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2 短文两篇爱莲说精品课件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1017-1073) ,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 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 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 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 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 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说”是一种议论文 的文体,可以直接说 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 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 《爱莲说》就是说 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 说 字词学习 蕃 淤泥 涟 亵 濯 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蕃: 染: 濯: 亵: 鲜: 宜: 多 沾染(污染) 洗涤 亲近而不庄重 很少 应当 一、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解释正 确的一项是 1、濯清莲而不妖( ) A、妖艳 B、妖怪 C、美丽而不端庄 C 2、香远益清( ) A、更加 B、有意 C、益处 A 3、亭亭净植( ) A、亭子 B、耸立的样子 C、美丽的姿态 B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A、玩耍 B、玩弄 C、游玩 B 5、花之隐逸者也( ) A、隐居 B、隐藏 C、逃跑 A 6、花之君子者也( ) A、品德高尚的人 B、地位高的人 C、丈夫 A 7、陶后鲜有闻( ) A、新鲜 B、鲜艳 C、很少 C 8、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A、的 B、代词指莲花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 C 9、水陆草木之花( ) A、的 B、代词,指莲花 C、用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 A 第一段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 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 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 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 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 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 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 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啊。 第二段译文 我认为,菊是花中 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 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 子。唉,对于菊花的爱 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 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 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 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 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二、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 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 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什 么品格? 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 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可亵玩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是 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 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 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 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志洁行廉,仪态端 庄,令人敬重而不 敢轻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 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2、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 是怎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 菊 牡丹 可爱者甚蕃 陶渊明独爱 世人甚爱 3、“菊”和牡丹分别有 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 什么先写它们? 菊 牡丹 秋季开花,迎寒 斗霜,清高避世 花色艳丽,雍 容华贵 为了起衬托作用 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 么“菊”和“牡丹”分别 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 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 呢? 菊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惜 厌 莲 君子 爱 生态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菊 隐逸 惜 牡丹 富贵 厌 正 衬 反 衬 托 物 言 志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 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 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 和正直的品德。 背 诵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 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 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 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 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总结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 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 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 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