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22/22/01/7093b77f6ebaa55c3c46c4493b2971ee/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22/22/01/7093b77f6ebaa55c3c46c4493b2971ee/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1/22/22/01/7093b77f6ebaa55c3c46c4493b2971ee/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第七单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 2、了解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意义。 3、认识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通过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生物学知识不但是生产实践的基础,而且随着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列举了植物常见的无性繁殖。 难点:通过探究,理解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关键。 参考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 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看书、填表 温故知新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看书、讨论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思考、讨论和分析植物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探讨植物生殖多样性的意义。 表述交流 补充完善 描述嫁接的一般过程和技术要点,能够运用模型或实物演示嫁接的过程。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探究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创设情景:在生活中你见到过植物通过哪些方式产生新个体?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大蒜发芽,土豆长芽,扦插富贵竹的茎段,嫁接蟹爪莲,绿豆发芽等。分析以上不同的例子中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发生在植物的那个部位,它们有无本质区别? 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组织学生看书----观察思考 帮助指导 展示植物嫁接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对材料的处理,做出假设,试验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同时总结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讨论影响植物无性繁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 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教学后记: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2、通过比较,分析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过程的异同,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性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昆虫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参考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2、其他昆虫的发育 像家蚕、蜜蜂、蝇、蚊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观察、思考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部分学生表述交流 看书讨论 得出结论 课后实验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热身:昆虫知识竞赛,蜻蜓点水与生物的哪种行为有关?毛毛虫与蝴蝶有关吗?知了为什么要蜕皮?等引出课题。以蚕为例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质疑:你们听说过丝绸之路的故事吗?悠悠文明史,慢慢丝绸路。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你养过家蚕吗?你知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吗? 请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蚕的发育过程,学生之间进行补充和完善,将书上的图片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列。 点拨指导 质疑:蜜蜂、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和蝴蝶一样吗? 像蝗虫、蟋蟀、螳螂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对昆虫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形成全面的观点。 从不同昆虫的发育过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如蝉的一生,黑暗和光亮处的对比;毛毛虫与美丽的蝴蝶灯,引导学生思考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从昆虫生殖发育过程,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昆虫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侧面,应该关注和自觉保护昆虫的多样性,保护昆虫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生活环境。 教学后记: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参考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认真观察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阐述观点 说明道理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课。 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 得出结论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解释说明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教学后记: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难点:基因控制性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性状(前面的“基因控制”先不写) 一、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 二、基因控制性状 观察一张母子合影的照片 学生观察,并作出回答。 观察调查表并回答 学生举手 学生举例,如动物的、植物的遗传现象。 然后再认真观察书25页上的图片。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析归纳出来。 观察姚明和他的教练的合影,寻找他们之间的不同。 学生做练习 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出猜测。 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质疑、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请学生分别找出他们相像和不相像之处。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亲子间的相似性就叫遗传,他们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引出课题 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引出子课题。 除了刚才说到的,还有哪些属于性状? 你在哪些性状上像父母? 统计性状像父母的人次 从刚才的统计可以看出孩子像父母即遗传是一种普遍现象。那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的现象呢? 这些都是生物的性状。 那到底什么是生物的性状呢? 启发学生观察同一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差异。 这种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 出示几组相对性状的练习题,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父母的性状为什么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呢?是父母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了吗? 对学生的各种猜测不作对错的评价。 出示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逐一讲清楚实验的过程及出现的结果,让学生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到超级鼠个体大这种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板书第二个问题,并把第一节的题目补充完整。 让学生分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出示转基因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转基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后记: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染色体、DNA和基因 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看着像 男孩的眼睛、脸型都像妈妈 不是 是决定性状的基因 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如基因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认真观察、思考 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也应该成对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 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 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 传下去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 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 提出探究的问题: 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基因在哪里?2、基因通过什么传递?3、基因是怎样传的?4、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做画图练习,即在果蝇的生殖细胞、受精卵中分别画出相应的染色体。 学生回报 学生讨论交流,最终表述出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放受精过程的录像 亲子代间的桥梁是什么? 