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八上辛亥革命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冀教八上辛亥革命学案

‎ ‎ 第8课 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评价辛亥革命。‎ ‎【学法指导】‎ 对于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利用教材和学案所提供的内容来进行学习。对于武昌起义,需要大家结合地图来进行学习,以树立良好的时空感。辛亥革命的成与败,其实现在的史学界并未有定论,所以大家在学习时不要迷信专家的观点。可根据查阅的资料,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的评价。‎ ‎【知识链接】‎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 ‎【学习过程】‎ 一、有效自学(自由阅读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 兴中会: 年,孙中山在 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创建革命党同盟会: 年,在日本 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 革命政党。政治纲领是 、 、‎ ‎ 、 。‎ 机关刊物: ‎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 、 、 三大主义。‎ 武昌起义: 年 月 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 各省响应:武昌起义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成立民国: 年 月 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为首任临时大总统。‎ 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 ,使 观念深入人心。‎ 胜利果实被窃:辛亥革命果实被 窃取了。‎ ‎【教师导入】辛亥革命100周年 二、合作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阅读教材第一部分“中国同盟会成立”,说出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 ‎2.阅读教材第二部分“武昌起义”,说一说为什么武昌起义能够迅速在全国获得响应?‎ ‎3.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三、系统总结 ‎1.辛亥革命的准备( )→爆发( )→结果( )→评价 ‎2.值此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把你最想对孙中山先生说的话写下来吧。‎ 四、反思质疑 想想看还有什么没弄清楚的提出来让大家帮帮忙吧。‎ 五、达标测评(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吧。)‎ ‎1.中山装的袖口有三个纽扣,这三个纽扣意味着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 )‎ A.民族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 ‎2.某校初二的历史兴趣小组要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次起义之地,他们应该去( )‎ A.上海 B.南京 C.武昌 D.广州 ‎3.下列各项中,对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民国六年”是指(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5.材料分析:‎ 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孙中山 请回答: (1) 孙中山所预言的这场“伟大的民族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这场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在领导力量上有何不同?‎ ‎ ‎ ‎(2) 这场伟大的民族运动终成“燎原之势”,即出现一个高潮。你认为这个高潮是什么?其结局可谓失败,你认为失败在哪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教)后反思】‎ ‎(记下自己学到的知识、方法和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春》导学案 单 位: 申庄中学 姓 名: 宋玉兰 ‎ 学 段: 七年级 学 科: 语文 ‎ 联系电话:18731022628‎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精彩的 语言。‎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从生活中感受美的能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精彩的语言。‎ 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知识链接】‎ 作者档案: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影响走上文学道路。他的著作有26种,约200多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其中《春》《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解读背景:1927年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自主学习】(读一读,查一查,做一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主完成以下练习:‎ 读准字音: ‎ 给下列加粗的黑体字注音。‎ 酝酿 ( )( ) 黄晕 ( ) 蓑衣 ( ) 嘹亮 ( )‎ 应和 ( ) 鸟巢 ( ) 迷藏 ( ) 抖擞 ( )散在草丛里( )‎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应 和 ‎2、辨清字形:‎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眨 笼 贬 茏 ‎3、理解词义:‎ ‎ 朗润:‎ ‎ 赶趟儿:‎ ‎ 酝酿:‎ ‎ 卖弄:‎ ‎ 宛转:‎ ‎ 舒活:‎ ‎ 花枝招展:‎ ‎ 呼朋引伴: ‎ ‎【合作探究】(读一读,议一议,悟一悟)‎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合议以下各题,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边读边悟:作者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春的画面。请细读第三到第七段,思考: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什么样的画面?分别以哪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试为这些画起一个漂亮的名字。‎ 整体感悟: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 赏读与品味:(大自然的美丽的,而朱自清笔下的春更美,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品味。)‎ 仿例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画出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 例如:春草图的描绘 喜欢的词语:①嫩嫩的,绿绿的,②偷偷地,钻等 ‎ 理由:①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 ②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儿,以及春草悄然而出带给作者的惊喜。这样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请大家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仿例作简要赏析。‎ ‎ 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 赏析:这里的“偷偷地”“钻”,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破土而出的情形,尤其是“钻”字让我们体会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精读精练】‎ 基础积累。‎ ‎1、“和”是多音字,有五种读音:A hé B hè C huó D huò ‎ E hú 。请选择填空。‎ 应和( ) 和面( ) 和平( ) 和稀泥( ) ‎ 和牌( )‎ ‎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情色彩看,“卖弄”是褒义词。‎ B.“宛转”的意思是鸟声温和而曲折。‎ C.“应和”与“呼应”是同义词。‎ D.“嘹亮”的反义词是“低沉”。‎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4、按原文填空。‎ ‎(1)在描绘春草图时,( )写出了春草的情态;( )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 ‎(2)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 )。‎ ‎(3)作者用比喻句赞颂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是:‎ 新:( )。‎ 美:( )。‎ 力:( )。‎ 课内精读。‎ 读课文第6段,做以下练习:‎ ‎5、这段文字描绘的是( )图。作者抓住( )的特点,从静景写到( ),从( )写到人,由近写到( )。‎ ‎6、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 )、( ),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 ),( )。‎ ‎7、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是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8、细雨“密密的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能力提升】‎ 朱自清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你是否也跃跃欲试了?请仿照课文中“春天像……”的句式,运用课文中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反思质疑】‎ 记下你的疑问:‎ ‎【教(学)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