前有三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中“目前”不能去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但它们将很快成为“矮子”。句中“将”说明________________。“矮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贝特勒的话中两次出现“建筑”。第一个“建筑”是指________;第二个“建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两段文字使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通过西尔斯塔和将要建成的最高摩天大楼两者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方面进行比较,使我们对将要建成的最高摩天大楼有了深刻的了解。‎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第十一课 ‎1.①chónɡ ②xié ③xiào2.①墩 ②洨 ③涧 ④拱3.①茅以升 说明文 ②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③省 巧 高 ④巧妙绝伦 ⑤推崇 ⑥表明4.A 5.D 6.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写中国石拱桥。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它们之间的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7.第①自然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②自然段侧重写结构坚固。8.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关系:概括──具体。9.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10.例子有赵州桥和卢沟桥。11.介绍两桥时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12.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包括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13.“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四个方面作具体介绍。14.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15.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16.本文通过赵州桥、卢沟桥以及解放后创造的双曲拱桥的介绍,说明我国石拱桥的特点、成就及其发展,充分地表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17.……人不知其所以为”。‖……长虹饮涧”。‖…… ①总体介绍赵州桥长、宽,说明它的雄伟,引出造桥技术不凡。②分别介绍赵州桥的特点。③总结、高度评价赵州桥。18.赵州桥的结构特点。19.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20.逻辑顺序21.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22.赵州桥形式优美。23.列数字 作比较 24.逻辑顺序 25.因此,在展望 21世纪能源问题的前景时,可能不得不面对油气资源面临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时期。26.取之不尽,无污染 27.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夜独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第十二课 ‎1.协同 2.和谐 3.诗境 4.(1)销毁;俏丽;陡峭;削弱 (2) 险峻;竣工;俊俏;骏马 (3)孤立;弧形;狐狸;瓢泼 (4)魅力;魄力;魏国;魁梧 5.(1)停止脚步。驻,停留。 (2)用尽目力(远望)。极,尽,达到顶点。 (3)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煞,削弱,损坏。 ‎ ‎6.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7.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8.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9.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10.C 11.石桥;密密的苇丛;石桥;细柳;长桥;风雨;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 12.(1)用比喻句来形容观桥后的心旷神怡的感受,突出桥的开阔与宽广。 (2)以画家和摄影师要展开搏斗来衬托此景致独特优美。 13.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各不相同,但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构成和谐的一体,共同组成入画的景致。14.“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 15.作者从五个方面说明桥的美的:一是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二是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三是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四是还因为桥的本身的特殊经历;五是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 16.“多种艺术”指的是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文中首先举了卢沟桥的例子:它含有雕刻狮子、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其次举了程阳风雨桥的例子:它的特色是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 17.(1)“也许”不能去掉。“也许”表示推测,说明《小放牛》的歌舞剧流传不衰的缘由有这个原因,如果去掉,就变得太绝对了。 (2)“往往”一词不能去掉。“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说明桥的美,大多是与周围的景色相互配合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掉极少数不是这样。 18.这种桥虽然不属于建筑艺术的桥,但它也是美的,它是神话中的鹊桥,象征着幸福,象征着爱情。作者最后的这种安排是从实写到虚写,逐渐抽象升华,完成了对我国桥梁的隽美的说明介绍,突出了说明的中心,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19.一方面说明这座桥非常著名,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这种桥的特点;第三,使文章语言生动且丰富。 20.所拟题目要能高度概括作者所描述的画面内容,并力求形象、生动。答案略。 21.略(可采用生动说明,从外形、历史演变等角度写) ‎ 第十三课 ‎1.zhǎo、lín、zhuó、zhuó(zuó)、hè、lòu、xuān、zhēn、chèn、lán 2.D 3.D 4.C注意关联词语前后内容在表达上的区别。 5.B 6.(1)指具有可供观摩、研究、取法价值的样板。(2)这里指园林设计的缺欠。(3)这里是单调、冷清的意思。(4)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答案】7、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而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全文的脉络是这样的:先说明苏州园林总体上的特色,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在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具体说明,并捎带谈到一些次要的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 8.“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各个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图画的美感,这正是苏州园林建筑最重要的共同特点。接着根据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的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表现在 ‎“四个讲究”上,下文有四节文字,详细地阐述每一个方面园林景物体现出来的图画的美感,体现出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又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领起文章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个角落景物的构图美。“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全篇,联结园林的各类景物的说明,不仅使文章各部分先后有序,联结自然,就是对园林某部分景物的说明也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9.本文以说明为主,还兼用了描写和议论。比如文章的开头就以议论的笔调总述了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第五段为了说明花草树木映衬“着眼于画意”这一特点,作者就运用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给人无以言传的美感。文章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另外,也使得其语言更富有表现力与生动性,彰显出个性为文的独特魅力。10.鱼戏莲叶间 11.在我眼里,苏州园林的美就在于她的细腻、古拙与灵动。 12.从苏州园林的细腻、古朴与灵气三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 1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寂寞。 14.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用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 15.都认为苏州园林有一共同特点: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语言都很优美;两文的结构相同。但课文比该文介绍更为详细。 16.心旷神怡;亭亭玉立 17.具有与众不同的的巧妙的创造性的构思;文雅大方,优美不粗俗。 18.声誉和地理位置;打比方。 19.列数字;凡尔赛宫的面积;宫殿建筑;园林 20.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 21.举例子;列数字;内部陈设、装潢富于艺术魅力。 22.略 23.“目前”表示时间。 24.不久就会有新的高楼诞生、有更高的大楼超过它们,使它们成为矮子 芝加哥拥有的目前世界上三座最高建筑25.建筑事业  建筑物26.列数字 作比较 建筑物高度 建筑占地面积 十六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了解本文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 ‎【学习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以“大自然的语言”‎ 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3.相关资料 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侯的反应。如:植物的开花结实,动物的繁育,始霜解冻等。‎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衰( )( )( )( )翘( )( )( )( )‎ 观( )( )( )( )落( )( )( )( )‎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草木荣枯 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 形影不离 A.光荣 又 充满 形态 B.茂盛 又 充满 形体 C.光荣 复习 载重 形状 ‎3、填入下文横线处适当的一组词语是( )。‎ 物候________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___得多。‎ 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A.观测 灵验 观察 必需 B.观测 灵敏 观测 必要 C.观察 灵活 观望 必然 ‎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 ‎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 ‎8、本文采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提示: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7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精读精练】‎ ‎(一)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9、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二)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0、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11. 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1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1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1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1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 ‎ ‎【主题阅读】‎ ‎(一)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蓄碳元素,减小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 )“自然之肾”‎ ‎。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继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漂浮型等;从___________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木,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支力气、真菌和微生物缩小),其中水禽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鱼类中淡水鱼有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总数的80%以上。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16、  找出本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除“列数字”外,用得最多的两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你用表格的形式把湿地的类型表示出来。(参看第1段中画线部分)‎ ‎19、请从“誉为”、“称为”、“喻为”、“视为”四个词中选择一个填入第二段的括号里,使之符合语言环境。‎ ‎20、人们说湿地是“自然之肾”而不说它是“自然之肺”,这是有道理的。第二段文字中有个句子能基本上表现这种道理。请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1、要理解第三段文字中“分说”部分的层次与内容,应抓住的两个关键语句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在第三段文字的横线上应填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三段文字在数字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两例说明。‎ ‎(二) 水的语言 ‎ 郭 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 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层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就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 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24、一篇 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 顺序,语言 。‎ ‎25、生动地说明水有各式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26、画线句是为了解释 (用原文回答)。‎ ‎27、说明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 ② ③ 。‎ ‎28、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能力提升】‎ ‎29、农谚举隅 ‎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丰富的物候知识 ‎ ‎①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 ‎②瓦片云,晒死人。 ‎ ‎③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 ‎④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 ‎⑤麻雀屯食要落雪。 ‎ ‎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 ‎⑦蚂蚁垒窝要落雨。 ‎ ‎⑧鱼跳水,有雨来。泥鳅静,天气静。 ‎ ‎⑨猪衔草,寒潮到。 ‎ ‎⑩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 ‎【教学后记】‎ 十七 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 ‎【学习难点】‎ 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 ‎2、走近作者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谈家桢先生于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30年获苏州东吴大学理学士,1932年获北京燕京大学理硕士,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1937年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1952年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起曾先后担任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校长顾问等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4、 相关链接 ‎1997年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什么东西可以克隆? 应该说有生命的都可以克隆。这难道不奇妙吗?‎ ‎5、课前准备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自主学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繁衍(yǎn) 胚胎(pēi)B.蟾蜍(chánchú) 鳞片(lín)‎ C.两栖(xī) 相安无事(xiànɡ)D.囊虫(nánɡ) 孵化(fū)‎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 B.一株草莓依靠沿地“爬走”的匍匋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 C.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 D.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 ‎3、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 )‎ ‎(2)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 ‎(3)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4)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 )‎ ‎ ‎ ‎【合作探究】‎ ‎⑴、读第一部分 ‎4、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 ‎5、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6、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找出来。并回答其作用是什么呢?  ‎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8、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 ‎ ‎ ‎9、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 ‎10、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11、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 ‎12、补充提问: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我们该如何做呢?‎ ‎ ⑶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3、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 ‎14、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 ‎ ‎15、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 ‎ ‎ ‎ ‎16、根据探究问题,梳理课文内容 说明对象 ‎ 说明顺序 ‎ 实验对象 ‎ 研究成果 ‎ 时间 ‎ 说明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读精练】‎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些,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 ‎ ‎17、以上几段是围绕哪一句来说的?‎ ‎18、这几段介绍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哪些好处?‎ ‎19、“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0、文段中的引号作用是什么?‎ ‎21、文段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 ‎ ‎ ‎ ‎ ‎【主题阅读】‎ ㈠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TIGR)。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TIGR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的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TIGR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可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22、题目中的“造”字可用一个本课的一个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 。‎ ‎23、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 ,说明顺序是 ,第②段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24、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25、从文章内容来看,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②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③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6、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①段运用的主要的一种说明方法是________,意在说明____________,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③段运用的主要的一种说明方法是_______,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去掉“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一句中加点的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32、.试给“化石”下定义。‎ ‎【能力提升】‎ ‎ 任何科技的进步都是一把双刃剑。克隆如此,火药、核能、侦察卫星、网络也无不如此。请你选取其中一个话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教学后记】‎ 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 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 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 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       (2)褶皱      (3)潮汐 ‎(4)劫难       (5)追溯      (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合作探究】‎ 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 ‎4、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5、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6、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 ‎ ‎7、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 ‎8、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 ‎9、默读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参考第一篇的问题,比较阅读。