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不求甚解 (7)_鲁教版
导入新课 • 可从上一课读书的内容导入 • 可从辩论赛中指出对方错误的地方导入 邓 拓 不 求 甚 解 学习目标 • 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 分析理解本文的论证方式(驳论)及方法 •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 观 邓拓(1912~1966) 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 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 1966年5月含冤去世。 主要著作《中国救荒史》、《燕山夜 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 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 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 泽东选集》。 一、简介驳论文的知识 • 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 立论 驳论 • 2.什么叫驳论文 •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 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三种方式(参考练习册第41页) • ①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 ②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 的荒谬性。 •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 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 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 例:他有每天晨跑的习惯,所以他是个学习刻苦的人。 4.一般论证思路 • 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 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即批驳的靶子) 学生逐段的概括段意, 并找出所用的论证方法 (书本上圈点勾画做批 注) 思考 2、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不求甚解”出 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 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 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 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浅尝辄止,含贬义。 1、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 的?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 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 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整体感知,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 甚解”的意思。 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论证提纲 • 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 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 义; •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 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 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 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论证; •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逐 层 深 入 的 论 证 结 构 本文的论证思路: 《不求甚解》 竖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较阅读 《谈读书》与《不求甚解》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 相似之处,都是 ; 但在写法上是不同的,前者是 ,后者 是 。 谈论读书的 立论 驳论 疑难共探讨 • 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 方法? • 道家与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读 书方法也不同。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 谨、精细,道家对待读书,讲究意会, 以陶渊明说得最为准确,这就成为儒家 批评的目标。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你知道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v1、品读法。 v2、摘读法。 v3、圈点法。 v4、析读法。 v5、寻读法。 v6、助读法。 复习议论文的知识 (见课本第115页、 122页) 总结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 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 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 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 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 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 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 具一格。 v完成练习册本课部分 v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