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2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总复习大全+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课件大全
八年级 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和巩固 1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中国政治协商会议 1. 制定 《 共同纲领 》 (临时宪法) 2. 确定国旗、 代 国歌、首都、纪年法 3. 选举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政府主席 4. 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1840-1949 年人民革命历史 ) 二、开国大典 1. 开国大典( 1949.10.1 ) —— 新中国成立 2. 意义 ( 1 )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2 )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结束。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 3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2 三、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1.1950年 昌都战役 1951年 达成和平解放西藏协议 2.意义: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 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 一、背景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挑衅)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二、事件经过 1950.10-1953.7 1.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0.10 彭德怀 2.五战五捷 3.上甘岭战役 3 4. 结果 1953.7 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中朝人民取胜 5. 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 ① 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②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 ③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战 三、英雄人物 黄继光(堵枪眼) 邱少云 体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四、胜利意义 ① 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的环境 ②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③ 获得了相对和平稳定的有力声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和信心。 4 §3 土地改革 一、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及原因 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 ② 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公布 1950 内容:废除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 1952 底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②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④ 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标志:土地改革的开始 5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6 §4 工业化的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底) 1. 编制目的:为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 基本任务: ①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 主要成就 ( 1 )工业(四个工厂) ( 2 )交通(一个桥梁,二条铁路,三条公路) 4. 意义: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颁布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 2. 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一部) 7 §5 三大改造 一、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个体小生产 社会主义工业化生产 方式:合作化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作用: 1.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 2.个体的农民走上集体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改造资本主义商工业 方式: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公私合营基础) 保证政权稳定 三、三大改造的完成 1.时间:1956底 2.意义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任务,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矛盾 8 3.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三大改造的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6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良好的开端 —— 中共八大 1. 背景: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道路 2. 时间: 1956.9 3. 内容: ① 分析了主要矛盾变化 ②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P27 ) 4. 意义: 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是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9 二、探索中的失误 1.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片面的只追求速度) 2. 失误的表现 ①“ 大跃进” ②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3. 失误的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 后果 —— 严重的经济困难 5 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6. 教训 ① 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 ② 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10 三、成就和模范人物 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 “ 文化大革命 ” 的十年 一、动乱的灾难 1. 发动原因: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 1 )“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 ( 2 )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错误法制 2. 动乱开始 1966 五一六通知 领导:中央文革小组 表现 严重践踏民主法制 3. 文革结论:文革的错误作法严重践踏了民主与法制 4. 抗争 1967.2 “ 二月逆流” 坚持正义 11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九一三事件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4.5 四五运动 悼念周恩来总理 (奠定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反对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1976.10 一举粉碎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三、文革的性质及危害 1. 性质:“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与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及灾难 2. 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科教及文化,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3. 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12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13 §8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12 北京) 1. 背景:广大人民要求平凡冤假错案 “ 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延续“左”的思想错误) 2. 思想基础 ①1978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解放运动) ② 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 ③ 意义: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 决策:三个拨乱反正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事 实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4 4. 意义: ① 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②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 它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④ 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二、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 1. 平凡冤假错案( 1978-1982 ) 2. 立法工作: ① 第四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1982 年) ② 意义:形式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制 法制观念不断提高 15 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 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 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16 §9 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 1. 