‎ ‎【精读精练】‎ ‎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②‎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③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④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⑤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 ):‎ 地核( ):‎ 蜕变( ):‎ ‎1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 ‎ ‎12、“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 ‎ ‎13、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 ‎ ‎14、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 ‎ ‎15、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1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经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7、第①段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答: ‎ ‎18、读②段,回答,黄河流域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 19、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 ‎ ‎20、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 答: ‎ ‎21、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 答: ‎ ‎22、“中华”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 答: ‎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①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  ③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上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例如, 1984年 3月19日中亚帕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在移动。如 1989年 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伊东的位置在向南移动。‎ ‎  到震前2-3天,位格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来的位置13.6匣来。此外, 1989年 10月 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波探测仪中,接收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23、根据第①段文字的意思,将“危害、灾难、灾害”三个同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地震是自然_____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 ‎ ‎24、第②段文字中画线部分是一个长句,请改成意思与原句__相同的两个短句。‎ ‎(1)_提供了有利条件; (2)_提供了有利条件; ‎ ‎25、第③段文字中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和____ 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 ‎26、文中“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有: (1)_______ (2)_______ ‎ ‎27、从全文内容看,第④段中“先兆”的意思是________。‎ ‎28、本文主要说明了(  ) ‎ A.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 B.预测地震的方法 ‎ C.预报地震的方法 D.预测地震所采用的仪器设备 ‎ ‎【能力提升】‎ 利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多地震;利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澳大利亚为什么多古老动物?‎ ‎【教学后记】‎ 十九 生物入侵者 ‎【学习目标】‎ ‎1、自读积累,把握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 ‎2、掌握基本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 ‎3、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 ‎【学习难点】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一说到入侵,我们马上想到刀光剑影的战争,殊不知,生物界中也存在着 “战争”。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2、走近作者 梅涛,男,当代科普作家.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副主席。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1982年获浙江大学精密机械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博士学位。198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担任国家“八六三”计划自动化领域特种机器人专业组成员、国家“八六三”计划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专题组成员 ‎3、相关资料 ‎  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 ‎【自主学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劫掠(luè) 藩篱(pān)B.监控(jiān)归咎(jiù)‎ C.栖息(qī) 失衡(hénɡ)D.厄运(è) 遵循(xún)‎ ‎2.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竟天择的法则。‎ B.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C.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厄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 D.跨国庞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 ‎2)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 )‎ ‎3)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 ‎【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4、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5、本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 ‎6、讨论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7、讨论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 ‎8、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 ‎9、探讨学习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启示意义?‎ ‎  ‎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失衡是暂时的,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生物入侵者”并不是都能够生存下来,能够生存下来的就是强者,即使生态系统中的强者也同样受到该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因此,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然而更多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自然调节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如果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许多本土物种将难逃绝种厄运,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将受到严重破坏。另外,“生物入侵者”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无动于衷?‎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美国众议院已于1996年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各有关机构加强对有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监控,为此,美国政府正在酝酿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 ‎10、就第一段概括学者的两种意见。‎ ‎11、入侵的生物的危害是什么?‎ ‎12、第一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上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主题阅读】 ‎ 树木长寿之谜 包丹 一些古树活到成千上万年。它们为什么能这样长寿呢?原来树木有推迟衰老的特殊本领:自己能让全身所有的活细胞一批批地彻底更新,而且更新(细胞分裂)的次数无限;由于其机体的结构特殊(便于细胞生、死、弃)和不断地进行彻底更新,因此树木的肌体能够保持有条不紊,这样就使得树木不易衰老,有可能活到千年、万年。别的动植物个体只能让体内部分的活细胞更新(不彻底地更新),或者根本不更新,因此它们的寿命被体内不做更新的细胞的寿命限制住了——最多活二三百岁。‎ 那么树木全身所有的活细胞是怎样一批批地彻底更新并让机体保持有条不紊的呢?‎ 树皮茎里一层是形成层。它不断分别向外和向内分裂出两种新细胞。向外生长出来的是新的韧皮部细胞,韧皮部是树皮的内层,由活细胞组成,内含运输有机养料的筛管。过一段岁月,衰亡了的韧皮部细胞被向外顶,死细胞组成树皮外层——保护组织。树皮最外层被遗弃:慢慢剥落或烂掉。由于树干的加粗,树皮外层逐渐被胀裂开,裂成许多竖的和斜的裂口,树干内的活细胞通过这些裂口(皮孔)跟外界交换气体。树干内所有的活细胞围成了比树干稍细的活细胞管状层。它们只能生长在紧靠树皮外层的位置。不管树干有多么粗,活细胞管状层也不允许太厚;否则内层的活细胞会无法跟外界交换气体。‎ 形成层向内,生长出新的木质部细胞,每年使年轮增加一圈。木质部衰老而死亡了的细胞,变化成上下相通的导管和管胞,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并且起支撑作用。树干中间(都是可以遗弃的死细胞)即使被蛀空、烂空(但必须保留着足够的形成层和木质部),树木也能正常地活下去,这种空心古树很多。如美国加州莱顿维尔的树屋公园里,有一棵著名的巨大的红杉树,树龄4000多年,树干的空树洞内已被布置成面积约为‎52.7平方米的活树层。‎ 许多空心古树的存在,说明了各种树木的树心部分可以遗弃。被遗弃的木质部,若未糟朽,则对树体有益;若糟朽得过多并且未去除,则对树体有害。‎ 树干内,由形成层开始,向内和向外,一圈圈细胞分生、成长、衰老、死亡、遗弃。向内和向外,可分为生、死、弃三个细胞层(死细胞层和弃的细胞层之间无分界面)。生细胞层和死细胞层各行其职。每一个细胞逐步生、死、弃,逐步远离形成层。形成层渐渐向外围方向扩大——渐渐迁移到新的位置。由于树干内部各层细胞、各个组织生长、安排得如此合理,因此即使树木活到10000岁,树干内各个组织也始终规则而有序,始终有足够的通畅的输导管。‎ 树根,和树干一样,也有形成层和内外两个方向生、死、弃的结构,也有筛管和导管。根的横切面同样有年轮,也逐渐加粗。因此树根和树干一样,它们的活细胞同样能够有条不紊地一代一代地彻底更新。‎ 不言而喻,茎的分枝、小茎、小根和树干是同样的结构,所以这些部分的活细胞,同样能够不断地彻底更新;而且老的部分,还可以另外长出新的小根、小茎。树叶、花、根毛等部分,都是老的死了,另长新的,它们比树干还容易进行彻底更新。总之,树木全身各个器官(包括根、茎、叶、花等)的活细胞都能够一批批有条不紊地生、一批批彻底地死和弃,因而各种树木的老死寿命特别漫长。‎ ‎1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形成层的重要作用。‎ ‎15、许多空心古树仍能正常生长,其原因是什么?‎ ‎16、文章第一自然段共四句话。第1、2、3句跟第4句之间构成了 ,第1句跟2、3句之间是先 后 。‎ ‎17、第四自然段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 ‎【能力提升】‎ ‎23、四川被称为恐龙之乡的地方是 ‎ ‎24、潍坊被称为恐龙之乡的地方是 ‎ ‎25、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 ‎【教学后记】‎ 二十 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学习重点】‎ 1、 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 分析阐述落日的幻觉的成因的说明方法及顺序。‎ ‎【学习难点】‎ 1、 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2、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求精神。‎ ‎【知识链接】‎ 1、 题目解读 ‎“落日的幻觉”是一个非常有悬念的题目,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思。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要读完全文,那绚丽多彩的落日景象竟然是虚幻的,真是让人不可思议。读完全文,我们明白了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能做出科学解释,学生要注重观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2、走近作者 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科技记协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 ‎3、相关资料 散射: 散射也是一种反射,只是光从粗糙不平的表面以多种不同角度弥漫式反射。事实上,由于表面不平坦,入射的光以许多不同的角度被反射。‎ 折射:当光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它的速度和方向都可能发生改变。比如从空气到玻璃(即从小密度介质往大密度介质传播),光的速度会减慢,而且如果光是以某个非垂直角度入射到玻璃,那么它射出的方向也会改变,即常说的折射。‎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   绮丽( )  殷红(  )  坠落(  )  镶( )‎ 绚丽(  )   衰减(  )  尘埃(  )  吟咏( )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__________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_____________。‎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A、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作者               ‎ 含义:‎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 ‎  含义:‎ ‎【合作探究】‎ ‎6、第1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7、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文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壮观的景象?‎ ‎ ‎ ‎8、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9、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10、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 ‎ ‎【精读精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②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③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11、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 ‎12、第二段在结构上属于___________,在内容上起着__________的作用。‎ ‎13、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 ‎14、第四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 ‎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的题。‎ 为什么火箭底部像喇叭 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为什么要做成喇叭形态的呢?还要从火箭发动机的特殊构造谈起。‎ 火简明发动机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是因为火箭发动机有着特殊的构造。‎ 推力室是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分,一般由头部、燃烧室和喷管组成。其中头部和烧室的作用是使燃烧剂流经燃烧室和喷管的内套,冷却燃烧室和喷管,再将燃烧剂由喷管和燃烧室外套流经喷嘴喷入燃烧室,并在同时由另一些喷嘴喷入氧化剂的作用下充分燃烧,将推进剂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在燃烧室内产生2200℃—‎3500℃‎的高温高压燃气;喷管的作用是将燃烧室的高温高压燃气进行加速,由几十米/秒增加至几千米/秒,从而将燃气的热能转化为燃气的动能,获得直接的反作用力,推动也就越大。‎ 那么,火箭发动机是怎样获得这样高喷速的燃气流的呢?这是设计上的科学,就是把推力室的喷管部分在其结构上做成先收敛后扩散的喇叭形状,收敛段的上端同燃烧室的下端是平滑相连的。这一结构可使燃气流的速度因喷管横截面积的变化而变化,使气流从亚音速度到音速,直到加速至音速。所以,人们把这种喇叭形喷管叫超音速喷管。由于它是瑞典人拉瓦尔发明的,因此也称为“拉瓦尔喷管”。‎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拉瓦尔喷管的原理。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气流在燃烧室压力作用下,经过喷管向后运用,进入喷管的收缩段。在这一阶段,燃气运动遵循“流体在管中运动时,截面小处流速大,截面大处流速小”的原理,而是恰恰相反,截面积越大,流速越快。在扩张段,燃气流的速度被进一步加速,为2—‎3千米/秒,相当于音速的7—8倍,这样就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拉瓦尔喷管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流速增大器”的作用。其实,不仅仅是火箭发动机,导弹的喷管也是这样喇叭形状的,因此说拉瓦尔喷管在武器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选自2002年7月有6日《中国国防报》)‎ ‎1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作者采用了         说明顺序。‎ ‎16、全文以          结构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一、二两段是        ,三、四、五段是       。‎ ‎17、选文介绍的是我们所不常见的事物,你能读懂吗?试从一个角度说说文章语言的特点。‎ ‎ ‎ ‎18、春节期间放花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联系本文的介绍和你已有的知识,说说花炮能升空爆炸原理是什么。‎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如果你能在夜间观赏到海发光,那么相当瑰丽的。它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更似绚丽多彩的礼花。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海火”,这种迷人的景象是谁引起的呢?是谁的杰作呢?‎ 有一种海发光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这主要是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其本身多呈玫瑰红色,平时,凭借其体内的一种脂肪物质就能微放光明。发光的特点是,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但通常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它们受到化学刺激时才比较鲜明。当海上风浪把它们推向砾石海岸时,它们受到更大的触发而发光。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火花型海发光。‎ 还有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的。它们发光强度较弱,其特点是不论什么海况,也不管外界是否扰动,只要这种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时,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这样的细菌多在河口、港湾、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是下水道入海处或海水被污染处最多。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弥漫型海发光。‎ 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生物所引起的,如水母、海绵、苔虫、环虫和蚧贝等。水母躯体上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受到刺激便发出较大的闪光,有些鱼体内能分泌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资和氧作用而发光。这种发光通常是孤立出现的,在机械、化学作用刺激下,才比较醒目,它们发出的海光特点是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这种海发光被称为闪光型海发光。‎ 海发光不仅绚丽多彩、美丽诱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发光强的海区能映出黑夜的海景,因此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船舶遇到海发光时,能使船长产生错觉,导致海损事故,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正确掌握海发光可以预报天气,我国辽宁、河北一带的渔民经多年观察,总结出“海火见,风雨现”的民谚。鱼群游动时所产生的海光,暴露了鱼群的藏身之地,因此,经验丰富的渔民在夜间利用它来捕鱼。‎ ‎(选自《语文报》)‎ ‎19、请简要概括绚丽多彩、美丽诱人的“海发光”的成因。‎ ‎ ‎ ‎20、不同类型的海发光各有什么特点?‎ ‎ ‎ ‎21、“火花型海发光”为什么会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 ‎ ‎ ‎22、海发光与生产建设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 ‎ ‎ ‎【能力提升】‎ ‎23、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⑴、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⑵、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⑶、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     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 24、 文章结尾提到的幻觉并没有给出产生幻觉的原因。你能结合自己积累的知识试着解释一下吗?‎ ‎25、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 ‎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26、趣味题 成语对对子。‎ ‎(1)井然有序(     )(2)固若金汤(     )(3)雪中送炭(     )‎ ‎(4)流芳百世(     )(5)精雕细刻(     )(6)伶牙俐齿(     )‎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      yùn(     )育  繁 yǎn(     )脊zhuī(     )追sù(    )‎ ‎      ‎ ‎  归咎(    )喷嚏 (      ) 连翘(     ) 褶皱 (     )‎ ‎2、成语改错(4分)‎ ‎ 冲耳不闻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五彩斑斓 相安无事 消声匿迹 ‎ 周而复始 风雪在途 在劫难逃 啸聚山林 无动于忠 视而不见 ‎ 错误 ‎ ‎ ‎ ‎ ‎ ‎ ‎ ‎ 正确 ‎ ‎ ‎ ‎ ‎ ‎ ‎ ‎ ‎3、默写(5分)‎ ‎①、树树皆秋色,                。‎ ‎ ②、气蒸云梦泽,              。‎ ‎ ③、                 ,柳暗花明又一村。‎ ‎ ④、少壮不努力,                    。‎ ‎⑤、晴川历历汉阳树,                   。‎ ‎ 4、名著阅读(5分)‎ ‎     《骆驼祥子》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他的原名叫           。‎ 祥子的职业是         ,他为了实现他能拥有自己的车子的愿望,苦苦奋斗了一生,表现了他                                 的性格。读完小说,我们深刻体会到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 ‎5.仿写句子,要求与上句的话题一致,句式、修辞手法相同。(2分)‎ ‎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修改下面的病句。(2分)‎ ‎   (1)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   (2)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改:‎ ‎ ‎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大自然的语言 (12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 ‎ ‎ ‎7.