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时
诗词曲五首 主持人: 时间 参加人员 地点 主备人 课题 诗词曲五首 教学 目标 1. 知识与技能:⑴ 了解诗歌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背诵并默写诗歌。 2.过程与方法: ⑴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 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使用 多媒体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将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2) 教师指导朗读: 读准字音。这是朗诵的前提,本诗中注意“柯(kē)”的读音。 把握节奏。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乐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 /地”“怀旧/空吟/闻笛/赋”。按意义划分,则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 学生练读。 (4) 全班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备 注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学生明确:首联写自己长期遭贬的际遇。巴郡多山,楚地多水,作者谪居在那里已23年了。颔联悼念受害的战友,写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借“闻笛赋”这个典故表示对已去世的好友们的怀念,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颈联写自己的沉沦、新贵的得势。“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尾联写酒席上的赠言,“让我们干一杯,振作起精神来吧!”这是对白居易在席间赠送他的诗的回答。 5、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中有情语“凄凉地”“弃置身”,颔联借叙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借叙话抒情,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教师总结: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 6、学生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7、品诗,品评名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生1:这两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沉船旁边仍有很多船继续驶过,在病树前面仍有无数的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停滞的观点、保守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的眼光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伤感,我们应把希望、信心寄托在新的、正在发展的事物身上,并热情地歌颂它们。 生2:这两句借用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前景无限美好。 生3:这两句说明了腐朽的事物一定要被新生事物代替的真理,我们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为真理而战斗的精神。 …… 8、学生齐背诗歌。 三、师生共同赏读《赤壁》 1、导语设计: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⑵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⑴ 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⑵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⑶ 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5、学生齐读诗歌,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教师小结: 背诵这些精品,犹如在诗歌的沙滩上时间美丽的珠贝。我们细细的拾取,用心的品味,感受诗歌恒久的芬芳吧。 作 业 布 置 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 《赤壁》 重 难 点 及 考 点 巩 固 性 练 习 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他是----朝著名诗人。《赤壁》的作者是-------,他是------朝诗人,与-----------合称小李杜。 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中,写出--------------,------------------的千古名句。 3、 《赤壁》中---------------------------写出了赤壁之战周瑜取胜的原因,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乐天”指的是唐代诗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