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 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 (把抽象的微观的问题具体化) 观看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点。 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观看人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的染色体数 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 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 教学后记: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近亲结婚的危害。 2、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3、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后出此板书) 认真地听孟德尔的故事 思考问题,找出豌豆闭花授粉的特点和这7种相对性状区别大的特点。 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简单地画出一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遗传图解。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显性性状和显性基因 隐性性状和隐性基因 二、禁止近亲结婚 通过阅读,让学生试着描述子一代中矮的基因并没有消失,而是矮基因控制的性状被高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给掩盖了。 学生练习画遗传图解。 并试着统计后代中显隐性的比例。 学生能很容易地进行解释原因,并能画出遗传图解。 学生思考回答,有可能 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人类的某些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而同家族中携带同样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近亲不能结婚。 让学生明白婚姻法的规定是有科学依据的,学生自身应以身作则,并做好宣传工作。 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个单眼皮的孩子,为什么?孩子跟妈妈一样双眼皮,爸爸单眼皮的性状是不是没有遗传给孩子呢? 同学们有很多有道理的推测,但光有推理是不够的,有些现象要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的实验。介绍孟德尔的背景资料。自然界中有那么多生物,孟德尔为什么要选择豌豆?豌豆有许多的性状,但孟德尔所选的这7种性状有什么特点? 告诉学生认真观察,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的图片和文字,问:“高茎和矮茎杂交后为什么后代都是高的,矮的基因是不是消失了?为什么杂交第二代矮的性状又出现了?” 并板书,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我们把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没有显示出来的那种性状称为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板书) 通常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来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教给学生写基因型和画遗传图解。并板书: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让学生推算隐性性状在第几代杂交后代中可以出现,后代中显隐性的比例是多少? 回到刚上课时遇到的几个问题上去,让学生自己解释原因。 双眼皮的父母不一定不生单眼皮的孩子,眼皮的单双并不重要,如果隐性基因控制的是致病的性状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一对健康的夫妇有没有可能生下有病的孩子呢?引出第二个问题,板书 近亲结婚(把禁止两个字先不写。) 讲解达尔文和摩尔根都是近亲结婚的受害者,他们的后代都出现了遗传病的问题。启发学生认识: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板书 补充“禁止”两个字) 教学后记: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教学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产生的过程,学会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性别遗传的问题。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性别遗传的特点。 难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性染色体的概念 2、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3、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学生讨论热烈,做出推测。 观察比较得出:1-22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第23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差别较大。 练习写出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讨论男性的精子有几种情况,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完成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全班交流,进行统计,得出实验数据,算出男女比例,是1:1。 学生代表汇报调查结果。 很荒谬,不可行。 出示两个聊天的老太太的图片,编一个老太太要去泰山为儿媳妇烧香拴一个孙子来的故事。要学生分析烧香拜佛是否能决定未出生的孩子的性别,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其实性别也是一种性状,它是可以遗传。从而引出课题。(板书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哪些异同,23对染色体中只有1对男女有别,所以这一对染色体应该与性别有关,把它称为性染色体。(板书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性染色体的概念) 介绍科学家对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研究。 引导学生写出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板书 2、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那人产生的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是怎样的呢?(板书 3、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呢?是由妈妈一个人决定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完成模拟实验并对错误的实验方法进行纠正。 带领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受精卵的种类及比例;说明生男生女取决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明确人的性别决定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瞬间。 请学生展示课前的调查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特征:调查人数越多,范围越大,男女比例越接近1:1。(板书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由历届人口普查数据证明在自然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 这样你是否能判断了前面的老奶奶为了得到孙子而烧香拜佛可行吗?况且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启发学生分析我国男性略多于女性的社会原因。 教学后记: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 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后记: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 阅读资料 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其余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原始地球状况 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 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关化学知识 从有机物到细胞的过程 推理想象 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 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 组织学生交流 教学后记: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阅读“资料分析”,观看不同地层的化石模式图 观察、讨论这些化石和今天的生物的相同和不同处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化石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1、地层埋藏顺序;2、过渡类型化石 阅读课本资料,分析讨论,将上述化石按照地质年代排列 ,分析始祖鸟具备哪些过渡类型特征 帮助学生分析比较 分子生物学研究细胞色素C的差异,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分析数据,解释表中生物的亲缘关系 其他学科为生物进化研究提供的证据。 提出自己的看法 简单讲解,帮助学生总结 生物进化的历程: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描述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并说出简要的理由 引导学生总结,帮助学生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见解 制作生物进化历程拼图 在纸板上绘制进化树, 提供图例 拼图比赛 学生交换拼图进行比赛 裁判、总结并板书 教学后记: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 1、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研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生物进化的历程十分漫长,但英国的科学家却真正目睹了桦尺蛾百年的进化历程 分析桦尺蛾进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 按照课本指导进行探究实验,并总结数据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分析保护色形成模拟实验 分析保护色形成模拟实验的要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实验要点 归纳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根据长颈鹿的例子,系统地总结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帮助学生总结 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的现象 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的现象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拟态、抗药性等现象 教学后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