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_____________保持了一致。(1分)‎ ‎8.  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                         ‎ ‎                      的科学。(1分)‎ 文中划~~~~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1分)‎ ‎9.第2自然段对物候知识、物候学的 和 的介绍。(1分)‎ ‎10.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12个字)。(2分)‎ ‎11、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多说一个加一分(2分)‎ ‎ ‎ ‎ ‎ ‎ ‎ ‎12.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2分)‎ ‎1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但近年不断传出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的消息,这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学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联系其它有关文章,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2分)‎ ‎(二) 红树林(15分)‎ ‎    ①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它们一片连着一片,宛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缭绕海岸,□□(diǎn  zhuì)海滩。它,就是人们常说的红树林。‎ ‎    ②红树林是一类富有特色、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群落。它生长在淤泥深厚的热带、亚热带海滩上。涨潮时,群落的部分或大部分淹没于水中,仅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成了一片“海底森林”;落潮时,一棵棵红树带着海泥的芳馨,婀娜多姿地重现在滩涂上,又成了一片“海上森林”。‎ ‎    ③与一般常见的植物不同,红树采取“胎生”的繁殖方式,是一种“胎生植物”。当种子成熟时,先在树上萌芽,然后才离开母体,飘落于地,几个小时就可以扎下根来。倘若被海水冲走,在海上漂流两三个月也不会死,一旦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一至二年便繁衍成林。红树林的“胎生繁衍”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 ‎    ④红树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沿海生态系统。长势良好的红树林能为鸟类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成为鸟类的“天堂”。据有关部门调查,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就有鸟类 122种,以鹭鸟为主,最珍贵的鸟类也来此居住,如属全球性保护的卷羽鹈鹕,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白琶鹭、黑脸琶鹭、小青脚鹜等。每当秋冬季节,候鸟南迁,这儿便成了鸟类的乐园。清晨,百鸟比翼,啼声清脆,令人□□□□(xīn  kuàng shén yí)。落潮时,海风吹拂,海浪声里夹杂着红树林的涛声,树上雀鸟啁啾,树下鱼虾跳跃……充满了一派生机。因此,红树林成了人们休闲赏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 ‎    ⑤红树林素来被人们誉为忠实的“海上卫士”。它深深地把根扎进海岸滩涂,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柱根,依靠这些根系去吸取大地的营养,并借助它把自己的兄弟姊妹连成一个整体,固堤护岸。   ‎ ‎    ⑥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的作用。据测算,‎100米宽的,红树林带,能把10级台风刮起的波浪化为平波。红树林还能净化海域环境,1平方米红树林一年净释放的氧气是‎2969克,吸收的二氧化碳是‎4085克,这比一般的城市绿地高出4—5倍。‎ ‎    ⑦由于红树林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植物,因此世界上有红树林的国家都把它列为生态保护对象。我国也于1986年批准20个红树林地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厦门部分沿海滩涂的土壤和水域特征非常适合于红树林的生长,一些有识之士已提议将红树林作为旅游项目和环保项目来开发。例如,在马銮湾地区的规划建设问题上,专家们就普遍认为马銮湾的护岸建设不一定全部采用钢筋水泥的传统做法,可以考虑用红树林来护岸,既能保护环境又能美化城市景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树林会成为海湾型城市的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    注释:[啁啾zhōu jìu]形容鸟叫的声音。‎ 阅读上文,回答问题。(15分)    ‎ ‎ 14.根据语境和提供的注音,在文中空格内填写恰当的词语。(2分)‎ ‎(diǎn zhuì) ______________ (xīn  kuàng shén yí)  ___________ ‎ ‎15.将第③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红树林的‘胎生繁衍’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转换成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2分)‎ ‎16.这篇说明文依次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红树林的价值?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3分)  ‎ ‎17.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 ‎(2)红树林还能净化海域环境,1平方米红树林一年净释放的氧气是‎2969克,吸收的二氧化碳是‎4085克,这比一般的城市绿地高出4—5倍。  ‎ ‎18、段只说红树的繁殖方式“与一般常见的植物不同”,但并没有明说“一般常见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请结合你平时对植物的观察和认识,简要说明“一般常见的植物”的繁殖方式,并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2分)    ‎ ‎19.有关专家提议在厦门建一个红树林生态公园。请你帮忙写一条旅游广告语,要注意突出红树林的观赏价值,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且语言要尽可能优美一些,最好能让游客过目不忘。字数不超过30个字。(2分)‎ ‎ (三)、文言文阅读 (共(11分)‎ ‎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日:“女(你)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 20.文中加点的词“其”都起指代作用,请分别写出各指代什么。(2分)‎ ‎    (1)其子随之而泣(    )    (2)其母日(    )‎ ‎ 21:写出“之”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2分)  ‎ ‎    (1)曾子之妻之市(   )(    )。‎ ‎    (2)曾子欲捕彘杀之( )    (3)今子欺之(    )‎ ‎  22.写出“子”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3分)。 ‎ ‎    (1)曾子之妻之市(      )    (2)今子欺之(    )‎ ‎    (3)是教子欺也(    )‎ ‎  23.“特与婴儿戏耳”的意思是(     )(2分)‎ ‎    A.特意跟婴儿开开玩笑而已。    B.特地与婴儿看戏罢了。‎ ‎    C.三岁的小兽跟孩子戏耍而已。    D.只不过同孩子说着玩玩,开开玩笑罢了。‎ ‎  24.对本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嘲讽曾子杀猪的迂腐不化,小题大做。‎ ‎    B.说明孩童时期正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不能用谎言教育子女。‎ ‎    c.说明父母教育子女要身教重于言教。一旦许诺就要说到做到。‎ ‎    D说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 第三部分 表达 ● 交流(40分)‎ 人生总有很多遗憾,于是就有了很多梦想,梦想着有灰姑娘变成白天鹅,梦想着有一个温馨的家和慈爱的父母,梦想着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梦想着有一天站在水银灯下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梦想着成为和平大使让战争和灾祸远离人类……因为有梦想,所以人类在不断奋斗。因为有梦想,我们的人生丰富多彩。请以“梦想”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最擅长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第十六课 ‎1、shuāi衰老cuī等衰.qiào翘起qiáo连翘guān观赏guàn道观.luò落水là落下lào落枕 ‎2、B 3、B ‎4.、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5、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6、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7、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 ‎8、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9、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10、B A C ‎ ‎11、如: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1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13、A ‎ ‎14、时间顺序;举例子 ‎ ‎1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16、第①句 ‎ ‎17、分类别 举例子 ‎18、‎ 湿地的类型 ‎ ‎ 自 ‎ ‎ 沼泽地 ‎ ‎ 人 ‎ ‎ 水稻田 然 工 泥炭地 水库 湖泊 池塘 河流 ‎ ‎ 海滩 ‎ ‎ 盐沼 ‎ ‎ ‎ 19、誉为 ‎ ‎ 20、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 21、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 湿地动 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 ‎ ‎22、外部形态。‎ ‎23、多用约数 约 左右 24、事理 逻辑 生动 ‎25、拟人 ‎26、水流出来时为什么噗噗作响 ‎27、流出来时 水不开时 水被“烫”时 ‎28、向地上倒,清脆的噼叭声的是冷水,低沉的波波声是开水 ‎29、略 第十七课 ‎1.C(栖—qī,相—xiānɡ)‎ ‎2.B(匍匋——葡萄)‎ ‎3.(1)列数字 (2)作诠释 (3)作诠释(4)举例子 ‎4、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5、“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6、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7、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8、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9、举例子、列数据 ‎10、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11、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12、内容从课文中找;锲而不舍、求真创新精神;把这种精神应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开创学习的新局面。‎ ‎13、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14、答愿意或不愿意,言之成理即可。15、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认为克隆人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16、‎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 实验对象 ‎ 研究成果 ‎ 时间 ‎ 说明方法 ‎ 克隆 鱼类 ‎ 鲫鱼 ‎ ‎——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 克隆含义——克隆实验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由底到高)——克隆造福人类  ‎ ‎1979 ‎ 下定义 ‎ 作诠释 ‎ 举例子 ‎ 列数字 ‎ 打比方 ‎ 鲤鲫鱼 ‎ 两栖类 ‎ 爪蟾蜍 ‎ ‎1962 ‎ 黑斑蛙 ‎ ‎1978 ‎ ‎  哺乳类 ‎ 鼠 ‎ 多利羊 ‎ ‎1996 ‎ ‎17、开头一段第①句。‎ ‎18、①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②挽救珍稀动物。③对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有重要作用。‎ ‎19、设问,引起读者注意。‎ ‎20、特别强调。‎ ‎21、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 ‎22、克隆 ‎23、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或“美国科学家创造生命”)逻辑顺序 列数字 ‎24、人和其他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 ‎25、在试管中加入一条条有用的基因就可创造出活生生的生命。 作者认为利用基因创造生命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前景。‎ ‎26、化石及它的作用。‎ ‎27、统领全文,引出下文。‎ ‎28、作诠释 什么叫化石 说明了化石这一事物的某些特点 ‎29、举例子 化石的作用 把化石这一事物说得具体、通俗,容易使人接受 ‎30、逻辑顺序 ‎31、.不行。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说明了生物保存下来的前提条件,“某些”说明了只是生物类的一部分。‎ ‎32、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第十八课 明确:1、(1)tún(2)zhě(3)xī(4)jié(5)sù(6)hài ‎2、(1)遗体、遗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3)灾难、灾祸  (4)细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1)举例子;(2)打比方;(3)列数字。‎ ‎4、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5、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 ‎6、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7、 板快构造理论 ‎8、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9、比较《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两文 说明对象 :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 恐龙的灭绝 说明角度: 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恐龙的灭绝 说明顺序(写作思路): 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移→大陆在漂移(“板快构造”理论) 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的性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10、mà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hé,地球的中心部分。tuì,发生质变。 ‎ ‎1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 ‎ ‎12、“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 ‎ ‎13、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 14、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 15、D ‎16、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17、说明黄河流域漫长。(或说明“流域广大”、“气势雄伟”均可)‎ ‎18、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19、“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0、不能省略。因为“相传”表示所述内容来源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之一”表示还有别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 ‎21、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 ‎22、因为“华”族聚居于被认为是四方之中的中原,故称“中华”。 ‎ ‎23、灾害;危害、灾难。‎ ‎24、(l)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为人们大面积观测;(2)计算机的应用为快速综合分析资料 ‎25、举例子;列数字;地震前震区地理位置的移动。‎ ‎26、(1)人造地球卫星监测红外异常和地理位置的移动;(2)无线电波探测仪接收超低频无线电波 。 27、地震前出现在震区的异常情况。 28、B 第十九课 ‎1.A(掠— lüè,藩—fān) 2.B(A.竞;C.扼;D.宠)‎ ‎3.(1)作诠释 (2)列数字 (3)举例子、 4、第一段 ‎5、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6、说明顺序:使用了逻辑顺序 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举例在课文中找)‎ ‎7、课前“相关资料”中有补充。‎ ‎8、提高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国际贸易中加强法律监督监控,有效地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9、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 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 ‎10、①人类不应过多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 ‎②自然调节的过程非常漫长,不能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 ‎11、使本土物种绝种,破坏物种的多样性,给人类造成惊人的经济损失。‎ ‎12、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 ‎13、逻辑顺序 生物入侵将造成自然界失衡,使本土物种灭绝,物种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造成惊人的经济损失,因此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防范。‎ ‎14、形成层能不断向内向外分裂出两种新细胞:新的韧皮部细胞和新的木质部细胞,保持树干的活性细胞与外界换气,输送养料并起支撑作用。‎ ‎15、树干中间有形成层和木质部 ‎16、对比 结果 原因 ‎ ‎17、举例子 列数字 ‎23、自贡 ‎24、诸城 ‎25、略 第二十课 ‎ 1、qĭ yān  zhuì  xiāng  xuàn  shuāi  āi  yín ‎ ‎2、(1)日薄西山   (2)绮丽 ‎3、(1)色彩绚丽   (2)散射   (3)衰减 ‎4、A ‎5、A、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B、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颜色美丽。减弱,减退。 ‎ ‎6、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7、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几个词来形容。文中具体写了这样几种景象: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太阳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灿烂的晚霞;神秘的蓝灰色暗弧和暗弧外面的亮弧,并伴有迷人的紫光。 ‎ ‎8、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9、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10、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11.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更强 ‎12.过渡句   承上启下 ‎13.作比较。  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14.“由于……亮弧”(第四段开头部分)。‎ ‎15、火箭发动机的特殊构造   逻辑 ‎16、总分   总说   分说 ‎17、通俗、简洁。‎ ‎18、与火箭发动机能产生强大推动力的原理有相似之处。 ‎ ‎19、①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②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③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生物所引起。‎ ‎20、①“火花型海发光”的特点: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②“弥漫型海发光”的特点;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时,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③“闪光型海发光”的特点: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 ‎21、因为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受到化学刺激时才发出鲜明的光。‎ ‎22、①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②可以预报天气。③便于渔民在夜间捕鱼。‎ ‎23、A、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B、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C   用“可惜”,比用“但”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章富有情趣。    ‎ ‎24、略 ‎25、略 ‎26、 (1)杂乱无章  (2)危如累卵  (3)锦上添花  (4)遗臭万年  (5)粗制滥造  (6)笨嘴拙舌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试题答案 ‎ 一、积累与运用 ‎1、孕 衍 椎 溯 jiū ti qiáo zhě 2、冲-充 消—销 在—载 忠—衷 3、山山黄叶飞 波撼岳阳城 山重水复疑无路 老大徒伤悲 芳草萋萋鹦鹉洲 4、老舍 舒庆春 人力车夫 自尊好强 吃苦耐劳 人吃人的旧社会制度示5、示例: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滴水的清泉;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根草的草原o   6、(1)在句号前加“的需要”(2)去掉“从”“中” ‎ 二阅读理解 ‎(一)《<大自然的语言>选段》‎ ‎7.“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 8.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举例子 作比较(每空一分)  9.古代 近代   10.A、紧扣“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句B、前两种是植物后一个是动物C、按季节顺序举例11、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12.如“月晕午时风”“山雨欲来风满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  13.略)能扣住保护动物、森林等生态环境来写,且不胜枚举表述清楚即可得满分)‎ ‎(二) 《红树林》参考答案 ‎   14.点缀,心旷神怡  15.感叹句,例:红树林的“胎生繁衍”真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啊!    双重否定句,例:红树林的“胎生繁衍”不能不说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  主要看是否符合句式的要求,且基本保留原意。   16.第一,红树林是一类富有特色、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群落。第二,红树林的“胎生繁衍”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第三,红树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沿海生态系统。第四,红树林能固堤护岸,是忠实的“海上卫士”。第五,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的作用。第六,红树林能净化海域环境。基本意思答对即可得分。主要看能否把握文章说明内容和文章条理。     17.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1)否。“部分”一词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的,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基本意思答对即可得分。(2分)   (2)否。此句主要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红树林与城市绿地的比较,更清楚地说明红树林在净化海域环境方面的作用。基本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18.