改革原因:计划经济体制 阻碍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 2. 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 改变经营方式 解读:家庭:经营单位 联产:生产力合作、资源共享 承包:分田包产到户 责任:自负盈亏 作用:提高了生产力,农民积极性的提高,生产力的解放 3. 城市改革( 1985 ) 国有企业改革 ( 1 )经济体制 ( 2 )经营管理制度(经营责任制) 公司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 强国之路 17 ( 3 )分配制度 中共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 4 )效果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三、对外开放 1. 建立经济特区(给予经济优惠政策)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0 ) 2. 开放格局 海南岛经济特区 2010.5 喀什 3. 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8 19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理论的形成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2. 改革开放后 提出坚持实现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3. 中共十二大( 1982 )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① 符合中国国情 ②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不能生搬硬套 ③ 必须与中国国情具体实际结合 4. 中共十三大( 1987 )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 5.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0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二、指导地位的确立 1. 南巡讲话( 1992 ) 发展才是硬道理 背景: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内外形势 2. 中共十四大( 1992 )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 中共十五大( 1997 )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1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2 §11 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 1.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西多东少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 )原因 ① 历史沿革: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长期存在 ② 革命实践上:近代化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 ③ 民族分布特点 ( 2 )概念 3. 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西部大开发) 措施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生发展 2. 实行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制度) 3. 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经济 4. 实施西部大开发 5. 发展文教事业(支教,建民族院校) 6. 抽调优秀干部支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生发展) 23 §12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 1. 背景:港澳问题的由来 2.“ 一国两制”的提出 ① 提出者:邓小平 ② 时间:改革开放后提出 ③ 含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 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⑤ 前提:在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内,祖国统一为前提 二、港澳回归 1. 香港回归时间: 1997.7.1 2. 澳门回归时间: 1999.12.20 3. 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 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最初 —— 针对台湾 最早 —— 解决香港 24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3. 回归的历史意义: ① 恢复行使主权,洗雪百年国耻 ② 促进改革开放 ③ 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满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13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 台湾问题的由来 2. 三次分离,两次回归 分离 回归 荷兰侵占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1895 年割台湾给日本 1945 年台湾回归 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 …… 25 2.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 ( 1 )建国初 (武力)解放台湾 ( 2 )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争取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 3 )改革开放后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80-90 年代两岸关系发展 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台湾 大陆 1979-1987 调整“三不”政策 倡导三通 1990-1991 海峡交流基金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 “ 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993 汪辜会谈 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台独猖獗 江泽民 — 八项主张 26 三、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① 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而且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 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 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 从法律角度看, 《 反分裂国家法 》 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 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27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和外交 28 §14 钢铁长城 一、人民海军的建立 1. 建立背景 ( 1 )现实:保卫祖国 ( 2 )历史 2. 过程 ( 1 )海军 1949.4 华东军区海军(第一支海军) 1950.4 成立海军领导机关 ①20 世纪 50——70 年代海军建立 北海、东海、南海舰队 1971 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 1974 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②20 世纪 90 年代 现代化五大兵种 ③ 意义:维护祖国林海安全的重要保障 ( 2 )空军 1949.8 建立第一个飞行中队 同年 空军司令部成立 标志着人民空军诞生 29 是中国维护地区和国际和平的重要力量 §15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政策 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1. 提出者:周恩来 1953 第一次 2. 内容:书 P77 3. 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万隆会议 周恩来 1955 印尼万隆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的亚非国际会议) “ 求同存异”方针(万隆精神) 2. 意义:为新中国开创外交的新局面 赢得良好的外交环境 30 §16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调整对华政策 2. 建交过程 1971.4 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华 ——“ 乒乓外交” 1971.8 基辛格秘密访华 尼克松访问中国,上海 《 中美联合公报 》 签署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建交公报 》 意义:中美建交改善了我国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重返联合国 1. 时间 1971.10.25 ( 26 届联合国大会) 2. 背景 3. 意义:对外重大胜利,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新世纪外交成就 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31 1.1999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2001 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①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② 上海 APEC 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 多边外交活动 3.2001 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 组织,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4. 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 1 )原因: ① 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② 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③ 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 2 )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 设奠定了基础。 32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33 §17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 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1964.10.16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6.17 第一颗氢弹爆炸 意义:加强我国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2. 两弹元勋邓稼先 3. 