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6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达标试卷3套(附解析)
期末达标检测试卷01 说明: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12道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4分) 1.学会估测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下列估测结果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乒乓球台高约为760cm B.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50g C.成年人正常行走1.2m用时约1s D.近几年石家庄冬季平均气温约10°C 【答案】C 【解析】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乒乓球台的高度接近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76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一块橡皮的质量在6g左右,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6g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2m/s,也就是行走1.2m用时1s.故C符合实际; D.石家庄冬季最高气温不超过10℃,所以平均气温远大于10℃.故D不符合实际. 解题引领: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长度的估测、温度、质量的估测、时间的估测.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2.如图所示是某种机械秒表的实物图,图中记录的时间为( ) 64 A.337.5s B.336.5s C.335.5s D.334.5s 【答案】A 【解析】分针示数为5.5min=330s 秒针示数为7.5s 所以该秒表记录的时间为337.5s 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图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 C.图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传递信息 D.图中的共鸣现象不能在真空中出现 【答案】B 【解析】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故A正确; B.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检测噪声等级的,不能降低噪声。故B错误; 64 C.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故C正确;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音叉间的共鸣现象在真空中不可能出现。故D正确。 4.在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时,做了实验,过程是:(1)将电铃用棉线悬挂在铁丝架子上,将铁丝架子放在抽气盘上(电铃不要碰到抽气盘),通电,电铃发出刺耳的声音。(2)用玻璃钟罩将电铃罩上,密封好,不要立即抽气,注意听此时的铃声。(3)用抽气机把钟罩内的空气向外抽。会发现电铃声越来越小。但仔细听,还是会听到一些细小的声音。(4)停止抽气。打开进气阀,空气进入钟罩,电铃声又越来越响,到后来和一开始的声音一样响了。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 A. 控制变量法 B.比值定义法 C.比较法 D.推理法 【答案】D 【解析】实验中。由于无法把钟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只能运用推理法研究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在“随着钟罩内空气的减少,我们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这一可靠事实的基础上。忽略钟罩内还有少量的空气。以及与电铃接触的少量固体的传声等次要因素。想象如果把钟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变成了真空。就可以推导出钟罩内抽成真空时我们会听不到铃声。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5.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 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 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 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答案】C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体温计的特殊的构造,以及使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由于体 64 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 6.四季分明的临沂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现象。下列现象由于凝华形成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薄雾缥缈 C.秋天,露珠晶莹 D.冬天,雾凇簇簇 【答案】D 【解析】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水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雾凇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7.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中,在玻璃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和反射,以下符合实际情况的 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境,反射光线的方向错误,不符合 64 反射 定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不符合折射定律,故A图不正确。 B.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境,反射光线的方向错误,不符合反射定律;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符合折射定律,故B图不正确。 C.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射 角等于入射角,不符合折射定律,故C图不正确。 D.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符合折射定律,故D图正确。 8.下列能用光的折射来解释的现象是( ) A.盛有水的碗,看上去碗底变浅了 B.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 C.日食和月食现象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答案】A 【解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A.碗底反射的光线穿过水面,折射进入人眼,此时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碗底经水面折射所成的虚像,且虚像在实际碗底的上方,所以看上去碗底变浅了,故A符合题意; B.平静水面上白云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64 C.日食和月食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D不符合题意。 9.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丙乙 D.