开放题。主要看能否说明清楚跟红树不同的繁殖方式,并且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   19.开放题:主要看能否突出红树林的观赏价值,语言是否简洁优美。  ‎ ‎(三)文言文 20.(1)她的指曾子之妻  (2)他的,指小孩    21.(1)的  (2)到  (3)猪  (4)他指孩子    22..(1)先生    对人的尊称。  (2)你  (3)孩子、儿子, 23.D    24.A ‎(四)作文:40分 略 二一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 ‎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 ‎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 ‎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 ‎【学习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 ‎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 2、走近作者    ‎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 3、相关资料 ‎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 ‎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 ‎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 ‎    2、 古今异义词: ‎ ‎    鲜美   古义:                今义:                   ‎ ‎    交通  古义:                今义:                  ‎ ‎   妻子        古义:               今义:              ‎ ‎  绝境        古义:                今义:                 ‎ 无论     古义:              今义 :                    ‎ 不足        古义:              今义:  ‎ 开朗: 古 义: 今义:     ‎ ‎    3、一词多义  ‎ ‎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 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乃悟前狼假寐( );‎ 遂:遂与外人间隔( ); 遂迷( )‎ ‎   4、通假字  ‎ ‎    便要还家         通          ,             。  ‎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合作探究 】 ‎ ‎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 ‎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 ‎8、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 ‎     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10、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是因为 。‎ ‎【精读精练】‎ ‎(一)积累运用 ‎    1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 ‎    1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 ‎    1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 ‎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 ‎   (二)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 ‎    ①缘:                        ‎ ‎    ②俨然:                      ‎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 ‎    ①渔人甚异之 :                                              ‎ ‎    ②林尽水源:                                               ‎ ‎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16、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 ‎    1                    2                     3                    ‎ ‎    17、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 ‎    18、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19、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 2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 ‎【主题阅读】‎ 下面是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暧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 ‎,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暧:遮蔽。⑤俎豆:祭器。)‎ ‎21、解释下列词语 ‎1、日入从所憩( ) 2、童孺纵歌行 ( )‎ ‎3、斑白欢游诣( ) 4、怡然有余乐 ( ) ‎ ‎22、翻译句子 ‎1、相命肆农耕 2、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3、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4、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拓展提升】‎ ‎25、.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 教(学)后记】‎ 二二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 ‎(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 ‎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 ‎ 3、相关资料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 ‎ 1、 有仙则名 2、 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 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 8劳形    9、 何随之有 ‎ ‎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 “世人甚爱牡丹” 1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 ““予谓菊” 16、 “陶后鲜有闻 ‎ ‎【合作探究】‎ ‎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 ‎19、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2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 ‎21、《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22、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 ‎【精读精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2.填空。‎ ‎  ⑴《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  ⑵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                            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  ⑶①水不在深,             。 ②             ,草色入帘青。③斯是陋室,          。‎ ‎  ⑷《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  ⑸《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  ⑹《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3.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  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翻译句子。‎ ‎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⑷何陋之有?‎ ‎5.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  ⑴何陋之有?(   )‎ ‎  ⑵忘路之远近(   )‎ ‎  ⑶渔人甚异之(   )‎ ‎  ⑷具答之(   )‎ ‎  ⑸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  ⑹君之病在肌肤(   )‎ ‎  ⑺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6.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下列词语能够统领全篇的是(      )‎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 ‎8.《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                   ‎ ‎ 【主题阅读 】‎ ‎ 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可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9.“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成语:‎ ‎10.就“受施慎勿忘”一句,写几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话。                ‎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世誉不足慕:                    ⑵行之苟有恒:‎ ‎12.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 A.名不符实  B.不名一文 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处也    ‎ ‎13.自古至今有许多伟人有自己的座右铭,请试举一例。  ‎ ‎【拓展提升】‎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教(学)后记】‎ 二三 核舟记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 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 一只“曾不盈寸”的桃核上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2、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魏学洢:字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 ‎3、课文简介 课文介绍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自主学习】‎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诎( )右臂支船 ‎ 朗读示范:‎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珠可历历数也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2.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合作探究】‎ ‎1、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2、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A、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B、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C、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D、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B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精读精练】‎ ‎1、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3分)‎ ‎⑴诎右臂支船          (        )通(        )‎ ‎⑵左手倚一衡木        (        )通(        )‎ ‎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通(        )‎ ‎2翻译下面句子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               ‎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                                                         ‎ ‎4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 ‎5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 ‎                                                                                    ‎ ‎6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的?‎ ‎【主题阅读】‎ ‎(一)‎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书林纪事》)‎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 ‎3. 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二)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薜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 ‎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 ‎  (1)薛谭学(讴) 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遂)辞归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响(遏)行云 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薛谭乃谢求(反) 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对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字的意义与“薛谭乃谢求反”中“乃”字相同的一项是( )。 ‎ ‎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  C.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  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4、翻译下列句子。 ‎ ‎  (1)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薛谭乃谢求反。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拓展提升】‎ ‎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呢?(知识、技能、人生启示等谈一点即可)‎ ‎【教(学)后记】‎ ‎ ‎ 二四 大道之行也 ‎【 学习目标】‎ ‎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 ‎【学习重点】‎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 ‎【学习难点】‎ ‎   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  2.通假字。‎ ‎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   3、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 ‎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4、理解重点句子:‎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 ‎5、出自本文的成语 ‎【合作探究】‎ ‎   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    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 ‎    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    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 ‎  10、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   【精练精读】‎ ‎1、解释下列加点字  ‎ ‎   ① 选贤与能 (        )② 故人不独亲其亲   (        )  ‎ ‎   ③ 男有分( )      ④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 ‎  ⑤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⑥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 ‎ ‎2、翻译下列句子  ‎ ‎  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   ‎ ‎  ②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 ‎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 ‎ 【 主题阅读】‎ ‎(一)挟泰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 ‎ ‎ 注:①语(yù):告诉。  ② 王(wàng):统一天下。   ③ 与:语气助词,无义。  ‎ ‎1、翻译下列句子。  ‎ ‎  ①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 ‎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2、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 ‎3、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 ‎4、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二)‎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曲礼》)‎ ‎1.给下列字注音。‎ 弗(   )  琢(   )  兑(   )  尚(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弗学而能 弗:‎ ‎(2)其次务施报     施:‎ ‎(3)玉不琢,不成器   琢:‎ ‎(4)人有礼则安     安:‎ ‎3.《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                  (原句)。‎ ‎4.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                                                  。‎ ‎4.翻译下列句子。‎ ‎(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译文:‎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译文:‎ ‎5.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 ‎【拓展提升】 ‎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 ‎【教(学)后记】‎ ‎   ‎ 二五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 ‎【学习难点】 ‎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 ‎【知识链接】‎ ‎ 1、走近作者 ‎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 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 ‎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 ‎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合作探究】‎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 ‎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 3、品味《春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 ‎ 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 ‎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岳 ‎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石壕吏 ‎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 ‎(一)《新安吏》(节选)‎ ‎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解释词义:‎ ‎①更:         ②次:‎ ‎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二)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 登岳阳楼 ‎ ‎ 杜 甫 ‎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 ‎【拓展提升】‎ 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复习课 一、给句中划线字注音      ‎ ‎1.具答之,便要(   )还家  2、 阡陌(     )   3、绮丽(    )    4、舟尾横卧一楫(   )   5、选贤与(    )能   6、男有分(    )   7、黄发垂髫(    )   8、多髯  (    )      9、  矜寡(     ) 10、不可亵(   )玩焉。‎ 二、一词多义 ‎(1)寻 寻向所志(    ) ②鲜   芳草鲜美(     )③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寻病终 (    )        陶后鲜有闻(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 ‎(4)绝   佛印绝类弥勒(    ) ⑤端   执卷端(   )(6)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其人视端容寂 (   )         东坡现右足(    )‎ 三、解释下列词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2、无论魏晋      (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4、遂与外人间隔  (           )‎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6、其两膝相比者  (            )‎ ‎7、货恶其弃于地(         )                  8、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0、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12、箬蓬覆之(                    )‎ ‎13、选贤与能:(                    )      14、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 ‎1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16、为宫室、器皿、人物(          )      ‎ ‎17、盗窃乱贼而不作(       )             18、如闻泣幽咽(                  )‎ ‎19、是谓大同(       )   20、.自李唐来 (        )21 、可爱者甚蕃(      )   22、宜乎众矣(        )    23、无案牍之劳形(      )24 、男有分(         )   25、闭之(            )  26、斯是陋室 (       )  27、讲信修睦(         )   28、矜、寡、孤独、废疾者:(                           )   29、诎右臂支船。(               )  30、神情与苏、黄不属。(    )‎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落英缤纷     2.屋舍俨然       3.黄发垂髫      4.惟吾德馨  5.亭亭净植    6.雕栏相望   7.矫首昂视      8.天下为公  9.莲,花之君子者也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3、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②舟尾横卧一楫                   ‎ 五、阅读题 ‎(一)阅读《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_____ (朝代)诗人____。本文虚构了一个 __________   ,寄托了_____________    ,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     。‎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文章结构图:(            )——(        )——(             ) 。