航天技术发展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神舟一号 神舟五号 2005 神舟六号 二、籼型杂交水稻 34 袁隆平 1973 “ 杂交水稻之父” §18 科学技术成就(二) 一、 863 计划 1. 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各国制定科技发展计划(高新技术发展) 美国:“星球大战系列” 西欧:“尤里卡系列” 苏联和东欧:“ 2000 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 日本:“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 中国: 863 计划 2. 提出: 1986.3 《863 计划纲要 》 3. 内容:八个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 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4. 成果 35 §19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1. 奠基 —— 义务教育 2. 发展 —— 高等教育 3. 教育 — 人才的培养 — 科学技术实力 — 综合国力 — 国际地位 4.“ 三个面向”教育方针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一、文学艺术繁荣和发展 提出政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革后:创作春天,反映改革开放 二、体育事业的发展 群众体育运动 竞技体育水平提高 2008 年 29 届奥运会 36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37 1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 ( 1 )主要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 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 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用: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旧四大件)。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 2 )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3 、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 38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 应用: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 E - mail )、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 2. 影响: ① 正面: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 ② 负面: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袁隆平给我们的启示 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9 关于农村土地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 , 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重视“三农”问题。请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 1 、 1950 年颁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进行土地改革。 2 、 1953 年三大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国家在农村实行改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40 分析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点 ① 土地改革是 1950 年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 农业合作化是 1952 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③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1958 年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人民公社是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41 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成就 一、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 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② 归功于外交家的杰出外交才能 ③ 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④ 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表现 1. 50 年代成就 ( 1 )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 2 ) 1953 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 3 ) 1954 年周恩来代表中国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出席了日内瓦会议,出色的外交才能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提高了国际地位。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2 ( 4 ) 1955 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会议的成功,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2. 70 年代成就 ( 1 ) 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 2 ) 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力,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 3 ) 1972 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 《 中美联合公报 》 ; ( 4 ) 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交 ( 5 )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 3. 改革开放以来成就 ( 1 ) 90 年代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 2 ) 2001 年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APEC 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我国开展多变外交 43 ( 3 ) 2001 年中、俄、哈、吉、塔五国在上海签署了 《“ 上 海合作组织” 成立宣言 》 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 4 )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 WTO ) 三、成就表明: 在我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动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树立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良好形象,中国在国际事物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44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开国大典 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 : (1)制定 《 共同纲领 》 。 (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确定国旗国歌国都,采用公元纪年。 (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内容 : 1949 年 9 月 全面准备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鸦片战争(近代史1840--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 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 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 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 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 1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完成最后准备工作的是 A .三大战役 B .解放南京 C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是 A .取得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战争的胜利 B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 C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D .中国人民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 3.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 A .以 “ 共同纲领 ” 为施政方针 B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C .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D .采用公元纪年法 “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的标志和依据是什么? 答: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依据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西藏和平解放在那一年? 当时西藏政府派谁为代表到北京谈判? 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意义? 1951 年 阿沛 . 阿旺晋美 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950.10 1953.7 抗美援朝 --- 保家卫国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中国参战的原因: 1 、 1950 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 入侵 朝鲜,打到中国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2 、美军飞机 入侵 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4、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3、美国第七舰队 入侵 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陆 空 海 彭德怀 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经过: 黄继光、邱少云、 为了 抗美援朝 , 保家卫国 。 