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地理总复习考前专题教学案:考前专题4 人口、城市、环境
1 专题四 人口、城市、环境 一、人口考点整合 1.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及对策。 (1)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 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措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 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2.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 (1)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2)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3)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3.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 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 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 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二、城市考点整合 1.上海市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 (1)位于长江口,是全国最大的港口。 (2)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重要的金融中心。 (4)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技术力量雄厚。 (5)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经济腹地广。 (6)拥有浦东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 2.城市道路网问题:北京由环路和放射路组成的快速路系统。作用是放射线方便市中 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 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3.哪些因素促成了首钢搬迁曹妃甸? (1)环境因素,钢铁厂废水、废气污染首都。 (2)召开 2008 年奥运会,首都需要洁净的环境。 (3)曹妃甸距离北京较近,可以方便职工回京休息。 4.城市分布特点: (1)西北地区沿河流、山麓地带和绿洲分布。 (2)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与平原区,河网密度较大,用水和交通方便。 5.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大气污染:生活燃料排放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水污 染: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 三、环境考点整合 1.台风。 (1)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2)主要海域: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3)台风灾害由狂风、特大暴雨造成。 (4)台风对我国的有利影响: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 酷暑天气。 2.寒潮。 (1)我国秋末、冬季、初春常发,影响范围大。 2 (2)灾害:降温、大风、暴雪、冻害。 (3)有利影响: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3.地震。 (1)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2)成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防震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 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 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⑥加强国际合作等。 4.温室效应问题。 (1)温室气体:主要是 CO2。 (2)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3)产生原因: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 的 CO2;②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 CO2 减少,使大气中 CO2 的含量增多。 (4)措施: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 CO2 的排放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 CO2 浓度;③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推广使用绿色能源;④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 率;⑤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5.酸雨。 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矿物燃料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 北方降水少,酸雨频率小。 6.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1)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②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③鼠害、蝗灾。 (2)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 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3)采取措施:①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 结合;②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7.沙尘暴现象。 (1)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2)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②受冬季 风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③地表植被稀少,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破坏植被,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 (3)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严禁乱砍滥伐、滥挖、 滥牧、滥垦;③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 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等。 8.水体污染。 (1)污染物来源:①生活污水;②工业废水;③农业退水。 (2)措施:①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②污水处理达标排放;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 用。 9.我国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 3 一、世界及我国人口分布及问题 【例 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与 2000 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 年增加 7 390 万人, 年平均增长 0.57%,比 1990 年到 2000 年的年均自然增长率下降了 0.5%。这表明( ) A.计划生育将不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B.我国人口总数将呈明显减少趋势 C.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控制 D.统计数据出现了较大的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的人口政策的掌握情况。 答案:C 二、城市分布及发展条件 【例 2】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 G 城市是________,其有“春城”之称;Q 城市是________,其有“航天城” 之称。 (2)图中以煤炭为主导的工业城市是________,以炼铜工业为优势的城市是________。 (3)简要说明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4)判断图示地区的地理现象与特征。(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该地区处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交界地段。( ) ②该地区的地形类型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 ③该地区多风蚀地貌,并有众多坎儿井和绿洲分布。( ) ④该地区的铁路有成昆、贵昆、南昆、昆河等干线。( ) ⑤防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该地区的重点课题。( ) ⑥该地区是我国很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发展的条件。第(1)题,读图可知,G 为昆明,Q 为西昌。第(2) 题,根据图例读图可知,六盘水煤炭资源丰富,东川铜矿资源丰富。第(3)题,可从资源、 交通、能源等方面分析。第(4)题,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位于 4 北方地区。 答案:(1)昆明 西昌 (2)六盘水 东川 (3)原料充足,附近为铁矿石产区;能源丰富,邻近水电站和接近煤矿区;靠近金沙 江,水上交通便利等。