丙丁 【答案】A 【解析】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视网膜太靠后,导致眼睛折光能力太强,光线还没有到达视网膜就已经会聚,可佩带凹透镜矫正,所以甲是近视眼成因图,乙是矫正近视眼图,丙是远视眼成因图,丁是矫正远视眼图,故A正确;B、C、D不正确. 10.图所示三个规格相同的杯子里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盐水和煤油.(盐水的密度1.1×103kg/m3,煤油的密度0.8×103kg/m3 )根据杯中液面的位置可以判定( ) A.甲杯是水,乙杯是盐水 B.甲杯是盐水,乙杯是煤油 C.乙杯是盐水,丙杯是水 D.乙杯是水,丙杯是煤油 【答案】C. 【解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大小与体积成反比.据此分析判断. 已知三种液体的质量相同,由图知:甲液体的体积最大,乙液体的体积最小,丙液体的体积居中,根据公式ρ=m/v得:甲液体密度最小,为煤油;乙液体密度最大,是盐水; 64 丙液体密度居中,是水. 11.小军在实验室利用托盘天平、量筒、细线,测量一物块的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端调节 B.用调好的天平测物块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乙所示,该物块的质量为52.2g C.利用图丙、丁所示的方法,测出物块的体积为30cm3 D.该被测物块的密度为2.6g/cm3 【答案】D. 【解析】(1)调节天平时应将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对侧移动; (2)读取天平示数应将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相加; (3)读取量筒示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用两次量筒的示数差得出物体的体积; (4)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12.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 D.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64 【答案】B 【解析】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没有关,但与质量、体积比值有关。所以D错误。 从图像看出,三种物质体积相同时,质量不同,其中c物质质量最大,根据ρ=m/V可知,c物质密度最大,这样判断A选项错误。 b物质的密度是ρ=m/V=2g/2cm3=1g/cm3=1.0×103kg/m3 所以选项B正确,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共8道小题,每空1分,满分19分) 13.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_______.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则该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cm. 【答案】分度值。1mm,2.82。 【解析】测量前:一看零刻度;二看量程;三看分度值。 测量时:一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 二读:视线要垂直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三记:记录数据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4 14.我国高铁总路程居世界第一,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暑假小红和父母外出旅游,她们乘坐的高铁动车正以300km/h的速度向南行驶,旁边平行铁轨一列普通列车以120km/h的速度也向南行驶,小红发现自己超过普通列车用的时间为16s,以普通列车为参照物,小红向(选填“南”或“北”)行驶,以小红为参照物。普通列车向(选填“南”或“北”)行驶,普通列车的长度为m。 【答案】南;北;800 【解析】(1)由题知,高铁和普通列车都向南运动,且高铁的速度大于普通列车的速度, 所以,以普通列车为参照物,小红向南运动;以小红为参照物,普通列车向北行驶。 (2)高铁和普通列车的相对速度:v=300km/h﹣120km/h=180km/h=50m/s, 根据v=s/t可得,普通列车的长度为:s=vt=50m/s×16s=800m。 1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减弱。则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根据这个实验,用理想推理法可以得出_____不能传声的结论。 【答案】介质,真空。 【解析】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罩内空气越来越少,传播介质逐渐减少,声音传播速度越来越小,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抽干,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时, 64 声音就不能传播了。所以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减弱。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6.如图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如图2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答案】36℃。-14℃。 【解析】温度计上刻度从上往下看越来越小,则读数为零上;温度计上刻度从上往下看越来越大,则读数为零下。图1的温度计两个大刻度之间平均10等份,每一等份为1℃,也就是分度值为1℃。示数为36℃.图2的温度计两个大刻度之间平均10等份,每一等份为1℃,也就是分度值为1℃。示数为-14℃. 17.风吹树叶“沙沙”响,是由于风吹动树叶而发出的声音,人们能够分别出树上小鸟与知了的叫声,是因为它们的不同,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美丽的小鸟是因为太阳光在小鸟身上发生(选填“镜面反射”,“漫反射”)。 【答案】振动;音色;漫反射 【解析】(1)刮风时,风吹树叶的哗哗声,是因为树叶的振动产生声音的; (2)人们能够分别出树上小鸟与知了的叫声,即使其所发出的音调、响度相同,其音色也是不同的,故人们可以分辨出它们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3)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 18.小明身高1.65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m,镜中像的高度为 m。 64 【答案】2;1.65。 【解析】小明同学距离竖直平面镜2m,根据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明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m;小明身高1.65m,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小明的像高1.65m。 19.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应用这一原理可制成 ;再将蜡烛远离透镜,同时将光屏 (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投影仪;靠近。 【解析】由图知,v>u,所以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再将蜡烛远离透镜,物距增大,所以像距减小,需要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 20.小刚在实验室用天平测某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位置如图所示,则该石块的质量是 g,接着测出石块体积为20cm3,则石块的密度为 kg/m3。 【答案】52.2;2.61×103。 【解析】(1)物体质量=砝码+游码=50g+2.2g=52.2g; 64 (2)石块的密度。 三、简答题(21题4分、22题6分,共10分) 21.物质从一种形态变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能反映出物质的许多特性。如图是某种固态物质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通过图线可以总结很多有用的信息,例如:该固态物质熔点为50℃.