1950 年 10 月, 彭德怀 率领 中国人民志愿军 同 朝鲜军民 一起抗击 美国侵略者 。五战五捷,把美军赶回 三八线 附近。 1 953年,美国被迫在 停战协定 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 英雄人物: 最可爱的人 爱国 主义、 国际 主义和 革命英雄 主义精神 我们要学习他们: 他们被誉为: 克拉克的哀叹: 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司令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那个史实? 彭德怀的壮语: 这场战争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这段话发表在( )年。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标志 : 1 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因为( ) (1)朝鲜爆发内战 (2)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3)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4)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A .(1)(2)(3)(4) B .(1)(3)(4) C .(2)(3)(4) D .(3)(4) 第三课 土地改革 《 中和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的颁布 土地改革的意义 1950---1952 时间: 必要性 ( 原因 ) 经过 A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B 农民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1 、 1950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颁布实施。 ( 土地改革的依据) 1.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2. 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 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意义 2 、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 1. 此图反映了建国初期什么运动? 2. 进行这一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土地改革运动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废除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实质上都是私有制。 3. 农民拔除地界碑的依据是什么? 4. 这一运动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5. 运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6. 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发挥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A .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D .农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A .和平解放西藏 B . 土地改革 C .抗美援朝 D .制定宪法 (1)指出以上两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建国初期的历史事件?(2分) (2)简述这两个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8分) 图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图二我家分到土地了 (1)指出以上两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建国初期的历史事件?(2分) 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土地改革。 (2)简述这两个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954 年 9 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 .大批工业基地出现 : 东北形成,沿海加强,华北西部新建。 1 、一批基础工业及新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 2 、交通运输业取得巨大成就 成就: 意义: ① 1953 年底,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 等三大 工程建成投产。 ② 1956 年, 长春第一汽车 制造厂投产 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⑤ 1957 年, 武汉长江 大桥建成 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具体成就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鞍山大型轧钢厂 鹰厦铁路 青藏公路 川藏公路 新藏公路 宝 成 铁 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主要成就 武 汉长江大桥 初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事件是(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B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D .大跃进的发动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 、制定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内容)。 是我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 人民利益 的宪法,(性质)。 ( 1954 年;北京) 第五课 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目的: 将 生产资料私有制 改造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农业改造的原因和方法(形式) 原因: 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法: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 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造的方式:建立合作社(农业、手工业), 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 1 、 进行公私合营 ,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 、通过 赎买政策 (创举)过渡为完全公有制。 赎买政策 的意义: 答: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的结果(意义): 1 、 1956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2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 私有制 转化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 3 、我国初步建立起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 4 、从此,我国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所谓 “ 三大改造 ” 是指对什么的改造 A .工业、农业、商业 B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C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D .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 “ 三大改造 ” 的时间是 A . 1949 年至 1952 年底 B . 1950 年至 1953 年 C . 1966 年至 1976 年 D . 1953 年至 1956 年底 标志着我国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54年北京同仁堂药店响应国家号召,顺利实现了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出现在( ) A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 . 三大改造时期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A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 .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 .新中国的成立 D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 . 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C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D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 6 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56--1966) 中共八大 --1956 年召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 社会生产力 ,实现 国家工业化 ,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 。 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共产”风 “左”的错误的标志: 失误的原因 : 对国情认识不足,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启示: 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脚踏实地。 石油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 A .发展社会生产力 B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C .开展整风运动 D .完成三大改造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 )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具体实施过程 B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 C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改革过程 D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 “ 大跃进 ” 运动场景发生在20世纪的( )。 A .20年代 B .30-40年代 C .50年代 D .70年代 人民公社化运动对中国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 )。 A .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B .打破了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 .破坏了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 .