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 ‎ ‎【知识梳理】‎ 一、维护秩序 ‎1.社会秩序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社会秩序有哪些?‎ 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3.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有哪些?‎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4.社会规则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5.社会规则有哪些?‎ 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6.社会规则的重要性有哪些?‎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 ‎7.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有哪些?‎ 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二、遵守规则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2.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自由和权利?‎ ‎(1)遵守道德、纪律、法律等。‎ ‎(2)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如何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如何维护规则?‎ 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5.劝导他人遵守规则的技巧。‎ ‎(1)有“礼”。劝导他人时最好先称呼对方,语言文明,态度和善。‎ ‎(2)有“理”。劝导时要晓之以理。最好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3)有“节”。劝导时要注意适可而止。劝导无效时,可以向公共场所的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反映情况。如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要机智地向他人求助,或拨打110报警电话寻求支援。‎ ‎6.为什么要改进规则?‎ 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7.如何改进规则?‎ 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知识拓展】‎ ‎1.社会规则的种类。‎ 社会规则分为成文和不成文两类。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宗教教规是不成文的;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规范、重要的宗教教规是成文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宗教教规等是社会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 ‎2.正义的制度规则的重要性有哪些?‎ ‎(1)在现代社会中,正义的制度是建立在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这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 ‎(2)制度的正义在于它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它的程序和规则是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每个人都能够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每个人也都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正义的制度规则是社会生活的绝对权威。‎ ‎(3)绝大多数人自觉地遵守正义的制度规则,社会才能维持稳定和顺利发展。‎ ‎3.误区警示: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自由从来都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不是自由,而是任性与放纵。在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必须以遵守规则为前提。即使在个人生活中,自由也不是毫无限制的,同样会受到规则的约束,并且不能危害他人自由、违反公序良俗。‎ ‎4.遵守社会规则和制度,就是在维护正义。‎ 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遵守社会规则和制度,就是在维护正义。遵守制度规则,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也体现出一个人是否具有正义感。我们要从小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 ‎ ‎ ‎ ‎ ‎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 ‎ ‎ ‎ ‎【知识梳理】‎ 一、尊重他人 ‎1.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什么?‎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 ‎2.尊重的含义是什么?‎ 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3.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意义)‎ ‎(1)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2)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3)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4.如何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2)平等对待他人。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 ‎(4)学会欣赏他人。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5.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该尊重什么?‎ 尊重生命、尊重大自然、尊重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等。‎ 二、以礼待人 ‎1.礼的体现有哪些?‎ 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有哪些?(意义)‎ ‎(1)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个人角度)‎ ‎(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社会角度)‎ ‎(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国家角度)‎ ‎3.关于礼的名人名言。‎ ‎(1)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2)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 ‎4.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以礼相待,要态度谦恭,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谈吐文雅,不说粗话脏话;与人交谈时,尊重对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良好的举止反映我们高雅的气质。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做到着装得体、举止稳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5.中华文化宝库中表示谦虚、恭敬的礼貌用语。‎ 探望别人,要说“拜访”。起身作别,要说“告辞”。‎ 中途先走,要说“失陪”。请人别送,要说“留步”。‎ 请人批评,要说“指教”。请人指点,要说“赐教”。‎ 请人帮助,要说“劳驾”。托人办事,要说“拜托”。‎ 麻烦别人,要说“打扰”。求人谅解,要说“包涵”。‎ ‎6.参加社交活动应注意哪些?‎ ‎(1)容貌整洁。‎ ‎(2)服装整洁、美观、大方。‎ ‎(3)举止规范。‎ 三、诚实守信 ‎1.诚信的含义是什么?‎ ‎(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2)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现代社会注重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民法意义上的诚信原则,更强调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 ‎2.如何正确理解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 诚实信用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过程中,讲诚实,重诺言,守信用。这对建设诚信社会、规范经济秩序、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3.诚信的重要性有哪些?(意义)‎ ‎(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立身处世。(个人角度)‎ ‎(2)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企业角度)‎ ‎(3)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国无信则衰,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社会和国家角度)‎ ‎4.如何践行诚信?‎ ‎(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我们不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如果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就应不逃避、不推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2)运用诚信智慧。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我们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知识拓展】‎ ‎1.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和尊重自然。‎ 必要性 要求 尊重 他人 人们需要相互尊重。在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富有尊严的独立存在的个体,有权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 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 尊重 社会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代表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我们对社会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尊重社会是我们应当履行的义务 遵守社会规则、承担社会责任,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维护公共秩序,践行道德、遵纪守法,等等 尊重 人类来自自然,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自然 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尊重无私奉献的大自然。