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图像变化关系,收集两条与热学有关的信息。并且请说出OA段、AB段、BC段图线的物理含义。(要求收集的信息或者说出的问题与实例不允许重复) 【答案】两条相关信息: (1)该物质是晶体; (2)物质在A点的内能比B点的小。 OA段、AB段、BC段图线的物理含义: (1)OA段图线表示固态物质吸热温度升高; (2)AB段图线表示物质吸热处于熔化阶段,温度保持不变; (3)BC段图线液态物质吸热,温度升高。 【解析】根据图像可以判断该物质为晶体。AB段是晶体熔化过程,持续时间达4分钟。该物质在A点是固态和液态临界状态,B点是物质完全熔化进入温度进一步升高状态,是液态。 物质在B点时全部融化吸收的热量要多余在A点。所以在A点的内能比B点的小。 64 22.根据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为了预防近视,保护我们的视力,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①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25厘米左右; ②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 ③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等等。 【解析】下列措施均可以预防近视发生: ① 从小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阅读的姿势要正确,眼与阅读物相距30~35cm,不要 歪着头、躺着、乘车走路看书。应有良好的照明,阅读物字迹清楚,不应在暗处或太阳光直接照射下看书,尽量避免长时间近距离阅读,工作和看电视,应每隔一小时休息10分钟以松弛调节功能。 ②建立眼的保健制度,定期作视力及眼部检查。 ③增强体质,注意营养,使眼部与全身均发育正常。对验光后确诊的真性近视,应戴合适的眼镜,而且要经常戴,以便保持良好的视力和正常调节集合功能。 四、作图题(每题2分,共8分) 2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AO射向平面镜,请画出其反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如图所示。 64 【解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首先做出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中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可以做出对应的反射光线OB. 24.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作出AB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25.如图所示,已知光线AO斜射入水中,O为入射点。请作出其反射光线OB和进人水中的折射光线OC的大致方向。 64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根据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O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水中画出折射光线OC。 26.根据如图中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答案】 【解析】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对于凸透镜,折射光线过焦点,则入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 五、实验探究题(共4道题,第27题4分,第28题6分,第29题8分,第30题6分, 64 共计24分) 27.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1)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_____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 (2)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小明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蒸气(2)小华所用水的质量大(3)高于,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且需要吸收热量,水能继续从杯底吸热,说明杯底温度高于杯中水的温度. 【解析】(1)水中气泡里含有水蒸气; (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大,加热到沸腾需要时间多; (3)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杯内水的温度,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且需要吸收热量,水能继续从杯底吸热,说明杯底温度高于杯中水的温度. 28.小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64 (1)他应选取两支外形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 (2)小滨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3)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他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 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____cm;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说明__________. (5)实验过程中,小滨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小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同 (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60 不变 (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成像 【解析】(1)实验要选取完全相同的两只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2)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平面镜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等于蜡烛A到平面镜距离的2倍,即30 cm×2=60 cm;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4)因为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在光屏上承接不到像,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成像,所以仔细观察时,会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 29..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64 (1)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聚座上做实验(如图),要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______调整。 (2)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小明左右移动光屏均接收不到像,接下来他应该______(填字母代号) A.上下移动光屏去接收 B.将光屏放到凸透镜左侧去接收 C.取走光屏,直接通过凸透镜观察 (3)通过实验,小明总结的三个实验结论如下表,其中正确的实验序号是______。 实验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序号 实虚 大小 正倒 l u>2f 实像 缩小 倒立 f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