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云南的歌会教案3
《云南的歌会》教案 杭州夏衍中学 俞晓明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能力目标: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情感目标:欣赏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3、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这是我们西南地区的民歌,我们的国家真的很大,有很多不同的风俗等着我们去欣赏)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板书:16 云南的歌会) 二、 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 作者简介: (提问学生)本文作者是谁?(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 学习、研讨课文 1、 检查字词 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ǖ) 熹(xī)微 ②. 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讳:忌怕而隐避。 3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 朴:诚实朴素。 1、 问题导读,整体感知 ①速读全文,并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云南歌会的印象。 (通过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 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②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2、 3、 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一。(8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先自读,然后与小组伙伴交流意见) 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写人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由人能体会出什么样的对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为什么花很多的笔墨写环境、鸟儿?哪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全满斗会部分既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写热闹的场面作者怎么写?) 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 方式 特 点 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山野对歌 提问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 互嘲互赞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民歌课堂 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3 (“金满斗会”)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文章内容回顾) 我们上节课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会,谁能给大家讲讲?(三种场合) 二、跳读课文,请同学们说说最喜欢的民歌演唱场合,并根据文中的具体语句或词语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三、 问题研究 沈从文是有名的文学大师,他作品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称道,我们接下来就赏析一下他那优美抒情的语言。 (一)下面有两段人物描写,大家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a) 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b)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四、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思考: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五、作业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