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1)原子能工业 (2)生物工程 (3)航天工业 (4)新兴电子工业 A .(1)(2)(3) B .(2)(3)(4) C .(1)(3)(4) D .(1)(2)(4) 中共八大后的十年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取得显著成就。在此期间,社会主义建设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有( ) 学习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单元的内容后,张明同学总结了这样的一条线索: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确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 请你根据这条线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起步”指的是什么?(1分)简要说明。 (2)“宪法保障”和“良好开端”与这一时期哪两次重要的会议有关?(2分)指出“宪法保障”中“宪法”的名称。(1分) (3)“制度建立”指的是什么制度的建立?(1分)建立的标志是什么?(1分) (4)“出现失误”指哪两次重大的失误?(3分) (1)“工业起步”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 一五计划制定。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一系列工业项目的完成,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宪法保障”和“良好开端”与这一时期哪两次重要的会议有关?(指出“宪法保障”中“宪法”的名称。 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共八大。 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制度建立”指的是什么制度的建立?(1分)建立的标志是什么?(1分) 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 (4)“出现失误”指哪两次重大的失误?(3分)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什么?(1分) 中共八大 (2)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哪一年召开的什么会议?(2分)这次会议中心确定的我党思想路线是什么?(2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3分)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1分)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共十三大。 (4)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哪次会议上?(1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什么会议上。(1分)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4)材料一 材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在湖南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吃饭靠两平,一靠责任制的邓小平,二靠培育出杂交水稻的袁隆平”。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看,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失误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其产生了怎样的后果?(2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2分) (3)依据材料四概括促进我图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2分)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看,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失误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其产生了怎样的后果?(2 大跃进、人民用公社化(2分)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2分)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投,生产积极性提高。 (3)依据材料四概括促进我图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2分) 请回答: (3)依据材料四概括促进我图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国家政策的扶持,科技兴农。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2分) 要确认识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掌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第 7 课 “ 文化大革命 ” 的十年 动乱和灾难( 1966--1976 ) 粉碎反革命集团 一、什么是 “ 文化大革命 ”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 领导者 错误发动,被 反革命集团 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 严重灾难 的 内乱 。 1971年九一三事件 林彪反革命集团 二月抗争(1967年2月) 四五运动(1976年) 周恩来、邓小平恢复整顿工作 “ 文化大革命 ” 结束的标志是( )。 A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 C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 .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 “ 四人帮 ” 流行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下列流行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A . “ 大包干 ” 、 “ 招商引资 ” B . “一大二公” “大炼钢铁” C . “ 公私合营 ” 、 “ 改造 ” D . “ 走资派 ” 、 “ 造反派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运动 大跃进 三大改造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 历史给人启迪 1953--1957年, 的实施,开启了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重点发展 ;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1956年, 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就像一棵幼苗,茁壮成长。1956年召开的 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在建设 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错误,发动了 和 运动。虽然1961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然而一场更大的灾难降临了,1966-1976年 的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一个五年计划 重工业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 人民公社化 第 8 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底召开) 民主与法制建设 作用 / 性质 / 意义: 使人们认识到,只有 实践 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场深刻的 思想解放运动 ; (1)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为 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主要内容: ①思想上:重新确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②经济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经济建设 上来和实行 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以 邓小平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③标志中国历史进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 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的伟大转折。 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 改革开放的开端 。 第四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颁布时间: 1982 年 基本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 的局面。 宪法 有法可依 领导核心 思想成果 形成标志 第一代 毛泽东 1935年遵义会议 毛泽东思想 第二代 邓小平 1978年 11届3中全会 邓小平理论 第三代 江泽民 1992年中共14大 三个代表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史上的转折,主要是因为它( )。 A .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 .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C .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D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 )。 A .实现国家工业化 B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实行改革开放 D .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 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在中国历史上都占重要地位。 请回答:(1)概括两次会议中共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面作出的重大决策。(5分)其实践结果有什么差异?(4分) 决策:中共八大决定经济建设坚持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2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分) 差异:中共八大的决议没有具体实施。(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在中国历史上都占重要地位。 (2)综合上述分析,你从中得出什么启示?(2分) 经济建设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发展要坚持以济建设为中心。 展览一:追根溯源 (1)改革开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做出的?(1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展览二:领袖风采 (2)要展示“党中央第二代领带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汁师’’的光辉形象,应选择以下哪幅图片?