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复习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复习学案1

‎ ‎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表解知识点 ‎ ‎ ‎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 背 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 ‎(2)邓小平与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间 ‎1978年12月 地点 北京 主要 内容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民主 与 法制 建设 的 加强 背景 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全国人大也加紧了全面的立法工作。‎ 重大 措施 ‎(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消“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影响 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 ‎ ‎ ‎ ‎2.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对内 改革 目的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解放发展生产力。‎ 步 骤 第一:‎ 农村 改革 开始时间 及地区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重大措施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影响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第二:‎ 城市 开始时间及重点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5‎ ‎ ‎ 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面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加快改革步伐 背景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措施 ‎(1)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2)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对外 开放 经济特区建设 目的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民族经济。‎ 过程 建立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发展 ‎(1)继续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 ‎(2)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3)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意义 经济特区的创设,扩大了对外贸易、对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重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 ‎。‎ ‎ ‎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过程 主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中,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 ‎(1982年)‎ 强调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 ‎(1987年)‎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作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的战略部署。‎ 南方谈话(1992年)‎ 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主要内容 ‎(1)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 5‎ ‎ ‎ ‎(2)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3)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小平理论形成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十四大 ‎(1992年)‎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十五大 ‎(1997年)‎ 主要内容 ‎(1)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2)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意义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 ‎ ‎(二)剖析重难点 ‎ ‎ ‎1.“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 ‎ “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要求纠正“左”的错误,根除不良影响,但是一些领导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持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实质上仍是“左”倾错误的表现,反对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 ‎ ‎ 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认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 ‎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 ‎ ‎(1)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路线。‎ ‎ ‎ ‎(2)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 ‎ ‎(3)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 ‎(4)从发展动力上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改革开放取代闭门式的发展模式。‎ ‎ ‎ ‎3.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 5‎ ‎ ‎ ‎ ‎ ‎ 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主要体现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建国初期,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这种吃“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无法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批农民率先把村里的土地承包到自己家里去种,搞起了“包产到户”,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得到推广。这种体制实际上就是由集中经营、平均分配到分散经营、按劳分配的重大调整。‎ ‎ ‎ 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建国初期,所形成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新形势下城市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取代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并改变原有的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4.对外开放的含义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新格局该怎样理解?‎ ‎ ‎ ‎(1)含义:①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②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本质区别。即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的。‎ ‎ ‎ ‎(2)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条件,是强国之路。‎ ‎ ‎ ‎(3)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①首先建立经济特区:在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实行优惠政策。②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③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91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 ‎ ‎ ‎(4)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全方位是指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物质文明坚持开放,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坚持开放。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地等多种开放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 ‎ ‎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它开始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很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逐步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深化改革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5‎ ‎ ‎ ‎ ‎ ‎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括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基本任务、完成任务的方法、奋斗目标等内容。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即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四项基本原则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反过来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 ‎(三)学法指导 ‎ ‎ ‎1.字头浓缩记忆法 ‎ ‎ 如对5个经济特区的记忆,可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提取浓缩为:“深珠汕,厦海”。‎ ‎ ‎ ‎2.列表记忆法 ‎ ‎ 如建国以来党的重要会议表。‎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