‎ ‎                                                               ‎ ‎3、描写渔人初入桃花源所见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的内容是(                         ‎ ‎                        )                                           ‎ ‎6.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二)阅读《陋室铭》‎ ‎1、《陋室铭》中点名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    ”。   ‎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外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                                    ‎ ‎3、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  。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______  。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  。            ‎ ‎5、本文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 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趣。               ‎ ‎(三)阅读《爱莲说》‎ ‎1、给下列字注音 蕃( ) 濯( )  涟( ) 亵( )  鲜( ) ‎ ‎2、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5、作者把“莲”喻君子,那么君子是什么样的呢?‎ ‎ ‎ ‎6、“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 ‎ ‎(四)阅读《核舟记》‎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 (1)其两膝相比者(     )(2)舟尾横卧一楫(     ) ‎ ‎ (3)其船背稍夷(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3.选文前三段按______ 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______ 、______  和船背。‎ ‎4.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 ‎  (1)苏东坡——             (肖像特征) ‎ ‎  (2)佛印——              (神态特征) ‎ ‎5.“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    ‎ ‎(五)阅读《大道之行也》‎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     ;照应此句的是 _________      。描绘了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 ‎2、文章从___________ 、_______两个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 ‎3、文章的中心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  。‎ ‎ ‎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和运用(17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 yì( )太守 决zì(   ) 浑欲不胜zān(  ) ‎ ‎ 邺城shù(   ) 天启壬xū( ) 老翁yú (   )墙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 ② 欣然规往。_________ ‎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 ‎ ‎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⑥ 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  ‎ ‎⑦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 ‎3、下列文言文,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1分)‎ A.太守 / 即遣人 / 随其往 B.山 / 不在高,有仙 / 则名 C.感时花 / 溅泪,恨别鸟 / 惊心 D.吏呼 / 一何怒,妇啼 / 一何苦 ‎4、文学常识填空。(2分)‎ ‎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 ‎②《爱莲说》的作者___________是_______代著名哲学家。‎ ‎③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号称“_________”。 ‎ ‎ ④《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 ‎①《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莲说》中写莲荷既不与世俗同流,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根据《石壕吏》的内容,按要求默写下列诗句。(2分)‎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 ‎7.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1分)‎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二、阅读鉴赏(53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_____________?‎ ‎8、请将文段中所缺的句子填写完整。(2分)‎ ‎9、解释下列词语。(2分)‎ ‎ 名_______ 斯________ 白丁___________案牍_______________‎ ‎10、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1分)‎ ‎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不 在 深 ‎11、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_。‎ ‎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1分)‎ ‎13、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亲戚或同学合住的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简要的点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4、请将文章的空白处按照原文填写完整。(2分)‎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 ①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矜、寡、孤、独、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_‎ ‎②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 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__‎ ‎16、从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1分)‎ ‎ ①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1.5分)‎ ‎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刻“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粒粒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9、请将文段中的空白处填上诗句。(2分)‎ ‎20、判断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对“之”所指代对象说明的正误。(1.5分)‎ ‎①箬蓬覆之( 指代“船舱” ) ( ) ‎ ‎②闭之( 指代“小窗” ) (  ) ‎ ‎③石青糁之( 指代“一种青色颜料” ) ( )‎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分)‎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_‎ ‎②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 _______‎ ‎2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的不同。(2分)‎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____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 ‎②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_______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 ‎24、找出摘录文段中含有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1分)‎ ‎____通 ____,意为__________;____通____,意为__________。‎ ‎2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古今在数词的说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舟尾横卧一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一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7、简答: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8、按照原文的要求填写文中的空白。(2分)‎ ‎29.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 ) ‎ ‎③为宫室、器皿(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 ‎3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写出出自本文段的成语四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指出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词语四个(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  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有一老父衣褐(   )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   ) (4)谷年十有五(   ) ‎ ‎(5)是负义也(   )     (6)乃载祖归养(   )‎ ‎  3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1分)‎ ‎  a. 良愕然,欲殴之   吾欲之南海 b. 捐祖于野 货恶其弃于地也 ‎ ‎  c. 父以足受 汝何以收此凶具d. 直堕其履圯下 其一犬坐于前 ‎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良殊大惊,随目之 ‎  (2)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  37、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2分) ‎ ‎  ‎ ‎ 38、.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下来。(2分)‎ 三、写作训练(30分)‎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    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              ‎ 参考答案 第二十一课 一1、huò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jǜn jì yì jiān 2.古今词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开朗 古义:开阔明朗 今义:性格乐观 ‎ ‎3.一词多义  舍: 舍弃  房子 寻:寻找 不久   志:  做标记 标记 乃:于是,就 竟 才 遂:于是,就 最终,终于 ‎4、要——邀:邀请 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不值得对外人说起。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 8、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9、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0、(1) “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3)“奇”的世界:景物奇特;人奇特;踪迹奇特;‎ ‎11、陶渊明 东晋 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3、对……感到惊异 详尽 穷尽 计划 到 不久 14、沿着 整齐的样子15、渔人对此感到惊异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林之类。16、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17、C 18、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19、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20、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21、休息 小孩 到……去 高兴的样子 22、1、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2、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 23、 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24、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25、能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 第二十二课 ‎1、著名。 2、灵异。3、这。4、博学的人。 5、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6、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7、官府的公文。8、使身体劳累。 9、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10、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11、唯独。12、很” 13、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4、更加 15、认为。16、少17、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18、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19、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0、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21、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22、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直不阿,傲然坚贞。‎ 精读精练:1.xīn  tái  rú   dú  2.⑴刘禹锡,梦得,唐朝人  ⑵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用韵  ⑶①有龙则灵;②苔痕上阶绿;③惟吾德馨  ⑷对偶  ⑸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⑴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⑵鸿:大;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⑶素:素朴;金经:佛经  ⑷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⑸名:著名  4.⑴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⑵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⑶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⑷有什么简陋的呢?5.⑴E  ⑵A  ⑶B  ⑷B  ⑸A  ⑹A  ⑺A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B   8.因为一是隐没前半句,语意却在全句;二是作者要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主题阅读:9.说长道短  10.接受别人的东西不要忘记  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 11.(1)羡慕  (2)如果  12.A   13.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拓展提升:略 第二十三课 达标检测:1、诎——屈;衡——横;简——拣 2.(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构思的巧妙。 5、和谐、专注  6、大苏泛赤壁,说明是在泛游赤壁主题阅读:(一)1、(1)于是,就 (2)对,对于(3)临帖,照着字画模仿。(4)有时 2、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合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它,不怕麻烦。3、文征明习字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 既要坚持不懈,又不能马虎草率 ‎ ;只有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如果希望一蹴而就,或者敷衍潦草,都不会成功。我们学生学习知识也应该像文征明习字一样,才会取得优秀成绩。(二)《薛谭学讴》 1.(1)唱歌 (2)于是,就 (3)阻止,止住 (4)同“返”,回来 2、A(A.于是;B、C、D的意思皆为“才”) 3、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4、(1)(薛谭)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5、有。是他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第二十四课 ‎1、jǔ guān fèn 5、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6、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7、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有归”。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8、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9、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10、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精读精练: 1、① 通“举”,推举   ② 以……为亲   ③ 职份,指职业、职守  ④因此  ⑤ 发生  ⑥ 从 2、 ①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3、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4、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主题阅读:(一)1、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  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泰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4、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1.fú  zhuó  duì  shànɡ ‎2.(1)不  (2)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  (3)琢磨、雕琢  (4)安定 ‎3.喜、怒、哀、惧、爱、恶、欲 ‎4.(1)什么是人情呢?人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心理因素,不必学习就能做到。‎ ‎(2)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也不会明白道理。‎ ‎(3)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5.(仅作参考)人际关系,处理上应该重礼尚往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道德以礼为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二十五课 合作探究1、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2、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3、(1)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3)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4)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5)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4、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精读精练:1.(1)泰山 (2)不尽 (3)指天地、大自然 (4)登、乘2.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 雄心和气概4.远 近 朝 暮 望 登5.泰山 衡山 华山 泰山6.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7.a 8.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9.……新战死‖……无完裙。‖……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10.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主题阅读:(一)1.(1)岂 (2)挨次2.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3.客即杜甫4.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单元复习参考答案:‎ 一、yāo qiān  qǐ jí jǔ fèn  tiáo rán  xiè guān  二寻找  不久;鲜艳  很少;类 类似; 极 隔绝;一端 正;值得 脚 三、1、交错相通2、更不用说  3、妻子儿子4、 隔绝  5、少,稀少6、靠近,挨着 7、憎恶 8、更加9、亲近而不庄重10、 认为 11、高高的帽子12、指代“船舱”13、“与”通“举”,举荐,推荐14、奇妙15、零数16、做,雕刻17、兴起 18、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19、 和平 20、 从   21、 多 22、 应当23、官府的公文24、职业,操守25、代指 “窗”26、这27、和睦 28、“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29、“诎”通“屈”,弯曲30、相似 四、译文略 五、(一)1、东晋 陶渊明 一个 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自己的政治理想 广大人民的愿望 。2、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提示: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6、对和平安宁,没有压迫的生活的向往。 (二)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惟吾德馨_ 鸿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三)1、fán  zhuó  lián  xiè  xiǎn2、A3、反问句。作者慨叹当时知音难寻,无人仰慕君子的德行。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5、不随时俗、洁身自好、豁达正直、志洁行廉、决不阿谀奉承、端庄严肃、德声远播的6、作者托物言志,在莲中寄予了自己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进步思想与优美情趣。(四)1.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1)挨着,靠近(2)船桨(3)平(4)通“拣”,挑选 3、空间  船头 船尾4、(1)峨冠多髯(2)绝类弥勒  ( 矫首昂视)5、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 ‎(五)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总分总     2、   社会制度、 社会道德  3、   天下为公    ①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  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单元过关检测试题答案 ‎1、诣、眦、簪、戍、戌、逾2、①通“邀”,邀请 ②计划 ③大 ④以……为亲 ⑤亲近而不庄重 ⑥靠近 ⑦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C 4、①东晋__陶渊明 ②周敦颐__北宋 ③诗史 ④《虞初新志》5、①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①有吏夜捉人 ②三男邺城戍 ③二男新战死 ④出入无完裙7、D8、调素琴,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9、著名、出名 这 没有学问的人 官府的公文 10、①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 不 在 深11、①惟吾德馨 鸿儒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2、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13、言之成理即可  14、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盗窃乱贼而不作15、①单 老而无子的人  ②奸邪 用门闩插门 ③他的 它,指财物16、①与通举,解释:举荐,推荐 ②矜通鳏,解释:老而无妻的人17、①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 ②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18、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 1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0、① ( √ ) ② ( √ ) ③( X )21、①高高的帽子 ②举 相似、类似、类22、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泛舟于赤壁。