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明确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课文中排比、对比手法的运用。 3.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做人 的道理。 问题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 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人民解放 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 文中我西路军当面之敌纷纷溃 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答案 解放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全国人民和广大的 爱好和平的国民党官兵都强烈反对蒋介石的 独裁统治,希望结束内战。蒋介石已经尽失 民心,失败是必然的。“得民心者得天下。” 古今一理。 了解作者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 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 了解作者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 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 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 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 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尊贤使能,俊杰在 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 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 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 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 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 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 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 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 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 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 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 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 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参考译文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 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 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 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 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 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 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 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把握词语 1.天时不如地利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夫环而攻之 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6.委而去之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寡助之至 9.亲戚畔之 10.故君子有不战 重点突破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请同学们思考,这篇议论 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答案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重点突破 2.这一句话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明确答案 2.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孟子先提出三个概念天时、 地利和人和,然后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又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在比较 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重点突破 3.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明确答案 3.围绕中心论点,作者用两个例子论证中心论 点。先是说区区小城,四面攻打,即使占尽天 时也不能胜,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观 点。紧接着又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这是“地 利”,但是“委而去之”,是因为民心尽失, 城不攻自破,这是说“地利不如人和”。两个 例子并非实际战例,而是作者泛指,因而更具 普遍性,也更有说服力。 重点突破 4.其实到第三段,这篇文章已经论证结束。那 么文章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段? 明确答案 4.最后一段进一步论述,将范围由战争推及 到治国,体现了孟子的治国主张“仁政”。 重点突破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的“道”具 体含义是什么? 明确答案 5. “道”是王道,是民心;“得道”就是 “得民心”,也即“人和”。得民心者,所 向披靡;失民心者,不攻自溃。 重点突破 6.请同学们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答案 6.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深化论点 深化主题 孟子的“仁政”在当下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请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答案 积极: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 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 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尊 重生命,尊重生产劳动,最大可能地保证了 社会的稳定。在现代社会,其思想对于维护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展世界多极化、促 进世界和平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明确答案 消极: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孟子毕竟是出于 维护已经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利益才提 出的“仁政”思想,他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 上的人人平等,这对人民具有相当的迷惑性 和欺骗性,与当代社会的“尊重人权,人人 平等”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黄仁宇《孔孟》一文(载《赫逊 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看看孔子与孟 子有什么不同,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 试着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评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