(答案合理即可) (4)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三、世界及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 【例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长江沿岸某些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相协调,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②长 江水域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沿岸地区污染物的影响 ③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成为我国酸雨污染 比较严重的地区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问题。长江沿岸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 扩大,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未经处理排放到大气、河湖中,经济发展与 环境保护不能同步发展,使得长江沿岸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本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特别密集, 废气排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加上空气湿润,出现酸雨的几率增大,华中、 西南、华东已成为我国著名的三大酸雨分布区。 答案:D 1.针对下图反映的问题,我们必须做到( )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实行计划生育 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④正确处理经济发 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⑤大面积垦荒,增加耕地面积 ⑥大力发展工业,走“先污 染,后治理”的路子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①④⑤⑥ 2.读漫画《妈妈,我怕!》,该漫画反映了( ) A.地壳下沉 B.全球变暖 C.水土流失 D.填海造陆 下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完成第 3~4 题。 5 3.对图中从①到③的自然景观描述正确的是( ) A.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4.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我国著名的高原和盆地 B.主要环境问题是酸雨 C.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D.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5.建国后,长江分别于 1954 年和 1998 年发生两次特大洪涝灾害,两次灾害比较,1998 年汛期流量小于 1954 年,中游水位却高于 1954 年,主要原因是( ) ①流域内降水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汇水 ②上游滥伐森林,中游泥沙淤积加剧 ③围湖 造田,中游湖泊调蓄能力减弱 ④沿江工业发达,江水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中国的人口总数居世界(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7.漫画《求援》揭示了( )问题。 求援 A.水资源污染严重 B.银河水纯净 C.科研项目的研究 D.是一幅科幻图画 读下面的漫画,完成第 8~9 题。 6 8.这幅漫画揭示的主要问题是( ) A.土地资源紧张 B.生物种类减少 C.水资源短缺 D.矿产资源枯竭 9.这一问题在我国十分突出,其解决途径主要有( ) 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②跨流域调水 ③节约用水,防治 水污染 ④制定矿产资源保护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读漫画,“地球出汗”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距离太阳越来越近 B.局部不断发生战争 C.各地频繁发生森林火灾 D.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读下列漫画,完成第 11~14 题。 11.图中反映的被破坏的资源是( ) A.草原 B.森林 C.土地 D.水 12.这幅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 A.资源浪费与不合理利用 B.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的矛盾 C.资源与人口的矛盾 D.资源的合理利用 13.此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的减少 B.资源的减少 C.资源的非可再生性 D.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 7 14.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减少资源的利用 B.合理利用资源 C.减少人口的数量 D.控制人口的数量 读漫画“不堪重负的地球”,完成第 15~16 题。 15.该漫画反映了当前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 ) A.环境问题 B.人口问题 C.资源问题 D.水污染问题 16.漫画所反映的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A.劳动力普遍短缺 B.资源短缺 C.各国国防兵源不足 D.全球人口老龄化严重 17.读“西北地区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________(山脉),大致是我国__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2)图中②是________(山脉),是我国地势第________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 3 ) 图 中 A → B → C , 降 水 量 逐 渐 ________ , 主 要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北地区农业以________业为主。该区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等人类不合理活 动,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 18.读下面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的意思:人口增长使得________面积缩小了。 8 (2)乙图的意思:人类滥伐森林,导致________面积会逐渐扩大。 (3)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除了图中所示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问题? 19.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统计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 耕地面积/万 公顷 年降水量/ 毫米 气温年较差 /℃ 河流含沙量 /% 粮食总产量 亿千克 1965 19 3.3 420 38 10 1.025 1977 10 4.3 350 42 35 0.975 1997 34 2.7 500 30 7 1.525 (1)从资料中可以看出,1965~1977 年该地森林覆盖率下降了________%,耕地面积 增加了________万公顷,与之相伴的环境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气温年较差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1965~1977 年,该地粮食总产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A.退耕还牧 B.毁林开荒 C.人口增长 D.生产落后 (3)1977~1997 年,该地采取了________等措施,使农业生产出现了良性循环。 (4)此材料揭示的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专题提升演练 1.A 第一张漫画反映了人口增多导致建筑物增多;第二张漫画反映乱砍滥伐,植被 破坏严重;第三张漫画反映了环境污染问题。 2.B 3~4.3.C 4.D 第 3 题,①处为大兴安岭,为森林景观,向西依次为草原和荒漠 草原。第 4 题,内蒙古自治区地形以高原为主,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化,煤炭资源丰富。 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在新疆。 5.B 6.A 7.A 8.C 9.B 10.D 11.B 12.C 13.D 14.B 15~16.15.B 16.B 漫画反映出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环境污染(水污染、 大气污染)和资源短缺(耕地不足、粮食不足)等问题,从而使得地球不堪重负。 17.答案:(1)大兴安岭 400 (2)昆仑山 一 (3)减少 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或海陆因素造成 (4)畜牧 荒漠化(沙漠化、草场退化等,意思相近即可) 18.答案:(1)耕地 (2)沙漠 (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开矿、城市建设乱占耕地;草场载畜量高等。 19.答案:(1)9 1 年降水量减少 河流含沙量增加 粮食总产量减少 (2)B (3)植树造林(或增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4)毁林开荒虽然增加了耕地面积,但却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河湖淤积,退耕还林 是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根本措施。 解析:第(1)题,读资料计算可得出。第(2)题,通过资料可看出,1965~1977 年, 该地耕地增加,森林减少,存在毁林开荒现象。第(3)题,通过资料可看出,1977~1997 年,森林覆盖率由 10%增长到 34%,植树造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第(4)题,从生态环境 与农业生产关系方面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