②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23、①奇妙 零数 ②做,雕刻 是24、“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25、①苏、黄二人一起观看一幅书画的横幅长卷。②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 古今不同点:古代汉语表数量时,不用量词。26、①体积小 ②容量大27、通过读者的想象力,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印证了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2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9、①作标记 ②标记 ③做、雕刻 ④对30、①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②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31、世外桃源 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32、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33、①为桃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现实黑暗而叹惋;②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34、(1)穿着 (2)回头看 (3)离开 (4)通“又” (5)这 (6)于是、就35、b 36、(1)张良感到很奇怪,随即望着老人(离开)。 (2)将来有一天父母年老了,不需要再做这个器具(小推车),因此收回家。37、.第一问:老父叫不认识他的张良为他捡鞋子、穿鞋子。 第二问: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38、敬老爱老 ‎ 二六 三峡 ‎ ‎ 郦道元 ‎ ‎【学习目标】‎ ‎1、了解《水经注》及作者郦道元。‎ ‎2、对照注解,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本课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3、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文学常识、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 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 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2、 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 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题目解说:‎ 此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200公里。因瞿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说。‎ ‎【自主学习】‎ ‎1、填空:‎ ‎《三峡》选自 ,作者 , 著名 、散文家。三峡指 、 和 。 ‎ ‎2、给加点的注音:‎ 略无阙( )处 重岩叠嶂( ) 不见曦( )月 夏水襄( )陵 沿溯( )阻绝 乘奔( )御风 素湍( )绿潭 绝巘( )怪柏 高猿长啸( ) 属( )引凄异 哀转( )久绝 ‎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自( )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 )夜分( ),不见曦( )月。‎ ‎(3)虽( )乘奔( )御风,不以疾( )也 ‎(4)沿( )溯( )阻绝 ‎(5)绝巘( )多生怪柏 ‎(6)每至晴初霜旦( )‎ ‎(7)属引( )凄异 ‎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略无阙处( )‎ ‎(2)哀转久绝( )‎ ‎5、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 )‎ ‎(3)略无阙处 ( ) ‎ ‎(4)至于夏水襄陵( )‎ ‎(5)良多趣味 ( )‎ ‎6、解释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回清倒影 ( )‎ ‎(3)每至晴初霜旦( )‎ ‎(4)素湍绿潭 ( )‎ ‎(5)空谷传响 ( ) ‎ ‎(6)清荣峻茂 ( )‎ ‎7、翻译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8、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侧面渲染山峰高峻、江面狭窄的句子是 。‎ ‎(2)写三峡秋天景象的句子是 , , ,‎ ‎ , , 。‎ ‎【合作探究】‎ ‎9、文中描写的三峡两岸的山势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10、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11、文章结尾引用渔人之歌,有什么作用?‎ ‎12、三峡,一条七百里的水廊如此牵动一个民族的思绪,除了它的美景之外,还有挥之不去的关于三峡的民族记忆。请你写出与三峡有关的人物、故事或诗句。‎ ‎【精读精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3、本文描写三峡景物主要有六个方面,根据文章内容,在修饰语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或在景物的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 高峻的 汹涌的 清澈的碧水 ‎ 的瀑布 哀转的 悲凉的渔歌 ‎14、本文作者写景,很注意观察角度的变换、动静画面的结合以及色彩的配合,请结合文中写春冬之景的部分做一点具体分析。‎ ‎ ‎ ‎ ‎ ‎ ‎ ‎15、作者描写三峡秋季景色重点突出的四个字是 、 、 、 。‎ ‎16、“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实际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本文也有一些这样的语句,请找出两例。‎ ‎ ‎ ‎ ‎ ‎17、有人分析“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个结尾时,认为“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假如你是行舟三峡间的一位旅人,目睹肃杀的寒秋,耳闻哀转的猿啼,你会有怎样的思绪?用第一人称写一写。‎ ‎ ‎ ‎ ‎ ‎ ‎ ‎【主题阅读】‎ ‎ 长江三峡 ‎ ‎ 刘白羽 ‎ ‎     ①在信中,我这样叙说:“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我在海洋上远航过,我在天空中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 ‎ ‎    ② 矇眬中听见广播说,到了奉节。“江津号”停泊时,天已微明。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启碇续行,我来到休息室里。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各处还是云海茫茫。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时歌谣说:“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这滟滪堆原是对准峡口的一堆黑色巨礁。万水奔腾,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舷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粉碎。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不过,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长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前方,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崖,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 ‎ ‎    ③抬头望处,已到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它仿佛在招呼上游来的客人说:“你看,这就是巫山巫峡了。“江津号”紧贴山脚进入峡口。红通通的阳光恰在此时射进玻璃厅中,照在我脸上。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在一起,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山峡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 ‎ ④八点五十分,满船人都在仰头观望。我也跑到甲板上,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缥缈传说的美女峰了。据说一个渔人在江中打鱼,突遇狂风暴雨,船覆灭顶。他的妻子抱着小孩从峰顶眺望,盼他回来,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他终未回来,而她却依然不顾晨昏,不顾风雨,站在那儿等候着他,至今还在那儿等着呢! ‎ ‎ ⑤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陡江急,江面布满大大小小的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 ‎ ‎ ⑥十点,江面渐趋广阔,“江津号”急流稳渡,穿过了巫峡。十点十五分到巴东,进入湖北境内,十点半到牛口,江浪汹涌,船在浪头上摇摆着前进。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 ‎ ‎ ⑦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初下泄滩,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漩涡,使得“江津号”剧烈震动起来。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十一点十五分到秭归。据袁崧《宜都山川记》载:秭归是屈原故乡,是楚先王熊绎始封之地。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又传说:屈原死后,被一条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到故乡。这一切初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正反应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 ‎ ⑧ 秭归正面有一大片铁青色礁石,森然耸立江面。经过很长一段急流才绕过泄滩。在最急峻的地方,“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斗着、震颤着前进。急流刚刚滚过,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水沿着这山峰右面流去。山峰左面却又出现一道河流,原来这里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我们遥望了一下香溪,船便沿着山峰进入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兵书宝剑峡。这儿完全是一条窄巷。我到船头上,抬头仰望,只见黄石碧岩,高与天齐。再驶行一段,就到了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你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巨浪被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船上的同志指着岩上一处乡镇告诉我:“长江航船上很多领航人都出生在这儿……就是木船要想渡过青滩,也得请这儿的人引领过去。”这时我正注视着一只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但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 ‎ ‎⑨ 中午,“江津号”到了崆岭滩跟前。长江上的人都知道:“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可见其凶险了。眼看一片灰色礁石布满水面,船抛锚停泊了。原来崆岭滩一条狭窄航道只能过一只船,这时有一只江轮正在上行,我们只好等着。谁知竟等了好久,可见那上行的船是如何小心翼翼了。“江津号”驶下崆岭滩时,只见一片乱石林立,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 ‎18、概括巫峡和西陵峡的主要特点。‎ ‎ ‎ ‎ ‎ ‎19、(1)郦道元的《三峡》写出了两岸连山的高峻、连绵不绝,本文哪些语句也表现了山的这一特点?试找出两句来。‎ ‎ ‎ ‎ ‎ ‎(2)本文还写了两岸连山的什么特点?‎ ‎ ‎ ‎20、本文除了写景,还多处引用传说,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 ‎ ‎ ‎ ‎ 。‎ ‎21、(1)第⑧段写青滩的凶险,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举例分析。‎ ‎ ‎ ‎ ‎ ‎ 。‎ ‎(2)郦道元的《三峡》中写江水的迅疾,也用了这种手法。请默写出原文。‎ ‎ ‎ ‎ ‎ ‎【能力提升】‎ ‎22、描绘四季风光 ‎《三峡》一文抓住了三峡特征,描绘了四季景色,请你就本地特色,从春、夏、秋、冬中选择一季,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一下家乡的自然风光。‎ 我的描绘:我写的是 ‎ ‎ ‎ ‎ 。‎ ‎23、拾起记忆的风筝 ‎《三峡》写了它的山,写了它的水。古今诗文中有许多是描绘山水的,试从记忆中搜寻一些精彩诗文,然后朗诵给大家听。‎ 我的记忆:我记得 ‎ ‎ 。‎ ‎24、有些对联融历史、地理、诗文、典故等文化于一体,请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下面两幅对联的前面填上省名。‎ ‎ 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 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 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 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 ‎25、说说下列诗句各描写了什么景物。‎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2)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弃水晶。( )‎ ‎(3)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 ‎(4)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 ‎【教(学)后记】‎ 二七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 ‎ 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1、 背景资料 ‎(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2、 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自主学习】‎ 1、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 ,字通明,自号 , ‎ ‎ 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 注音写字:‎ 西日欲tuí( ) 沉鳞jìng( )跃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3、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 ‎(2)四时( )俱备 ‎(3)晓雾将歇( )‎ ‎(4)西日欲颓( )‎ ‎(5)沉鳞竞跃( )‎ ‎(6)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4、 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 )‎ ‎5、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合作探究】‎ ‎6、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7、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 ‎ ‎ ‎ ‎ ‎ ‎ ‎8、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 ‎ ‎ ‎ ‎9、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 ‎10、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 ‎ ‎ ‎ ‎ ‎ ‎ ‎ ‎【精读精练】‎ 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1—13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本文的主题句是 。‎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13、填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主题阅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天山共色( ) (2)横柯( ) ‎ ‎(3)一百许里( ) (4)猛浪若奔( ) ‎ ‎(5)负势竞上( )‎ ‎15、翻译下面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 。‎ ‎16、请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句子填空。‎ ‎(1)作者运用衬托手法写水清的句子是: , 。‎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 。‎ ‎(3)从听觉方面描写了山中泉喧鸟鸣的情景的句子是: , ; , 。‎ ‎(4)总写人在此境中的感受的句子是: , ; ‎ ‎ , 。 ‎ ‎【能力提升】‎ ‎17、、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的意思有: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 请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书”的意思。 (1) 书本——( )  ‎ ‎ (2)书写——( ) (3)书信——( )  ‎ ‎(4)楷书—— ( ) (5)判决书—— ( ) ‎ ‎18、仔细阅读下文,仿写句子。‎ 乡村,黄昏。‎ 平和安宁盘旋在乡村的上方。‎ 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绚丽的风景。‎ 农家,炊烟。‎ 温馨美妙回荡在农村之间。‎ 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感动的画面。‎ ‎ ‎ ‎ ‎ ‎ ‎ ‎ ‎ ‎【教(学)后记】‎ ‎ ‎ 二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 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 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 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4、 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 背景资料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 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自主学习】‎ 1、 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 解( )衣欲睡 积水空( )明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 ‎ ‎(2)欣然起行 欣然: ‎ ‎(3)遂至承天寺 遂: ‎ ‎(4)盖竹柏影也 盖: ‎ ‎(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 ‎(7)念无与为乐者 念: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 念无与为乐者( ) ‎ (3) 相与步于中庭( )‎ ‎5、翻译句子:‎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合作探究】‎ ‎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10、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11、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精读精练】‎ 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2—16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3、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 ,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 ‎ ‎14、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15、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6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17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 ‎ ‎ ‎【能力提升】‎ ‎18、中国月文化点滴。‎ ‎(1)月亮的别称:‎ a、初月: ‎ b、弦月: ‎ c、满月: ‎ d、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 ‎ ‎(2)写几句咏月的古诗词。‎ a、 ‎ b、 ‎ c、 ‎ ‎19、比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试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手法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 ‎ ‎ ‎ ‎【教(学)后记】‎ 二八 观潮 ‎ 周密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 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方”“倏尔”“文”“江干”等词含义。‎ 4、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5、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6、 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 ‎1、了解周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文中自然美与民俗风情美相融合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不凡魅力,感悟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周密(1232—‎ 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1、 背景资料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周密的《观潮》记叙的正是这一盛况。‎ 举世闻名的钱塘奇观——海宁潮将要申报“世界遗产”。这是继温州雁荡山、江南水乡古镇西塘、乌镇、南浔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后,浙江省申报“世界遗产”的又一举措。‎ 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涌潮”的钱塘江潮,从海宁角度观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2、 题目解说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是作者在宋亡之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往事之作。此书写得详细生动,寄托着作者的故国之思。‎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自主学习】‎ 1、 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 、 等。‎ 2、 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 ‎(8)如履平地 履: ‎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 ‎ 出没: ‎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骑:古义: 今义: ‎ 标枪:古义: 今义: ‎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 ‎(2)以 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 ‎(3)仅 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1) 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2) 势 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3) 能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 腾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 ‎【合作探究】‎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精读精练】‎ 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1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 ‎ ‎ ‎ ‎1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 ‎ ‎ ‎ ‎1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 ‎1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 ‎ ‎ ‎ ‎【主题阅读】‎ ‎(一)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东南形胜 (2)天堑无涯 ‎ ‎(3)竞豪奢 ‎ ‎16、翻译下面句子。