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身旁超越的汽车 2.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3.秋冬交替时节的早晨,常常大雾弥漫,而雾的形成属于( ) A.凝固 B.液化 C.凝华 D.升华 4.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A.萤火虫 B.深海灯笼鱼 C.宇宙中的恒星 D.电影屏幕 5.一个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 A.0.5m B.1m C.1.5m D.2m 6.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倒影 C.雨后彩虹 D.池底变浅 7.下列光学仪器中,成放大实像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平面镜 8.小芳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她现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在透镜后3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物体等大的像;若将物体移至透镜前10cm处时,则通过透镜所成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以上答案都不对 9.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粉笔,用去一半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 A.长度 B.体积 C.质量 D.密度 10.甲乙两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质量之比是2:3,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 A.1:1 B.1:2 C.2:3 D.3:2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1.航天飞机在太空与宇宙空间站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 状态. 12.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13.陶渊明的诗中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诗句,描写了露水打湿衣裳的场景,那么露的形成属于 现象,在此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4.光与镜面成35°角射在平面镜上,反射角为 ;如果入射角增大,则反射角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5.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 (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 镜. 16.体积为0.5m3的钢瓶内装有密度为6kg/m3的氧气,某次电焊中用去了其中的二分之一,则钢瓶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 kg,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kg/m3. 三、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7.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该车在30s内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18.一只空瓶质量是0.1kg,装满水后总质量是1.6kg,装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是1.15k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四、综合题: 19.请在图中画出AO的反射光线,并标明反射角的大小. 20.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21.请在图的方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 2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填“正立”或“倒立”)、 (填“放大”或“缩小”)的 (填“实”或“虚”)像. (选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当烛焰移至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在光屏上,会呈现一个清晰的 (填“正立”或“倒立”)、 (填“放大”或“缩小”)的 (填“实”或“虚”)像. 23.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 ,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4.为了测量某油井所产石油的密度,小刚收集了该井所产石油样品进行了如下测量(常温下石油为粘稠的液态).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好天平平衡,先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3.5g,然后将石油样品导入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石油样品的质量为 g. (2)将烧杯中的石油倒入量筒,其示数如图乙所示,石油的体积为 mL. (3)根据测量的数据,求得所测石油的密度为 g/cm3. (4)联想到某起石油泄漏事故中石油漂浮在水面上的情景,小刚发现自己测量的石油密度值偏大,你认为该实验方案造成测量结果偏大的原因是 . (5)针对小刚的实验方案,请提出改进办法: . 2015-2016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身旁超越的汽车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参照物,即事先被选定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别动”的意思是小明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解答】解:小明坐在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 小明相对于树木、迎面的行人、超越的汽车都有位置的变化,即都是运动的,B、C、D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也不同. 2.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考点】响度.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轻声”和“大声”都是指声音大小、强弱,也就是声音的响度.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是声学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简单. 3.秋冬交替时节的早晨,常常大雾弥漫,而雾的形成属于( ) A.凝固 B.液化 C.凝华 D.升华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在液化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 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液滴,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这是物态变化这一章中最基本的知识. 4.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A.萤火虫 B.深海灯笼鱼 C.宇宙中的恒星 D.电影屏幕 【考点】光源.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归纳法;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是光源,自身不能发光的物体不是光源. 【解答】解:萤火虫、深海灯笼鱼、宇宙中的恒星自身都能发光,属于光源;电影屏幕自身不能发光,不属于光源. 故选D. 【点评】掌握光源的概念是正确答题的前提与基础,要注意,很多同学认为蜡烛是光源,这种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发光的蜡烛即烛焰是光源,而不发光的蜡烛不能认为是光源. 5.一个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 A.0.5m B.1m C.1.5m D.2m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是相等的. 【解答】解:此时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m处,则物距为1m,那么像距也为1m,所以像与人的距离为1m+1m=2m.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6.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倒影 C.雨后彩虹 D.池底变浅 【考点】光的反射.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C、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不符合题意. D、在岸上看池底变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词语考查学生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词语反应的物理情境,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7.下列光学仪器中,成放大实像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平面镜 【考点】生活中的透镜.