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单元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关图片,学会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等内容,认识洋务运动的目的及作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的冲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有识之士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了近代史的探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洋务运动。‎ 二、新课讲授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材料展示:‎ 材料一  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2.教师讲解: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 ‎3.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洋务运动 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口号 ‎“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 中央 恭亲王奕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 ‎4.材料解读。‎ 材料一  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材料二  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 ‎5.教师讲述:为克服遇到的阻力,洋务派便以用西方的科技知识捍卫中国的文化为由开展洋务运动。中国的本体文化不变,以西方相关知识作为辅助。这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但他们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没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治标不治本,为其最后失败的命运埋下伏笔。‎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学生归纳:阅读教材,归纳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 为口号采取哪些措施?‎ ‎  ‎ ‎ 军事工业 ‎ 民用企业 目 标 ‎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口号 ‎ ‎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口号 代 表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弊 端 官办性质,官僚衙门式管理,成本高、效率低 官督商办性质,也存在同军事工业一样的问题 其他措施 兴办新式教育,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2.材料引入:从求强到求富的转变——欲自强,必须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微臣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 提示: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经费问题比较严重。于是提出要创办民用企业,振兴商务,以为国家提供钱财。他们首先想做的就是创办轮船招商局,以分夺洋人的利润。‎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1.学生归纳:阅读教材,归纳洋务派建立新式海陆军的过程。‎ 时 期 ‎ 成 就 ‎19世纪60年代 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发生变化 ‎19世纪70年代 筹建新式海军 ‎19世纪80年代 初步建成了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2.教师讲解:洋务派建立的新式海陆军,尤其是海军,成为当时亚洲第一水师,实力雄厚。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由于统治集团内部腐败,军备训练不当,最终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同时也宣告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破产。‎ ‎3.小组辩论: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教材提供的资料为基础进行辩论。‎ 观点: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 ‎4.教师总结归纳: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的结果是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原因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即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 三、课堂小结 洋务运动只是掌握实权的封疆大臣为首进行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管理制度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严重依赖外国资本和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封建体制下注定洋务运动不可能走向成功。地主阶级不可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实现独立自强。‎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节点。通过对文字、图片等资料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的脉络,分析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解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改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知识点的过渡不够灵活等,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六、教材课后练习答案 教材P23材料研读 这段话反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说法?‎ 观点:洋务运动遇到顽固派的阻挠。看法:李鸿章在分析自己所做事情最终失败的原因,目的是推卸责任。‎ 教材P23课后作业 ‎1.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A )‎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②出现了中国人创办的近代企业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探索留下哪些有益的启示?‎ 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在中国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这些新式企业的出现,引起了近现代中国社会领域的深刻变化,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推动了中国向近现代化道路迈进。虽然洋务运动本身未能使中国走上近现代化的道路,但它对日后中国人民探索近现代化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示: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要敢于与旧势力作斗争;要独立自主;经济建设要有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等等。‎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时局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相关视频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的“门户开放”的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台湾在近代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一)甲午中日战争 A.战争背景 ‎1.教师提问: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现状)‎ ‎2.材料引入: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 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 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3.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国际形势)‎ 提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B.战争经过 ‎1.图片展示: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1894年9月,平壤战役;黄海大战;日军分水陆两路入侵中国;旅顺大屠杀;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壮烈(感受爱国官兵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材料引入:英国泰晤士新闻纸刊有报章云:日本攻取旅顺时,戕戮百姓四日,非理杀 伐,甚为惨伤。又有中兵数群被其执缚,先用洋枪击死,然后用刀肢解。惟日本士卒行径残暴若此,督兵之员不能临时禁止,恐为终身之玷云。‎ ‎4.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让学生谈感想。‎ 提示:日军残忍如禽兽,清朝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学生归纳思考:根据《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马关条约》‎ 时间 ‎ 1895年 ‎ 危 害 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 威胁京津冀地区安全;便于掠夺台湾资源,又为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基地 ‎ 巨额赔款2亿两 不仅加重人民负担,还为日本军事发展提供了军费 ‎ 开放商埠 ‎ 便于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 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2.问题思考: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探讨《马关条约》的危害?(学生讨论)‎ ‎3.教师强调:《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材料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割世界的潮流 英国特别是加紧夺取殖民地是在1860——1880年这个时期,而在19世纪最后20年还在大量地夺取。法德两国加紧夺取殖民地也正是在这20年间。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垄断前的资本主义,即自由竞争占统治的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的时期是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现在我们又看到,正是在这个时期以后,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2.教师讲述:19世纪末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局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资料展示:展示《时局图》和它的题词 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4.教师提问:图片和材料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 提示:号召中国人警醒起来,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 ‎5.图片展示: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6.教师讲述:无暇东顾的美国没有参与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便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7.学生归纳:学生阅读教材,归纳“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8.教师小结:“门户开放”虽使中国免于被瓜分,但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进一步加重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经过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黄海大战中致远舰为代表的清军将士浴血疆场和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充分地进行了挖掘,达到了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当然,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比如,提问要更有技巧,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等能力的培养。