‎ ‎(1)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2)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 ‎17、概括选文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 ‎ ‎ ‎ ‎18、与《观潮》相比,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 ‎ ‎ ‎ ‎(二)游钓台记(节选)‎ ‎ 郑日奎(清)‎ 舟发自常山[1] ,由衢抵严[2],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3],未暇问名,颔之而已[4]。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5]必予告[6]。越日[7],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8],觉有异[9],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邪[10]?”曰: “然矣!”舟稍近,迫视之[11],所云两台[12],实两峰也。台称之者[13],后人为之也。台东西跱[14],相距可数百步[15]。石铁色,陡起江干[16],数百仞不肯止[17]。巉岩傲睨[18],如高士并立[19],风致岸然[20]。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21]。树多松,疏疏罗植[22],偃仰离奇各有态[23]。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24],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故曰:“峰也而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 注释:[1]常山:在今浙江常山县。 ‎ ‎  [2]衢(qú):衢州,治所在今浙江衢县。抵:到达。严:严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  [3]第:只是。目之所及:谓视野,眼力看到的。 ‎ ‎  [4]颔(hàn)之而已:点头表示赞美罢了。 ‎ ‎  [5]诫:告诫。舟子:船夫。七里滩:一名七里濑,亦称富春渚,在钓台西。两山壁立耸起,连亘延续约七里。 ‎ ‎  [6]予告:告诉我。 ‎ ‎  [7]越日:第二天。 ‎ ‎  [8]崭然:高峻的样子。 ‎ ‎  [9]觉有异:发现异常的景象。 ‎ ‎  [10]若非:莫不是。 ‎ ‎  [11]迫视:近看。 ‎ ‎  [12]所云:所谓。 ‎ ‎  [13]“台称”二句:谓将峰称作台,是后人这么叫它的。 ‎ ‎  [14]跱(zhì):同“峙”,相对耸立。 ‎ ‎  [15]可:大约。 ‎ ‎  [16]江干:江边。“干”,岸。 ‎ ‎  [17]“数百”句:意谓高出数百仞。 ‎ ‎  [18]巉(chán)岩傲睨(nì):险峻的山峰,倨傲旁视,神态蔑世。 ‎ ‎  [19]高士:志行高洁的隐士。 ‎ ‎  [20]风致:风度、品格。岸然:挺立的样子。 ‎ ‎  [21]严冷状:性情不随俗,冷然不可狎的样子。 ‎ ‎  [22]疏疏:形容株距不密。罗植:种植在钓台周围。 ‎ ‎  [23]“偃仰”句:意谓松树或卧倒,或仰首,或奇形怪状,都各有独特神态。 ‎ ‎  [24]意:猜想。垂纶:放线钓鱼。‎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偃仰离奇各有态 ( )‎ ‎(2)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 )‎ ‎(3)意当日垂纶( )‎ ‎20、请把“数百仞不肯止”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 ‎21、这段文字从多方面来描写“钓台”,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颜色: ‎ ‎(2)高度: ‎ ‎(3)山势: ‎ ‎(4)情状: ‎ ‎22、当看到“钓台”时作者的反应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 ‎ ‎ ‎ ‎【能力提升】‎ ‎23、写出下列古汉语所指代的内容。‎ 鸿雁 巾帼 桑梓 社稷 轩辕 汗青 ‎ ‎ ‎ ‎24、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 )借东风——巧用天时 ‎(2)( )借荆州——有借无还 ‎(3)( )进曹营——一言不发 ‎(4)( )上梁山——官逼民反 ‎(5)( )打宋江——过后赔礼 ‎(6)( )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教(学)后记】‎ 二九 湖心亭看雪 ‎ 张岱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4、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西湖梦寻》是一些记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 ‎2、背景资料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了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3、题目解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 拏( ) 毳衣 ( ) ‎ 雾凇沆砀( )( )( ) 一芥( ) ‎ 铺毡( ) 更有此人( ) 喃喃( ) 长堤(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 ‎(3)更定( ) (4)余拏一小舟( ) ‎ ‎(5)拥毳衣炉火( ) (6)雾凇沆砀 ( )‎ ‎(7)上下一白( ) (8)焉得更有此人( ) ‎ ‎(9)强饮三大白( ) (10)莫说相公痴( )‎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 ‎3、解释多义词:‎ ‎(1)白 上下一白( ) 三大白( )‎ ‎(2)余 余住西湖( ) 上下十余里( )‎ ‎(3)大 大喜( ) 三大白( ) ‎ ‎(4)是 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5)绝 人鸟声俱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6)更 时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 ‎ 。‎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 ‎ ‎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 。 ‎ ‎6、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 ‎【合作探究】‎ ‎7、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9、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11、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2、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13、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 ‎1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 ‎15、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 ‎16、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精讲精炼】‎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拥毳衣炉火( )‎ ‎(3)与余舟一芥( )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8、(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                                                                    ‎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19、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同,是“ ”。 ‎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 ‎2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得日或否( ) (2)戊申晦( )‎ ‎21、写出文中两个表示时间性的词语。‎ ‎ ‎ ‎22、“极天云一线异色”的意思是( )‎ A: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 ‎ ‎ B:那一条颜色很奇怪的云带在天边消失。‎ C:天边的云彩只有一线颜色很奇怪。 ‎ D:天上的云彩像线条一样颜色很奇怪。‎ ‎23、本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 【能力提升】‎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抽象、概括) A、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A、只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蜡烛》‎ ‎ B、灰色的平坝子上,蒙着一层惨白的月光,没有一点活动的影子,全现出了可怕的死寂,罩在头顶的天空,有着稀稀疏疏的星子,亮亮的,仿佛一些光明的泪珠,就要坠落的一样。城那边没有一点灯火,城墙垛子和一些树木,则朦胧地现在天空的那面,为灰白色的大路所划开的两片乱葬坟,在月光下显出一堆一堆青黑色的阴影。间或可以看见三两点荧光虫,在悠悠地浮游着,有时又为耸起的坟坡遮去,一点也看不见了,俄而又现了出来。坟地的青草里,有许多小虫在凄凄地叫着,把夜显得更加空寂、冷落、凄凉。——《一个女人的悲剧》‎ ‎24、本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找出并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25、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你的同桌或者你熟悉的景物。‎ ‎26、读对联,要注意揣摩其中的寓意。下边是某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题写的两副对联,请写出此人具体有哪些兴趣爱好。‎ A:品韵方晓丝竹雅① ‎ ‎ 执毫始觉草篆神② ‎ B:和二弦撷取生旦净③ ‎ ‎ 调七彩寄情梅竹松④ ‎ ‎27、下列成语中的加点字很容易读错,你能给它们正确地注音吗?‎ 金蝉脱壳( ) 切肤之痛( ) 牵强附会( ) ‎ 退避三舍( ) 茅塞顿开( ) 深恶痛绝( ) ‎ 相机行事( ) 不肖子孙( )‎ ‎【教(学)后记】‎ 三十 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使至塞上 王维 ‎1、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2、背景资料:‎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1、作者简介: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父经商、家豪富。他从幼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著有《李太白集》。‎ ‎2、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职责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3、题目解说:‎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游山西村 陆游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年时正值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失去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数十种存世。‎ ‎2、背景资料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推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则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水复”一联。‎ ‎3、题目解说 ‎“游”,出游;“山西村”,是指当时三山附近的一个小山村。诗人用质朴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明媚的山乡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 【自主学习】‎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 ‎(5)征péng( )出汉塞( ) (6)萧关逢候骑( ) ‎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 ‎(7)莫笑农家腊酒浑( ) (8)拄杖无时夜叩( )门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描写农村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而又有一定哲理的句子是 ,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 。 ‎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 ‎4、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河落日圆(长江) 带月荷锄归(扛着) 晨兴理荒秽(野草)‎ B:仍怜故乡水(爱) 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 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C:山随平野尽(完) 拄杖无时夜叩门(随时) 从今若许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 D:衣冠简朴古风存(保留) 丰年留客足鸡豚(小猪) 征蓬出汉塞(飘飞的蓬草) ‎ ‎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衣沾不足惜 丰年留客足鸡豚 B、大漠孤烟直 烟消波静 C、属国过居延 国破山河在 D、归雁入胡天 带月荷锄归 ‎【合作探究】‎ ‎7、讨论各首诗的思想感情。‎ ‎8、找出各首诗中最精彩的句子,并好好体味其好处。‎ ‎【精读精练】‎ 阅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请依次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 ‎10、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 B: 柳暗花明又一村(深绿)‎ C:从今若许闲乘月(允许) D: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时间)‎ ‎11、这首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什么写法写出了这次愉快的游历情景?‎ ‎ ‎ ‎12、表达农家主人招待客人的一片心意的诗句是 , 。‎ ‎13、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的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莫笑”两字道出了诗人对 的赞赏;其中“ , ”写景寓含深刻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它蕴含的道理是 ‎ ‎ 。同时“ ”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古老乡俗的赞美,更表现了他对吾乡吾民之爱。全诗没有一个“ ”字却处处紧扣“ ”字,按 推移展开,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14、诗人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诗人罢归故里,却不能忘情国事,你能写出他的爱国诗篇吗?‎ ‎ , 。‎ ‎ , 。 ‎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一)《观书有感》(其一)‎ ‎  南宋 朱熹 ‎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5、全诗以 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 的感受。‎ ‎16、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 ‎ ‎ ‎ ‎ (二) 泊秦淮 ‎   唐 杜牧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7、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其中的理由。‎ ‎ ‎ ‎ ‎ ‎【能力提升】‎ ‎18、仿写句子。‎ 翻开古代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深切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 ‎ ‎ ; ‎ ‎ ……读着,品着,你已经和诗人们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19、请将下列所举词语相对应的历史人物写在下面。‎ 韦编三绝 刺股苦读 映雪攻读 囊萤照读 ‎ ‎ ‎20、根据下列成语、诗句、对联,填写出相关的人物。‎ ‎(1)择善而从 ( )‎ ‎(2)觥筹交错 ( )‎ ‎(3)花飞莫遣随流水,必有渔郎来问津。 ( )‎ ‎(4)王侯无种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 ( )‎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 ‎(6)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 )‎ ‎21、诗词填写。‎ ‎(1)大鹏一日同风起, 。‎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3) ,只是当时已惘然。‎ ‎(4)念去去、千里烟波, 。‎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班级:           姓名: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 分 得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1分)‎ A.急湍(tuǎn)         飞漱(sù)                     B.竹柏(bó)            青荇(xìnɡ)‎ C.京尹(yī)            百舸(ɡě)                       D.痕(hén)迹          荒秽(huì)‎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1分)‎ A: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B: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具绝。‎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A:清荣峻茂(树茂盛)                          晓雾将歇(消散)‎ B:欣然起行(走)                                 仅如银线(只有)‎ C:乘骑弄旗(马)                                 江干上下(岸边)‎ D:上下一白(全)                                 带月荷锄(扛着)‎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2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3)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5.解释“之”的意义和用法。(2分)‎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孔子云:何陋之有?                                 ‎ ‎(4)花之富贵者也。‎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 ‎ ‎ A: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您傻,还有比您傻的人呢!‎ B: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院中散步。‎ 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7、.默写填空。(8分)‎ ‎(1)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 ‎(3)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既而渐近,__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其三)的主旨句是: 。‎ ‎(5)《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民热情好客的诗句是: ‎ ‎ 。‎ ‎(6)《观潮》描写弄潮健儿英姿的句子是: 。‎ ‎(7)《湖心亭看雪》中对夜色下雪景的描写语句是: 。‎ ‎(8)《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色加以描写的语句是: 。‎ ‎8、下列作家、作品、朝代连线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归园田居》——陶渊明——晋代               ‎ B:《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C:《水经注》——郦道元——北魏                 ‎ D:《观潮》——周密——三国吴人 ‎9、对对联。(1分)‎ 上联:马过桥中桥过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将下面的新闻改成一句话消息。(2分)‎ 中国文联、中央电视台、中国舞协、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评审工作日前结束,产生了七十六个提名作品。颁奖晚会将参考“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方式,届时揭晓三十二个舞蹈经典精品及“二十世纪杰出舞蹈家”的折桂者。‎ ‎ ‎ 二、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1~13题。(8分)‎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11、首句写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 ‎12、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2分)‎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 。‎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4~15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高林”指的是破山上高高的树林。‎ B:“曲径通幽”四字,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清幽的景色,常被后人借来题写山水景点。‎ C:“潭影空人心”的意思是“潭水十分清澈,倒影其中,觉得心中杂念被洗涤一空。”‎ D:“万籁”泛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从内容上说,本诗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的深幽、寂静,赞美的是佛境摆脱尘俗,怡悦无忧境界。‎ B:尾联用钟磬音反衬静,亦深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妙,所以此联最为人欣赏。‎ C:本诗构思巧妙,以叙写事,以情布景,绘形绘声,写事写物超出象外,让人领略到景致之外的神髓。‎ D:本诗造意工致,透过视觉的、听觉的、透视的、比衬的种种意象,使人如置身于它的时空之中,受到感官的、精神的感染,有难言之妙。‎ ‎(三)阅读下文,回答16~21题。(16分)‎ 西 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向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16、.给点的字注音。(4分)‎ 突兀(     )                                      即棹(     )小舟入湖 已不觉目酣(     )神醉                    波纹如绫(     )‎ ‎17、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 A:即棹小舟入湖:名词船桨,这里作动词,划桨 B:已不觉目酣神醉:喝醉酒 C:觅阿宾旧住僧房:寻找 D:余游西湖始此:开始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 ‎ ‎(2)已不觉目酣神醉。‎ ‎ 19、文中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2分) ‎ ‎ 20、按下面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关的文句。(2分)‎ ‎(1)作者描写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2)描写初见西湖美景时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4分)‎ 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 。‎ ‎(四)阅读下文,回答22~25题。(10分)‎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亭,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我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我爱其泉渟渟①,风泠泠②,可以蠲烦析酲③,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④足于床下,卧而狎⑤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彻⑥,粹冷柔滑,若俗士⑦,若道人,眼耳之尘,心尘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域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铺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玙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⑧。