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展览三:农村巨变 (3)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展览四:开放窗口 (4)“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80年,我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请写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4分)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5)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等。 第 9 课 改革开放 农村 : 城市 : 经济特区 5 个 —— 沿海开放城市 14 个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建国后我国在农业(农村)政策上有哪些变化? 土地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 1 、开始: 1978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2 、内容: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 、意义: 4 、原因: 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的先后顺序( )。 A .土地改革 B .人民公社化 C .农业合作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的会议是在中共( )。 A .十二大 B .十三大 C .十四大 D .十五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农民中一句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由此我们看到( )。 (1)分田到户,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后其高兴的心情;(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农民拥护(3)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4)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A .(1)(2)(3)(4) B .(2)(3)(4) C .(3)(4) D .(2)(3) 经济特区 最早: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最大: 海南省 根本目的: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被称为对外开放窗口和 一夜崛起之城) 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形成了 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全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 。 A.沿海开放城市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内地开放城市 D.经济特区 国有企业的改革 第一阶段: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二阶段: 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从1985年起,主要有: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党的十四大之后,国有企业改革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中国在前进道路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及三位伟人: ① 孙中山 领导的 辛亥革命 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 毛泽东 领导人民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邓小平 带领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指出上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及这一事件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变化。 (2)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指出这座城市的名称及“一夜崛起”的原因。 (3)《春天的故事》部分歌词:“……。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词中的“老人”l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1分)它有何影响 (1)指出上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及这一事件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变化。 事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变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指出这座城市的名称及“一夜崛起”的原因。 名称:深圳。原因:国家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给予优惠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3)歌词中的“老人”l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1分)它有何影响. 诗篇: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的讲话。 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 10 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提出 发展 才是硬道理。 1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前, 邓小平提出要实行 改革开放 ; 2 、实行改革开放后, 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 ; 3、中共十二大上,1982年 提出建设有 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 4、中共十三大上,1987年 阐明了社会主义 初级 阶段的理论;提出了此阶段党的 基本路线: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 , 坚持改革开放; 5、1992年南巡讲话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 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说,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南巡讲话, 2、党的十四大1992年 3、党的十五大1997年 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987 年 13 大提出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 分 三步 走的战略部署 在会议上提出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这次会议是中共(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三大 D .十五大 真理标准 问题讨论 十二大特色理论 逐步 发展 走向 成熟 十三大 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十四大 市场经济体制 完 善 十五大 邓小平 理论 改革开放 强国之路 四项基本原则 立国之本 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奠定 基础 针对改革开放遇到的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邓小平提出的理论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我国的改革最先开始于 A.城市 B.农村 C.经济特区 D.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 12 课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共同发展 1 、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分布特点: 以 汉族 为主体,各民族 大杂居 、 小聚居 的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我国已建立了哪几个省级 民族 自治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 —— 孔繁森 中共中央提出 “ 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 建议是在( )。 A .筹建新中国时 B .制定宪法时 C .修改宪法时 D .中共八大上 在吉林省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些 “ 自治州 ” 的设立,反映了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民族平等 B .西部大开发 C .一国两制 D .民族区域自治 第 13 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1、内容 2 、意义 1997.7.1 1999.12.20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 “ 一国两制 ” 构想指导下,1997年回归祖国的是( )。 A .英国侵占的香港 B .葡萄牙侵占的香港 C .英国侵占的澳门 D .葡萄牙侵占的澳门 中国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的根本原因是( )。 A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 B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C .1949年新中国成立 D .英、葡两国日趋衰落 第 14 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两岸的交往 同根源 卫温赴夷洲, 隋通流求岛, 元设巡检司(琉球), 清置台湾府, 本是同根源, 自古皆中华。 “一国两制”的构想 邓小平 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时 间 政 策 新中国成立初 50 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 以后 武装解放 和平解放 “和为上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八项主张 四点意见 《 反分裂国家法 》 毛泽东 1995 年初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 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海峡两岸最早授权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的两个民间团体是( ) 台湾的 海峡交流基金会 大陆的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 ) A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 .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 .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 .