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利用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来工作的,根据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进行判断. 【解答】解: A、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不符合题意; C、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题意; 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正立的虚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扎实的掌握好凸透镜和平面镜所成像的规律和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8.小芳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她现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在透镜后3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物体等大的像;若将物体移至透镜前10cm处时,则通过透镜所成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以上答案都不对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距离凸透镜3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v=30cm=2f,则f=15cm; 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前10cm处时,此时物距u=10cm,则物距应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搞清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9.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粉笔,用去一半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 A.长度 B.体积 C.质量 D.密度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解: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粉笔,用去一半后,长度变短、体积变小,剩余部分所含的物质减少,则质量减少,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所以密度不变.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密度等特性的理解和掌握.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0.甲乙两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质量之比是2:3,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 A.1:1 B.1:2 C.2:3 D.3:2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比例法;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学生明确甲乙两个体积相同,根据密度公式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由题知,V甲=V乙,m甲:m乙=2:3, 根据ρ=可得,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 ==×=×=.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与掌握,此题比较简单,是密度计算题的基础,因此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1.航天飞机在太空与宇宙空间站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相同 ,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 静止 状态.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相对静止的两物体必须是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解答】解:航天飞机和宇宙空间站对接时,必须是相对静止,才容易对接,所以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相同,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故答案为:相同,静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了解和掌握. 12.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振动 而发声;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 【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声现象. 【分析】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②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解:①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 ②琴弦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音调也不同,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和音调的影响因素,属于基础题.分析声音的物理特征时,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13.陶渊明的诗中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诗句,描写了露水打湿衣裳的场景,那么露的形成属于 液化 现象,在此过程中,需要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在液化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草叶时,会变成液态小水珠,发生的是液化现象;在液化过程中会向周围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液化;放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液化现象的理解能力,会判断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现象. 14.光与镜面成35°角射在平面镜上,反射角为 55° ;如果入射角增大,则反射角会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首先了解什么是法线,什么是入射角,什么是反射角,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解答】解:根据光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此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5°=55°,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等于55°.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因此如果入射角增大,则反射角会增大. 故答案为:55°;增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以及利用反射定律对反射角和入射角进行计算. 15.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 大 (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 放大 镜. 【考点】生活中的透镜.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解答】解: 在透明塑料片上的水滴,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由于字离水滴很近,物距小于焦距,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看起来字比旁边的字要大. 故答案为:大;放大. 【点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由水聚集而成的中间厚、边缘薄,起到凸透镜作用的物体,如矿泉水瓶内盛满水,塑料大棚上聚集的水,都很容易引起火灾或使物体熔化,平时要注意在森林内不乱扔饮料水瓶、矿泉水瓶等的好习惯! 16.体积为0.5m3的钢瓶内装有密度为6kg/m3的氧气,某次电焊中用去了其中的二分之一,则钢瓶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 1.5 kg,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3 kg/m3.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用去了其中的后,剩余氧气的质量就为原来质量的了;剩余氧气的体积与钢瓶的容积相同,即电焊前后,氧气的体积不变,变化的是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求解最后一空即可. 【解答】解:根据ρ可得,原来氧气的质量为: m=ρV=6kg/m3×0.5m3=3kg, 故钢瓶内剩下氧气的质量为: m剩=m=×3kg=1.5kg 剩余氧气的密度:ρ剩===3kg/m3; 故答案:1.5;3. 【点评】此类题目中,气体体积和钢瓶的容积一致是题目的隐含条件,应把握. 三、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7.