‎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渟渟(tínɡ):水停止不动的样子。②泠泠(línɡ):形容清凉。③蠲(juān)烦析酲(chénɡ):除去烦劳,解除酒醉,蠲:消除,除去。酲:酒醉不清醒。④濯(zhuó):洗。⑤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⑥矧(shěn):况且。潺湲(chán  yuán):水流的样子。彻:同“澈”。⑦俗士:与出家人相对而言,指未出家的人。⑧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观点。此语出自《论语·述而》。这里是指自己不再建造新亭。‎ ‎22、下面对词语分析不妥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第一句中的“最”“尤”“甲”是同义词。‎ B:“导和纳粹”,是指引导人心平气和地接纳最精美的东西。‎ C:“床下”“枕上”在这儿是比喻义,指随处、自由的意思。‎ D:“可胜言哉”中“胜”是壮大的意思,这儿有名传千里之意。‎ ‎23:对下面语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 A:“撮奇得要”——集中了最奇特的要点。‎ B:“物无遁形”——物体的形态全都显露了出来。‎ C:“潜利阴益”——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好处。‎ D:“佳境殚矣”——所有的美好境界,全都达到极点。‎ ‎24、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冷泉亭是余杭众多美景中最好的一处。‎ B:与冷泉亭互相遥望的还有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和见山亭。‎ C:仆射、给事、右司郎中是官职,相里君、韩皋、裴棠棣、卢元铺、元玙是人名。 ‎ D:“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中“长庆”是白居易的号。‎ ‎25、认真阅读文章,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1)请写出三组描写冷泉亭景色的整句:(1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作者抓住冷泉亭春天的_______和_______;夏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景物,简练而生动地写出了此泉四时的美景和人物的心情。(2分)‎ ‎(3)作者不再建造亭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三、写作:(40分)‎ 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在挺胸冲刺的瞬间创造了中国体育的奇迹;印度洋海啸在巨澜突进的瞬间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老师在课堂上微笑的瞬间鼓起了你举手的勇气;妈妈在床前抚摸的瞬间让你进入幸福的梦乡……瞬间,展示的是结果的辉煌,隐藏的是过程的艰辛,显现的是力量的迸发,蕴含的是情感的积聚。瞬间创造历史,瞬间凝聚永恒。‎ 善于捕捉和感悟生活的瞬间,人生才会变的丰富而精彩。请以“ 的瞬间”或“瞬间的 ”为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②说真话,叙真情,抒发真情实感。‎ ‎ ‎ 参考答案 第二十六课 ‎ ‎1、《水经注· 江水》 郦道元 北魏 地理学家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 ‎ 2、quē zhàng xī xiāng sù bēn tuān yǎn xiào zhǔ zhuǎn ‎3、(1)在 (2)正午,中午 半夜 日光,这里指太阳 (3)即使 这里指飞奔的马 快 (4)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5)极高的山峰 (6)早晨 (7)接连不断。属,动词,连续接连。引,延长。‎ ‎4、(1)“阙”通“缺”,中断。 (2)“转”通“啭”,婉转发声。‎ ‎5、(1)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 (2)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略,古义:完全、全部。今义:省略。(4)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襄,古义:漫上。今义:帮助。 (5)良,古义:的确。今义:良好。‎ ‎6、(1)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2)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3)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4)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5)响:动词用作名词,回声。(6)清、荣、峻、茂四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水清、木荣、山峻、草茂”。‎ ‎7、(1)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则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趣味无穷。‎ ‎8、(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1)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0、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能体现长江三峡的特征,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11、总结上句内容,强调了猿啼的凄厉哀转,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现力。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一种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12、人物:屈原、杜甫、李白、刘备、王昭君 故事:白帝城托孤 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3、连山 江流 晶莹 飞悬 猿鸣 宛转 ‎ ‎ 14、观察角度的变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仰视,俯仰之间,变化无穷;动静画面的结合:“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绝巘多生怪柏”是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一起一伏,曲尽其妙,一张一弛,扣人心弦;色彩的配合: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青山、花草,色彩鲜明。‎ ‎15、寒、肃、凄、哀 ‎ ‎16、“重岩叠嶂”实际意思是“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日”。‎ ‎17、略 ‎18、巫峡秀丽,是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西陵峡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19、(1)“山如斧削”、“山峡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峙”、“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 ‎ (2)各有各的姿态,秀丽富有诗意。 ‎ ‎20、三峡的美景与传说交织在一起,使人产生许多美丽的遐想,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并突出三峡的人文景观。‎ ‎21、(1)“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 巨浪为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江面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从正面写出了水流之急;“船上的同志指着岩上的一片乡镇告我:‘长江航船上很多领航人都出生在这儿……每只木船要想渡过青滩,都得请这儿的人引领过去。’”从侧面写出青滩水流之凶险。‎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2、略 ‎23、略 ‎24、湖南 湖北 云南 海南 ‎25、(1)雪景 (2)荷花 (3)花影 (4)菊花 第二十七课 ‎ 答谢中书书 ‎1、陶弘景 华阳隐居 南朝梁 山中宰相 ‎2、 颓 竞 yù ‎3、(1)交相辉映 (2)四季 (3)消散 (4)坠落 (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6)参与,这里指欣赏。‎ ‎4、(1)对偶 (2)借代、对偶 ‎5、(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7、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8、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9、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10、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1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12、(1)助词,的 (2)动词,消散 (3)动词,坠落 名词, 指潜在水中的鱼 ‎ ‎13、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 ‎14、(1)同样的 (2)树枝 (3)上下,表示大约的数量 (4)奔马 (5)争着向上 ‎15、(1)‎ 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3)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16、(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与朱元思书》参考译文: ‎ ‎ 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群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漂漂荡荡。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 ‎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犹如飞奔的马。‎ ‎  两岸的高山,都长满了苍翠的树木,看上去使人顿生寒意,这些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长,这些山峦仿佛互相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高飞到天上的鸢那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管理世俗之事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17、(1)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2)①写字;记录;书写 (3)④书信 ‎ (4)②字体 (5)⑤文件 ‎ ‎18、参考示例:小河,少年。青春年少洋溢在小河中间。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甜美的情景。‎ 记承天寺夜游 ‎1、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忠 北宋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豪放 ‎2、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kōng ‎3、(1)想要,正要 (2)高兴的样子 (3)于是,就 (4)原来是 (5)共同,一起 (6)清澈透明 (7)考虑,想到 (8)只是 ‎4、(1)yù 参与,这里指欣赏 (2)yǔ 和、跟 (3)yǔ 共同,一起 ‎5、(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6、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 ——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7、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9、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10、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11、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12、(1)高兴的样子 (2)只,只是 ‎ ‎13、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4、④ 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 月色空明) ‎ ‎15、旷达(或:豁达) ‎ ‎1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17、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8、(1)a、银钩 玉钩 b、玉弓 弓月 c、金饼 金盆 玉环 银盘 玉盘 金镜 玉镜 d、金兔 桂兔 玉兔 金蟾 银蟾 蟾宫 蟾兔 (2)略 ‎19、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第二十八课 ‎1、《武林旧事》 周密 公瑾 草窗 南宋 《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 ‎2、yǐn méng chōng 倏 gě qiú qióng 绮 溯 僦 lìn 履 仞 ‎3、(1)用水淋洗 (2)突然 (3)微,一点 (4)高 (5)满 (6)农历十六 (7)当……时 (8)踩 (9)被 去,往 (10)刺着文采 (11)逆流迎着潮水 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12)江岸 ‎4、(1)外城 姓 (2)用水淋洗 肥沃 (3)名词,马 动词,骑马 举枪 一种体育器材 ‎5、(1)被 当作,作为 算是 (2)凭借 而,连词 (3)几乎,将近 仅仅 (4)景象 看 (5)气势 阵势 (6)本领 能够 (7)腾起 翻腾 ‎6、(1)被动句 ,其中“为……所”表被动 (2)判断句 ,“也”表判断 (3)省略句 ,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 (4)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置 ‎7、C ‎8、(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如履平地 (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9、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文章最精彩之笔。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10、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又写了“校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亲临现场,使中心更加突出。‎ ‎11、“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 ‎ ‎12、比喻、夸张,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 ‎13、(1)接着就渐渐地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从天上涌了过来。(2)震荡冲激摇动喷射,吞没天空,洗刷太阳。 ‎ ‎14、例: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15、(1)优美的(境界) (2)边际 (3)争着 ‎ ‎16、(1)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2)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 ‎17、作者以秀丽的笔法,为我们极力展示了风景如画,雪涛怒卷的都城风俗图,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的热爱。‎ ‎18、与《观潮》相比,本选文少了雄奇壮观,多了绮丽、华美。语言更优美,景物描写更绚丽,侧重表现杭州这所大都市的风景与风俗,内容与《观潮》互为补充,相映成趣。‎ ‎19、(1)倒伏 挺立 (2)高峻的样子 (3)垂钓 ‎ ‎20、(山峰)高达数百丈还不止。 ‎ ‎21、(1)石铁色 (2)数百仞不肯止 (3)台东西跱、陡起江干 (4)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 ‎ ‎22、非常急切、欣喜。 因为作者对隐居的钓台的高士严光非常仰慕。‎ ‎23、书信 妇女 家乡 国家 国家 史书 ‎ ‎24、(1)孔明 (2)刘备 (3)徐庶 (4)宋江 (5)李逵 (6)猪八戒 第二十九课 ‎ ‎1、gēng ná cuì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gèng nán dī ‎2、(1)消失 (2)这 (3)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4)撑,划 (5)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6)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7)全,都 (8)焉得:哪能。更:还 (9)强饮:痛饮。白:酒杯。大白:大酒杯。 (10) 痴迷 (11)是:判断动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3、(1)白色 酒杯 (2)我 整数后的零数 (3)表程度,十分,非常 跟“小”相对 (4)这,代词 表判断,与今义相同 (5)断绝 ‎ ‎ 非常,极 (6)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还 还 ‎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1)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2)别说相公您痴迷,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 (3)冰花一片弥漫,(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 ‎6、(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西湖”,天气环境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是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气中去赏雪的,反映出作者此时的心态是孤独的、伤感的。‎ ‎8、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9、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10、这里作者是从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雪景的。“绝”字写进了天寒地冻、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衬托了作者的孤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11、好。开头用“独”字,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12、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且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做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13、“一白”写出造化的神奇力量,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痕”、“一点”、“一芥”则写出人类的渺小和柔韧,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孤独和自我陶醉的孤傲 ‎14、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15、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16、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17、(1)全,都 (2)鸟兽的细毛 (3)小草。引申指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4)罢了 ‎ ‎18、(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1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0、(1)有的 (2)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 ‎21、稍 须臾 ‎ ‎22、A ‎ ‎23、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 ‎ ‎(参考译文: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 ‎24、运用白描手法的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体会: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25、略 ‎26、①乐器(音乐) ②书法 ③京戏(戏剧) ④绘画(国画)‎ ‎27、qiào qiè qiǎng shè sè wù xiàng xiào 第三十课 ‎ ‎1、(1)hè (2)秽 (3)zhǎng (4)shǔ (5)蓬 sài (6)jì (7)yān (8)豚 ‎ ‎2、(1)扛着 (2)只要 (3)烽烟 (4)黄河 (5)广阔无际的原野 (6)爱 (7)浑浊 (8)叫门 ‎3、(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4、C ‎5、C ‎ ‎6、D(点拨:A项分别是“值得”和“丰足”;B项分别是“烽烟”和“烟雾”;C项分别是“一种官名”和“国都、京都”;D项都是“回去”的意思。)‎ ‎7、(1)《归园田居》: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2)《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3)《渡荆门送别》:诗作通过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4)《游山西村》:通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悦的气象,反映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景物描写中寄托着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和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8、略 ‎9、浑、豚、村、存、门 ‎ ‎10、D ( 点拨:“无时”应指“无一定时间,随时”)‎ ‎11、主人与客人的对话 ‎ ‎1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3、农村淳朴民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衣 冠简朴古风存 道理:(1)经历坎坷曲折后,终可迎来新局面。(2)否极泰来,矛盾可以互相转化。(3)光明前景往往就孕育在最困难、最黑暗的前夜。 游 游 时间 ‎ ‎1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方塘 微妙难言的读书 16、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才能达到新境界。‎ ‎17、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18、示例:读陆游。辛弃疾,你懂得了什么是热爱祖国;读岳飞、曹操,你懂得了什么是博大胸襟。 ‎ ‎ 19、孔子 苏秦 孙康 车胤 ‎ 20、(1)孔子(《论语》)(2)欧阳修(《醉翁亭记》)(3)陶渊明(《桃花源记》)(4)陈涉(《陈涉世家》)(5)杜甫(或郭沫若)(6)诸葛亮(《出师表》)‎ ‎21、(1)扶摇直上九万里 (2)也无风雨也无晴 (3)此情可待成追忆 (4)暮霭沉沉楚天阔 第六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1.D(A.tuān,shù;B.bǎi;C.yǐn)‎ ‎2.B(祯,俱)‎ ‎3.B(几乎,将近)‎ ‎4.(1)互文   (2)借代   (3)引用  (4)反问【(1)(2)(3)题中皆有对偶修辞方法的运用,写上的也可,但必须有答案上的修辞方法才能得分。】‎ ‎5.(1)的,助词。‎ ‎(2)它,代词,代核舟。‎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表提顿,助词,不译。‎ ‎6.A ‎7.(1)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3)仅如银线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6)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D(宋代)‎ ‎9.示例:舟行水上水行舟   或:羊没草内草没羊(只要意思对,对仗即可)‎ ‎10.“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颁奖晚会将举行。‎ 二、11.“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或:“铺”字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12.和谐  宁静 ‎13.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或: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14.A    15.B ‎16.wù   zhào   hān   línɡ ‎17.B(形容非常爱看。酣,喝足酒)‎ ‎18.(1)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了西湖。‎ ‎(2)已经不知不觉让人看得如醉如痴了。‎ ‎19.从武林门出西行,到昭庆,然后棹小舟入湖。‎ ‎20.(1)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2)不觉目酣神醉,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21.略   ‎ ‎22.D  ‎ ‎ 23.A   ‎ ‎24.D ‎25.(1)A.高不倍寻,广不累丈。B.山树为盖,岩石为屏。C.佳境殚矣,能事毕矣。或:A.草熏熏,木欣欣。B.泉渟渟,风泠泠。C.若俗士,若道人。‎ ‎(2)草   木   泉   风 ‎(3)“于是,……无所加焉”‎ 三、26.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