江泽民提出的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立场的提出是在( ) A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后 B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后 C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 D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后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的历史性重要一步是( ) A .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B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C .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D .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取得成功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九二共识 (2)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汪辜会谈 (3)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4)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 .(1)(2) B .(1)(3) C .(1)(4) D .(2)(4)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A .促进大陆游客赴台 B .促进台商赴大陆投资 C .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 .和平实现祖国统一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 A .解放台湾 B .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C .和平统一 D .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材料一 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 ——温家宝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三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4日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这部法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材料一反映了台湾与祖国的分离。那么列强是通过哪一条约割占了台湾?(1分)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又是在哪一事件后?(1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和方式分别是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3分) (1)材料一反映了台湾与祖国的分离。那么列强是通过哪一条约割占了台湾?(1分)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又是在哪一事件后?(1分) 《马关条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2)依据材料二分析,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和方式分别是什么?(2分)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国两制。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3分)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当今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本领,报效国家。 第15 课 钢铁长城 军队种类 武器装备 新中国成立前夕华东军区建立第一支 海军 。 海军兵种: 水面舰艇部队 潜艇部队 海军陆战队 海军航空兵 20 世纪 50 年代: 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 空军 。 1 966 年: 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1971 年: 研制出导弹驱逐舰 1974 年: 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战略导弹部队的装备: 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从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等内容中,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应是 A.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C.近代的科技和文化 D.现代的社会生活 我国导弹部队组建于20世纪( )。 A .40年代 B .50年代 C .60年代 D .70年代 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被称为 部队。 第二炮兵 第16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1955 年 4 月 6 日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标志着我国 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 和平共处 修改后 互相尊重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 和平共处 领土主权 惠 主权和领土完整 利 1 、它是由谁提出来的? 2 、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提出来的? 3 、其它国家领导人如何看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 1953 年底,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答 : 万隆会议 1 、万隆会议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会议? 2 、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1955 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参加国主要是一些亚非独立国家。 讨论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各国发展问题。 周恩来的贡献: 提出 “ 求同存异 ” 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起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 、亚非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2 、 “ 求同存异 ” 中的 “ 同 ” 应如何理解? “ 存异 ” 又指的是什么? 3 、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共同的经历,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同时面临着国内发展问题。存异指各国可采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走不同的建设道路。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基本立场 基本准则 基本国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 对外开放 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 “ 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入一分钱 ……” —— 联合国秘书长 瓦尔德海姆 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下列活动与他有关的是( ) (1)出席 APEC 会议(2)出席万隆会议 (3)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1)(2)(3)( 4 ) B .( 1 )( 2 )( 3 ) C .(1)( 2 )(4) D .( 3 )(2)(4)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 1953 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 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 1954 年日内瓦会议 D 、 1955 年万隆会议 2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 3 、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2)维护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 B、(1)(2)(4) C、(1)(2)(3) D、(2)(3)(4) 2 、 (1)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时,提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是什么?(2分) (2)周恩来对l955年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做出了什么贡献?(3分) (3)APEC的全称是什么?(2分)2001年APEC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哪里?(1分) (4)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分) 2 、 (1)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时,提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是什么?(2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周恩来对l955年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做出了什么贡献?(3分) 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APEC的全称是什么?(2分)2001年APEC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哪里?(1分)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点:上海。 (4)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分)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17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70 年代的外交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外交事业的发展 70 年代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中日建交(1972年) 改革 开放 以来 2001 年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2001 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梅开三度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 (2) 1971 年7月: (3) 1972 年2月: (4) 1979 年: (1)1971年4月: 基辛格 秘密 访华,同周总理举行会谈。 