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该车在30s内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已知速度和时间,根据公式v=求出行驶路程. 【解答】解:根据v=可得,该车在30s内行驶的路程: s=vt=30m/s×30s=900m. 答:该车在30s内行驶的路程是900m.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18.一只空瓶质量是0.1kg,装满水后总质量是1.6kg,装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是1.15k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等效替代法;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求出水的质量,利用V=求出水的体积,即瓶子的容积,根据题意可知,液体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再求出液体的质量,最后利用求出这种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由题知,水的质量:m水=1.6kg﹣0.1kg=1.5kg, 根据ρ=可得,瓶子的容积: V=V水===1.5×10﹣3m3, 液体的质量:m液=1.15kg﹣0.1kg=1.05kg, 由题意知V液=V=1.5×10﹣3m3, 液体的密度: ρ液===0.7×103kg/m3. 答:这种液体的密度是0.7×103kg/m3. 【点评】此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水和液体的体积都等于瓶子的容积,题目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四、综合题: 19.请在图中画出AO的反射光线,并标明反射角的大小.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解答】解:因为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60°,所以入射角为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60°.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光的反射光路的画法,首先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同时考查了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与反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0.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作图题.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首先画出法线,然后根据折射规律画出折射光线.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折射光线的画法,关键是记熟光的折射定律,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21.请在图的方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判断出光线折射的变化情况,再填入适当的透镜即可. 【解答】解:第一个图中光线会聚,所以应为凸透镜,第二个图中光线向外偏折,属于发散,应为凹透镜.如图所示: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同时会判断光线的发散与会聚. 2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5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倒立 (填“正立”或“倒立”)、 缩小 (填“放大”或“缩小”)的 实 (填“实”或“虚”)像. 照相机 (选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当烛焰移至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在光屏上,会呈现一个清晰的 倒立 (填“正立”或“倒立”)、 放大 (填“放大”或“缩小”)的 实 (填“实”或“虚”)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探究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称为焦点,而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 (2)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当物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或投影仪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解答】解: (1)由图可知,在光屏上的点就是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60cm﹣45cm=15cm;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处; (3)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4)当烛焰移至距凸透镜20cm处时,物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幻灯机或投影仪这一光学器件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故答案为:(1)15;(2)同一高度;(3)倒立;缩小;实;照相机;(4)倒立;放大;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如何测量焦距以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的关系,并要掌握其应用. 23.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 刻度尺 ,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位置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前 (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等效替代法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 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等平面镜成像规律,要用到测量工具.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这是关键. 【解答】解:(1)刻度尺可以测量物体的距离,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故答案为:(1)刻度尺;位置;(2)前;等效替代法;(3)虚;(4)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24.为了测量某油井所产石油的密度,小刚收集了该井所产石油样品进行了如下测量(常温下石油为粘稠的液态).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好天平平衡,先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3.5g,然后将石油样品导入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石油样品的质量为 81.8 g. (2)将烧杯中的石油倒入量筒,其示数如图乙所示,石油的体积为 46 mL. (3)根据测量的数据,求得所测石油的密度为 1.05 g/cm3. (4)联想到某起石油泄漏事故中石油漂浮在水面上的情景,小刚发现自己测量的石油密度值偏大,你认为该实验方案造成测量结果偏大的原因是 从烧杯向量筒中倒石油时,烧杯中有残留,使所测得的石油体积偏小,从而使密度值偏大 . (5)针对小刚的实验方案,请提出改进办法: 先测出石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将石油倒入量筒后再测出烧杯的质量 . 【考点】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专题】实验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所对的刻度;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相平; (3)倒入量筒的石油质量为烧杯和石油的总质量与烧杯的质量之差;利用ρ=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4)根据测量体积、质量的误差分析密度的误差; (5)改进过程中,注意量筒中的体积和质量应对应,这样便可减小误差.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标尺分度值为0.2g,示数为1.8g,所以烧杯和石油样品的质量m=50g+20g+10g+1.8g=81.8g; (2)由乙图知,量杯的分度值为0.2ml,石油的体积为46ml=46cm3; (3)石油样品的质量为m=81.8g﹣33.5g=48.3g, 石油的密度:ρ===1.05g/cm3; (4)将烧杯内的石油倒入量筒中时,不能倒干净,所以测量的石油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则所测密度偏大; (5)可先测出石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将石油倒入量筒后再测出烧杯的质量,这样量筒中的质量和体积便可对应了,减小了测量误差; 故答案为:(1)81.8;(2)46;(3)1.05;(4)从烧杯向量筒中倒石油时,烧杯中有残留,使所测得的石油体积偏小,从而使密度值偏大;(5)先测出石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将石油倒入量筒后再测出烧杯的质量. 【点评】此题是测量石油的密度,考查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及读数,同时考查了有关密度的计算及误差的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