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版):列夫·托尔斯泰
8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课题 列夫·托尔斯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有关茨威格及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通读全文,把握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品味文中比喻、夸张的表达效果,学习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列夫·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其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擅用某种戏剧性的情节,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难以忘却的人和事。代表作有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传记《三大师》《罗曼·罗兰》等。 相关知识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的世界观发生激变,他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上,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抗议。其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深刻地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读准字音 胡髭(zī) 长髯(rán) 黝黑(yǒu) 鬈发(quán) 一绺(liǔ) 藏污纳垢(ɡòu) 滞留(zhì) 愚钝(dùn) 禁锢(ɡù) 可憎(zēnɡ) 伯爵(jué) 轩昂(xuān) 正襟危坐(jīn) 颔首低眉(hàn) 犀利(xī) 鞘(qiào) 锃亮(zènɡ) 甲胄(zhòu) 盎然(ànɡ) 酒肆(sì) 粲然(càn)侏儒(zhūrú)广袤无垠(mào yín)尴尬(gāngà) 郁郁寡欢(ɡuǎ) 蒙昧(mèi) 简陋(lòu) 缰绳(jiānɡ) 压抑(yì) 热泪涟涟(lián) 辨清字形 侏(zhū)侏儒 戳(chuō)邮戳 诛(zhū)口诛笔伐 戮(lù)杀戮 殊(shū)特殊 谬(miù)谬论 敦(dūn)敦实 髭(zī)胡髭 郭(guō)城郭 髯(rán)长髯 垢(ɡòu)藏污纳垢 锢(ɡù)禁锢 诟(ɡòu)诟病 涸(hé)干涸 理解词语 【髭】嘴上边的胡子。 【髯】两腮的胡子。 【绺】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 【鬈】(头发)弯曲。 【乱蓬蓬】状态词。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滞留】停留不动。滞,不流通。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酒肆】酒馆。肆,铺子。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低眉】低着头,形容谦卑恭顺。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锃亮】形容闪亮耀眼。 【甲胄】盔甲。 【鞘】装刀剑的套子。 【粲然】笑时露出牙齿的样子。 【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形容皮肤很脏。垢,脏东西。 【郁郁寡欢】忧愁苦闷,难得有高兴的时候。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无可置疑】确凿,不容怀疑。 【黯然失色】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光彩。黯然,暗淡无光的样子。 【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广袤,土地的长和宽(东西的长度叫“广”,南北的长度叫“袤”)。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一:同学们,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文前的导言作为本文的导语) 设计二: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世界名著吗?你能否说出几部你所喜欢的名著及其作者?是否有同学看过《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你们知道这几部名著的作者是谁吗?是的,他们的作者就是托尔斯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茨威格所写的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2.针对托尔斯泰的外表描写了哪些内容? 突出的特征是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轮廓、结构丑陋,面容表情可憎,长相普通,身材矮小敦实、侏儒,眼神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 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比喻效果: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夸张效果:特征突出,形象鲜明。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以四人一组合作的形式理出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全文共分为两部分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要求学生一段一段地读,总结并且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合作,可以直接以文章中的语句作为答案,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点的能力)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面部多毛,浓密胡须。 第2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第3段:进一步刻画面部特征,重点描写面容表情——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从穿戴和职业两方面来看。 第5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身体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 【感悟精彩句子】 1.第①段第一句话表明了什么?它在整段话中的作用是什么? (1)这句话点出了托尔斯泰的总体特点——面部多毛和胡须浓密。 (2)它是全段的中心句,下文就托尔斯泰的这两大特点展开描述。 2.如何理解“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句话? 这句话中暗含的意思是托尔斯泰的脸庞实际上是“传播智慧的庙堂”,只是表面上看不出。这句话明贬实褒,刻意强调托尔斯泰相貌的平庸,是为了突出他的智慧。 3.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几句话的含义? 把晚年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比作“悲凉之地解冻”,揭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巨大改变。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腐朽的阶级生活及其基础—— 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这段肖像描写是对应托尔斯泰晚年的这一变化而写的。 4.如何理解“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 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原来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的。这是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眼睛的非同寻常,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5.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说说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福? 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分析主体形象】 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做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 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作者极力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鄙、丑陋的一面? 作者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中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写他外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连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就说过,他既是伟大的,又是可笑的。同时,作者写托尔斯泰平庸、粗鄙、丑陋的一面是为了引出写他的眼睛,这是本文的重点。作者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锐、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写作方法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文章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作者极尽铺陈,步步蓄势,甚至用“刻薄”的语言来“调侃”托尔斯泰的外貌。后半部分笔锋一转,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他“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字里行间洋溢着仰慕、崇敬之情。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使托尔斯泰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妙用比喻、夸张表现人物形象。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物画像,运笔于方寸之间,却将人物形象表现得细致生动,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例如,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这种夸张的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抓住外貌和眼睛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文描写人物不是通过大众化的言行来刻画,而是把人物平凡的外貌和非同寻常的眼睛进行对比描写,这是本文在写作上最为独特的一个方面。本文通过写托尔斯泰面容“粗劣”的一面,反衬出他灵魂的高贵、眼睛的非同寻常;通过写眼睛来写他敏锐的观察力、深邃的思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文只是对列夫·托尔斯泰进行外貌描写,可是文中却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内涵也非常丰富,有些地方需要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如果仅仅拘泥于课文本身,有些地方就难以理解。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素材积累 世间最美的坟墓 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查看更多