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 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国承办 APEC 会议( 2001 年上海): 意义: 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中国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下列不属于“三度”的是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取得积极效果 B.美国总统访华,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C.日本首相访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 2、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这是基于 A.中日邦交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美两国正式建交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第18、 1 9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科技成就 863 计划 两弹一星 -- 原子弹( 1964 年 10 月) 导弹( 1964 年 6 月) 人造地球卫星( 1970 年) 两弹元勋(原子弹和氢弹) --- 邓稼先 继承研制“两弹一星”的科研人员的精神: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 标志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世界先进 国家行列的重大事件是( ) A.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 B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 C.“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一号”飞船遨游太空 C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 成就: 1973 年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 我国拥有核武器后,对世界的承诺是( ) (1)必要时可用核武器维护弱小国家的独立 和领土完整 (2)在任何时候,对推行世界霸权的国家都保留 核打击的权利 (3)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4)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A.(1)(2) B .(2)(3) C.(3)(4) D.(1)(4) C 中国高科技计划 ---- 863 计划 《863 计划纲要 》 内容→领域 1 、生物技术 2 、航天技术 3 、信息技术 4 、激光技术 5 、自动化技术 6 、能源技术 7 、新材料技术 8 、海洋高技术( 1996 年) “863计划”的提出与实施主要是为了 A.发展特色农业,解决吃饭问题 B.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 C.发展高铁运输,提升运行速度 D.发展军事工业,实现国防现代化 B 1986年的《863计划》选择了七个领域 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10年后又 增加了一个新的领域是( ) A.信息技术 B .国防技术 C.海洋高技术 D.航天技术 C 下列领域不属于《863计划》中发展高科 技重点的是( ) A.自动化技术 B .电子技术 C.海洋高技术 D.能源技术和新材料 B 第 20 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 1986 年颁布了 为教育改革指明方向,邓小平提出了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 90 年代以来 在基础教育方面,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什么? 我国从何时开始实施 “ 科教兴国 ” 战略? 九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3.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1980 年,中国颁布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到 2000 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977 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 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以下贯彻了邓小平这种理论的举措有 ① 实施“ 863 计划” ② 启动“安居工程” ③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④ 颁布 《 义务教育法 》 ⑤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⑥ 发展高等教育 ⑦ 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 A . ①②③④⑦ B . ①②④⑤⑥ C . ②③④⑦ D . ①③④⑤⑥ 阅读p102页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进入本世纪时,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什么教育?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邓小平曾对教育提出三个面向,其内容是什么?(3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确定的我国发展的奠基工程是什么?(2分) 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4)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的什么工程?(1分)看了此材料你有何启示?(2分) 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使贫困地区的许多失学儿童重新就学,对贫困地区摆脱落后面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国民的整体素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请回答: (1)上述图片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2)图三、四与图一、二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请回答: (1)上述图片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 (1)图一我国的生物技术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图二我国的克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图三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图四高等学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的科技方面主力军。 (2)图三、四与图一、二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图三、四说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图一、二说明我国的某些科学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已初见成效。 1956 年,中共提出了 “ 百花齐放,百家齐鸣 ” 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双百方针 提出了“健康第一”的要求的是谁? 毛泽东 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是谁? 容国团 新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是谁? 许海峰 创造了世界体操界神话的中国运动员是谁? 李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市场出现哪些新鲜事物? 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完善. 图3反映了社会保障体系中哪一方面的 内容 A.教育保障 B .养老保险 C.失业保险 D.医疗保障 D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 年 9 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 年 9 月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底 中共十二大( 1982 年)、十三大、十四大、 十五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影响 中共八大 : 1956 年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 : 1978 年 (思想、政治、组织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 十二大 : 1982 年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道路,建设有中国色社会主义 十三大 : 1987 年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四大 : 1992 年 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 。 十五大 : 1997 年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 : 2002 年 确立了“三个代表”为党的指导思想, 形成了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1954 年日内瓦会议 1955 年万隆会议 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1971 年 2001 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的方针 双百方针 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 年 9 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 年 第一部宪法 中共八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底 对外开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 年 《 共同纲领 》1949 年 9 月 第一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 年 9 月 第四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86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 年 意义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香港、澳门回归 人物 毛泽东 阿沛 . 阿旺晋美 十世班禅 彭德怀 黄继光、邱少云 克拉克 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林彪、江青 邓小平 汪道涵、辜振甫 周恩来 基辛格 尼克松 乔冠华 袁隆平 精 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 “铁人”精神 研制两弹一星的元勋们的精神 一五计划期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农村的变化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