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4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河中石兽》 (3)_苏教版(2016)
纪昀 题目解说 • “河中”是地点,“石兽”指对象。 • 河中石兽-倒塌在河中的石兽(交代 文章的主要内容。) • 敏而好学可为文 • 授之以政无不达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 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 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历 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 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 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 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 世称文达公。任《四库全书》总 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 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 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 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 志怪小说。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 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 笔记小说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指一切用 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 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 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 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 • 特点即是篇幅短小、内容繁杂。 • 笔记小说可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东晋干 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 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 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 阐述的事理。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句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 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 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 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 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 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 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yān) 啮(niè)沙 坎穴(xué) 溯(sù)流 理臆(yì)断欤yú •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 自的根据是什么? • 2、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 和讲学家犯 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 法? •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 自有怎样的性格及人生态度? • 4、理解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 5、课文是怎样行文的,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 么道理?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 学习有什么启示?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 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 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 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 • 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 顺流而下; • 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 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 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 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耳 众服为确 论(实则 找不到) 老河兵 当求之于 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 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 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 里外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 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 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 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对事物的认识一知半解而好为人 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因自己能做出正确判断,别人 却不能而沾沾自喜,是个容易 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的人 • 人 物 性 格 3.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人物形象。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 代 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 臆断的态度 •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 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4、如何理解文中写到的两次“笑” 第一次“笑”是教书先生对寺中僧人做法的嘲笑。 第二次“笑”是老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两做法的嘲笑。 在他看来,僧人到下游地区寻找石兽的确荒唐,而 教书先生认为就地沙下觅石兽则更加可笑。(嘲笑 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 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 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 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 “笑” 5、课文是怎样行文的(探讨文章的结构), 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 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 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 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 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 观点: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 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 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 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 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 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 知,不能主观臆断。 •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 学习有什么启示? •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 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 观事物的规律。 •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 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 哲理。 写作特色 • 1、层层铺垫,叙议结合 • 2、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心理 • 如讲学家的“笑”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 同“岸” 水边,岸边 倒塌 一起 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竟然 划(船) 名词作动词 拖着 踪迹 于此, 在那里 同“耙”平整 土地的农具 省略句 译文: •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在河岸上,寺院 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 兽一起沉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 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 石兽,竟然无法找到,认为石兽顺着 河水流到下游去了。划着几只小船, 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也不 见石兽的踪迹。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设馆授徒, 教书 听说 这件事 你们这 些人 推究 客观事物的道理, 规律 这, 代词 木片 怎么 被 带走 是 坚硬而沉重 松散轻浮 埋没 颠倒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罢了,助词,表肯定 离开 译文: •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 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 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 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 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 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 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 确定不移的道理。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这个观点为/这件事 凡是 失落 应当 因为 水 的 咬,这里 百冲激 形成 坑穴 等到 摔倒 niè 状语后置句 译文: •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 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 当到上游去寻找。”正因为石头的性质 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 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 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 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 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 洞坑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像这样 翻来翻去 停止 于是 sù 逆流 固然 按照他的,指老河兵的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主观武断 吗 yú 译文: •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 转一圈。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 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 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 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颠倒吗?按 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 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主观地推断 吗 yú 译文: •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 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 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曳铁钯 “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1)二石兽并沉焉。井:古义: 今义: (2)阅十余。阅:古义: 今义: (3)是非木柿。是非:古义: 今义: (4)盖石性坚重。 盖:古义: 今义: 一起 经历 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并列 阅读 这不是 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发语词/因为 · (6)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 • 今义: (5)但矢其一。 但:古义: 今义: 只 表转折 但是,却 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一种学科 (7)河干:古义: • 今义: 岸,水边 水分不足,干燥 (8)已:古义: • 今义: 停止 已经,已然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西蜀之去南海 (相去甚远已)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如:如是再啮 如其言 离开 距离 被,介词 成为,动词 认为,动词 像 按照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 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石兽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棹: 名词用作动词 船桨,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动句) “……为……”表 被动,可译为 “被” 当求之于上流 (倒装句)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 放在动词“求”前面, “当于上流求之”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 之外 (省略句)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 “之” 一讲学家设账(于) 寺中 “账”后省略了介词 “于” 求之(于)地中 “之”后面省略了介词 “于” 果得(之)于数里 之外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 “之” 以为(石兽)顺流 下矣 “省略主语,和尚们, “以为”后面省略了石兽 给我一段老时光,独坐在绿苔滋 长的木窗下,泡一壶闲茶。不去管,那南飞 燕子,何日才可以返家。不去问,那一叶小 舟,又会放逐到哪里的天涯。不去想,那些 走过的岁月,到底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如 果可以,我只想做一株遗世的梅花,守着寂 寞的年华,在老去的渡口,和某个归人,一 起静看日落烟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