进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六、教材课后练习答案 教材P26材料研读 试结合旅顺屠城的史实,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占了有“远东直布罗陀”之称的中国重要军港旅顺。因为旅顺地处濒海绝地,防御崩溃之后,很多军民无从逃散,日军从21日当天开始了长达4天3夜的大屠杀,中国军民两万余人遇难。这段话说明,旅顺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性,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一场凶残的侵略战争。‎ 教材P26问题思考 结合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的历史,说说加强海洋防卫的重要性。‎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两次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都是海防观念的落后,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有海无防”(或海防废弛)。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海洋意识,加强海防建设,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 教材P27课后活动 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清政府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被迫的,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今天我国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来中国投资办场是主动的,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 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器,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如何救国的。‎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A.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  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5.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 ‎6.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B.维新思想的传播 ‎1.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报刊 地 点 ‎ 代表人物 ‎ 思想观点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国闻报》‎ 天津 ‎ 严复 ‎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3.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百日维新 A.百日维新 ‎1.材料展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2.教师讲述: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言辞恳切,光绪帝被深深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3.学生发言:阅读教材,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内容 ‎ 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4.问题探究: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提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 B.戊戌政变 ‎1.教师讲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2.学生感悟: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提示: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师提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5.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六、教材课后练习答案 教材P29问题思考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变法维新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材P31课后活动 ‎1.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 政治上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 经济上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 文化上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上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同意观点A: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因此,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同意观点B:从内容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不同观点C: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概况;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及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的资料,掌握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结合《辛丑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影响,掌握分析具体史实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 ‎ 与价值观 ‎ 感受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义和团的团民被清朝当地政府和八国联军折磨斩杀的现场照)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二、新课讲授 ‎(一)义和团运动 A.义和团运动 ‎1.材料展示: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 ‎2.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是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3.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诉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侵犯中国利益,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宗教文化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4.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5.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抵抗侵略者,承认其合法地位。‎ B.“扶清灭洋”口号 ‎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谈谈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口号 ‎ 进步性 ‎ 局限性 ‎“扶清”‎ 有利于争取官军 ‎ 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排斥一切洋人、洋物,盲目排外 ‎2.教师强调:“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了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但是其带有迷信色彩,这些落后的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图片展示:展示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 ‎2.教师讲述: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 ‎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4.教师提问: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提示:破坏铁路线、义和团的廊坊阻击战、围攻教堂和使馆区、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等。‎ ‎5.问题思考: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的途中,为什么会下令剿杀义和团?‎ ‎6.教师小结: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7.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 ‎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产生的危害。‎ ‎(1)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影响:①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②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③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④“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⑤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2.材料引入:夫人们退到接待室,慈禧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馆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错误,她后悔莫及。‎ ‎3.史料解读:试图通过义和团的力量来和外国对抗,结果被迫再次逃离北京,这种颠沛流离的经历给她带来极大的震撼,从此她彻底放下天朝上国的威仪,向外国人俯首称臣。‎ ‎4.对比分析:回顾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   ‎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 签订国家 中英 中日 中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 赔款 ‎2 100万银元 ‎2亿两白银 ‎ ‎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 土地 割香港岛 割台、澎、辽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其他 五口通商 通商;设厂 ‎ 严禁反帝活动;拆毁军事防线,允许列强派兵进驻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 ‎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小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述的是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史,要突出“抗击”二字,以展现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侵略时的不屈抗争精神。通过启发式诱导教学,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抗争历程,辩证地认识“扶清灭洋”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同时,要清楚《辛丑条约》的影响,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以凸显历史的先后联系性和关联性。‎ 六、教材课后练习答案 教材P32材料研读 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 主张:把帝国主义侵略者全都赶出中国去,维护清政府统治。看法:义和团对民族危机发生原因的认识是正确的,但采取的举措则是不可取的。义和团的动机是反帝爱国的,但维护清朝统治,又反映了其阶级局限性。‎ 教材P35问题思考 想一想,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驻军,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辛丑条约》中划分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毫无主权可言,充分显示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教材P36课后活动 ‎1.填充。‎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原因:《辛丑条约》中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新的沉重负担;以海关税等税收作担保,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军事上与外交上的条款则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