我们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为建设美丽中国尽己所能 ‎ ‎ ‎2.误区警示: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仅仅是个人的事。‎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以礼相待的需要,礼貌在满足人的这种需要的同时,更满足了人的自尊。因此,是否文明礼貌,绝不只是个人私事,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3.开展“讲礼貌、知礼仪”实践活动的目的、形式和宣传标语。‎ ‎(1)活动目的:让同学们认识到文明礼貌、文明交往的重要性,帮助同学矫正不文明、不尊重他人的陋习,提高同学们的交往能力。‎ ‎(2)活动建议:加强宣传,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板报等揭露不良陋习,倡导文明行为;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开展以讲文明、知礼仪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制作文明礼貌宣传画和公益广告。‎ ‎(3)宣传标语:提高素质人人争先;文明生活,共创明天;文明新风,从我开始;讲文明礼貌,做现代公民;等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 ‎(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2)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诚信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只有诚实守信,社会才能有条不紊,文明进步才有可能。‎ ‎ ‎ ‎ ‎ ‎ ‎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  ‎ ‎【知识梳理】‎ 一、法不可违 ‎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1)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2)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违法行为的含义是什么?‎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可分为哪几类?‎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①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2)根据对社会危害性的轻重,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和犯罪(刑事违法行为)。‎ ‎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1)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2)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5.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什么?‎ ‎(1)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2)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制定的。‎ ‎7.民事权利有哪些?‎ 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 ‎(1)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2)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 ‎8.了解合同。‎ 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各种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既要靠道德的约束,又需要合同法律的保障。合同,又称契约,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协议。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9.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1)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预防犯罪 ‎1.刑法的作用是什么?‎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 ‎(2)刑事违法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因为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有大有小,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3)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制方法。如果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4.刑罚的含义是什么?‎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5.刑罚可分为哪几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2)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四种。‎ ‎6.年龄小就可以任意实施犯罪行为吗?‎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7.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 ‎(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8.如何预防犯罪?‎ ‎(1)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2)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9.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 ‎(1)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2)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10.针对不良行为制定整改措施。‎ 不良行为 产生原因 整改措施 旷课、夜不归宿 纪律观念不强,缺少学习主动性 加强纪律教育,提高学习兴趣 辱骂他人、强行索要财物 不良习惯,法治观念淡薄 增强法律意识,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打架 争强好胜,“哥们义气”‎ 加强生命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律 赌博、偷窃 ‎“好朋友”唆使,自控能力差,不能认清危害 谨慎交友,明辨是非,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性,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 ‎ ‎ 三、善用法律 ‎1.遇到侵害时,我们应如何做?‎ ‎(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我们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诉讼的含义是什么?‎ 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3.诉讼的地位是什么?‎ 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4.诉讼可分为哪几类?‎ 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1)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2)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3)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5.为什么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6.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7.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1)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8.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 ‎(1)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 ‎(2)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3)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4)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 ‎(5)保护好作案现场。‎ ‎9.如何坚定捍卫法治?‎ 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知识拓展】‎ ‎1.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比较。‎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 不同点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较轻 较轻 严重 违反的法律 行政法律规范 民事法律规范 刑事法律规范 承担的法律责任 行政处分或 行政处罚 民事责任 刑罚处罚 相同点 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 ‎2.犯罪成立的四个构成要件。‎ 犯罪客体 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观方面 是指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犯罪主体 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根据刑法规定,有些犯罪的主体也可由单位构成 是指行为人有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 犯罪主观方面 ‎ ‎ ‎3.误区警示:只要不犯大错,犯点小错是不会走上犯罪道路的。‎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小错是大错的开始,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就有可能从犯小错发展到违法犯罪。所以我们要克服上述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4.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文明行为的表现,是社会道德的一种高尚品质。见义勇为的行为难能可贵,社会上需要见义勇为者,也应当表彰和学习他们,不过,在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二者之间,我们应当提倡后者。因为见义智为不是不为,而是更冷静、更科学、更量力而行,是见义勇为的更高层次。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英雄也不例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