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物理八下15.4《动能和势能》WORD教案4
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l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 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势能的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说 明 一、情景导入 播放一段小鸟撞击飞机的视频, 学生观察,思考 从生活走向 再让学生阅读《飞机“怕”小鸟》的报导,引入新课。 物理 二、进行新课 1.能量 复习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演示:拉动木块 提问:有没有做功 课件展示:四幅具有能量的事例。 A. 打桩机上被举高的重锤落下来可以把桩打进地里 B. 被压弯的跳板可以弹起运动员 C. 子弹能击穿障碍物 D. 流水能推动竹排 提问:这些物体有没有做功? 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 思考 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使知识顺利迁移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2.动能 (1)动能的定义 课件展示:具有动能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共同点是,引入动能的定义 (2 学生思考,分析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学生阅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和《火车“吻”肥猪,吻死一大片》的材料,做出猜想 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提示学生要注意采取什么研究方法,怎么比较动能的大小。 ③巡视指导。 ④引发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适时激励。 (3)阅读“小资料”,让学生讨论问题 思考并猜测其影响因素 选择仪器,利用合理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 交流,分析,评估 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培养兴趣 避免盲目操作产生消极心理 组内角色分工要明确 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的定义 课件展示图片:地面上的大石头和高山上的大石头,让学生体会感觉,引入重力势能的定义 (2)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课件展示:木锤和打桩机的重锤,引导学生猜想影响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体会到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 从生活走向物理 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②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品设计实验,要注意采取什么研究方法,怎么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 ③巡视指导。 ④引发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适时激励。 (3)让学生阅读《高空坠物再次敲响警钟》的报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重力势能有大小之分,并做出猜想 选择仪器,利用合理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 交流,分析,评估 学生阅读 组内角色分工要明确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让学生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 从物理走向生活 4.弹性势能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弹性势能的定义,用课件展示几个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 学生阅读,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相互间交流、补充。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反思的意识 四、巩固练习 分析,解答 巩固所学知识 附:巩固练习 1.下列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机械能: 升空的火箭: ; 正在下落的雨滴: ; 被拉长的橡皮筋: . 2.一架飞机在灾区上方水平匀速飞行,并不断向灾区空投救灾物资,则飞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_____,势能______。 (填“变大”或“变小”) 3. 唐诗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 能. 4.—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物体的 ( ) A.动能增加,势能减小 B.动能、势能都减小 C.动能不变,势能减小 D.动能、势能都增加 5、在研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三个相同的木桩被从空中静止释放的铁块撞击,陷入沙坑中,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我们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各铁块重力势能的大小? 若A、B两铁块质量相等,则两铁块下落高度的关系是hA hB, 若A、C两铁块下落的高度相等,则两铁块质量的关系是mA mC.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 与 有关。 6.下表中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颗飞行的子弹的一些数据: 物体 质量m(Kg) 速度v(m/s) 动能 Ek(J) 牛 约600 约0.5 约75 子弹 约0.02 约700 约5×103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 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